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顶岗实习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周实习周记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在这里,我们一行的同学一起先进行了为期3天的上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是:
1.公司的基本情况,比如发展历史,人员数量,产品的卖点等等。
2.公司的基本制度比如: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节假日的放假情况等。
3.公司的组成,有多个车间组成的:c1c2c3车间b1b2b3车间a1车间d1车间等。
4.公司的业余安排等,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晚上有最新的电影免费在二楼的食堂播放等。最后一天的下午和单位签署了劳动合同。工作的地点也去看过了,迷迷糊糊之间,一个星期过去了。
很多东西在培训时说过,但有一点记住了,这个公司是10年前亚洲最大的此类专业的公司。公司的每一个车间,都和其他地方的小加工厂有的一比,这或许是骄傲的一个卖点吧。感觉很不错。
第二周实习周记 这是我们来这里的第二个星期了,渐渐地对这里有了一点熟悉,但是工作上的事还是只能做一些简简单单的,毕竟我们还刚来不久,等日子长了我们就会慢慢的上手了。公司里面有自己的一套人员培养政策,刚进来的员工都是从省模开始。省模这样的工作都是一些手上的活,算不得怎样的辛苦,总的说起来最大的不满,那就是繁琐,单调,每天上班就坐在省模组里,手里拿着油石在模具零件上磨啊磨啊的,因为无聊,就给自己找一些活干,但是手上的活也不能落下,那就只有是零件咯,这是动模镶件,这是定模镶件,这个是一模两腔玩具电池壳模具,这个是一模一腔的风扇叶模具。在专业的模具厂里就是有一个好处,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形状的模具,这对于刚刚出来的学生是很有诱惑力的,特别是专业对口的时候很兴奋。
第三周实习周记 来到这里已经是第三个星期了,由于还是进厂里的个月,所以星期六不用上班,晚上也不用加班,至少我的车间里面的制度是这样执行的。有些同学的车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第二个星期就要星期六上班去。现在的工作还是省模,没办法,制度是这样设置的,只有等上位者走了,下面的小卒才顶上去,说起来都心碎,这就是打工仔的心酸一面。
省模很轻松,都是手上的活,但是,有一点很郁闷,那就是工作的重复性,每天都是重复一个动作,这样也太折磨人了,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机械,机器人般动手,移动到一定的距离后返回,额,就系那个直线电机一般,做这自己认为最有规律的往复运动。在车间里的人相处的不算太坏,因为在上班时候不能有太多的交谈,下班后又急急忙忙的分开了,有点失败,好像只记得组长。
第四周实习周记 这一周的工作还是省模,不过心态好像好多了。因为在这里的基本工作都做了一些了解。省模主要是先用油石打磨去刀纹,油石使用时要配合研磨液。刚开始时还闹了一个笑话,我误认为是水了。当时真不好意思啊,这就是典型的学不专,记不全。接着是二百四号的砂纸,四百号的砂纸,八百号的砂纸,一般到八百好就已经达到要求了,有些要求更高的用到了一千二百号的砂纸,磨出来的零件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子了。
这就是所谓的镜面啦。厂里的食堂伙食还不错,至少我认为和学校里的不会差到那里去,有时候觉得更好一些。宿舍是四到五个人住,条件有些简陋,不能使用大功率的电器,甚至要在宿舍里使用电视机都得提出申请,够寒酸的。晚上还会有老鼠来光顾没有藏好的食物,太可怕了。
第五周实习周记 这里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我已经调离了枯燥无味的省模组了,来到了制模六祖。这是星期三的下午,车间主任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要我放下手里的工作跟他走,刚开始还以为是要我去打杂呢,因为是新人,被拉出去打杂比如扫地等是不可避免的。
没想到他把我带到了平时上下班常常看到的制模小组的组长前面,对我说,这是你的组长,以后你就在这里工作了,接着就走开了。下面的内容就有些公式化了,就像有些的查户口般,什么名字?那里人?
在不关系到隐私或者秘密的情况下,我叫,惠州的。刚来到能做什么呢?看客,就是这样,现在旁边看看,但有些什么活,做什么样的活。熟悉一下工作环境,工作的工具放置在什么地方,熟悉一下组员,帮忙一下打下手,比如传递一下工具
第六周实习周记 制模组的工作就比省模组忙多了,虽然来到这里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但是基本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能够做的了 的还是打下手,传递工具啊,搬搬模具零件,模板模呸啊什么的。环境倒是了解的不少:制模组是一个独立的小团队,独立负责整套模具的加工装配,组里配备有四台铣床,两台粗铣,两台精细铣床。
就是利用这样的设备完成除了了数控加工以外的加工工作,比如钻运水孔,顶针孔,呸料的粗加工小镶件的加工等等,组员的组成是一个老师傅就是组长,一个工作了十年的老工人,这个老是工龄上的。三个工作了二到四年的小师傅,和一个工作比我先六个月的组员。可能是有代沟的存在吧,我倒是和最最小得工人谈的最多,每天都跟在他身后站站工具认识的倒不少了,这里最大的一点是铣床叫罗床。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数控专业毕业实习周记13篇
2.数控技术专业大学生实习周记
3.大学生数控专业实习周记
5.数控专业实习周记
6.2017数控技术实习周记范文6篇
7.数控专业实习周记总结
8.数控技术实习周记6篇
本课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下存在两种性质实训课堂,分别为:机房实训课和机床实训课。机房实训课主要目的是仿真模拟,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在CAD/CAM中心机房实施探究式教学;而机床实训课则在校内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真实地加工出零件,并逐步达到精度要求,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现场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这两个性质的课堂从而也实现了整个项目加工实训的“六步”。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力图将教师技能原型传授给学生,形成他们头脑中的心智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一些抽象、枯燥难理解的加工工艺和走刀轨迹,如果在课堂上直接讲授,学生将很难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则能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借助网络平台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前先把每班学生按照每组4~5人和成绩优劣合理搭配分组,以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由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2~3名实验指导教师针对某一个实训项目采用六步教学法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任务所需理论知识点、项目中的疑点和难点、关键点;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内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决策: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相应的工艺、刀具卡片,并编写好数控加工程序;实施: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开始仿真加工,没有语法错误后再到真实机床当中输入程序,在单段校验程序后,再自动循环加工,进行首件试切;检查:首件试切好以后,进行工件检测,并进行工艺总结与改进,改进程序,缩短时间,检查改进加工后工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评估:通过个人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得到学生此项目单项得分,并现场展示出做得比较好的零部件作品。
三、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1.教材选用本课程教材选用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朱岱力主编的《数控加工实训教程》。该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一个“用”字,但本教材仍然是作为一个参考书,以便于学生自学。除了自选教材外,教学团队及校企合作专家合作编写了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技术项目化教程》,教学内容及进程基本上与此教材同步。2.教辅材料本课程除了教材外还建设了丰富且精良的教辅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讲义、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案例库、项目库、试题库、试卷库、视频库、实训图纸、技能竞赛图纸、企业实际生产零部件图纸等。3.网络资源本门课程作为学院精品课程已建成精品课程网站,除此以外教师还提供信息,鼓励学生经常上其他专业数控加工网站汲取营养,开阔眼界,扩展思维。4.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已建成与数控技术相关的多个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如表3所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保障。(五)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数控专业培养计划及相关核心课程教学需要,我院与深圳富士康、鸿超准、奇瑞汽车、惠州华通、樟树金虎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为课程的教学创建了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可完成职业素质培养、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四、课程改革
1.企业调研反映出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2006年起,我们多次到学生就业企业走访调研,特别对笔者学院近三年1560余名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用工单位和社会反映进行了调研。
调查显示,笔者学院毕业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补充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毕业生面试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能给我多少钱?”企业对此非常反感。
也有少数毕业生不遵守厂规、校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无视企业规章制度,动辄请假,甚至旷工。
个别毕业生根本不珍视就业机会,只要不满意,就擅自离岗,与单位连个招呼都不打。
有些学生是学数控专业的分不到数控机床岗位就不满意,根本不愿意从最简单和最基层的岗位干起。
一些学生就业时不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应聘企业,丧失了很多次就业机会。
学生们则反映,单位管理制度严,师傅没有老师亲,学校里学的知识有些根本用不上,单独完成工作任务压力大。
2.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针对企业调研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学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职业意识淡漠,就业意识和择业观混乱,就业稳定率低。没有认识到一名企业的优秀员工、管理者都是从最艰苦、最基本的工作岗位干起的,只有在这些岗位工作过,才会有最基本的工作经历,才会使技术逐步趋于成熟、经验不断丰富、才干不断增加;二是职业综合能力缺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差,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专业能力不足。表现在岗位核心技能、工作过程能力、质量监控、管理评价能力不足,适应岗位工作时间长。
3.问题的思考
学生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注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培养,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养成。因此,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者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校企融合,创新企业化育人氛围
1.引厂入校,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
为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营造企业化教学环境,学院实施引厂入校,构建“岗位实景”。通过对辽阳永佳液压轴承厂、辽阳新风集团和辽阳忠旺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考察,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共同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参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在生产管理、资源配置、作业环境和作业规范等方面模拟企业岗位工作实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实习实训环境统一。
2.校企合作,实现教学管理企业化
为了使实习实训管理更加接近企业生产管理,让学生的实习实训更加接近企业的生产作业,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探索实施“6S”现场管理。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耐普罗机械有限公司、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和东京熔接有限公司等知名外企的考察,聘请企业管理干部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对教师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检查和总结评比,对学生实施企业化管理,实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化管理。
3.三个对接,实现学生素质员工化
通过引进广汽丰田等企业的员工培训课程,开发行为养成教育与企业员工素养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对接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质养成对接企业员工素养,形成以企业员工素质要求为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合一的育人模式,创新了训练养成、教学养成、生活养成、管理养成、环境养成和文化养成等员工化行为养成特色育人机制。
4.校企联谊,实现校园文化企业化
校园的每条路都用企业的名字命名,如:以忠旺集团命名的忠旺路,以永佳液压件股份有限公司命名的永佳路,以成大方圆药业有限公司命名的成大方圆路等。每一条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路上都设有路标,路标标牌上印有象征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口号,例如忠旺路标牌上写着“做实、做精、做强、做大”“向高的攀、与强的搏、向大的比、与快的争”,让企业精神激励学生拼搏奋进。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设置基地标语、标识,为学生形成良好职业素质营造出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工学结合,岗位实景,探索递进式技能培养
为了解决好岗位核心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共同成长问题,处理好“德”与“才”、“做人”与“做事”的关系问题,学院进行了“岗位实景、四阶递进”技能养成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设计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四步技能养成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式的培养方案,各阶段实习都设计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通用职业能力目标。推动了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创新认知实习教学模式,助力中学生向中职生转变
新生入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关系到学生从初中生向中职生的角色转换。要抓住新生过度转型阶段教育,激发专业学习情趣,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促进职业意识形成,完成角色转变,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院制定了《新生认知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重点解决学生动手能力、肢体协调配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自豪感和成就感;初步形成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养养成的自觉性。
安排新生入校后进行四周的钳工认知实习。学生在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锯割、锉销和錾销等基本功训练后,除了动手能力和肢体协调配合的能力增强了,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感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锤炼了坚韧不拔、热爱劳动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训练中教师通过6S管理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创新了“三训五精”训练模式,坚持早训导提要求,日训练勤检查,晚训勉做总结,结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鼓励学生在训练中做到精细、精心、精准、精确、精美。
2.改革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夯实岗位核心技能
专业实习是技能养成的核心阶段,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以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训练手段,实施“一体化、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教学。
学院积极参与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工作站,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实习实训环境统一、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统一、行动(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通过企业化和生产化管理与职业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岗位核心能力。
3.创新岗前实习教学模式,完成学生向员工的过渡
学生顶岗实习前我们设计了三个月的岗前实习。岗前实习阶段安排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紧密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采取专业非对口形式实习。学生按企业生产方式与员工同时倒班作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和管理。岗前实习目的是让学生置身企业氛围,适应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安全管理规程,适应劳动生产强度和倒班作业习惯,了解企业文化,建立与企业和工人师傅的感情,逐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完成学生向工人的过渡。
2013年,笔者学院六个专业118名学生到沈阳市清华同方光电有限公司岗前实习。从第一天开始,学生就进入了每天12小时的工作,并且大部分的学生是站立作业,这对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多数的学生腿脚都肿了,个别学生的腿、脚肿到膝盖,根本就不能穿鞋子,甚至要由同学搀扶,但是这些学生仍坚持上班,没有请过一天假。师生们每天在食堂门口都会互相激励,加油!坚持!
他们没有辜负校领导的期望,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只有站得住,才能真正完成一个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通过岗前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制度权威性和强制性有更深感悟,进一步增强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养成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习惯,服从管理的员工素质和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体验企业劳动生产强度和倒班作业习惯,为就业奠定了心理承受的基础,培育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增进与企业员工的感情,促进职业意识、职业习惯、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缩短就业适应期,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4.坚持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稳定就业
顶岗实习是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强化、提高和巩固阶段。按就业单位要求的工种和人数进入拟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定工种、定岗位、定师傅。准就业学生按照行业、企业人员要求,进行生产活动、顶岗操作,实现实习与就业上岗同步。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强化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发展职业人格,形成生产能力,达到毕业要求,实现稳定就业。
(扬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高职教育的教学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需求、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重视不足,这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提高”。通过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析,探求人才培养策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可在确保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数控技术;能力结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67-03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是发展设计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过程。这里的“行动”是指“完整的工作行动”,它是劳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笔者拟主要探讨职业教育中数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以为培养具备良好职业行动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通过访谈形式获得相关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后获得数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访谈对象包括扬州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往届毕业生、数控技术专业在校高年级学生(均达到数控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水平),访谈内容围绕访谈提纲展开:(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相对比较困难?(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谈谈哪些能力更为重要?(3)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获得的相关信息不拘泥于以上内容。具体访谈过程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不仅可以听取个人意见,还可实现访谈者之间的相互激发。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结构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归纳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注重并具备的以下几种能力。
读图与识图能力 读图与识图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重要的准备环节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和三维表达能力,才能在工程图形与实体对象之间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而无论是从事数控编程与加工工作还是进行设备维修维护,该种能力都是必不可缺的。受访者谈到:“针对个人而言,的确有的人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但这种能力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及工作中完全可以被加强。”由此可知,在实施具体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关的课程设计中应进一步加强与深化学生的制图水平,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工艺分析与编程能力 受访者尤其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一致认为,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与编程能力同等重要。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普遍注重数控编程的学习,而弱化工艺分析过程。而工程实践证明,工艺分析与设计是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等工作的前提,在对工件进行数控加工前,必须先进行工艺设计。因此,在数控编程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工程观念的养成,以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合理设计数控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完成数控编程及产品的加工。
数控设备维护维修能力 制造业领域数控设备的广泛应用,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知工艺、会编程、精操作”,还应该具备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能力。因此,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机械、电气两大组成部分进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数控设备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等内容,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学生数控设备维护维修能力的训练。
系统归纳与总结知识的能力 受访者谈到“学习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时表示,很多问题、困难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以前学过的比较零散的知识点的结合体,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表现得“捉襟见肘”,明明自己学过,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是由机械领域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各学科之间关系紧密,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知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是解决工程具体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
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个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大学生成为知识型社会一员的必经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实用技能,用以增强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机械制造领域,旧知识、旧方法、传统工艺不断地被新知识、新方法及现代工艺所取代。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践积累 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必须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应满足毕业生初次就业中的几个特定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还应为毕业生将来的岗位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习领域的课程中,应以夯实理论基础为前提构建课程体系。学生不再像学科课程那样按照知识系统性学习知识、练习技能,而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任务的整体性出发,学习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移性。针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岗位迁移情况,课程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如数控加工工艺、电工电子技术、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同时要求教师在数控教学中不断关注数控发展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从实践中了解数控理论知识在实际加工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将实践操作知识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实践运用,为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搭起良好的桥梁,使毕业生不但可以在初次就业中表现得优势突出,在后期的岗位迁移中同样可以信心十足。
开发一体化课程,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建立职业认同感 传统课程与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抽象的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十分有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可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要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如将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车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等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良好对接。在学习实训中,既可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在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职业认同感,在形成职业认同感的过程中发展职业行动能力。
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训练 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针对数控技术而言,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因此,对我们的毕业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按照一定层次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使学生无法简单地按照常规规则及过程完成任务,需要学习拓展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同时要进行考核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按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或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式下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即可取得高分,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要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考核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新知识的获取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考核,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可拓展“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情况及科技动态的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大大得到加强。
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要创新和丰富“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校企合作“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可推行“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按“识岗、贴岗、顶岗”三个层次设置课程。“识岗”,主要是增强学生对专业面向岗位的感性认识,完成岗位生产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贴岗”,是指该层次的课程内容要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职业要求,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顶岗”,即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能力,完成从学生到生产或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另外,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应直接选择企业的任务作为学生的毕业实践课题,这样既可解决面向生产的实际问题,又可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实际锻炼,以生产带动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在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紧扣“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制造业人才”的目标,培养服务于机电产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满足企业“敢用、能用、留用”三用型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
[2]王进,胡克祖.数控车工能力结构及培养策略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25-126.
[3]黄晖.浅谈高职数控加工实践与理论教学衔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177-178.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关键词]职业教育;韩国语;韩资企业;共同发展
一、根据韩资企业的需求创立韩国语技术学院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和渤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烟台不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且还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之一。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1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5元,农民人均收入4120元,成为山东省四个率先跨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是烟台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成为吸引外资的先天优势,特别是烟台与韩国直线距离只有95海里,不但是山东对韩国贸易的桥头堡和制造业加工基地,也是韩国开辟大陆市场的风水宝地。目前,在全市2921家外资企业中,韩国投资的企业有854家,约占1/3。韩资企业总投资额20多亿美元,约占1/5。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韩企有26家,涉及机械、电子、食品、服装等行业。
随着烟台韩资企业的发展,雇员和韩国老板之间的语言障碍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和雇员的沟通。烟台职业学院对韩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做了调查研究,发现韩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韩国人,其企业最需要的当地人力资源是生产一线从事工业生产劳动的蓝领阶层。于是,在2004年9月,为适应烟台和周边地区韩资企业迅猛发展对生产工人的需要,创办了烟台职业学院韩国语技术学院,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设置普通中专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经过五年的发展,现有在校生1300余人,设有应用韩国语、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制造与装配等十几个专业,基本适应了韩资企业的需要。为了确保毕业生的质量,除职业学院老师外,还高薪聘请韩国语(外教)和专业教师。目前,韩国语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兼职教师55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双师型教师16人,近年来为各个韩资企业和其他需要韩国语的单位培养了近2000名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为满足韩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创新顶岗实习制度
近几年来,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韩资企业人才培养道路,这就是“学校和企业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就业接轨。”目前,我们已经和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落实了顶岗实习的教学计划,涉及到顶岗实习的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韩国语、服装制造工艺与生产等。在我们学院,韩语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常用韩国语,还要学好~门专业技术课,培养出的学生是既懂技术、懂管理,又精通韩国语的双料人才,很受韩资企业的欢迎。这些年来,我们最主要的是实现了创新顶岗实习制度,让学生熟悉韩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服从管理的团队精神。其次才是实习各自所学的技术,这也是根据韩资企业的要求而进行的改革。具体做法及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1.制定并不断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与考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实习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工作,接受企业日常管理和考核。实习结束时,要求岗位直接领导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实习学生的业务能力、完成工作质量、团队合作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程度、服从领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并将其量化分数按70%的比例记入实习生的顶岗实成绩;另一方面要求实习学生以职业人的标准为行为准则,按照学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的要求,接受校方指导老师的管理和考核,实习结束时,实习指导老师要对每一位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做出详细的评语,并将其结果量化成分数,按照3070的比例记入实习生的顶岗实成绩。以上两项分数相加低于60分者,顶岗实习成绩为不合格,尚需以后补考。为此,特制定了实习学生管理考核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执行和不断地完善该制度。
2.制定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目前在一些学院中,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是比较放松的,基本上是评良心工作,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办法,由此造成指导教师的工作缺乏规范性。学院应该经过和实习企业协商对教师在指导实习期间的角色和行为做出规范,使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指导顶岗实习的机会,学习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做到和实习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果有可能最好选派对技术内行的教师指导顶岗实习,这样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习企业会比较欢迎。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该制度。对于在指导顶岗实习中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嘉奖。
3.制定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企业选择标准和合同约定办法。笔者以为,选择实习企业应该考虑到学生所学的专业,尽量选择对专业学习有提高的企业和岗位,最好是由企业根据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学业和政治表现,选择有可能留到本企业工作的学生作为顶岗实习学生。这样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可以做到“三赢”。学院要针对每一批实习学生和企业鉴定顶岗实习合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一旦出现了违约也好做处理。
4.在招生广告中把“顶岗实习”作为办学特色进行宣传,使家长、学生和社会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为顶岗实习打下思想基础。只有学生、家长和社会都理解了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再这样做才能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我们的顶岗实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2007年以来,有34个教学班级近1900人奔赴16个韩资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大大改变了学生对技术劳动的看法,改变了学生对艰苦生活和金钱的看法,使得他们认识到劳动光荣,自己挣前养活自己光荣。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其中80%进入了韩资企业,月工资在3000~4000元之间。还有少部分学生受聘于银行和飞机场担任翻译工作,收入在5000元以上。总之,创新顶岗实习,在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个人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中,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找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多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人才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学生放任自流、实习企业不满意等现象,导致顶岗实习还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效果。深化学院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有收获,干有成绩”,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当务之急。项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新一代职业人的必由之路。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困难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认真摸索经验,探索其管理和考核的方法,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以后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动手能力强、受社会欢迎的劳动者,都要走顶岗实习的道路。作为职业教育的韩国语技术学院,只要我们坚持为韩资企业生产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走学校和企业相结合顶岗实习搞教育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到韩资企业、学生家长和考生的欢迎。成长为胶东地区一所独具特色的为韩资企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名牌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顶岗实践;一体化;师资;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35-02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开展的形势下,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大力推行课改项目,通过对改革对象“专业”、“课程”,改革深度“教材”、“评价”等多方面、多角度来打造具有徐州技师学院特色的课改方案,而改革的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没有实力过硬、思维活跃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改革都将是空谈。然而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教师的培育,在对教师的培育过程中,有制度可依、有方向可寻、有激励可行的顶岗实践是重中之重。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技工院校努力的方向。
一、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来源影响顶岗实践的开展
目前,技工院校的师资绝大多数来源于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本科生、研究生。以我校为例,90%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本科院校,少数教师是参加省市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留校学生。这种师资队伍基本没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教书,而不是既具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样的情况导致一线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向学生讲授企业所使用的实践技能,存在理论和实践脱离、新技能新工艺与教学脱离、企业需求和教学内容脱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危害是巨大的,教师得不到企业一线的实践学习,也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进修提升,那么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空谈,这也是目前大多技工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步伐减慢。另外,还出现社会少认同、政府少作为、办学少特色等现实问题。
(二)校企看似合作、实质貌合神离影响顶岗实践的开展
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形成“校企看似合作、实质貌合神离”的局面,且大多数技工院校还未形成社会服务及科技开发的机制,简言之就是“政府拼命催、学校难启动、企业没动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技工院校也有成套的工学结合模式,也有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规划,也将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然而在真正的运行中,无法按照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顶岗实践,无法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实现轮岗,一切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企业对一体化教师开展顶岗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从对部分技工院校的调研来看,企业对培养“一体化”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企业大多只愿意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认识不够;发展压力大、无暇顾及技工院校教师的培养;担心培养“一体化”教师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影响产品质量。
二、顶岗实践对一体化教学的影响
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担负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一线生产的主力军。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技工院校的学生较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更应该掌握企业第一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技工院校的教师便是企业一线和学生的桥梁。
(一)未参加顶岗实践一体化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在我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初,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各项制度尚未完善。一体化教师团队是由原有教师队伍临时组建,这里面既包括纯理论教师也包括实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变成了理论教师只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没有涉及任务操作部分,实习教师只讲实习,没有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结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这和原有的传统教学没有区别,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经过专家评估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教师”,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离;书本知识和现场实践脱离;新工艺新技术和学生应知应会脱离。教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口企业顶岗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二)参与顶岗实践后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分析总结上一学期试点班授课情况的基础上,学院颁布了一些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由院长组织联系了对口专业的相关企业,签订了关于教师顶岗实践的相关合作协议。教师利用寒暑假以及实行轮岗的办法深入企业一线,充分了解各专业工种的业务流程、岗位要求、知识技能等,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技术技能。在完成每一阶段的顶岗实践后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并制定下一步的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保证了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持续性。
教师顶岗实践的成熟和发展成就了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开发了具有行业特点和职教特征的精品课程,在授课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在评教中反映,通过教师的讲授改变了传统先理论后实习的模式,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并转化为课题任务,使得学生兴趣大增,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程度。
三、技工院校教师顶岗实践方案
根据技工院教师顶岗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难,结合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推行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经验,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明确实践目标,完善实践内容
明确技工院校教师参与顶岗实践的目标,使得培训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连接。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不仅要与教学工作相联系,而且能帮助其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对顶岗实践的专业课程具有选择权,培训机构和单位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参与培训的教师,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高内容的新鲜度、使用性和可行性,彻底摒弃为晋级职称评定、应付上级检查、完成工作计划任务而参与顶岗实践,应该使顶岗实践与教学连接,使得培训真正做到服务教育、满足教学。
(二)顶岗实践形式和途径灵活多样
根据我校数控工程系多年实践经验,设立两种形式供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选择,效果较为显著。一是在暑假前联系好企业。所联系的企业一定是与该教师所教授课程对口的企业,在教师去企业参与顶岗实践前由教师提出期望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然后由企业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制定实践方案。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产品流程,学习先进工艺技术。这种顶岗实践,学校会给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二是从企业聘请一线专家技术人员来我校为一体化教师举办讲座。通过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讲座使一体化教师了解企业发展,和企业技术人员互动,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三)增加顶岗实践机会
增加一体化课程专业教师参与顶岗实践机会的同时,不能让一体化教师满负荷地从事单一教学工作,应该将顶岗实践纳入教师工作任务中,从而根本解决一体化教师教学任务重、业余时间少的问题。此外,还要增加经费,做好计划,使一体化教师有序参与,将顶岗实践覆盖面拓宽、将顶岗实践内涵延深。
四、顶岗实践在一体化教学中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教师参与顶岗实践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显著的,我校在推行一体化教师顶岗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进行教学教改,还不断拓展,将我校经验成果推广,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顶岗实践是职业教学理念的新突破
通过顶岗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发现了书本知识与企业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的鸿沟,教学内容和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之间的距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后,其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也更加明确了技工院校教改的方向和目标。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新提升
通过参加顶岗实践,教师对所承担的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新技术和新工艺、职业需求和专业技能有了深入认识。在顶岗实践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取经学习,提高了其推广和应用新技能、新工艺和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全面提高。
(三)与兄弟技工院校交流学习
我校一体化教师通过顶岗实践锻炼,迅速成长,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在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学校选派优秀的一体化教师去兄弟院校传授技艺、介绍经验,将顶岗实践的过程、目的以及相关制度介绍给兄弟院校,同周边地区技工院校共同成长。
(四)寻找联合办学新伙伴、开辟实习就业新渠道
教师顶岗实践,不仅加强了与原有联合办学企业的联系,还拓展了新的合作伙伴:先后与徐航压铸、徐挖集团、徐州瑞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徐州昊天机械等多家企业初步达成联合办学意向,为开辟实习就业的新渠道做好了准备。
五、总结
在参与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新技术的应用实例;参与了企业生产的整个流程,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等有了深入研究;参与了企业的难题公关,使得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这些教师的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教学水平突飞猛进、科研能力蒸蒸日上、职业热情高涨,假以时日,教师便可以成为学校骨干,成为企业培训中坚力量,通过努力使学校、企业和个人都全面受益。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这个桥梁使得学生和企业之间实现了零对接。因此,技工院校教师参加顶岗实践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决定了实训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所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特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色
一、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技工人才、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从教育内部来看,由于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普高热升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很大。社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工作调研并得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院校高职比普通高校就业率高,但是质量不高,稳定率不高。调查显示,有些院校的毕业生到工厂里去超过3个月的不到60%,而30%多都流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的不好,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特别是实操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全国预算类的教育经费一共是2135亿元,但是职业教育在其中的比重仅为10.56%。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实训设备不够,学校发展受阻,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很多学校虽然有了演示的仪器设备,也有一些实训设备,但是更多的是在这些设备面前,或者在课堂里面跟学生讲技能,而这种通过讲的方式学技能,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效率与实际操作相比只有20%的效果。
(二)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职业教育一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已成为连接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方式的极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而调研的结果集中在了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节的薄弱上,最重要的问题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不遗余力地构建符合高职办学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课程理论的有机融合,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走出原有“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同时又是20世纪末才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的一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有着更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改善的必要性了。学校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面对资金紧、各专业作业环节多、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学校资金、地方资源建立起真正能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有特色、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人才的实训体系和场所是当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特色
本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就业岗位特点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营造实践教学环境,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模式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
明确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时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
2.实践教学内容
各专业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形式的培养完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保持特色性原则、一体化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原则,并合理设计与安排实践训练项目,即认识实习(校外合作基地)―课程实践与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所有实践性项目均有多元化考核及成绩。
特色性原则体现在:
(1)课程实践环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实践教学是服从和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解释和说明,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的做法,变实“验”为实“训”,推行设计性、操作性强的训练项目,如电子、化工、分析等课程的相关实训等均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旨在训练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实训:a.将考证实训融入到综合实训中,如电工、分析、仪表数控、化工、营销等均有相应的考证实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可避免重复考核。b.推行仿真教学。建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通过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因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为让学生在校内充分了解化工设备,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我院在2000年建成了化工仿真实训室,自建成以来就面对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等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及生产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取得了相当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数控、会计、营销、国贸、仪表等专业也相继实施仿真教学。c.实训时间充分,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达半年以上。
(3)实习:目前我院的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及毕业实习,均在校外合作企业开出。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认识并适应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在真实环境里强化、提高本行业的职业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打下扎实基础。
一体化原则体现在教师类型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的结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如我院双师素质教师为107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数的70.3%。以2005级毕业班学生为例,除去最后一期的顶岗实习,各专业累计实训课时为550课时以上,其中分析、精细化工、生产自动化专业达到了900课时左右,占必修总课时的50%强;在相关实验实训室设置多媒体设备,专业课基本由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实训室、校内实习工厂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共同完成。
注重过程考核原则体现在面向过程,强调实践过程,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教师对每一次实训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设计能力目标及考核标准,并使考核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终通过出勤、过程考核记录及实训作品等多方位的评定得出成绩,这种融“教、学、做”与考核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的管理
(1)机构:目前全院设实验实训处,下设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监督,设备管理机构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三级机构为机电实训教研室,化学实训教研室及计算机中心,负责全院实践教学的实施。这种结构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统一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文件:学院制定了《实验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实验室管理规定》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一应俱全。
(3)监督机制:教学督导随时对全院实践性教学进行检查,教学管理科每学期均从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常规管理检查及教案评比、同行互评这五项对实训教师进行考核。这两方面的监督机制规范了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的条件
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为此,学院制定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办法及攻读硕、博学位的管理规定和双师型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从业多年的技师、高级技师来做实习指导教师。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使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达到100%。
在硬件方面我院各专业都具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验实训环境,拥有99个实验(实训)室和2个中心(计算机基础实训中心和电教中心)、两个金工实习工厂和2个车间(化工生产和药物合成中试车间),现有实验实训专用固定资产总值3205多万元。另有校外实训基地37个,每个专业均有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利用资源,仪器利用率高,必修实验开出率达100%,同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为半年以上。
(二)职业能力考核及技能大赛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
多年来,我院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使职业能力考核与岗位实际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各专业技能测试试题库;二是在课程教学中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教学,按各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贯彻到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教学、培训和鉴定紧密结合;三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多渠道动员和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国家承认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报考类型涵盖全院所有专业。
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2006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南化杯”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赛,我院学生获多项一等奖,并获全国高职组团体二等奖、中西南区高职组团体一等奖;参加“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全国一等奖、高职组中西南区二等奖。参加湖南省计算机大赛获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能团体第一名;参加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学生高职组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高等职业院校组第二名;参加2007年“南化杯”全国首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获全国化工检修钳工职业技能大赛学生高职组团体二等奖;参加“中控杯”全国化工技能大赛获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高级组团体一等奖等。2008年,我院参加“中控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参加“天成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与地方资源挂钩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的开发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强调实验基地的建设要与行业挂钩,没有行业企业背景的申报,原则上是不予考虑的。并要明确这个基地是为哪个领域服务的,这个领域是不是职业院校所在的市或者省的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又或者是需要扶持发展的产业。这就说明了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本着利用地方资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的理念来办学,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观念更新贡献力量。
1.行业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专业的建设如果能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获得企业的支持,则对在教学领域倡导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样的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寸步难行。
其次,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能给院校带来的更关键之处在整合资源上。因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差,实训基地建设要面临大量的投入,而据2003年启动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测算,中国的职业教育如果都要达到职场化的环境,创建一流的、高标准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至少要5000个亿。而实际情况是到2008年国家投入40多个亿,加上地方配套近100个亿,100个亿到几千亿之间的差距肯定要通过整合资源来填补,整合的资源就包括企业、行业的,还有其他社会方面现成的资源。
第三,在行业企业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开发能实现共享功能,不光面向学生,还有其他社会层面,面向社会服务,如企业职工的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实现“让人人共享职业教育”目标。这不仅能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能紧密地实现校企结合,有效地为行业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可谓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2.我院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接轨
首先我院在省化工行管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校企董事会,形成了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依赖董事会单位建立了近3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企业“协作型”和校企“合作型”两大类。“协作型”实训基地主要依靠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信任和“感情”,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支持来巩固,它需要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及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这类基地建设的成本低,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还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的主流。而“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靠企业,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双方共建的互惠互利原则。如我院郴州桥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岗位,配备了相对固定的实训指导老师,提供了上课教室及学生食宿住房等条件,我院也配置学生实习所用的公寓用品及相关教学设备,并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或共同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优秀毕业生留在企业等。学生实训、企业人才储备和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形成了一种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类基地的建设实行的是校企共同“经营”的理念。
其次在专业建设方面凸显行业特色。我院的专业都力求凸显“化”字特色,如我院的经管系新开发的物流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化工物流的主脉,在实践项目的设计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深入开发及整合与化工厂、株冶集团等化工企业的合作,探讨绿色物流、化工物流、危化品运输及储存等课题,在实训时间、实训方式上进行改革,探索工学交替的高效之路,凸显专业方向和特色,使学生既能从实训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缺乏,真正实现了双赢目标。
总之,我院在实训教学方面已树立这样的意识:实训教学的核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的、丰富的设备,而应该是立足企业实际需求,以设备设施和信息系统为辅助,来模拟实际运作,锻炼学生的作业层和管理层的实战能力。学院在建立实训室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以下重点:实训室硬设备设施的选择应该是适合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是实训室的灵魂,应该属于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都建设好之后,设计一套完善的实训室教学方案则是实训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2] 姚建凤,钟茂林.推进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48-49.
关键词:工作场所学习;学习任务组织;高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杨八妹(1968-),女,广东揭阳人,广州市技师学院机电大师工作室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广州市优秀专家,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广州市技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合作项目;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第三梯队)专项资金支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双制技师班培养研究”(编号:2012072),主持人:杨八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19-04
近二十年以来,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在我国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无论企业从用工需求和高绩效组织的角度,还是职业院校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与效能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认识和发展[1-2]。按照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史蒂芬・比利特对工作场所学习的诠释[3]: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以参与真实任务,并在熟练成员直接或间接指导的活动为途径,取得对组织和个人有价值的结果而获得相关知识、习得工作技能的^程。
本实践通过文献法归纳总结工作场所学习实施关键要素的已有成果,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并创新与广州数控有限公司双制合作“工业机器人专业”技师班的培养实践活动;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工作场所学习的机制建设、工作为主线的动态课程方案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双主导工学管理、评价等实践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一、工作场所学习的特点
根据比利特教授对工作场所学习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工作场所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实践的“参与式”学习[4]
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以参与真实工作(生产)任务实践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形成了工作场所工作与学习之间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通过蕴含问题的工作任务和具有一定更换频率的工作任务及场所,有效促进了工作过程知识的生成,尤其是通过学习者的工作场所工作实践活动及由此生成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在职业场所中所表现出的各类经验,这是在非工作场所学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足够的场所资源和任务资源,需要工作场所学习的连续性。
(二)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雇佣关系的有组织学习
早期理论将工作场所描述为非正式或结构松散的学习环境,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管理、学习指导性差的教学模式,近几年的学习理论研究、企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和校企合作实践等表明这种描述已经不够准确了。工作场所学习之所以能被企业所接受,主要是伴随工业生产组织新方式的出现,而这些高绩效新方式依赖于充分利用雇员的技能来创造附加值[5]。工作的设计都是围绕增加学习和技能习得的机会,工人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中轮换,练习多种不同的技能,以保证在一系列工作任务中应对自如,同时,也鼓励工人通过工作团队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在这里,学习成为工人在组织内受雇期一个不间断过程。正是这种需求,学校通过“校企双制”或“企校双制”等双主导机制有组织地建立满足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工学一体培养平台得到企业的认同。虽然相对学校教育“系统性”、“可视化”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工作场所的很多学习活动、教师和课程被“隐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但是,越来越多的“基于实践取向”的学习研究成果和案例实践表明,工作场所中基于工作实践的学习完全具有高度的结构化,具备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特征,并具有类似于学校教育中教学的属性。
(三)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熟练者提升绩效的学习
绩效是组织、团队或个人,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出色程度,是对目标实现程度及达成效率的衡量。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结合个人(团队)在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有效促进改进完善,在未来特定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工作成效(个人绩效)达成组织的要求,以此实现组织绩效。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熟练者,他(她)们正是通过自身的技能、业绩和绩效进行工作表达,并转化为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因此在提高组织绩效、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强化生产管理水平中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6]。
(四)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政府参与下的认证学习
在发展型国家中(如新加坡、中国等国家),政府最为积极支持工作场所学习,如极力推广双元制、企校双制、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等办学模式。不仅鼓励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为工人学习新技能提供支持和资助,积极开展对工作场所学习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试点,这种支持对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新产业当中技术技能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7]。自2008年以来,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及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先后在本地区(省)开展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试点工作[8],为工作场所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认证平台。
二、工作场所学习的实践――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
基于对工作场所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具有工作场所学习特点的“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通过机制建设和实施,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创新。
(一)企校双制工作场所学习的机制建设
1.工作场所学习适配性调研。由于工作场所是工作所需要知识的主要来源,工作场所的供给条件决定了个人选择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水平的程度,并且通过专家与新手之间的近距离互动可以确保获得直接的指导。双方调研确认,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程总部、工程中心、服务部等实际工作场所将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工作场所,通过完成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加工、附属非标工装夹具加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装配、调试及维护、数控系统、驱动、电机调试及维修等生产活动成为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和任务。
2.工作场所学习的运行机制。基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需求,建立如下基于合同(雇佣关系)的职业教育合同[9]。
学生在企业以“员工”加“学生”的身份参加基于工作场所生产活动的学习(一年学徒期,学生身份为主;二年生产项目研修期,员工身份为主)。
学生严格遵守企业依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对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学生,企业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和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单方面解除合同。
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为学生制定满足学生相应能力要求的生产项目和学习内容;共同组成“双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生产指导、生产工艺授课及相应系统理论的学习指导。
企业根据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结合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水平、工作态度表现及学习成效,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并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的“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阶段晋升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由企业为学生调整薪资,并重新确定学生的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合同学习期满,企业、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工种的技师职业资格考评。成绩合格者,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由企业聘任技师岗位和支付对应岗位待遇。
3.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动态课程方案[10]。工作场所学习的课程方案以生产活动(流程)为主线,形成基于工作主线的动态课程方案。总体结构设计分为职业素质、专业理论、工学一体(含岗前培训植入)和业绩评价等四个模块。
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和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四门课程,分别由学校和企业主导完成。专业理论模块主要包括MasterCAM软件课程、机器人产品知识、机床装配与维修和维修电工技师理论等四门课程,机器人产品知识、机床装配与维修课程由企业主导完成,其它理论课程由学校主导完成。工学一体模块主要包括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加工、附属非标工装夹具加工、非标零部件加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装配、调试及维护、数控系统、驱动、电机调试及维修等七个工作场所学习任务,主要以企业车间生产项目为主线轮岗完成。评价模块主要包括岗位能力评价、技师业绩评价,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
4.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工学管理。
(1)学生的工作(学习)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工作(学习)场所是在企业机器人工程总部的生产场所,学生按小组形式安排在机器人本体非标加工、机器人电柜装配、机器人测试、机器人电柜试制和机器人机械装配及调试等五个生产车间(岗位)参加生产和学习,每2-5个月,经考核合格的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循环轮岗(见图1)。
通过在企业建立工作学习站,满足学生对知识性学习场所的需求。
(2)学生的“双导师”教学管理。学徒期,每个车间均聘请有经验的“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岗位独立生产能力的指导和管理(师带徒)。进入第二年独立岗位生产后,由车间生产技术主任或技术骨干对车间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能力提升的指导和管理(师带组),同时,安排相应专业教师作课程指导和职业指导,完成过程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3)学生的“工学日志”过程管理。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11],是对实践进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工学日志通过对岗位、岗位任务、生产工艺要求、工具使用、操作方法、分析说明及理论依据的持续性记录、反思,将学生的常态化生产活动迁移为知识,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促进学生将已完成的工作任务提炼并形成为工作经验。
5.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工学评价。工作鏊学习是基于实践的“参与式”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工和学的双重属性,工学评价重点体现对学生的计划性、执行力、沟通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工作与学业并重的过程性评价是工作场所学习的最大特点,同时引入第三方的职业认证将成为工学评价的最终结果性评价。
(二)企校双制工作场所学习的实践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GSK)中国南方数控产业基地,自2006年开始进行工业机器人研发,成功实现机器人产品的系列化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是国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中心,行业的龙头企业。随着产品系列化,从外部松散型人力资源获取导向走向对未来机器人制造更高绩效的专业共建伙伴型人力资源储备导向,以适应企业发展目标成为公司考虑的重点。广州市技师学院建校六十余载,是国家级机电设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尤其在电气自动化设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实践经验,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示范学校,企校双方自2013年始就“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进行了融合式合作实践。
一是在企校主导,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签订了三方职业教育合同,通过工作场所学习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满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高技能人才(技师);先后共招收了十八名具有相关工种高级工资格的学员,组成学制三年的“广数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二是组建了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含北师大职教所知名专家、广州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市机床厂有限公司等数名能工巧匠为工作室大师,按照工作室教学模式[12],完成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过程管理与岗位评价等工作。三是共同制定和实施了学制为三年的动态课程方案、为时两年半的工作场所轮岗计划和与之相对应的岗位等级晋升标准,确保了三年的工作场所学习有组织、系统地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学习。四是分阶段、分不同轮训岗位聘请了具有技师及以上水平的企业“师傅”指导学生的工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岗位独立生产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生产工艺问题的能力;并组织“轮岗小换防”座谈会,对学生工学态度、工学效果及工学目标达成进行总结、评价。五是建立工学日志填写制度,由“双导师”、车间班组进行批注,通过技术总结提炼并形成为工作经验。
通过双主导实践,该班学员学徒期间,全部通过了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预备技师统考”,全部通过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生产车间的联合晋级考核,进入定岗安排。目前,学员们正在积极备战技师职业资格的企业评价。
三、工作场所学习实践思考
工作场所学习是一个复杂、涉及多元因素和动态过程的学习方式[13-14],如何使工作场所学习的实践更加满足其内涵要求,达到学习预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广州市技师学院与广州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工业机器人企校双制技师班” 的工作场所学习实践过程可以引申出几点思考。
一是尽管工作场所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但是在课程开发、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在校学习的规律是不同的[15]。工作场所学习更加强调以现场工作(生产)为主线的动态教学组织,不再是预设的按照知识序化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课程方案具有宏观(体系)有序、微观(课程)动态的特点,相应学生学习形式要求工与学同步而需要形成“双导师”教学机制,教学(工学)管理也就要具有工与学的双重属性,正是这些的不同体现了”双主导”的内在规律。二是必须满足工作场所的生产活动与培养目标体系和能力水平相适配。传统的校企“点对点”的合作将逐步被校企联盟型的“点对盟”所替代,尤其是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工作场所学习体验更加广泛和深入,也为适配性优质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三是工作场所学习是基于三方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缺一不可。学生的诉求更多体现能力水平更上一层、学习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岗位更加优质(技术技能含量、工资收入)。企业无论是人才储备、提高绩效、建立学习型组织还是引入竞争机制,这种合作都能促进企业预期的达成,甚至认证的引入也对政府规范和推广职业资格起到积极的作用。
工作场所学习的实践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如何有效复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础上,吸收内化为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创新,需要更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实践、总结、升华。
参考文献:
[1]周涛.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7):53-56.
[2]白滨.工作场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J].职教论坛,2016(18):23-27.
[3]肖菲,等.比利特的工作场所学习理论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6):30-34.
[4]李茂荣,等.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反思与再构:基于实践的取向[J].开放教育研究,2013(4):19-28.
[5]瑞恩博德,等.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30.
[6]王运宏.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0(10):56.
[7]瑞恩博德,等.情境中的工作鏊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0-50.
[8]崔仁泉,等.改革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广州的探索和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5045-7382-7,2008.12.
[9]翟恩民.从“复制粘贴”到“吸收内化”――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创新与实践[G].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
[10]Erica smith.Architectures for Apprenticeship.Australian scholarly publishing(2015).ISBN:978-1-925333-09-1.105-108,133-135.
[11]张天启.重审工作经验在职业学习中的价值与途径[J].职教论坛,2013(27):26-30.
[12]杨八妹,等.工作室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16(18):28-32.
[13]史志明.反思工作场所学习――基于员工自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0(12):10-13.
坚持办学方向 拓宽就业渠道
坐落在讷谟尔河南岸的讷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着雄厚办学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先后兴建了雄伟壮观的教学楼、装备一流的实验楼和现代前沿的科技楼,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了与专业同步配套的30余个国内一流、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学校资产总价值3000余万元。根据社会需要,他们相继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其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农艺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和财会专业,被确定为齐齐哈尔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13人,各类在籍生3065人,其中包括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735人,每年各类培训达6000余人。
讷河市职教中心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突出能力训练;践行德育为先,提高人文素养;服务区域发展,扩大辐射功能”的办学理念。学校形成了“爱校、爱岗、爱生”的良好工作氛围,努力为每位学生创造最好发展空间和找到满意工作,是全校教工坚定不移的思想共识。
学校把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第一信号,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讷河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海江机械厂、讷河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黑龙江斯达特兽药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联合办学,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双方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订单培养协议、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等制度和协议。同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对专业建设、实习实训、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学校还积极创办企业,实施产教结合,有电器维修部、庄稼医院、汽车4S店等校办产业,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实训示范功能。采用定期请企业领导或专家学者来校讲课,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企业,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为了加大就业安置的力度,学校先后派专人多次外出考察基地,参观考察了近百家企业,主要考察企业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户口迁入、工作条件、管理模式等方面,经过认真比对,从中筛选出十二家企业成为学校的就业基地,先后与北京海淀计算机学校、北京图书馆计算机学校、青岛黄埔学校、瓦房店机械中专学校等联合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这些就业基地已安置就业班学生500多人,安置劳动力转移学员1万多人。现在,这所学校招生就是招工,就是就业,真正做到了出口畅,入口旺。
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就业能力
打造精品教师队伍,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保证。讷河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本着“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原则,对家长郑重承诺:“交我一个学生,还你一个人才”。他们努力培养学生向技能型、应用型、素质高、就业高的“两型两高”发展。这一承诺,也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学校的内涵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教师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学校采取了自修、进修、走出去、请进来等立体、多元方式,全方位推进,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了上级的要求标准。现在,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了50%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10人,县级15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3人,县级3人;省级教学能手15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学校教学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化课实施了目标教学;专业课实施了模块教学,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讷河职教中心已经连续八年高考成绩名列齐市地区首位。
讷河市职教中心紧紧围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实施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为主线、以项目课程模块化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和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努力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黑龙江省2008年出版发行的《专业指导方案》是中职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其中种植专业部分由这个学校制定。在此引领下,学校制定了各专业的专业能力体系标准及考核标准,大胆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管用”的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大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强化现代行业管理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运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坚持“学生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把握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润物无声”作用,加大环境卫生管理,让环境会“说话”;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凸现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因素;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组建了音、体、美、球类、棋类等九大社团,发展学生个性空间,从而展示了学生风采,促进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量化管理,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坚持周班主任例会;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定期对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进行工作岗位培训,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立体化、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他们把短板补齐,把优势放大,实现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保证绿色升学率。
优化育人载体 夯实就业基础
讷河市职业教育中心不断积极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努力为学生实践教学开辟绿色通道。
几年来,学校共争取上级资金及投资近千万元兴建了六大实习实训基地:一是兴建了焊接实训基地,拥有各种型号焊机80多台。二是兴建了汽修实训基地,兴建了4S店、出租车公司、汽车修配厂及汽修实训四位一体、规模宏大的汽修实训基地。三是兴建了数控实训基地,拥有数控车床2台、数控铣床2台、普通车床10台、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考核系统。四是兴建了电工电子实训基地,拥有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台30套。五是兴建了计算机实训基地,拥有高配置计算机350台,组建了7个微机室。六是兴建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拥有综合实验室和土肥室、天平室、普通温室2栋、日光温室3栋,总面积2200平方米,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讷河市职教中心教学围绕经济转,培养学生围绕市场转,教学质量围绕技能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化课实施了目标教学;专业课实施了模块教学,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2011年,马德祥、刘真龙同学,在齐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技能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刘真龙同学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安百岩、李世龙同学,在齐市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安百岩同学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刘丽君同学,荣获黑龙江省种植专业二等奖,并且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刘春辉、刘杨荣同学获齐齐哈尔市汽修专业三等奖;王留莉荣获齐齐哈尔市电子专业三等奖;白黎明荣获齐齐哈尔市计算机专业三等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
让每一名在校生就业、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择业,是职教中心始终坚持的办学导向。为了让学生一入学就有就业保障,学校主动寻求与市场的“焊接点”,创建了工学结合、校企联办、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石家庄天使护士学校、山东诸城高级技工学校、大连开发区职业中专学校、青岛海川商务学院等6所学校和20余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和对口就业关系,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打破关门办学的僵局,学校实行了“以技能为主体,以实习为手段”的办学宗旨,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保证就业安置,拓宽了就业渠道,使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8%。
坚定服务意识 构筑高端引领
讷河是一个有着74万人口的农业大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讷河市职教中心一直把送教下乡,服务“三农”放在首位。第一,实施村村办学,帮助村民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把课堂送到村头,把技术送到田间。能让农民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能交流田间耕作经验。第二,为贫困农民无偿送去特色作物及瓜菜种子、种苗,并详实细致地为村民讲解特色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学校科研人员还亲自到农民家中指导栽培技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温室大棚。第四,建立种子扩繁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与科研所、植保站、园林处等单位合作,成立学校种植专业教科研小组,在名优特产品的引进开发、专业科研、教学改革上大胆探索,总结出《大豆标准化种植技术》、《农药“两降一加”喷洒新技术》等,具有指导作用的经验总结25项。成功培育出职研一号茄子、职研3411旱黄瓜等特色蔬菜。学校精心培育的良种,连续两次参加全国种子交易会,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客户的欢迎与好评。
讷河市职教中心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扶贫办和黑龙江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学校把阳光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外出致富,他们对农民工培训采取零收费,并投资兴建了农艺、汽修、电焊、微机四个专业基地,根据订单所需、市场所需、农民所需,学校先后开设农艺、服装、电焊、保安、家政、汽车驾驶、汽车维修、餐饮、编织、家电、砌筑、微机等专业。为了加大就业安置的力度,避免回流现象发生,他们派主管劳转的校长,同市劳务经济局领导到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先后有农民6000余人参加培训后,安置到南方大企业工作。2010年,学校被认定为黑龙江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12年学校承担了讷河、克山两地120人的农村创业培训,省劳转办领导亲自参加的开班仪式,并得到了省劳转办领导对此次培训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学校邀请我省创业培训专家孙永军,来校为学员授课。通过培训,学员创业意愿增强,纷纷策划自己创业计划,学校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问效。同时,协助讷河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努力争取创业一家,带动一村。2012年,学校劳动力转移涉农培训750人,技能培训1000人,其他各类培训3000余人。他们“升学保质量,在岗保技能,就业保出路”,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多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