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师论文

第1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师 职业枯竭

近三十年来,职业枯竭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其研究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职业枯竭研究多集中于医疗和教育领域,其中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其工作热情,导致职业枯竭。

一、“职业枯竭”的内涵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这一职业枯竭的三维模型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且被证明为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适用性。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职业枯竭现象,国内职业枯竭问题研究专家许燕教授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其中专职心理咨询师主要包括学校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人数极少。这部分教师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他们除了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身心疲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而兼职心理咨询师主要由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兼任心理咨询工作会让他们更加疲惫不堪,出现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为。

另外,随着大学生对心理问题认识的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敢于主动预约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通过对北京、武汉、西安的2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2个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占29.4%,有3~4个的占47.1%,配备了5个以上的高校只有5.9%,有17.6%的高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访谈中,有不少咨询师谈到一般每天要咨询4个甚至更多的个案。长此以往,咨询师将会感到身心能量耗尽,工作动机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冷漠、失去活力、睡眠障碍等症状。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笔者所在的高校连续四年对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2008级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为13.2%,而2009级的比例已达16.52%。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无形中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咨询师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身心倦怠。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咨询师要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职业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团队的力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所获得专业帮助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学校没有划拨经费用于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访谈中,许多咨询师表示,专业培训的机会太少,而专业的心理督导更是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师长期得不到专业支持,很容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枯竭。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和低回报的矛盾。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回报却较低。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访谈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咨询师的一切咨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咨询半天计20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有些心理咨询师因咨询效果不明显,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第三,对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观原因

1.专业成长不够,专业知识不足。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咨询态度,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掌握良好的会谈技巧、影响和干预技术等。而这些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间短,缺乏工作经验,虽然他们大多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背景,但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咨询训练,因此,很难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不够,在咨询中,不仅不能处理别人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卷入其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发现,在神经质、内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发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发现,神经质、内向性格和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这说明具有内向、忧郁、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孤独、冷漠、迟钝、倔强、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易产生职业枯竭。内向的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求助,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倦怠;情绪不稳的人常常会因为工作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身心疲惫;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体验到无能感,从而产生倦怠。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接触负面情绪,如果他们具有这些人格特征,很少向他人倾诉宣泄,长期压抑焦虑,就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终导致情感枯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格特征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心理咨询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调整心理状态,然而过高的助人情结往往会导致挫败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些心理咨询师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地设置自我期望值,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解决来访者的所有问题,一旦遇到挫折或咨询失败,就十分沮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对咨询师个体、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一旦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他的消极心态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客观环境和咨询师个人两个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一)环境和组织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出现职业枯竭的情况。

1.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学校需要有关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完善心理咨询师休假制度,学校应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率,又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咨询师工作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让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并且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加心理咨询师编制,缩小师生比,适度减少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

2.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用于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学校要布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各种心理咨询设备,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国外研究发现,来自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王芳、许燕的研究表明,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对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学院—心理中心、学工部—校领导”四级心理干预机制,由各方共同承担心理健康工作,减轻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建立心理督导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使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得到团队成员和专家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

1.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觉察并理解来访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咨询师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要准确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状态、工作动机等,从而有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正确处理咨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2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心理咨询师一年考两次。分别为5月和11月。笔试一般是第三个周六上午。2015年11月是21日考试。考理论和技能。考二级需要做论文答辩或其他考核。各地略不同。时间也不同。一般在笔试之后。报名在3月和9月。然后需要资格审核,才能拿到准考证。具体时间见各地人保部门的通知。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养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成立了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教师。如何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教师进行培养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心理机构咨询专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措施单一

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学习仅有次数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既具有普遍的规律,又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独特规律的研究比较少,相应的培训也少。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社会上其他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内容一样,缺乏针对性。

正如张祖冲(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中指出的那样,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少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事实上,刚毕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心理咨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一方面需要尽快学习心理咨询技能,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实践联系。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培训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师指导或者自己摸索,成长效率较低。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对学生工作不够熟悉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管理和指导。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更是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而言,对学生工作了解较少,较难融入学生工作队伍,工作开展存在困难。目前还没有高校或其他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缺乏专业督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无论心理咨询师拥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因此,高校心理教师与一般心理咨询师一样,都需要专业的督导老师。当前,高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督导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有待重视

教育部门更多的关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种忽视,其一表现在入口把持不严,目前尚没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入行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没有对即将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行列人员的心理测查措施;其二则表现在对已经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人员缺少后续心理支持和心理评估。似乎不少高校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询教师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帮助,还有可能对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造成心理伤害。

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正如马丽亚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他就很难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很难对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效干预。不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容易受到来访者所陈述的问题的影响或暗示,结果造成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伤害。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人格不健全的话,结果有可能其本人和来访者都会受到伤害。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同样如此,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既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其本人的不负责。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应该熟练掌握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当然,具有心理学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询,这些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之间有着较大区别。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基础,就很难对心理咨询技能有透彻的理解,也很难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能。 转贴于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熟悉学生工作事务

高校中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隶属或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从工作关系上,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都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而且这些工作事实上就是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够把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顺各种工作关系。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心理咨询技能

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而言,心理咨询技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询技能相对于心理学理论而言,它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强。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岗位的心理学毕业生应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实践机会,多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的培养途径

1.继续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校和有关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高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还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一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独特规律的内容。

对于对新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教育部门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其内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如倾听、建立咨询关系、各种心理咨询流派等,也要有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如沙盘游戏疗法之类。对于已经从事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教育部门应帮助一部分非专业出身的教师补一补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则重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2.积极探索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生事务工作能力的途径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客观上则是,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都是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缺乏学生工作经验。也有些刚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认为学生工作是事务性工作,而自己是有专业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学习学生工作事务。如此一来,有些心理咨询教师因为不熟悉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致使难以理顺工作关系,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也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情绪。

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虽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让新上岗的心理咨询教师担任1-2年专兼职辅导员可能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基层队伍,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如果能够担任1-2年的辅导员,一方面可以锻炼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学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他们与学生工作干部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3.更加关注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4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5]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D].浙江大学,2006.

第5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问题出现频繁但是缺乏相对独立的处理能力,不少需要心理援助甚至处于心理危机状况下的大学生,并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为此,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处理心理困惑、应对心理危机、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急迫课题。心理求助是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困难时,主动向外在社会资源寻求包括理解、支持、信息、建议、治疗方法等帮助以达到解决心理困扰、促进自我心理成长的过程。心理求助有两大类:一是专业心理求助,指的是向受过专门训练或者专门认证的人员求助,诸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师、心理卫生工作者等;另一类称为非专业心理求助,是指向非专业人员(如家人、朋友、学校里的普通教师)求助。笔者以“大学生+心理求助”为题名、关键词、摘要,搜索出国内108篇研究论文,并根据以下标准筛选出64篇进入综述范围:①关注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现状实证性描述;②以大学生为被试,关注与心理求助行为或者态度有关的变量。本文综述前人研究,总结我国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旨在为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大学生心理求助的主要特点

1.1先求诸己,后求诸人的求助倾向

个体求助行为是一个分阶段的内部决策过程,首先是对心理问题的知觉;其次是自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愿意和有能力独立处理所面临的问题;阶段三为他评估,主要评估能否寻得合适的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大学生倾向于自助解决问题,在觉察问题之后,多数大学生会选择自己消化或者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对隐蔽的原因。当自助阶段不奏效时,大学生会考虑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多数大学生仅在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选择专业心理求助。不少研究发现,在一般问题上,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求助对象,其次是家人和恋人。虽然心理咨询师极少成为大学生的第一求助对象,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求助非专业人员后,也会视心理咨询师为第二或第三求助对象。

1.2因问题而异的求助对象

大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类:人际、情绪、自我规划发展、恋爱、家庭关系矛盾、学业以及其他的病理性问题。尽管大学生心理求助表现出相似的过程,但在不同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又有所差别。例如,学业问题较倾向于向朋友和老师求助;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更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恋爱问题优选寻求朋友和恋人的帮助;而在情绪问题上,向学校心理咨询师求助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根据问题的风险性和可控性,有明显区分,当问题变得相对不可控时,更容易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1.3相对淡薄的求助意识

大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相对薄弱,不少大学生及时身处危机当中,也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帮助,或者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或者专业心理求助,甚至多数学生宁愿极力掩盖心理疾患也不愿进行心理治疗。秦向荣和马莹[4]对上海1139名大学随机进行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大学生对本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熟悉;高东的研究中不了解不熟悉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廖文娜[6]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2/3的学生需要心理帮助但并不付诸行动,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和医院医生求助的比率更低,仅有一小部分会主动选择专业心理求助。

2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

2.1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2.1.1年级的影响:高年级的学生对心理求助的态度显著比低年级开放,大二、大三学生在求助的开放性上显著高于大一[8]。年级的差异既与个体的成熟度有关,也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的影响。刚入校的大一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问题,经常出现心理困扰,再加上心理健康常识比较匮乏,容易导致对心理疾病的非理性认识。随着大学生涯的发展和心理教育教育的推进,大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知识面更加广阔,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也变得更加理性。

2.1.2性别的影响:女生的求助态度相对积极,遇到心理问题时更愿意求助,而男生更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中发现,男生的专业心理求助可能性反倒更高[10]。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可能会影响性别差异。一是性别角色意识。男生在成长中接受了很多特殊的价值观点,比如不要轻易显露感情、要更加独立、更被期待着自行解决问题等,因此表现出一般求助行为相较于女生少。二是个体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女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比较完善,更容易求助于身边的熟悉人群,非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比例较高;而男生由于资源和性别角色问题,在难以向身边熟悉人群求助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会选择专业心理求助。

2.1.3出生地及家庭影响:农村生源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较少,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城市生源学生则更愿意进行心理求助[9-11]。农村生源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审慎、内省、有自卑感、独立性强,他们对心理求助可能存在更多的负面评价,接纳度更低,主动求助的动机不强。而恰恰是这类学生,在经济和生的适应等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心理帮助。国内少有提及家庭关系的研究,余晓敏和江光荣[9]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会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愿;刘艺龄等[12]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求助态度影响男生的求助态度。但是,国外有大量研究发现,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和对母亲的依恋安全感是预测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显著变量,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有正相关[13]。因此,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也是存在的,只是尚缺一些实证研究,这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2.2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2.2.1专业心理帮助的可获取及可信任程度:专业心理帮助在国内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即使在相对容易获取的高校里,心理咨询机构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低。归纳国内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因素值得思考。①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存在感和可获取性较弱。很多高校的宣传工作不足,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结构的功能、原则及心理咨询人员的职责等不了解;有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设置相对偏远,大大降低部门存在感,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可能性。②大学生对高校专业心理服务能力的不信任。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咨询师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对兼职咨询师的准入资格宽松,后期的培训和督导不足,从而导致专业心理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学生的首次心理求助体验将会直接影响其对专业心理服务的态度。③大学生对专业操守的不信任。很多大学生担心自己的求助原因和咨询内容暴露给辅导员或周围同学。如何提高咨询的保密性和学生的信任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使用率的重要因素。

2.2.2污名的影响:污名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某种负面的、不受欢迎的属性,导致其价值受损、身份被贬抑。有学者认为,污名是阻碍大学生寻专业心理帮助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名,未来访者比主动来访者更严重。关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不愿意参加心理咨询,绝大部分(77%)是因为怕被误解,认为一旦去咨询,就是心理上有问题,怕被同学嘲笑疏远。充分表明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心理疾病污名,突出地反映了降低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3对高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高校大学生关于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处于低认知、浅层次阶段,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一方面,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实现适应,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介绍,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客观认识和接纳程度,降低污名。其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诸如广播、心理沙龙、心理剧等方式,充分利用自媒体渠道,加强学生除了课堂教育的之外的知识吸收,使大学生更快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针对不同群体重点引导,诸如男生群体、农村生源学生、带药上学学生等,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一方面,树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意识,在遇到较大压力和心理冲突时能够主动进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增加非专业人员求助的可能性。

3.2努力构建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氛围

鉴于大学生对非专业心理求助较高的需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求助特质,并使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品质与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提高。一方面,努力形成友爱、和谐、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社会支持,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以学生团体的形式开展活动,或者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互助式的团体,由专业人员予以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求助的顾虑,同时扩大心理教育的覆盖面。

3.3提高专业心理服务水平,增加学生的信任感

大学生对专业心理求助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低,一是在于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除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之外,心理咨询中心也需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提高存在感,降低公众对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陌生感和神秘感,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困扰却求助无门的情况。另外,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需要有所保障和进一步加强。不少专职教师在校期间的系统心理咨询培训不足,入职之后也是边工作边练习的状态,再加之目前高校难以保证足够的咨询师资源,多数采用专兼职相辅的工作模式,这样专业性也大打折扣。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上,需要加强其实务能力的训练和实践;对于兼职咨询师,可以适当提高其准入标准,严格把握兼职咨询师的资历。服务期间,做好专、兼职咨询师的工作考核,保障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要求专、兼职咨询师参加统一的督导,在督导或者同辈督导中更好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鼓励专职、兼职咨询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88-894.

[2]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80-184.

[3]段文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秦向荣,马莹.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的现状及思考———基于上海市1139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2):92-96.

[5]高东.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调查[J].华夏医学,2009,22(4):723-725.

[6]廖文娜.高职学生心理求助状况和教育对策[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3):54-57.

[7]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6):72-79.

[8]汤芙蓉,闻永.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495-1499.

[9]余晓敏,江光荣.心理求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6-428.

[10]王海萍,王玉芹,吴超荣,等.大学生专业及非专业心理求助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15,8(5):51-58.

[11]王亮.当代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实证调查———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18(2):251.

[12]刘艺羚,侯志瑾,黄罡.父亲心理求助态度对男大学生求助态度的影响:依恋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159-162.

[14]陈英俊.污名是阻碍青少年心理求助的主要因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6(3):46-49.

[15]孔德生,刘雨芙.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2(4):57-58.

第6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我1982年4月10日出生,2004年毕业于湖南省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2011年获得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2004年毕业之后,就职于广东一所公立中学,从教于信息技术教师工作,2006年选调回丰城工作。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2006年9月,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程序员资格证书。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丰城市教育局组织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培训学习。一周的培训,我不但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而且让我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努力,自己很快也从一名青涩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有成熟的青年教师。2019年再次有幸参加了丰城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承训的“丰城市2017年心理咨询师”培训。一个月的培训,让我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也使我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走得更加顺畅。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参加了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并拿到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调回荣塘中学之后,因为学校工作需要,一直以来,我都担任物理教学工作,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因为物理教学成绩突出,多年来一直担任学校物理学科的备课组长。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从中收获了许多教学教研知识和经验,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2012年宜春市教学研究室举办的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资源比赛中,我的教学课例作品《分子热运动》荣获宜春市二等奖;在2015年丰城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比赛中,我的教学课例作品《运动的描述》荣获丰城市一等奖;在2017年我报送的课例作品《压强》被评为江西省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三等奖。同时,我申报的课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在2018年获得立项,我指导的学生作品荣获2020年江西省中小学生“追寻红色足迹”研学活动主题征文二等奖。除此之外,我撰写的教学教研论文也多次获得宜春市、丰城市的各种奖项。

与此同时,我的努力和业绩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各种市级以及镇级的奖励与荣誉也接踵而至。分别获得2018年度“丰城市教育扶贫先进个人”、2020年度“丰城市教育扶贫先进个人”、2017-2018学年度荣塘镇优秀教师和2019-2020学年度荣塘镇优秀教师。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让我有机会担任班主任并任教物理教学工作,让我有机会和学生有更近距离的接触。虽然现在任教是物理,但因为自己专业的原因,教育局电教装备站成立初期,学校把我安排在校电教装备处工作,也正是此时,我较早的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并一直坚持到现在。我不但自己坚持多媒体教学,还帮助其他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其他教师修改课件。因此,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好评。

回顾16年的从教历程,其中酸甜苦辣都有品尝,但温暖与感动也时常伴随我左右!每每想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我总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分量。在和我可爱的学生们的接触中,我从内心深处爱上了“教育”这门“艺术”。每天与学生在一起,心态永远年轻,心灵永远纯洁,心底永远善良;每天和书本打交道,把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虽然辛苦,却充满乐趣;在学校度过的每一天都让我感到身心愉悦!我想无论多少年后,我依然不会后悔自己当年职业的选择,我将一如既往地热爱教育事业,关爱我的每一个孩子。

第7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5-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有学者称为“教育信息化现象”。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正式被国家政策文件所使用,并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我国高等院校(下文简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1世纪,在21世纪的前十年,虽然相关实践和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的起步阶段,尚不能很好地应对网络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化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佳选择,也为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解决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覆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化等难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进程得到有力推动。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现状

官方网站是信息化的标志性终端,为广泛调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本研究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调查对象,参照教育部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网络检索全国各地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比例为52.45%,其中19.96%的网站虽然存在官方链接,却不能通过互联网访问。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院校网站为保障网络安全,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隐私保护,故选择安全风险较低、易于维护的校园局域网来网站。可访问网站的栏目建设数据显示,新闻/公告栏目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90%,是建设最多的栏目;在线心理测评系统和心理咨询预约栏目的建设比例均超过70%,是建设较多的栏目;心理健康课程辅导栏目、在线问答交流栏目、协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专栏的建设比例在40%左右,栏目建设覆盖一般。但相较其它栏目6.23%的建设比例,以上三类栏目的建设亦具有一定的主流倾向。

二、大学生心理测评的信息化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是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重点工作的基础,心理测评作为科学化的心理评估手段被广泛使用。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心理测评系统在我国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访问网站的建设比例已超过八成,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将心理测评作为网站的重要实现功能。

传统的心理测评,主要采取纸笔测验的方式,须由专业人员现场施测、回收、统计分析,结果反馈耗时也较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节省了数据处理和结果反馈的时间,如较早由某高校研发的心理测验与统计系统(WJZ2000),可以阅读测验答题卡采集数据并快速计算结果。随着网络技术的融入,以心理测评为主要功能的心理软件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这些软件将测验的实施、评分、数据分析和初步建议实时化、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心理测评的全程计算机操作,还可以实现数据库管理和多样化的数据分析。

心理测评的网络化与系统化引领了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信息化。随着系统软件的拓展研发,公共信息、心理咨询预约和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知识网页嵌入等新的功能模块不断被整合进来,如今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已不仅仅具有心理测评一项功能,而是逐渐发展成多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和线上阵地。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沟通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开发为心理咨询提供了网络沟通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网络心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信息化亦始于网络咨询形式的探索,最早出现的是网站或BBS上的留言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通讯软件(如QQ)的实时文字咨询等形式,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实时的音频咨询、视频咨询、对讲式咨询等新形式也不断涌现出来。心理咨询的“互联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众多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咨询的有效性,并且应用前景广泛。网络的超链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咨询突破了地域性和现实性限制,具有面询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种咨询形式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如咨询互动重要的非语言信息源缺失,增加了低质量咨询的风险,不同咨询流派的疗效也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对此咨询师须谨慎对待。另外,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设立在校园内,面询相较更为便利,因而网络咨询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并未广泛兴起。

大学生心理咨询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心理咨询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如前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更新与完善的驱动下,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模块也随之研发出来。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与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帐号,求助学生可以实现心理咨询的网络预约、咨询前的信息沟通和专项测评、咨询后的信息反馈和咨询评估等功能;咨询师则可以实现咨询预约的时间管理、咨询记录的电子档案、咨询报表自动生成、与学生的在线互动与网络咨询等功能。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了强大辅助。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

课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纬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亦源于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过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环境下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三个阶段,其中对课程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是网络教学(又称线上教学)的出现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在网上展示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学资源,更多地是强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互动与交流。李蓉,董秀芳(2009)较早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教学的案例,教师利用BBS论坛话题、Flash视频,学生在论坛上留言参与讨论、投票并与教师在网上互动。蔺桂瑞(2010)在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实现广泛的立体化教学。近年来,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模式”、“电子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理念开发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网络教学呈现出从辅助教学向组织教学升级的趋势。杨盈,包陶迅(201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慕课―翻转课堂―同伴教育”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学新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网络教学的新理念。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性质级别高、涉及部门多、资源调动广泛、事件处理复杂的系统工作,一般分为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处理三个工作子体系。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需要借助校园宣传、课程、讲座、心理健康学生活动等措施开展,其信息化在于信息技术对以上措施的辅助与支持,如通过互联网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组织心理危机预防的学生活动等。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则主要依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定期排查和危机监控机制的运作。近两年相关软件模块已被研发出来,该模块通过心理测评系统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多个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评定学生心理危机的风险等级(如警戒、追踪、关注、正常),并且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监控档案,对不同风险等级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永久的信息化管理。心理危机的处理工作属于参与人员较多、程序操作复杂的现场工作,目前尚未检索到该项工作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碰撞中前行,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之路。这条路有别于单一的知识教育信息化和学科教育信息化,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整合发展特点。

所谓立体化,是指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全方位整合。从大规模人群的心理测评到单个学生的心理咨询,从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展示到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并切实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所谓系统化,是指信息技术对信息高效处理和系统管理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发挥与应用。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脉络来看,最初其主要需求是心理测评数据的高效处理,心理测评系统应运而生,随后心理咨询管理模块、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模块等等相继被整合,造就了契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的、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心理系统。所谓网络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网络已进入社会创新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联网+”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都建立在互联网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成绩斐然,但尚处于起步期,此后的发展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首先,从全国本科院校的网站建设统计状况可以看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的全面开展还有待努力。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内容的信息化模块相对零散,系统化整合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创新方案。另外,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亦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研发,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监测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智能自助系统的研发等。可以预见,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引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万年,冯晓晴.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李坚,唐燕儿. 信息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3]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王建中,吴瑞林. 高校心理健康测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5]申腊梅,石向实. 网络心理咨询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9,(6).

[6]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7]徐万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8]李蓉,董秀芳. 信息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合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

[9]蔺桂瑞. 国家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教育(德育),2010,(Z1).

第8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随着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入正规和稳步的阶段,各项工作举措应运而生,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已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问题亟需规范化和合理化。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论述相对较少,大约有十几篇论文,研究着重体现在心理咨询室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开展的形式等方面。文章从这几个问题入手,总结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推动心理咨询室的完善和发展。

一、心理咨询室的称谓

心理咨询室是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由专业心理人员与求助者就所求助的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和解决。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称谓有多个,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性很强,常见的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以及“心理咨询中心”等。另一类称谓偏重于生活化,如“心灵港湾”、“心情驿站”、“心理聊天室”等。这两类称谓以前者偏多,但有人认为太专业的称谓容易使学生把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病挂钩。不管采用何种称谓,都应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的设置

1.机构设置

完备的心理咨询室至少应包括个别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接待室、行政室、图书阅览室、心理测量室、放松训练室以及沙盘游戏室等机构。

个别咨询室的面积不需要很大,以免给学生造成空旷的感觉,重要的是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一种安全和不受打扰的环境。接待室主要负责对求助的学生进行登记和预约安排,同时接待前来等候咨询的求助者,帮助求助者放松,减轻其紧张和戒备心理。图书阅览室应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阅读开放的时间,储备充足的心理图书资料,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放松训练室主要是提供多种放松器材,让学生的情绪能得以释放和宣泄,进而达到身心的放松,常见的有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沙盘游戏是当下很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求助者自由地从摆放沙具的沙架上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想摆放的玩具,然后在盛有细沙的沙箱里进行自我表现和探索,从而呈现真实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疗法。

2.外部环境

从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地点一般会选择安静、远离办公或者教室等场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对于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求助者存有一些偏见。比如:认为这个人肯定患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会认为求助者得了精神病。

当然,针对这样的地点选择有的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无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反而从某种角度上会夸大这种顾虑。因此,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应本着安静和方便的原则,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①环境幽雅清静。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最忌讳被外界所干扰,容易导致咨询活动被迫中断。因此,要保持周边的环境清静,尽量避开体育场、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此外,有学者认为如果心理咨询室周围有绿色植物更好,为求助者能提供一个广阔的室外视野。

②要选在便于求助学生出入的地方。虽然上面我们谈到心理咨询室的地理环境要安静,但位置也不能太远离教学区和宿舍区,应使学生想来访的时候,比较容易到达。

3.内部布置

求助者进入心理咨询室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室内布置必须应以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为原则。具体来说,注意以下几点:

①室内的光线和温度。室内光线要明亮柔和,如果是白天,自然光一般足够;如果光线不足,需要灯光来照明。灯具的光线要使求助者感到柔和明亮,视觉舒适,不能太刺眼,因此,选择灯具时实用性比外观性要重要的多。另外,心理咨询室内的温度也必须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而且要便于通风。

②桌椅的摆放。一般来说,室内摆放的椅子要柔软和舒适,尽量避免使用一般教室中的座椅。椅子的摆放位置不应放在背对房门的地方,以免求助者不知背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产生不安全感,最好放在靠墙的位置。而且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座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大约在一米左右即可。两者的座位中间摆放一张茶几为宜,茶几上可放上鲜花或盆花,给求助者生命力和心理能量的激发,茶几上应准备纸巾,方便哭泣的学生使用。

关于座椅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座椅之间应以多大的角度摆放合适。有的认为二者间最好呈直角,这样可以正视对方,便于目光的交流,但有的观点则认为应避免学生与咨询师直接面对面,否则容易引发学生的紧张情绪,损坏咨询效果。除了90度摆法、180度摆法,还有斜坐摆法,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限定。

③室内的装饰。心理咨询室的装饰不要求华丽,简单温馨即可,房间装饰不要过多,过乱。可在房间的墙壁上悬挂心理咨询守则,便于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理解,也可悬挂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画等。心理咨询室门上的玻璃和靠近走廊一侧的窗户玻璃最好是不透明的毛玻璃,以防止求助者有被他人窥探的担忧。此外,室内还可以在窗台上摆放鲜花或者绿色植物,给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振奋向上的感觉。

④室内的色彩。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色彩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于心理咨询室的色调,大多学者认为不能采用刺激性强的色彩,以中性色彩为主,如米黄色、浅蓝色和绿色是常见的。墙面的色彩要沉稳、柔和,地面的色彩一般要保持低明度和低彩度,家具的颜色选用高明度、高纯度的暖色,如窗帘的颜色以黄色、浅蓝色偏多,切忌大红、大紫或黑暗色调;沙发的颜色也以柔和色调为主,让求助者体验到放松和温暖的感觉。

4.软、硬件设施

①硬件设施。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施主要指的是相关物品的配备,包括桌椅沙发、文件柜、电话、录音设备、电脑、计时工具、记录工具等。

桌椅沙发:包括咨询师自己的办公桌椅、咨询师与求助学生面谈时的两个单人沙发,当然如果是团体咨询室,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以拆除的活动桌椅。

文件柜:文件柜主要用来摆放心理图书资料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图书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心理健康档案则是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保存。

录音设备:常见的录音设备有录音机、录音笔以及单向玻璃等。但在录音之前,咨询师必须要征得求助学生的同意方可。

电话和电脑:电话是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便于求助者进行电话预约和热线电话咨询。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接待咨询热线的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外,有的是从经过培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中选的。电脑主要用于心理测验、心理统计以及学生心理信息的保存等,操作起来快速便捷。

计时工具:心理咨询是有一定的时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否则是不利于求助者的个人成长的。计时工具能够保证心理咨询的时限,钟表即可,放在咨询师和求助者能够看到的地方,各自心中有一个时间的概念。

记录工具:咨询师面对的求助者很多,需要将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求助者的个人信息、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重要消息等,咨询过程中多是简略的记录,而咨询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整理。

②软件设施。心理咨询室的软件设施主要指的是完备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在数量上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质量上,部分老师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者,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教师偏多,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个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其科学性、专业性很强。因而,逐步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了当务之急。对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吸收心理学专业者到心理咨询岗位工作,落实心理咨询教师的编制。对于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评价指标和奖励标准,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

1.工作制度的建设

完善的咨询制度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保证。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对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细则;二是心理咨询室的日常管理细则。学校心理咨询管理细则着眼于从宏观角度规范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如规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任务、确立对咨询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等。心理咨询室的日常管理细则着眼于从微观角度规划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如规定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心理咨询工作范围、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咨询室值班人员的安排、制定咨询人员工作条例等。

2.工作的开展形式

①个别心理与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心理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给求助者以帮助、引导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紧张与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以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个别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对于具有相似或共性问题的学生最为有效。

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除了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工作,即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严肃的工作,它由几个重要的环节构成,即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学生资料的搜集、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③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室要定期举办各种心理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心理保健知识。同时利用多种宣传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室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比如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从整体上营造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增强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总之,国内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零零散散,关于建设的原则、程序等问题缺乏规范化和细致化,难以真正发挥咨询室的功能。心理咨询室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奠基石,需要学校领导、心理咨询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董俊花,杨新荣.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

[2]张文君.试论高校心理咨询室中色彩的设计[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

[3]王家祥,冷泽兵.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第9篇: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政工作;研究生;有机结合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心理咨询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对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紧张心理矛盾的缓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存在着很多重点和难点部分,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性的不足。从这些问题出发,加强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究,从两者的结合中寻找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

1.心理咨询的内涵。心理咨询是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一门新兴的心理应用学科。在学术界,针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很多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学所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或临床治疗的模式,所咨询的对象主要为生活中存在压力或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咨询的主要行为是教育他们通过模仿一些新的行为和策略,进而最大限度地对他们已经存在的能力或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进行支持。根据这一心理咨询模式可以得知,心理咨询就是咨询人员针对遇到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以晤谈、引导和帮助的方式,促使来访者在情感、认知和态度上有所转变,以对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负担进行解决,促使他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

2.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分析,其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阶段,很多时候都在人们实际的工作中被当作一个概念而使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但是这一观点无形之中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过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而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所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有一定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促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心理咨询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分析,两者都是从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这四个层面上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意识上的问题,都是立足在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并同属于社会意识。因此,在学生出现了一些思想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的部分心理障碍也能从世界观和人生观角度的转变中去解除。不可否认,心理咨询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性,在学生精神障碍的产生中,其可以认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与偏差,那么在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从心理咨询所强调的“内部对话”进而从“信息—理智重组”的角度进行思考。在针对社会责任感和生存价值的探讨中,思想存在偏差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错误的人生观、有缺陷的认知方式等就能改变。此时,心理咨询并不是单纯语言和操作上的技巧,在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都对教育和领悟的功能进行了强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具备着一种咨询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个别谈心法和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非常相似。因此,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由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以协商和交谈的方式帮助来询者解决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以提高来询者在心理上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心理咨询中,其对人内在潜能的发挥给予了特别的强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可供描述的人格倾向,如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世界观等。在咨询的内容范围上,心理卫生、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学习生活、心理障碍等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心理咨询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咨询中暗示引导的实施并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针对来询者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促使来询者心理上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发展方向上所面临的问题,以促使学生能够针对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发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发展方向上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性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开展需求出发,其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实践锻炼等多个环节都包含其中,是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考察与研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依据是从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中探寻的,价值导向色彩非常鲜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与重点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出发,一般情况下,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年龄大多处于23~25岁,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基本成熟,也具备着比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研究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定的怀疑,社会趋同性比较明显。而受研究生学习时间比较多的影响,在个体上的交流时间就存在着不足,同时受研究生学业压力主要在科研上的影响,由学业所造成的就业问题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根据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在研究生人际关系出现失调、受到不确定性的威胁和挫折、自我概念定位不准、对社会和群体存在非认同性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就会存在很大的波动,而思想的波动还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高度紧张—低恐怖程度或低度紧张—低恐怖程度型焦虑为主,存在一个从酝酿、形成到呈指数扩张的过程,表现形式多样化,既有显性焦虑也有隐性焦虑。同时在思想不断扩大、不断波动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变化趋势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呈现着极为相似的一致性。

2.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指的是特定的主体对研究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其所存在的难点主要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三个方面。从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本轻研”的现象非常严重,而学校中的很多领导者都认为研究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成熟,已经成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义不大,因此将重点都放在了院校中的本科生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延续性不够层面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相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来讲,仅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对研究生的第二和第三学年采取放任自流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不是很足。从教育主体相对单一的模式分析,高校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校开始就归属自己的导师,两者的交流最多,导师负责研究生学术、生活、思政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高校中导师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而导师本身的科研任务就比较繁重,交流水平参差不齐。导师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上,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在高校研究生中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为理论基础,还需要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实施。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心理学的原理,不仅可以增加它的科学性,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难点的分析发现,在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由于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逐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研究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缺乏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引起的。结合这些因素考虑,从以上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出发,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从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借助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态度,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服务,是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四、借助心理咨询方法,有效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1.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研究生心理障碍的调整和校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存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分析,对两者之间关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将心理咨询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并在结合中不断融合和渗透,心理咨询才能更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2.正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也是不能回避的。从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出发,两者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在学生工作中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各自的优势。但是,不论两者有着怎样的侧重和优势,目前对于两者的认识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新的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而随着我国教育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心理咨询将会逐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另一种思想认为,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咨询的实施是独立于思想政治工作之外的。从这两种思想出发,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看到,将两者合二为一或同一化,在理论上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而理论上的不足也必将引起实践上的错误,将两者对立必将无益。基于以上观点,心理咨询要想服务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对两者的结合辩证地看待,虽然它们在目的上有一致点,内容上有交叉点,方法上有共同点,但是在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实践上两者就需要构成一个同质互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以艺术沟通的心理咨询方式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不可否认,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和他们的就业压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心理冲突都是最多的。同时,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储备提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开展中,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艺术的心理咨询沟通方式,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咨询要想具有艺术性,首先需要对研究生的思想特征、情感特点、需求和偏好等进行敏锐的观察和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方式。然后,采取艺术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这种艺术的沟通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新的观念去教育研究生,以朋友的身份和语言艺术进行交流,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咨询的原则和方法自觉地借鉴和运用。因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需要重视心理咨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艺术的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的选择,以使心理咨询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而针对研究生所实施的心理咨询在专业性上的要求更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的实施,心理咨询教师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为了减少心理咨询中的教育失误,建立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上的相关学历,并接受过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培训,在考核合格后颁发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来制订研究生心理咨询师的任职标准,逐步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任职条件,保持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更好地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上,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其中,并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文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内涵,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研究可以发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和实践,对研究生心理潜能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也对研究生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泉.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滁州师专学报,2009,(01):157-158.

[2]张国兵.试论高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67-68.

[3]唐如前.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4):246-247.

[4]张建东.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0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