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现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按饲养品种可分为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兔、蜂、肉羊、综合类等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1.“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带动能力强,社员基本利益有保障,市场风险较低,社员素质高、发展后劲强,符合合作社发展方向。但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2.“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以较大的养殖场(小区)为基础,技术上能相互交流,信息上互通,带动能力较强,可维护合作社的基本运作。但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低,当不确定因素发生时,很可能出现合作社解体。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3.“合作社+农户”型。此类合作社大多是乡镇或行政村或某农户领办,社员之间关系松散,在饲养管理、养殖技术、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缺乏交流,没有稳定的基础,销售市场不一,带动能力低,管理难度大。该类养殖专业合作社数量最多。
存在问题
1.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工作跟不上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2.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作制性质。有些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以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的的“空壳”合作社。
3.一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动作不够规范。
4.合作服务功能不强,带动能力差。
5.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受限。
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一、加大对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应将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预算,并逐年增加。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社员技能培训、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2.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各有关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适当增加信贷额度,减化办理手续。3.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用地方便;积极帮助完善在建或规划建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供水、供电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生产环节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4.实行奖励政策。各级政府定期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购销环节的减税、免税政策。6.积极支持参与畜牧业项目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可作为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独立申报、承担畜牧业建设项目。7.做好工商登记和商标服务。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做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依法保护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
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对《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为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分级对口的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政策法规、诚信意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示范体系,开展抓点示范工作,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养殖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鼓励畜产品销售经纪人、畜牧龙头企业等牵头领办各具发展特色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有条件的农民协会按照法律要求改造改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健全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推 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推进畜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提高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1.加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实行“五统一”等办法,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加二次返利额度,增强社员的凝聚力。2.推进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跨村跨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市场运营办法实行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不断完善养殖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调和协商机制,着力提高自律和维权意识,增强综合能力。
(1.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 2.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石家庄050011;
3.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4.黄骅市水产局,河北 黄骅061000)
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是沧州地区海水池塘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尤其在黄骅市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已有15年的养殖历史。2013年,黄骅市梭子蟹养殖面积达到4 000 hm2,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80%。但是多年来梭子蟹养殖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尤其近几年“牙膏蟹”等病害发病率持续上升造成产量不稳、效益下滑,养殖户信心遭受打击,养殖前景不容乐观。为摸清养殖现状找出发病原因及效益下滑的症结所在,改进养殖技术,保障梭子蟹养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12月由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团队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沧州地区的梭子蟹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小组直接面对养殖户展开调查收集各项数据,先后走访了黄骅市南排河镇张巨河、岐口、赵堡、李堡、后唐、东高头等村庄和中捷农场海辰养殖公司的54位养殖户,调查面积271.5 hm2(占总面积的7%)。调查内容涵盖牙膏蟹发病率、放苗量、产量、微生态制剂使用情况、饵料种类、水深、盐度等。
2结果与分析
结果见表1。
5.9 hm2使用,其余不使用或使用固体底改
经对表1分析,表现出以下规律:
从牙膏蟹发病率来看,张巨河发病率最高,72 hm2池塘平均发病率高达59.5%,赵堡、后唐、岐口相当,分别21%、19.5%、17.1%,中捷、李堡10.3%~9.1%,东高头最低,66 hm2池塘,发病率只有5%。
从放苗量看,张巨河列首位,放苗均在1 500 g/hm2以上(含1 500 g/hm2),平均1 806 g/hm2,后唐、李堡、岐口、赵堡、中捷在975~1 725 g/hm2之间,集中度在1 125~1 575 g/hm2,东高头平均放苗最低,只有1 125 g/hm2。放苗1 500 g/hm2(含1 500 g/hm2)以上的养殖户牙膏蟹发病率达40.7%,放苗1 500 g/hm2的养殖户发病率33%。
从产量看,扣除调查资料中数据不全的养殖户,后唐村平均单产最高,4 hm2池平均单产862?5 kg/hm2,其次是赵堡750 kg/hm2、岐口725.3 kg/hm2、东高头724.5 kg/hm2,张巨河682.5 kg/hm2,李堡630 kg/hm2,中捷产量最低,10.5 hm2池塘平均单产412.5 kg/hm2。最高产量出现在赵堡的姚先生池塘,2 hm2池,平均放苗1 500 g/hm2,产量1 500 kg/hm2,最低是岐口的王先生、赵堡的刘先生池塘,平均单产375 kg/hm2。产量高低与放苗密度没有直接关系。
微生态制剂使用情况。从调查资料看,养殖户对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除个别养殖户之外(如赵堡的姚先生等),大多数养殖户不了解自己池塘的具体情况而随意使用微生态制剂,只有17户完全不使用(占31%),13户只使用固体底改(含有少量微生物),占24%。
牙膏病发病原因。从以上分析来看,牙膏病与微生态制剂无关。而与投苗量大(1 650~2 040 g/hm2)、投小杂鱼过多、池底败坏有关。
例1:中捷养殖户张先生投苗少,不使用微生态制剂,只注意消毒池水,改良底质(使用底净),但因投喂杂鱼、海沙,不使用贝类,对池底造成一定污染,7月30日即发生牙膏病,发病率10%~40%,梭子蟹单产只有450 kg/hm2。
例2:张巨河李先生、张先生使用微生态制剂很少,发病率却高达50%~80%。而王先生因投苗量大(高达2 625 g/hm2),在大量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也注意大量使用底改,尽管如此,发病率仍高达55%,单产600 kg/hm2。
例3:赵堡姚先生,放苗只有900 g/hm2,生产中非常注重改底,底加厚、底居安、氧速宝交替频繁使用,同时使用活水宝、利生素等利于单胞藻繁殖的制剂,且全部投喂蓝蛤,不投杂鱼,虽放苗900 g/hm2,但产量高达1 125 kg/hm2,发病率7%。
例4:赵堡姚先生,放苗1 500 g/hm2,生产中也注重改底,大量使用底氧、底改等促进池底氧化分解的药物,同时兼用中草药保护剂,饵料种类大量投喂蓝蛤,对池底几乎无污染,产量高达1 500 kg/hm2,是资料中成活率、产量最高的一户。虽未使用微生态制剂,也有发病7%。
另外,从透明度的大小也可证明牙膏病与水质有关。凡是牙膏蟹发病率50%以上的养殖户(张巨河的张先生、岐口谢先生、周先生),透明度大都表现为不规律性。谢先生、周先生均使用了纤毛净,进一步说明水质调节不到位,先是过肥,继而藻类死亡,透明度又过大。
3对梭子蟹养殖户的建议
4.1控制放苗量
鉴于目前沧州地区海水池塘规格大、淤积、老化严重,人为调控水质比较困难,建议放苗量控制在1 200~1 500 g/hm2为宜。
4.2慎用调水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保持水体中有益菌的优势,在对虾养殖中,因为虾类离不开水,通过有益菌可以稳定水环境,抑制有害病原繁殖。而梭子蟹是水、陆活动动物,对底质要求严,水质次之。应以改底、增氧为主,不宜大量使用微生态制剂,特别是不宜使用液态微生态制剂。
4.3水深不宜过深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新晨: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缴费和实施的使用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过程更加顺利,使基金的运营更加畅通;但就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却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信息技术已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是信息技术实施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普及的关键。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的中职语文教师为研究样本,调查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中职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方案找到现实可靠的依据。
数据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的中职学校专、兼职任课语文教师65人为调查样本。
2. 研究工具
由于是现状初探,我们编制了《中职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计算机操作的相关技术,如Word、Excel、PPT等的操作熟练程度;第二部分是不定项选择题,主要用于调查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态度、能力、使用情况、培训意愿,以及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发展的看法等。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计算机操作相关技术调查结果
问卷的计算机操作部分主要是调查中职语文教师在各种信息技术操作上的熟练程度,并分别在性别、所教专业、职称、学历、年龄、教龄等人口学变量上做了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北碚区的中职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分别在年龄、教龄、专业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中年龄段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教师
研究中,我们将教师的年龄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至30岁为低年龄段,31至40岁为中年龄段,41至50岁为高年龄段。统计结果显示,三个年龄段教师的总体信息技术技能操作水平差异显著,其中31至40岁年龄段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分别优于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教师,低年龄段次之,高年龄段最差,见表1。说明处于中年阶段的教师可能随着教龄的增加,学习和运用各项信息技术的机会和频率最多,操作也越熟练。
调研数据显示:中年龄段与高年龄段教师技能操作水平差异显著,低年龄段的新教师还处于摸索阶段,可能除了课件制作外较少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但与中年龄段教师的水平比较接近。低年龄段的教师对于当前信息计算素养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都比较了解,特别是当前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他们大部分在网上都了解过,只是缺乏尝试使用和大胆探索,但特别期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并对自身提升有较强的信心。而高年龄段的教师由于年龄较大,一直以来接触的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机会较少,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几乎是零。如果现在再要求他们重新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总体技能操作较差,对于自身的信息素养提升也没有信心。
(2)中教龄段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显著高于低教龄段和高教龄段教师
研究中,我们将教师教龄分为了三个阶段,1至10年为低教龄段,11至20年为中教龄段,21至30年为高教龄段。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中职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教龄上的差异与在年龄上的差异相似,处于中等教龄阶段的教师的操作水平最高,其次是低教龄段,最后是高教龄段。
调查数据显示:中教龄段教师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运用、操作、拓展是最好的。主要是由于职教学生知识学习的特点需要更加直观、简单、清晰的教学方式,在他们长期的教学中开始尝试把信息技术手段用于教学;部分老师也由于参加过多次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大赛而提升了信息素养;部分老师是通过外出学习或网上学习而了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低教龄段教师主要是从高校到学校的适应阶段,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内容上的把握,而对于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教龄段的老师主要迫于心理压力,感觉学习困难。
(3)双师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显著高于专职语文教师
研究中,我们将教师分为双师型和专职型语文教师两类。统计结果显示,两类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双师型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素养水平明显优于专职语文教师,如表3。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也加大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部分学科教师有机会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学会了独立学习,构建了学习团队,并着手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使得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大大提高。而对于大多数专职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或放弃对新技术的接纳和尝试,仍然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教学,而忽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变革的影响,以及新形式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信息技术能较好地辅助教师教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中职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有正确的基本认识,有84%的教师认为“相较于传统教学,非常喜欢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认为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较好地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有超过89%的教师都认为“身处信息时代的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以辅助教学”。尽管如此,对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仍有60.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方式”。
在考查中职语文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时,有84.2%的教师“很愿意”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而仍有10.5%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言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机时,有84.5%的教师选择“因为自己喜欢,觉的很有助于教学”的选项,但有11.3%的教师是“迫于学校的要求和压力才使用信息技术”,也仍然有5.3%的教师“不太喜欢使用信息技术”。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师自评信息技术素养时,39.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比较好地组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52.6%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专业领域来选择和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同时,有26.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有61.3%的教师认为“自己还不太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但是想学习”,也有5.3%的教师“基本不会使用信息技术但想学习”,最后有7%的教师选择“自己不会用信息技术也不想学习相关技能”。
关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各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分别有22.8%和31.6%的教师会“经常”或“有时”使用信息技术,有35.1%的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同时还有8.8%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使用。另外,有47.4%的教师表示自己上课时仍只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仅有52.6%的教师会将黑板与各种信息技术结合使用。当具体问及教师会在教学的哪个环节比较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有多达64.9%的教师选择“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使用,有17.5%的教师甚至会“全程使用”,而有12.3%的教师只是在“课程导入时”使用。在问及教师平时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方式时,有19.3%的教师同时选择了“自己制作或上网下载再修改”的方式,有19.3%的教师主要是选择“上网下载,再结合自己所需进行修改”的方式。在问及自己运用较多的软件时,有66.7%的教师都选择了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三种软件。最后在谈到教师是否使用过校级或区级的教学信息平台上的共享资源时,只有22.8%的教师经常使用,有66.7%的教师只是偶尔使用,甚至有10.5%的教师从来不使用。同时有28.1%和63.2%的教师自己经常或偶尔会与其他教师共享自己的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
在调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效率和效果时,我们发现有47.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运用信息技术后备课量反而增加了”,也有21.1%的教师认为是“减少了”,还有17.5%的教师觉得“没多大变化”。在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时,有57.9%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很好地发挥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有33.3%和8.8%的教师认为“只发挥了很少的作用”或认为“与传统教学无异”。另一方面,有多达93%的教师都认为“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后确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87.7%的教师认为“确实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有91.2%的教师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课堂效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3)教师需求多层面的信息素养培训
调查中发现,54.4%的教师通过了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考试,或参加过相关培训。在考查教师对于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意愿与态度时,多达71.9%的教师希望“通过学校组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其中有71.9%的教师希望“在培训中获得技术与理论结合的培训”,并有21.1%的教师希望“以演示的方式获得培训”,同时有47.4%的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是“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提到对于在中职加大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时,多达94.2%的教师赞同并非常支持。同时也有63.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障碍主要是学校硬件设备欠缺、教师自身的相关知识技能不够以及教师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加重了教师的备课等工作负担。。
讨论与建议
1. 提升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师中的专项培训
在前面的结果分析中我们看到,一是中职学校关于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支持在不同方面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部分中职学校的软硬件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信息技术需求;二是部分教师缺乏正确使用信息工具、收集、筛选、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用于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所以,强化对中职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培养教师应用各种软硬件工具的能力和组织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有关网络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各类培训;培养教师调整课件以改善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教师进行课件的创意、设计和制作的能力;鼓励教师制作微课程、录制教学视频等。另一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优先集中培训,再开展学科帮扶培训、校地合作培训(即高校和地方的合作),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2. 强化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
当前,各中职学校都大力提倡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师需对信息技术本身对教学的作用有足够清醒和客观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尝试和探索,让文化课真正为专业课服务,让枯燥的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把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语文学科变得更加生动、灵动,真正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文字的美而乐在其中。
3.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探索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势在必行,要提高语文学科信息技术素养,重在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培训。教师是学校第一硬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需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培训,教师更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学科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探索路径、手段、内容和策略都有待加强。
4. 构建多方位教师交流平台
学校不仅要开展好区内语文教研活动,加强中职语文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同时还要多组织开展跨专业、跨区县交流,建立联系,成果共享,相互取长补短。当前,网络研修是研修发展的新方向,要为加强区域教研网络建设,教研资源适度开发,区域部分共有资源整合,重点专业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际交流、师师交流、生生交流,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学科赛课、区域交流等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助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郭连锋,王宏利.论中职语文教师信息素养之培养[J].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随着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对整个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Oo八一二O一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经济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金融业人才达到29800—31300人。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了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包括金融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保险方向、投资方向等)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样本涵盖面广,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二、基本统计信息及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招聘意愿的情况
1.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
该项调查显示,调查单位最近三年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为28.16%;最低比率为4.55%。
2.今后几年用人单位继续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意愿
经调查,近8O%的企事业单位今后愿意招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3.今后几年用人单位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当被提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学校时,有45.76%的被调查单位仍然以倾向于重点高校毕业生为主。
4.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经调查显示,投资专业方向需求最多,比率为47.00%;其次是金融学方向,为45.76%;而金融工程方向与保险方向相当,均为3O.O2%。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知识面、外语水平等。(见图2)
(三)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方面:经调查显示,45.76%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41.61%;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4.97%;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14%、0.62%。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评价一般的占45.76%;41.61%的认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好;认为很好的比率为4.14%;很差与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62%与4.97%。
综合素质方面:调查显示,约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其次是较好,占36.65%;认为很好的占3.52%,6.42%与0.41%的单位评价分别为较差与很差。
合作精神:通过调查发现,46.7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较好;认为其合作精神一般的比率为38.10%;认为较差的比率为7.45%;7.45%认为毕业生合作精神很差。
社交能力:经调查显示,46.38%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38.72%;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6.00%;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97%、0.41%。
开拓创新:调查显示,55.49%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开拓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较好的占24.64%,较差的比例为13.66%;认为很好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最低比率是2.07%、1.45%。
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上,企业认为一般的是最高比率的,为45.55%;第二是较好,比率为42.44%,其次是较差,占4.55%,再次为很好3.93%,认为很差的占0.21%。
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评价上,59.21%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分别占17.39%、16.15%;认为很差占2.69%。
计算机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在计算机水平方面,企业认为毕业生水平一般占48.45%,认为较好的占36.65%,认为较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6.21%、0.83%。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般和较好。
(四)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
1.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区别
通过分析发现,在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企业认为区别不明显的占51.55%;而认为明显的占了41.41%;认为没有区别的只占5.59%。
2.用人单位认为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其次是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同时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案例教学欠缺,教学设施落后与教材过时等问题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的因素。
2.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比率为54.O4%;其次是机算机应用能力,比率为43.89%;第三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为38.72%;随后是创新能力,比率37.89%;再次是组织协调能力,为35.61%。
3.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应重点掌握的课程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应重点掌握的几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金融英语、金融营销学,次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心理学、财务会计。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不重要的几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信托与租赁、是期货与期权。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本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尤其在今天,为满足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地方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层面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狠抓整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适时修订、调整,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课题组在了解调查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后认为: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遵循着“课程内容国际化+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与东盟交流”的思想,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金融数学实证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法律性意识相结合,即要突出满足广西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要求,重视国际合作意识能力和金融网络应用能力;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法规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制度法律的综合素质根植思想烙印。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涉及双语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修熟悉东南亚金融市场和法规的课程。专为开设紧贴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提高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英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分别掌握越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并掌握金融知识的特色人才。
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可以考虑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东盟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不)定期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行业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同时在东盟国家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东盟国家建成一个金融实践基地,每年派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国际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实践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边远山区;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2-02
1 基本情况
1.1 边远地区情况:调查的4个自然村分布在2个乡镇,均属我县边远地区,自然村离所在乡镇政府最近8公里,最远20公里,离县城最近32公里,最远51公里;共有户籍人口1613人,常住人口556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4.47%。
1.2调查方式:通过面对面与群众访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3调查对象:边远村屯群众共29人,其中男14人,女15人;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其中30岁以下3人,38-43岁9人,50-60岁7人,60岁以上10人,平均年龄52岁;文化水平分别为高中3人、初中12 人、小学 12 人、文盲2人。
1.4调查内容: 主要是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知晓率情况进行调查,每张问卷调查了10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政策的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了解情况和参与情况。
1.5调查人员组成:均为县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流调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经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边远山区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为37.93%(110/290)。见下表:问卷
内容按时
接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是否收到宣传单是否建档免费
2.2 结果分析
2.2.1群众对预防接种等传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较高,知晓率为82.67%;对新增的项目如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的知晓率较低,均低于30%,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知晓率最低仅为6.9%。
2.2.2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人数与收到宣传单的人数一致,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的了解主要渠道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形式获得。
2.2.3 居民建档率为55.17%,略低于我县建档的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建档率为58.96%)
2.2.4边远山区群众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的机会极少,仅为3.45%。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边远山区群众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总体偏低,特别是对新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项目知晓率极低。
3.2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留守在家的农民以老人为主,很少有青壮年。
3.3边远山区农民对外界了解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靠宣传人员上门发放宣传单或到卫生院诊疗时获得信息,从网络、广播等形式获得的信息较少。
3.4群众对疾病重医治轻预防的思想还未得到根本改正,对高血压、糠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未予以重视。
3.5群众对某些疾病特别是精神病普遍存在隐讳忌医思想。
4 建议
4.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国一段时期内重大的惠民工程,是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4.2加强宣传。以政府为主导,宣传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平台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依靠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从各个层面针对不同人群从不同切入点进行广泛宣传;对一些常规宣传形式覆盖不到的边远山区,可入户进行面对面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对精神疾病等群众敏感病种,可实行个性化的宣传,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要引导群众从重治轻防向防胜于治转变。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Analysis of 2004-2015 Epidemic Features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ZHU Xin,LIU Ying,GUO Zheng-yi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59-06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and trend of brucellosis in Luoyang area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The data of brucellosis epidemic from 2004 to 2015 in Luoyang and related monitoring data were collected,epidemiolog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Result:A total of 2723 cases of brucellosis were reported in 2004-2015,the incidence rate was raising from 0.97/100 000 to 10.66/100 000,the coverage area distributed from 8 counties to all 15 counties,the incidence rate in male farmers of 30 to 60 years old was the firs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were multiplex,the mainly reas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brucellosis.Conclusion: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in animals an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thods are the key to control brucellosis.
【Key words】 Brucellosi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uoyang 47102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5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畜间布病为二类动物疫病[1]。染病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2]。布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洛阳市曾为以羊种菌流行为主的农业型疫区,上世纪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新世纪后,疫情再度回升,持续扩散,疾病负担严重,防控形势严峻[3]。了解布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布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2015年洛阳市人间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2015年通过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布病确诊病例,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医疗机构诊疗资料,畜牧业发展资料来源于洛阳市统计年鉴。
1.2 患者诊断依据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执行:(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2)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布鲁氏菌病的特点;(3)布氏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4]。
1.3 实验室诊断方法 采取患者肘静脉抽血3 mL,分离血清,对样品进行虎红平板初筛实验检查,初筛阳性病例用试管凝集实验方法检测布病滴度,血清滴度1∶100出现(++)或以上的凝集判为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定为确诊病例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并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 时间分布 2004-2015年洛阳市共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723例,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004年报告布病62例,报告发病率0.97/10万( 62/639.1752万);2008年前病例报告较少,年发病少于100例;2009年后疫情快速上升,2009年123例,2010年116例,2011年
155例,2012年205例,2013年443例,2014年670例,2015年报告701例,报告发病率10.66/10万(701/657.5984万),疫情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各年间发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 256.44,P
2.1.2 地区分布 2004年15个县区中仅8个有病例报告,至2015年15个县区均有报告,9个县显著高于6个城市区。宜阳县为本市布病老疫区,累计报告761例,占全市的27.94%,自2009年以来疫情快速扩散,嵩县(347例)、偃师市(311例)、伊川县(288例)、汝阳县(262例)、洛宁县(180例)、
栾川县(151例)、新安县(121例)、孟津县
(112例)疫情增长较快,洛龙区(85例)、涧西区(40例)、吉利区(37例)、廛河区(14例)、老城区(8例)、西工区(6例),城市区分布明显比县少。
2.1.3 人群分布与感染途径 2723例患者中,男1997例,女726例,性别比为2.75∶1。从发病年龄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1岁,最大87岁,平均48.6岁,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组,占77.40%。从职业分布看,农民2167例占79.58%,牧民329例占12.08%,两组者合计占91.66%。与既往本市布病以成年男性农民养羊感染为主一致,但近年来城市居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发病逐渐增多,经流行病学调查,从原来的单纯饲养扩展到养殖、贩卖、宰杀、皮毛加工、餐饮加工等多个行业,布病感染方式未有明显变化,感染者均有直接或间接羊只接触史,感染途径日趋多样化,因食用肉、奶感染时有发生[5]。
2.2 临床特征与诊断 所有病例均有低热,肌肉、关节疼痛等布病典型症状,文献[6]报道急性期布病关节炎占76.09%,慢性期布病关节炎占55.84%。但由于布病非常见病,临床医生认识较少,确诊依靠疾控中心实验室,2723例患者由各级疾控中心诊断的为2358例占86.60%。由于诊断的延迟,临床误诊、漏诊经常发生,复发也较常见,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6-7]。近年来,布病重型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脊柱炎等合并症多有发生,少见布病性胸锁关节炎,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病例时有发生[8-11]。
2.3 危险因素
2.3.1 畜牧业发展与人间布病疫情 布病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12]。笔者收集了洛阳市2000年以来的畜牧业发展资料,与人间布病疫情进行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r=-0.424,P>0.05),年末羊只存栏总量与人间布病发病不存在相关性,见图1。2000-2005年畜牧业迅速发展,2005年羊存栏量高达141.02万只,但此期间人间布病并无显著变化;2007-2013年,畜牧业发展较为稳定,年末羊存栏量维持在75万只左右,但人间病例数持续上升,推测可能为阳性动物数增加有关,也与羊只短期、频繁流动有关。
2.3.2 畜间布病疫情与人间布病疫情 洛阳市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2014年开展了对动物布病的监测,以患者为线索追根溯源,由患者发现病羊,进而淘汰。2013年累计检测羊9621只,阳性828只(8.61%);2014年检测2576只,阳性395只(15.33%),畜间布病阳性率与人间布病疫情上升趋势一致,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P
3 讨论
3.1 洛阳市布病疫情卷土重来,呈现分复杂化的趋势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境内大部地处伏牛山区,适合农牧业发展,历史上河南省为布病重点疫区[3]。20世纪60-70年代曾有严重流行,通过多方努力,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疫情曾得到有效控制。1996年后,随着防控工作的放松及国内重点疫区布病疫情的全面回升,传染源管理工作的失控,本市及周边地区陆续出现散发病例,且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13-15]。布病主要集中在2-7月,即春夏季节,高峰期在5月,这与其他布病高发区时间分布一致,也与Li等[16]的研究一致。患者多在家畜繁殖、生长旺季感染,这与季节放牧、羔羊接生等高发季节有关[17]。布病疫情渐趋活跃,再度卷土重来,并有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疫情上升速度快,2015年疫情是2004年疫情的10倍;地域扩大,传统的高发区宜阳县依然高发,过去的低发区甚至历史上从无病例发生的地区也有病例发生;虽然仍以成年男性农牧民职业接触感染为主,但是其他人群发病日趋增多,食源性趋势愈加明显[18]。由于布病非本地常见病,随着病例增多,误诊、漏诊,慢性化、重症化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疾病负担严重,必须认真重视,强化防控措施。
3.2 羊肉价格持续上升是人间布病疫情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洛阳市布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羊,因此病羊的数量和分布决定了人间疫情的走势。由图1可知,2006年以来洛阳市羊只饲养数量并无明显增加,与人间布病疫情增长不符,可能与统计年鉴仅统计规模养殖场饲养量有关。而洛阳市虽然为畜牧业发达地区,但从布病发生主要在农民而非牧民,可见本市布病疫情集中在羊的散养户中,多以羊只养殖作为副业增加家庭收入,这与表1的结果一致。司智陟等[19]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2002年以来羊肉价格经过了2002-2005年、2005-2008年及2008-2013年等3个波峰,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并且第3个波峰还会进一步延长到2018年,羊肉价格持续上升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牲畜交易频繁,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源扩散。与猪、牛、禽类的跨境运输、交易、屠宰需强制检疫不同,羊的流通和上市采取的是主动申报制,对于以散养为主,以快速致富为目标的地区来说,更增加了布病发病风险,预计本市人间布病疫情仍存在上升空间。
3.3 应强化畜间布病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针对快速上升的布病疫情,洛阳市采取了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加强防护,医务人员培训早发现,检测能力提升早诊断,规范治疗防止慢性化等综合措施[20]。并与畜牧部门联防联控,采取以患者为线索,从患者找病羊,主动淘汰病羊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措施对于传染病防控的第1关控制传染源来说,仍存在滞后性,只有强化畜间布病监测,采取强制检疫,传染源早发现、早淘汰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人间布病疫情。
参考文献
[1]杨晓华,朱鑫,郭正印,等.2012-2014年洛阳市城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7(2):142-145.
[2]杨丽,毕振旺,寇增强.山东2005-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4-17.
[3]王燕丽,李蓬,郝宗宇.2008-2012年河南省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8):288-289.
[4]卫生部.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S].北京:卫生部,2007.
[5]郭正印,吕家锐,郝宗宇,等.71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3,28(2):57-59.
[6]姜顺求.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41.
[7]李艳艳,马建新.浅谈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的几个要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45.
[8]王文卿,郭正印,闫素婷,等.111例布鲁氏菌病性脊柱炎的调查报告[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30(3):88-89.
[9]杜玉峰,李冬梅,任学东,等.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72-73.
[10]郭正印,闫素婷.3例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3,24(6):497-498.
[11]朱鑫,郭正印,李铁川,等.5例布鲁氏菌病关节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5,26(2):186-187.
[12]刘丽波,冯军.20例布鲁氏菌病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20-121.
[13]郭正印,郝继浩,阎素婷.66例血培养阳性布鲁氏菌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2011,22(5):359-360.
[14]李晔,余晓花,贺天锋.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1):18-20.
[15]李淑梅,李东春.绥中县2004-2012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2):237-239.
[16] Li Y J,Li X L,Liang S,et al.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brucel-losis in China[J].BMC Infect Dis,2013,13(1):547.
[17] Earhart K,Vafakolov S,Yarmohamedova N,et al.Risk factors for brucellosis in Samarqand Oblast,Uzbekist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3(6):749-753.
[18]徐立青,魏荣杰,崔步云.三江源地区布鲁氏菌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2):176-177.
[19]司智陟,曲春红.我国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14,43(9):44-46.
英文名称:Chinese Qingha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主管单位:青海省农牧厅
主办单位:青海省牧科院;青海省畜牧兽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青海省西宁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7950
国内刊号:63-1020/S
邮发代号:56-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一批学生将迈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对于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一方面好像从来都不用担心没有就业机会,而是有太多的机会,不知道如何选择;另一方面工资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也是选择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一大现实。
尽管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宠物数量增加,兽医的需求量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待遇和执业环境仍然没有得到基本改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行业特点决定的,毕竟除了宠物医生,大多数兽医的舞台在养殖场,而养殖场往往地处偏僻,设施条件差;另一部分原因是教育资源决定的,兽医作为实践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胜任,而我国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兽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机会,所以在走向工作岗位的很长时间都处于“学习实践”阶段,并不能为雇主创造太多价值,这也是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初期沦为“饲养员”的主要原因。
对于上述问题,短期内肯定解决不了,但是该毕业的兽医专业学生还是要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会选择从事所学专业。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如何结合现状与自身,做出职业选择?未来,我国的兽医教育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改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本期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大家谈”整理了行业前辈的经验之谈,希望能为毕业生提供指导;“调查”选取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今年毕业的铁鲲源同学做的一份关于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希望能为兽医教学提供参考;“体会”是中国农大林芳斌同学的一段实习体会,希望能给进入养殖场的毕业生带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