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我想,这是一个大命题,我不可能完成这本巨著,但我可以抛砖引玉。
2014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的作文训练系列,有一部分是思维训练。如七年级上册“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 抒真情”“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七年级下册“写人要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八年级下册“说明要抓住特征”“学会说点道理”等。我们要好好利用,做好训练。
只有这些估计还不够。
温儒敏先生说:“阅读不一定指向写作,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只要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读得多了,语感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上去了,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提高。”“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是人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
王大绩老师说:“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提高他的人品和生活品位。他水到渠成获得高的成绩,这是我们希望的。”“在生活里,通过每节课,一个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以育人为主。”
温先生,王老师,高屋建瓴,英雄所见略同。
我想说的是,是否可以从审题开始训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思维的深度。
中招考试写作文,第一步是审题。
先讲命题作文。各省的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2014年上海中考作文题“这里也有乐趣”。关键是一个“也”字,它的言外之意:一般人认为这里没有乐趣,或者我以前认为这里没有乐趣,但后来或现在,我发现,这里也有乐趣。有一个学生写小河边也有乐趣。这行不行呢?我认为不太好,小河边,流水潺潺,芳草鲜美,小鱼游泳,蝴蝶翩翩,多有趣啊。这是公认的。与题目中的“也”不符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后院的荒草园,多数人认为没乐趣,但少年鲁迅却可以在这里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可以按斑蝥,其乐无穷。三味书屋,更是枯燥无味的地方,但少年鲁迅可以找蝉蜕,描绣像,也有一点乐趣。审题时,要发散思维,不要思维定式。
审题之后就要选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素材,走一步,再走一步。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只是走一步,选材雷同,百分之五的学生再走一步,选出新颖的素材,有意义的素材。例如,月考作文题“珍惜你所拥有的――”,多数学生内容一般,认识不深刻。只有个别学生写得较好。有一个学生写珍惜拥有的幸福,大意是:“以前妈妈好好的,为自己洗衣做饭,自己习以为常。后来妈妈突然病了,要瘫痪,我们看了几家医院,效果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同学的妈妈也是这种病,在某家医院看好了。我忙去问清楚,去了那家医院给妈妈治病。效果不错,在家治疗时我天天给妈妈按摩。后来妈妈康复,又可以为我洗衣做饭了,我突然明白这就是幸福,我要珍惜这种幸福。”这位同学的思想认识深刻,他的思维有深度。
再讲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在中考中占半壁江山。2014年高考,全国十八份语文试题,全部采用给材料的写作题目。温儒敏先生说:“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上周五,我给学生出示了河南省2011-2012年中考材料作文试题,让学生先拟一个作文题目,结果只有少数学生的题目符合要求,多数学生的题目不恰当。估计部分学生没有读明白材料,更不知道材料的寓意是什么。说到底,还是思维能力不行。
这让我惊醒,从9月1日开学,到现在,我进行了多次作文训练,可结果竟是这样。其原因是我侧重文笔训练,侧重写作雕虫小技的训练,而忽略了思维训练。浇树要浇根。根深方能叶茂。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71-01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语文教学方法上的不灵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应是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和语文教学整体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形式上的丰富,是语文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有益尝试,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举措,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有益探索。
对各类不同文体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活动课形式,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理想目标。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不再以文体作为单元设置的标准,而是以其内容主题设置成一个个的学习单元,我们在安排活动课时就必须打破这一安排体系,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安排。
活动课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里略举一二,仅作抛砖引玉。
1、对故事性很强的叙事性文章,大都可安排编排课本剧等形式,要求学生作为编剧或导演,把文章改写成剧本或写出拍摄提纲等。如于漪的《往事依依》、鲁迅的《初戏》、阿累的《一面》、《皇帝的新装》等。
2、美文美读。对适于诵读或画面感较强的的各类文章,可以召开朗诵会或以音配画等形式展开诵读。如《济南的冬天》、《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册第六单元等。
3、召开新闻会。对一组新闻性作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新闻要旨的基础上,让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同学,让学生评论其优劣。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以其兴趣化、参与度高、实践性强、效果明显等鲜明的特点,大大优于传统的以讲、练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活动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要体现出“自主”而非“自由”。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要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让活动课成为少部分学生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仅为看客。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老师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有效地搞好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学期初始本人认真分析教材,积极了解学情,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一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
2、教材分析及目标
(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中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下册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和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做好开学初的扭转工作,继续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1、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4、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网络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四、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五、本学期教研课题《如何让学生走进名著》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六、本计划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分析发现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逐步提高差生成绩。班中有以下学生具有潜力可挖,___等,让他们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应该能及格的:___。学困生:__对这样的学生每次测试能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
本学期我努力工作,力争将14名学生成绩保持在良好左右,并能让尖子生有更大进步。
语文老师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共有学生24人,其中女生10人,男生14人。三年级,走进了第二学段,与第一学段有所不同。在经过了两年半的语文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都乐于参加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说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班级中涌现了一批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尤栎然、管笛伊、应梓芊、唐诗佳等。从上学期的期末表现看来,大部份学生呈良好的上升趋势,成绩提高显著。但新学期伊始,学生假期综合症较明显,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插话等课堂学习坏习惯又故态复萌。尤其是后进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对学习任务的恒心与毅力,在整个班级上个学期进步的学风环境有点格格不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本学期的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还是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再现生活的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阅读习惯的辅导工作如:朗读感悟能力,多元解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这些方面的培养。课外主要是阅读量的增加,和有效阅读。如何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也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在学生的作业常规,课堂常规上也要严抓不放,今年还要好好练好钢笔字,为明年的钢笔字比赛做准备。这个学期,在课外阅读的要求上,一定还要提高,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 8 篇选读课文和附录。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册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要求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二、五、六、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认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仍由五个栏目组成。前四个是固定的栏目,第五个是机动栏目。
全册教材生字注音方法和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重点
1.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抓好新安排的关于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培养的同时,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积极发言、专心倾听、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认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等方面的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坚持不懈地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2.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有时还要有感情地读。所谓有感情地读,是要做到“披文入情”,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而且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3.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又是密切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除上述读与写的“长线结合”外,我们还要抓好读与写的“短线结合”,即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这样,一方面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和材料积累,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局部的仿写练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利于其习作水平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习作教材,解除束缚,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而且要按照每次习作课的要求,切实指导学生学写作文。另外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保护他们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尽力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解、积累、运用。词语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也逐渐增长,学生与好词佳句和含义深刻的词句见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重视资料引入 拓展教学空间
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另外,教材后面还有一些选学课文,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使其“物尽其用”。
3.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年级开始,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中年级教材编排,课文的故事性比较强,所以,对文本的概括是最好的训练内容。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情感主线,让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结构特色和行文之理,从而在大体上把握住散文的形式特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这篇散文感觉似乎很“散”,从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再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礼遇,再写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写到日本教员、日本“爱国青年”的表现,时间跨越20年,写到大小的事情10多件,人物也比较多。但是从文章的内在行文线索上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将繁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这既表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可贵精神,也凸现出鲁迅先生到日本求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颓废庸俗生活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游离在主题之外,实际上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加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自己又赋闲在家,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写出动人的文章,可常常事与愿违。学生总向老师抱怨:不是不想写,而是想不出写什么,总觉得什么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其实学生不明白,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淡如水的,细微的感情也十分珍贵,关键是能否抓住动人的瞬间。笔者认为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因素。
1.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章的人文情感内核,忽略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提升。
2.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长辈宠爱过多,使他们养成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少从他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也未能深切体会家人的体贴与关爱,有的甚至觉得长辈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不懂珍惜。没有感恩之心,又怎能写出拳拳深情?
3.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斥电视、网络等媒体,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易受其冲击。
二、对策
针对以上几种不良现象,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实施相应的对策。语文是感性的,语文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对情商提升的优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课本的资源、课外的经典阅读、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应的写作练习等,都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点燃学生的写作深情。
第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巧妙进行情商教育。
初中学生的性格还没定型,可塑性较强,所以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应注重从各方面加强思想熏陶,使学生有更多体验情感的机会。三年的语文课本融汇了各种题材的文章,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表现亲情的;有表达理想信念的……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感情,能陶冶人的情操,笔者把课文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1.爱国话题:
(1)七年级:《最后一课》、《木兰诗》、《邓稼先》。
(2)八年级:《藤野先生》、《山坡羊潼关怀古》、《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九年级:《渔家傲秋思》、《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亲情话题:
(1)七年级:《散步》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爱;《爸爸的花儿落了》父爱;《风筝》手足情深。
(2)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背影》父爱;《藤野先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我的母亲》克己谦让、宽容善良;《再塑生命》对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3)九年级:《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父爱;《我的叔叔于勒》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价值取向。
3.理想信念话题:
(1)七年级:《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音乐巨人贝多芬》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被厄运吓倒,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丑小鸭》保持梦想,不断努力,终会成功;《登上地球之巅》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英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牺牲精神。
(2)八年级:《送东阳马生序》克服求学中的困难,勤奋学习;《水调歌头》超然豁达的乐观情怀;《行路难》终能实现理想的信念。
(3)九年级:《热爱生命》面临生死考验而顽强生存;《谈生命》遇到困境,要勇敢面对;《人生》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奋斗、劳作;《愚公移山》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
课文是我们教学中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上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懂得爱国、爱家、爱生活,由此也就酝酿了写作的情感。
第二,课外经典美文的延伸阅读,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情商的提高。
好的文章常常在不经意间震撼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价值观,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例如:
1.阅读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必须让受教育者接收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的身上均有值得学习的过人之处,学生可以从名人的成功经历得到启发,名人的崇高品格可以使学生受到震撼。
2.阅读经典名著和杂志。
“名人名著是不尽的教育资源。”(居里夫人)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和《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杂志,不但可以增长见闻,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这类作品富含哲理,给人启迪,读得多了,学生的心智也随之成长,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学生写起作文来也会有深度有见地。
3.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
每年中考以后,我们可以精选各地区的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例如2005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爱的力量》,2008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你在我心里》等等。此类文章的作者与学生年龄相仿,所写的内容也接近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同理心,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很自然就从别人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的经历,从而触动写作灵感,言之有情。
第三,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众所周知,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影响终其一生,而平凡如我们的教师,不奢望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
1.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感化学生的情感。
列宁说:一个人早期在思想上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其成长影响极大,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热爱、理解和尊重学生,以自己完善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感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感化学生的情感。我班有一名学生,学习能力较低,连基本的拼音也未过关,不少同学在言谈之中对他流露出鄙弃之情,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指导这位后进生,使孩子们从中读懂关爱,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对那位同学主动伸出援手。只要学生心中有情,何惧其笔下无情。
2.师生的密切沟通有助于释放学生的真情实感。
当今教育倡导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课余时间我们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上Q、发邮件、发微博等等,QQ签名、微博、微信等内容常常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当他们成功喜悦时,我们由衷祝贺;当他们迷茫苦恼时,我们耐心鼓励。彼此的情感交流增多了,他们会更乐于向老师倾情诉说心里话,养成习惯自然会在写作中也表达真情实感了。
第四,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使课内的情商教育效果得以延伸巩固。
有些学生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而在家长的眼中却是另一种角色。因为在至亲的面前,孩子是家庭的宠儿,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从家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也未能深切体会家人的体贴与关爱。此时,我们要做好疏导工作,主动和家长联系,共商教育良方。在日常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在阅读课我常常会精选一些感人的文章、视频让学生阅读和观看,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特别推荐学生去阅读《青铜葵花》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充盈着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牵引着孩子对真善美的永恒追寻。
第五,抓住时机进行相应的训练,升华情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学会了做人,同时学作文,就会把感情、见解诉诸笔端。这种情感的碰撞更真实,也更感人。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写作训练。
1.关注生活,感悟真情。
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用心体味,平凡生活总有动情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真情,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真诚地体验生活,启发学生去感悟触动心灵的细节,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感悟真情。开学初,我和班干部对全班同学的个人档案进行整理,把他们的生日进行排列:从九月份开始至次年的八月,每逢哪个月有哪些同学生日,我们就用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祝贺。例如,写一句鼓励的话,送一件小礼物等等,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每逢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我也会提醒学生为师长做一两件小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感激之情。只有关注生活,感悟真情,学生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
2.指导方法,抒写真情。
学生关注了身边的人和事,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细节中感悟了真情,如果能掌握抒情的技巧,更能激发写作的热情。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片断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直抒胸臆、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等不同的方式来抒情。在校运会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在叙事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比赛中的鼓励,赛后的搀扶、擦药油,失败后的安慰等。学生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真实地记录了细节,以一个个生活的剪影,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培养和提升情商,不愁学生写不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参考文献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00-01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生应该学会赏析诗歌作品,体会诗歌蕴含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许多学生觉得诗歌赏析高深莫测,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借助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披文入情,尽赏其妙,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那么,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
淡墨点染是画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绘画方法。诗人写诗也是这样,时常运用饱含色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景等描写转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这种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歌形象性描绘的再创造,能够把诗歌中的人、事、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真实情景。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山行》,其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仅28个字,却言简义丰,对景物的描绘形象逼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展开联想和想象,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清新、生机勃勃的画面:一条小小的石径,斜斜地横卧在面前,几度盘旋回绕,伸展到了遥远的山上。在峰峦高峻,树荫浓密的地方,缕缕白云冉冉升起,在这山高云深的地方还居住着人家。在这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抒发的不是凄凄惨惨的情感,而是催人向上的情感。由此可见,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享受诗歌美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意”是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境”是指在客观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诗歌都是“意”与“境”的结合,在诗歌赏析中,学生从诗歌中的“意”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领略诗歌的“境”。
以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全诗虽然短小,但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使诗歌意蕴深刻。诗歌开头由现实生活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地上灯、天上星,都是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相似点,成了诗人展开联想的基础,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种由实到虚的联想,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赋予了“星空”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一种缥缈、空虚、寂寞的思绪。至此,诗人又进一步展开联想,由物及人,由街市联想到民间传说,描写天上神仙的生活。此时此刻,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诗人却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创造。将悲剧化为喜剧,以此反衬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的渺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有助于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的形象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的描写来展开联想、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秋思》,其原文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虽短,但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究其根源,是因为它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艺术表现手法简洁明快,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前三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9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描写了一片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黯淡凄凉的氛围。在这萧瑟的秋景中,一个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的断肠人出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断肠人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出一个仕途失意、功业无成、孤单寂寞、倦于漂泊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体验 阅读联想 阅读辨析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对于阅读的认识似乎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低的水平。认为阅读就是“读”的人不在少数,一些学校开设的阅读课也只是让学生在教室或者阅览室里读书而已,这与真正的阅读有着较大差距。有效的阅读应当让学生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往往伴随着一种心灵上的体验,因此,应当对阅读体验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作为体验的基本含义。
阅读体验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认识:第一,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方法,强调的是信息的有效输入,即学生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信息;第二,输入的信息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这些信息能否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相链接,从而促进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阅读体验的生成途径作为有效阅读的关键。
一、新旧信息的链接,是阅读体验生成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现代文要比阅读文言文顺利得多,这是因为文言文“难”。“难”怎么理解?其实就是文言文的叙事载体与现代文不同,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要比现代文少得多,即使学生努力地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文言文信息,但最终仍对文言文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在阅读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一句时,不少学生就觉得有困难,甚至比七年级学习“黔无驴,有好事者载驴以入”时的感觉还难。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可借助现代文的理解而试解之。部分学生对“好事者”一词有不同的理解,而前一句中“夫”为何义?“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又为何义?如果这些都不清楚,自然就读不懂文章。
可见,要想让学生生成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还要增加平时的阅读量,让头脑中生成更多的加工新文字的工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如比较难易不同的文言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
二、阅读联想的展开,是阅读体验生成的关键
阅读体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学生通过有效阅读达到理解的境界,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向思维,把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具体的画面,进一步展开阅读联想。阅读联想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著名特级教师郭志明说过:阅读联想在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的阅读联想一旦展开,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能更全面、更有深度。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展开学生的阅读联想呢?不科学的阅读设计不但不能展开学生的阅读联想,还有可能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缩小学生的联想空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探索工作,我认为要展开学生的阅读联想关键在于“以文及物”。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拓展思绪,增加课外阅读量,结合实际和理想去联想可能出现的情景。
例如,在《醉翁亭记》一文的教学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很多,我让学生先读懂原文,再引导他们去思考:作者为何自号“醉翁”?为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间”何以能够成为醉翁之意?如果你是“歌于途”的“负者”,或是“休于树”的“行者”,你会感觉到琅e的“蔚然而深秀”吗?作者作为“醉翁”为什么又有如此的感受呢?“游人去而禽鸟乐”“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样的描述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绪?从这些描述中读出了积极感还是消极感?如果你是作者,你又当如何?
这些问题的逐步提出与解决,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而思维深入的过程也就是阅读联想被逐步打开的过程。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索,从而渐入阅读之佳境。当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我认为应安排在阅读联想被打开之后,否则,学生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除非学生的文言文造诣与生活阅读超乎想象。
展开阅读联想大门的钥匙在于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问题的设计依赖于文章本身,而问题提出的时机却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观察与把握。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我非常注意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情,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用以判断问题提出的时机是否适宜。
三、阅读辨析的运用,是阅读体验生成的保证
阅读辨析是建立在阅读理解之上的,也是建立在阅读联想被展开且学生有所收获的基础之上的。阅读辨析的实质在于通过学生个体间的互动,把不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呈现在同一个平台上。由于存在不同的理解差异,学生间的观点会发生碰撞,有可能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醉翁亭记》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心理进行辨析,有学生认为作者的心态是积极的;有学生认为作者的心态是消极的;还有学生认为作者可能存在着“达而兼济天下,穷而独善其身”的想法。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处于贫穷的状态,难免寄情于山水。学生观点的呈现正是辨析的结果,但在日常教学中,这些观点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在展开学生的阅读联想后再让学生辨析,这些答案就会自然地呈现在课堂上了。阅读辨析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了巩固,是阅读体验生成的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徽州文化;徽州楹联;教育教学
一、引 言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有一个地方屹立在安徽南部,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它就是徽州。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中,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自兴起未曾衰退,它就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美食、雕刻、建筑、戏剧、商业、服饰等,任一方面铺展开来,惟洋洋洒洒的的长篇方能道尽。而徽州楹联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载体,它就像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在或遒劲或端庄或飘逸的方块字间,山水之美,经济之盛,生活之辛,内容无所不包。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此文仅从徽州楹联入手,一探其中之究竟。
二、徽州楹联的定义、分类及深刻内涵
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根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楹联所在的建筑物,可以分为居民联、祠堂联、山水联、庙宇联等。根据楹联题材,可以分为言志联、晓理联、罹傲、叙事联等。因楹联主要在屋内厅堂中作为家训格言,这种分法最为广泛的是言志联和晓理联。字数上可分为长联和短联,一般上下联各十一字为长联。
徽州楹联体现了徽州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求和憧憬,是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和对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据有关统计,在黟县西递民间现存的楹联有上千幅。徽州民间古楹联内容积极健康,总体上看,可以分为几大类。有倡导刻苦读书、经商做官、传家守业的;有教育后代勤俭持家、耕种劳作的;有劝导世人孝顺父母、和睦相处的;有宣扬为善积德,修身处世的;还有描绘美好家园、崇尚自然风光、书法雅兴逸致的。它们既是徽州先人的座右铭,又是教育后代的教科书。
明清时徽州的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在徽州楹联文化的熏陶下: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一幅好的楹联,犹如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所以面对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财富,如果不能及时地整合到教育教学上来,实在是暴殄天物了。我校几位语文老师在徐晓君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将徽州文化的几个方面以活动来融入教学、促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三点作用。
1.有效补充常规教学,开展地方特色课程
根据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13年,我在七年级4班上了一节关于徽州楹联的公开课。这一课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一、掀起你的盖头来,介绍楹联常识;二、牛刀小试对楹联,连对楹联;三、观看与徽州楹联有关的视频;四、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五、纸上得来终觉浅,学写楹联;七、小结。坦白说,比平时单纯地上课,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非常感兴趣。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有着强烈的知识渴求,愿意接受和吸收这些文化。
学生有需求,教学就有动力。尤其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地方特色课程是大势所趋。
2.陶冶高尚情操,丰富课余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政治书上指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正当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基础;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学生物质上虽然很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很贫乏。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主要是依赖电子产品,这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2014年,我在班上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徽州楹联知多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因为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学生参与得更多,收获得也更多。不仅更为深刻地了解了徽州文化及徽州楹联,最重要的是,徽州思想精髓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次极好地洗礼。
在收集并摘抄身边楹联时,很多同学热情高涨,通过这个活动,他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被忽视的美景,了解到许多楹联背后故事,以至于到最后,有些同学能够随口吟诵著名的徽州楹联,对于其中的故事也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在让学生自制楹联并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两侧这一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也丝毫不亚于运动会和元旦晚会。他们相互比较,不断完善,在一次次地书写中,不少同学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就有助于他们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提升个人文化素质。
3.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现在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开展这些十分有特色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同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大有裨益。因为楹联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语言,它迫使我们必须学会言简意赅,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概括课文内容,提炼核心观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就我本人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课题活动。从开始到现在,我对徽州楹联文化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从浅薄到深刻,教学方面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业务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因为活动时常需要与学生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所以也无形中增进了与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可谓是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三、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新时代的新安学子,我们不能让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此停滞,不仅要发扬光大,更要推陈出新,用我们饱满的热情去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山市黟县金星民间博物馆.徽州楹联大观.黄山书社,2012.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就很是全面。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了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驾驭阅读这一环节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民主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的平等。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包括不盲从老师,也不迁就学生,彻底打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的框框。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学业上要宽容,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二、落实阅读的具体任务
有的学生阅读文章容易流于形式,收获甚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每次对学生都作具体要求,布置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做好记录,老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课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课堂笔记上做好记载,老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自由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一起研究文章中写景的层次和结构。每一遍阅读都规定具体的阅读任务,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深入细致地完成阅读任务,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规定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八年级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等;九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中外名著。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落实了具体任务,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三、激发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应引起重视。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后进生的能力更需要提请高,因此地,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了,阅读教学才会体现出其革命性的意义。如在阅读文言短文《两小儿辨日》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结合实际谈出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说出自己的体会。C组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阅读能力也得到解决了提高,使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另外,老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寓阅读教学于活动中,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定期组织的名著阅读交流“读书会”、“古诗吟诵”表演、“古诗词背诵擂台赛”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四、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