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教师信息化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信息化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信息化教学

第1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5-03

一、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而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要求低,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难以承载现实的教学任务,难以胜任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很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关注和学习,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愿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对新技术、新资源和新模式有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就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片面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统筹安排;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内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忽略自身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契合,教学环节繁杂、教学实施拖沓,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能力以及过于看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评价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授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不良情况。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很多学校采取上级统配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中职学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要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还要搭建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和网上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二)完善培养制度

信息化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和无止境的工程。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制度,能够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制度:明确教师入职信息化能力标准,明确实施培训的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参培的教师范围,确定年度培训的时间周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聘请专家的标准要求,参培教师管理办法,受培教师绩效评定标准,培训经费保障办法等。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教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开展分层次培训,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参与培训的实绩与常规教学考核。结合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培养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加以完善,切实服务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培养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教师信息化能力包含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信息化自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应从以上方面展开。

信息化获取能力。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在明确分析所需信息、知识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数字化资源库、自行编辑拍摄或者交流共享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有能力及时使用和妥善保存已获取的资源,并能够结合现代国际化专业发展需求使用英语查阅、获取相关技术文献资料。该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应用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指教师能够恰当、灵活、巧妙地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充分开展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统筹确定最佳的课程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改造课程和在课程创新研究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两种途径加以整合。教师整合课程的过程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习、了解、掌握当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整合课程。开展信息化课程展示、教学信息化设计、信息化课程评教是增强教师实践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同事、教学管理者、行业、社会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在虚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中职学校实操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利用手机终端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师生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过程性和结论性教学评价活动,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实时性、真实性、及时性、可量化等评价特点。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满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信息化协作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同事、学生、专家、家长等开展教学协作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协作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帮助,有利于从多元角度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协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必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教师开展协作的基础。

信息化自学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自发、自觉地获取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实践积累才能够取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自学能力。有效的培养途径是借助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信息化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鼓励并要求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全面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规划培养方式

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对于教师普遍不认知、不掌握的共性问题应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例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采用校本培训不但能够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障碍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活动等多种平台自发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有条件和能力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获得培训的内容,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网络交流共享实践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两者结合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满足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还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学实践与参与大赛相结合。教师日常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仅仅是自知的,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指引,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专项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教师能力。

(五)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

聘请专家传授新的理念经验,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给予诊断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树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名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第2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阻碍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因此,要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人才,首先就得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运用office软件的基本功能,但熟练程度还不够。而掌握flash、3dmax等课件制作软件的教师却很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对课件制作软件现学现用。由此可见,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的教学工具软件,对文字、图像、数据等进行编辑和管理,但是运用这些教学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却比较差。在常用的教学软件中,大部分教师比较熟悉PPT的制作和运用,但是其他课件制作软件却用得较少。对于一些从网上搜集的教学资料,教师们通常是直接引用,而不会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其进行加工。

(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足

有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制作课件的过程却比较麻烦,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其他来源的资源整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所以,不少教师为避免这些麻烦,不太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即使有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学,也是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而不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没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没得到改善。

(三)教师的信息化设计能力不足

使用信息化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起来。而信息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信息化设计还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教师应主要起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在目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比较欠缺的就是信息化设计能力,在课堂上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通过各种培训来提升,因此,学校应积极的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活动,教师则应该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学校可一周组织一次培训,每次的培训内容都要有针对性,这次培训office软件的应用,下次培训flash的制作和应用,培训过程可结合案例来进行,以加深教师的理解程度。此外,培训模式应多样化,将传统的讲授式培训与平台自主学习、以网络为基础的写作探究等方式结合起来,并在培训中和培训后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等形式加强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注重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信息化设计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比如,在“基因工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导入学习情境,并告知学生学习此部分知识的目的是要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了解基因操作工具、熟悉基因操作步骤以及基因工程的应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找准学习方向。并且,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设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三)将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结合起来

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树立自主终身学习的意识,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专业上有所成长,并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协作交流主要是在同行间进行,通过学术交流、研讨会、教学观摩等,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借鉴他人比较优秀的地方,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可先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参加相关的探讨会中で笏人的帮助,从而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共同作用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改革的效果。因此,学校应注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应该积极的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嫒琳."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6):196-197.

第3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城乡;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常常关注制约原因:(1)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环境较差,教育者们不能开拓数字化教育模式;(2)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欠缺,对教育人员通过数字科技进行授课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一种制约;(3)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相对较差,而且对信息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瓶颈

影响乡村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低下的因素包括两方面:教师个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包括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认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制约乡村教育体系信息数字化教育水平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中的教学理念方面是增强乡村教育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乡村老师也没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积极性来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方面的态度不够坚决,而且信心不足导致主动探究的实际行为跟不上,这也阻碍了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3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

3.1送教下乡

为了积极展现骨干教育力量的标杆功能,共同利用高品质的教学资料和教育力量,同时加强城市教育资源面对乡村学校的融汇。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协调并部署重点初高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下乡任教。这不仅是城市教育力量支持乡村教学工作的关键,而且应该成为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核心。这一工作实行的方式包括:示范教学、专家点评及报告、校内培训等方式,而且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实际、实惠。

3.2加强城乡学校的互助合作,为培养乡镇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城市学校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在乡村老师之上,而乡村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转公办的。大多数的民转公教育者长时间驻扎于穷困地区辛苦工作,为乡村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随着年龄的慢慢变大这些教师也暴露出观念陈旧、知识欠缺等不足,难以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所以,强化城市与农村学校和睦关系,促进城市与农村老师的沟通,完善城市农村教育人员的协作机制,既有利于促进城乡学校协调与合作,也有利于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交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沟通,可以促进老师们互相学习,也可以促进教育人员自我信息教学水平,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全面发展水平。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构建城市农村校际兄弟关系有利于让农村教育人员得到到城市学校培训的机遇,而且经过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学校早晚要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人员一定要增强信息技术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3.3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技巧

(1)加大培训力度和针对性。对培训内容而言,应该关注连续性和针对性。在教育人员的信息技术的搜索水平、数据整理能力、对各种软件的掌握上提高培训的强度,努力弱化乡村老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培训方式多样化。以现有培训形式为基准,丰富培训方式,将多个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例如:信息技术平台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根据乡村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力度等计划出最适合的培训方案。培训人员要起到督促作用,通过与受培训者面对面的交流,或采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受培训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4提高应用综合效益

为增强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必须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城市农村教学工作一体化,并提高数字化设备的完善以及利用,重点强化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提高自主参与意识,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增强教育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将学用融会贯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种模式培训,增强乡村地区教育力量的信息教学技能及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5紧贴教学服务师生

紧跟教学,直接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的生命,在资源建设中,紧贴教学实际,一方面融合现有资源,对现存资源库群进行整合,建成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另一方面,发掘与开发各种优秀资源,开辟“名师在线”专栏,组织特级教师讲学,拍摄新课改示范课及中考、高考考前专家辅导讲座等,使农村、山区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4结语

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增强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减小城乡信息化差异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会长时间受到阻碍一定是多方面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促进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2]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第4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的中职院校教师基本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且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然而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大部分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并不能真正发挥信息的价值。为此,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互联网+”时代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粉笔式”教学变成了“多媒体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拓宽教学的空间,丰富课堂内容。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都有较大的延伸,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挑战,教师必须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1.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配备完善的计算机设备、优化校园网络等。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符合教学需求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其中包括了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网络,以便于教师能够便捷地查询信息等。完善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还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提高自我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更是不断将信息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科技的发展融入到教学中去[2]。在此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中职学校更要不断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促进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改革,加速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3.转变角色

在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中,信息化教学涉及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它丰富了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交流空间,在一定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从传统的讲授知识的角色中转变为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接触到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接触信息化的知识,包容和接纳这种新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学生视野。

4.转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且能够利用这些设备来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制定正解的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不断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便利性和独特性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因此,在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传统的以口头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并能熟练使用新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在互联网时展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中职院校想要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跟上时展的步伐,从真正意义上为社会培养出当前所需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5-02

1 建立培养制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必定是支配和操纵社会的杠杆。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社会各领域渗透,随之带来社会各方面游戏规则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信息化发展变革之快:由“单一能力作用”向“多元化能力作用”转变,由“个体能力作用”向“群体能力作用”转变,由学校教学中形成能力向社区网络扩散,由“直接能力发挥”向“间接能力作用”转变,由“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转变[1],乃至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向多元化推进。

职业学院是传播知识与技能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要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教师。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大学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更要求培养的人才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2]。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必将给人类生存、生活及学习方式带来影响。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核心能力和素养的标志。因此,职业学院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指出了一条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3]。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偏远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淡、低、差、慢)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实际,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制度的制定提出几点见解。

2 培训制度要体现相对稳定性和实效性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4]。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制度是必要的。比如,教师上岗前都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在岗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合格证;教师培训的固定时间可以安排在寒暑假;每个学期要举行教师信息化课件比赛和信息化教学比武;每年度或者每学期需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每年度或者每个学期都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赴外地、外校求学取经;每月按学科群举行若干次信息化教学整合研讨;等等。尤其考虑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汉语水平较低的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特殊的规则。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应当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灵活机动,优势互补[5],摸索出适合该地区该校实际情况的、相对稳定的制度细则。制度的活力在于执行。

分层培训 按年龄段、技术能力等级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知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的教师,可以编入初级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能力;对于那些有信息化教学基础、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可编入中层班,进行开放性训练,使他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给他们构建多媒体教学的舞台,使之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那些已具有中级水平并能如实进行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师,应编入高层次的研修班,以便开发其资质潜能,使他们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迁移能力、融合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协作能力、监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动手与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分类研发,或按项目专题(如最佳课件设计、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单一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多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及其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模式、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等)分期探究,使其生发出独到别致的、合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培训内容要及时更新 笔者考察了近年来的培训情况并访问了一些曾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发现培训注重于理论讲授,偏废了实践动手;有些培训课题内容重复;有些培训内容缺乏前沿思想、操作性较差。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会给信息化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因为学科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特殊的、动态式的教学法,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知识要求与教师核心能力素养的标志。因此,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学科及其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前提,以信息化教学前沿理论和最新信息技术为依据,不断地更新培训内容。

3 培训制度要引进激励性和竞争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本着激励的原则,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和探索的科学态度。在适度照顾少数民族教师和年龄偏大教师的前提下,把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作为教师鼓励、奖励的指标之一,把取得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作为教师入职、进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常规管理要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实绩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联系起来。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动态考核,对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与教学效果综合考虑[6]。具体操作起来,不妨从某一学科入手,鼓励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探索网络课程、构建教学网页,从而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7]。参加培训的职业学院教师往往很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要极力开展探究式、研讨式学习活动,促使教师把所学得的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或点面结合的途径,或按学科群体分类,使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中,以奖励为原则,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培训制度要有可靠性和可信性

建立专家制度保障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培训不仅需要制度完善,而且需要培训专家到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专家应该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理论素养,还有实践经验。此培训专家一般可从外校和本土信息化教学的“领头羊”中产生,“领头羊”是在长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系统的教师考评中锻炼成长的。这就是说,要让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精通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以及通透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师充当信息化教学培训的专家。只有这样的专家能心领神会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懂得什么、缺少什么,课件应该怎样设计;同时,这样的专家懂得进行教师培训时应站在哪个角度,用何种思维方式、何种思想方法及何种教学方法讲课。

设立保证机构 学科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往复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必定会遇到技术方面的应用困难,仅仅依靠在培训时得到专家的指点、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支持。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8]。比如,学校必须成立信息化教学指导中心和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的日常信息化教学排忧解难。

完善信息化网络设备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备条件是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整合,这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环境保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应用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的教学,应软硬件齐抓,尤其注重相关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逐步建立资源库。这就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通过下载、制作、收集、网上订购等途径,建立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条件。目前,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正拟建设“网上学科在线”,构建自主学习资源库,以此协助教师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信息化能力发展,力求构成师生喜闻乐见的网上互动交流学习栏目,如资源共享平台、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在线测评、互动辅导、教学参考、手脑并用、网上实验室。

参考文献

[1]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2]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6-109.

[3]赵健,郭绍青.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1(1):85-89.

[4]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5]王涛,吴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青年作家,2011(6):90-92.

[6]李友彪,程同舟,宋瑞,等.提高偏远地区高职学院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初探[J].科技信息,2006(12).

第6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一切探索似乎总是从现实的困境开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当我面临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时,感受到信息教育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且与其他学科整合得越来越深入。更积极地实施网络教学等,都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索精神。

一、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最初的网络课可以说是失败的。当学生进入计算机房,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任务后,就让他们利用网络,开始查找相关资料,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站,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一般都是输入关键字,然后找一些相关资料交差,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同时,几乎其他学科的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么网络教学逐步开展到今天,并且延伸到各个学科,数学、语文、生物、化学等都与信息技术相整合,那么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想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几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依照得票率排列):

问题1:你觉得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收获最大的是?

(1)思想能力得到提高

(2)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加强

(3)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2:而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感到困难的是?

(1)信息筛选判断

(2)打字、网络技术

(3)协作能力

(4)阅读能力

(5)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3: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问题是什么?

(1)学习知识效率低

(2)缺少教学交流气氛

(3)电脑操作能力要求太高

(4)组员差距太大,无法合作

(5)材料理解困难

在应用网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中,我们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水平,另一方面是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地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的时候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应反应有时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网上的讨论看上去进度很慢,但学生不必急于表达,而是注重怎样表达得更好,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可以与口头讨论相结合,同时保证教学效率与思考的深度。

二、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节课时,我就没有设计搜索计算机病毒概念这样宽泛的问题,而是创设某个情境,说明一台电脑的中毒特征,让学生根据特征来得出病毒的种类,再找出清除病毒的方法,这样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

2.可行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必须可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程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讨论能够完成任务。设计有线索清晰易懂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同时要有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建议,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这个章节的教学中,由于涉及的一些数学知识学生还并未学习到,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都是由浅入深、分层进行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主题或任务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通信这一环节中,每位学生对论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师生深入沟通交流,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我参与制作的一个生物网络课件为例,这是一个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拓展型学习课程,课件内就列举了“鸟的多样性”的例子,我们在网络中可以搜索出很多不同种类鸟类的习性、外貌特征等图片、视频、动画,主动搜寻这些画面并观察结果,学生仿佛身处科学探索的前沿,激发了求知欲望,更好地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达到了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的目的。

4.实用性原则

设计的主题或项目要结合其他学科和本专题网站,要与实际生活、生产及当前科研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这次在网站制作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假如每位同学都是一个旅游公司的宣传企划,要求对所在旅游公司新开发的一个旅游线路做实际的宣传,请大家完成一个宣传类的网站,学生能立刻身处角色中来规划分析网站栏目,极大增强了制作网站的兴趣。

三、信息化学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要求

1.当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时

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运用到自己的讲解中,这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常用的形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漂亮的界面、炫丽的动画效果,应该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有清晰的理解,从而作出快速的反应,利用计算机演示有灵活性的优点,所以要针对学生多做一些启发性的演示。

2.当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时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现信息交流,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只需要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交流。但是有的同学会遇到打字速度不快,或是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学生两到三人为一组,讨论后在网络上发言,打字相对较快的同学做记录员,从而解决了输入问题,同时又发挥了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3.当信息作为辅助研究性学习时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是指依托网络条件,结合实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研究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一种自主创新学习方式,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利用研究性学习网站,可以让学生进行课题目录的自由选择,而在网站中,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参考书目和网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库,由校园网访问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网站,从中搜集有关的资料。

此外,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而最后的课题网页,更可以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成果的舞台,同时能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 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 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第8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 微课程 网络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被称为地理第二语言,体现地理的专业价值,体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地图能力是以地图为载体,以空间形象思维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地图能力,从读图能力、迁移能力、绘图能力等方面展开教学,使地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切实有用的工具,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一、传统教学教授地图语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各种地图的学习,从基础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开始,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归纳出不同的读图步骤和方法,在教学中多讲多练。教师设计创新记忆法,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身体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或者实物投影仪上,边讲边绘制板图,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位置联系,比如“中国的铁路线绘制”“三山夹两盆”“中国山脉分布图”形象直观,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容量随意,层次渐进等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示范性。边讲解边带领学生画图,使他们学会读图、填图、绘图、析图,提高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其他教具和教学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提供课程资源

近些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在教育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从印刷体时代跨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将会创造出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一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学习与创新能力。因此,正确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得到发展,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开拓新的视野。

使用先进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提高地图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模式。运用多种资源、多媒体、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关注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对地图感兴趣。

三、微课程学习翻转课堂

微课程这个术语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其次,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其三,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在微视频、数字故事等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按学习任务单指导,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进行了网上检测。教师依据检测结果分析数据,设计了课堂教学方案。课堂上某些难点问题,也课题使用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方法,如气温降水量图的绘制。课堂外还可以增加在线个别辅导。所以,翻转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阶梯性提升和多角度发散,多维度的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变成现实。以往,学生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然后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课外作业是个性化的学习,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找不到指导的人。而微课程教学翻转了学生学习的方式,通过学习任务单,将知识点作为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完成学习任务,这也就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

四、网络环境下创新学习

网络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利用网络技术的智能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文化”环境和创新发展空间,使得学生能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教师仅仅需要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a.时间上的开放――任何时间都可以打开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b.地域上的开放――不管距离远近,只要上网,都可以进行学习。

c.内容上的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者各取所需。

d.交流方式开放――可通过电子邮箱等渠道随时进行信息交流。(询问或回答问题,布置或传送作业等,实现双向交流,及时反馈。)

第9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46-02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正以洪荒之力改变着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育也开始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2010年,国家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更是举足轻重。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有赖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的实现途径无一例外都有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其基础为现代信息技术。较之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在诸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信息化教学以信息化学习模式为依托,具有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征。

如若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以定义,可指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综合能力,它也是数字化背景下教师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够在信息时代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纵观国内高等教育现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较为匮乏,教学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不一;经济收入不高多少阻碍到青年教师的发展;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的制度有待健全与完善;缺乏专项法规政策规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除上述问题外,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简单的应用,并未实现真正的融合;此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素质较为低下,这些都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培训不够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能快速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解决,而培训这种传统手段必不可少。现如今,大多高校都会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但依然存在培训类别少、部分高校不培训、培训滞后或者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培训内容的优劣、培训时间是否合理,以及培训的软硬件条件等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教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完成科研项目,往往会出现难以协调工作、科研与学习时间的问题。

(二)对教学相关理论与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

对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是青年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保证和前提条件。仅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却缺乏良好的理论素养不能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反之,仅有理论层面的素养却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也不足以保证青年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实践和完成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较为良好,但依然有必要对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培训。

(三)专业发展信念缺失

教育信念是支撑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统摄意义。如若缺乏教育信念支撑,教师将仅仅成为知识的积累者和机械重复者,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也将无从谈起,更难以将教育事业作为终身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不少高校教师缺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会限制其发展。因此,青年教师须树立正确、明确的教育理念,以其为指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缺乏有效激励措施

除上述教育理念这个内在因素外,教师专业发展还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高校领导未充分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未能配备良好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等因素都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近些年高校师资队伍中吸纳了大批高学历人才,他们对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较大。因此,国家和各高校需树立良好的发展支持理念,投入更多资金,辅以有效的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专业发展。

(五)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平台

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服务大多是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而设,只能起到辅助教师的作用,而真正能帮助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资源服务支持系统却较为稀缺。青年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但又和普通在校生有所区别,在学习自主性、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和资源选取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须搭建能满足高校青年教师需求及符合其特点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支持平台。

二、探索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模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要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二需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能力。

(一)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发展模式

该模式指青年教师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展开学习。学习方式有二:一为传统方式,如请教其他年长老师或自己看书等;二为借助网络学习。两种方式各具特色。传统形式中,教师可自行掌握时间与进度,学习内容、形式自由灵活,目的性明确,针对性较强,更加适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该形式也存在局限性:它既要求青年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和诊断自己,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又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做到坚持学习。网络学习发展模式也是青年教师获取知识及提升能力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但青年教师切记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及自制力。

(二)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training)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一种校内培训形式,一般由学校发起,目的是要满足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该形式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还未能在高校中普及,需要规范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校本培训源于西方国家。西方英、美国家一直比较重视教师的发展,他们起初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后来发现存在较多问题,有关政府和学者为了解决集中培训的弊端,在培训领域逐步探索,最后提出了以学校为本的培训新理念,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不能解决的问题。校本培训以学校为本,将培训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由此,校本培训开始逐渐流行于全世界教育领域。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是教师所在学校为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而举办的一种开放式培训,是一种依托本校教育资源的校内培训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它可根据教师的需求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与培训节奏。教师也可酌情自主选择培训班,以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应聚焦于教学和科研实践问题。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一些复杂的、不易解决的问题,面对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想要解决自身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问题,校本培训不失为一种选择。因此,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有别于岗前集中培训、单科培训、学历补偿、国内访问学者等教师发展形式。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可快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以后,校本培训的内容完全可以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来考虑,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教师所承担学科的专业学习与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种形式来满足高等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各项要求。

在校本培训中,待训教师是培训活动的主体,主讲老师主导,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待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校本培训的全过程,使其有所发展。尊重待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起到应有的培训作用,才能使校本培训的新理念贯彻得更好。

但校本培训中还存在诸如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同、校本培训受培训教师资源和软硬件水平的影响较大以及校本培训缺乏相应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等问题。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一要转变观念,构建完善的政策机制,逐一解决内容、形式、师资及软硬件等问题,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培训三者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机制;二是要注重培训教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培养出一批既懂学科知识,又会用信息技术,且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规模的大小建设专门的教学软硬件环境来保障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三是校本培训需遵循分级分类标准,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分批分班进行不同内容与级别的培训。

总之,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非一蹴而就的事,须尊重高等教育的特点,注重青年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青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方能实现共赢的目的。要掌握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从不同层面寻求促进其能力和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2〕王卫军.信息化教学能力: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2).

〔3〕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1).

〔4〕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

〔5〕马龙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析――基于教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