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食品安全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标准

第1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机构;国内外对比;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根据最新的《食品安全法》2014修订稿,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代表组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进行审查。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也就是说,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要由卫生部负责制定、公布,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同时卫生部成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委员会下设10个专业分委员会,包括污染物、微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食品产品、生产经营规范、食品相关产品及检验方法与规程,专业分委员会负责本专业领域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工作。专业分委会审查通过的标准最终要经主任会议审查通过,方可经卫生部正式。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也下设秘书处,承担委员会日常工作,并借鉴法典的管理模式,注重秘书处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素养的加强,使秘书处人员能够积极配合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工作,保障标准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的规定,由于该领域特殊的专业性,将其单独管理。

我国的对于食品安全的机构设置基本上就是模仿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机构设置也基本相同,都基本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由1~2家主要机构负责制定,但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由农业部牵头制定,归卫生部门管理。

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程序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己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或技术法规的制定程序,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在科学评估、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程序中均坚持了风险评估和监测的科学和公开透明原则。在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还针对食品中有害物质开展监测工作,对食品中污染物质均开展了相应的监测工作。欧盟在2000年成立的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欧盟委员会在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及技术法规时,为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在“食品安全白皮”中规定消费者有权利在任何环节对感兴趣的事项提出评议。美国从1995年开始就要求对国家经济影响重大的标准在之前应该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机构同样承担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通过“蓝皮书”和“红皮书”的形式每年公布残留监测计划,以及残留监测数据,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提供数据支持,在一项法规公布之前,均有较长的公众评议期。

我国在2011年10月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工作,同时也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方面类似,但由于时间关系很大差距,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中也同样遵循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但社会公众的参与发达国家也有距离。与法典标准的制修订程序相似,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程序包括七步:确定标准制修订计划、起草标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审查标准、批准和标准、跟踪评价标准、修订和复审标准,并增设了网上征求意见阶段,提高了标准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同时,借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做法,以法典标准为科学基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对相关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要求等进行了整理,进一步细化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形成了便于管理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工作程序手册》。。《程序手册》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法典框架内应研究结果用的风险分析工作原则、关于科学在法典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及在何种程度上考虑其他因素的原则声明,以及由污染物、添加剂、兽药、农药及营养与特殊膳食委员会制定的应用于各自委员会的相应的风险分析原则,为各委员会的工作提供指导。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也明确规定,卫生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按照这一要求,卫生部己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重要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此外,程序手册中制定了关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微生物、相关产品、营养与特膳、理化检验、农残标准制修订的技术原则,为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迫切需要重点解决产品标准目前存在的重复、交叉和矛盾的问题,进一步理顺产品标准的分类体系。另外,尤其需要加强对食品过程控制的管理,抓紧清理并理顺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规范等过程标准,鼓励行业和企业制定HACCP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标准体系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接轨。

参考文献:

第2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此前,有多位消费者称,其购买的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系列“椰子粉”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亦有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而当地监管部门在此问题上始终态度模糊,消费者据此质疑,其存在地方保护。

椰子粉身陷“标准门”

2016年12月,北方已经进入深冬模式,作为越冬度假首x之地的旅游大省海南,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海南旅游必带的特产,椰子粉一直颇受消费者青睐。在最繁华的海口市,记者注意到,不论大街小巷的小商店,还是规模较大的海南特产超市,都在红红火火地销售外包装上标示为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椰子粉”产品。

记者购买了数包外包装上标示生产企业为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产品标准为DB46/T69(普通级)、生产日期为2016年11月15日的“高钙椰子粉(固体饮料)”。记者注意到,所购买的“椰子粉”产品标准为“DB46/T69”,即地方推荐标准。

而“椰子粉”的地方推荐标准“DB46/T69”早已被2015年颁布的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所替代。这两家公司所生产的“椰子粉”为何依然采用地方标准呢?

随后记者通过互联网检索发现,针对标准一事,此前有多家媒体对上述两家食品企业仍在使用旧的“DB46/T69的椰子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生产“椰子粉”进行过报道,对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提出了质疑。

然而,在被媒体报道后,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积极主动地到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送检“椰子粉”样品,获得“检测符合新国标”的结论,以“自证清白”。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椰子粉”是否“符合新国标”却不得而知。尤为奇怪的是,作为主要监管部门的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这些被质疑的“椰子粉”产品是否进行过抽检和抽检结果是否合格一直未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公开回应。

监管部门不给力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3月30日,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了《关于海南省食品地方标准清理结果的通告》(琼卫通〔2016〕1号),通告称,对属于清理范围的57项食品及食品相关地方标准进行了清理。其中,“DB46/T69-2006-椰子粉”保留作为食品质量地方标准,不纳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该通告发出后,海南地方媒体曝出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依然使用“DB46/T69-2006-椰子粉”标准生产和销售“椰子粉”。

事实上,国家卫计委早在2015年11月13日就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并于2016年11月13日实施。该标准适用于饮料,不适用于包装饮用水。新标准代替了GB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等八类食品的卫生标准。但是,海南市场上为何还大量存在沿用旧的地方标准生产的“椰子粉”呢?

那么,在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后,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用旧标准(DB46/T69)生产的系列“椰子粉”有多少批次?产量有多少?流入市场的有多少?这些“椰子粉”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随后联系了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处处长冯学行,然而,冯学行处长表示,需要通过采访函与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得联系。记者随后又与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吴焕开取得联系,并传真采访提纲,且按该局要求在其官网媒体通道填报了采访申请。

或涉地方保护?

采访函发出一周后,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记者发来了《“椰子粉”事件采访提纲回复稿》(以下简称“《回应》”)。

针对消费者提出的疑问,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回应》中表示,海南省地方标准椰子粉(DB46/T 69-2006)仍然有效。

该《回应》称,根据《关于海南省食品地方标准清理结果的通告》(琼卫通[2016]1号,以下简称《通告》)文件规定,椰子粉(DB46/T 69-2006)标准保留作为食品质量地方标准,不纳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只是明确该标准的分类以及归属,即该标准归类为质量标准,由质监部门,而不是该标准作废,该标准仍然是有效的。

《回应》还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仍适用于海南省地方标准椰子粉(DB46/T 69-2006)。GB 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只是椰子粉标准(DB46/T 69-2006)中所引用的其中一个标准,且椰子粉标准(DB46/T 69-2006)第二项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已明确:“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引用的是“GB 7101 固体饮料卫生标准”。因此,当GB 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代替,作为新版本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自然的被引用而适用椰子粉(DB46/T 69-2006),即椰子粉标准中的卫生(安全)标准适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GB 7101-2015)的规定,椰子粉地方标准(DB46/T 69-2006)仍然有效。

《回应》最后仍称,由于椰子粉(DB46/T 69-2006)“标准仍可正常使用,不存在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旧标准生产“椰子粉”系列产品的情况。并表示根据属地管理的规定,要求属地食药监局依法对上述两家企业进行监管。

不过,该《回应》并没有对海南南国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品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椰子粉”是否进行过抽检以及抽检结果如何予以回复。

第3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052-01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时对食品安全的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食品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食品安全标准是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以及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最基本的依据,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可以起到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作用。但就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案例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存在着很大弊端,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已经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但与国际标准和先进国家标准的比较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虽然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已经制定了很多,但整体来说太过于零散,缺乏一定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给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问题带来了困难。

第二,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农业方面、卫生方面、环保方面、质检方面以及工商和经贸等等多个部门机构,而这种分段式管理很容易造成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上的空白和漏洞,甚至有些相互之间还存在着交叉矛盾。

第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覆盖面不够。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覆盖面不够,体现在标准不健全以及重要标准缺失的问题上。

第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前瞻性不够。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度缺乏前期基础研究工作,缺乏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研究。

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有效完善

(一)重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前期的战略研究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下,各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也都在紧张的进行当中,一些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化的问题上已经获取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美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以联邦法律以及各州的法律为依据的,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投入等方式来进行,避免盲目的,毫无依据的或者在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度工作,而是要尽可能多的做基础性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获取制定标准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资料。以往那些没有做前期基础研究和反复验证得出的国标、部标以及企标都不应给已实施。

(二)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到的技术含量也随之增高,食品中的添加剂成分越来越多,导致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还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内容,而且在农产品农药残留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等随着社会发展而延伸出来的种种问题面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都显得苍白无力,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而且食品安全标准的陈旧性和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新的食品安全法律不能总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以后才被推出,一定要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对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行定期的修正和进一步完善,以便成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坚实后盾。

(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可以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控制。食品利益导向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法律规范来进行,企业单位在进行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添加剂种类以及数量、农作物产品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备案保留。另外,企业在食品生产和加工各个流程和环节中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的相关操作要做出具体的信息记录,并且在消费者面前把这些信息进行透明化,让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加工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在挑选和购买产品时做出理性选择。

(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体系的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范围需要覆盖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如食品的生产,食品的包装一直到最后食品的销售整个过程。当下我国已经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而“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等法规与食品基本法律“食品安全法”之间存在着矛盾,各种法律之间严重缺乏协调性,因此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以统一性和一致性为基本原则。当然,要让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意义上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有力依据,不仅需要相关立法机构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最终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结语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广大消费者人身健康有利保障。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分析,提出了不足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希望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够逐渐得到完善,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我国的食品供应商绝大多数只具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相关认证,如果要将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通过IFS、BEC、SQF等相关标准的认证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让国内的食品企业更多地了解有关IFS、BRC、SQF及GFSI的相关内容,本刊特地邀请了国际食品标准IFS专家、IFS总经理Stephan Tromp先生;BRC审核员、BEC认可的讲师、BRC技术评估员徐建华先生;SQFI澳大利亚及亚洲地区代表BiII MCBride先生;GFSI/消费品论坛(The ConSumerGoodS Forum)食品安全项目总监Catherine FgANCOIS女士及NSF-CMi亚太区总经理Peter BraCher先生,就三大标准及其与GFSI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目前,IFS.BRC.SQF三大标准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被GFSI所认可,请简要介绍 下这三个标准形成的历史背景。

Stephan Tromp:IFS是由德国零售业协会制定。多年来,对供应商的审查是食品生产及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应商和贸易企业直在寻找解决方案,以降低他们由于多重审核所支出的费用。基于这种情况,在2002年,为了建立一个共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德国HDE一零售业联合会的食品零售商制定了名为“IFS(国际食品标准)”的共同审核标准。IFS国际食品标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审核基准,为所有的品牌食品供应商提供统的公式、统一的审核程序以及对审核结果的相互认可,从而使整个供应链更加透明。

徐建华:BRC是由英国零售商协会制定。英国零售商为了保护他们自有品牌的声誉,产品质量,要求其供应商根据他们制定的检查标准进行审核、评估、筛选。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零售商的供应商由于多次审核而产生的额外成本,零售商之间的不同要求,没有统的执行规范等问题,英国零售商协会在零售商的协助下,制定BRC标准。随后英国零售商协会对BRC进行了5次修改,并在2008年把BRC正式更名为全球食品安全标准,这也显示了英国零售商协会把该标准推广到全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BiII MCB ride:SQF是全球食品行业安全与质量体系的最高标准,是唯 个总部位于欧洲以外且经过GFSI认可的项目。1994年,为确保向澳大利亚零售商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澳大利亚农业委员会为食品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制定了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这就是SQF的雏形,它很快被美国的水果包装企业所认可,并在90年代后期向制造业扩展并进入了国际市场。从2004年开始,SQF项目由SQF研究院(SQF InStItute)进行管理,而SQF研究院是食品市场研究院(Food Market 1nSt Jtute,FMI)的一个部门。目前,SQF2000是世界上唯一将HACCP和ISO9000这两套体系完全融合的标准,同时也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企业在质量,安全体系上的双重认证成本。该标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获得IFS,BRC.SQF认证对于保障食品的安全及进入欧美市场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请介绍一下这三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Stephan Tromp:其实,IFS不只是一个食品安全的标准,它还为产品及其供应商在质量与安全方面提供了一个评估与认证的通用工具。IFS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帮助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生产和需要的解决方案,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企业每年的审核数量,以缩减零售商和供应商在审核方面的成本。IFS的最新审核清单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分别是最高管理者职责,质量管理体系,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最高管理者职责包括了对企业政策、结构、顾客服务和管理评估方面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对HACCP系统、文件管理和记录的要求;资源管理涵盖了对个人卫生、防护衣、培训和工作人员设施方面的要求;生产过程是标准的重点部分(原因是IFS食品标准与产品和流程的认证相关联),根据产品的不同,它包含了对购买、包装、企业配备、内部经济、病虫防害,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测量,分析和改进部分包含了对内部审计,产品分析、产品回收和对改善措施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IFS认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IFS是食品安全与质量一体化的标准,IFS标准的建立使得食品生产商在检查食品安全和质量时,仅需面对一种标准,从而节约了参与各方时间与金钱;其次。IFS采用基于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让企业建立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审核过程中,IFS审核员的检查仅用于确定你的解决方案是否奏效,能否保证生产出安全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建立特别的安全控制措施,1FS对此将不作特别要求;再次,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这在IFS评分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评分时,审核员可以对所发现的偏离情况进行分级,你可以根据IFS审核报告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同时这也为你下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IFS给企业12个月时间去整改IFS报告中认定的所有偏差,这给企业足够

经验表明,采用IFS标准,可使企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生产流程,找到可以进行改善的切入点,从而为企业节约了时间与成本,改善了其与客户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徐建华:BRC全球食品安全标准则分为七大部分,它们分别是管理承诺和持续改进、HACCP体系、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工厂环境/设施标准,产品控制、加工过程的控制,人员管理。

其中,管理承诺和持续改进的基础要求是指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应证明其承诺完全实施《食品安全全球标准》的要求,包括提供足够的资源、有效的沟通,体系的评审和持续改进的措施,应将改进的机会加以识别,实施并全部文件化。

HACCP体系的基础要求是公司的食品安全计划应以HACCP体系为基础,该计划应系统的,广泛的,彻底和全面的实施与维持。应采用食品法典的HACCP原则,并参考相关的法规,实施条例或指南。

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公司应根据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客户要

求,以及公司产品特性、工艺、设备等知识结合公司的管理模式,制定公司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这部分包括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针、食品安全和质量手册,组织结构、管理职责和授权、合同评审和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内审、采购和供应商管理、文件和记录管理、纠正和纠正措施,追溯,产品召回,客户投诉管理。

工厂环境/设施标准是指公司应根据标准的要求,公司执行环境、异物管理和设施等GMP要求。包括内容有:外部要求、食品防护,厂房内部的要求、设施的要求、设备要求,员工设施要求、物理和化学污染控制、清洁消毒、虫害控制,废弃物管理、储存和物流的管理。

产品控制是指公司从产品开发到产品分销,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案并对采用的检测手段、检测的数据按照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执行,包括的内容有:产品设计和开发,特殊材料控制,外来物控制,产品包装、产品检验和检测、不合格控制、产品放行。

加工过程的控制是指公司应展示其对加工过程的控制能力。关注的点为关键的生产工艺步骤、测量设施和设备的准确性以及现场的监控能力。

人员管理是指公司应确保人员在上岗之前和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培训,使员工能胜任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岗位。

在培训内容中,标准非常关注岗位的技能,个人GMP(良好生产规范)的培训、培训过程以及培训后的评估。这样才能保证其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做正确的工作。

BiII MoBride:SQF有两个标准,RpSQF2000和SQFIOOO。其中,SQF2000是基于HACCP体系的面向食品生产商及分销商的供应商保障标准,而SQF1000则是基干HACCP体系的面向初级农产品供应商保障标准。两个标准需要一套完整的文档式的,可执行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来满足法规的需要,与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相一致。另外,还需要一套文档式的可执行的HACCP规范。SQF审核及认证须由获得许可证的认证公司的注册食品安全审核师进行。SQF的合格证书须进行年度审核,审核成功后核发合格证书。

记者:IFS.BRC.SQF三项标准都得了GFSI的认可,那么这三个标准有什么共性特征呢?

Peter Braeher:它们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这三大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不只取决于采购商、零售商及食品服务公司的需要,也是出于保护消费者免遭食品安全风险及保护品牌的角度考虑,二是这三大标准都是GFSI认可的标准,GFSI的特点就是“一处认证,处处认可”,这意味着在GFSI认可的标准体系下,企业得到一个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后,他们可以不用再接受其他认证机构的认证;三是这三大标准的条款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并做了具体、明确的解释。这与其它标准如IS022000、HACCP等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四是这三大标准都把一些法规的要求嵌入在标准内,如保质期的研究、转基因和食品过敏原的法规要求、标签的要求,产品的追溯体系和召回要求等;五是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三大个标准都要定期进行重审或更新,所以它们是“活”的标准;六是每一个标准都有一个认证公司的清单或目录供客户参考;七是三大标准均要求所有的审核员必须在相关的食品领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另外,在BRC和SQF中明确提出工厂需要有防护计划,以防止破坏工厂,对产品进行下毒等事件的发生,虽然IFS标准在这方面没有提及,但在其补充文件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实,经过GFSI认可的标准,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方面,均可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企业在选择哪家标准进行认证,没有必要花费用太多的精力。不过,在现实情况下,企业最好核实一下关键客户的偏好,并以此作为参考进行选择。

记者:刚才提到,这三个标准从制定到现在也在不断更新,请问,截至目前他们分别经过了多少次修订?

Stephan Tromp:2002年,由德国零售协会(HDE)拟定了一般食品安全标准,并称其为IFS国际食品标准。2003年5际食品标准新物流标准施行。目前,IFS国际食品标准已经到第五版。

徐建华:BRC食品标准发展的历史从1998年10月第一版以来,先后于2000年6月,2002年4月,2005年1月,2008年1月分布了其第二,三、四和五版,第五版时正式更名为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于2008年7月正式执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BiII MCBride:SQF~1995年5月颁布了第一版后,历经了5次修改于2008年颁布了第六版,目前使用的就是这一版本。

记者:GFSI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并通过建立基准对现有的安全标准进行检查,那么,FS、BRC、SQF与GFSI的关系是怎样的?

Cathe rine:GFSI全球食品安全倡议是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下,于2000年5月由消费品行业的主要国际性零售商CEO发起,目的是寻求食品安全系统的持续改进,提高供应链的成本效率,并保证消费者有更安全的食物。GFS旧常工作由消费品论坛进行管理。其战略发展计划及主要决策由GFSI董事会领导。董事会还负责指导GFSI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在近年来增加迅速,目前已超过120A。分设不同的工作组也已增加到七个。工作组代表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食品零售公司,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食品零售额的65%以上。

目前GFS已认可您所提及的这三个标准,并且这三个标准的组织机构都是GFSI的成员,并在GFSI工作组中发挥重要作用。BRC标准由英国零售商协会在1998年引进,并于200381月被GFSI首次认可;IFS标准于2002年被引进,2003年年被GFSI认可。

记者:我们知道,GFS的目标旨在不同的标准间寻求对等与趋同,要得到GFSI的认可,各标准必须按照相应的指导文件进行操作,请介绍TGFSI指导文件的相关情况?据了解,GFSI的指导文件已经第六版,那么,像IFS、BRC、SQF等标准,是否需要重新申请GFS的认证?

Cathe rine:GFSI指导文件不是一个新的标准,它是一个为标准及操作规范设立的指导性文件,它代表着各利益相关方的食品安全最佳操作规范。在前五次修订的基础上,最新第六版指导文件中,列明了就具体食品安全体系得到GFSI认可的步骤过程。也对体系如何修正完善提供了具体指导。同时,新版指导文件还对寻求接受GFSI认可的食品安全体系自身管理提出了需要实施的具体要求,还包括生产安全食品的关键要素。

建立这个指导文件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它去比较当前国际上几种不同的主要标准体系,在他们之间寻求一些对等与趋同,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旦形成标准间的对等与趋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的标准体系进行一些整合。这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它会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切实的好处。

目前,GFSI指导文件的第六版本在GFSI方网站上可以提供下载及相关介绍。并将在今年2月伦敦举行的全球食品安全会议上正式发行。所有通过了GFS 2007年第五版本指导文件要求的标准到2011年12月31号日之前仍然有效,之后,如果仍要获得GFSI认可,所有标准需基于指导文件第六版的要求重新进行申请,目前我们已经将重新申请的要求通知到各标准组织机构。我们也将在GFSI官方网站和通过邮件的方式保持信息的更新。

记者:作为世界食品安全标准IFS、BRC、SQF这三项标准的发展趋势及在中国的推广情况是怎样的?GFSI在其发展战略中对中国市场又有怎样的计划? Stephan Tromp:IFS在合肥设立的办事处是FS全球第五家办事处,主要负责IFS在中国及全亚洲的业务,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国建立FS的网络,同当地的零售商、行业企业及服务供应商保持紧密的沟通。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之前,IFS先后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建立了办事处,我们的原则是每一个国家仅设~--个办事处。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南美洲地区设立我们全球的第六家办事处。

徐建华:BRC在中国的推广情况良好,目前在中国的客户有1000多家,2010的增长率大概20%。目前全世界的大型零售商都认可BRC证书。

第5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解读《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为保障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符合民意、服务民众,确保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集中整合、统一公布,有效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上海市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并于2012年4月1日起实施。

明确和细化了食品安全

地方标准的设定内容

《办法》强调了制定地方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充分考虑地方食品特点及饮食习惯,做到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安全可靠。《办法》规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内容包括:(1)食品及食品原料的卫生要求;(2)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3)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4)与产品标准对应的检验方法;(5)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6)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同时,《办法》强调,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不得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强化了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的重要职能和地位

《办法》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方案,除了要考虑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外,还要在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开展。

力求制定程序的民主化与公开化

《办法》明确规定,标准的立项建议和制定计划应当公开征集或征求意见,确保制定程序的科学、民主与公开。并特别要求提出多项立项建议的,应当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排序,立项计划应当根据采纳意见,修改完善后向社会公布。

明确项目承担单位的

具体职责和起草要求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办法》规定起草单位的确定,应当采取招标、委托等形式产生,起草单位应当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且符合要求。《办法》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参与组成标准起草协作组,但起草协作组应当由起草单位负责。起草单位应当保证按照协议书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完成标准制(修)定工作,强调了协议书内容的法律地位。

同时《办法》明确规定,起草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审评委员会分委员会审查、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审核,规定了起草单位在提交标准送审稿及相关材料后,应当继续履行的职责,确保标准的修改和审核。

重大标准的立项程序起草时

需广泛征集建议

《办法》规定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标准在起草前宜先通过政府网站、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公开征集标准制(修)订的建议。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办法》规定标准起草单位应当召开由有关单位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或论证会,进行研究论证。

规定了特殊情况处理程序

为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及时应对和有效处置,《办法》规定,遇有食品安全紧急事件等特殊情况,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可调整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并可直接由专业分委员会会议、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共同审查。

明确标准的备案期限,

第6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存在问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监督部门执行监管的技术依据,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的企业标准备案工作改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从2009年8月到2012年12月,广东省卫生厅已备案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2481份,在对备案标准资料进行技术审查中,发现企业递交的备案资料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备案资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1备案资料中的常见问题

1.1递交的备案资料不齐全,资料未按要求准备按照广东省贯彻落实卫生部《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通知的第一条规定,企业标准备案时除应提交企业标准文本、备案登记表、企业标准编制,还须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注明与原件相符)、办理企业标准备案委托书和办理人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以上材料均需加盖企业公章;备案的企业标准应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署。

统计企业递交的备案资料,第一次递交资料时,普遍存在备案资料不齐全和备案资料不按规定准备的问题:企业一般会将标准文本、备案登记表、企业标准编制准备齐全,但有些企业会将营业执照漏掉,有些会忘记准备备案委托书或办理人身份证复印件材料;有些企业未按规定的要求在资料上盖章;有些企业则会出现忘记盖章或负责人签名的问题。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当事人应当按告知内容补正材料后重新递交,有时备案材料会出现一审再审,来回打转三四次,还达不到备案的要求,企业本身有意见,工作人员积极性也受挫[1],这在无形中延误了备案时间,降低了备案的效率。

1.2备案登记表中的常见问题备案登记表经常在“企业标准主要内容对比情况”部分出现问题,企业在填写时,往往出现表格要求与表格内容的不一致:在“原料要求”中只列出产品所需原料,而不标明原料所应符合的要求;在“食品添加剂品种和使用量”中,只注明“按GB2760的规定”,却不写明产品所使用的添加剂及使用量,或者不根据表格的规定,仅列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添加剂所执行的标准;在“标准名称(标准号)”中只写标准名称,不写标准号,或者所列标准号与封面处的标准号不一致;在“备案单位保证书”处,经常出现遗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名或签字日期的问题。

1.3标准文本中的常见问题

1.3.1标准文本封面标准封面虽然包含内容不多,但也会由于标准名称的不规范或疏忽等原因出现一些小的问题。

标准名称是标准的必备要素之一,是对标准主题最集中、最简明的概括,标准名称应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尽量使用通俗名称或常用名称,而不要使用奇特名称或创新名称[2]。但在审查企业标准时,经常会遇到不太规范的标准名称,比如“有机碘盐”、“纯正咖啡”、“乐乐果”等,这些标准名称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由于企业的疏忽,标准封面的日期和实施日期,偶尔也会出现错误,如某企业标准的日期为2011年10月31日,实施日期为2010年11月30日,被质监部门发现后,企业不得不申请修改,仅一处小小的笔误就给企业和备案部门带来了诸多不便。

1.3.2标准的范围企业标准要求在范围中列出产品的全部原辅料,原料部分是出现问题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些企业未严格执行国家对食品原料的要求,将非食品原料加入产品中,比如将“黄芪”和“当归”等常见的煲汤药材用于产品开发,“黄芪”和“当归”在广东有用作煲汤材料的习惯,但却是非食品原料,不能用于开发产品;原料名称应用不准确,玫瑰花,白茅根等原料名称经常出现在标准中;还有些标准,将保健品可用物品名单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所用名单相混淆,根据食用习惯和常识来开发产品,如西洋参,蜂胶,木棉花,海底椰等,经常会出现在企业标准的原料名单中。

1.3.3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应涉及标准正文中所有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品种的质量标准及标准检验方法,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法规、规程及规范性文件、国内有关文件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标准的引用不规范,未能根据卫生部的公告,按照新的要求,及时更新引用标准,如有一份代用茶企业标准,在引用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时这样表示:“GB/T4789.3―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4789.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引语部分未按照GB/T1.1―2009的规定表述,引用的规范性文件未按国标(GB、GB/T)、行标、地标、规范性文件、国际、国外标准顺序号从小到大排序[1];有些标准中则会出现错误引用标准的情况,比如某风味营养素饮料,配方中色素用了柠檬黄和日落黄,但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却出现了GB/T5009.141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

1.3.4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卫生部会定期公布新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企业若不及时更新、学习,容易将2003版、2008版及2010版的计量单位混淆,如在规范性引用文件处大肠菌群采用2010版的检验方法,但单位仍然用MPN/100g;菌落总数检验指标的单位书写不规范,2008版菌落总数的检验方法已作废,但多数企业菌落总数的单位仍然用cfu/g,mL,未根据2010版的要求写作CFU/g,mL;有些企业则会由于笔误原因,将理化指标的限量值写错,如有一植物饮料的企业标准,将本该是0.3mg/L的铅限量误写成3mg/L。

1.4编制说明中常见问题编制说明中经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包括标准范围中的原料与产品配方中的原料不一致,比如风味营养素饮料Q/ZF0012S―2012,登记表中“食品添加剂品种和使用量”一栏中没有提到维生素B1,但在编制说明的配方中又出现了维生素B1,前后不一致;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检验方法与编制说明中的方法不一致,如某硬质糖果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中铅的检验方法为GB5009.12,而在编制说明中则变成GB/T5009.12。

2备案资料存在问题的分析

2.1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不强《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来管理,食品标准的制定和管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和改革,面对这种现状,企业应积极了解、学习和掌握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食品标准的指导下组织生产;外资企业和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会设立法规部,负责法律、法规及标准内容的收集、更新、学习及标准的制定,但大部分的食品企业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企业内部没有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标准、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对国家或卫生部门的政策或公告不主动了解,不能及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来调整标准的制定;某些企业由于人事流动频繁,一份标准的制定需更换几次人选才能完成,造成了标准工作的延续性不强,严重影响着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2标准化宣传的力度和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为配合食品安全标准备案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需求,定期向企业开展标准编写技能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的培训,从2009年至今,已组织各类培训33期,共计3315人次,目前,广东省约有5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仅从培训人数上看,接受培训的覆盖面远远不够;珠三角地区参加培训的企业人数明显多于粤北、粤西及粤东等周边地区;外企和大型企业相对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乡(镇)、村和私人企业对标准化的重视则明显不够(很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建立针对县、乡(镇)、村、边远地区和私人企业的培训机构;专业化标准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宣传和培训的普及,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高校中没有专门的标准化专业,标准化人员多是在从事其它工作的同时兼职做标准化工作,因此,培训宣传工作在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开展和普及。

2.3标准化的科研工作未引起重视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以来,原来在各地、市质监部门办理备案的企业标准集中到了省卫生厅一个部门,因此,企业标准备案的工作量骤增;由于备案的工作量大,除了负责日常的备案事务,从事备案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有精力再去做与标准相关的科研工作;省卫生部门从2009年开始接手企业标准的备案工作,组建备案工作的技术团队,从事日常的备案工作,由于广东省的企业标准数量较大,日常的管理工作繁杂,管理经验有待积累,致使管理人员对与备案相关的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针对企业在标准中遇到的疑问、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标准中需要总结、归纳的专题,在备案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精力去总结,企业没有合适渠道去反馈的情况下,很多问题会被束之高搁,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备案的服务质量,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不便;卫生部门定期的原料、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和公告,如果不安排专职的人去总结,将总结内容及时反馈给标准备案技术人员,容易造成标准备案技术人员信息的滞后和不对称。企业标准备案办理部门是面向企业的服务窗口,是了解企业标准问题的最好平台,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最好组建与企业标准备案工作配套的科研团队,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总结与标准相关的内容,搭建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实现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企业标准 标准编写 食品安全

1 企业标准的重要性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我国标准有4级,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以下简称食品企业标准)是食品生产企业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时制定,或者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食品企业标准不光是企业指导生产,控制食品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政府部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2009年6月10日卫生部的卫政法发〔2009〕54号文件[1],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已由质量监督部门转为卫生行政部门,从而使得原先只需在市质监部门备案的食品企业标准现在由省级卫生部门统一备案管理,在办理备案之前还要由省卫生部门指定的单位组织专家对备案标准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审查通过方可予以办理。这样的转变凸显了国家对食品企业标准管理的重视,对食品企业而言,要求以更加自律和负责的态度来做好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2 企业标准制修订现状

2.1 部分食品企业对企业标准缺乏认识和重视,标准化人才匮乏

食品企业标准实施备案管理多年以来,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对企业标准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重视,而标准化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其做好企业标准制修订的一个重要瓶颈。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常出现产品已经批量生产,才发现没有标准可以参照执行的问题,但为了产品的上市,便临时套用一些不相符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或者是企业标准。通常是备案一次便不再理会,3年后到期不及时提交复审,这些情况一经监管部门查处将为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2.2 部分食品企业极力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的特征性指标过少

需要制定食品企业标准的产品是没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或产品质量高于这两类标准的产品,因此,食品企业标准应具有多项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征性指标,或者相关质量指标高于相应国家标准。但目前存在的较多情形是,部分食品企业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在制定标准时有意压低标准,减少特征性指标,以求产品抽查检验时能合格。当然,在不违背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样的标准是可以通过的,但这样的标准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企业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第8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第9篇:食品安全标准范文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