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餐礼仪培训范文

中餐礼仪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餐礼仪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餐礼仪培训

第1篇:中餐礼仪培训范文

1、接听电话礼仪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2、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做介绍时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指向被介绍人。掌握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先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先将个人介绍给团体,如个人身份和地位明显高于团体,应将团体先介绍给个人。

自我介绍要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

3、握手礼仪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4、接送名片礼仪

名片的递送。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5、座次礼仪

会议座次礼仪。基本上按照以左为尊的原则。会议主席台领导为单数时,主要领导居中,2号领导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排列顺序为:7 5 3 1 2 4 6 ;领导为偶数时,1、2号领导同时居中,一种排列为:2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排列顺序为:7 5 3 1 2 4 6 8;另一种排列截然相反,排列顺序为8 6 4 2 1 3 5 7(以上排列均指面向观众),两种方法没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可根据当地的习惯确定。

宴会座次礼仪。基本上按照以右为尊的原则。一般主陪在面对房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参加人数较多的宴会,应安排桌签以供客人确认自己的位置。

签字仪式座次礼仪。签字双方主方在左边,客方在主方的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

6、乘车礼仪

当有专职司机开车时,小轿车1号座位在司机的右后边,2号座位在司机的正后边,3号座位在司机的旁边(如果后排乘坐三人,则3号座位在后排的中间,4号座位在司机的旁边);中轿主座在司机后边的第一排,1号座位在临窗的位置,2号在第一排右侧。如果是主人自己开车,则要请主宾坐到主人的右侧,即前排右侧的位置,也就是副驾驶的位置。

7、乘电梯礼仪

出入无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先入后出,操纵电梯。

出入有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后入后出。

8、走楼梯礼仪

当宾主双方并排行进时,引领者走在外侧,让来宾走在内侧。单排行进时,引领者应走在前,来宾走在其后,起到引路的作用。

9、倒茶礼仪

遵循酒满茶半习俗。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敬茶时按照职务从高到低的顺序。

10、着装礼仪

①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②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③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④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⑤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超短裙、短裤、拖鞋等。

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礼仪

一般以西装为正装。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胸围以系上纽扣后,衣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大小为宜。

西裤:裤线清晰笔直,裤脚前面盖住鞋面中央,后至鞋跟中央。

衬衫:长袖衬衫是搭配西装的唯一选择,颜色以白色或淡蓝色为宜。衬衫领子要挺括;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内,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厘米2厘米;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如果西服本身是有条纹的,应搭配纯色的衬衫,如果西服是纯色,则衬衫可以带有简单的条纹或图案。

站立状态时应将纽扣系好。双排扣的上衣,纽扣要全部系好;单排扣的上衣,三粒扣的以系中间一个或者上面两个为宜,两粒扣的应该系上面的一个扣,单粒扣的一定要系好。

领带:领带图案以几何图案或纯色为宜。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准。

腰带:材质以牛皮为宜,皮带扣应大小适中,样式和图案不宜太夸张。

袜子:袜子应选择深色的,切忌黑皮鞋配白袜子。袜口应适当高些,应以坐下跷起腿后不露出皮肤为准。

皮鞋:搭配造型简单规整、鞋面光滑亮泽。如果是深蓝色或黑色的西装,可以配黑色皮鞋,如果是咖啡色系西装,可以穿棕色皮鞋。压花、拼色、蛇皮、鳄鱼皮和异形皮鞋,不适于搭配正式西装。

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礼仪

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

裙子:以窄裙为主,不可太短;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

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

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裤袜。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

11、中餐餐桌礼仪

①让菜不夹菜;②祝酒不劝酒;③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④就餐时不发出声响

12、中餐点菜礼仪

①请客人先选菜,如客人谦让不必过于勉强;②点菜要快,重点菜和口味菜询问一下客人是否喜欢;③一般主菜要比客人多一到两个;④点好头菜,讲究档次,一到两个即可,其它菜要凉热、荤素搭配,突出营养保健、时令特色。⑤点菜不要同时点几道同类型的菜。

13、西餐礼仪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身体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铺开轻轻放在膝上。

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 吃东西要文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桌上。

14、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是指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我单位员工在境外从事生产经营、考察、培训等活动,经常与所在国家政府官员、公司职员和民众交往,必须遵守以下通则:

1、维护形象。在国际交往中首先要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个人形象的六要素是: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不应表现的畏惧自卑,也不应表现的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各国礼仪习俗存在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要以我为主,兼及他方,。

4、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变而当自己是客人身份时,则应讲究客随主变。

5、信守约定。许诺要谨慎,承诺要兑现,失约要道歉。

6、热情适度。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

7、谦虚适当。反对过分抬高自己,但也不要过度谦虚客套。

8、尊重隐私。在对外交往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婚姻、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

第2篇:中餐礼仪培训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英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双向浸润

一、中西方文化双向浸润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所处的重要地位。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密不可分。”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可见,语言学习必须包含文化的学习。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重语言能力、轻文化意识不少教师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过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具体表现在:备课时只着眼于教材中的字、词、句、篇,教学时只满足于知识点的巩固与记忆,不重视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渗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自然而然地以各自母语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指导自己的言语交际行为,结果缺乏目的语文化浸润的语言学习者虽能说出语法正确的话语,却常常表达不得体,令人费解、尴尬,或是闹出笑话,导致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误,达不到顺利交际的目的。2.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还有人片面地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就是指英语文化。为了避免母语文化的干扰,有些教师刻意回避汉语文化,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轻视中华传统文化,以至于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无法正确、流利地用英语介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比如,很多学生都熟知各种西餐的英文单词,却不知道日常中餐的英文表达法。这类现象中的“重症”被学者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3.重讲解输入、轻浸润体验文化教学的途径很多,讲授法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方法。课堂上遇到某种文化现象时,教师一般是口头讲解,或在PPT中以Tips的形式呈现。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文化体验,课堂上一带而过的语言讲解很难在小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更不要说今后在跨文化交际中得体运用了。以上这些当前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值得大家正视和思考。经过多年文化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文化内涵,设计好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双向浸润,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双向浸润的主要内容

文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界说,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勃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了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164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其中,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首次把文化作为中心概念提出,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系统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则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定义:“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这与200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准确把握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内涵,是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基础。然而在“文化意识”的二级目标描述方面,新课标却有所修订。让我们对比一下其中的微妙变化:“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对比一览表从上表不难发现,2001年版课标中“文化意识”7条二级目标几乎全部着眼于“英语国家文化”,而新课标新增的“了解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中外文化差异”,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提醒广大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不能仅关注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还应关注中外文化差异。英语课堂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全盘西化”,应将中外两种文化进行适当的关联和对比,以增加跨文化的敏感性,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在各科课堂上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凭老师的自觉行为,随意性较大,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做到“三结合一归纳”,即结合新课标的文化意识二级目标,结合课内外英语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归纳出至少以下五大类的中西方文化因素,以多种途径实施双向文化浸润:1.日常交际(称谓语、问候语、赞扬语、请求语、道歉语等);2.饮食文化(食品饮料、用餐礼仪等);3.文体活动(休闲娱乐、体育赛事等);4.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国际性节日、校园文化节等);5.国家文化(首都、国旗、标志物等)。文化教学的内容分配上,低中年级一般以“日常交际”和“饮食文化”为主,高年级则侧重于“文化活动”、“节日文化”和“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早,基础好,兴趣浓,能力强,也可参考新课标文化意识五级目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增删取舍,进一步拓展中西方文化浸润的范围,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三、中西方文化双向浸润的基本策略

所谓“文化浸润”,指的就是英语学科中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浸入法,即“于无声处”教文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化气息自然弥散于日常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程内外、课堂内外的各种渠道多维立体地浸润多元文化,让学生置身于文化体验之中,在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尝试用英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加强培训研修,提升教师跨文化素养英语教师不但承担着语言教学的任务,还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自身跨文化交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成效。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浸润中西方多元文化,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具备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并服务于语言运用。英语教师可多阅读一些介绍中外文化的书籍,观看CCTV-9电视节目或中西方文化专题片,积极参加文化社团以及对外交流活动,亲身体验多元文化的熏陶与冲击,不断厚底蕴,强师能,提升教师核心素养。2.关注文化因素,拟定课堂教学多维目标课堂是实施文化浸润的主阵地。备课时,除了遵循新课程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三维目标之外,还应结合英语的课程性质和学科特点,将与所学材料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文化教学目标,关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凸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频共振的现代教育理念。例如教学numbers时,可将文化目标拟订为“了解和比较中西方幸运数字和不吉利数字”;教学colors时,则可让学生“了解各种色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教学family时,可“了解中西方家庭成员的称谓语”等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长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感受中外文化的丰富多样。3.通过对比融合,发挥母语文化迁移作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德国的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也有一个极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恰恰相反,它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都会随着学习者登堂入室,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与其强行将母语置于英语课堂之外,还不如保留而合理利用。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事实证明,母语表达能力出众、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努力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促进英语学习。比如语音迁移(PhoneticalTransfer)。汉语拼音与为英语单词注音的国际音标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英语音标的辅音/p/、/b/、/t/、/d/、/k/、/g/、/f/、/h/、/n/、/l/、/s/、/z/等和汉语拼音的声母p、b、t、d、k、g、f、h、n、l、s、z等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几乎完全相同;英语元音也与汉语拼音的韵母有着相似之处,都是构成音节的“主心骨”,发音都比较响亮,所以在语音教学时,可借助汉语拼音的正迁移,引导学生边听边看口型边体会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语音难关,享受自然拼读的乐趣。此外,词汇迁移(LexicalTransfer)、句法迁移(SyntacticalTransfer)、修辞迁移(RhetoricalTransfer)等,也都有利于学生在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和融合中,减少对目的语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4.强调理解运用,改进评价的方式与内容中西方文化浸润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手段进行检验和评估。尽管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运用与交际,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也不能无视考试,毕竟这也是一种量化测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进行考查评估,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西方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英语试题中应增加情境对话的分量,让学生通过理解整个场景和上下文,选择符合文化习惯的恰当表达,尽量减少脱离语境、机械无趣的语法题。该题的三个选项中,A和B两个选项都很具“中国特色”,句法上都没有问题,但却都不符合西方礼仪和英语表达习惯;最得体的应答应为C选项。阅读理解题更便于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对比。例如学完六上Unit1Theking’snewclothes这篇童话以后,可在随堂测试中呈现《伊索寓言》中的FarmerGreedyandHisGoose,要求学生写出汉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学生读懂全文后很快能找到答案——“杀鸡取卵”,两则寓言惊人的相似令学生感到惊喜。除书面考试以外,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手段,如双语阅读积点卡、中西方文化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文化小达人评选等等,都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关注中西方文化。5.围绕中西文化,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获取中西方文化信息。双语绘本阅读、中西文化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文化之窗小报展、中西美食汇、读者剧场等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学生积极参与,浸润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乐在其中。例如,高年级英语综合实践活动AbiteofTaizhou(“舌尖上的泰州”),让学生分组实地寻找并拍摄本地特色美食,上网查询或请教英语老师,了解它们的英文名称,制作成PPT,尝试用英语推介泰州具有传统特色的美食文化,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有,可以在中年级举行英汉金句书法比赛,学生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双语格言和谚语,分别用中英文书法作品进行展示,不仅规范了书写,强化了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更浸润了文化,陶冶了情操。“外语学习者首先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皆具合理性。”在英语教学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双向浸润,正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积极、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的需要。为此,教师应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象,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真正担负起在英语教学中浸润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文化守望者。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6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