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

专业主义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主义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主义读后感

第1篇:专业主义读后感范文

记得有次在香港,为了去一处地方喝早茶,从港大一路蜿蜒下山,途经幼儿园、天桥、市场、社区中心等各色建筑物,不断转换台阶、街道和电梯的途径。同行的友人一路指点着建筑物的历史,说窄小的香港,建筑深得英国工程设计精髓。有了《香港工程考》这本书,可以了解更多,不仅是听友朋讲述建筑史的吉光片羽,从草寮如何生长出人居的都市,用史家的考据和工程师的眼光,看透这座城。

作者马冠尧的优势在其跨界的能力,他在以工程师的身份退休后,又凭纯然的兴趣攻读历史学。学之所用,融通建筑工程的技术规范与香港城邦的社会演进史,将官邸、警署、水塘、码头、隧道等政府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全书选取11个工程故事,时间跨度逾百年,每个案例都从土木工程学入手,涵盖建筑方法、物料制作、器械与人工技术、招投标过程等。进而,笔端一荡,又以这些技术因素为线索,延展出当时的殖民管理和市民生活。其中一例,讲的是香港人口增多,港英政府寻求解决供水问题,决定耗费巨资开辟大潭水塘供水系统。工程需要开凿隧道,需要动用当时最先进的夏科里钻机,使用诺贝尔炸药,英国雇员与华工顶着疟疾开工,汇总成别有天地的拓荒图景。

所有的事例中,作者讲到土木工程的建筑始终建立在专业主义之上。你会轻易发现,殖民者带给香港的,不只是教堂、剧院等公用设施,还借助建筑过程植入了英式管理。譬如早期建筑的合约规范问题,在圣约翰教堂的合约中有体现、有冲突,最终依法处置,为后来的建筑合约留下经验。再如,讲述首位被革职的量地官,展现港英政府的处理过程,讨论修订建筑物条例失败。从建筑的历史倒也可以得出一个读后感:香港割让给英国之后,殖民者开始了漫长的建设而非破坏历史。殖民者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凶神恶煞。此书讲到每一任港督的事迹,讲到皇家工程学会的工程师踏遍穷山恶水,寻找建筑的最佳位置。专注于技术的英国工程师为香港工程兢兢业业,在本国时煞费苦心地寻找适合香港使用的工程机械和建筑物料。与华人一起勤力建筑。有的港英工程师命断香江,葬在跑马地坟场。参与开凿大潭隧道的英国技师,染上香港流感,归国后留下后遗症。有充实的例证可证明,华工以及华人社会从英式建筑中汲取了新科技和规范。讲到华人承建商的兴衰,有“走佬”,也有自杀,最终还是以融合协作为上。

作者的工程学背景让他在揭示工程秘辛时信手拈来。在讲述建筑物沧桑变迁时,又将大众话题叙述得令人倍添喟叹。比如,油麻地戏院是香港硕果仅存的战前戏院,它放过粤语片、国语片、。它赶上活化计划,作者也寄予厚望。当然,因为地产商与天灾人祸的牵累,建筑存世有难度,从中也能看得出工程师著者的丝丝遗憾。或许这种遗憾比较吻合内地情景,就像卜公码头的变化那样,居民与建筑都属于星云流散的范围。

《香港工程考:

十一个建筑工程故事(1841-1953)》

马冠尧 著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马冠尧,广东台山人,香港出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苏格兰登地大学、香港大学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院和香港大学文学院。现为香港工程师学会建造 界别顾问小组义务秘书和专业评审员、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内务副会长和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人。退休后迷恋香港建筑工程历史,书中阐述了11个与香港工程历史有关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筑业花絮、圣约翰教堂工程合约的来龙去脉、执行第一部《建筑物条例》的波 折、香港早年的灭火特色、首位被革职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台风记录、开辟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码头的沧桑岁月、油麻地戏院及“红砖屋”的历史、被遗忘的地震记录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楼惨剧。

环保的暴力

瓦茨拉夫·克劳斯 著 宋凤云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版

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的作品,在本书中,他指出了当前在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旗号下,要求各国必须减少“碳排放”,同时制订了不少相关的“游戏”规则,在貌似科学与正义堡垒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家们强加给世界的“真理”,是“政治强加于科学之上的效应”。瓦茨拉夫·克劳斯从另一个角度,针对环保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公园

约翰·缪尔 著 郭名倞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是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国家公园之父。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一生的朋友,他的书促使“国家公园”这一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保护自然的构想成为现实。缪尔对自然的热爱,也延续到了这本书中,有网友评价道:“所有去过美国国家公园的人们,以及有一天将要去那里旅行的人们,都会被缪尔的描述迷住。”

改变世界的6℃

马克·林纳斯 著 谭家瑜 译

天下杂志出版社 2010年版

作者马克·林纳斯(Mark Lynas)是国家地理学会的新生代探险家,同时是位新闻记者、环保行动家和科普作家。在这个作品中,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勾画出每增温1℃将发生的改变。升高1℃:全球粮食短缺、升高2℃:超过一百万种生物步向衰亡……升高6℃:生物大灭绝。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著 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译

中信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本书中,他指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一种是无意识的“慢”系统,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但“慢”系统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快”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这本书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丹麦-零碳生活细节

王凡、刘东平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11月版

王凡、刘东平细致地记录了丹麦之旅,深刻了解了“丹麦绿色发展模式”。所谓“丹麦模式”,是由低碳到零碳继而负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启示的是,丹麦的零碳生活,是在政府的政策法规约束和引导下,在全民的选择和参与下,特别是大批企业敏锐洞察、捕捉商机、主动作为中实现的。而全民行动的前提,是绿色发展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

天生就会跑

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 著 严冬冬 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