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绩效考核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关键词 ] 战略采购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近年来,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系统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映,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取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企业和环境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购是企业为经营运作而进行的获得材料、设备和服务的活动,是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地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战略采购管理从宏观范围内确定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商体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严谨而系统的工作程序,在维持与改善质量、服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减少外购物料、物品与服务的整体成本。通过有效的实施战略采购,使企业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质量适宜的经营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使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交货期和售后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战略采购的概念
从科尔尼咨询公司提出战略采购这一名词以来,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战略采购进行了定义。比较流行也比较严格的战略采购概念是由Carr和Smeltzer(1997)提出的: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公司能力展开,以实现公司远景计划。安达信则将战略采购定义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David Burt认为战略采购是与供应商的持续流程改善过程,战略采购就是在理解采购的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向自己的组织和供应商组织学习,成为供应上和自己组织之间的媒介,捕捉信息并用于改进关系。基于采购角色从传统的价格比较上升到企业组织管理的战略高度,桂冰(2005)对战略采购给出如下定义:战略采购是供应采购部门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管理目标、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邵敬中和张帆(2003)认为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或实业界对战略采购的概念研究成果比较多,百家争鸣,可是对战略采购理论框架的研究却不尽人意,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研究和应用对象:企业。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营销渠道、物料采购方法等等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总结出一套普遍使用的战略采购理论和方法框架,的确是一件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本文将战略采购界定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二、战略采购的原则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宋华,2003):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采购过程不应当是零和博弈,一方获利一方失利,战略采购的谈判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利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应当基于对原材料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
4.建立战略采购的核心能力
双赢采购的关键不完全是一套采购的技能,而是范围更广泛的一套组织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构建基本的核心能力:重视总成本建模,它为整个采购流程提供了基础;创建采购战略推动了从战术的采购观点向战略观点的重要转换;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注重的是双赢采购模式的合作部分。
5.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需求。
三、战略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
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采购是指企业将采购职能和供应商资源跨部门集中管理,通过加强供应商合作,提高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该模式通过企业内、外部采购整合,将战略采购理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战略采购的一个有效实施策略。集中式战略采购的演进。
2.扩大供应商基础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跨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将中国作为原料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某些核心原料,企业往往会与少数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久关系,在保护核心技术的专有性的同时,也便于共同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改良。
3.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
在将“采购量”和“供应商”数量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事实上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包含在价格中,所以企业可以将其细分,选择所需的原料及配套服务,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4.原料、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
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未来采购、制造、储运等环节的运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艺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碍。
四、战略采购的流程设计
切实遵守战略采购的“七步曲”是实现采购成本节约效益的基础(如图所示),这“七步曲”分别如下:
1.建立采购类别,定义目前物料的使用情况,分析供应市场与自身的优劣势,科学划分采购类别;
2.设计采购策略,评估供应市场的发展动态,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分析备选的采购战;
3.建立供应商名单,收集详细的供应商信息,获取潜在的供应商名单,定义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潜在的供应商名单进行筛;
4.选择实施方式,选择符合各采购类别的采购实施方法,并进行评估;
5.与供应商谈判,选择供应商。设计并发出询价,设计谈判战略,实施谈判,分析供应商的反应;
6.与供应商实施运营整合,设计新的流程和程序,分析和预计整合的上要问题,设计过渡实施方案,监督结果;
7.不断与市场基准进行比较,跟踪分析供应市场主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发展动态,指派职责、时间和范围,设计监督和评估的系统。
五、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1.调整采购系统的组织结构
对于战略采购部,在部长下设置战略采购组、操作采购组、数据组、质量工程师和重点项目组。战略采购组设立的时候,遵循以下一个主要的原则:供应商的交叉最少;利用“集团采购”的协同优势;适应未来产品事业部制的要求;对日常业务的运作影响较小;非生产性事务单独处理;各个采购组设组长1名;每个采购组内按品种设立采购经理。
2. 建立全新的采购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企业运作模式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处理来自于采购与供应职能部门以外的信息流入,以便产生为采购部门以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和机构所需的信息流出,进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为方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和联络。
3.采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确定采购绩效的考核标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在对采购绩效进行考核时,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体系,并定期持续地进行;采购工作地绩效考核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不但衡量采购的绩效,同时要适当考虑外来因素的影响。绩效考核体系分两级进行,一级是公司对部门整体绩效考核,二级是部门对个人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以绩效驱动公司管理的提升,着力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
4.完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在采购的过程中,通过流程管理建立一个规范的内控体系,对采购进行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对于提高战略采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汇报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Carr A S, Smeltzer L R. Are empirically ba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purchas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97, 3(4): 199-207
附:G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农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老牌厂商。G公司的采购模式比较原始,仍然处在与供应商询比价格签订单阶段,这与当今农药行业注重供应链的利益分享及订单快速反应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原始的采购模式已经严重不能满足G公司的战略发展要求,亟需变革。
G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G农药公司的采购模式可谓是极其传统、简单的,即其采购部一直沿袭以拉动采购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围绕确定采购需求、供应商询价、议价、下订单、跟踪交期、收货、付款等流程进行采购日常工作,其并未与现代供应链采购相融合,这种粗放式的采购体系已经不能跟上农药行业的发展脚步,具体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订单的按时交货率较低
在G农药公司的供应商当中,很多供应商企业的管理者素质和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的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对需求方的交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的重要意义并未深刻理解。其次,供应商生产运作模式落后,致使在生产计划、加工、运输等任何一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无法保证交货及时性。
2.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G农药公司在行业内已经成功运营了17年,它的产品线十分丰富,企业管理者依据各种订单进行牵引,让各部门进行配合,致使采购管理常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采购工作,增加了采购人员的工作强度。这同时也对供应商交货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时效性要求,造成供应商无法进行相应的预测和配送计划,同时也会造成供应商多品种、小批量的送货,使得相关系统成本增加(物流费、仓储费、仓库检查、收料费用等),间接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双方在其中都没得到好处,不利于农药厂商与供应商间的战略合作。
3.采购流程模糊,容易滋生腐败
笔者深入调查G农药公司的采购流程后发现,在营销部下达采购订单后,其公司采购部人员根据订单需求,在SAP系统导出原材料需求,采购员再根据原材料需求与多家供应商议价确定供货。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G公司的采购分配管理流程并不明晰,采购分配比例由采购员确定。采购员按照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服务、交期等评判标准来分配采购比例,但主要评判还是以价格为主导。
每年的10月以后,农药消费会进入传统意义的“淡季”,对于供应商来说,在淡季里他们为了分摊固定成本而低价竞单,在旺季供应商则会先满足于利润较高的客户,导致交货不及时或不接单,对G公司的生产齐套带来非常大影响,同时也伤害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另G公司并无制定物资采购比例的相关管理办法,采购员分配订单权限过大,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增加了采购员跟供应商勾结串通的机会。
4.采购员的专业素养需要提升
在G农药公司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采购部门的员工每天都看起来非常地忙碌,忙着处理繁杂的日常业务,这正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采购业务模式所导致的。G公司的采购员常常因为不熟悉业务知识、或是太忙碌而盲目地听取供应商建议,导致采购成本增加,甚至对原材料特性及功能了解甚少,这样的情况难以提升采购人员的管理水平。
5.采购信息系统落后
早晨八点半是G农药公司采购部门开工的时刻,部门内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根据销售部下达的生产订单需求,在电脑系统中将原材料需求导出,针对每个生产订单,采购员都必须手动制定原材料分配表。这对大型的生产企业来说,每天都有繁多的生产订单要下达,采购员必须日复一日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导致采购员整体效率降低,更无从在采购专业知识方面取得突破。
6.管理层不重视采购管理的战略作用
许多农药企业的管理者极其注重市场端的销售工作,将销售工作推到公司战略的最高处,但他们往往忽视采购管理环节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力,他们认为销售才是生产型企业的利源泉,只要做好了销售,就能获得利润。这些管理者的想法是极其片面的,要知道采购部只要将采购成本下降1%,就可以给公司带来5~8%的利润增加,事实告诉我们采购管理就是向管理要利润。所以采购、研发、销售三者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农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7.呆滞原材料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
G公司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出的原材料需求,与多个供应商对所需原料展开询价及议价工作,然后将原料份额对供应商进行分配和执行,最后跟进原料到厂的进度并及时将原料入库,整个环节却忽视了库存管理。在G公司仓库中,每年都有大量积压原材料进行处置外卖,变现后取得收入仅为原值的50%,对公司增强盈利水平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采购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1.作为农药行业的老牌厂商,G公司仍然沿用粗放的、原始的以销定产的管理模式,即通过销售部门确定客户的需求汇总后,下订单给采购组织进行生产活动。该公司缺乏销售与运营计划体系的协调,内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跟沟通,无法提前做好与供应商的原材料预测计划,往往会出现供应商无法按时按量交货的情况。
2.G公司对采购的地位认识高度不够。该公司认为采购主要职责就是保证采购价格低、为生产齐套保驾护航,但并未将采购部放到与营销、研发部同等重要的位置。
3.采购管理流程制度缺乏系统性梳理,各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G公司在《采购分配管理办法》《订单需求预测管理办法》等并未制定有效制度,给公司带来诸如滋生腐败、降低系统效率、产生大量积压物资、交货及时性降低、增加管理费用等问题和风险。
4.G公司各部门间缺乏及时的沟通,导致采购原材料过多,产生大量的积压物资。分析其原因既有采购部门对于长周期原材料的过量采购,又有客户订单的变更或是取消订单,造成积压原材料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G公司内部各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缺少整体的协同性,导致公司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采购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努力推进采购信息化建设
为了提升采购的工作效率,G农药公司应积极地完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既能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同时也为厂商与供应商间搭建了高效、快捷的沟通平台。
首先,引入SRM系统。SRM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的作用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新构建企业与供应商间新型的管理模式。该软件能实现订单管理、排程管理、对账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四大功能。订单管理的功能可以实现农药厂商采购订单的网上、交流沟通,供应商也可以通过这套管理系统实现采购订单的确认工作。排程管理功能同样是将配送指令在网上,并积极指导供应商如何依据农药厂商的生产计划安排进行有序配送。对账管理功能实现对账数据、发票入账情况的网上查询。供应商绩效评估则是对供应商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响应、成本状况、合同执行情况这几个关键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也是对一个时间段双方合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是供应商引入或淘汰的判断根据。借助这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既节约了与供应商间的沟通成本、减少了信息传递失误所带来的损失,也让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效。供应商可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其配送信息、配套产品质量反馈信息,达到信息传递透明化的目标,在节省传真电话等费用的同时给供应商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其次,启用供应商网上报价。据笔者长时间的调查发现,在G农药公司的生产运营中,经常出现采购人员将采购价格泄露给供应商的这种情况发生,而供应商网上报价系统能有效保障供应商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打破了以邮件传真等传统的沟通方式,有效杜绝了价格泄露问题。传统报价主要是通过邮件或传真的方式参与报价,很可能会出现采购人员将其他原材料供应商报价告知行贿供应商,导致不公平竞争。在引入供应商网上报价系统后,采购人员只能在报价结束后才能在系统中查看价格,有效的控制内外部勾结风险,同时提高了农药企业的运营效率、缩短了审批流程、降低了采购成本。
2.对不同类别供应商采取不同的采购策略
在农药行业里,不同种类原材料的需求差异性较强,譬如说某些关键原材料的品质、交期重要,某些原材料的r格重要,而有些原料的交期较长等。若对于所有的原材料采用同样的采购思路,必定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求。
因此,G公司必须对原材料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原材料的各自特性,根据这些独有特性进行分类分级,制定不同的采购策略。G公司通过原材料的价值量与供给风险两个维度,可将原材料分为一般原材料、杠杆原材料、瓶颈原材料和关键原材料四种进行综合分析。这四种原材料在供应商数量、市场供给的情况、采购金额、采购风险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对于瓶颈原材料的操作策略:主要还是控制缺货带来的运营风险,在价格方面不做过多要求随行就市即可,同时加快推进采购部门寻找替代或可操作性方案,定期搜集其原厂的新技术和市场动态,开发新供应商,提前与供应商做好需求预测,配置适当安全库存。
对于关键原材料的操作策略:主要控制原材料缺货及原材料跌价带来运营风险。抓住对方的利益诉求点,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策略,建立长效的共赢机制并在价格上争取更多的资源。
对于杠杆原材料的操作策略:明确以供应原材料的质量、交货及共同降低成本为主要诉求,保持与供应商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于能满足供应的供应商数量较多,供给情况也不太紧张,采购策略可将采购量集中到一家供应商。
对于一般性原材料的操作策略:这个类型的原材料主要集中在G公司的低值易耗品采购,采购部门应该采取定期搜集公司各部门需求,减少供应商数量,按特定的时点进行批量采购,增加采购数量,降低采购成本。但当供应商能力不足时,应适当引入新的供应商,以保障价格和交货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可以帮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
3.完善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
正所谓“有规矩才能成方圆”,G农药公司应积极地完善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完善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采购人员实行定量考评。这样能避免掺入主观的感彩,客观地将被考评者与既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也有利于针对不同的采购人员在工资、晋升上进行差别对待,让采购人员激发学习业务、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和维护企业利益的责任心,让公司采购队伍能在公平、上进的环境中得到逐步发展。其中采购人员绩效考核应从二个维度出发:采购业绩和供应商管理。上表为采购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
考核的总得分为各项考核得分相加得出,G公司采购部门应每月对采购人员进行考核,年度考核结果根据月度考核进行加权平均,并按照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将考核等级分为A、B、C、D、E五类,其中A级占10%,B级占15%,C级占30%,D级占35%,E级占10%。根据考评结果对采购人员薪资调整、采购人员培训、奖金发放提供客观依据。
4.建立S&OP销售运作组织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G农药公司每年都会产生的大量积压物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资金损失,G公司亟需成立S&OP (Sales and operation plan)销售与运作小组,更紧密的将各部门连接在一起,重新梳理销售与运作间关系,加强各部门间协同,减少积压物资的产生,减轻采购部门的按需采购与处理积压物资难度。
关键词:油田化学剂;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中石化西南油气田油田化学剂在局层面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管理,自2009年以前,全部由使用单位自采自用,管理分散,同类型品种价格差异较大,供应商也不规范,流通商、商较多。规范油田化学剂的采购及管理迫在眉睫。
一、总部管理要求及油田化学剂专项管理要求
总部对物资采购供应管理要求:“四统一”、业务公开、四项业务改造(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过程控制、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对油田化学剂实行专项效能监察,并通过网上采购、业务公开平台、框架协议采购等方式实现上述管理要求。2009年2月总部对油田化学剂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立项实施效能监察,监察点包括物资供应管理体制、计划、供应商、采购、价格、合同、质量与库存、使用、废剂回收处理、财务结算等十个方面。按照总部对油田化学剂管理的效能监察要求及对物资供应管理“四统一”的基本要求,公司对油田化学剂采购和使用管理实施了效能监察立项,在公司范围内实施全面统一的专项管理。并于2009年5月颁发了《西南油气田油田化学剂管理办法》,明确了公司对油田化学剂的管理思路及管理体制,对业务流程各环节做出了管理要求。
二、本年度油田化学剂管理、材料采购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油田化学剂需求计划收集和两次集中联合谈判及9月对油田化学剂专项检查,本年度油田化学剂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完成工作量。2009年2、3季度共计完成油田化学剂采购9567.5万元,其中通过公司组织集中联合谈判金额为3438.5万元,委托二级单位自采金额为6129万元。1-8月份油田化学剂采购总量为:1.64亿元。
网外采购率为17.3%,无网络经营权限的占27.4%,影响上网率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供应商存在部分未入网或无产品供应权限导致无法实现网上采购。
(二)实现专业协同共管。按照物资供应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操作运行机制要求,应建立由钻井工程、质量监督、物资供应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油田化学剂专业管理体系,对油田化学剂采购的技术选型、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等活动实行专业评审和集团决策,形成专业部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过程透明的化学剂采购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采购管理效能。生产、技术部门及使用单位对油田化学剂应定期进行评价,形成书面评价报告,并及将评价报告传递给物资供应部门,作为选择供应商及制定采购方案的重要依据。
(三)需求计划管理。自油田化学剂专项管理以来,公司要求对计划实行全口径提报,并明确了大包管理方式单位是需求计划提报主体,做到了需求计划品种全覆盖。在需求计划量上,按照季度提报,并根据生产变化在四季度进行计划调整。
问题:1.需求计划提报不及时。2.需求计划不准确,从1-8月实际采购金额与2、3季度需求计划收集数据相比,可以看出,需求计划未实现全口径提报。3.需求计划中产品型号不准确,技术要求未做明确说明。4.四季度需求计划提报时,推荐的供应商仍有未入网或入网品种不符的情况。
(四)价格管理。根据各单位提报的历史成交价、总部按月的参考价、区域内市场价及两次联合谈判价格,已形成一定资源的价格数据库,可完成简单数据比较及市场分析。价格管理中最重要的成本构成及分析仍很欠缺使谈判价格形成缺乏依据;规格型号不统一使油田化学剂价格存在一定的风险。价格执行中,仍有部分产品由于品质差异存在两个价格并行的情况;部分产品价格高于总部参考价。
(五)供应商管理。9月份对部分未入网的、产品无供应权限的主力供应商进行推荐入网、补充产品目录。组织对部分供应商进行现场考察,对部分供应商实施动态量化考核,并根据成交情况逐步建立供应商档案,对数据可实现初步比较和分析。存在问题:一是有较大比例的网络外供应商;二是使用的供应商大部分无经营权限;三是流通商比例较大;四是小供应商资质不符合中石化网络供应商要求;五是供应商现场考察欠缺;六是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落实不到位;还未形成区域供应主力供应商群。
(六)质量管理。对油田化学剂两次联合谈判品种明确了技术标准和采购标准,在采购前进行了全面检验,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复查,在采购前对产品复检仍不合格的供应商做出了剔除。配合中石化质检中心完成四川片区及新疆片区油田化学剂六大品种的准入检验。问题:1.未形成产品质量抽检体系。2.未建立现场验收检测体系。3.各使用单位未建立质量台账。
三、油田化学剂管理工作思路
公司油田化学剂下一步管理工作将紧密围绕网上采购、框架协议采购、业务公开、流程化操作、过程控制、油田化学剂专项效能监察等管理要求进行,具体管理思路如下:
(一)计划管理。加强需求计划提报及时性、符合程度管理,对产品规格型号、技术要求、使用要求、包装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切实落实需求计划考核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二)供应商管理。严禁再与未入网或无供应权限的供应商发生采购业务。未入网或无供应权限的供应商,如需继续使用其产品,应尽快做好推荐入网工作,未入网前不得再发生采购业务。若使用单位仍推荐未入网或无供应权限的供应商,公司将取消使用单位推荐供应商资格,并在中石化供应商网络内就近就好推荐,使用单位必须在公司推荐的供应商范围内选择。
(三)框架协议采购。对通用型油田化学剂分区域推进框架协议采购,逐步形成区域供应体系。
(四)网上采购。油田化学剂采购将全口径实现网上采购。
(五)业务公开。对在电子商务网实现网上采购的油田化学剂合同,在合同关闭后10天内在业务公开平台登记。
(六)各单位、川东北、新疆指挥部物资装备部建立油田化学剂计划、采购、仓储、质量、配送、供应、废剂回收、新剂试用台帐。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共赢视角 采购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企业的采购管理模式也多以“实现经济指标”为核心进行构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但也仅是单向度地扩大了企业采购管理向供应商管理的外延,企业采购管理的重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决定企业经营效果的内外部因素逐渐增多,企业当前的采购管理模式有效性减弱,如何构建新的采购模式,实现共赢的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采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当前采购管理模式按直线职能制设置(一般采购管理模式见图1),这种设置方法使管理和操作不分,采购部门与客户无法直接沟通,造成采购管理部门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
(一)企业对采购管理部门以效率和成本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导致其不关注采购管理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贡献和长远发展的作用
同时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采购管理和操作机构不分离,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权力制衡机制,容易产生道德问题。
(二)采购管理绩效考核未考虑供应商对企业的评价,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
近年来,部分企业从打造供应链竞争力的角度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但大多只是企业对供应商的单向沟通,不注重供应商对企业采购管理情况的反馈,在采购绩效管理指标中,缺少供应商对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比如企业采购的及时付款率,订单完成率等,导致采购工作得不到客观及时的评价,无法改善采购管理的水平,降低综合采购成本。
(三)忽视客户方面对企业采购管理的评价,使采购管理无法真正提高水平
一般来说,企业采购和市场管理机构是分开的,市场管理负责客户关系的管理,其中客户满意度是客户关系维护的最重要管理指标。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客户满意度主要作为企业宏观经营评价指标,不纳入采购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满意度细分考核要素中缺乏与采购管理相关的评价数据。对客户评价的忽视使得企业采购管理对客户需求及趋势认识不清,无法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提高采购管理工作水平。
二、采购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或自然人的权利诉求越来越强烈,并且逐渐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三聚氰胺和沃尔玛事件也反映出企业不能再忽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采购管理也应与时俱进,关注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妥善平衡和处理各方关系,为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价值。
(一)利益相关者定义
在所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中,Freeman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在他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Freeman,1984)。
(二)采购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利益相关者定义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至少要包括股东、管理人员、雇员、银行、政府部门、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公众等等。本文关注的是企业内采购管理职能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满足水平和产生高绩效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关系,如考虑如此多的利益相关者研究难度很大。因此,运用Clarkson(1995年)根据利益群体与企业关系的密切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本文的分析主要局限采购管理主要利益者,范围包括管理层、员工、客户和供应商。
三、共赢视角下的采购管理模式
在识别出了采购管理利益相关者之后,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分析。
(一)管理层的利益要求
管理人员作为公司里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定的各种决策,在公司经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管理层关注的利益主要有企业长期采购成本控制水平、采购组织和员工的道德问题以及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员工的利益要求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类似,员工在企业中投入的不是有形资产,通常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技能。他们通常追求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融洽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获得信任与授权和公正的管理程序等。
(三)供应商的利益要求
供应商侧重于关心企业能否按时支付货款,以及履行订货合同的能力,主要包括货款及时偿付率和订货完成率。货款偿付率高说明企业重视供应商利益,诚信守约;反之则反映了企业管理流程和文化存在问题。订货完成率衡量企业能否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否可以降低长期采购成本。
(四)客户的利益要求
Phliip Kotler认为,客户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当前客户的主要利益要求也有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及企业信誉等。
采购管理应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实现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长期的采购管理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共赢的采购管理模式(见图2)。
■
1、采购管理和操作机构分离,形成有效的考核和权力制约机制
采购管理机构应依据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和管理制度对采购操作机构进行考核、监督和审计,形成对采购操作机构和员工的有效制约,实现企业采购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合规运营。
2、采购管理机构与供应商之间要进行双向沟通
采购机构应了解供应商的诉求,接受供应商的评价,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提高供应商产品质量、服务效率、价格控制、安全服务水平,降低企业长期的采购成本。
3、采购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与客户间需形成直接的双向沟通机制
双向沟通机制有利于及时、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需求完成有针对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采购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服务价值。
4、采购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使采购机构和员工更加注重采购管理长期目标,保证采购管理层和员工利益企业长期利益的一致性
共赢的采购管理绩效指标包括成本、效率、合规、供应商评价、客户满意度等,兼顾了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利益的实现,有助于消除当前采购管理存在的短视顽疾。
四、共赢视角下采购模式构建需注意的问题
共赢的采购管理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当前采购管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采购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分离要彻底
目前有的大型企业虽然在名义上实现了采购管理和操作的分离,但由于有限授权致使相当一部分采购工作需要层层报批,甚至超过一定金额的采购事项必须由采购管理机构操作,形成管理机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而当采购管理机构参与的采办事项出现问题时,又不需承担任何责任。这非常不利于采购工作正常的开展。
(二)要正确认识保证供应商利益问题
供应商的利益通过订单执行率和及时付款率指标衡量。有的企业管理人员经常使用经济杠杆,认为拖延货款是为企业增加现金流。其实供应商很清楚企业的意图,早已将资金的时间成本考虑到售价当中。有的采购人员随意撤销订单也会导致供应商提前、超量备货,这些成本最终也会加到企业的采购成本中。因此,保证供应商利益是维护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长期的采购成本降低的必要条件。
(三)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客户的满意度包括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信誉等内容。采购管理机构应定期获取客户评价,并将结果传递给各供应商,企业应与供应商一起研究和整改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变化趋势提高服务水平。
五、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采购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并对采购管理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构建了保证采购管理部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共赢采购管理模式,旨在降低企业长期的采购成本,使采购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相契合。本文还提出了共赢采购管理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保证该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频.创新运行模式提高综合效率华谊集团构建“集中采购管控模式“之探索与实践[J].上海化工,2011(11):29
1 国外绩效考核研究现状
国外绩效考核有着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对考核指标进行明确地研究。但一般认为,绩效指标是从1980年开始被广泛运用的。C.E.Schneier (1987)等人认为构建成功的绩效考核系统,关键在于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减少评价时因主观性所产生的偏差。加拿大学者为了减少绩效考核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可测量的角度提出“确定性、客观性、可能性、非污染性、排他性和可验证性”六项原则作为选择考核指标的标准。
20世纪7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涌现大量的绩效考核框架模型,主要分为结构式框架和程序式框架两类。Sink等人提出绩效考核计划编排阶段的程序框架,主要包括:准备、评估、相关文件回顾、选择地点、传递考评信息、鼓励员工;Lynch等人提出“绩效金字塔”以及“绩效指标、绩效规划、岗位职责、自我承诺、绩效监控、绩效沟通、问题管理、绩效辅导以及持续改进”十步程序模型,同时对绩效考核中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描述;Neely等提出包括利益者相关满意度、流程、战略、能力、利益相关者贡献五个方面绩效棱柱;借助跨过程、跨边界的方法,Yenjyurt提出绩效考核框架,并且制定了五级绩效评价标准,该五级绩效评价标准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和共同的文化;Malcolm Baldrige提出优秀业绩评定准则,同时将绩效考核分为五类,主要涉及:顾客、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组织成效。
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兴起企业流程再造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活动,进一步促进绩效评估观念和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考核目标发生转变:由侧重财务目标逐渐转变为提升整体经营成效;②考核方法发生变化:对个人通过目标管理、360°测评法等进行考核,对组织采用关键指标法和平衡记分卡法进行考核。
另外,国外专家研究融入心理学理论、以人格特征和能力趋向为测量准度,开发绩效管理软件和绩效诊断软件,并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设计。
关键词:物资 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的一般内容
大型项目的物资计划管理运作与控制,主要是在物资计划的管理流程、物资计划的平衡、物资计划的集中会审、物资计划的分交、物资计划的跟踪与反馈、物资计划的监督与考核等几个方面。
1.1 大型项目物资计划特点
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物资计划管理的主要特点,除物资的相关性、确定性和计划复杂性等三个特点外,还存另外两个重要的特点,即:物资计划的多变性、物资计划的不可预见性。
物资计划的多变性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理论设计和建设实际存在诸多差异或认识不足,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不断提出优化和改变设计等情况,物资需求也会随着工程设计方案调整和方案优化产生大量的变更,致使物资计划存在多变性。
物资计划的不可预见性是指在项目建设中由于紧急情况或者调试停车情况的发生、或因物资损坏、丢失等原因发生的临时、紧急物资需求,致使物资计划存在不可预见性。
1.2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在大型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物资计划的多变性会造成大量工程物资剩余,甚至导致物资积压,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物资计划的不可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是否按照统筹控制计划安排,如期保质保量顺利投产运行的关键。尤其是在项目后期的生产准备阶段,往往需求物资均为不成批量的零星物资,由于这类物资数量及质量并不大,但却直接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投产运行,对这类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非常困难。如何控制物资计划的变更,降低物资计划的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最大限度的规范物资计划管理,就成为项目建设物资计划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除了要尽量按照统筹控制计划的总体安排,合理、及时、准确的提出物资需求外,要从项目设计入手,最大限度的做好前期论证和设计工作,尽量减少方案调整和设计变更,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另外,由于参加工程建设单位较多,施工区域较广,空间和地域存在差异。经常会出现先用料后补办手续、无计划实施采购,先满足施工需要等问题,如何保证物资计划的规范管理,也是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所以物资计划管理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配套的物资计划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保证项目建设中物资计划管理的规范。
1.3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由于大型工程对物资需求总量巨大,实行单一主体的采购供应,难于保证大型项目工程施工建设的需要;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往往涉及的部门和施工单位多,施工区域相对广,由于空间和地域的差异,各物资采购主体又因采购专业、采购人员力量的不同,就需要发挥各采购单位的专业优势和人员的合理配置。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模式一般为:在整个工程建设区域内,建立归口的物资管理部门,由区域内各参建单位整合本企业物资需求,全口径物资需求直线提报至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汇总、综合平衡资源后,实行物资集中协同采购物资供应模式。
1.4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的类型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主要可分为物资需求计划(请购)和物资采购计划(订单)两种基本类型。
除此之外,为保证整个工程按总体规划顺利建成投产,往往在建设初期就要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编制工程项目总体统筹控制计划,所以在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中又包含项目统筹物资计划,所有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均要围绕着工程项目统筹计划的物资交货节点展开。
工程项目统筹控制计划是指为了保证项目按可研要求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制定的对工程项目的总体建设方案、目标、管理模式、施工进度和物资需求安排的总体规划;项目统筹物资计划是指:在总体工程项目统筹控制计划中,对物资需求的具体要求,主要是物资需求的订货要求和交、到货的时间节点等内容。
大型工程项目统筹控制计划一般包括总体部署、物资采购网络计划、项目控制、生产准备安排、竣工验收工作安排、工程审计及效能监察、施工网络图等内容。在物资的需求方面,对“长周期、次长周期设备、其它设备和关键材料等物资制定了详细的订货要求和交货时间节点。
2 川气东送工程的物资计划管理与做法
2.1 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在“川气东送建设工程项目”中的物资计划管理是按照“两级负责,统一垂直归口管理”的组织模式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结合实际制定更加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提高执行力,保证了项目建设物资计划管理的规范和执行效率。
2.2 物资计划管理的特点
川气东送建设工程物资计划管理主要特点为:①区域物资供应归口管理部门统一在中国石化总部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更有利于贴近生产实际,掌握现场实际动态,服务前移,使石化总部相关规定的宣贯、执行,保证工程建设中物资供应管理的规范性。更高效的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证工程项目所需生产物资的及时供应。②物资计划管理通过实行全口径、直线提报的方式,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批量采购,有效规范了物资分散采购、重复采购、过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有效的掌控工程建设需求总量,提高工作效率。③实施统一汇总,按照物资特性进行计划分交并分级实施采购,结合建设工区内生产实际,满足不同层级的需要。
中国石化总部物资管理部门在工区设立了物资计划统一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其运行机制和工作职责,主要职责为:
工区物资归口供应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建立工区内物资计划管理制度体系,物资需求计划的平衡、汇总,采购计划的分交、跟踪和反馈;采购供应、过程控制、到货物资的质量检验和集中储备和按照需求计划开展统一配送工作;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监督考核等工作。
各参建设企业物资管理部门,主要按照石化总部和区域物资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规定,建立内部的物资计划平衡、会审、汇总、提报、企业自采物资的采购供应和内部考核等工作。
2.3 物资计划的管理方式
在川气东送工程物资计划管理中,分别对总部集中采购、区域集中采购、企业自行采购三种物资采购模式分别制定了管理方式。
(1)总部集中采购。工程各参建企业提报物资需求计划至工区物资归口管理部门,经综合平衡、汇总后,按照分级采购目录,上报中国石化总部物资供应管理部们直接实施采购供应。
(2)区域集中采购。工程各参建企业提报物资需求计划至区域内物资归口管理部门,由区域物资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采购供应。
(3)企业自行采购。对总部集中采购物资和区域集中采购的物资外的品种,由区域物资管理部门批复企业自行实施采购供应的模式。
2.4 川气东送建设工程物资计划管理流程
2.4.1 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提报及要求
(1)工区内各企业用料单位,结合按照设计方案和物资需求网络计划要求,结合工程任务、建设进度,编制物资需求计划。
(2)工区参建企业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审核本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经与工程、技术、装备等部门结合优化需求,并平衡、汇总后(动用属于应急抢险和专业储备物资须经确认,提报补库计划),编制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区域物资归口管理部门。
2.4.2 物资计划的汇总、平衡、分交
(1)工区物资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参建企业提报的月、季、年度、补充、紧急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并实行工区整体平衡,编制物资(拟)采购计划。
(2)按照中国石化物资分级采购目录、川气东送工程集中采购目录,提出分交初步方案,经由计划会审会审议,集中分交和批复后各采购主体实施采购。
2.5 物资采购计划的跟踪与反馈
工区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审定的物资计划和分交情况,及时对各采购主体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将计划执行进展情况定期反馈各参建单位物资管理部门。
2.5.1 物资计划管理考核与监督
(1)设立了管理机构。川气东送工程设立物资供应管理过程控制及监督考核委员会,负责建立物资计划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企业物资计划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企业物资计划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企业分别设立物资计划绩效考核部门,负责将物资计划应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纳入本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负责组织实施物资计划绩效考核工作。
(2)编制下达物资计划管理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依据《中国石化物资供应管理规定》、《中国石化物资供应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下发了《川气东送工程物资供应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川气东送工程物资供应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
(3)绩效考核过程管理控制与监督
绩效考核内容:需求计划准确率、及时率及物资积压、对生产建设影响的情况;物资采购计划的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采购质量、采购成本、合同签约、物资储备与履行情况等物资采购供应活动的执行情况;工区各参建单位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整体情况。
物资需求计划监督与考核方法:通过查阅计划管理台帐和相关报表,每季度对参建单位提报的季度、月度、补充需求计划进行检查,每年对参建单位提报的年度需求计划进行检查,考核结果在工区公布。
2.5.2 物资计划管理的控制
川气东送建设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是企业设计、计划、生产、工程、技术、装备、物资供应等多部门以及生产、建设单位协同工作的整体活动。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和绩效。怎样通过物资计划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最大限度发挥物资计划管理的作用,完成任务和管理目标,需要紧紧围绕构建适合工程运作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制定了工程整体层面的《川气东送建设工程物资供应管理实施细则》《川东北物资计划管理办法》《川东北物资供应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实行月度计划执行报告、反馈制度,建立计划通行报表。区域归口物资管理部门与各采购主体建立了统一的计划实施跟踪报表,定期更新,将最新的采购计划进展情况分别反馈各参建设企业,使企业能够根据采购进展,合理安排或调整生产、建设计划。
(2)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工区层面的月度物资计划管理例会制度。主要对制度进行宣贯,通报计划管理相关情况,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不断推动计划归口管理机制及完善,发挥归口管理职能。二是建立现场层面建立了物资需求计划对接例会制度。组织设计、采购、施工、生产、技术等单位,多层面开展需求对接,掌握实际需求和时间节点安排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建立健全物资计划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物资需求计划申报、审核、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计划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3 大型工程项目物资计划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在任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物资保障始终是项目顺利按时间节点建成投产的关键,物资计划管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企业对项目建设的整体绩效。通过川气东送工程物资计划管理,启示如下。
3.1 物资计划集中管理的优势
川气东送工程实现了统一归口管理、统一流程、统一资源配置。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优势。
3.1.1 合理配置物资资源,避免内部企业无序竞争。
在未实施区域集中采购前,各工程参建企业在资源获取上各自为战,不能有效共享资源。甚至出现了部分单位停工待料,有的单位库存长期无动态的现象,导致配置失衡,影响了工程整体建设进展。如:2008年初,针对油井水泥全国性资源紧张状况,整合工程整体需求批量,发挥区域集中采购的优势,提前锁定资源,根据施工进度实施统一分配和调度,合理分配资源量,既保证了生产急需又避免了积压造成的浪费,同时扭转了各企业到油井水泥厂家争抢资源的局面。
3.1.2 形成规模采购,降低采购价格
通过整合工程部分大宗、通用物资的物资需求,并实施了框架协议采购,提前锁定资源。在对地面集输项目、联络线和长输管道项目所需阀门、电缆等物资实施集中采购后,形成了较大的采购规模,增强议价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
3.1.3 优化采购渠道,促动供应商优质服务。
工程区域集中采购优化了供应商数量,扩大了单个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供应商积极性,促进其努力改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确保按期交货。这些产品供应商匀在生产现场设置服务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解决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问题,有力地保障了项目所需物资顺利投用。
3.1.4 统一调度调剂,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通过实行物资计划区域集中管理,实现了需求及资源的统一控管分配,利于实施库存资源的统一调度调剂,促进资源共享、平衡利用,不但保证了物资供应,还达到了调控库存防止积压的目的。
3.2 大型项目建设物资计划管理重点
3.2.1 专业的计划管理人员到位。
在项目建设中,为了保证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必须要求计划管理人员在项目建设初期,就要快速、系统掌握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统筹控制计划安排和所需物资基础设计料表;安排专业人员驻守一线与设计、工程、技术、生产等单位(部门)协同作战,掌握项目各板块施工工序、工艺流程和物资的特性。有重点、分层次的安排物资需求计划的提出(尤其是物资的需求数量和时间),合理安排采购到货进度,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尽量降低物资计划的不确定性,减少因供应连锁反应造成后期的费用增加(库存占用、物流成本等费用)及物资浪费(工程剩余、积压物资)。
3.2.2 整合计划,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川气东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本身对物资的需求量巨大,加之各建设模块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均不尽相同,这样就增加计划管理的复杂性,容易造成各自为战,物资计划重复提报等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对工区内的需求计划进行整合,实施统一归口管理,集中对通用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合理配置,减少浪费。
3.2.3 建立统一信息操作平台。
由于在川气东送建设工程项目中,各参建企业所用的信息平台不一致,甚至部分企业无信息平台,多采用线下的方式进行资源平衡,这样不但造成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平衡、汇总、统计等出现不准确,而且增加大量的工作量。由此建议在今后的多企业协同作战,建设工程项目时,建立整个工区各参建企业统一的ERP操作平台,工区所有物资需求计划均通过此平台进行平衡、汇总、统计操作。这样即加强了物资计划的规范化管理,又有利于增加资源集中平衡的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和复杂化,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加强采购管理己经成为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NTC公司目前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战略采购分类和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
0 引言
根据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生产型企业平均要用销售额的50%来采购原材料、零部件,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物资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由此可见,采购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和复杂化,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采购管理己经成为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采购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采购的总成本,而且可以提高采购效率,进而可以让企业降低自身的产品售价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
1 NTC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组织结构不合理
1.1.1 采购人员素质不高
NTC公司是前身是一家国营化工厂, 始建于1978年,1991年跟台湾合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过于固定,中层干部大部分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公司工作超过30年,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思想相对陈旧。采购部门的人员也是这样的情况,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总经理难免对直接领导下的采购部门采取高压政策,导致采购人员没有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甚至相互诋毁,人心涣散,人浮于事,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甚至造成采购人员流失。
1.1.2 职责分工不明
负责公司采购工作的是两个供应科,都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这两个供应科的采购工作是互相平行的,设立两个供应科的目的是总经理为了让他们之间在采购原辅材料时能够互相竞价,使采购成本降低。这样的采购组织结构,往往造成两个供应科之间为了拿到同一个采购任务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互相诋毁对方,或者为了低价采购不惜以牺牲原辅材料的质量为代价。而且这样分工不大明确,容易产生混乱现象,有时甚至造成一些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供应商评价与分析、采购信息沟通、采购绩效考核等工作往往都无法正常开展或做得不是很好。
另外,总经理通常对具体负责某项采购任务的采购人员越级指挥,使得采购主管夹在中间,权力不能正常行使。生产副总对采购部门没有指挥权,公司各部门之间如仓库、生产车间、生产计划部门、质监部门和采购部门等相互扯皮,采购信息传递延误,有时会造成原辅材料供应不及时或是存在质量缺陷而影响生产。实际上这样采购组织结构却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1.2 产品未进行战略采购分类
NTC公司没有对采购产品进行这种战略分类,依然采用了传统的“ABC分类法”,简单地依据金额的高低对采购物品进行分类管理,而忽视了采购难易度、采购提前期、供方垄断、生产依赖性、供应商的数量、增值能力和企业自制、外包的可能性等因素对公司运营管理的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很难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1.3 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
1.3.1 供应商选择流程不科学
NTC公司的有些采购产品,其供应商的选择、认定、考核和监督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有时候只在缺少供给时,才灭火式的寻找供应商,结果浪费时间和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即使找到了,由于没有时间对供应商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与调查。这样的选择流程,不能全面地考察供应商的能力,缺乏科学依据,很难保证采购产品能满足公司生产工艺的需要,要么质量达不到要求,要么产品交付可能出现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要么长期依赖于某一供应商,要么每次采购都重新选择供应商,增加了采购风险。
1.3.2 供应商管理不足
公司的采购人员缺乏战略采购意识,认为拿钱就可以买到东西,把采购仅仅看做是与供应商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只注重谈判、比价、压价,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扶持以及通过采购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NTC公司没有进行分类和针对性管理。由于传统式的供应商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双方竞争性的关系、对立的关系,因此受这种思想的影响,NTC公司往往不能区别的看待不同的供应商。
1.3.3 供应商评价机制不健全
NTC公司还缺乏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的意识,在设计方面也存在着指标不完整或缺乏科学性,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评价权重也是从采购部门的经验出发制定的,缺乏科学性。另外,在运用过程中,事实不到位,反馈不及时也大大削弱了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的所应发挥的作用。甚至有些原辅材料只是凭着评价采购人员或部门主管的主观判断,因此评价结果容易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 NTC公司采购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NTC公司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采购管理及其重要性,组织全体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要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 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用于公司一套科学的采购管理体系,来赢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 要加强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整个采购部门从上到下都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在组织结构方面,首先需要将供应科合二为一,然后再将它划归生产副总直接领导,这样可以做到分工明确,便于安排生产,提高采购效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采购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
2.2 战略采购分类优化策略
2.2.1 引入ABC分析法进行分类
NTC公司的原辅材料种类繁多,各个品种的采购金额又大小不等,各种原辅材料对公司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终端客户的影响程度不一,供应市场的厂商规模、产品质量与服务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原辅材料运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影响收益的方面。从供应商角度来讲,这是特别关注了掌握着很高比例总采购金额的相对少数的供应商;从库存管理角度来讲,这是特别关注了那些采购数量不大却占很高比例总价值的原辅材料。
2.2.2 引入风险评估进行战略分类
在对原辅材料进行分类时,不仅要考虑采购金额的高低,还要进一步考虑供应风险的影响。投资组合分析通常包括评估市场风险,并对采购的风险分析其对财务成果的影响。将原辅材料分为战略产品、杠杆产品、瓶颈产品和一般商品。
2.3 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
2.3.1 建立供应商选择标准流程
为解决NTC公司供应商选择流程不科学的问题,建议公司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标准的供应商选择流程,以便全面考察供应商的能力,合理选择供应商,确保采购产品能满足公司生产工艺的需要。
2.3.2 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在供应商的分类管理上,结合采购部门收集到的供应商信息,制定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评价标准,对供应商实行分类管理。NTC公司的原辅材料品种繁多,供应商的数目众多,因此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可根据原辅材料的特点、供应商的能力和供应市场的情况,将供应商基本划分为战略型供应商、杠杆型供应商、普通供应商、大量型供应商。
2.3.3 建全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NTC公司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质量、价格、交付能力、服务水平、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设备状况、创新能力、宏观环境因素、企业信誉、战略兼容性、文化兼容性和信息平台兼容性等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评。
供应商绩效评价是供应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NTC公司如果能按照上面的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对现有供应商的动态评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激励机制对现有供应商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便与之更好地进行战略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双赢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针对NTC公司目前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对NTC公司的采购管理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NTC公司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战略采购分类和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识别和探讨,提出了优化采购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方案。希望本文能对NTC公司采购管理的优化能有所借鉴和帮助,也希望本论文能对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由于本文作者本身水平和时间有限,资料收集不够完善,研究还不成熟,对某些分析还不够深入,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凡,罗晓光,基于分类管理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程序模型,科技与管理:2005(3):48-50
[2]罗伯特·蒙茨卡,罗伯特·特伦特,罗伯特·汉德菲尔德,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交货期 过程分析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74-02
一、引言
供应商交货期的准确性对采购企业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交货期是企业决策过程重要的影响因素(刘春林,2001)、对企业生产调度过程具有重要约束(李淑娟,2005)、能够产生巨大的时间价值(倪钢,2013)、也影响到市场需求(Li L,1994;Zhao M,2007),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也有重大影响(林勇,2007;周颖,2011)。因此,必须重视对交货期管理以不断提高交货的准确性。
二、交货期影响过程及其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从交货期的影响主体上看,主要有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采购方三个主体;从交货期管理方式的角度上看,主要有基于合同条款约定的交货期管理与基于快速交货的交货期管理两种;从交货期影响过程的角度上看,可以分为采购合同前的准备阶段、采购合同执行阶段与合同执行后的评价与反馈阶段。
本文主要是站在采购商的立场,从交货期的影响过程阶段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交货期的准确性。根据对交货期影响的过程性因素,可以把交货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执行与事后考核三个阶段进行识别,交货期具体的影响因素见图1所示。
三、提高交货期准确性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交货期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从三个阶段提出提高交货期准确性的对策。
1.事前规划对策。事前是指订购之前。事前计划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对将来的交货期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具体对策包括如下。
(1)准确的需求定义与品项分类。采购人员应熟悉企业所需采购产品需求定义,并依据采购支出水平与供应风险要素把企业所需采购的商品或材料按照常规品项、杠杆品项、瓶颈品项和关键品项分类,掌握不同类型商品采购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重点与差别及其适用的不同采购方法。
(2)搜寻与评估备选供应商。采购人员根据所需采购的不同商品,通过供应市场调研,熟悉不同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等主要指标与其他指标情况并对备选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甄别出不同商品的备选供应商与优选供应商,以备采购时与相应供应商进行谈判并与最优的一个或多个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对于长期合作的优秀供应商可与之建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订购运行时间测算。订购运行时间按照采购流程来看包括采购部的订购、下订单、采购、供应商准备与生产、运输、验收与入库等过程各阶段所发生的时间。要求企业采购人员对上述内部订购、下订单、采购、验收与入库等环节的运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外部的不同供应商准备与生产、运输等环节时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出整个订购运行时间,合理确定订购提前期。
(4)确定交货数量。采购部门首先要明确企业所需交货数量,根据采购数量大小,采购部门需要做出两个方面的决策,一是单一供应商与多个供应商的决策;二是一次货与分批交货的决策。在做前者决策时同时还需要根据供应商现有库存量与生产能力来决策是一次货或分批交货,使供应商的供应速率与企业的需求速率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
(5)确定交货日期。交货日期的确定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自身生产或经营所需时间点,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订购运行时间、供应商生产与供应物流时间,这样才能提高交货日期的可靠性。
(6)掌握供应商生产设备利用率。生产设备利用率对供应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采购人员应预先掌握,在保证企业所采购的物资的数量、交期、品质一致性的前提下,应对订单数量与交货时间进行有效分配。
(7)了解供应商的柔性。供应商柔性的高低与企业变更需求的满足率之间有直接关联。企业需求的变更涉及到产品、规格、质量等级、数量、交货期等方面,变更需求的满足率与供应商的新产品研发实力、质量管理水平、生产能力大小、供应物流和组织管理优化等能力因素有关,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应预先考虑供应商的上述能力。
(8)做好应急方案。针对每一项采购,采购人员应针对不同的采购商品做好备选供应商与替代品的应急方案,以预防原定供应商供应的意外中断,防范供应中断风险。
2.事中执行对策。事中是指采购合同签订之后,从供应商生产准备阶段到供应物流的阶段。本阶段对交货期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相关对策如下。
(1)对供应商的生产技术支持。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是否存在困难,如果有,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支持。
(2)了解并确保供应商生产原材料供应。了解供应商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是否有保障,若有困难,则及时为供应商提供信息协助解决。
(3)跟踪供应商生产计划与进度。采购企业的合同跟踪人员应及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进度,判断其是否与本企业的交期进度相吻合,如果不吻合,则必须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并协商解决,如果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则采购人员及时启动应急方案,确保采购商品的及时供应,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平稳性。
(4)及时的变更通知。首先,作为采购方应尽量避免采购商品的交期或产品规格调整,以避免供应商生产及交货的混乱;其次,如果采购方确需调整采购计划,则必须及时通知供应商并协调处理。
(5)品质检验的前置。对于杠杆类、瓶颈类和关键类产品采购,采购方可以在采购合同中注明,根据采购计划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安排技术或质检员到供应商企业进行跟踪、指导与品质检验,以减少或消除表象上的按期交货但却因品质缺陷导致的有效供应不足而产生的实际延期交货问题。
(6)供应物流的合理规划。采购合同应明确界定供应物流是由供需双方谁来负责,无论是哪一方负责,均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自营物流与外包物流之间进行选择。采购方应及时与供应物流服务提供方进行沟通与协调,要求应依据交货商品类型与特点、数量、起止地点、送达时间、运输方式、线路等因素提前合理规划供应物流方案,确保按照交货期间准时交货。
3.事后考核对策。事后考核是指采购合同执行结束之后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与考核。通过事后评价与考核,可发现优秀供应商或发现运作中的不足,以便积累经验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交货期的准确性。
(1)对供应商绩效的评价与考核。采购方事先制定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办法,并把交货期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同时把考核结果与对供应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关联起来。
(2)客观全面的延迟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若供应有延迟,就事论事地对延迟原因从事前规划、事中执行等不同阶段进行客观分析,从采购方、供应商与供应物流等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积累经验,防止延迟再次发生。
(3)供应商对比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对比,一是同种产品的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对比分析;二是现有供应商与潜在供应商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区分出企业不同商品采购的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与备选供应商,为企业未来供应商的正确选择与确保供应打下良好基础。
(4)对供应商的激励与约束。当一项采购供应结束,企业应及时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与对比分析,并对优秀的供应商可采取订单增加、优先付款、战略合作等方面的激励;对于供应绩效不佳或不达标的供应商采取订单减少、降级、甚至取消供应资格的约束办法。
四、结束语
交货期准确性对供应商、采购企业与企业客户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提高交货期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影响交货期的因素众多,当分析的角度不同时,其影响因素将有所区别,因此提高交货期准确性的对策将会有所不同。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供应链环境下采购与供应绩效及库存管理决策研究”(2012SJB630025);南京工程学院基金项目(KXJ0807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080)。]
参考文献:
[1] 刘春林,施建军,李春雨.一种最小化交货费用的供应链优化模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2] 李淑娟,李言,曾志斌.一类带交货期约束的资源选择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6)
[3] 倪钢,张毕西,于秀丽.物流交货期决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3(5)
[4] Li L,Lee Y.Pricing and delivery-time performance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1994(5)
[5] Zhao M,Zhang Y.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odel with price and delivery time dependent demand[J].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2007(2)
[6] 林勇,乐晓娟,于建红.面向短生命周期产品的供应链订购批量与交货期协调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7(4)
[7] 周颖.考虑服务水平约束的制造商定价和交货期联合决策[J].系统工程,2011(3)
[8] 汤晓华.采购管理工具箱:策略、方法与实务指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2
1.1医院后勤管理机制问题:医院后勤部门是医院的附属部门,它受医院的统一调配,长期以来工作人员只要进了医院就是捧了铁饭碗,在思想上缺乏主人翁意识,服务上不讲成本核算,忽视经济效益,粗放式的管理思维难以突破,仍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隐性规则,使执行力大打折扣,不注重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不注重在工作中总结分析,难以将事做精细。
1.2医院绩效考核方式问题:医院目前实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仍然沿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不分专业和层次,使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所考核的德、能、勤、绩内容也很笼统,难以科学、客观地反应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1.3人员素质与管理不适应的问题:后勤人员的来源基本是招工或其他部门转岗、转业而来,这些人员的突出特点是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一部分工人即使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不注意知识的更新,面对进口设备和新的后勤设备显得毫无办法,全部依赖外部维保单位,而且对外部维保单位的工作质量也没有能力控制,不仅增加了医院运营成本,而且如果维保单位不尽责还会增加医院在运行过程中的隐患。
1.4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医院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有医院自己搞和外包给供应商两种模式。①后勤服务社会化自己搞。即有的医院将后勤中的几项功能整合成一个服务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将其从医院剥离出去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后勤保障工作上与院方是服务提供商与消费者的平等主体关系。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后勤部门繁多、医院机制不灵活的难题,而且自主经营可以使后勤的服务对象不局限于一家医院,便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后勤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但由于人员大多是医院原来的员工,与院方不能形成真正的独立平等的交易主体关系,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会影响社会化的进程,使得改革流于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医院后勤机构人员繁杂的现状。②后勤服务外包给供应商。目前医院外包服务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洁、餐饮、设备保养和维修、警卫等单项服务,业务渗透程度较低,难以提供全方面、专业化级别的后勤服务。由于医院服务供应商起步晚、发展慢,主体不够成熟,导致医院未能对于后勤服务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医院后勤服务缺乏成熟的行业标准,没有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使得供应商的水平参差不齐,降低了整体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供应商入市门槛比较低,造成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严重违背了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初衷,不仅管不好,而且还要加大医院的管理成本。所以有些医院实施后勤社会化管理后感觉还不如自己管得好,则又恢复了自己管的模式。
1.5医院后勤人员的培训问题:由于医院的后勤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管理,但现在我国的大专院校与职业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院后勤服务专业或相关专业,现有医院后勤管理人员都是其他专业人员转行而来,因此后勤管理人才缺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现有的人员已难以与岗位相匹配,医院目前也没有很好的长期培训机制来解决这一矛盾,只是通过短期培训颁发资格证书等方式取得一定的补充作用。一个真正技术好的后勤人员要培养成才需要好几年,医院也会因此付出很多培训成本,而由于医院的工资待遇并不高,造成人员流动量大,所以医院也没有培训的动力。
2医院后勤管理应对措施
2.1医院管理机制的转变(1)医院后勤管理必须实现根本性的改变,不仅是思想上的改变,更是管理制度上的改变。后勤管理还是要积极创导社会化管理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使医院能选择到最有利于医院需求的高标准的服务品牌,使现有的后勤管理充满活力和创造性。(2)规范医院后勤社会化不是单一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开搞活,更要加强监督和有效管理。此外,还应注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剥离和稳步推进”。重视试点作用,要在保证医院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条件下,探索出适合现代化医院后勤人员管理、资源优化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改革模式。如同期医院将清洗外包后,将医院清洗临时工和机器也一并划给外包公司,运行下来则为医院节约了资金,所以清洗外包服务现在越来越成熟,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2.2医院重视人员培训教育:现代化企业运行模式下,培训员工是提高职工素质,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医院后勤工作在实现社会化管理后,后勤部门的人员将会大大减少,但专业水平不能降低,因为他们担负着监督和管理外包单位的职责,医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和文化培训,培养后勤人员的组织管理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
2.3医院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广开选人渠道,敢于打破单位、行业、地区界限,增加透明度,选拔与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要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灵活的用人机制。要根据人才的特长、个性和意愿,把他们选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和创造机遇。
2.4建立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职工主动去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工作,让医院的运作充满活力和生机,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立医院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一线员工倾斜。对于能力强、水平高、重实干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要给予较高的分配标准,并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鼓励员工多劳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