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人才培养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目标

第1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培养目标是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中核心的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需要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在人格中德、智、体、美等因素要和谐统一发展。本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针对内蒙古地区部分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缺少细化分类、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就如何确立“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予以阐释。

关键词 :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65-03

高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要求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多元观”思考,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基础上,克服平均发展和片面发展的倾向,树立所有培养对象成才的观念,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倡导个体性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引入弹性管理,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充分发挥主体性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与思考。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步提升,增强其理解能力、意志品质、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增强其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创新,建立开放、多元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主动实践能力。

高校的决策者要开阔视野,切合实际地确立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和层次。“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把教学、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巩固和创新国内外高校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等多元联合培养样式,让学生向兼备专业知识、理念超前、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同时,要树立终身系统学习培养的观念,把学习、更新知识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人格、体力、智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不仅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思辨能力、鲜明的个性、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其求知的欲望。“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应以此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最高目标,两者要紧密相联。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实践创新人才的关系,克服平均发展与片面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培养目标。

首先,要正确科学地对待学生个体独立性,使学生懂得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实行弹性管理。学生个体独立性主要包括认识独立性(思维、学习和研究的独立性),实践独立性(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所需的动手实践能力),生活独立性(主要指自理能力、经济能力等)。学生个体不能超越对社会的依赖,其独立性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在多元化时代,社会更趋向于鼓励各个层次的人广泛参与国家和地区建设并希望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推动科学、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是促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进行探索的主要动力。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是激发其创新、创造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促进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条例、规章时必须考虑统一要求与个体独立性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要加强学生对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产生新颖独特和具有价值的产品的综合智力品质和能力的同时,要有主动考虑社会责任的思想意识。

其次,要以人为本,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的应用,能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人格,发挥其主体意识,调动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积极拓展学生主体能力,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在主体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是在自发的、能动的、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能使学生人格进一步得到完善。所以,在实施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的创新精神,善于引导学生宽视野、多角度的学习思考,根据社会需求启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教育管理者应根据实际科学规划管理条例,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学习环境。

第三,在通识教育中要注意增加人文教育配比,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培育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谛、勇于创新的科学人文精神,要一以贯之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这里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科范围内的核心学科(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主要是多途径通过广博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经典作品的熏染和深刻人生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要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在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宽度,避免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要纠正目前在部分高校存在的人文教育就是开设大量课程修补的思想认识,要帮助学生走向实践,在企业、社区和机关单位的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立足于创新和实践

高校只有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性人格,并加强实践能力为办学目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多元观”培养的外语人才,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还要具有成熟健康的人格。其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情感、意志、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

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科学认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积极使教学由单一的学习过程渐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成果有充分认知,以此为基础,激励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创造性思维。

要将教学内容由封闭的知识体系渐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要根据“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层次、分门类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标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要把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外国语院、系要紧紧围绕课程设计、开发、建设等教改的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强化实践,为学生形成创新性知识结构与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

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学与研的关系。教学方法要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要将科研进入教学过程。学生自学要在教师指导与重点讲授结合下完成,教师讲授的学时应适量减少,学生应依靠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获取及合理的智能结构形成。学生在开展科研活动时要把培养自学能力与培养科研能力、把平时分散的研究活动与毕业论文设计、把科研选题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以此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质量。高校应通过必要的资源配置及评价机制,鼓励师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改革试验,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地区院校的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在保障师生学术活动自由的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主动实践,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尽可能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确定实践对象、制定方法、设计程序、提出意见、分析总结等。教师应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主要环节中,针对学生主动实践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凝聚能力、观察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素质。

三、“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面向市场和社会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也导致了国际、地区间激烈的竞争,这向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生存发展,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要面向市场培养国际化、地区间竞争中急需的人才,即兼备现代性、创造力、时代感、国际性的外语人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逐渐扩大,国内城镇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愿望日趋强烈,运用互联网沟通及获取信息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将更注重环保意识,对于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有更深入的认识。这需要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同时,要体现人才的社会性,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

“多元观”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把传统产业的人才升级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把继承型人才改变为创新性人才,把单一功能人才改造为多功能人才,把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转变为企业人才,把掌握单语种人才打造为掌握多语种人才,这不仅能促进人尽其才,更能发挥外语人才的社会性,达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四、“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复合通用

教育的国际化,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兼备专业知识、国际化理念,又要复合通用。外语人才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于熟练的语言使用水平与深刻的文化理解。国际化理念主要指人才培养的全球性、人才的流动性及国际和地区间的竞争观念。高校应从国际化和地区间的层面考虑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层次、内容、机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和地区间的适应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人才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才的流动趋向越加频繁。这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应与国际高校加强合作交流,要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适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外国语学院、系应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办学水平,要充分运用政策和资源,发展优势学科、有潜力学科、特色学科。坚持以科研带动、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外语人才既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专业素质,又复合通用、实践能力强,适应本地区发展需求。

五、“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学习型社会日趋成熟,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次性教育时代已趋向终结。在信息社会,人们终身接受教育的时代已经开始。当下,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正在全球蔓延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其在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显,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方式。“多元观”外语人才的集中培养时间,只是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如何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持续体现优势,使他们的发展具有科学、持久的内涵和张力,也是“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新的科技知识不断涌现和膨胀,将导致原有的知识快速陈旧,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多元观”外语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时展。要学生发挥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设定长远的学习规划,要用扬弃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做开拓型的语言学习者,勇于探索,突破自己,努力实践更新知识。以保证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能够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高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阶段需求,设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成才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要求,遵循个性发展规律,创设个性化学习计划,有阶段和步骤地完成学习水平的进阶,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实现持续化的学习,进而促进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高校应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下功夫,如办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评价标准多样化,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等。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在实现人才的长期持久发展上做文章,使学生逐步加深自我认知水平,在牢固树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中,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2)郑素杰.民族区域院校“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人才培养意见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67-269.

(3)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料.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资会务组,2013.22-25.

(4)郑素杰.我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35—237.

第2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中医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标志,以知识、能力、素质的整合为基础,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的。

1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1.1 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医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个体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整合、素质的综合,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德智体于一身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胜任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2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医学纯治疗型模式将转变为预防、治疗、保健为主的新模式。[1]为此,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来适应这种转变的需要。二是中医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需要。但中医药具有浓厚的传统特点,它需要富有时代特征和现代科学品位,使之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有赖于大批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完成。三是现代中医药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封闭性、重复性、记忆性、权威性。很明显,它和未来教育的开放型、创新型、思辩型与科学性、民主性的理念相违背。现代中医人虽然有发展理论的愿望,但仍是长于继承,短于创新,不能因材施教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中医药学本身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3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高等中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医药学创新人才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二是科学性原则。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严格考察与分析社会发展水平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影响,医疗保健和服务模式的期望,要结合当今科技的发展等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终身性原则医学教育的终身性尤其明显。为此,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强调培养自学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

转贴于

2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

2.1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特征

一是继承意识与创新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保持探索中医奥秘的浓厚兴趣。[2]二是熟练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医学知识以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知识。三是创新实践能力强。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才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3],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对各个领域新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

2.2 中医药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是普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医学专业知识包括现代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知识。三是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等。

2.3 中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

一是科学研究能力;二是自学的能力;三是综合能力[56]

【参考文献】

[1]王祥,李政平.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2):68.

[2]李英武.实施创新教育造就创新人才[J].东疆学刊,2007,(1):45.

[3]龙永红.论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2):106.

[4]黎志华.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43.

第3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意义重大且可实现,并且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将激发足够的力量让同学们去实现这一目标。这里所表达的激励为自我激励属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内生力的作用),这种内在的自我激励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激励

赫尔巴特,德国人,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及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可能的教育目的,一种是必然的教育目的。这里的“可能的教育目的”就是面对未来某一种职业的教育目的,在较长时期内很难把握(在当今行业瞬息万变、职业不断更迭的浪潮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很难预测到自己毕业后或未来十几年后将要从事什么职业以及将来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而“必然的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它不随职业岗位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让一个人,对未来的职业无法抱有多大的兴趣,其要学会的一个内容就是以不变去应付万变,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这样的必然成为其经典的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了道德、体系、认知等非技术能力层面所有对职业发展有利的适应性。所以普通教育为实现教育的基础,要求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结合在一起、协调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必然的教育目的还应包括与未来所有职业相关的诸如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普适性职业素养。因此,将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素质融入到专业培养目标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适应今后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从科学技术发展来看,就算是极微小的分支学科,如果要进行深入式的分析与研究,说到底足以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也未必人人都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况且,新知识又以爆炸的形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因此我们面临要学习和研究的学科知识太多太多,当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于1964年提出期望值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其行动会有利于达成某一目标情况,才能被激励起去做某个事情,以此达到此目标。

一、期望值理论

人,需要达到满足一定需求,设法达到一定目标,这个目标在未实现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希望与追求,此目标反过来对个人动机也是一种激发力量,这种力量大小决定于目标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两个要素:第一要求: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价值;第二要求,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进行评估。一般来说,确定目标对于个体越有意义,越可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实现的可能性也极大,对一个人的激励作用也非常大,反之则越小。

二、构建目标与激励系统

根据控制理论原理,可构建期望值闭环控制系统。在系统结构中应包括目标定位、可实现判断、激发力量、实现目标、指导作用和修正等六个主要环节。其中,激发力量环节是在已确定了可实现目标基础上,进入到鼓励、自我激励重要环节中。日常规范力量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动力的强度,指的是调动一个人积极性并激发起个人内部潜力的强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总受到其理想中所期望的,且可实现目标所激励的,是推动个人向此目标所前进的动力。

三、目标的激励作用

目标:在一定的期限内希望达到的某种具体的状态。长期目标就是自己的梦(想),短期目标就是长期目标的分解和细化。目标的作用:(1)给人的行为设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让人可充分去了解自己每一个行为所产生的一定效果;(2)让自己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要对时间有合理的安排;(3)能检验自己每一个行为的进展及效果;(4)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分期目标的实现)将不断产生激励作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态度;(5)能预先看到结果,稳定心情,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哈佛大学做过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发现人生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清晰、目标是短期还是长期等对人生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只占3%,他们工作和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具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也只有10%,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有模糊目标的占60%;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目标的27%,他们均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因此,没有目标就没有激励,就没有进取,就不会成功。

四、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培养人才目标

在于高素质、高技能。所以我们可把其定位为高素质。专业培养定位为高技能。这两个目标为学校人才培养激励目标。高技能指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具体运用的素质。而高素质更多表现在职业道德、诚信品质、责任意识等几大方面中。高素质是掌握高技能的一项基础,高技能又体现出人的高素质,两者间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当中。

五、培养目标的价值及意义

作为技术成果的转化平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单只是操作者,更是一个创造者,2015年我去德国交流考察时了解到德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有45%是来自一线生产者。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学进步对于经济贡献率也不足30%,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可达80%左右,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缺少高技能人才以及岗位技能水平不高。有时常常会出现工程师很多,却没有所谓的能工巧匠。所以,伴随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包括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新兴产业、行业和金融、现代通信技术、高科技电子产品服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持。并且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意义重大且可实现,并且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将激发足够的力量让同学们去实现这一目标。这里所表达的激励为自我激励,属于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内生力的作用),这种内在的自我激励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

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部激励

从激励形式上可划分为内部(内在)激励与外部(外在)激励两种类型。将自我激励与外部激励有机结合(融合在一起)将会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从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激励具有传递性和可渗透性,即外部激励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自我激励。外部激励的因素有:(1)各类奖助学金;(2)各类评先评优活动;(3)各类表彰活动等都将产生积极因素。这些因素在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过程中对学生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效应,使学生受“激”而“励”的功效最大化,从而产生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一种力量,用“高技能”展现自己的职业能力,用“高素质”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两者融合,实现“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它能满足学生归属与爱和尊重两个方面的需求,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七、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具有持久性

物质激励的方式比较多,有长期或是短期的,也有无形或是有形的,也有显性及隐性,等等。上述外部激励因素就是短期的、显性加有形的方式,存在一定时效性以及短期的激励现象。但精神激励作用在人才培养中却可在思想界面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激励的强度大且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精神的激励作用远超物质的激励,并且可在有限物质激励基础上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效用,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激励效果。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效应使学生能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激发力量去实现目标,实现期望的目标值,实现社会需求,在思想、知识、精神、技能等方面,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八、制定学习目标是自我激励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在人生价值的创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人的积极拼搏,进取精神,就不可能获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或者说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有序、有方向地进行学习。学习目标可分总目标和分期(学期)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能力、兴趣、擅长优势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要达到的程度等,并且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来判断其可实现性,才可能激发出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一般情况下总目标可能会根据分期(学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修订和调整。因此分期或分阶段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十分关键,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学目标。

九、思想品德与专业能力

共进明确学习目标是大学生学习的战略前提,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决定着他在大学期间是否有明确的追求,是否能够积极向上,成为有能力去实现梦想的人。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要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其次,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工作能力的培养;(2)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3)培养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4)培养自己的持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先就业后择业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第4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舞蹈学  本科  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论文 lwkoo.cn  毕业论文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 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 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 理论与技能

第5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行业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将在这十年中重点建设学前教育,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纲要》中反映出:我国2009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为74%(95%),两年毛入学率为65%(80%),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70%)。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国十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它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些纲领、法令的颁布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巴彦淖尔市幼儿园基本情况

目前有幼儿园1504所,全区2006-2007年度幼儿入园人数20多万人。全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院校约12所,每年毕业生人数仅为1500人。目前,巴彦淖尔市全市现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118所,其中公办园15所,民办园103所,另有115所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幼儿班(城市15所、县镇24所、农村76所),在园幼儿35558人,教职工2363人(指园长和专任教师数),在编教师690人,学历合格率88.42%,专业合格率23.06%。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75.22%,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82.62%,学前1年毛入园率88.44%。以上说明巴彦淖尔市幼儿入园率居自治区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9%)。城镇地区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牧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但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巴彦淖尔市优质幼儿园较少,一类及以上园占幼儿园总数40%,而在这园中接受优质教育的幼儿占仅58.34%。因此,巴彦淖尔市需要大力发展优质幼儿园。

3.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全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这个阶段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0-3岁幼儿教育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婴儿教育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专门机构。面向3-6岁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学前班教育等教育形式的规模不断扩大,专任幼儿教师、亲子指导教师和专职的保育员需求日益旺盛。而且幼儿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幼儿园中常见的特色课程有: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幼儿英语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家长的欢迎,使幼儿园更有竞争力。因此能够驾驭这些课程的特色老师是幼儿园最急需的人才。这种现象说明,幼教行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另外一方面,随着这个行业分工的细化,这个行业需要特色、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这为我们专业的办学指明了方向,需要培养出有特色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2008年11-12月,通过深入巴彦淖尔市的学校、幼儿园、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分为三个方面三份调查问卷:一是幼儿园孩子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认识及看法;二是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问卷;三是对各类性质的学校、幼儿园、社会企事业单位有关人才需求的调查。每份调查问卷发放30份,收回30份。

1.对幼儿园家长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最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家长选择幼儿园首先看重的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饮食,其次是特色教育和幼儿园的口碑,还有大约37%的家长认为大多数的幼儿园不足方面就是硬件设施不好,应常更新,满足孩子更多户外活动的要求。大部分的孩子既喜欢幼儿园,又比较喜欢幼儿园老师。幼儿园教师也能经常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总体来讲,绝大多数家长(80%)对孩子所在幼儿园工作是比较满意的。

2.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巴彦淖尔市42%的幼儿教师具有大专学历,27%的幼儿教师具有本科学历,24%的幼儿教师是中专学历,7%的幼儿教师具有高中学历。这项结果充分说明,目前我市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提升,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我市幼儿教师工资偏低,57%在1000元以下,43%在1000—2000元之间。在问卷中,我们特别问道一线的幼儿教师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获得什么最重要的问题,老师们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幼儿能通过各类游戏提高幼儿体能、智能,促进性格良好发展,形成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意识是比较重要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都强调,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学前各科教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艺术鉴赏和表现能力、自学认知能力、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等。

3.对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调查

第6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发展现状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其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从教育教学现状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同时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并且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手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优质旅游专业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其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及技能,对于现代化的旅游管理理念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过去只注重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教学发展策略截然不同,而且在教学中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

2.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差异明显,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时,其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为教育教学发展目标。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的中高级管理者,如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期间,尝试与企业建立合作,订单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会根据旅游企业的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等多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理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都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人才类型的应用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旅游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与本科教育所培养出的理论型和学科型人才截然不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以复合型人才居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其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4.就业方向的基层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企业的第一线人才,学生在就业时大部分都是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大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流入人才市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企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就业方向存在基层性的特点。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是由旅游业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征决定的。如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驱动法,借助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形式上,高职院校一直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而且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师不再只是由学校指定,企业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批的师资力量。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缺乏,学校教学与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突出,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业机构专业人才匮乏,行业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二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工作的时效性较差,就业容量较大,一个岗位往往有多名学生同时竞争。旅游专业的就业门槛较低,部分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难以感受到自身岗位具有的升职发展空间,就业积极性不是很高。三是旅游企业的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尤其对于刚刚出社会的学生来说,部分毕业生可能会力不从心,这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发展策略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发展问题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主张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专业旅游人才,在未来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1.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其虽然知道自己未来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对于自己未来应当何去何从,做何种工作是迷茫的,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观产生偏差,这些对学生的求职就业都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在学生刚刚进校时,其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职业观尚未完全建立,在此阶段职业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认识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明确旅游业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便只是做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有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就业信心。在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即将走上实习岗位时,可以结合岗位实习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2.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希望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的共赢。然而,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情况看,笔者发现校企合作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部分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片面,认为自己只需提供资金支持即可,至于其他方面无须过多操心。但实际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会走向企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如在导师制的建设管理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将企业优秀人才引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要提高竞争能力

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使其未来走上理想的职业岗位。外界因素虽然会对学生的求职就业产生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说,学生未来会走向何方,与其自身综合素养密不可分。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和应变能力等。只有学生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学生就业发展需求相一致,只有坚持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解决学生在就业期间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飒.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8).

[2]王天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第7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化定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我国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和上述分类一致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即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即处于实践一线从事具体生产建设活动或直接服务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人才。

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后,特别是随着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新的办学模式的出现,除少数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高校之外,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出现了专科、普通本科、研究生等培养层次的差异,“应用型人才”的涵义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职业定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层次、大跨度等特点。

此时,各类院校如果仍然笼统地将“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显然已经不能准确定义人才培养规格和设置课程体系,从而在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只有对应用型人才类型进行细分并进行精确化定位,针对相应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建构和修订。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多层次性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其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根据上述定义,人们往往将应用型人才等同于一线操作人才,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将应用型人才概念的外延狭窄化了。

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工程原理进而再转化成产品的人才,主要从事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从现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

1.工程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

2.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3.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组织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工作。

以上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之间具有彼此难以替代的职责,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对应于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通常的看法是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指向工程型人才,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指向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向技术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特有的办学模式。虽然独立学院在设立之初就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由于母体高校负责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以及办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最初都是复制母体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然而母体高校通常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术性、学术与应用复合性高层次人才,而独立学院是专业性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次,母体高校无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经费和基础设施都不是独立学院能相比的;此外,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生源质量也有很大差距。由于上述原因,母体高校的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因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往往发现:如果选择考研,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必然难以和母体高校的学生竞争;如果选择就业,由于课程体系不是为一线生产需要设置的,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独立学院对简单复制母体高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开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比例,期望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初次就业的基层岗位而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明确定位于基层岗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相比并没有优势。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其毕业生对工作岗位和福利待遇的期望值必然高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也缺乏竞争力。

独立学院陷入上述的困境,其原因在于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因而在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时未能明确目标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其它高等院校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对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确化定位

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其处于同一层次并形成直接竞争的高校主要有地方性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之所以将这三类院校划分为同一层次,是因为它们有着以下共同点:都是以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生源和就业市场主要是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但这三类院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地方性本科院校属于公办院校,数量占普通本科院校的90%左右。其中大部分院校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特色专业优势明显,声誉卓著,能够吸引众多的优质生源,师资队伍建设也较为充分。但这部分院校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致力于依托优势学科提升学校档次,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指向研究生层次和工程型人才。

地方性本科院校中还有约20%的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而来。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改变,但教学和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依然带着专科院校的深深烙印,要想转变非一日之功。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短期内仍然在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初级技术型人才。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教育机构。由于其市场化运作特征,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更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但近年来由于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骤增,加上主办者往往在教学经费上投入不足,不少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实训的要求。此外,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比例过高,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比例过高,缺少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大部分民办高校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话,将在今后的招生、就业等方面失去竞争力。

独立学院也属于民办高等教育(见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独立学院也存在着经费紧张、实验条件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但独立学院有母体高校作为其强大后盾。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母体高校也给予了独立学院诸多的支持。此外凭借母体高校的声誉,独立学院能够获取较好的生源。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招生中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逐渐减退,原有的学科专业不仅不再是吸引考生的优势,反而成为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争生源、争就业市场的根源。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纵上所述,为使毕业生获得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独立学院应该定位于中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依托母体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毕业生在从事若干年的技术型实践工作以后,具备自我提升为工程型人才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独立学院应针对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发掘有长期发展潜力且人才紧缺的行业需求,合理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梳理这些行业中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素质要求,并据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2]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3]徐行,张红.新升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2).

[4]孙超.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

[5]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第8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目标轻实践目标、重复现目标轻创造目标、重静态目标轻动态目标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方法陈旧、对社会发展需求缺乏了解。只有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培养适用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前景和生命力,主要是看这一专业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否充分和高质量地就业,实质上也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具有高质量和专业特色。就目前教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届毕业生的培养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上没有不可替代性,要想得到发展是很难的。而事实上,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色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它的课程体系还有大杂烩之嫌,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宽泛而不专精。

1.重理论目标轻实践目标。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虽然有一些实践的环节,但从总体来说,还是在课堂讲授的多,从书本上找答案的多,课堂教学多是理论性的探讨,或是知识性的堆积。从我校的情况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文理兼职招,学生人学前对专业知之甚少,而且动手能力较差,教学和考评注重理性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操作。

2.重复现目标轻创造目标。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有人戏称它搞计算机不如计算机专业,搞教育不如师范类专业,一些专任教师是从其它学科转任,对教育技术学的培养目标也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结论性的东西,而难以创新创造。高校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教育技术学教学不应停留在过去固定的模式上,必须具备强烈的创造意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很快适应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重静态目标轻动态目标。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教育技术作为与现实非常贴近的一门专业,但教师对现实的变化了解不多,接轨就更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本来就不够明确具体,到底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往哪个方向发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老师和学生都有些迷茫。再加上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落后于社会的现实目标,因此,学生读了四年,到毕业时,心里还没个底,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过大。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在现实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单向传授,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占据人们思想的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这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代性和操作性是相背离的。事实上知识是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过程,被动地接受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只有真正地确立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师基本上是博士,而我们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很少。从我们的专任教师来看,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没有一个博士,还有少数教师没有硕士学位;有的是从计算机专业、物理学专业转行过来的,真正从教育技术学科班出身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技术学专业也不例外,师资条件难以跟上,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高校走出来的,他们有冲劲,但必竟自身素质不高,实践能力比较欠缺。

3.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从教育技术学来看,教学内容陈旧而杂乱,教材多有拼凑之嫌,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死板,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单向传递,缺乏创造互动。许多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认为学来价值不大,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穷于应付,教学质量不高,这样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也无法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4.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而现在我们只是关起门来办学,只看毕业了多少学生,而不管这些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是如此,培养目标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学的不一定是社会所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往往所学甚少。

三、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策略

教育固然不可能完全围绕社会和市场转,但基本思路和要求不能与社会脱节,牢牢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这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上,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提出新的思路:一是树立发展目标观。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目标应该很明确,那就是要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将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二是要树立主体教育观。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应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能知的而且“能动”的人。三是要树立研究性学习观念。要针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建构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尊重主体的个性化参与、体验和理解,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调动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是只是单纯追求教师数量的增加,而是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变职称结构、提高能力水平。学历与文凭不能混为一谈,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凭,有文凭不一定有学历,但在现有情况下,文凭还是我们进人的重要依据。应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高学历和高素质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既愿教,又要会教,还要会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应该是理论上的先行者,又应是实践上的高手。

第9篇:人才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岗位

1 调研目的与对象

1.1 调研目的

为配合我校完成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便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同时,办出更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在贵港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以便重新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调研时间、人员、对象、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8月15日

调研人员:陆梓务、朱乾琳、温志力等

调研对象:如下表1所示

问卷回收情况:调研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07份,有效问卷为163份。关于贵港市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问卷28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职业院校版)15份,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调查问卷23份,关于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97份。

2 调研方法

结合我校毕业学生就业地区,为清晰全面地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对上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与文献调查法。

(1)实地考察:深入考察企业,到企业生产、维修车间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工作过程。

(2)座谈:与企业主管和员工分别召开座谈会,通过当面深入的交谈了解企业对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

(3)问卷调查:在拜访前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对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第一线员工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4)文献调查法: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了解现有的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定位与未来的趋势。

3 调研的情况分析

3.1 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贵港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汽车机电维修工、维修服务顾问、钣喷维修工、配件管理员、整车销售顾问、保险索赔员、汽车美容技师、船舶维修工、物流用车维修工等。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贵港地区汽车行业最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有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美容、汽车服务接待等四个岗位,并且其4个岗位的薪资水平都普遍比机电维修岗位要高,就业前景更加广阔。而据权威数据显示,包括贵港在内的全区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人数超过所有专业招生总人数的16%,而急需的汽车钣金、汽车喷漆岗位却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普遍认为这些岗位就业环境差、对身体有害而缺乏生源,因而造成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难度较大,汽车美容、汽车配件管理和汽车服务接待也因人们普遍认为其是“非技术”类岗位而不被认可,机电维修是“技术”类岗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学好技术,才有出路”的思想引导下,更多的家长选择机修专业就读,因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源是人满为患,其对应岗位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与汽车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同时考虑到贵港地处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物流用车及船舶物流非常发达,相关的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校应增加物流用车与船舶维修专业方向,以满足贵港地区的人才需求。

3.2 每个岗位对能力要求的分析

调查汽车维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达到的职业能力,表2以汽车钣金工为例:

3.3 对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分析

通过和汽车维修企业主管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主管对中职汽修毕业生在技能方面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具有基本的汽车维护、保养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中职汽修毕业生不要求能排除复杂的汽车故障。主管强调我们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要热爱汽修行业,工作的时候精神饱满,衣着整洁,操作规范,遇到顾客应能主动打招呼,对于顾客提出的汽车维修问题,要给满意的回答,视顾客为上帝,以让顾客满意为最高宗旨。

3.4 对于实训场地与师资的分析

根据调研,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基本的汽车维护和保养的能力,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学校的实训场地应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使学生从入学初期就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技能。

师资方面应大部分达到“双师型”教师,近年来,由于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师资更加是不堪重负。同时,本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从其他理工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类专业转型,仅仅经过简单的中职师资培训就上岗,造成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非专业课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把他们的从业经验、职业素养及作业规范流程通过言传身教给我们的在校学生,可以使学生获益良多。

4 调研的结论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定位为: 为汽车企业、大型车辆及船舶物流企业培养机修、钣喷、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接待、大型车辆及船舶维修各个岗位的具有较好的沟通交流、文字表达、5S等基本的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基本技能型人才。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加强与贵港本土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服务贵港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贵港本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基本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在汽车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院)校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汽车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工作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的“1+3”(一个主方向、3个专项技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4.3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适应贵港汽车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机电维修、汽车钣喷、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物流用车的维修和船舶的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本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融入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相关职业标准、技术规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与“工作导向,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考虑融入行业企业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和学生综合情况,采取由职教专家牵头,组织汽车行业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公共课教师共同开发的方法,在职教专家的组织和指导下,将本专业毕业生所对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化为所要开设的课程(学习领域),由此形成了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理论必须够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芳.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2]刘建平.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广州教学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