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半导体运营岗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年来,中国的精英流向科技最为前端的美国。但是Mark R.Pinto扭转了这种人才的流向。
Pinto是美国科技公司的首席技术执行官。这家名为Applied Materials的公司是美国硅谷最为知名的公司之一,它提供的设备完善了世界上第一批电脑芯片。现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板和平板显示器的制造商。
Applied Materials不仅将它的首席技术执行官Pinto举家迁往北京,它还准备在北京建立一个最新、最大的研究所。3月的第二周,它甚至在西安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
Applied Materials代表了一种趋势。随着中国在高科技领越来越直接地与美国竞争,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和工程师选择在中国发展高科技经济。一些美国公司甚至与中国公司达成协议,以获取中国技术。
中国市场的电力、汽车和其他许多产业都在发展。公司认为,研究中心应该接近工厂和消费者。Applied Materials预计,截至今年年底,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占世界份额的三分之二。基于这个判断,它在中国建立最新的太阳能研究中心。
“显然地,我们并没有放弃美国市场。”Pinto说,“但是,中国需要更多的电力,市场需要我们。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有一个大型的汽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仍在发展当中。
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的市场,并且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英特尔公司就在北京设立了半导体及网络服务研究中心。
诱惑这些公司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还有大量的价格便宜却又高度职业化的工程师,以及许多地区对外商的补贴,特别是对绿色能源公司的补贴。
“现在如果欧美的研究员想和世界最前端的太阳能科技接轨,就要做好移居中国的准备,因为Applied Materials在中国的研究中心是唯一覆盖所有太阳能电池板研究的地方。”Pinto说,“如果你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影响,这就是一个极其好的机会。”
位于北京西南方约600公里之外的西安,拥有47所大学和其他高校,这些学校的硕士毕业生可以拿到730美元的月薪。
在西安的另一侧是西安热工研究院(Therm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一所世界领先水平的清洁能源研究院。这家公司刚刚与美国的Future Fuels公司签订了协约,出售其最新的设计专利。
Future Fuels计划用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设备,用于煤气化处理技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毒污染,也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并将它们隔离、保存在地下。Future Fuels将把设备进口到宾夕法尼亚州,并将引进中国的工程师,向其员工示范如何操作机器。
小型清洁能源公司也开始迈向中国。美国NatCore Technology公司发现了一种生产超薄太阳能电池板的方法,可以降低制造的能耗和材料损耗。美国公司尚未开始这项技术,于是NatCore与中国公司组成的一个财团达成了协议,在长沙完成这项技术并大规模生产。
“中国、台湾、巴西,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全面超过我们。”NatCore的首席执行官Chuck Provini说。
奥巴马总统经常在美国发表创造清洁能源工作岗位的演说。但是,Pinto说,中国的政策也是如此。今年49岁的Pinto还兼任Apphed Materials的太阳能系统和平板显示器业务执行副总裁。
西安市政府以一个相当低的折扣价向Apphed Materials出售了75年的土地使用权,并报销了该公司实验室五年运行费用的四分之一,Applied Materials西安区总经理邹刚(音译)说。
西安的两个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每个实验室的面积都比两个美式足球的场地还要大。Applied Materials继续在欧美的实验室开发那些复杂的机器,但是,最后的组装是在西安完成的。今年迟些时候,设备完全投入使用之后,这两个实验室将成为真正的运营中心。
Applied Materials在西安的运营中心拥有360名员工,而此前它宣布了一个18个月计划,计划在欧美裁员10%~12%,约1300~1500个职位。Pinto说,公司将它的制造业人员转向亚洲,但是西安的实验室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整套组装线,并不会取代其他地方的实验室。
Pinto在硅谷以他的研究能力而著称。20世纪80年代,当他还在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就写了一本广为人知的二维计算机模拟程序,可以模拟半导体工作。这个程序使得工程师们得以在计算机上测试模型,缩短了半导体的开发进程。不久,他成为了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
随着中国的经济加速,Pinto与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一起移居中国。现在,他的儿子们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还学会了使用筷子。
Applied Materials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包括应对技术盗窃,这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积弊。公司现在采取的措施包括封闭电脑的终端,防止使用U盘轻易地复制数据;除非有特别许可,一般情况下禁止员工将电脑带出实验室;在访问特定的技术机密之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通关密码和电子门禁。
但是,这些措施不会改变正在进行的技术迁移。
北上广深
十大热门行业出炉
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仍是企业招聘职位最多的城市。以下,我们来看看这四大一线城市的十大热门行业,可参见表1。
北京:2011年跻身“十大”热招行业之列的广告业在2012年被挤出了前十名,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消费品;教育/培训业也微跌两位,退居第五名;影视/媒体/艺术行业在北京仍“独占花魁”,北京在这一行业上的资源优势有目共睹。
上海: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业近期排名成为上海“十大”热招行业的榜眼。其实,上海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业的网上职位数占了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想要在这一行业发展的求职者们,不妨去上海一试身手。
广州:在外部订单减少、内部各项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服装/纺织/皮革业这两年走得有些坎坷,但这一行业仍是广州这几年最热招的行业。而和北京的情况相同,2011年在广州“十大”热招行业榜单上的广告业此次也跌出了“十大”,反而是这两年经历了不少风雨的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跻身前十名。
深圳: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向来是深圳的龙头行业,也是深圳市十大热招行业的第一位,排名第二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
二、三线城市
受求职者青睐
在二、三线城市中,企业招聘职位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是西安,其次为哈尔滨、郑州、东莞、宁波、合肥、成都、武汉、长沙、天津、大连、长春、昆明和厦门。热门行业招聘需求较集中的二、三线城市分布可参见表2。
热门行业前景分析
IT行业
热门职位:
软件工程师、Java工程师。
点评:随着世界产业转移的加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大量的软件开发业务转移到中国。据统计,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在未来三年将有260多亿美元。随之而来的是对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巨大需求,未来五年,国内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量至少在100万。
3G行业
热门职位:
Android工程师、Windows phone开发工程师。
点评:随着Android平台的扩张,引发了Android人才荒,2012年移动开发人才需求20万,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达百万。但符合条件的Android工程师屈指可数,企业招聘难度可想而知。在未来几年内,Android开发工程师将成为3G行业抢手的岗位之一。
电子商务行业
热门职位:
网站运营经理、网站策划人员、平面设计。
点评:21世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动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目前中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开始尝试并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工作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待遇也不错。
物流行业
热门职位:
报关员、物流规划人员、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点评: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的迅速发展,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人才的热度一直不减,高级物流人才更是受到各大物流企业的追捧。
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行业
热门职位: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关领域跟踪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国际竞争意识,具备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能够成为在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通信、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通信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通信工程师;
2 硬件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网络工程师;
5 无线通信工程师;
6 技术支持工程师;
7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8 射频工程师。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通讯原理、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crisis, the first foreign-invested companies, including Intel, cannot escape from the cruel winter.
难避严寒
2月5日,英特尔公司在新闻邮件中公布了调整其在华生产运营计划,其中涉及上海浦东、成都和大连三家工厂,将有2000名员工面临转岗。英特尔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将其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整合到成都工厂中去。这一变化将增加成都工厂的生产活动,而浦东工厂的员工人数将相应减少。英特尔表示愿意为受影响的员工提供在成都工厂、建设中的大连工厂和英特尔中国其他部门中的转岗机会。
英特尔工厂整合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因为员工转岗有变相裁员的含义,且上海这座厂已运营12年多,多次追加投资累计已达5.39亿美元,并带有浦东大开发战略的光环。
显然,在经济危机面前,英特尔这家在华外资的旗舰公司也难免寒冬,尽管英特尔称此举也是为了优化在中国的生产制造资源。英特尔称上海仍是最主要的研发基地和英特尔在中国的地区总部。同时还承诺增加在大连厂的投资,使其具备许可的最先进的芯片生产技术。
早在1月21日,英特尔已宣布年内在全球关闭5家年头较久的工厂,至少5000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这5家工厂分别是位于马来西亚、菲律宾的3家封测厂和位于美国本土的两家晶圆制造厂。有专家指出:这是英特尔为应对当前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因为全球性的PC需求量下滑正迫使英特尔减少产能,并由此导致利润下滑。
正如英特尔1月16日公布的季度财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跌近90%。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近日在一份公司内部文件中也警告说,今年第一季度,英特尔可能遭遇公司近21年来的首次亏损。
东整西迁
也有人将英特尔的中国整合视为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称之为化“危”为“机”。
就中国市场而言,此举并非单纯裁员关厂。从整个调整计划上看英特尔成都工厂正在持续采购设备,并计划今年增员40%,达2500人。据成都厂相关高管向记者透露:“成都厂将成为公司在中国投资增长的核心。而且,由于大连工厂定位于芯片生产,而成都提供的封装测试,两者之间有非常紧密的产业链联系,未来成都厂将会为大连的前端产品提供完整的后端服务,并向整个亚太地区供货。”
英特尔早在2003年就在成都投资3.75亿美元建厂,投资累计已达5.25亿美元,芯片组和微处理器两家封装测试厂都已实现量产,员工也已超过1500名。专家指出,英特尔此次在华调整并非全部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应看作是其谋划已久的整体布局。
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无论人力、资源、土地还是水电基础生产资料等多方面,价格都充满诱惑力。有分析认为,在员工社保、福利等方面,内陆地区的人力成本相较沿海地区可能降低超过50%。除了公开的数据,当地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的梯度转移,更加优惠的政策会因投资的不同而异,这也是吸引投资的“秘密武器”。
有专家指出:半导体产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微利期。上海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英特尔拿上海厂下手在情理之中,只是经济危机加速了这次整合。至此,英特尔的上海研发总部、大连芯片生产、成都封装测试的布局已露端倪。
回顾五年开发建设实践,该园区打破传统的开发区发展路径,实施区镇一体建设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园区产城一体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将示范园区形态开发、功能开发、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步并作一步走。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
该园区不仅引进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工业园,还将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社区、商业服务、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建成环境最优、品位最高、客商最向往的马鞍山南部新城和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增长极。
在规划布局上,根据园区承载着马鞍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拓展的使命,以及顺应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顺应接驳芜湖、同城共进的趋势,精心布局了三大功能区,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饮马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三园二区”,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消费产业园、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园和饮马湖科创服务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商业设施按城市级、镇级、邻里级三级配套。
在生态保护上,该园区坚持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保留农村已有山丘、水系,增强环境承载力,走“先规划、先保护、后建设”之路,避免“先开发、后污染、再治理”。
在配套设施上,该园区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顺序,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建成60万平米的四个片区安置房公租房,已入住近8000人,年内将达1.2万人;建设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入驻公司50家;凤凰商业街、台湾商贸城、酒店式公寓等项目已建成,住宿餐饮、生活超市、休闲娱乐等已全面对外运营;园区工业区、生活区、商务区、休闲区功能初具形态。
该园区始终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定位目标,用“高精尖”的尺子把握产业选择,突出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着力提升“三园两区”产业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在项目选择上,坚决摒弃项目的堆砌区,严格执行“三关七评”制度,“三关”即严把产业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七评”即产业评价、技术评价、环保评价、安全评价、业绩评价、效能评价和能耗评价。
在招商方式上,一是实施协会招商,按照“协会+龙头企业+园区+会展”的招商理念,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委员会,共同打造中国绿色建筑装饰材料生产采购基地、智能纺织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二是开展专业招商,按照“2图1方案”,编制完成智能纺机装备制造和绿色装饰材料产业招商地图以及重大招商项目方案,锁定关键企业,展开精准招商。三是推动“区中园”招商,由“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转变,引进上海国际科技园、日发纺机园、台湾花博园、百利威电子商务物流园等4个“区中园”项目,其中日发纺机、北京嘉寓、飞毛腿储能、启基电子等一批企业已落户园区。
在产业集群上,园区已形成以日发智能纺机、诚诚纺机、海纳机械、中凯纺机等企业为龙头的14家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太时芯光、思派科技、汇能电子、城智信息、联邦智控、拓普利光电为龙头的18家电子信息消费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嘉寓门窗、银阳光伏、奕代科技、昊基门业、新瑞门窗、山江玻璃、千和新材料等企业已形成集聚效应。
在创新发展上,该园区坚持走高端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创技术、创品牌、创管理。如今,太时芯光廉鹏创新团队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技术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第四名;园区省级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出全球首款第2代三维数字地球系统,已与中国水利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电网开展合作,市场潜力巨大。此外,电子产品制造专用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团队、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产业化团队、电子级12英寸半导体晶圆生产设备研发团队、金属表面防护新材料研发团队的技术和产品均走在国内前列。该园区现有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全市3个)、海归13人、博士26人、博士后9人,创新团队6个。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五年来,该园区累计建成主干道路45公里,次干道路65公里,贯通马鞍山江东大道与芜湖徽州路对接路桥,开通了园区到市区及内部公交班线。
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该园区深入开展访贫问苦、“走亲戚”慰问活动。服务企业做到“三转变、三提升”,服务群众开展“十必访”活动。该园区除实施省市33项民生工程外,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16项,做到边实践边整改。
实施基础教育提档升级。该园区在马鞍山市率先实施平安校车、标准化计算机项目,70%的学生参与校园课外兴趣小组,连续三年园区中考升入省重点高中升学率增长幅度达到50%。
大力推行“凤还巢”就业工程。出台园区企业聘用本地劳动力财政补贴政策,做到“月月有培训、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技能”。累计实现返乡就业7056人,就业工作从原先的“一心向外”变为“就地就近”。
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该园区坚持以“融合”为核心,把产业与城市、城市与村庄、市民与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实现城乡规划、产业融合、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就业富民、机制创新六大工程整体推进,共建共享共荣。
“给你一个惊喜!”
“Happy Birthday to You.”“生日快乐!”
北京施耐德电气大厦9层的小会议室关不住一屋子人的热闹。明亮的笑声透出窗子,几乎驱散了闷了望京一整天的灰霾。
采访当天,是王洁的生日。
除了言谢,她用独具魅力的招牌笑容回应着公司里“黑眼珠”、“蓝眼睛”同事们流淌的情谊。她切下蛋糕送给市场部的每一个同事。
有惊喜,其实一点儿都不意外。王洁所带领的市场部是一个多元、青春、快乐的工作团队,这种气息会感染在场的每个人,哪怕你只是初来乍到。
而团队的领头人王洁,早已习惯用惊喜答复每一场挑战和考验:从技术培训到市场宣传,从售后服务到分销商渠道管理,从客户支持部到市场部……在施耐德电气工作15年,她一次次率队白手起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认可。这张跨国企业高管里的中国面孔,这条不同岗位上的拓荒足印,颇有传奇色彩。
“与其说传奇,不如说是幸运。”王洁感慨道,施耐德电气给了每个人发展平台,给予足够的空间和信任,让人施展拳脚,按照自身的行事风格和方式来完成公司的使命,同时,在这里,犯错不是禁忌,风险不是。“在这个充满互信、支持和正能量的团队里,很幸运。我非常喜欢这个公司,它激发了我去挥洒去发挥的激情,去体验不同的领域,迎接不同的挑战,尝试不同的职业轨迹,成为一名职业管理者。”
“X”:做事业几何倍增的因子
王洁来到施耐德电气的头一年,踏在了企业快速发展的节点上,她所在的部门成为中国业务几何倍数增长的重要因子。
从法国留学归来当了6年教师之后,王洁“下海”了。
19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初潮中,北京的商铺开始有了洋招牌。一些外国投资人到中国做起生意。洋老板的小公司让那个年代的中国,看上去不一样了。
王洁先去了一家外资销售公司,老板是个法国人,公司只有5个人。“小也有小的好处,你什么都得干,学得多,懂得也多。”王洁笑着比划着说,从做销售到做公关,从做培训到做翻译,还包揽了行政勤杂。公司业务也是五花八门,卖过电缆,销过食品,甚至避雷器。这场看似有些悬乎的“野战”,让王洁练就了“全能手”的本领。
一番摸爬滚打之后,王洁决定去大公司闯荡。1991年,她加入阿尔卡特中国公司。5年后,她来到施耐德电气。这一待,就是15年。
一路上,她在体验不同的角色。而未曾改变的,是“拓荒牛”的使命。“到现在为止,我接手的工作几乎都是需要白手起家或运作还不成熟的部门。”王洁眼中有神,加快了语速。“我挺喜欢接受新事物,每次到新的地方,我很兴奋。”
王洁初到施耐德电气时,任职培训经理,负责技术培训。两个培训老师、位于武汉的小培训中心,便是那时部门的全部“家当”。
“没有人教你、告诉你应该怎么样做。”但王洁知道,要把培训变成对销售人员有价值的东西。照着这个思路,她花了一番巧思,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归类,编排成培训样本,她还赴法国取经,力求培训有实效。就这样,课程变得吸引人了,员工主动来参加培训。
在王洁的同事们看来,在台上的她特别像大学课堂上的老师。
“培训工作其实和我的性格很吻合,我小时候就想做老师,站讲台上的那种感觉很好,看来我天生就应该去做老师。”王洁笑道。
企业宣传也是那时王洁的任务之一。最让她兴奋的,是当年在行业里最早发起路演的宣讲形式。
“别看现在路演很常见,但在那个年代,是施耐德电气在行业中最先开始做起来的。”“当时公司发展非常快,要接触很多新的客户,需要有更有效的宣讲形式。”
“要贴近客户,我们要走到客户那去。”王洁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米歇尔·可颂——当时王洁的老板,如今的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很快,她的设想付诸尝试,并收效显著。
“对我而言,那一年很幸运,也很关键。”王洁说,当时公司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急需培训一批销售人员,同时向客户传递企业的理念,她所在的部门成为公司业务几何倍数成长的重要因子。“于是我这第一步,踏在了企业发展的节点上,对了解公司业务、对自身职业发展,很有价值。”
“?”:少用老观念给新事物打问号“问号”
对于传统工业领域而言,客户服务的理念在当时还算新事物,“这么个虚的东西有多大用?”不少人有疑问。王洁说,面对变化别急着打“问号”,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成长的过程。
正当手头工作步入正轨“风生水起”时,王洁接受了建立客户呼叫中心的任务。从台前到幕后,从频频出差的“空中飞人”到值守电话的“接线生”,王洁的生活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2001年,客户关爱中心的人员屈指可数。她的工作就是每天看订单,并请订单管理员接打电话安排发货,或者是跟工程师交流如何回答客户的技术问题。“似乎从光环中走了出来,心里有点儿落差。”
就连一些分销商客户,也开始替王洁想办法:“我们帮你找工作吧。”当时,在这些传统工业领域的朋友们看来,客户服务的理念是很新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传统工业公司多年的成功依靠的是销售的增长,而不是虚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多大用?”
先人一步的机遇,却往往来自冷门。朋友的一番话让王洁豁然开朗:“传统工业企业哪有做客服呼叫中心的,没有。施耐德电气就是第一家。对于公司而言,这个战略能提升行业竞争力,对于个人而言,这段经历有助于未来发展。”
“我很感激他们。”王洁说,他们的分析帮助她看清了格局。
做就要做到最好,服务需要创新。“客服呼叫中心并非简简单单接个电话,它的背后是一整套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一个现代化系统的平台。”
王洁试着从快速消费品和其他行业的客服中心找成熟的先例。一次,一家银行的客服系统给她提供了灵感,她如获至宝:“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系统,客户来电记录和需求全程跟踪,客服运转状态一目了然。”于是,施耐德电气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浮出水面,统一的800客服号码在传统工业行业里成了新标杆。
求新,没有停止。有一次在商场购物,充满好奇心的王洁琢磨起400客服号码。“那时400电话还很新鲜,我就向商场‘讨教’起来,这才知道400电话解决了手机用户打不了800热线的问题。”
为了说服公司改用400电话,王洁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依旧一口气做了一沓报表,通过分析客户来电情况,得出结论:使用400电话客户体验更佳。
积极的反馈从四处传来。每一次改进都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就连销售、经销商都尝到了客户系统的“甜头”。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洁和她的团队打造并完善了施耐德电气客户服务中心的平台,收获业界认可,多次荣膺最佳客服中心奖项,成为行业里的领跑者。
渐渐地,客服呼叫中心成了施耐德电气的“黄浦军校”,为各个不同部门输送了大量骨干人才,不少人还踏上了重要负责岗位。而王洁,也从这里步入了公司管理层。
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最重要”,王洁感慨道。2000年,施耐德电气开始从设备供应商全面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转型,从集团到全球各个公司的各个部门,都面临着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尤其在转型的当口,面对各种变化和新策略时,不要急着一开始就打上“问号”,那会封闭、阻碍自己,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成长的过程。
“+”:弯道超车为职业发展做“加法”
当工作与公司战略合辙押韵,个人的努力将为个体和公司带来价值,成为一个“加号”。王洁在个人的转型中“弯道超车”,并帮助施耐德电气学习“中国经验”,追赶“中国速度”。
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2010年,因公司转型需要,王洁受命负责组建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市场部。对于王洁乃至施耐德电气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过去,施耐德电气长期以产品销售导向为主,而今,这家传统的公司正转型成为能效解决方案提供商,设立市场部并调整公司市场战略是关键环节之一。但“华丽转身”并非易事,棘手难题成了家常便饭。
要汇聚一套整合各个事业部门资源的框架,要带出一支非市场背景出身的队伍,要形成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本土化模式,王洁说,那一年,很难。“新方向、新流程、新模式、新团队,一切都是新的。如何提升战斗力,需要时间来磨合。虽然充满挑战,但又让人兴奋。”
为了组建一支可靠的团队,她招募了一批来自不同公司的市场精英,用一种新型的架构来配置人力资源,事业部经理是固定的,而其身后“虚拟”的团队则是“流动”的。但凡遇到大项目,则可调动全部力量,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于是,她麾下凝聚了一个多元团队,既发挥个性特长,又并肩协同作战。
队伍组建初具雏形,部门轮廓已现端倪,而在观念的碰撞中,市场部发展路径有了眉目。
当时,施耐德电气全球市场部已先期组建,并在全球化战略下,统一实施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但这些模式在试水中国市场时尚未来得及本土化,“水土不服”难以避免。于是,全球市场部误以为“中国区不配合”。
“其实我们特别想按他们的流程做,但一开始不少地方不适合中国的情况。”王洁举例说,为了保证一致性,一些业务归由全球市场部统一调配实施,中国区的需求要通过系统提交申请。可由于系统设置不尽合理,申请提交后往往周转一圈陷入“拉锯”,有时甚至“石沉大海”没了音信。“比方想做个广告创意,本应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可这么一周折,就赶不上‘中国速度’的节奏。”
王洁之前架设客服管理系统的经验,在这儿也派上了用场。她建议,市场部的流程系统也可以借鉴相关做法,明确每则申请的牵头负责人,设立限时解决机制,若无法处理则自动跳转升级,这样一来,可以把工作流程“晒”在透明的平台上。
经过王洁的多次沟通和解释,国外的同事们慢慢开始理解“中国方式”。他们开始改进系统,甚至按照中国区市场部的结构,对全球市场部做出相应调整。老牌跨国企业在不断学习“中国经验”。
2011年初,刚组建的中国区市场部为公司带来头一份订单,公司上下都为此庆贺,就连全球市场部也专门来电祝贺。王洁和同事们的兴奋难以名状,“我们终于证明了自己。”
在市场部一次年会上,王洁动情落泪:“所有人都为之付出心血,终于熬过了起步的艰难。值!”
“这段工作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是个加号。我一直在学习新的东西,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己。”王洁说,当工作与公司战略合辙押韵,个人的努力就将为个体和公司带来价值。
“一”:化繁为简给未来做“减法”
传统电气公司能否在新媒体时代踏上浪尖?王洁的答案是:改变老做法,给未来做“减法”,我们和IT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
王洁很忙。电话、会议接连不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新的趋势一数字化营销的关注。
“这是我现在第一忙的事。”为了让这家传统电气公司能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格局中再度踏上浪尖,王洁为市场部数字营销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她说,如今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数字营销的重要,可其实大家还没有完全摸索出个模式。“早上开了一个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点子。”她笑着卖了个关子:“2013年1月正式启动。我非常有信心。”
“按照老的做法,公司为客户送去的样本会是厚厚一本,各种资料一大堆,既不好找也不好带,最后往往随手弃之。”在王洁看来,数字营销更经济、更精准。“而新办法则是要做‘减法’,不仅压缩篇幅,更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兴趣和习惯,定制相关信息。在给客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提升公司营销的效率。”
王洁很有信心:“在数字化营销领域,我们和lT公司也在同一起跑线上。”
几个相关计划和尝试引发了施耐德全球市场部的兴趣,愿意一道推动,并期待中国区开展更进一步的尝试。
市场部数字营销经理瞿丽强烈地感受到创新的驱动力。她说,整个业界正处于学习、认知数字化营销的阶段,要走好这一步,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创新。在她眼里,王洁对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的琢磨几近“痴迷”。“王洁有一颗愿意学习、创新的心。她还很乐意请不同的专家来分享创意,引领大家一道创新,我觉得整个施耐德电气的学习氛围很浓郁。”
“学习能力强”,是同事们对王洁的最深印象。“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似乎怀揣着一颗童心。”
这颗充满好奇的童心,让她从小就和邻家女孩儿不同。中学时,王洁把自制半导体,当做心爱的玩具。“那时候常跑去新街口,淘些电阻、电容、线路板,蘸点儿松香,焊上三极管一条条‘小腿’,那股馨香味儿,特别醉人。”王洁不由地深吸了一口气。“琢磨,小时候就喜欢琢磨。半导体做成了,更是特别有成就感!”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时代弄潮儿。他们的优秀事迹在我们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土上放射出了辉煌的光焰,写下了光彩灿烂的一页。山西芙蓉餐饮有限公司总裁赵芙蓉就是这璀璨群星中的一颗。
艰辛创业,痛并快乐着
赵芙蓉,祖籍静乐,长女,在兄弟姐妹中又排行老大,曾是太原半导体厂职工。1992年以前,她像所有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一样,过着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日子。工资一年半载发一次,且少得可怜,每当她领到那羞于示人的薪金,总让她有一种想发笑的感觉。这状况不免让她产生了一种思考,与其在这等待有年没月的生活费中耗费人生,还不如自己下海干点事情。经过一番考虑,41岁的赵芙蓉下定决心,于1992年底办了留职停薪,承包了厂里的食堂,并对外开放,“芙蓉酒家”就这样诞生了。
开饭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谁想开就能赚了钱的。没开过饭店的赵芙蓉接下摊子来,才开始考虑经营之道。凭着自己的感觉与朴素的做人原则,确立了开店思路,她和伙计们说:“就卖咱们老家的饭菜,价格低点,服务热情点。”这就是一个“企业”的纲领。
小店开张那天,为讨喜庆吉祥,放了几个炮仗,点了一挂鞭炮,算是开业剪了彩。
然而,没过几天,来小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红火了起来。新老顾客口口相传,吃饭的川流不息,来晚了连张桌子都占不下,小店生意红火得不得了。十几张桌子,一月下来,营业额居然达到了9万多元。在1992年,这个数字多大呀,这么一个小店,能收入这么多,不可思议。赵芙蓉原本想开了店能定期向厂里缴了应缴的利润,按时给员工发了工资,一年下来,自己再挣个三五千就满心欢喜了。但这一现实远远越过她的预期。她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她惊奇地发现了蕴藏在自己体内的潜能,她终于找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人生舞台,她越干越有劲。
开店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并承受着。一个国企坐闲了身子的人,现在不知道走多少路干多少活。一天熬下来,腰酸背痛,腿麻脚肿,说多了话,嗓子也嘶哑了。但是,心是快乐的,像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的那样:痛并快乐着。
图谋发展,扩大规模自加压力
1992年开张的小小的芙蓉酒家在河西创造了奇迹。四年里,顾客天天爆满,名声越来越大,让同行们艳羡不已。然而,就在赵芙蓉酒店开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道拆除通知送到了酒店。原因是,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迎泽西大街的改扩建工程开始动工,迎泽大桥即将拆除新建。这样,位于桥侧的芙蓉酒家自然被市政建设的那把刷子在酒店墙上大大地写了一个“拆”字,画了一个大圈。
看着被挖掘机推倒的酒店墙壁,赵芙蓉说:“心里难过,倒不是事业走到了尽头,更多的是对故地的留恋。别了,摸爬滚打四年奋斗的地方。”
赵芙蓉没有犹豫,没有让劳累了四年的身体得以休息。她四处奔波,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于1996年8月18日这个吉祥的日子,租下了河西五交化的门面楼,将芙蓉酒家的店名改成芙蓉酒楼,高高地立在了位于西矿街的酒店的楼顶。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芙蓉酒楼一部。她心里清楚,酒店大小是一样的。只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宗旨不变,服务大众的定位不变,酒店的生意就不会有问题。
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赵芙蓉的预见性,芙蓉一部没用多长时间就获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同。环境改变了,地道的晋西北风味没有改变,饭菜品种改变了,真诚的服务的态度没有改变。正是定位的准确,诚信服务理念的始终贯彻,使芙蓉酒楼的生意越做越火。一年时间,芙蓉酒楼名声大振,在河西,没有人不知道芙蓉酒楼的。赵芙蓉说,油糕的软在太原没有能比得上的,过油肉地道、全市价格最低,让消费者打心眼里叫好芙蓉。
吸纳股份,将企业做大做强
几年的市场摸爬滚打,赵芙蓉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她看到当时太原餐饮市场上数千家大小餐馆酒楼此消彼长的现象想,为什么不能多吸纳些股东,走连锁经营的模式,既让顾客吃得放心,也使管理变得简单呢?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赵芙蓉说。她对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思路确定后,酒楼大胆吸纳股东,以股份制的模式开始了快速发展。赵芙蓉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股份经营的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想法”,并很快地应用于芙蓉的经营之中。1996年开业,稳定了一年。自1997年起,一年一个店,至2000年发展了连锁店5个,使酒楼初具规模,走上了集团化运营的道路。
2000年是芙蓉酒楼发展进入最为关键性的一年。赵芙蓉意识到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为此,赵芙蓉开始整合手中的资源,通5~—系列调整,芙蓉酒楼终于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彻底摒弃了家族式管理模式。许多亲友退了出去,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轻的职业经理人走上了管理岗位。这次经营模式的置换,赵芙蓉说,这使她找到了一条更为科学和规范的经营芙蓉的快速发展之路,并将芙蓉明确定位为专为工薪阶层服务的连锁企业。芙蓉还在各市县开分部。芙蓉地市市场发展良好,临汾加盟店、忻州二部也顺势开业了。
赵芙蓉现在可以做到每年有一半时间不在公司,而各部的经营管理依然井井有条。正是这种结合芙蓉实际,按照股份经营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各种详尽的行政、经营、学习培训制度等,保证了公司正常运转和良好的发展,并通过从上而下的的执行,逐步形成了有着鲜明特色的“芙蓉文化”。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82年7月,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为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张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5年12月,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复并授牌,成为全市首批包括上海宝钢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器集团、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在内的5家“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的以园区为申报单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近四年来,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建设人才高地为抓手,围绕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集聚高校资源为核心,以联合培养为依托,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大平台。通过构筑资源高地,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体系,有效带动园区人才培养、研发创新和主导产业能级提升,逐步探索形成了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目标,即:建成高效运作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内知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管理机制采用“管办评分离”的创新模式,“上海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公室”设于张江园区管委会综合事务协调处,负责基地的政策制定,各级政府关系的协调等工作,将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和考评。专门成立NGO组织“上海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中心”,负责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运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成立NGO组织进行基地的专业化管理,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一大创新举措,对于规范研究生联合培养、严格实施政策规划都大有利处。
上海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校企合作模式,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园区与高校间的“面对面”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以产业带动课题,结合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共同研发项目。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资格认证培训,企业精英与高校导师共同研讨研究生联合培养,产业实践探索与传统理论研究直接对话,合力探讨产学研联盟创新体系建设。根据《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暂行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助办法》,结合具体工作,进一步细化制定编订了《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作手册》,指明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原则。对联合培养学生进行资助,综合评估成员单位并对表现优秀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实施优胜劣汰,有效进行联合培养管理。
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创新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与武汉大学合作的委托定制,联合招生模式: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单列专业方向、联合招生模式与复旦大学合作的以技术攻关课题组为载体匹配招生计划模式,ICT领域AVS孵化器联合培养模式。
在技术联盟构建方面,形成了:普元软件拟与武汉大学共建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展讯通信与北京大学张江微电子研究院共建实验室,微创医疗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技术攻关小组;宏力半导体与复旦大学共同申请“863”项目;盛大网络与复旦大学张江校区建立没有围墙的全球研发中心等。
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立以来,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近400名,参与基地共建高校20余家,200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张江高科技园区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的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园区和企业集团。2008年基地承办了“上海市研究生导师及管理干部资格认证第一期培训”,基地成员企业导师及管理干部共117名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和基地聘书,成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中坚力量。
经过四年来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工作实践和稳步发展,按照园区管委会的谋划与决策,2008年已发展成为拥有15所合作高校,30家成员企业,近300名联合培养学生;2009年实现20所合作高校,60家成员企业,500名联合培养学生;2010年将达到30所合作高校,100家成员企业,800―1000名联合培养学生的目标。
事实表明,近半数联合培养研究生留在培养企业,成为正式员工70%联合培养研究生留在园区找到自己的岗位。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是资源节约、效果明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积聚了多所大学的优质资源为园区发展服务,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当于构建了张江虚拟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联合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上还要进一步磨合。高校由于体制的原因,在联合培养机制上存在一些难点,无法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园区的产业优势完全地衔接起来,这有待于高校在体制上有所创新,做一些大胆尝试和突破,促使高校与企业的衔接更为密切,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入进行。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官、产、学、研给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从美国、英国以及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及经验启示为切入口,围绕厦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规划建设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思路与建议。
1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
1.1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在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技术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开创了大学——产业结合的新模式,闻名世界的“硅谷”就此诞生;1970年,英国剑桥大学在剑桥区内创立了科技园,拉开了英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剑桥科学园已经成为剑桥高技术集聚区域成功的重要标志,并走出了一条有别于硅谷的道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当局模仿美国硅谷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在台北新竹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新竹科技园已成为台湾发展高科技的摇篮,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也已成为大陆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榜样;1989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大学科技园在东北大学诞生,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技园纷纷崛起。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86家,孵化面积达80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科技园内有近百家企业和研发机构。
厦门大学科技园于1999年10月开始启动建设,2005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厦门大学科技园作为厦门市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紧密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目标,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大学科技园成功的办园经验,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园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园一期已建成合成化学、生物医药等6个专门的学科群孵化中心,2012年厦门大学科技园又启动了漳州分园和翔安分园的建设,其中,漳州分园占地面积约为242亩,总体规划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翔安分园计划占地面积为105亩,总投资近3亿元。
1.2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
从多角度对国内外典型大学科技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共性特点主要有:1)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规划大学科技园建设主题。2)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保持紧密协作关系。3)搭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模式的融资渠道。4)政府发挥了促进作用。特色主要表现在:1)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不同。美国和英国的大学科技园大多实行的是市场机制,台湾新竹科学园是按照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管下的“三角合作”模式,大陆地区大学科技园则主要还是以政府推动型为主的运营模式。2)投融资渠道不同。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筹资的主要途径是靠风险投资,政府一般不给予补助。台湾当局对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设立多项科技资助基金,大陆地区大学科技园则以财政性资金支持为主,社会资本和民间风险投资发挥的作用相对偏弱。3)政府作用不同。美英政府的作用较小,主要靠立法和市场驱动形式参与建设,台湾新竹学科技园和大陆国家大学科技园政府的作用较大,直接参与建设。
2 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1 大学和当地政府的共同支持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石
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与管理人才,没有大学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和具有丰富的科研技术人才及设备的支持,科技园将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科技园的前期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土地供应和对入园企业的支持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2008年之前发展缓慢,自2008年4月和厦门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先后启动了漳州分园和翔安分园的建设。
2.2 因地制宜的运营模式是大学科技园成功与否的关键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同,因而采取的运作方式也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市场经济发达,所以一开始就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而台湾早期因受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灵活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出口”模式,而中国大陆在市场机制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目前也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3 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是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体系可以增强入园企业的研发能力,减少创业者前期投入成本,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可靠的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国内外建设成功的大学科技园都建立了明确合理的资金注入渠道和完善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美英等国家发达的私人风险投资为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4 孵化和培育特色产业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源泉
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通过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营造大学科技园建设主题。大学科技园只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才能产生强大的技术、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通过技术、资金和人才的集聚,孵化和培育成当地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为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美国斯坦福科技园围绕计算机和软件两大优势学科技进行培育和孵化形成了文明世界的硅谷;台湾新竹学科技园围绕半导体产业,使得芯片产业成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厦门大学科技园围绕生物医药优势学科,成功孵化研制出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该疫苗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继乙肝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基因工程病毒疫苗。
3 厦门市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的共同支持下,厦门大学科技园对推动高校师生创业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创新资源支撑海西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看到,厦门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整体发展规划、优势学科技的发挥、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科技园的运作主体是厦门大学资产运营公司,引入社会资本拟筹建的科技园股份公司仍处于筹办阶段;二是办学特色和优势科学的聚集作用还不够明显,“侨、台、特、海”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孵化和产业化未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率不高;四是科技园的辐射能力不够强,目前主要还是围绕厦门大学内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对厦门市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特别吸引台湾相关大学的创业者方面缺乏辐射和带动作用。
4 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有利条件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推进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进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 建成了一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2009年科技部授予厦门市为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并于2010年颁布了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厦门有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等7个主题基地。经过3年的努力,这些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中的产业化基地成效明显。如: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家主要面向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和技术转移的创新孵化基地,已累计毕业企业85家,在孵企业134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2012年企业产值超3.5亿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已引进生物医药企业80多家,2012年工业产值超50亿元。一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成功建设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示范。
4.2 搭建了常态化的交流工作机制
2005年成立“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并在台北、厦门分设秘书处,成员涵盖了IT、IC、LED、生物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的两岸数百家知名科技企业。联盟成立八年来,致力于开展厦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机制,每年轮流在台湾和厦门召开联盟年会,先后举办了“两岸生物医药论坛”、“两岸博士论坛”、“两岸校长论坛”、“两岸IT产业论坛”、“两岸产业技术论坛”等多场主题研讨会,推动成立了RFID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常态化的交流工作机制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4.3 出台了鼓励台湾科研院所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政策
厦门市先后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鼓励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办法》、《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扶持科研院所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暂行办法》等,吸引台湾本岛大学研究机构直接在厦设立成果转移中心和分支机构,提升厦门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和吸引台湾优秀高端人才向厦门聚集。在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在厦门设立分所的基础上,通过对接等活动引进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与厦门相关单位共建10多家研发中心。如台湾铭传大学与厦门理工学院共建“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建“两岸开放实验室”;台湾交通大学与西安交大和厦门萤火虫集团公司在厦共建“小型OLED照明量产平台”等,这些共建研究机构均已在成功实施中。鼓励台湾科研院所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政策的出台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提供了政策支持。
4.4 设立了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
厦门市在财政科技经费中设立“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台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和国家级涉台项目配套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与厦门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2010-2012年共实施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37项,资助金额2920万元。此外,2012年科技部首次以港澳台专项对厦门台资项目给予支持。对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设立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5 推进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根据国内外著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及经验启示,结合厦门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优势,提出了规划建设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思路与建议。
5.1 从战略高度来谋划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祖国大陆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厦门是著名的侨乡,闻名全国的华侨大学就设在厦门,厦门也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因此,要从战略高度来谋划“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把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作为加深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厦门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联合厦门和台湾两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共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将两岸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厦门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在两岸之间搭建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官产学研结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5.2 选择优势区位来打造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总部区
厦门市集美区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厦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地方,现有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工学院、厦门软件学院等10多所高校和科技院所,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同时具备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中科院厦门院地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厦门文教区三大优势。厦门市政府根据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要求,于2010年提出了在集美新城区规划建设厦门科技园(软件园三期)。因此,在集美新城区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总部区,不仅符合厦门整体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带动和福射作用,它将为集美新城的建设、厦门乃至海西产业发展提拱强有力的科技及其产业支撑。
5.3 按“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原则稳步推进园区建设
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将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纳入厦门市科技园整体规划之中,统一规划,按“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要求分步实施。
1)起步期。以资产置换的形式整合集美文教区现有的大学创业服务平台冠以“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某某大学分园”称号,如“两岸大学科技园集美分园”、“两岸大学科技园理工学院分园”等,同时启动建设科技创业大楼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形成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园区,吸引创业辅导、专业培训、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入驻,把进入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实践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台湾人才、留学归国人员高度聚集的地方和大批大学生毕业前后实践、创业的基地。
2)成长期。一方面以股份合作形式整合厦门已建成的对台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如整合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两岸开放实验室等纳入两岸大学科技园;另一方面,围绕集美文教区的优势学科如“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电力电气”等,完成3-5个符合厦门产业规划方向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产业基地建设,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提业化技术支撑平台。
3)成熟期。整合海峡两岸高校院所的知识、人才等优势,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高校科技园管理和服务队伍,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科学等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和技术跨越的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
5.4 创新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政府引导。由厦门市政府出面组织成立理事会,指导和推进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理事会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集美区政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相关单位组成。厦门市政府对高校科技园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一方面要作为园区基础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支持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如设立海峡两岸高校科技园自主创业基金、建立科技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以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根据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借助厦门的“台、侨、特、海”区位优势,进一步吸引港台资本和社会企业向园区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投资,推动各种风险投资在园区的资金投入。
2)市场化运作。理事会成员按相应的出资比例共同组建“海峡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两岸大学科技园的筹备和建设工作,运营管理公司,下设若干参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从事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通过选择投资和创新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实现投资回报。对各参与建设的大学已经建立的相关项目和已建成的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可采取置换方式或折价入股方式,统一纳入两岸大学科技园运营和管理。
3)优惠措施。探讨在厦门规划设立科技自由港和两岸开放实验室,方便园区内和境外科技人才自由往返厦门,研发所需进口仪器设备免征海关关税;建议厦门市财政参照对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全额返还两岸大学科技园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再由两岸大学科技园返还给入园企业或用于大学科技园区的滚动开发;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基金、市科技创新资金、担保基金、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市产学研基金等,对入园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市政府对入驻园内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对经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并获得科技经费支持的入驻项目,市科技局给予经费配套;对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的入驻项目,高校科技园给予同等金额的奖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