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兴致勃勃的近义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教法该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059-02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要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探究的永恒课题,教学的实效必须关注于灵活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出色的新课导入能够成功地使学生完成注意的转移和情绪的迁移,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意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像游戏导入、复习导入、音乐导入、成语导入、珍闻导入、谜语导入等。导入新课是一个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识字3》,课伊始,教师说跟学生做一个游戏:教师说天,学生对地,教师说上,学生对下,教师说前,学生对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因为简单易对,学生兴致勃勃。接下来教师问:“太阳对什么?黄狗对什么?”由一个字对它的反义词到两个字而且没有反义词,学生感到困难疑惑,好奇心萌发了。接着教师说:“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有趣的对子歌吧。”学生对新课文就充满期待了……
二、培养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挥学生潜能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如《画家和牧童》这一课中,当学生还沉浸在回答完画家的著名表现在他画技高超的兴奋之中时,笔者趁机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后回答画家的著名还表现在哪里?请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来回答。”话刚一说完,就有的在高声朗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相讨论,还有的在边默读边思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种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根据体裁特点,唤起生活经验,发展学生思维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进而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秋思》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秋”和“思”;再让每位学生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思故乡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就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找,评一评谁找的最准确。每一次找、说、评,学生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颗心”去感受,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秋天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秋天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秋天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说说,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秋天,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四、扎实进行指导,加强有效训练,实现认识升华
语文教学担负着言语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但言语技能原型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要构建有效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这是《画家和牧童》教学中的一个言语训练片段:
师:这里有三句夸赞的话,请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个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这三个句子各有一个词语表示相同的意思,是哪三个词语呢?
生:夸赞、称赞、赞扬。
师:这三个近义词都是夸奖戴嵩画得好!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可以令文章词语更丰富。你还有这样表示夸赞的词吗?
生:夸奖、赞美、赞叹、表扬。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用上这些词语夸夸戴嵩画得好!
生:……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教学;设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95-01
“面向全体学生”应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而传统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将全班学生集于一体,进行“三同教学”同一速度,同一要求,同一水平。强调共性,忽视个性,无视学生认识水平和情感志向的差异,势必造成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当前教育者研究的焦点是:如何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逐步走向具体化和操作化。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到小学语文来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层设制目标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这一事实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面向中等学生设置教学目标,那么对于高容量的学生来讲,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低负荷的加工,接受许多“冗余的”信息,浪费时间。而对于低负荷的学生来说,则产生高负荷的加工,许多内容不明白,也是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心中把学生分为多个层次,把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处理和补充,使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努力落实所对应目标,即顺利获取所学知识。
教学中,教师并非把分层设制的教学目标交待给全体学生,那样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延误教学时间,只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例如教材中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是对中等或中上的学生设制的目标。我班有两个朗读水平很差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一日之功,所以我给他们设置的朗读目标就是“正确”。
二、分层设计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科学的提问是无益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太浅,优等生会感到简单、零碎,缺乏兴趣,久之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问题过深,又会使学困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要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学效果,分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分层提问大体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激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2、教师把一些颇有难度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设计成阶梯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到综合。提问后请学生自主选择,能答一问就鼓励,连答几问更表扬。这种提问,不仅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培养了全体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解疑能力,还调动了中、上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对付差生“干坐”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许多教师对上述第一种设计问题的分层方法了解和运用较为广泛。这里我们着重谈谈第二种方法。这是一种隐性分层的方法,备课时教师要着实动一番脑筋,讲课中也要灵活运用。例如,《翠鸟》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学习了课文,了解了翠鸟的外形和捉鱼的过程之后,这个问题对于优等生来说不难答,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我把问题改成了:“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外形的哪种特征有关系?你能说说有什么关系吗?想一想,先说给自己听听。”巡导中,我听到了班内学习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分别说出了: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有一双有力的小爪子有关系:由于翠鸟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子,很有力,所以在小鱼露出水面时,翠鸟能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捉鱼;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长着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有关系:因为翠鸟的眼睛透亮灵活,目光锐利,才能捉住刚刚露出水面的机灵的小鱼。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身体小巧玲珑有关系:正因为如此,翠鸟才能一动不动地停在细细的苇秆上,才能贴着水面疾飞,才能像箭一样飞过去捉鱼……全班交流时,学习最差的两个学生也回答出了第一问,只是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不够清楚。有的同学回答出两点、三点,优等生则回答得面面俱到,兴致勃勃地给其他同学做了总结性发言。
三、分层设计练习
学生水平有高低,练习也应分层次。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分层练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调动各种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练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可练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题目,这是知识化的过程。如字词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等,中差生要以这种基本题为主,而优等生则可以跳过这些题目。;第二层可设计综合性的、变式性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是知识强化和优化的过程。这种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满足优生的要求,实际上,这种问题的设计对大部分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一方面能够满足好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激励中等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置学生各方面差异于不顾,布置作业一直是“大锅饭”,就像把“桃子”悬在同一高度,结果,唾手可得者有之,跳一跳摘到者有之,跳断腿无法摘到的也不乏其人。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大锅饭”,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使作业的布置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呢?我认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分层布置作业。
例如在教学生字、词后,我从不布置全班同学“每个生字写一行,每个词语抄五遍”这样的作业,而是根据学生平时掌握字词的情况,分别让他们写五遍、三遍、一遍,甚至特许几个字词掌握一贯牢固的好学生:如果掌握了就免写这项作业,利用节余时间在已学的字词中找出所学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所学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等,为全班同学设计小练习卷。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使他们在字词方面总是遥遥领先,同时也有力地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应忽视的,个体性教学尊重和正视这种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协作学习、大胆参与、纵横驰骋的天地,从教学指导思想、操作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