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管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协作作用、桥梁纽带和管理作用,为高校的正常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学生干部团队的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自我发展意识和成就意识不足。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干部空有“三分钟热血”,而没有一种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精神。刚刚进入学生组织时有活力、有思想、有积极性,但随着工作的开展的负担的加重,这些学生干部往往表现出懈怠心理,觉得工作越来越乏味无趣。工作顺利时热情高涨,处在逆境时就会退缩,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实际工作中缺乏意志和毅力,对份内工作应付差事,出现不求进取的现象,缺乏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成就欲望,出现了消极怠工甚至“隐退”的现象。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过于死板,生搬硬套,没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充当了老师的“嘴”和“手”。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前人怎么做,他也照着做,不会主动求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缺乏学生干部应有的探索精神和工作魄力,造成工作死气沉沉、方法单一。还有一部分学生干部希望寻求创新,但是往往因为自己的身份无法调动各种资源,新创意无法转变为实际操作,或是为其他因素所左右,工作成效与自己的设想相去甚远,最终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谨慎地做一些小修小补,而没有从根本上开创新的局面。

3.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的合作意识淡薄,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不能欣赏其他人的工作业绩,看到别人做出一点儿成绩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缺乏整体的团队精神,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及时的沟通协作,不能形成整体的合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成效。有些学生干部不乐于奉献,平时的精力全用在考级、考证上,集体活动不参加,而当集体取得优异成绩后,却争先恐后地向上级汇报,磨灭了其他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严重损伤了其他学生干部的积极性,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形象,也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4.经常抱怨,工作主动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经常抱怨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条件不好、工作对象存在诸多恶习等,而不能很好的从自身上找原因,遇事喜欢逃避甚至推脱。经常挑他人的毛病,工作上的失误也都推给其他人,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常常等着老师或者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布置工作才去完成,而不是主动去发现问题,更不能做到主动思考问题,在工作中不能做到很好的反思和总结,不做到很好的“查缺补漏”。因此,我们针对学生干部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内部管理机制———项目负责人制,试图让其在学生干部团队中运用,减少上述弱点对学生干部团队发展所产生的障碍。

二、项目制的概念与特性

这里的项目制,是基于学生干部团队管理的传统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在传统模式下,学生干部团队以固有模式和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做一类事情。传统模式的管理,注重对效率和质量的考核,注重当前执行情况与前期进行比较。比如团总支,学生会,自律会(以下简称“三委会”)里的各种常规工作:招新、外联、宣传、活动、总结、改选、交接等等……以职能来划分,相同的人做基本相同的事,在一定时期内周而复始地进行。相对于传统模式,我们提出“项目”模式。所谓“项目”,就是一个特殊的、即将被完成的、有限的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这里包含三层含义:项目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且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利用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任务要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技术指标等要求。作为学生干部团队里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独特的任务,可以是不固定的人临时组成团队来开展工作,所开展的工作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开展,这种条件包括主管部门的态度、团队领导层的要求、团队本身的宗旨、所能占有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等。总的来说,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内的项目,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暂时性。项目不是连续循环的工作,在它的确立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起点和终点,不会让学生感到有源源不断的工作要去承担,他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更尽心地去完成项目相关的工作。即使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有退出团队放弃工作的欲望,也不会马上付诸行动。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即使退出,也要等目前所从事的项目结束以后在提出。再一方面,由于项目是暂时的,学生们会花更多的心思来做好其工作,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样,每个项目都基本能按照项目计划去实施。而不会向传统模式那样,某些工作人员会产生厌倦感,随时退出没商量。

2.独立性。每一项目都是独特的,不同于以前任何一个同类项目的。项目与项目之间,要么名称相同而内容不同,要么内容基本相同而要求不同。每一个项目都是各自独立的,不会让当前的项目实施者担心日后如何承继,如何寻找更多的人继续把工作做下去。同时,每一个项目实施者也不需要过于受先例的干扰,能够按照目前的条件做相应的工作。这不仅能去除厌倦感,还能激发学生挑战难度的动力和斗志。

3.高效性。在项目中,每个环节都要充分注意。由于学生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开展活动的每个工作人员的空余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因此,如果按照传统模式来指派任务,其工作效率难以保证。任务指派得当,任务承担者配合,工作可能一下子完成;任务指派不当,加之任务承担者主观上或客观上配合不足,任务就会拖拉,甚至无法完成而中途夭折。因此传统模式下的学生活动是冒进性和突变性兼有之。而作为项目的活动中,项目内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往往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设定的。不管自己的空余时间如何变化,既然愿意参与到这个项目,就会努力地设法完成任务,每个环节都注意认真完成,发自内心地推进项目良性发展,步步为营,逐渐接近目标,高效保质地完成。高校学生干部团队推行项目制,能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组织策划活动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干部团队内部资源配置,给各位干部、普通干事提供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到简洁高效、主题突出、责任明确。

三、黎明职业大学工商管理系学生活动项目制的新尝试

黎明职业大学工商管理系于2010年9月成立学生干部常委会,并于10月开始,以该学期“旅游文化节”为试点,尝试项目制,开展项目的模式如下:

1.项目发起人提案。任何团队成员均可提出新颖、可行的活动设想,并初步做出活动策划,包括该活动的目的、形式、活动流程、经费预算、所需人员等,填写活动申请表,交策划部门包装、完善,经发起人同意后再提交至三委会和系里审批。活动须符合学生活动自身定位,经费预算须合理,审批通过后即可开展活动,该活动最初发起人即成为该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即“项目负责人”。任何有热情、有想法的成员均有可能成为“项目负责人”,在该项目范围内对三委会负责,确保这项活动按时按质地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2.组建项目小组。“项目负责人”产生之后,即根据活动的需要,在活动策划部门的协助下联系各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可从系里各部门中选择合适成员,成立项目组。“项目负责人”自然成为项目小组的组长。项目组自成立之日起即要明确分工,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具体活动的开展,包括活动的审批、活动的展开、活动后期的总结等等。项目组作为独立单位完成活动,并虚心接受三委会和系领导的意见。

3.经费筹措。由于项目是个人提出并组建自愿参加的同学形成团队开展的,因此,在经费筹措问题上,存在自愿出资的可能。此外,由于项目负责人本身提出项目就应该对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有清晰认识,并且了解自身的社会关系优势,因此一方面可以比较清晰地知道大概需要哪些资源,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取其他人无法获取的支持。当然,若项目负责人自身资源不多,系里还是应该提供一个舞台,如果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就更好;若项目规模比较大,影响力也比较大,就可以尝试拉赞助,获取经费。而经费筹措问题本身就是立项审批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问题,立项以后,项目负责人应该按照既定的计划来筹措经费。

4.项目开展。各项措施准备就绪之后,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小组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三委会和系里适时做出监督和指导,使项目更好地按照计划进行,避免发生人为错误。

5.项目结束。项目结束以后,各项费用、各项物资应该进行盘点清算和结账,项目负责人应撰写项目总结报告,由三委会相关部门存档,以备今后参考。项目结束后,项目小组即可解散,各个成员回归原来所在的部门,如果不希望继续工作的,项目结束后即可退出社团或不参与日后的工作(三委会常任干部除外)。

四、项目制给学生干部团队管理带来的意义

(一)更有效的团队建设

作为一种临时的一次性的具有高度目的性的项目团队,它更适合学生这种既要应付学业,又要兼顾课外活动,还要锻炼综合能力的特殊身份。项目团队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以往反复工作的疲累和顾虑。而且,由于项目团队是通过项目负责人自有的关系召集或公开招募其他学生自愿参加而组建的,其人员结构背景比较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部门,还有着千差万别的经历,按照生态学的理论观点来说,这种群体内部的复杂性有利于群体的良性发展。项目任务的多样性要求项目团队成员的优势也具有多样性,通过这种形式来组建项目团队,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学生干部团队管理中的固定的人做固定事的人员优势单一性的弊端,使项目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足够的储备应对者和解决者。

(二)更有效的目标管理

传统模式下,由于各个工作人员所在的职能部门是固定的,三委会开展活动的管理人员往往给工作人员直接指派相对固定的具体任务,工作人员直接按照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去做,其目标管理往往以职能部门为中心,具体实施起来,部门内部容易出现推卸责任和考核不公平的情况。而在项目负责人制中,高度的目的性使管理人员往往采用以落实到个人的目标管理的方式,告诉各个工作人员其需要达到的各自的目标,而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所需要的具体工作,往往通过指导性的意见来交流,至于具体如何实现具体到个人的目标,则由工作人员自行决定。这样项目团队里各个成员能够根据自身占有资源的优势和自身的时间安排来开展工作,而且由于个人责任和目标更明确,因此项目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会更努力地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创造性地完成其应该完成的任务。

(三)更有效的沟通管理

这里的沟通管理是指确保项目信息能够及时适当地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处理所必需的过程。在传统模式下,沟通存在许多障碍。在以下职能型沟通路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有一个新的活动需要开展,三委会领导层会召集各个职能部门的部长来开会,讨论具体事项和布置任务。各个部长再召集其部门的干事开会布置任务。在具体工作操作工程中遇到问题,就层层上报,等待主席团或老师出面处理。这种双层甚至多层的沟通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障碍,沟通容易失真而且效率低下。再加上各个部门的干事都是来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级,如果他们平时没有工作以外的交流,在工作中的正式沟通缺乏共同的认知背景和情感基础。学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沟通往往是直线沟通的,这使得沟通的时间成本非常高。目团队以项目负责人为中心,以网状结构进行沟通。项目负责人直接与具体工作人员沟通,打破层级关系,所有人员均以目标分类,同类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沟通可以比较畅顺,而且沟通成本低。此外,由于一次性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吸引项目成员参与进来,是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背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受到项目负责人的个人人格魅力的影响。

所以他们在沟通以前,在很多问题上本身就自然形成了共识,沟通的内容大多是项目的具体工作,而不是项目本身的意义问题。在外部沟通方面,传统的职能型的沟通需要动用各个职能部门进行外部沟通,而且三委会领导层也需要频繁地向主管单位汇报,必要时三委会领导层还需要直接与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沟通,这样的沟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容易出现沟通重复、沟通遗漏和沟通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种沟通模式往往是无计划的,以突发事件为中心。我们再看以下的项目外部沟通路径图,项目负责人同时与项目团队、项目对象、相关部门以及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进行沟通。项目负责人与相关部门和项目对象的沟通又是为项目团队与他们沟通做好铺垫。这种沟通模式由项目负责人作总指挥,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沟通往往是有计划地进行,以整体目标和任务细分为中心。

五、项目制给学生干部团队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一)环境分析与判断准确度低下

由于项目负责人可以不是三委会的常任干部,因此作为个人提出项目,希望三委会能给其一个发挥作用的舞台,其往往对三委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以及校内相关部门的支持有过高的期望,对其项目的外部环境分析出现失真。一方面在人际关系上,项目负责人未必能马上跟某些项目干系人(如主管单位领导、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项目实施对象等)取得全面和良好的认识和沟通;另一方面项目负责人由于可能缺乏经验,对校内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太了解,或者理解失真,往往在提出项目的时候把这种外部环境对项目的影响看得过于乐观,这也跟其为了说服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允许其开展该项目而尽量多展示有利条件有关,而这种主观理解的“有利条件”的展示,恰恰是不利于项目的实际操作的。如“旅游文化节”开展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于学校场地申请及安全管理方面不熟悉,以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和相关部门沟通时遇到困难感觉不解,项目初期进展缓慢,经系里调节沟通后才得以完善,这个状况源于于负责人的大局观和判断沟通能力的不足,也是项目负责人制最关键的弱点,在学生干部团队管理中,项目负责人制的开展,要从项目负责人本身的能力抓起,负责人要多与指导老师沟通联系,把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减少项目进程中的不必要延误。

(二)吸取教训多于积累经验

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说,“项目”模式的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它不能像传统模式那样由于每次活动都是固定人员作相对固定的事,因此每举办一个新的活动,组织的成熟度就有所增加,活动使得社团骨干的熟练程度滚动发展。而在“项目”模式下,每一个新的活动的组织者,都可能是一个新的团队,虽然项目是在固定的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指导下开展,但是项目操作人员毕竟是缺乏经验的。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校内组织活动的经验,其操作一个新的项目,往往会犯很多错误,走很多弯路,最终才能把项目完成,也有可能最终完成不了,项目失败。但是,如果在传统模式下,一次的失败是可以给下次活动的成功增添筹码的;但是在“项目”模式下,基于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对风险的考虑,一次的失败可能葬送了项目负责人下次再次提出新项目的机会,因此其积累的经验无法成为组织的经验,然而其吸取的教训却成为组织不鼓励类似活动再次举办的理由。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要对每个项目结束后进行深刻的总结,将项目开展中的优缺点让三委会所有学生干部分享,将宝贵经验记录下来,作为系学生活动文化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提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创新,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三)项目团队容易出现在授权以外范围进行活动的情况

项目制下产生的项目团队,每进行一项大的任务,都应该向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汇报。然而,由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从事某些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害怕老师的“过分关注”而导致失败,因此会有意无意地隐瞒一些信息。同时,在项目团队对外联系的时候,往往会直接使用三委会或者学校的名义进行,而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在没有直接参与这过程的情况下,难以控制项目团队对外联系中的承诺。如果项目团队许下无法实现的承诺,最终责任还是主管单位承担的,因为学生组建的项目团队本身并没有主体资格。这样,就给学校相关主管单位带来相当的风险了。在“旅游文化节”活动中,项目组以工商管理系的名义邀请众多校外组织参与到文化节的表演,而实际上仅凭学生的联系难以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认可,最终还是要由指导老师协助,因此,在项目进展中指导老师所承担的角色任务,除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外,还要整体把握项目开展的走向,特别是对外承诺的实现情况,兼顾主管单位和项目组的利益,保证项目良性发展。

(四)财务管理方面难以控制

对于一些涉及资金量较大的项目,其财务管理存在双重性。一方面三委会本身有秘书处进行财务管理,进行用款审批、报销、成本控制等;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得到一笔资金以后,内部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当这两方面的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的时候,财务管理便很难控制。由于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作为在校学生的项目团队,难以作出比较全面的财务报表,也没有这样的时间,他们得到资金以后,往往见步行步,遇到需要用款就轻易做出决定,成本控制很成问题。另外用款方面也容易因为缺乏监督而出现挪用项目资金作私用的腐败现象。由于项目团队本身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三委会领导层和主管单位往往对这些情况难以直接控制。鉴于这种情况,在“旅游文化节”中,系里在项目组成立的基础上,特别组建了一支由三委会秘书处骨干组成的采购组,采购组直接向系领导负责,实行钱账分管,所有经费的使用都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支出预算,由采购组货比三家之后统一采购做账,控制经费使用,联系赞助后,所得经费也归由采购组统一使用,独立做账,保证经费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第2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一)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组织不利于学校统一规范的推行

学校作为正式组织的一种形式,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着一致的规范要求,并有着统一的教育工作目标,这是学校这个大团体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学校这种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全体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才会有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每一个非正式组织都是各具特色的,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足够的成员加入,大学生加入其中能够使得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这就导致高校内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而这种非正式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就直接导致了它们对于学校这一正式组织目标的干扰。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吸引力产生的影响

在非正式组织之中,组织成员之间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共同的思想认同,这就使得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比较容易,而将非正式组织当做是彼此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纽带”,组织成员会不自觉地去维护组织利益。从一种角度讲,这将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但是,从组织的吸引力方面讲,这种情况就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非正式组织的吸引力,从而相对地使得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受到影响,而且,随着非正式组织日益成熟,这种影响就会变得更加的明显。在非正式组织逐渐成熟之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在这时,正式组织组织活动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

(三)对正式组织主流思想意识的影响

高校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正式组织,在其内部会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当非正式组织之间出现相互矛盾冲突时,那么作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就获得了很好的了解对方组织的机会。例如,在开学伊始,学校的班级刚刚组成,同学之间相互了解非常少,通过各种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但是由于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的特点,就会导致组织成员产生较为严重的组织本位思想,行为做事都以自己的非正式组织的标准为主,对高校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一)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区别对待

在高校之中,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产生了不同的非正式组织,在一般情况下,按照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缘由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学术型、爱好型、亲缘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几种类型。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需要认清这些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和组成,分析他们的不同,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对于高校目标的干扰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积极影响、中性影响和消极影响。如果非正式组织对于高校产生的影响属于积极的,那么应当将这种非正式组织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如果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大多是一些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的非正式组织,对于这一类可以允许其发展。而具有消极影响的非正式组织,则应当进行取缔。学术型的非正式组织都是由一些爱好学习、知识量丰富、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他们聚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知识交流,并不会对学校的正常秩序产生过多的干扰,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增添班级的学习氛围,在交流之中相互促进,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类组织的成员参加非正式组织都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对高校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当予以适当的支持。爱好型的非正式组织来源于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这类组织会比较容易受到与之爱好主体相关的社会潮流的影响。邻近型的非正式组织的组成成员有的是临近的宿舍成员,有的是相同地域的“老乡”,这类组织成立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增加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亲缘型和利益型的非正式组织则比较看重本组织的利益,往往会和正式组织之间产生分歧。在高校之中,还有一类非正式组织是由一些有着共同的不如意遭遇的学生组成的,他们或是在学习中有过多的压力,或者是和身边的人关系不融洽,或者是被同学老师误会,这类同学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具有非常强的排他性,而且很不理智,过于感性,容易受到一些居心不良者的利用,对于这部分同学必须要妥善引导,否则他们就会陷入个人情感的纠葛中不能自拔。

(二)重视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

环境的变化会逐渐地影响处在环境之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必须不断地改进。在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学生所期望和喜爱的娱乐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加学校这个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学校这个正式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从加强自身的角度来削弱非正式组织的吸引力,减少学生过于非正式组织的依赖。在正式组织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成员对于组织的信赖,从而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创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维持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重点抓好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

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对于组织成员来说,组织的核心人物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绝大多数的组织成员都会响应组织核心人物的号召,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这种影响力,对于高校来说,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对于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学校的管理者要给予特别关注,他们将是发挥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的钥匙。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引导工作,往往要比盲目地去干扰整个非正式组织容易得多。对于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的引导教育工作,要尽可能地细致和有规划,不能够盲目地冒进。要抓住合适的机会,赋予这些核心人物重要的任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用成功的喜悦来转变他们。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还能够大大地节约管理的成本。

(四)建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合作纽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种是正面的,一种是侧面的。对于管理非正式组织而言,正面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而侧面的方法就是采取和非正式组织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调节双方之间的关系。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在某种角度上讲是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的。只是从正面进行管理的话,就会显得过于生硬,非正式组织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过于强硬还有可能引起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注重合作关系的话,就会使得非正式组织更加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促使非正式组织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就会丧失了管理的意义。将这两种方式综合运用,就能够实现对于非正式组织更好的管理,既不抹去非正式组织原有的特点,又能够更好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五)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活动,形成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第3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

独立学院,主要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一般说来,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二本分数线以下、专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自觉挑起思想政治教育重担,积极探寻最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比较特殊,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对于院校缺乏归属感。作为一种新颖的高校教育模式,独立学院的办校性质、办学水平等受到社会的质疑,受其影响,很多学生迫于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被迫选择了独立院校,而对于独立学院的了解不够又使得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对院校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二,心理状态不够稳定。由于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情感脆弱、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力较差、心理状态不够稳定的思想状况,情况严重者甚至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第三,“三观”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思想状况的最重要的方面,成熟的“三观”能够带领人们追求真善美,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很多学生没有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表现为集体观念差、团队合作精神淡薄、诚实守信意识差、追求时髦和流行、自我价值定位不准确等等。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是注重精细化的教育管理,就现阶段而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中存在着以下三点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独立学院学校领导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层面的培养,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2.理论研究不够深刻

部分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对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细节化管理的理论研究比较肤浅,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互讨论以及书本理论的学习等,对于学生的授课也主要是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的,这种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社会思想多元化的需求。

3.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落实困难

对于独立院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部分辅导员老师的不重视、部分学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学生延续高中时期的思想和习惯、缺乏相应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学校经费不足等等都成为制约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的难题。

三、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课程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做起,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实际。②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

对独立学院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就要利用学院的网络资源,在学院的网页和论坛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通过互助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或遇到的困惑提供相互的指导和帮助,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积极开展网络课堂,利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束语

总之,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面对如此巨大的复杂工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内心重视起来,积极思考和探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细节化管理新途径,以尽快实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0,(4)

[2]成华军. 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3]王筱棠. 基于精致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4]杨向鹏. 以精致化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第4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现浇钢筋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日益普及,钢筋施工质量对建筑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钢筋工程属隐蔽性工程,混凝土浇筑后,钢筋被包裹起来,钢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易发现,在建筑物中埋下隐患。因此,钢筋施工质量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下面结合本市高等学府学生公寓的建设,谈谈钢筋施工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工程概况

该学生公寓为七层建筑,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354平方米,天然基础,采用的钢筋种类有Ⅰ级钢筋8mm和10mm,Ⅱ级钢筋18mm、20mm、22mm和25mm。该楼底层架空,作为单车停放场地,二至七层是宿舍。

2、钢筋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2.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1进场钢筋没有提供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明文件,产生原因有:⑴施工单位所采购钢筋的生产厂家、供货商为非正规厂商;⑵施工单位资料管理混乱等。

2.1.2钢筋进场后没有及时进行取样送检,原因是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未完善。

2.1.3钢筋发生严重生锈情况,原因是钢筋保管不善。

2.2管理措施

2.2.1认真核实进场钢筋的出厂合格证明文件。

2.2.1.1组织建设、监理人员(必要时可增加设计单位人员),对施工单位拟采购的钢筋生产厂家、供货商进行比较,选择1至2家钢筋质量、性能稳定的正规生产厂家或信誉好,供货及时的正规供应商,作为项目长期钢筋供应厂商。

2.2.1.2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进场钢筋是否有出厂合格证、合格证上的产品批号、出厂日期、钢筋牌号标志等信息。

2.2.1.3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需更换钢筋品牌,必须征得建设、监理单位的同意。

2.2.1.4坚持钢筋没有合格证明文件不能进场。

2.2.2建立钢筋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2.2.2.1安排专人,对进场的钢筋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规定,对新进场的钢筋进行现场随机截取,标上“见证取样”字样,送往有资质的试验室做相关的材性试验。

2.2.2.2坚持钢筋“先检测,后使用”,即进场钢筋须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2.3督促施工单位做好钢筋管理工作。

2.2.3.1做好钢筋防雨、防潮工作,避免钢筋露天摆放,应将钢筋存置在料棚内;钢筋不能直接堆放在地面,应用木枕或混凝土垫块将钢筋垫起15~20cm,避免潮湿。

2.2.3.2应缩短钢筋保管期。做好钢筋采购计划,各批次钢筋分类存放,做好标识和记录,使钢筋先进场,先使用,避免钢筋长期放置。

3、钢筋加工的质量管理

3.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3.1.1施工单位将已生锈钢筋未经处理直接用于工程中,原因是施工单位想减少钢筋除锈成本或避免钢筋报废的经济损失。

3.1.2施工单位私自代换钢筋,原因施工单位因故未能购得设计所需规格的钢筋,为避免窝工,图省事私自进行钢筋代换。

3.1.3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合要求,原因是施工人员对箍筋弯钩弯折角度认识不足。

3.2管理措施

3.2.1及时掌握施工现场钢筋存放情况,根据钢筋锈蚀程度不同,可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一是水锈,即钢筋表面呈黄褐色,一般可以不处理;二是陈锈,即钢筋表面呈红褐色,在钢筋表面已有铁锈粉末,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一定要清除干净;三是老锈,即钢筋表面呈深褐色或黑色,钢筋表面带有颗粒状或片状的分离现象,这类钢筋未经检验部门重新检测合格不得使用。

3.2.2加强施工单位钢筋采购计划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出现设计所需规范钢筋不能及时购得;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5.1.1规定:“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范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如遇钢筋需要进行代换,施工单位应将的钢筋代换方案报送监理、建设单位,经设计单位审核,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文件后方可进行钢筋代换。

3.2.3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5.3.2条规定:⑴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⑵对于一般结构,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⑶对于一般结构,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本工程有6度抗震设防要求,箍筋弯钩按135°/135°、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的形式加工。

4、钢筋安装的质量管理

4.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4.1.1板钢筋网受力筋与分布筋上下位置颠倒,主、次梁与板钢筋交叉处,钢筋摆放位置混乱,原因是施工人员对该部位钢筋摆放位置关系概念模糊,操作疏忽等。

4.1.2钢筋接头位置集中或放置受力最大处,原因是施工人员在钢筋加工时没将钢筋接头有意识地分散,结构受力概念不清晰。

4.1.3箍筋接头安装位置不合理,原因是施工人员操作疏忽,或对箍筋接头安装位置理解不到位。

4.1.4钢筋外露,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放置钢筋垫块或垫块数量过少。

4.2管理措施

4.2.1督促施工单位对钢筋安装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板受到的作用主要是弯矩作用,钢筋作为板内主要受力材料,其抵抗弯矩的能力与其有效高度成正比,换句话说,钢筋在保护层内离板中心越远,越有利于钢筋作用的发挥。分布筋只是起固定受力筋和使受力趋于均匀,属构造性配筋,作用次于受力筋,受力筋应位于保护层内的最外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面,单向板的短边为受力筋,双向板双向受力,一般短边受力较长边大,因此,短边钢筋应放置板的保护层内的最外边;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摆置在上,次梁钢筋居中间,主梁钢筋在下;当有梁垫或圈梁时,主梁钢筋在梁垫或圈梁钢筋之上。

4.2.2督促施工单位在钢筋下料时,就应考虑到钢筋接头的问题,有意识地将接头的位置错开,避免接头集中或受力最大处: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根据梁、柱受力特点,梁上部纵向钢筋接头宜尽量靠近跨中,梁下部纵向钢筋宜尽量远离跨中,可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ln/3的范围内,柱纵向钢筋接头宜尽量远离柱端;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纵向受力钢筋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梁类、板类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25%,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如发现时钢筋已安装完成,则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对绑扎钢筋加焊帮条,或更换有问题钢筋进行处理。

4.2.3督促技术交底和旁站监督。

4.2.3.1督促施工单位对钢筋安装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钢筋上,悬臂梁箍筋接头布置在下部;⑵柱的纵向钢筋至少每隔一根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4.2.3.2在钢筋安装时,施工人员应相互提醒箍筋接头交错安装,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督检查。如出现位置同向,可解开部分箍筋,调整方向,使接口方向相互错开。

4.2.4要求施工单位制作预埋有铁丝的水泥砂浆垫块,厚度同保护层,在梁、板底层钢筋、柱钢筋骨架外侧垫上砂浆垫块,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板钢筋垫块数量可按1m×1m网格进行承垫,梁、柱可按外边框纵向1m间隔进行承垫。

5、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钢筋保护的质量管理

5.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5.1.1钢筋位移和变形,原因是施工机械振动及施工人员在钢筋网上行走,踩压变形等。

5.2管理措施

5.2.1钢筋绑扎好后,要尽量避免人员在钢筋网上行走,防止钢筋被碰撞踩踏造成变形,特别是板的负弯矩钢筋、雨篷、挑梁、阳台等悬臂梁板被踩变形;钢筋绑扎后,可在钢筋网上搭小马凳铺跳板,避免人员直接在绑扎好的钢筋上走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门钢筋工人跟进浇筑,对在推斗车、振动捧等施工机械作用或浇筑混凝土人员踩踏下,对钢筋产生位移或变形影响及时进行调正修理钢筋。

第5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医学毕业生面试中印象管理策略与心理控制源关系,为探索改善医院招聘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以262名医学毕业生为对象,采用印象管理策略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印象管理策略得分与内控性(r=0.187,P<0.05)、有势力的他人(r=0.109,P<0.05)、机遇(r=0.220,P<0.01)三个分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性正向相关。结论 医院和考官应正确认识医学毕业生在面试中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及其反映的毕业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

关键词 ] 印象管理策略;心理控制源;医学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R1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a)-0017-03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ession Management of Job Interview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Medical Graduates: Based on Recruiting Practice of a General Hospital

GUI Dequan LIU Jin YAN Qin HU Bingshui ZHANG Fuquan

First-author’s address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examin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mpression management of job interview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medical graduates, the basis would be provided on improving recruitment in hospital. Methods 262 medical graduates were selected,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 were used to survey.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in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locus of control. Conclusi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the relevant personality in job interview should be correctly spot.

[Key words] Impression management;Locus of control;Medical graduates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饬或自我呈现,是指个人通过一定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1]。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并非被动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往往是根据情境、交往对象的特点有意无意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从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2]。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考官对应聘者的印象决定了应聘者录用与否,应聘者会动用一切印象管理策略以使考官形成良好的印象[3]。对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了解应聘者面试中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并据此考察应聘者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为用人单位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指人们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对生活中行为的结果是有责任的[4]。对于心理控制源的结构,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外部控制型和内部控制型。Rotter认为“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对影响生活变化的信念是有差别的,当人们知觉到行动的结果是由于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时,这种信念称之为外部控制;当个体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解释结果时,这种信念称之为内部控制[5]。本文基于医院招聘工作实践,从医院角度对医学毕业生面试中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及其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改进医院招聘工作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应聘某公立医院某年度的应届毕业生为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94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89.0%。其中男性93人,女性169人;平均年龄(24.562.17);博士研究生75人,硕士研究生82人,本科生48人,大专生47人;应聘医师岗102人,护理岗98人,技师岗38人,研究岗24人。

1.2测量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应聘岗位。

1.2.2印象管理策略量表 借鉴罗芳[6]关于印象管理策略的二维模型,将医学毕业生面试中的印象管理策略分为五种,即提升自我、表决心、示好、观点遵从、行为调整。前三种为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后二种为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每种策略包含3个条目,共15个条目,组成本研究印象管理策略量表。采用Likert5方法评分:5表示“非常同意”,l表示“非常不同意”。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708。

1.2.3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IPC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 Others,and Chance Scale),即内控、有势力他人及机遇量表[7]。该量表包含内控性量表、有势力的他人量表和机遇量表,反映了心理控制构成中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分量表包含8个条目,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7方法评分:6表示“非常同意”,0表示“根本不同意”。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 0.64、0.77 和 0.78;重测信度为 0.66~0.7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在性别、年龄、学历、应聘岗位上的差异进行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对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与心理控制源关系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印象管理策略在性别、年龄、学历、应聘岗位上的差异性分析

印象管理策略得分情况见表1。采用t检验对男女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应聘者在保护性策略(t=-2.114,P=0.036)和行为调整因子(t=-2.485,P=0.014)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性平均得分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在面试中更易采用行为调整策略和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可能的解释是,一般来说女性心思相对男性更加细腻,在面试中更能细致入微地把握所面临的情形,并根据情形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

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学历、应聘岗位者的印象管理策略得分分析,结果显示,印象管理策略得分在不同年龄段、学历、应聘岗位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学历应聘者在提升自我因子(F=3.170,P=0.037)和行为调整因子(F=4.746,P=0.026)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大专、本科生提升自我因子和行为调整因子平均得分均低于研究生。可能的解释是,相对于大专、本科生,研究生不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成熟度、社会阅历上都更有优势,因而更趋于使用提升自我策略,并灵活地根据面试情境调整自己。

2.2心理控制源在性别、年龄、学历、应聘岗位上的差异性分析

心理控制源得分情况见表2。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量表常模[8]:内控性量表均值为35分(SD≈7);有势力的他人量表均值为20(SD≈8.5);机遇量表均值为18(SD≈8)。以此为参照标准,本研究中应聘者内控性量表得分偏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量表得分则稍稍高于常模。

采用t检验对男女应聘者心理控制源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应聘者在有势力的他人(t=-2.029,P=0.043)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性得分低于女性。说明男性对于该因素的认可程度低于女性。可能的解释是,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相对男性在求职中仍然会面对更多的障碍,因而对于他人对自身成就影响的认可程度相对较高。

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学历、应聘岗位者心理控制源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仅内控性在学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269,P=0.034),且研究生得分高于大专、本科生,说明研究生对该因素的认可程度高于大专、本科生。可能的解释是,相对来说研究生有丰富的阅历和成熟度,更能客观地对事件进行归因。

2.3印象管理策略与心理控制源相关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提升自我因子与内控性、机遇呈显著性正相关;表决心因子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呈显著性正相关;示好因子与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性正相关;观点遵从、行为调整因子及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策略总分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具体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毕业生在面试中是否采用印象管理策略以及采用何种印象管理策略与其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关系。印象管理策略使用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聘者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笔者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3.1正确认识印象管理策略的作用

印象管理既有负面的作用,如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考官对应聘者的看法,影响考官的正确判断以致削弱面试的价值。但同时,印象管理也有其正向作用。因为面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际互动,而印象管理则有助于拉近应聘者和考官的人际关系,使这种人际互动更加流畅。恰当的印象管理是善于沟通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3.2对考官进行专业培训

不仅要进行面试技巧、面试内容方面的培训,还应进行专业的印象管理知识培训。一方面要使考官了解应聘者所可能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及其所反映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从而准确评价应聘者。另一方面要使考官清楚自己的印象管理策略使用偏好,并适当地加以运用,从而有效引导应聘者真实地展现自我。

3.3采用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是指在面试内容、程序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的一种面试形式。结构化强调面试问题、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考官评价偏差。研究证实,结构化面试比无结构化面试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9]。因此,采用结构化面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对考官的负面影响。

3.4对应聘者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察

研究显示,目前90%的组织在其人员选拔中至少使用一次面试方法,但面试信度和效度不理想仍然是一个事实[10]。用人单位特别是医疗机构,如果仅仅依靠应聘者在面试时的表现作为录用的依据,则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应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对应聘者进行多角度考察,如在录用前进行实习考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当延长试用期等。

[

参考文献]

[1] 李琼,郭德俊.印象整饬的概念、动机及行为策略简述[J].心理科学,1997,20(1):69-72.

[2] 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309-314.

[3] 吕雅英.应聘者自我呈现策略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9,7(26):48-50.

[4] 吕利明.护理本科生的心理控制源、成就目标定向与临床实践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5] 王兰.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和抑郁的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5.

[6] 张小萍,叶秀娟.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医学生面试策略评价研究[J].护理学报,2009,16(3):1-4.

[7] 曹姬娜.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反省的关系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10.

[8] 阮昆良.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7-150.

[9] 李娟娜.结构化面试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第6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学生事务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方法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从对学生课外活动及其他学术以外的事情进行规划、领导和开展实施等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达到思想行为端正的科学,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规律,以如何开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强制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学生事务管理则明确规章制度以制约学生的行为,它们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这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需要学生事务管理保障;二是学生事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从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素养,有效促进学生事务工作开展。但现在学生事务工作在实际运作中出现只注重具体事务工作却疏忽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做法,如学生事务工作中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于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到限制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没有充分运用到学生事务工作中;日渐复杂的学生事务工作环境很难把控;学生事务工作缺乏专业化水平的人才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若要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认真开展以下工作:

1、保持学生事务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由于我国社会形势迅速发展,学生出现相应变化,相应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巨大冲击。例如:他们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更广泛,思想更开放、变化更快,更有个性等。这些变化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适时地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德智兼备的优秀人才。在以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真正了解和调查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因而不能做到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所以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施教主体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生活困难等预警及解决机制。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事务工作的方法

当今新兴科技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多样化。学生事务工作者要大力应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开拓学生事务工作的新途径,采取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工作绩效。例如:可利用论坛、QQ群、飞信、学校网站、邮箱、微信等一系列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网络,因此我们要积极开辟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新途径,依托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给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与指导。同时注意利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武器加强网络管理,预防各种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紧紧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学生事务工作者一定要在继承原有可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学术理论方向,大胆突破和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校还可以通过鼓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自愿指导新生的学习和生活方法,弥补辅导员工作很难触及的不足。

3、提高学生事务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还是学生思想问题的协调者,可见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把辅导员的队伍培养、培训放在加强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学校要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要经常在校内举办一些培训和交流活动,也可以鼓励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外校参观学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业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

4、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学生事务工作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才能推动学生事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学校只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不断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学校要设立专门部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主动深入学生内部,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解决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增加专项经费的投资,大力支持学生事务工作人员的科研活动,尽快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可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活动,评选出能最大限度激励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此外学校要倡导学生事务工作者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方法,以便应对新的挑战。

其次,紧抓学生党建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学生党员不仅是加强学生群体党的建设的重心,还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具体方法。学生党建工作的具体展开可利用网络、报刊、校园媒体等平台,多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要加强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学习和生活分别主要在班级和宿舍,所以学校要大力发挥班级和宿舍这两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课堂、班会及宿舍管理等方式。只有通过这些比较生活化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感到舒适,才乐于参与,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承浩.基于学生事务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第7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20-02

美国管理学家C.I.巴纳德在其《经理人员的职能》中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同正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在高校中同样普遍存在。与学校学生会、班集体、团支部等正式组织不同,非正式组织是高校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为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自发自然而形成的、依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对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及高校学生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形成原因

根据人际关系理论,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正式组织的局限性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外在原因

正式组织更重视和强调管理效率、组织纪律、权力等级等因素,对个体的社会交往、情感体验、成就感和安全感等方面不够重视,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学生因而倾向加入一定的非正式组织,以获得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满足。

(二)情感需要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内在原因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样和多层次的,并且更加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基础,为成员提供了更广泛的沟通渠道,相比正式组织更能为成员带来归属感、地位感及自尊感。

(三)个性偏好和共同的价值体系对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背景经历、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较强的相似性,使得成员间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容易相互吸引,相互理解,从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

相应的,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心理相容为基础、以个人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往往比正式组织具有更强的凝聚力。二是具有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有效调节着成员的行为,对成员的心理有较强的影响力。三是以个人权威进行领导,主要通过影响、劝说等精神上奖励或惩罚,而不是依靠物质奖惩手段的控制迫使成员遵守非正式组织规范。

二、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基于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高校非正式组织必然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可起到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 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积极影响

1.较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正式组织本来就不是以情感或友谊为基础的,它更关注的是管理、效率、秩序和纪律等,因此难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基础,为成员提供了更广泛的沟通渠道,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安慰与感情寄托,相比正式组织更能为成员带来归属感、地位感及自尊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正式组织没有硬性的规章制度,它更看重的是个人自身的综合能力、人格魅力等因素。为维持自己在非正式组织的地位和形象,个人必须要发挥自身特长,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努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环境相对轻松,自主空间较大,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全面发展。

3.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代信息传播学认为,信息在通过正式途径传递时,往往会被层层过滤和筛选,不能得到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传递反映。非正式组织信息具有传递快、更贴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不惧权威的特点,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班内各种真实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4.有助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在班级中,非正式组织与以班委、团支部为主的正式组织共存。如果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和协助,团支部、班委则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知识能力结构、影响力、思想动员等方面的不足,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认同感和协作意愿,提高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班级管理中各项工作的完成。

(二)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消极影响

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了正式组织的局限性,能够较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完成。但当其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性较低甚至是相对抗时,非正式组织将发挥反向作用,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消极作用。

1.易形成小圈子和帮派主义,不利于正式组织的团结。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联系紧密,在思想认识上和行为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更关注小群体的利益和目标,对正式组织和其他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不够重视。在实践中容易形成小圈子,相互排挤甚至诋毁,成为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主要渠道,不利于学生的团结。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可能会演变成“帮派主义”,影响正式组织的团结和凝聚力。

第8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猛。随着独立学院规模日益扩大,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反而更加突出。新情况、新问题亦随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涌现。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已成为时下独立学院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优势

1.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在独立学院在校学生中,相当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都有过担任班干部的经历,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但由于高考成绩、应试技巧和报考策略等各方面原因,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学生中有些具备某方面专长,有的则多才多艺,与一本、二本类学院学生相比亦非乏善可陈。

2.学生思维活跃。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的相比,往往思维活跃,有着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他们乐于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成为他们展现和锻炼自我的舞台。

3.学生对就业有高度的敏感性。面对日益严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得不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需要考什么证书,具备怎样的能力,进而为之努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入校成绩普遍偏低,基础素质差。其中,很多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科现象,有些甚至严重“偏科”,特别是英语和数学。

2.学生自主学习愿望不强,学风不正不纯。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后,高中时的勤奋和努力就荡然无存。代之以散漫的作风和厌学的态度,导致学习成绩糟糕。

3.学生的自律性差,自律意识淡薄。我们不排除部分具有自律意识的学生存在,但相当部分同学在课后却沉溺于网络游戏,生活作风散漫,毫无奋斗目标。

4.学生思想不够成熟,言行偏激缺乏理性。时下各种思想意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更呈洪流之势。而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张扬个性,颠覆传统,对各种思想易于接受。独立学院学生表现亦别无二致,甚至表现得更加突出。生活阅历缺乏,家庭背景各异,再加上多为独生一代,这种偏激和不成熟有时以血的形式演绎到极致。

5.学生关系较为冷漠,集体意识不强。由于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差异较为显著,造成同学之间往往难以深入的交往,至多表现为形式上的交流。由于这种沟通障碍的存在,多数同学都不大愿意将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人,而是诉诸网络或者其他一些不当途径作为有限的自我调整,多数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容易连带产生其他的消极影响。

6,交流沟通错位,学生心理问题普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的心理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又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淡漠与自我封闭。由于这种沟通障碍的存在,多数同学都不大愿意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告知于人,同时极易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感,很多学生既经不起表扬,又经不起批评,心理十分脆弱,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的核心作用。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要让广大辅导员知道,辅导员工作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所可为,大有可为。”要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去做。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处理学生问题上的能力,对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以及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组织鼓励青年辅导员参加学生工作方面的科研,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文化素养和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辅导员要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引导好大学生,在毕业就业上指导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服务好大学生。

2.多渠道科学解决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散慢,无所事事。独立学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重塑人生目标就成了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狠抓德育工作,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多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其养成积极地生活爱好。辅导员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纠正其思想上的错误。

3.科学管理,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生活散慢,无所事事。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重塑人生目标就成了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狠抓德育工作,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多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其养成积极地生活爱好。辅导员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人员,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纠正思想上的错误。

4.大力倡导勤奋务实学风,提升学生技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和抄袭舞弊现象,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勤奋务实的学风,充分利用奖助学金制度和其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严格地考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早退、旷课现象的产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合理制定学业目标。

5.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对于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活动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以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增强同学情谊,进而打破同学之间的关系冷漠的局面。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回归,更有利于团结友善的同学关系,打破人际关系的坚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9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交往原则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1-03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交往关系,是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深刻地影响我国的教育质量与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育师生正确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行为方式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最为贴近现实、社会和生活,应该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及其作用发挥。坚持师生一般往原则与自身特殊往原则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在理论指引下形成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师生双方动态协调平衡式健康发展。

一、平等性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主体式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社会主体间以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认知、沟通与影响的活动。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交往体现为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人从交往的形式主体转为真正主体,交往真正成为人的自觉自由行为。”[1]人作为社会交往的根本要素,从本质上来说,反映其平等性与主体性特质。所以,交往双方在其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必须是平等的,否则,就会偏离或丧失社会交往的本质意蕴,无法构建与维系和谐社会交往关系。师生交往坚持交往的平等性原则,就是要承认师生是在认知能力、任务分工、资源占有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平等的交往主体,就其交往而论,无论是个体或群体,双方都具有主体性、独立性与创造性。所以,尊重师生的平等性,是师生主体式交往的前提基础,也为构建其和谐关系创设必要条件。

平等性与主体往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召唤与现实需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的基础和首要原则。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者,既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又要向学生传递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大学生是身心发育成熟,特质比较明显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系统性、授课方式的多样性、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等都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与高度的自觉性,能够积极主动与教师共建和谐课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的理念和活动深受平等思想与主体观念的影响和感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情感和现实人文关怀,彰显了师生的交往诉求及交往愿景,体现其平等性与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平等性原则进行师生间的交往,既修正了交往方式的片面性与不等性,又转变了“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 的固有模式,使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此前提下相互尊重其地位与人格,进行有针对性地倾诉交流,达到自由与平等、民主与和谐并存的主体式交往目的,以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人本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互惠式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当人类个体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内在要求的社会交往。詹曾明认为:“交往对于人类具有本体论的地位,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要。”[3]人们通过一定方式的社会交往满足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自我需要,为共同实现发展目标,获取了人本性动力。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交往,虽然也有其功利性与互惠性,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深刻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师生交往从其质的角度分析,其不同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交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师生交往,它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的教书育人和勤奋好学为基础,以信息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媒介,坚持互动交往方式,达到动态协调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和谐师生交往,并不是把交往当成手段,而是将其看作是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责任与奉献,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惠式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这种“培养人才”的工作,通过一定的交往方式与途径,内在地生成了人本性原则。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内蕴三层含义:一是人为目的,并非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和工具,去传播和创新理论。二是师生共存,缺一不可。教师与学生共同维系一个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凝聚了教学中的良好氛围,构成了现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师生互动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具有领航的职责与义务,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科研工作,传承教师的价值追求、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是师生密切配合、互教互学,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知识,启迪思想,授予方法,以理论的思想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其全面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一定的营养,如自我价值的认同,信息知识的拓展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者,学生在其师生交往过程中,能够正确认知和吸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并积极增进与教师的动态信息交往,客观上助推教学与科研的开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坚持人本性原则,具有一定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它是师生两者的心灵对接,意见交换与思想碰撞,是交往模式由传统的单向、僵化向互动、互惠的全方位转变。

三、教育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相统一

师生交往在交往目的、热荨⒎绞接牍程等方面具有鲜明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交往活动的自觉性、指向性、有序性与教育性。其中,教育性是师生交往的显著特征,是其区别一般性社会交往的根本所在,更是实现其和谐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4]由此可见,师生交往,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师生思想与情感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以及推动其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因此,师生交往不仅包括以文化知识为媒介的思想引导,还包括以心理情感为媒介的精神交流,唯有二者深度融合与相互支撑,才能构建富有鲜活教育性的和谐师生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是融合师生思想与引导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关系的教育性与和谐性的典型代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师生精神境界的引导与改造,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在教育交往层面具有明显的引导性和教育性是以课堂教学和文化知识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思想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梳理与归纳、论辩与共识、吸收与践行,在一定的显性教学情境中培育师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交往层面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与隐蔽性,是以文体活动和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师生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碰撞与交融,模仿与自修,重塑与完善,在一定的隐性活动形式中实现情感共鸣与心灵沟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交往坚持教育性原则,是在师生平等性主体交往与人本性互惠交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教育责任性,把提升和完善师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与意志品质等摆在首要位置,将思想引导与情感交流共同应用于师生交往活动之中,全面且有效地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推动师生在和谐交往中实现精神升华与协同发展。

四、开放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人类文化创新与教育体制改革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促使师生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增强开放性。师生交往的开放性是对封闭式理论认知、僵化式理论应用的否定与革新,是对“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完善,是对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问题的吸收与回应,是对师生精神需要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关怀与迎合。传统教育活动“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简化成一种知识授受关系,教育向人展示的只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而忘却了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5]师生交往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赋予教育活动生活意蕴与时代特色,增强课堂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现实性、灵活性、动态性,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师生的思想素质与行为实践,是师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将其理论知识简单直接地应用于师生社会生活与情感交往可行性差,效果欠佳。同时,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深刻地考验师生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与抵御与应对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寓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适时提出思想论题,阐明理论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以自身成熟的逻辑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示范效应与榜样作用,以推动师生在理论认知与实际应用两个层面交往过程中实现和谐。但是,师生之间知识储备、资源占有、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多种差异性,又使其交往活动存在思想交锋与矛盾冲突,高度重视与正确运用合作辩论式、探究发现式、启发讲授式等开放性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彼此、取长补短与和谐共赢。“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中的矛盾所引发的斗争与同一,从而使教育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实现交往的人际关系和谐与教育高效率。”[6]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对教育深化改革与师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推动师生平等往、人本往、教育往与开放往,才能使师生深刻感受到理论的巨大魅力与人文关怀,自觉有序地建构其和谐关系,实现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

[3] 詹曾明.交往教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