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语教育范文

双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语教育

第1篇:双语教育范文

关键词: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303-01

一、为幼儿创设双语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双语兴趣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此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catch the fish”(抓那条鱼),孩子们玩传统的抓小鱼游戏,当抓到某个“小鱼”时,幼儿问“who arc you?”(你是谁),被抓的“小鱼”回答“I am…”(我是……),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I am…的句式,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选择、交往的能力也得封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为幼儿创设双语教学情境,有利于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

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双语情境中,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使幼儿能够自由地思维、想象,就要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心理氛围。首先得使幼儿敢说,而幼儿只有在感兴趣、主动求知的情况下才敢表达、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在幼儿兴趣、需求中挖掘教育价值,生成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发现孩子们总是在一起谈论着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吃麦当劳的情况,说到时,孩子们手舞足蹈,脸上还洋溢着甜甜的笑容。而且几乎每天角色区都在进行着服务员与顾客的游戏。教师及时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麦当劳主题情境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麦当劳,请他们吃食品,孩子们高声欢呼,许多幼儿都说:“我来过麦当劳。”有了这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扮演服务员,为幼儿递上了美昧的食品;同时,用英语表达了各类食品的名称,幼儿在品尝食物、体验当顾客的情境中,对食品的英文名称记得更加牢固。

三、为幼儿创设双语社会情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1、双语社会情境中,重视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

幼儿是在自身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认识自身行为意义的。我们要注重在社会环境中,适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用良好的情感教育去感染他们。幼儿园中每周都要举行升旗的活动,教师抓住这个爱祖国、爱国旗教育的契机,开展“小小升旗手”活动,对幼儿实施直观陡强、有极大感染力的情感教育。让幼儿结合自己的能力为爱祖国做些什么,幼儿纷纷想出办法:唱国歌、制作国旗等,教师在其中渗透双语词汇及短语,幼儿在升旗的情境中,在与教师、同伴互动中丰富了英语单词词汇,提高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双语社会情境中,运用开放式的双语活动,扩展家园合作

家长工作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这就需要幼教工作者将家庭教育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中去,使更多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尝试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在双语活动中,只有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和合作,双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在对家长开放过程中,家长的身份由参观者变为了参与者,例如:在开放日活动中,我们打破了以往家长只是被动看活动的模式,设计了“咪眯餐厅”,家长扮演进餐者,幼儿扮演服务员。服务员可以加上身体语(手势)与问候语(Hello Can I help you?),家长更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学习双语的水平,同时也与孩子进行了亲子沟通,促进幼儿双语发展。

四、为幼儿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让双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事物去认识世界、发展双语语言的。为了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创造更多使用双语的机会,教师要为幼儿设一个双语生活情境。

在双语生活情境中,幼儿学英语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而且是无压力、无负担的。创设双语生活情境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幼儿在自然、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需要一问一答,教师鼓励幼儿说出来,和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参与他们的谈话,如:晨间入园时用“Good morning.”(早上好)问好,进餐时说“Dinner is ready!”,起床时说“Get up!”,及幼儿小便、洗手等,抓住孩子们某种生活体验或兴趣点作为切入口,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用双语与他们交流,使幼儿做到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这样,孩子们渐渐地感到双语交流的乐趣。然而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还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发挥幼儿能力互补的作用,孩子之间的交流要远远多于与成人的沟通。这样,就会使双语生活化,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他们进一步体验交流英语的乐趣。

第2篇:双语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第3篇:双语教育范文

    1.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

    双语教学应以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为首,其次才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应以学生能够很好理解专业知识为前提,不能本末倒置,将专业课程沦为专业英语词汇课。国际私法的双语教学应是用英语学习国际私法理论,而不是将国际私法的内容作为单纯的英语学习材料。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单纯用英语进行没有国际私法专业教学目标、没有充实的国际私法内容的教学不符合双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与效果。双语教学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接触英语,语言环境的完备性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使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更加合理而又轻松地完成,方法更科学,效果也更好。在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英语作为教育语言应是指被用做媒介语言来传播知识的某一种具体的语言。对于教育语言,只要能达到自信地表达、有效地与人沟通即可。

    2.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的分离与结合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从广义上界定,现阶段我国教师多在双语教学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因此要注意处理好二者的使用量与结合使用的方式。将母语和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始终以学科知识教学为首要目标,淡化教学语言的使用对专业知识传授的影响。(1)应分清中、英文的范围,划清二者界限国际私法双语教学中运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为学生的母语———中文,还有一种是其同时在学习的语言———英语。中文和英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存在差别。两种语言的频繁交替,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在双语课上应尽量不采用母语,遇到复杂的问题首先选择运用简单的英语表达,把沟通作为首要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尤其是用英语理解英国的国际私法制度。对英语语言的使用注重完整性,可对某些章节进行完整的外语授课,并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此时,学生得到语境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呈比较自然的状态,学生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完整。(2)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实践证明,当教师授课时使用的英语大大超出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时候,如果再一味强调英语语言的使用量,学生会感到疲惫、失落,最终选择放弃。在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的同时,对于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考虑结合中文教学,以期过渡为纯英语教学。中、英文结合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二者独立空间。遇有复杂理论,先用英语讲解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中文进行简要的小结,帮助学生对照理解,使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或是先用中文概括理论,然后再用英语讲解案例。相对于理论,案例较为生动。并且可以在用英文讲解案例的同时渗透和印证理论。通过中文概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已有大致认识,在运用英文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理解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即时翻译效果并不理想,应避免翻译教学法。因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会自动选择熟悉的母语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而完全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这样的双语教学只能以浪费课堂时间、达不到双语教学目标而终。

第4篇:双语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双语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我国双语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双语教学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区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决定》规定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学研究、民族文字教材的出版补贴等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我国双语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能忽视、值得今后修订政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1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课业负担、升学、就业问题

根据《决定》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使用民族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当前在一些省区如新疆、内蒙等,在小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既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又要学习汉语,同时还要学英语,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

1.2关于民族文字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软件及课件建设问题

当前,民族文字教材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能保证供应,但教材有些内容不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多以翻译汉族的教材居多,同时教材品种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实行以后,与之相配套的汉语教材建设一直跟不上,一些民族地区使用的仍然是原来的汉语教材,这给当地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困惑。

1.3关于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有关学者的田野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使用母语作为交流工具,而另一些地区则已经完全转用汉语。如贵州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母语为主要语言工具的有900多万人,其中有500多万人不懂汉语(尤以妇女和儿童为最多),剩下的200多万人只是半懂汉语,还有不少人(包括汉族在内) 兼通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1]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双语教育师资为培养民汉兼通人才、为当地的双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当前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中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整体偏低,缺乏高层次的双语教学人才,出现了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岗教师中接受过专业双语教育和培训的师资数量有限,不少双语教师不懂双语教育教学规律、缺乏教学经验及专业技能不过关。

2、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被称为“鱼尾狮”文化,是因为作为新加坡标志的鱼尾狮雕像既有若有所思的雄狮面庞,又有委婉自得的活力鱼身,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说明了新加坡各种文化既能相互沟通、融合,又能保持其特殊性。

虽然我国与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不尽相同,不可盲目的照抄照搬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但其双语教育的成功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和自己民族语言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制定双语教育政策、确定双语教育模式、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态度和使用等几方面。

2.1政府应重视双语教育政策

从新加坡来看,其政府一直主导着双语教育的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使得政策推行相当顺利。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多元民族并存的现实国情,审时度势的制定双语教育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兼顾了各民族的利益,采用的英语加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即保持了母语,又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学习与应用,得到了民意的支持。

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现状,政府更应当重视双语教育政策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政府尤其需要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的分裂角度来高度认识双语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双语教育政策可以培养通晓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杰出人才,可以配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还可以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睦共处,以支持我国政府的领导。双语教育政策会使政府取得民心,使我国多元民族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2.2双语教育政策制定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结合本国实际主流语言趋势来改革本国的双语教育,在改革双语教育政策之前一定会组织相关语言专家、学者、学校校长、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查。在经过大量的检讨之后才会提出建议,且初步进行小范围的实验性实施,有成效后经过改善才向全国推广。[2]这样,改革中所涉及到的分流制、教学方法、双语教材、语言课程分类及评估体系都有较强的针对性。

我国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基本处于实验阶段,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少,也还没有相关的双语教育政策及评估体系。在我国对汉族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语文课主要学习生词语法以提高读写能力,即便有方言差别,但听和说通常没有太大问题。但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则完全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且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存现象,这对于开展双语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如生活在我国云南的拉祜族,他们的语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纳、拉祜西两种方言。拉祜语辅音有清、浊之分,元音有松、紧之分。词汇除了有自己固有的词语外,还借用了傣语、汉语等词汇加以充实和丰富。句子基本成分是前主语、中、后谓语。拉祜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首先在词汇上,传统的拉祜语词汇量远远小于汉语,所以在进行双语教育时,民族语言的解释功能显得有些薄弱。其次,在语调上,拉祜语的声调丰富有七个,而汉语的声调只有四个,所以他们在发音的准确度方面有一定困难。另外,从语序上看,拉祜语的语序与汉语不一样,它是前主语,中宾语,后谓语,而汉语是前主语,中谓语,后宾语。所以,拉祜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拉祜语的词汇、声调、语序会影响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实践中,我国可以把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的双语教育政策。

2.3双语教育模式应多样灵活

我国的双语教育模式基本是淹没式的双语教育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对民族学生的“去文化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民族性和特殊性。但同时学校教育有助于打破一些民族封闭落后的状态,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发展民族文化。其实现代化的发展反而会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意识,并不一定只造成文化的单一性。以云南省的傣族和纳西族为例,丽江纳西族早就接受了处于强势社会地位的汉族的文化并培养了一大批的纳西族精英,这些精英在汉族主流社会取得地位和声望后,成为纳西族的代言人,将纳西族人的诉求传达给主流社会。如果能合理引进现代知识、技能,这样会赋予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可以尝试新加坡采用的过渡保持式双语教育模式。

2.4加强双语教育师资

双语教育师资问题是双语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新加坡通过高薪方式使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而且当地的在职教师,也有很多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培训和进修机会。相比之下,我国在师资力量这方面比较匮乏,应加强双语教育师资,提高师资水平。

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功能的实现,客观地认识和预测双语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民汉兼通”将是今后我国双语教育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必将根据自己的语言、文化特点,寻找适合本民族的双语教育模式,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3、结束语

双语教育政策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尤其是2009年发生乌鲁木齐烧事件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广受关注。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它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代际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明金.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做好民族语文工作[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第5篇:双语教育范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有难度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授课模式。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中英双语授课,内容注重结合现代酒店经营实际,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作业或相关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与问题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但近年来酒店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双语师资力量与校内实训场地规模没有得到及时改善,只好采取大班授课,这样教师很难对学生展开一对一的指导,实践教学比例呈下降趋势,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成效。采用渐进模式开展双语教学,但课程间的衔接不紧密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选择几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就选择了《酒店客房操作与管理实务》、《酒店前厅操作与管理实务》、《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技能》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尝试,每个学期一般安排一到两门双语课程,避免双语教学一下子全面铺开对教师和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但这些双语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授课,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因此,双语教学在深度与难度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层进关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特点增加了双语教学的实施难度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目前,社会对服务行业还存有一定的偏见,加上酒店管理专业的开办时间较短,故生源状况并不理想,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给双语教学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双师型”双语教师匮乏,教学模式不成熟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功底,还应熟悉当代酒店的运作管理模式,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而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师一般由中青年教师担任,虽外语基础较好,但普遍缺少酒店工作经验。双语教学资源不丰富,使用外语原版教材有难度我国高校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专业学科研究不很成熟,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有限,外文原版教材较少。

据调查,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外文教材为美国饭店业协会出版的酒店管理系列教材。但此系列教材的编写是以美国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行业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美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为背景,注重的是对酒店从业人士的职业再教育。此外,该系列教材还存在内容更新不够、教材案例较深、知识内容偏重管理、教材之间内容重复较多等问题,这些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原版教材的费用较高,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并不受师生欢迎。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滞后于教学思想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一般在学期末采用中英双语命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虽涉及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考核,但没有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考评,与该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目标不甚相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加强双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积极开拓校内外酒店实训基地大多高校一般都设有对外营业的校内酒店或招待所,酒店管理专业应积极与这些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与本地口碑较好的星级酒店合作,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将双语课程的部分实训环节安排在这些酒店内开展,进行现场情景教学,真正实现授课、实训一体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招生过程中做好宣传,对生源英语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为了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在招生阶段可将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编入招生简章,形成亮点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对报考该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设定最低分数要求,从而提升生源素质,打造全新的酒店管理专业形象。对《大学英语》等课程进行分项教学改革,并开展各种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般会设置《大学英语》等公共课,但课时有限,课堂教学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教学效果有限,改革势在必行。可将《大学英语》细分为《英语听力训练教程》、《英语口语训练教程》、《英语阅读与写作教程》与《酒店专业英语》等课程,对其进行分项训练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若条件允许,这些课程可由外教担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英语、使用英语,打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此外,酒店管理专业还应为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说英语日”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开口说英语、用心听英语、体会英语、了解语言特有的文化背景,从而提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双师型”双语教学团队,增强激励机制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重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和高星级酒店从业经历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应注重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建立良好的互派制度,加强与酒店行业的交流与沟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日常的专业教学教研活动中打造双语教学交流平台,利用讲座或沙龙的形式定期聘请双语教学专家或酒店专业人士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双语教学任务量大、开拓性强,适当地给双语教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紧密结合酒店行业特点组织双语教材编写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开发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材内容应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在双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聘请酒店行业专家参与编写,广泛收集酒店案例与行业技能操作规范标准,进行整理归纳,教材内容的编写应注重时效性与实用性。此外,还要积极主动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等,集合智慧,优化整合相关资源。

课程考核应注重对学习过程及英语运用能力的评价双语教学考核模式应充分体现过程考核。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应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主要是综合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个人表现与团队合作精神、技能操作能力等,强调对其学习过程考核;此外期末考试应合理设计中英文试题比例,形式可多样化,如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与笔试相结合等,突出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核。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酒店教育机构的深入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与世界著名酒店教育机构的合作,如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瑞士、美国等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学院合作,或与大型酒店管理集团的培训机构,如香格里拉酒店培训学院、洲际英才教育学院等合作,建立双向培养机制,为师生提供国内外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专业品牌度。#p#分页标题#e#

第6篇:双语教育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双语教学双语教师职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20-02随着国际交流与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并且在不少省市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与推行,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争取优质生源和树立本校品牌特色,纷纷开展实施了双语实践教学。作为双语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和贯彻者的双语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其综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双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双语师资的数量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推广范围,而质量是保障双语教学能顺利并且可持续推行的关键。

一、基础教育双语师资现状调查分析

为准确了解西安市基础教育双语师资的现状,探索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提高双语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以西安市中小学双语师资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全面掌握全市中小学双语师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抽取了50所学校(其中小学22所,中学28所),这些学校有大学的附小、附中,有省级重点、市级重点,也有普通学校,抽样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对所抽取的50所中小学进行访谈和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其中6份因为填涂不完整而作废)的综合分析(详见调查报告),发现目前基础教育双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短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表现在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当前西安市社会对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需求。在笔者对没有开展实施双语教学的36所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务主任的访谈中,有17人表示没有开设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没有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问及他们未来的规划时,其中19人(占未开设学校的52.8%)表示只要双语师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将会尽快开设相关的双语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素养和双语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在笔者对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的进一步问卷调查中(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语师资的教师类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英语水平、教学年限、双语执教年限、双语学科分布、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意见和建议等情况)发现,目前担任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历偏低,教龄偏短,双语执教时间更短,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及双语教学知识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专长的外语教师,二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科教师。这就造成学科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能力素养有限,不能用英语授课或者是不能用英文完整授课;而外语专业教师因为缺乏足够的学科知识,又不能讲授学科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仍是制约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

二、解决途径

(一)对传统的外语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语师范生,虽然其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很强,但因为其缺乏其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要对传统师范外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实习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毕业后能成为有专业特长、外语良好的跨学科双语人才,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2]

1.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

传统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高中文科班,他们文科综合基础知识较好,但理科和其他专业知识欠缺,所以很难将外语与某一门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等专业结合起来从事学科双语教学工作。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又比较差,很难用英语讲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一种招生模式都不能适应新的专业培养要求,这在生源质量上就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景。因此,笔者建议,在以后的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招生时,可以考虑录取一些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使他们成为能文能理,具有能把外语和专业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双学位”模式

外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外语知识水平往往是“普而不专”,他们可能了解很多领域的外语知识和词汇,但由于不够专业,不能用外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3]鉴于此,笔者建议: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辅修另一门专业学科,比如历史、地理、生物或者化学等,或者采取双学位的方式,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二)将双语教育理念渗透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在师范院校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的训练和提高,强化英语口语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要在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英语通识教育,为三、四年级的专业英语做好铺垫。在三、四年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开设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课程,如化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双语课程,提高学生在相关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4]同时,还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双语教学论课程,提升他们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学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5]

(三)开设“双语教育”专业

开设以中小学、幼儿园双语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如开设“2+2”小学双语、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双语特色。其对象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学前教育本科生(非英语专业)。前两年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语音、听力、口语等课程,并将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的能力融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英语的听说训练。后两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非语言学科( 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数学等)双语教学。前两年实现语言目标的学习,后两年实现学科目标的学习,使其毕业后能顺利从事专业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

需要注意到的是,仅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还不足以胜任双语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还需要相应的双语教学能力为依托。因此,有必要结合师范生特有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多种学科的幼教、小教课程特点以及幼儿园、小学见习、实习的传统作用。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在观摩双语课、协助双语课、实践双语课和反思双语课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深化他们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双语教学理念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当然本课题研究因为范围有限,可能难以由此而得出较为准确地结论。然而这50个小学的调查数据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特别是在目前双语教学受到追捧,不少学校领导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和树立本校的特色,热衷于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在此大教育背景下,双语师资短缺的问题是摆在双语教学面前最为突出、最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双语教师职前培养纳入教师培养体系中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调研当前双语师资培养现状,借鉴外省市相关培养体系的经验,根据本市的实际来制订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近期规划与中长期、远期发展规划,做到双语师资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实施,而不是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培养。设计、制定双语教师职前培养的有效方案,采取“对传统的外语专业进行改革”;“将双语教学理念渗透到相关专业中去”和“在高师院校开设‘双语教育’专业”等模式,能促进双语教师双语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双语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春明,赵骥民.双语师资培养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欧卫红.双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鲁闻.我国中小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模式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双语教育范文

一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表现在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当前西安市社会对于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需求。在笔者对没有开展实施双语教学的36所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务主任的访谈中,有17人表示没有开设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没有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问及他们未来的规划时,其中19人(占未开设学校的52.8%)表示只要双语师资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将会尽快开设相关的双语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二是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素养和双语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在笔者对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的进一步问卷调查中(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语师资的教师类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英语水平、教学年限、双语执教年限、双语学科分布、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意见和建议等情况)发现,目前担任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历偏低,教龄偏短,双语执教时间更短,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及双语教学知识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专长的外语教师,二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科教师。这就造成学科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能力素养有限,不能用英语授课或者是不能用英文完整授课;而外语专业教师因为缺乏足够的学科知识,又不能讲授学科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仍是制约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

二、解决途径

(一)对传统的外语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外语师范生,虽然其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很强,但因为其缺乏其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很难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要对传统师范外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实习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毕业后能成为有专业特长、外语良好的跨学科双语人才,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1.改变传统的招生模式传统的外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高中文科班,他们文科综合基础知识较好,但理科和其他专业知识欠缺,所以很难将外语与某一门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等专业结合起来从事学科双语教学工作。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又比较差,很难用英语讲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一种招生模式都不能适应新的专业培养要求,这在生源质量上就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景。因此,笔者建议,在以后的师范院校外语专业招生时,可以考虑录取一些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使他们成为能文能理,具有能把外语和专业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2“.双学位”模式外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外语知识水平往往是“普而不专”,他们可能了解很多领域的外语知识和词汇,但由于不够专业,不能用外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鉴于此,笔者建议: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辅修另一门专业学科,比如历史、地理、生物或者化学等,或者采取双学位的方式,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成为能够从事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二)将双语教育理念渗透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在师范院校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的训练和提高,强化英语口语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要在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英语通识教育,为三、四年级的专业英语做好铺垫。在三、四年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开设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课程,如化学、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双语课程,提高学生在相关专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双语教学论课程,提升他们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双语思维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学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开设“双语教育”专业

开设以中小学、幼儿园双语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如开设“2+2”小学双语、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双语特色。其对象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学前教育本科生(非英语专业)。前两年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语音、听力、口语等课程,并将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的能力融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英语的听说训练。后两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设非语言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数学等)双语教学。前两年实现语言目标的学习,后两年实现学科目标的学习,使其毕业后能顺利从事专业的双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注意到的是,仅有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还不足以胜任双语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还需要相应的双语教学能力为依托。因此,有必要结合师范生特有的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多种学科的幼教、小教课程特点以及幼儿园、小学见习、实习的传统作用。加强与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幼儿园的联系,为双语专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在观摩双语课、协助双语课、实践双语课和反思双语课的实践活动中切实深化他们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对双语教学理念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第8篇:双语教育范文

 

一、双语教学能促进聋人语言健康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聋人丧失了“听”这一主要感知外界信息的渠道,听不到或听不清常人所说的有声语言,所以也不能说或说不清口语,很难与正常人及聋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而沟通与交流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手语就是由于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符合聋人视觉感知的生理特点,又能直接满足聋人沟通交际、表情达意的需要,就理所当然成为聋人主要的交际工具,不断发展、完善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形式。相对于有声语言来说,手语是一种有形的语言,有形手语和有声口语是平行的。我们常常把有声的口头语称为口语,这是相对于健听人来说的,相对于聋人来说,有形的口头语——手语就是聋人的口语。聋人的手语就相当于健听人的口语。

 

我们将聋人看作人类学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办法或条件改变聋,我们不妨从聋人的生理、心理和认知需要出发,扬长避短,改变传统的聋教育观和教学法。承认聋是一种文化差异,认可聋人手语的语言学地位,选择适应“聋”的需要的新的观念和方法——聋双语。双语理念提倡“手语为主,口语为辅,书面语为本”,也就是说把聋人使用的手语来当作聋人的第一语言,把主流语当作第二语言,第一语言也称“母语”,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工具。只有将聋人手语定位为聋人的母语,才能帮助聋人更快捷有效地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双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聋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它要求教育者学会保护聋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忽视聋儿说话的愿望,允许孩子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发音不正确、手势语不规范,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好。站在聋人这一特殊学习语言的主体角度,遵照“以聋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聋人的语言形成和发展重要阶段,使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创设情景,使聋人在自然状态下,以自然手语为主要语言方式,充分发挥自然手语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借助自然手语学习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这样就可以填补聋人语言发展的空白,使聋人在语言发展方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二、双语教学能快速提高聋人的学习效率

 

在长期的聋教学实践中,口语、手语等使用混乱,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聋人的学习效率。培养聋人,尤其是听力损失严重的聋儿,尽早尽快地掌握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语言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而双语提倡自然手语的尽早介入,手语正是聋人的第一语言,有了这个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才能让聋人尽快地学会表达、交流,为学习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手语、尤其是聋生擅长的自然手语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必然使聋生文化知识的学习降低难度,以手语为媒介,才能更好、更快的学习主流语——汉语书面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兴趣能打开他们的知识视野,给他们新的营养;兴趣能促成他们的想象创造;让他们通过迁移获得新的能力。在双语教学中,提倡聋人教师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聋人教师使用手语教学,聋人教师与聋学生共属于聋人这个特殊群体,从心理上能产生一定的共鸣;再有就是聋人打出的手语既形象又简单易懂,可以说他们能达到无障碍的交流;最后,聋人教师也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引领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些因素都很好的增强了聋人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聋人的学习效率。

 

三、双语教学能提高聋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能立足社会,实现成为残而不废,所以聋教育重心应是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劳动者,这也是聋人获得生存技能、拥有完整人格和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社会适应能力和群体适应能力偏低一直是困挠聋生融入社会的一大障碍,多年来聋教育与社会相脱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仍为最大的沟通障碍,聋人走出校门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加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口不能说话、有耳听不到声音。在不需要听说的时候,很难看出他们有什么残疾。但是,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使用的是特殊的语言———手语。目前手语在我国的聋人群体之外普及率很低,所以沟通困难是制约聋人走进社会的极大障碍。他们觉得自己说不清、听不懂,怕受到听人的嘲笑,这种自卑导致的在听人社会的自闭会影响到他们一生。而双语从理论上肯定了聋人口语的独立性,同时强调了聋现象是多元化社会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残缺,充分尊重了聋人和他们表现创造的聋文化现象,他们是与主流文化并存、平等的。有了平等这个前提,将会提升聋人的自我肯定意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创造社会价值。同时,手语做为他们特有的语言形式,在发挥交流、思维工具的同时,利用手语来学习主流书面语,从而达到与主流社会的和谐交融。

 

总之,教育作为一项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伟大事业,必须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做为特殊教育的新理念“双语教学”,就是在做为人类特殊群体的聋人中开展的教育,以此来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提高聋人的学习效率,提升聋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聋人全面发展。

第9篇:双语教育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比较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全球范围来看,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双语教育已成为一些国家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比较借鉴他国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的比较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欧美加等国家的双语教育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双语教育目的不同: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培养双语人才或追求共同语言,而且大多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甚至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例如:196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顺应形势的发展,为了缓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通过了《官方语言法》,宣布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英/法双语人才享有进邦政府部门工作的优先权,实施双语教育上升为加拿大的社会需求和基本国策。

2 双语师资状况不同:世界各国都要求双语师资必须由掌握双语的学科教师担任。新加坡政府双语教育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加拿大明确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当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英语或英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这一项规定,非常符合加拿大的基本国情。20%左右的加拿大人口使用法语,这一得天独厚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特征确保了加拿大双语师资的质量。而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优秀的双语师资极为贫乏。

3 双语教育模式发展程度不同:国外双语教育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国家,植根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中,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如加拿大兰伯特学校根据其英法双语社会背景下实验出的“沉浸式”教学;美国针对移民儿童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都是成熟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我国的双语教学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二、国外双语教育对我国双语教学的相关借鉴与启示

首先,优秀双语教师的匮乏问题。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育之关键。比如加拿大对双语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各学校除了明确要求应聘的双语教师必须是高水平的双语双文化者、具有高学历与较高教学水平、是优秀的学科教师外,同时还要求应聘者必须像“语言传教士”一样热爱双语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双语教育。因此,加拿大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高,在职培训通常有三种方式:以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定期地组织专门的“双语教育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在职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大学举办的“浸入式双语教师进修班”培训在职双语教师;通过“参观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方式培训在职双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开拓双语教师的视野,更新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此外,新加坡政府双语教育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譬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将近50%为外国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学府,所有的教师全部以英文授课,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我国也可以考虑通过外聘、国家输出人才培养和大学组织在职培训的不同方式解决双语师资问题。

其次,教学对象良莠不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的参差不齐是双语教学推进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双语教学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了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业水平,实行语言分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对新生进行入学英语考试后分快慢班,但分快慢班和新加坡的语言分流都带有强制性,学生没有自,我国高校可以针对双语教学把学生进行分类,但分到哪一类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愿望和个人目标自由选择。实践证明, 因材施教,阶段分流进行的双语教学模式符合目前高校的客观实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清,于家太.昂茨提案美国双语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45-4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