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师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成本核算,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在对某一项目进行投资之前所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由于盲目投资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成本控制则主要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结合预期的经营目标,对资金使用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些因素对资金使用造成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是当前有线电视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无论是企业投资者、管理者,还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都应该提高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掌握企业的资金的运用规律,从而为企业领导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
2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有线电视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存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达到入不敷出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目前,有线电视企业已经实现了全面改革,无论是运作形式还是管理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其理念和思想却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注重对资金的结算,却忽略了前期的成本管理,从而导致成本管理水平低下,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匮乏。目前,部分有线电视企业将人才的培训目标都放在了技术人员的培训上,却忽略了财务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无法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财务管理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再次,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很多有线电视企业,上到领导者、管理者,下到普通职员,对于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均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其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是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没有必要为此而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内容片面化。从定义的介绍中我们能够看出,成本控制是事中工作,成本核算是事后工作,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需要企业领导者给予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有线电视企业由于对二者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有些企业认为,做好了成本核算工作,就无需再进行成本控制。也有部分企业将二者拆开来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发生偏离,阻碍了财务管理,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是导致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有线电视企业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明确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完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我国部分有线电视企业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进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强化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过去的时间里,有线电视企业之所以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平较低,主要就是因为缺乏成本意识,没有认识到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导致的。因此,更新成本管理理念,强化成本意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有线电视企业提高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向财务人员不断灌输新理念,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其次,要对企业当前现有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保企业的预算成本多于支出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
(2)促进成本核算和控制科学化,实行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先进技术在有线电视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先进技术的加入,不仅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实现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科学化,对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并确保其能够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落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以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要从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对比出发,探寻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途径。
(3)提前进行成本核算与控制,定额定量
有线电视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改革与更新,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在企业改革与更新过程中,对于资金的管理必然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为了确保企业成本管理满足发展需求,提前开展成本核算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企业应该在一定生产技术的水平和组织条件下,对企业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类资源进行提前核算和定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展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工作,以此来实现对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其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减少成本,定额定量,对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和分配,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对成本核算和控制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
对于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前提下,有线电视企业需要及时、合理的完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充分了解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合理有效的成本费用考核指标,合理的使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运用到企业的运作当中,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有效地分析及下一步投资提供有效、完整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良性运作。
4结语
关键词:石油行业;石油价格;价格定位;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改革
一、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现状及油价定位面临的问题
(一)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改革现状
1完善了稳定油价的调控体系。中国已恢复国内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报价体系。同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与进口量的不断扩大,努力将中国市场原油、成品油交易价格作为亚洲市场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的形成,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动权,为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了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政府已划清作为国有股东收益和国家财政税收的界限,放弃了对于行业的利润指标要求。建立了平等竞争的市场规则,政府保留当发生重大变故或其他原因导致油价超出宏观经济所能承受的某种极限时,实行价格管制的权利,保护国内石油市场与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3打破了石油行业的垄断格局。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竞争,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成为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完善了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职能,严格价格的自律行为。
4逐步淡化政府对石油价格的人为控制,加大价格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在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油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相当的基础上,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之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购销双方结算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决定,贴水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内外油种的质量差价以及市场供求情况协商确定;汽柴油零售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原国家计委按进口到岸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制定各地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按惯例5%浮动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格,并且于2006年底月进一步改革了成品油的定价机制目。
(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存问题
1成品油价格面临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与国际市场直接挂钩,其零售中间标准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公布,而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和实际零售价格均由石油与石化两大集团根据市场交易实际情况自主决定。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在具体执行上,发改委根据社会总体物价水平,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最终综合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作出选择,多数情况的选择是不上涨,或少上涨。’因为成品油价的调整明显滞后,因而形成了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国内炼油企业全行业亏损,国际油价下跌的时候下调滞后,终端消费者抱怨成品油价格没有同幅度下调,公众对国内与国外的油价孰高孰低议论纷纷。实际上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外价格在不同时期是涨跌互现的,国内价格仍高于国外价格。
2原油基准价格盯住地的选择问题。原油基准价格盯住地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国产原油的因素。中国目前的原油进口在40%~50%之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2006年中国境内原油近1,66亿吨的产量,以及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原油1,45亿吨的进口量,进口原油占比为44%,而国产原油占56%。专家预测到2020年进口原油占比也要控制在60%以内。国产原油作为国内炼油行业的主要油源之一其价格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炼油企业的成本利润的问题。炼油企业的平均成本的控制和适当的利润空间的确定也是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目前留给炼油企业的毛利空间在5美元/桶左右,低于国外炼油企业7美元~8美元/桶的水平。但炼油企业的成本是不透明的,消费者无法对炼油企业真实的成本进行核算与监督,成本高低是由炼油企业说了算,这种方案下企业有算高成本的利益冲动,很可能会影响全行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紧迫性,不利于节能和科技进步。
4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再次上涨带来的问题。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再次上涨,原油定价法是否还能按照最初设计的原则进行成品油价格调整呢?目前按照这种方案对成品油定价不会在市场上产生剧烈的反应,因为国际石油价格目前处于近两年的相对低点,但油价再次冲高的时候质疑之声将会充斥市场。毕竟社会安定承受能力、对国内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是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必须考虑的因素。
5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挑战引发的问题。如果国际市场成本油价经常低于国内油价,参照系也面临着转变。这种情况说明中国炼油企业的成本高于国外炼油企业的成本,在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的大环境下,国内油价的确定是否也应参考国际成品油价,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看,从油品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看,国际成品油价格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是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必然影响因素。
二、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必要性
1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改革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保持一致的需要。首先由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调整不同步,那么等发改委参照制定出中准价以后,国内价格的上升或许要更高。其次,石油运输成本的变化,也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三,每逢电力紧张时,企业启动自备发电机,也将导致对柴油需求的飙升。例如,由于电力的影响,预计2007年国内水运客运周转量将增加8%左右,货运周转量将增加12%左右。但是,由于油价持续高涨将促使更多水运船只转向燃料油等替代燃料,而且内河港口还将受到铁路、公路、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激烈竞争等原因,水运柴油需求增加将继续有所放缓。结合燃料油替代情况估计,2007年水运柴油需求量增长2,5%~3,5%。最后,中国的油耗较高,单位GDP的石油消耗高出美国30%,高出日本2倍以上,这些都会对国内石油价格爬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配套改革是适应石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石油工业发展现状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生产量的不断增长已不能满足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从表面上看,中国1993年开始已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原油进口量已超过4000万吨,占国内原油总加工量的20%左右,而且进口量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据专家估计,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石油产量将维持在1,75亿吨左右。在排除中国石油进口的前提下,到时原油缺口会超过计划亿吨,也就是未来原油供给将有40%左右依赖进口。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引导石油、石化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保证市场供应。
3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改革是适应加入VeTO的客观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或降低原油或成品油关税,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允许国外跨国公司参与国内油品市场经营。这种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中国油价与市场接轨,使国内企业与国外石油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
4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改革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的需要。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质。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石油、石化企业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三、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
1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提高社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对民众来说,沟通和知情很重要,更多关心油价的公众希望了解油价涨跌的原因和合理性。在定价机制改革的问题上,建议相关部门除了征求行业内专家、大企业的意见外,应当更广泛的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可以利用权威的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媒体等多种公众知情的方式公布改革原则、参考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阶段性等原则,以及目前草拟方案的各个细节等等,开设专题讨论,全社会征集方案,群策群力,也许会有使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相对的均匀和满足的更好的方案和技术手段。
2完善作为过渡方案的原油定价法,保证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从原油基准价格选择、炼油企业平均成本控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时的综合配套方案、成品油价格的参照系等方面来完善原油定价法。第一,应将国产原油也作为成品油定价的基准价格之一。国产原油的价格以中国主要的石油进口地的加权平均现货原油价格为参照。第二,定价部门应当深入调研炼化企业,确保测算平均成本的客观性,并与国外炼油企业的平均炼油成本进行比较,作为参考依据。第三,应该尽快制定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的综合配套方案,确保国际成品油价格大幅波动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影响在可控范围内。第四,建议对原油定价法确定的成品油价和国外成品油价进行适时比较,最终按照孰低孰优先的原则确定为最终的国内成品油价。
3加快建立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抑制投机力量对石油、成品油价格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园林有害生物问题分析对策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二、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4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三、防治的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3.3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4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保护环境,使有害生物的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文化;文化旅游;灵韵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7-02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都”、“桐城派故里”,桐城市拥有“桐城派”的金子文化招牌,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以桐城派为品牌的文化旅游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项目的建设标志桐城派文化旅游上升到历史新起点。但在众多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中,单一的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占据主导位置,如桐城派名人资源、桐城派文化遗存游等。而能够吸收桐城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文化风貌和文化旅游美学的层面考察桐城派文化旅游尚未出现,本文试着从文化品牌和旅游美学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
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3]明清时期,桐城是仅次于歙县的“状元县”;桐城派作家累积文化世家,方刘姚马张等文化世家,传承百余年,根基深厚,人才辈出,“方刘姚”天下闻名;桐城号称“文献之邦”,据民国时期学者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考》、《桐城派撰述考》搜集,桐城派作家著作多达两千余部。
文化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桐城文化知名在于桐城派。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五四,桐城派被作为“旧文化”的代表而遭到“新文化”派的严厉抨击而逐渐退出文化主流。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赋予桐城派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文化寻根”热,这为桐城派文化旅游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桐城派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文化创造机理对文化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桐城派文化现象和文化创造机理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桐城派文化“灵韵”与旅游美学
文化旅游依赖于文化景观的可观可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灵韵”之美,现代大众文化景观通常是“震惊”体验。本雅明提出了“灵韵”的古典文化与“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别。现代艺术生产是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与传播,通常是利用求新求异的创新来吸引注意力。古典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生产具有“此地此刻性”,“‘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4]灵韵即是文化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借用“灵韵”的概念,我们认为衡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最重要价值在于文化“灵韵”守护与呈现。
桐城派的文化灵韵不仅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涉及山水自然、园林庭院、书院教育、文化世家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桐城派的赋予桐城这座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和品格,一种“文学桐城”的灵韵。透过桐城派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理解桐城这座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从而深入体验桐城派的灵韵之美。
桐城派作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构建了一种完美的文化地理想象。在桐城派作家的笔下,桐城的山水、城市、土地与桐城派作家的心灵之间互为映照,山水的奇绝正是桐城派作家创作的文化自信。“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5]像这些话并非对自己家乡山水的偏爱,实际是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文化信仰。理解桐城派,寻找桐城派需要回到桐城这片土地之上,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守护桐城派作家用生命歌咏的山水田园灵韵。
1.桐城派的生活审美灵韵
桐城派作家在读书与出仕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美学。城市是读书用世的地方,是实现功名理想的地方。城市后面还有可以隐逸的山林,是舒展性灵的处所。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桐城派文人的生活美学。
读书的庭院。桐城保存了较多的桐城派作家的私人庭院,它们一般规模较大,散落在桐城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平和宁静,是读书、待客、游乐的处所。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姚鼐时代“初复堂”、姚元之“竹叶亭”、 姚莹“中复堂”、方守敦“勺园”等皆保存完好。以姚家为例,姚鼐在“惜抱轩”留下的对联“万类同春人已合,大室为虚岁年长”,极具文化价值,姚鼐手植的银杏树,距今两百余年,枝繁叶茂,是桐城派的见证,每年都吸引不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地寻觅桐城派大家的文化气息。近代姚永概慎宜轩对联“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见证着姚家世代传递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桐城另一代表性家族方家“勺园”则庭院深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庭院气息,现代作家舒芜(方管)在《勺园花木》里回忆了少时在勺园里的读书生活,勺园原为桐城派作家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后方守敦在此地建凌寒亭和园林,“三十年前于勺园之西隙地种竹,得凌云之姿万竿矣。舍南曾以旧材架屋三盈,为啸读徒倚之地,四时皆宜焉。吾弟取柳子厚句意,命名曰凌寒。”[6]方氏子弟在园中过着悠游自在、和平宁静的“啸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以诗书传家的文化家族生活原型。文化世家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是诗意的栖居,现代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正式继承了桐城派作家的生活美学精神。
在庭院之外,桐城派作家们活动的另一个场所是文庙与书院。桐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七百年历史,历代重修,保存完好,是江淮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桐城派的象征。桐城的书院教育兴盛是桐城派兴盛的基础,桐城派作家多有在书院任教的经历,桐城派作家积极参与本地书院的兴办。其中桐乡书院最具代表性,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戴钧衡创办,直到民国元年改为小学堂。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
2.桐城派的自然审美灵韵
在城市之外,山林成为桐城派作家隐逸的处所。桐城境内的龙眠山、浮山、龙山等形胜之地成为桐城派作家的首选。龙眠山在桐城以北仅四公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自宋代画家李公麟建“龙眠山庄”以来,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吟咏,建隐居别业,逍遥山水之间。桐城派作家更是将龙眠山视若文化圣山,龙眠山中至今还留有许多桐城派作家题咏过的景点,如姚鼐《游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更广意义上,桐城派不仅仅是读书处士的士大夫文化,还有隐逸山林的优雅情怀。
3.桐城派的历史审美灵韵
桐城派在五四新文化时期遭遇到新文化派严厉的抨击,被称作是“妖魔”、“谬种”,在新旧文化转型和新的知识典范的建构过程中,桐城派遭遇到最大的危机,被迫退出文化主流,但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并未消失,桐城派的历史贡献正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一个传奇的文学流派如何绵延两百余年,传播至全国十九个省,与清朝相始终,通过桐城派的发展变迁能亲切体验到明清文化风情。自清初到民国时期,自清初方以智逃禅,到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姚鼐的古文讲学,姚莹成功抗击英国侵略台湾,的桐城派中兴和,吴汝纶创立莲池学派,创办安徽第一所现代学堂桐城学堂,还有刺客吴越、侠女施剑翘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
桐城山水和城市空间构成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在众多遗迹遗韵中,桐城派创造显现出一种独特美学区趣味。桐城派文化旅游审美精华在于桐城派诗意的生活审美,桐城派雅洁的山水审美和桐城派浩远的历史审美。
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桐城派文化旅游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真正要把桐城派的文化品牌转变成文化旅游品牌,还要在文化特色上发掘潜力,只有地区旅游特色就越突出,吸引力也就越强。地域性、体验性、创意性是文化旅游的特征。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遗产,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回归桐城地域性文化土壤,结合桐城地域文化,利用好桐城派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上下功夫。
1.桐城派品牌凸显与战略规划
以提炼桐城派为文化符号,塑造“天下文章出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名城。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如安庆市规划“桐城――怀宁――枞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整合分布于怀宁和枞阳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安庆市将“桐城派文化”纳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里,将极大扩大桐城派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以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重建为主线
通过对桐城老城区实行减法,集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区。实现桐城派文化的景观物化和载体化,提炼、纯化城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桐城派作家故居和活动街区,修建桐城派名人广场等。
目前,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即是以桐城文庙为核心,拓展发展空间,凸显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设置文豪蜡像馆,采用新技术,全面展示桐城派文化。整修东大街、紫来桥、北大街,恢复传统民居、店铺、作坊、名人故居等。依托桐城中学已有景观,丰富人物雕塑;维修朱光潜故居,建成小型展馆。扩建投子寺,恢复望湖亭、柚木井、卓锡泉、碑刻等古迹,建设投子山佛教文化园。文博园设立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古代科举文化三大展区。建成之后,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又是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中心。最终形成积历史参观、文化体验、文化养生等多元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名城”之外,要做活“山水”文章,全面塑造特色的“文学桐城”城市意象。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桐城派文学为核心符号,进而做好城市文化意象推广。桐城已成功举办两届“诗意与地理体验游――桐城诗歌节”;还有正在建设的以龙眠山水为载体,以文学为内容的“印象龙眠――中国桐城文学论坛”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都将塑造“文学桐城”的城市意象。桐城得名缘于本地盛产桐树,桐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桐子花开”本身就是文学的境界,在古典文学中,以“桐”或“桐花”为意象的文学诗词不绝,在城市周围种植梧桐园,举办“桐花节”,会营造城市的诗意品质。
桐城古城与龙眠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精神家园,桐城派作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城市和山水的诗文作品,以“诗意的栖居”营造这片精神家园将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3.以景观化、故事化整合优化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建宰相府邸、名人故居、世家宗祠、名宦祠、先贤祠、文庙、博物馆、文化书院、讲述历史故事的雕塑、景观,以桐城派历史为线索开展以名人故居、文博展览、修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黄梅戏表演改编桐城派故事,增加趣味性。
联合桐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老字号商铺、水芹地农耕文化、特色美食、民俗、传统手工艺营造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氛围。
4.以文化创意推介桐城派文化旅游
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成功在于在做足文化旅游内涵,凸出文化特色,以“桐城派文化旅游带”为主线,“开发桐城士大夫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寻根游”等专项旅游;开展“文学艺术旅游”,举办“古文夏令营”;开展“龙眠隐逸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养生游”,“桐城派故事表演”等。
总之,桐城的文化空间孕育了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化旅游开发须厘清和城市深厚联系和内在文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桐城历史文化的内在机理,发掘桐城派美学特质,才会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灵韵”。
参考文献:
[1]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
[2]程大立.第五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后记[M].合肥:黄山书社,1990:472.
[4]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99.
关键词:中职 幼师专业学生 学习倦怠 对策
一、学习倦怠
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学习倦怠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对课业压力的反应,是一种心理层次的抗拒性。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对学习产生厌恶之后,伴随着产生的诸如生活态度消极等一系列状况。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所谓学习倦怠,就是对学习的课业持有一种负面的态度,并且这一负面的态度会伴随着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精神落差现象。
二、中职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倦怠的现状及分析
《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幼儿教育的专业理论课。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学科中的一些理论、概念对他们来说既乏味又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没有深入接触过幼儿,对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的认识显得遥远而空洞,而有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差甚远,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我通过对城阳区职业中等学校幼师专业学生进行实地的调研,具体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时的学习倦怠状况。在调研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之一定的访谈,所采用的问卷调查,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信息调查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情况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三个量表中综合而来的,对该中职学校学习这一课程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7.6%。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在问卷中采用5 点计分法,中位数是3。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表1 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倦怠状况
■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的各个项目得分中,师生疏离维度最低,为2.17,表明该校省属力度较低。而在其他方面,情绪耗竭维度平均得分为2.68,说明该学校学生在情绪耗竭维度这方面的表现中等,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两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93和2.89,其总体水平接近于3,说明学生学习幼师课程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不是太乐观。学习倦怠总得分为 2.78,属于中等偏严重程度。可见中职学生学习幼师课程的学习倦怠总体平均水平虽然不至于非常严重,但学生在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两维度的平均分几乎接近于3,应当引起学校教师和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三、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倦怠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中职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倦怠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幼师理论课程倦怠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课堂就会生动实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倦怠的问题。例如,我在讲解《幼儿卫生学》第二章“幼儿膳食”时,我结合幼儿园的视频以及幼儿园的食谱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分析幼儿园的食谱是否科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并且能够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讲解《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幼儿的入园表现时,面对枯燥的条理论,我认为单纯的讲解势必没有效果,因此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离家近的幼儿园观察,采访家长和教师,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幼儿刚入园的视频,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幼儿入园的种种行为表现,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轻松掌握知识点并能提出对策。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活了,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习倦怠的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二)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通过阅读广泛的案例,使学生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熟悉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而在案例教学中有效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各小组中存在竞争,无意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减轻学习倦怠。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思维一章时,面对如此抽象的思维,在讲课中我通过“幼儿对丝瓜秧的探索”“种小鸭”“三山实验”“液体守恒实验”“小猴卖圈”“兔子应该发在哪”等案例通过小组合作来分析案例,小组间经过讨论,各抒己见,思维也经过了一次次的碰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三)运用创设情境法,提高课堂有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我认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集体讨论等教学形式,都是理论课上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讲解《幼儿心理学》思维一章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我设计了情景表演“操场上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和互相间的互动,来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再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一章时,游戏、角色表演幼儿园的生活情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幼儿园在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更真切地体验到“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
[论文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实行有效教学应从课前精心备课、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课后及时反思、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五个方面做起。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一一课堂:为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实?为什么“三维”课程目标仍然游离于我们的教学表面?为什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仍然很累、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苦?等等,种种洁问最终集中到了一个话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就是伴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学习和思考,拟就“什么是有效教学”、“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到乐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当前,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教学,教师们对于有效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给课堂教学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其次,从有效教学的要求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的追求—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三,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学生有效的学习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二、时代的呼唤—为什么提出有效教学
(一)学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学领域、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的效益。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一样,学校也追求教学效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利,从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升学率,那种“片面的、短视的”传统的教学效益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按照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其核心是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三、策略的探讨—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政治学科独有的与时俱进的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们的备课要素相比于其他学科也更加丰富。备课也应该讲求效益,实现“有效备课”。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思维的深刻、问题的语境等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其实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最后,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和不断的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人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度,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明确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发展的评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确匕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人。所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人浅出,左右逢源。
(3)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二是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三是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