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社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学社的吸引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心灵。
有没有吸引力,是一个文学社能否壮大,甚至是文学社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学生们如果不敢走近文学就永远也谈不上爱好文学,因此,提高文学社的吸引力,是我们在文学社建设上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怕作文”是许多学生共同的心理,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主动生发出对写作的热爱和渴望。我校的老师们经过在一起研究讨论,觉得各种活动是学生们所喜欢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活跃气氛,培养学生兴趣,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克服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因此,在新绿文学社中,我们安排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阅读、辩论、座谈、故事会、作文接力赛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参与文学社活动的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文学社的活动进一步拓展,即要求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把社会生活请进文学社,或让学生直接体验、掌握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如:骑自行车去郊游、野炊,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参观纪念馆、工厂等,感受时代的变迁,乡村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生长,观察日食、月食、流星;深入社会,调查社区,采访人物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看,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听,用具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和认识自然事物。与此同时,细心观察并熟悉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事物,使学生见多识广,进而转化到“胸有成竹”。例如,我们在文学的活动中,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体会作业,如当一回家、种一盆花、炒一道菜,当一回记者等。这些题目,学生在进行生活体会之后,学生们习作的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
文学社的这些活动,因为其形式的多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经历,更多的与社会接触机会,从而使其对于生活的积累更加具体、真实、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的自信心。
二、以丰富的写作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充分展现个性的空间。
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都想在写作上进行多样的尝试,进而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力。比如有的爱写诗,有的爱写散文,有的爱写小说,还有的可能爱写剧本。因此,以丰富的写作内容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对文学社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文学社的活动中,我们引入了丰富的写作内容,比如,七年级的上册书中,学生们学习了新闻,于是,我们就在文学社中开展校园新闻比赛。九年级学习了小说,就在九年级的成员中进行了小小说的创作比赛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安排了大量特色写作活动,比如现代诗写作、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仿写等。再比如,现今的中学生大都爱看动画片,比如“龙珠”“灌篮高手”“西游记”等等,不管我们老师如何认为,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爱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在文学社中开展了“神奇的哆拉A梦”系列作文擂台赛,让学生们不但可以去看去听,还可以去构建自己心中的“机器猫”和“大雄”的荒唐故事。
丰富的写作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文学社的活动,学生不再把写作当做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享受。写作,成了许多学生的最爱。因为他们体会到了笔耕的快乐,体会到了表达的快乐。
三、以灵活的安排,让文学社的有声有色。
我们文学社的灵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活动地点的灵活。我们新绿文学社以学校网络视频教室为活动基地,根据不同的安排,改变活动的地点。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电教室,有时在校园操场,有时走到校外去观察体验外面的世界。
第二、活动时间的灵活。我们固定的活动时间是每周一的下午,而除此之外,浓云渐低之时,瑞雪飘飞之后,第一缕春风吹来时,第一片秋叶飘落后,都是我们组织活动的时间。
第三,命题形式的灵活。在文学社的活动中,我们既安排命题作文,也安排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等诸多因素,安排随机作文。这样,就使每次活动内容都不雷同,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充满热情、充满好奇。
【摘 要】在小说中,叙事节奏的控制方式有很多种,这些控制手法有助于小说的情感体现和结构表现,本文以小说《百年孤独》为例,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情感色彩以及节奏转换。 【关键词】小说;情感色彩;节奏转换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63-01叙事节奏在小说中可以表现为小说情感的抑扬起伏、情节的跌宕腾挪、结构的疏密张弛,这种阅读效果要依靠一些具体的手法来完成,这就涉及到对叙述节奏的控制问题。控制叙事性作品节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风景描写,采用不同的叙事节奏都是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方式。有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很少会被注意到,那就是通过主题的转换来控制节奏。例如略长一点的小说《百年孤独》,它不可能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否则小说的节奏就会有问题,会给读者造成紧张感,形成阅读压力。解决压力的方法之一是作者赋予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以上的主题和情感色彩,以避免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这样就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情感色彩与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与过渡。以下主要在《百年孤独》的第五章和第九章举例,分析作者在主题转换上所采用的常规及匠心独运的手法。第五章到第九章涉及的主题分成两类,一类是婚姻爱情家庭主题,一类是政治主题。考察这两类主题的转换,我们会发现五、六、七、八这四章的主题不停地在婚姻爱情家庭主题和政治主题(通常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之间转换,每一个主题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且较频繁。从奥雷良诺面对阿玛兰塔的婚事说出“现在不能够考虑结婚”转入政治主题开始,写了马孔多的选举及保守派的玩弄阴谋调换选票以及自由派私下酝酿的以医生为首的反抗政府的行为,这个主题持续的时间是三千零八十个字,像这样把同一个主题叙述三千字而不插入其他的主题在这四章中绝无仅有,而三千字对于一部三十万字小说来说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频繁的主题转换造成了节奏的舒缓,五六十页的文字写尽了二十年的战争硝烟和阿玛兰塔的青春流逝,孩子们长大成人,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死去了,却不觉得急促,显得很自然,这种效果的取得,得益于作者高超的主题转换技巧,把主题的转换变成了一种控制小说节奏的方式。在这四章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很多主题转换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一个主题直接跳到另一个主题,从一种情感色彩直接跳到另一种情感色彩而不加任何的过渡成分,这当然是可以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开始一个新章节的时候,往往就转换了主题,主题转换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情感色彩也变了,我们觉得很自然,能够接受。比如第四章的结尾正在叙述的主题是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的疯狂,但到了小说的第五章,虽然延续的仍旧是婚姻家庭主题,但主题的情感色彩变了,开始了家庭主题中从奥雷良诺到雷贝卡到阿玛兰塔的婚事,显然不同于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发疯这种比较令人焦虑的事件,是一个欢乐的主题。主题的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新章节的开始来完成的。还有不要过渡的转换,即不管不顾,另起一段就像开始了新的章节一样,开始一个新的主题,把原来紧紧握在手心里的主题完全抛开不顾。比如第七章写完霍塞・阿卡蒂奥的死,雷贝卡把自己活埋,接着一段就直接开始写奥雷良诺所代表的政治主题。虽然有些突兀,可读者一样能够接受,不妨在写作中运用。不要任何的过渡,这是一种方式,但不能总用这种方式。最自然的过渡方式莫过于把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转换的依据,先发生的先讲,后发生的后讲,并把时间的先后顺序明确标出,这时候叙述顺序就和自然的时间之流紧密结合。比如小说的第八章就充满着这样以时间为顺序的自然转换,“没过多久”、“十天之后”、“同这一时”、“这就是奥雷良诺・霍塞从尼加拉瓜联邦军中开小差回来时家中的情况”,“奥雷良诺・布恩迪亚回来后不多几个月”、“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个月前回到国内”、“十月一日拂晓”、“这天晚上”、“从回到马孔多到现在”这样的短语把事件的先后顺序明确标出。小说开始叙述阿玛兰塔和霍塞・阿卡蒂奥之间的暧昧游戏,这是一个带有家庭性质的主题,接下来叙述的是政治主题,怎么转换的?利用时间的先后顺序自然转换,“没过多久,开始传来关于战争的相互矛盾的消息”,什么没过多久?家庭主题中霍塞・阿卡蒂奥被送到军营去没多久。然后作者就开始了交代战争的情况,把战争的状况交代了两个大的段落后,作者换一段又说“同这一时,维希塔肖恩去世了”,她的遗愿是把自己的积蓄捐给奥雷良诺上校的军队,从而立刻又转入了政治的主题。政治主题中概述了奥雷良诺及敌人和故人的行为,有故人之一办学校引出家庭中阿卡蒂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上学以及雷美苔丝的美貌后,又用一句话“这就是奥雷良诺・霍塞从尼加拉瓜联邦军中开小差回来时家中的情况”,重新回到了这一章开始时有阿玛兰塔和奥雷良诺・霍塞之间暧昧游戏的主题上去。按照上面的几种主题转换方式,小说差不多就可以自然流淌了。作者简介:周淑婷(1972-),女,汉族,河池学院教师,讲师,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理论。
1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外课堂的有力组成部分。参加社团活动,能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智趣爱好,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之间交友范围,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目前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扩宽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要以造就大学精神为着力点,要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一些学者也以建设院校的校园文化定位进行探讨,认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三方面结合建设为重点,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和的特色校园文化。也有学者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进行探索,认为应该体现“高”、“职”特点,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院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院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办学模式及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大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各高校在摸索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有自己专业优势的校园文化。
2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特点与趋势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特点与高校建立的历史缘由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要的是高校创办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中高校创办时的文化背景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基础。首要体现为创办学校时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源头和基础;其次是大学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的发展特征。就我们这所院校来说“厚德博学”校训体现了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如“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等都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定位,凝练高校办学根本要点,并以此成为学生社团团结凝聚的核心价值,继而培育个性鲜明校园文化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陕西教育学院改制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伴随而来就是校园文化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迫切要求学生社团和高校文化或送建设发展相结合。当前各高校招生就业政策不断转变,后勤集团等社会服务化一系列措施的改革实行,体现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处在这个时期的校园学生社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迷茫与希望同在。校园是一个的单纯的环境,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如何缩小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这个桥梁就落在学生社团身上,校园文化活动就起纽带作用。例如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出现的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英语社团,每年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弥补了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成为高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校与现实生活的社会之间做了一个好的纽带和衔接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的社团管理建设,体现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学生社团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而且要求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日新月异的21世纪发展,这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内部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了良好机遇。
3校园文化活动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相互作用
学生社团是存在于高等校园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具备校园文化活动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具体的文化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表现。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形式各样社团活动,表现形式包括到校园文化所涵盖的器物、制度、心理等各个层面,高校校园文化在不断发展中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表现形式的社团并加以完善,如英语社团、红十字会社团、志愿者社团等,而社团通过学术讲座、微格教学、主持人大赛、模拟导游大赛、英文歌曲大赛、校园礼仪、英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得以体现。高校举办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社团得以长足发展。完善的学生社团可以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社团发论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作用彭莉(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710061)文化万象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以完善学生社团。“一体两翼”是中央团组织提出的学生工作新格局下的要求,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在满足学生娱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理想、崇尚学术、思考人生。也就是说,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其核心内容是价值传统亦即大学精神,表现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社团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因此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本营和源泉。
关键词 活动设计;小老师;信息开放;心理面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如何去实践?我认为就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简明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和教材不可能取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正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启发了我在教学中的新思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所谓设计“课堂活动”,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教学主题的活动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分工合作,交流互补,利用开放的信息通道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转化为简洁高效的活动安排,其主要环节包括: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题目的命名、活动的平台的搭建、活动过程的调控、活动成果的展示、活动效果的反馈等。
在《马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熟悉背景、熟读课文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主题:通过自学知道文言文句子的现代意义。活动题目:考察考察我。活动程序:同桌结成小组,借助资料或咨询老师、小老师(课前通过自学及教师指导己掌握课文内容的学生)掌握文意句义。之后请同桌走上讲台,按照段落依次讲解课文(只准带上课本和笔记,不许带资料)。台下同学指出、评论错误所在。满分10分,错1处扣1分。由两个小老师担任评委。
因为受到上讲台接受考察的激励,学生备积极主动的准,同桌、前后桌之间交流切磋,异常认真。走上讲台的学生严肃对待任务,台下学生挑错质量很高。两个小老师的裁判细致入微。出现的一些争议,由我主持大家讨论加以辨析、解决。同时我负责调控每一个环节的活动质量,还充当了一个“记分员”的角色。两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文意,而且从中体验到了挑战的刺激和自学的愉悦。
我认为语文课堂中的“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1、简明高效。单一的、非连续性的学生活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而本文提及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步骤组成,它必须清晰、简明,避免繁琐化,防止学生记忆不清、丢三落四、无所适从。活动设计还要着眼于高效,避免形式主义。高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二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分工合作。设计活动要避免学生“跑单帮”,应与分组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研究合作。根据活动要求,建立的活动组少则2人(一般是同桌),多则5、6人。大组一般设有组长组织并监督活动过程。教师要肯于把讲台让给学生,讲台是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最佳舞台,学生走上讲台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所在。
交往素质、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工合作、上台展示,这两方面的素质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3、信息开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课堂中,一个人就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信息中转站。学生要多方位打开自我的信息通道:开放心灵、开放他人、开放世界。开放心灵就是开放自我,表露自我体验和自我判断,注重自我反思,致力自我提高。开放他人就是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同时积极调整自我的状态。开放世界就是教学要冲破传统局限,走向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
4、关注学生的心理面貌。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始终监察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活动之始的兴趣,活动的激情,活动展示的压力感、自豪感,教师都要予以珍惜。出现了心理低谷教师要适时的引导、转化。活动设计还要力求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人格因素:知识、能力、情感、审美、性格、品质、意志,乃至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语文教学开发不尽的宝藏。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门视觉艺术,它具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两者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两重特性。小学书法教育的内容宜采取“放-收-放”三段式安排低、中、高各年级的书法教学内容,技能技巧、基础知识、欣赏三位一体。
一、总体规划
1、 低段学生的书法入门教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8岁儿童的知觉经验是运动感,运动感越强,能吸引儿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书法的学习兴趣。以简单,儿童易于掌握的字入手,使他们“写得像”来满足儿童“成就感”。在这一起始阶段,教学宜“放”,引导学生“放得开”,“放开写去”。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对中段学生进行严格的技法训练。
中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感逐渐增强,并能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动作,如手腕的运动,手指的配合等。通过低段的书法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技巧,能较稳定地书写,进行严格而正规的激发训练已成为可能而且适时。
3、 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确定高年级的书法教学内容。
五、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性更加强,学生对进一步学习书法的趋向已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自主性的选择。学生表现出浓烈兴趣,形成小学阶段学习书法的第二兴奋期。(第一兴奋期为一年级的入门阶段)。高年级的书法课氛围是宽松和谐的。学生已体验到了书写的情趣,享受到了精神的愉悦,书法的怡情、审美功能得到了完全的展示。
4 、 技能技巧、理论、欣赏三位一体。
书法是一门技巧性较强的艺术,但如果对书法的学习只顾技巧而不及其余,总非学艺之道。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一开始应十分注重学生书法艺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如低年段的书法理论与欣赏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为目的,应以故事性描述为主。中高年级则逐渐指向书法艺术的本质,使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修养中提高整体的素质。
另外,小学书法教学要注意学以致用。可以教学生进行书法创作,以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小学生的书法创作与成人特别是书法家的创作不能相提并论。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要以激励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教师宜多加采用。集字,顾名思义,根据书写内容将字帖中出现过的字集起来,统一到一幅作品中。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字帖中的字和谐统一起来成一幅作品,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根据字帖上的范例,“集”出字帖上没有的字,为以后的全面创作做准备。
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
1、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特色。
一、优化文化环境,打造精神家园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近年来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关注并分析了两届高中生的作文现状、认识水平与写作走向。我发现积极设计、开发一些作文“活动课”,甚至是开展一些作文教学的校内外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对高一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写作总是陷入“小我”的圈子而难以自拔。他们的审题立意偏重于自己的生活,写作范围仅限于家庭和学校,举例范围也局限于课本和初中课外阅读。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课业紧张、负担沉重、接触面狭窄。很多中学生的生活仅限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模式。他们的数理化学习压力较大,家长也控制他们接触各类媒体(如电视和网络),导致他们无法接触更多的社会知识,缺乏更深的社会思考,所以面对一个有深度的作文话题时难以下笔或言之无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给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认为高中生的写作应提倡“大我”写作。“大我”写作与“小我”写作的不同在于,“大我”写作应面向整个社会及人生,要努力探索并真实反映个体的思辨,要体现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工具,更不能功利十足地当作高考的敲门砖。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我认为开设作文“活动课”是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课”安排,我们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心民瘼、体察人心、与他人共享幸福与快乐的书写者。思想境界提升了,作文才会有广度和深度,才不会无病、空洞乏味。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作文“活动课”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块。
模块一:师生互动模块
这种模块在我们平时教学中最为常见,即师生共同对某些学生的作文根据高考作文的阅卷标准提出各自的见解,相互交流、辨析,最终形成统一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改进文章。这种模式适用于必修教材的作文教学以及大型考试的作文讲评。我们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评分标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应把评价权适当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
模块二:讲座论坛模块
我平时喜欢写作,有幸担任了太原市作家协会的理事,所以我能邀请一些校外写作名家在班内开设专题讲座和交流论坛,让学生直接与作家交流写作经验。作家作为专业写作人士,对写作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模块“活动课”我又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邀请作家做专题讲座,比如,我邀请了王宏伟老师从文学与社会责任的角度谈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学观,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写作;另一类是邀请作家和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几位作家和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争论中明辨了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学生都感觉受益匪浅。
模块三:选修课模块
选修课程是高中教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按照新课标大纲的实施要求,语文课程在选修教材中专门设置有“写作与修改”。另外,现在我校还面对高一、高二学生开展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作文教学指导,我还积极开展了校内选修课程的实施。我联系了几位作家长期为我校学生授课,共开展了《读书与生活》《文艺创作与中学生成长》等选修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活动中接受了不同于学校应试化的写作指导,并在与课堂作文教学的相互借鉴比较中有了更多的作文体验。常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有效互补,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模块四:作品结集模块
在教学的不断推进中,很多学生开始变得爱上了写作,乐于写作,他们也确实创作出了一批相当有实力的作品。于是我们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出作品集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设计图书方案、自行排版绘图,结集印制了学生优秀作品汇编。学生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内心都很喜悦。此举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写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活动课”的开设,多种教学模块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了各种文学创作。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者,并积极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这些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课余活动。本周活动以教学、练习和演出为主。如今,社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己爱好,拓展自己视野的良好平台,给我们一个更好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让自己变得多才多艺。
社团活动的开展也为学校与社会联系架起了桥梁,在发挥其沟通作用的同时,也为社团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学生社团每周的微信公示与工作汇总也实现了社联与社团的互相监督,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乒乓球社团
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是自由练习和老师指导来提高同学们的技术。社团会在一定时间后组织友谊赛检验同学们的技术水平。组建此社团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乒乓球这项运动强健体魄,掌握乒乓球这项技能,对乒乓球的历史、技术、规则等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
南山吉他社
拥有优异的教学资源,每周按时为社员进行专业授课。南山的年轻使它更有活力,定时的练习课使社员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音乐上的切磋。音乐用声色的张扬演绎青春。南山吉他社,不平淡不张扬。
对于语文教学的弊端问题,应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权利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一切活动。要开设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类型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决定因素。活动可以给学生一片广阔的生活天地,使其乐在其中,进行探究探求活动,从其兴趣与活动出发,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知识。作为教师,要积极给学生提供可参与活动的条件,提供其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资源。
二是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特点。
将充满生命、具情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了一种应试训练、应试教育,是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语文课堂活动要体现人文教育,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实践。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要达到学以致用、会说、会写、会读、会做,只有通过真正的解放,让学生达到实践的目的,结合课程,学科学习以课内、理性知识、间接经验和教师辅导为主,实践活动以课外、感性认识、直接经验和学生活动为主,两者相互促进,使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使得学生的思想得到发展开阔。也只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统一,才能更好地去解决学生的所求、所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最大的帮助与支持,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大空间。
三要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在活动中求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通过变换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活泼、热烈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要赏识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课堂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位学生,更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所敬畏的神。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一举手、一投足均可引起教师的注意,学生便会感觉到他们在教师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在活动中就能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甚至为组织活动出谋献策。教师的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产生与学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包括对语文的学习。因此,提高语文的水平,充分发挥语文课中活动的功能,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积极参与语文课中的活动。
二、语文教学活动的设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要关键的一句话。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
一是以辩论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教学。
“辩”是锻炼学生思维和口才的极好形式,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在第二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是否该将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将同意要回羚羊木雕的一方作为正方,不同意要回羚羊木雕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从整个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里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然后陈述自己的意见。辩论会使得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自主学习的状态充分体现了出来。经过学生们的发言,此课的授课任务也基本完成了。辩论最后由老师适当地进行总结评点。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是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教学。
可以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命交往活动和生命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达到互动的课堂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在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首诗是需要背诵的。传统的当堂背诵以及课后背诵,学生会花较多的时间去完成,在背诵中不但枯燥而且难以理解诗中的意义及诗人情感。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演唱式的方法来进行活动教学。这首诗已经被谱成了曲子,在课堂上,可以以分组形式,让学生们去演唱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要注意歌曲中高低起伏的意境,领会曲中情调。这样使得学生即增加了演唱表演的能力,还可以迅速地背诵整首诗。调动课堂气氛后,便轻松简单地完成了这一课时的知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