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动与健康范文

运动与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与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与健康

第1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身体健康 加强锻炼

一直以来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从古至今,无论是将相王侯还是平民百姓,无不在探寻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这只是愿望而已,其实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世间的时间长一些。古希腊有句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锻炼跑步对身体有其重要性。人类步入高速发展的文明时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强。

一、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我们参与了体育运动,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时候,就强化了我们的右脑,人体的右脑是主导人体的思维的,这样就强化了人体的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所以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直接的作用,也是右脑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你变得聪明,发展你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所以坚持运动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完成其他科目的效率,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高、矮、胖、瘦,对于自我自身条件的不满可能减少他们的自信。而有计划的体育训练,可以让学生身体强壮起来,在训练的同时经历着心理历练。比如最简单的跑步,跑一段路简单,跑一天也简单,可是天天坚持跑,每天都在加大跑步的路程,在这一坚持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身体强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增强自信心,所以如果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以让人身心两健。

三、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体育运动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人的免疫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四、体育运动可以调整心情,提高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运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与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如果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则比单纯进行体育运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运动可以磨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运动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颗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运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2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因为这次空前的佳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走在哪都能得到别人的敬慕,大街上人们看着我小声议论;学校里同学们的称赞声不断在耳边回旋;在家里父母的骄傲自豪溢于言表,这些现象让我在快乐自豪中又陷入沉思。

在学校里值日拔草,我都比其他同学干的快.干得好。他们只把几棵草,我能把一把。他们还没扫完地,我已经做完值日了。回家路上,看见不少孩子家长领着孩子在诊所里排队打针买药,可自打我记事以来,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因为运动,增强了我的抵抗力?是不是坚持运动和养成的运动习惯,让我在劳动中出色,在比赛种脱颖而出?

沉思,把我的记忆之页翻回了童年的画册。还在幼儿园背诗学琴的时候,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坐在电视机前的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激动地说:“中国的体育事业终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儿子,咱们可不能落伍啊!将来无论做神么都要有个好身体,明天开始,和我一起去晨练!”当时我似懂非懂,但知道爸爸要每天起早领我出去玩了,心里甜滋滋的。打这时起,我就坚持去晨跑了。

第3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运动 “亚健康状态” 防治

一、“亚健康”的基本内涵

医学专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病非健康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圆满状态”。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对健康与疾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社会有一庞大的人群,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更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身心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症状,它约占人群的25%―28%。但如果放任这种失调继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人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们的表现被专家归纳为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在城市里,这类人群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但症状还不明显未求诊就医。严格地说,这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状态”,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

二、体育运动在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正确地帮助、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体质,改善情绪,调节精神状态,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因此,体育运动在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一)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

体育运动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因此,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保健是不可缺少的,长期的运动不足,不仅直接导致机体发育不良,健康状况下降,同时也会造成智力、情感、个。可见,体育运动对人的生长发育,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

(二)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乐观、积极开朗的心境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的过程中,在与同伴默契配合的过程中,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拼搏过程中,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和心理上的满足,并加强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使人在运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如跑步使人向着目标勇往直前,打球使人机智灵活,体验着群体协调配合的愉快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心情抑郁、悲观或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来说,体育运动更具有改善心境,医治心理创伤的作用。

(三)体育运动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使人与人产生亲近感,特别是在竞争活动中,使个人之间、集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更加频繁,是对个人心理品质更为严峻的考验。如长跑到了“极点”时,是坚持下去还是半途“落荒”;犯规时是“以牙还牙”,还是不作计较;裁判时,是大度宽容还是斤斤计较;集体配合不佳而使比赛失利时,是互相鼓励,还是互相抱怨,所有这些既是对个人心理品质的考验,也是对个人品质的磨炼,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运动具有凝聚力,可以加强集体之间的团结。在体育活动中,不论相识与否,都可以找到相互交流的手段,一个手势、一套动作都可以交流信息,即使是那些性格不善交际的人,也可以在运动中很快互相理解。

(四)体育运动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情感体验表现得鲜明强烈,丰富多彩,紧张多变,而且两极性的情感交织发生,情绪的发生和变化直接影响到身体各部分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到运动成绩。在运动中体验到的轻松感、获得胜利的喜悦感不仅可以引起运动的强烈动机,而且有利于激发勇敢拼搏的精神,使运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在体育运动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以取得运动的好成绩,而且可以锻炼个人坚持实现目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需要吃苦耐劳,既要战胜外部气候条件的酷暑严寒,又要战胜自身身体疲劳所产生的不适应。

(五)体育运动可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

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胃下垂、肺病、腰背疼痛、肌肉操作等躯体疾病以及手术或病后恢复都有明显作用,它也是治疗和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例如,对神经衰弱、忧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多种神经官能症和心身疾病有治疗作用。运动是一种肌肉体操,实际上它还是神经系统的体操、心理体操。它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落差物质的运输能力,使大脑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料,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脑的正常功能,而且能够加强神经系统对全身各部分的调节,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减轻症状,同时也是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妙药。

三、结论与建议

健康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人体健康的内涵已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范畴。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而体育则是这种关怀的良好执行者。参与体育锻炼,在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素质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改善人际关系都有着独到而显著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消除“亚健康状态”的特效药物。专家们认为,摆脱“亚健状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除了坚持适度运动以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能导致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吸烟、过度饮酒、高脂肪或过量饮食、缺少运动、睡眠不足、不吃早饭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使我们健康的身体逐渐进入“亚健康状态”,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二)注意心理平衡

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竞争激烈、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增大。心理压力过大,将导致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引起各种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是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我们应该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知足而乐。

(三)注意营养均衡

日常生活中,每天的膳食必须保证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供给。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水产品。同时,还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膳食倾向:一是食物营养和热量过剩;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节食,以致某些营养素和热量不足。这两种错误都足以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

(四)及时消除疲劳

疲劳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预警反应,提示人们应该休息了。短时间的过度活动所产生的疲劳,经过休息可以很快恢复。但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再加上夜生活过多,休息不好,就会产生疲劳的积累――过劳。过劳会损害身体健康,是健康的“透支”,长期下去,必引发疾病。因此,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锻炼,防止疲劳的积累,避免滑向“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第4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第5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因为这次空前的佳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走在哪都能得到别人的敬慕,大街上人们看着我小声议论;学校里同学们的称赞声不断在耳边回旋;在家里父母的骄傲自豪溢于言表,这些现象让我在快乐自豪中又陷入沉思。

在学校里值日拔草,我都比其他同学干的快.干得好。他们只把几棵草,我能把一把。他们还没扫完地,我已经做完值日了。回家路上,看见不少孩子家长领着孩子在诊所里排队打针买药,可自打我记事以来,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因为运动,增强了我的抵抗力?是不是坚持运动和养成的运动习惯,让我在劳动中出色,在比赛种脱颖而出?

沉思,把我的记忆之页翻回了童年的画册。还在幼儿园背诗学琴的时候,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坐在电视机前的爸爸抚摸着我的头,激动地说:“中国的体育事业终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儿子,咱们可不能落伍啊!将来无论做神么都要有个好身体,明天开始,和我一起去晨练!”当时我似懂非懂,但知道爸爸要每天起早领我出去玩了,心里甜滋滋的。打这时起,我就坚持去晨跑了。

第6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身心健康;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1-01

一、引言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于20世纪90年代被纳入科学领域,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病症,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成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涉及的是人的状态,非局部的病变或可以明确的病因,涉及因素众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比较普遍。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可向健康转化,也可以成为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体育运动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健康促进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在课余时间里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92%,积极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被动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1%,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积极参与率不高,所以,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另外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虽然有92%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其中有23.7%的学生是以年或月为循环周期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课前5-7点间或下午3-4点间。因此,锻炼质量较低,这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不能过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不良的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态势。二,紊乱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变的散漫。饮食习惯也从中学时期的三餐定时定量到现在的“饿一顿,饱一顿”的。三,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引导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的影响。四,缺少锻炼。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每周就一两节课,而在其他课余生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里、出门逛街或是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五,上网时间过长。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上网,很多课余时间都是在网上消耗完的。六,沉迷游戏。大学生沉迷游戏,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四、建议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相适应的运动量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及个人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加强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提高师资建设,同事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水平

培养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开设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等;开设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大学生每天适当的活动时间。

第7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心理;身体;社会适应;健康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

1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价值

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阳光体育运动方式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2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价值

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基于学生现实的客观需要。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动态而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产生对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作用;由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效应必然对学生后续心理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适应。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观看和体验,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意识到什么行为可行、什么行为不可行、以及可行的社会行为,将其社会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集体性课程内容教学中,因为合作的需要,学生经常有被分配扮演某一角色,学生往往被指定完成某一位置的任务,这时他便成为这个被指定位置的角色扮演者。由阳光体育运动方式构成的这个小“社会”为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便利的场景和空间,他们在这种有利的场所通过互动来表现自己,而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他就必须遵循所赋予的角色的基本规范,并照此规范的要求来表现自己,以达到更好地合作。

(3)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态性,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竞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是随处可见的:赛跑奔向终点的当仁不让、每一次对球的顽强拼抢、操类动作的规范化努力等这些竞争的场景和体验,可以提高由竞争而生的负面作用的抵抗力,增强对竞争中异常心理的预防,获得与社会同步的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条件,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1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2 形成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应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群体竞赛统一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方法上来,集中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每周几节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标准,更不能使学生体育达到全部合格,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3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管理,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体育指导队伍,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学校在贯彻《条例》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把体育活动合理的安排到课程表中,并有专人负责执行、监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禁止任何人随意侵占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重视与健全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保障,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4 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及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建立和完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保证安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没有经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各学校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改造体育设施和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须的保障,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

第8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青少年;身心健康

1 前言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开始提高,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有时也会遇到困难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也会好高骛远,羡慕虚荣。现在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紧张、恐怖、抑郁、焦虑、慌乱等。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的竞技体育运动,是朝鲜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运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传统体育项目[1]。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不仅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培养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2]。笔者通过跆拳道教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进行探索、展开研究,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科学成长、顺利升学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清新二中和清远黑带精英跆拳道俱乐部跆拳道队13—18岁的学员,共115名。

2.2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练习前、后5项身体素质跟踪两年进行实验对照。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 随着现代化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青少年承受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理健康受到损害,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现在,心理健康还未被广大家长重视,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紧张情绪也未能找到有效途径,很好地松弛和发泄,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中还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是不经常运动的,甚至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去运动的,每到体育课就想办法请假或逃课,特别是女生不爱运动,心理问题也特别多。

3.2 跆拳道教学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3.2.1 增进自信,改善情绪状态. 由于学生练习跆拳道时难免会有恐惧心理,而且,跆拳道运动本身的技击性也会引起青少年的过度紧张,进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笔者在跆拳道教学中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武德的教育,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跆拳道运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攻防技击练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逐渐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

3.2.2 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跆拳道教学总是存在于课堂中进行的,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联系和亲近感,尤其青少年处于心理尚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过程,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思考,根据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练习中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纠正,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3]。教师应在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笔者通过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家庭教育的失当,客观上对部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青少年常见的不合群、自私、任性、执拗、反叛、畏缩、羞涩等现像。但跆拳道运动不仅能健身,还能健心,通过跆拳道教学比赛,表演等手段能使学生认识到胜利或成功需要团结一致,协调配合;遇到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协同作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对现化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还能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心理和交往等方面的素质。

3.2.3 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建立成就感. 在练习跆拳道过程中,有些学生达不到目标时,特别是肥胖者练习腾空飞脚动作飞不起来时就容易产生失败的精神压力,也就是挫折感,受到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消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现象。针对这些表现,笔者采用一些松弛、转移的跆拳道教学游戏,调整那些受挫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的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些学生的心理异常会慢慢恢复,笔者还发现许多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跆拳道教学游戏和心理教育后更加能投入学习中,转变成了精神动力,当取得成绩后,学生脸上的笑容增多了,产生了愉快、振奋的幸福感。可见,长期习练跆拳道会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还能使那些忧郁情绪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消除忧郁。

3.2.4 培养道德情操,提高娱乐观赏水平. 跆拳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了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品质,所以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以礼始、以礼终”的思想贯穿于课堂,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跆拳道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4]。而且跆拳道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能引人入胜,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3.3 目前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 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冯世良委员向大会提交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幅度惊人——建议用立法形式加以遏制》的提案。在提案中,全面阐述了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体质下降的原因及解决建议。这里有个人原因,有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忽视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因素,全社会尚未形成关心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

3.4 跆拳道运动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跆拳道是一项激烈的搏击运动,也是一种科学的有氧运动,其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经常从事跆拳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9]。跆拳道训练是体能、智能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使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意志坚定、精神振奋,充满朝气和富有创 造精神。跆拳道也是当今都市流行的一种时尚健身运动,许多青年人将跆拳道视作健身强身的运动加以练习,不少女孩子甚至将跆拳道训练作为健美身材的手段,都受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段追求更多更强更广泛的需求[4]。人体的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有了强健的身体,就能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创造价值和带来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炼跆拳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跆拳道的训练可提高人体各项素质,攻防配合练习和实战训练,可增强练习者防身自卫的能力,使全身各部位随时都能爆发出最大的攻击力量[5]。笔者针对跆拳道锻炼的效果,在清新二中和清远黑带精英跆拳道俱乐部跆拳道队的学生中抽出4个班进行为期两年的实验,并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对比、分析。

表1 115名青少年练习前后5项身体动作素质对照表

得出了(见表1)在测试的115名青少年中,5项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良好以上的占80%,特别是练习坐位体前屈后优秀率达到50%以上。

3.4.1 坐体前屈主要是反映测试者柔韧素质水平的一个指标。柔韧性不好,实际上也就是各关节的灵活性差。关节灵活性差往往会限制力量、速度和协调能力的发挥,降低肌肉群内和肌肉的协调力。柔韧性不好,动作幅度稍大,便会出现腰酸、背痛、腿抽筋。跆拳道这个项目对练习者柔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整个练习中初学者在柔韧方面的练习占很大一部分。

3.4.2 灵敏素质是发展人迅速改变身置、转换动作以及对周围环境应变能力。是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在生理学上属条件反射。因为跆拳道是直接对抗性项目,在比赛中对运动员的灵敏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在训练体系中灵敏素质练习占很大一部分。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练习后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比练习前提高了50%。

3.4.3 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是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分别构成肌肉的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练习跆拳道可以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在进行跆拳道练习时,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这就使肌肉获得较多的血液供应,带来更多氧气和营养,使肌肉内代谢过程大大加强。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练习立定跳远后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比练习前提高了50个百分点。

3.4.4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速度素质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身体移动速度,这三种速度有所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健康状态好的人行动敏捷,反应迅速,反映出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反之,反应迟缓、步履缓慢则是未老先衰的表现[6]。50米跑主要是反映测试者速度素质水平的一个指标。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练习50米跑后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比练习前提高了50%。

3.4.4 心肺功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跆拳道运动是增强心肺功能的有效途径。从事跆拳道运动时,机体各器官必须获得充足的氧气及营养。有研究表明: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到了中老年,其2心脏的大小和功能仍然类似于青年人的心脏。可见,经常锻炼可使人的心脏推迟衰老。跆拳道运动还能大大增强肺功能。在跆拳道运动中,由于肌肉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因而呼吸次数增加,深度加深,肺通气量大大增加。所以经常参加跆拳道运动,可使呼吸器官得到锻炼或增强。20 *40米跑主要反映的就是测试者心肺功能的一个指标。从表中也可以看出,练习20 *40米跑后的成绩达到比练习前有很大的提高。

可见,跆拳道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跆拳道教学在遵循青少年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应用本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得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以某种速度或快或慢地朝着某种水平发展。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姿态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相互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2]。

4.2 加强应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段来增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2.1 教师应加强教学艺术和技巧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可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教师要时刻在观察学生思维、情绪、行为变化,而后根据教学内容,课的部分等情况,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展开提问、抽练、讨论、互搏、游戏等教学活动,运用口决和一些教学手段。如:将音乐、教学比赛等等带入课堂中,加强心理教育。

4.2.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与人的交流量越来越少,使不少青少年的孤僻、畏缩、羞涩、执拗等心理异常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呈增长的态势,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又可观察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针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剖析和辅导,通过形体和言语等手段,特别是利用跆拳道的美观,取到转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俊.搏击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葛鹏、张浩等。跆拳道与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6)

[3] 徐炳生.浅谈中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 马振水,等.跆拳道运动风靡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6)

[5] 孙茂君.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第9篇:运动与健康范文

高中运动技能学习评价2012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热情同时被唤起,其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关于运动技能的评价是其他三方面评价的载体,是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方面着手,对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进行研究。

一、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主体通过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期望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掌舵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及评价活动的方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根据该理论,结合高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了解高中体育课程评价水平目标设置

评价水平目标即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和表现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主要包含两级目标:水平五和水平六。水平五指的是高中三个学段中普遍要求达到的目标水平,既是基础水平目标,也是最低的标准要求;而水平六指的是在完成水平五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取技能而设立的一个高级别的发展目标。

(二)了解水平目标指向的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案实施

每个水平分目标下,有多条指向的内容供教师们进行实践的参考。如:“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分目标下,“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是其指向内容,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时,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并建立与指向内容相适应的可在实践中应用的评价方案。

(三)及时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在态度、体能、技能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催化剂”。

(四)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力和个性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学习方面长处,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正向体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失败的体验中,发现不足,激发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和实践的不同,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高中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三种评价方法的适时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如学习篮球变向运球前的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原地运球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诊断性评价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良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为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制订学习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自尊心的体现较为敏感,教师们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切忌给学生“贴标签”,主观地将“差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们能够进行目标一致又有针对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态发展,及时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程度,进而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其切忌仅局限于判断优劣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潜质,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的应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学习阶段(单元、学期)结束后,对整个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教学的结果,是针对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学习结束时也会安排相应的终结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如在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习中,原地肩上投篮或传接球上篮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安排一个小单元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终结性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较为稳定的成绩,切忌不可以某次偶然性的评价结果或以某一单一的描述性术语就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成绩给予武断评判。

三、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体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高中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效果的优劣。在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以学生、教师及家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一)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主体评价就是要改变了以往忽视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师评价权利的错误做法,转而确立和强调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评价也称学生主体的评价,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是由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其自我或他人的学习评价能力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生评价是在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有了主动的认识,将评价转化为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动力。

(二)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评价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评价是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指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不能以“一言堂”的权威态度进行评价,要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全面的评价信息,摒弃因个人成见或以往评价结果造成的片面影响,以事实为评价依据,客观、合理和公正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善于运用其他主体评价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让“校外”人士参与,如家长、社区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校外”作用,以新的视角或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校对学生多方位的评价检测,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激发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敏感的成长期。身心的健康发育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使他们初具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却欠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了解与掌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合理、科学的学习评价的引导下,才能为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扫除障碍,助于获得良好的体育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