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秦琼卖马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秦琼卖马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秦琼卖马的故事

第1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须生基本上都是文人,但也有武人,一般可分为三小项:“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

京剧中的“生行”不是这三小项所能完全概括的。所谓“安工”、“衰派”、“靠把”,只不过是具有代表性的分类而已。

“安工老生”都是文人,也有皇帝,所以又包括京剧界所说的“王帽老生”。

如《上天台》的刘秀、《捉放曹》的陈宫、《御碑亭》的王有道等都是。

“安工”是指这些人在舞台上具有安闲、宁静的心情和雍容、潇洒的风度。其实也不绝对,因为每一出戏的剧情都是发展的,不能停留在故事的某一阶段。剧中人的安闲、宁静,不可能由始至终全无变化。

如《上天台》的刘秀在斩了铫期以后就是《打金砖》,他不但不再宁静,反而有了很繁重的扑跌,所以“安工老生”也不能老是安闲。

“衰派老生”是指那些精神受到刺激、有些失常,或者由于穷困潦倒而颓唐、不景气的人物。

像《当锏卖马》的秦琼、《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坐楼杀惜》的宋江等,都是“衰派老生”。但“衰派”不等于“衰败”。

“靠把老生”都是武将。

京剧术语把戴盔披甲的扮相叫作“扎靠”,把兵刃叫作“刀枪把子”。“靠把老生”是指“扎靠”、拿“刀枪把子”、带有小开打的须生。

如《下河东》的呼延寿、《镇潭州》的岳飞、《战太平》的花云,都是这一类型。

须生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这三种不同类型唱法也不一样。“安工老生”要唱得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得悲愤颓唐;“靠把老生”要唱得激昂慷慨。但这也要灵活运用,如秦琼和一般“衰派老生”、岳飞和一般“靠把老生”就有所不同。

在这里还要明确几个问题:须生固然是根据人物性格来分类的,但也不是说在任何剧中以须生扮的角色都是有褒无贬,这只是一般的适用,而个别须生所扮演的也有很坏的人。

如《秦香莲》中的陈世美,也是须生,但他一旦攀上高枝,便不顾高堂,甚至杀妻灭子。

再如《法门寺》的赵廉,听断不明,是非颠倒,其行当也是须生。

另外也有须生扮的正人,却是作为讽刺对象,实际是揭穿他们想要维持封建统治尊严的假面具,使他们出乖露丑来作为博笑的工具。

如《胭脂虎》的李景让、《辕门斩子》的杨延昭,都属于此类。其间用的是夸张手法,有些还是漫画式的。

再如《浣花溪》的崔宁,是个借妻势力窃据高位、碌碌无能的缩头男子,其在剧中也是须生。

此外还有的是既写出了人物的正义感,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的怯懦、优柔、摇摆不定。

如《捉放曹》的陈宫,他赞成反董卓的暴虐,但结果对于残忍猜忌的曹操,还是纵虎归山。

在须生戏中更有一些疑妻不贞,甚至使用卑劣手段来戏妻、休妻的人物。

如《桑园会》的秋胡,《汾河湾》的薛仁贵,《武家坡》的薛平贵,都是这一套。

《御碑亭》的王有道虽未戏妻,而疑心休弃,也属于这流人物。

因此,在京剧的“行当”中,每一行都包括了好坏各种典型,绝没有一边倒的。

再是必须认清年龄服从性格。

京剧的诸葛亮,除了有一出《诸葛亮招亲》外,其余从《三顾茅庐》到《七星灯》,没有一出戏是不挂“髯口”的。可是按照历史,那时的诸葛亮才二十七岁,不一定比赵云大。但赵云却还没带“髯口”。

第2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晚饭后,19号院的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口摆上一个矮矮的、类似于农村炕桌那样的小茶桌,周围放上几个小板凳,沏上一壶“高末”(比较廉价的花茶末)。一家人围坐在桌旁,面对清风明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除了严寒的冬季,小茶桌可以持续春、夏、秋三季。听院里一位老奶奶讲:老北京人管这叫“茶歇儿”,意思是“喝口茶,歇一歇”。这对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惬意而便宜的休闲方式。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老北京话和小茶桌一样逐渐消失了。

姥爷的小茶桌是全院最火的,除了姥爷、姥姥、我和表弟外,院里的小伙伴几乎天天光顾,他们是姥爷最忠实的听众。有时,院里的大爷大妈、爷爷奶奶也会过来,兴致勃勃地在这里谈古论今,交流街头巷尾的趣谈轶事。姥爷自然是“小茶桌”的中心人物,我至今还记得:在朦胧的月色中,姥爷微闭着双眼,好像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慢慢地梳理、叙说着如烟往事。清癯的面庞在暮色中渐渐变成剪影,清风徐来,柳枝摇曳,姥爷的三缕长髯在胸前微微飘动,平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

姥爷很喜欢谈论祖上跟随八旗兵进京的经过。听家里的老辈人说,当时不光是他一家,许多中下层的八旗将士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远征关内,“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在满洲人中间也是根深蒂固的。在他的回忆中,没有电视剧中“金戈铁马,挥师入关”的宏伟场面,更多的是对白山黑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去国离乡”的悲凉和无奈。姥爷告诉我们,当时八旗兵营中流传着一句话:北京人的生活是“泥锅烧饭斗量柴”,以此形容当时北京人的贫困。怕我们不理解,姥爷又解释说:“泥锅”指的是北京常用的砂锅,“斗量柴”是指当时北京城老百姓按斤买劈柴。不像东北那样漫山遍野的大森林,烧火用大块的木子。一句话,就是北京没有家乡好。停了一下,姥爷又问我们:“你们看过‘昭君出塞’的小人书吗?其实,不管是出塞,还是入关,不管是王妃,还是士兵,都是故土难离啊!现在想来,姥爷的论点虽然有点另类,但却是当时八旗士兵的真情实感。文艺作品反映的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而姥爷讲述的则是普通人的真实情怀。

姥爷平生“露脸”的事件之一是10岁那年,曾经“被召入宫”,这自然也是小茶桌的重要谈资。当时,姥爷正在念“私塾”。由于家里开有首饰楼,族中子弟课余时间常去店里做点儿零活儿,名曰:“学买卖”。那时,皇宫里常找些不满10岁的清俊男孩子,到宫里穿珠花儿。姥爷便荣幸地被选中了。可惜,由于年龄太小,又加上紧张、害怕,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故宫好大好大,走得好累好累。还见到了一位被称为“七福晋”的贵妇。至于这位贵妇因何在此,“七福晋”是否就是醇亲王的正室,都不得而知。不过,按照姥爷的叫法,“福”的发音是“夫”,“晋”则是轻音。当时,旗人都是这样发音的,和现在影视剧的发音不同。姥爷得意地向我们描述:“这位福晋是‘兜齿儿’(即反颌),还没你姥姥好看呢。”惹得在小桌旁抽烟的姥姥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女人不管多大年纪,总是愿意别人夸她漂亮的。每当谈到这个话题,院里的叔叔大爷总是提出不同看法:“宫里的规矩大,怎么能让男孩子进去?”姥爷也总是振振有词地反驳:“清朝以前的规矩我不清楚,但是满族人对‘男女大防’不是特别重视,所以清朝宫禁不是特别严,到了晚清就更宽松了。”

姥爷说,他在解放后,曾多次去过故宫,虽是旧地重游,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这可能就叫作“时过境迁”吧。

记得在我二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姥爷的小茶桌上听到了“八国联军”这个词,不过他讲的不是“”,而是发生在身边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大多数老百姓并不了解战事进展的状况,直到大街上出现了荷枪实弹的外国兵,居民们才知道大祸临头了。姥爷家和许多北京人买卖铺户一样,紧闭大门,深居简出。姥爷谈到这里叹了口气,说出了一句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的话:“闭关家中坐,祸从天降来啊!”一队外国兵砸开了大门,乱抢乱砸,厨房里的大师傅恍惚听到外国兵说到一个“油”字(可能是you)。本着破财免灾的想法,赶快到厨房搬出一篓油,后果自然不言而喻,大师傅被打,油篓被踢翻,家中的细软也被抢劫一空。“后来呢?”像往常一样,孩子们习惯地问道。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希望有一个“打击侵略者”的结局。姥爷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凝视着远方……那天,小茶桌散得很早。

除了“往事钩沉”式的回忆,姥爷还爱在小茶桌上讲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等等。不过,他是剑走偏锋,经常制造一些出人意料的结局。那年夏天,院里西番莲开得正旺的时候,姥爷连续几个晚上为我们讲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等经典故事。当我们兴犹未尽地想继续听下去的时候,姥爷忽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周瑜总是打不过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的能耐比周瑜大。”“因为周瑜小心眼儿,爱妒忌人!”“因为……”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姥爷笑了笑,故意卖了个关子,学着说书人的口吻:“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各家各户传来家长呼唤孩子回家睡觉的喊声,我们只得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小茶桌。

接下来的一天最难熬了,我们满脑子都是昨晚的问题,好不容易盼着“功课完毕太阳西”,急急忙忙“收拾书包回家去”。同院的小伙伴比我还急,没等我家吃完晚饭,便拿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等候。看看“月上柳梢头”了,姥爷才慢条斯理地端着小茶壶走了出来。我们连忙七手八脚摆好了小茶桌,静静地等着姥爷揭晓答案。在我们眼巴巴的盼望中,姥爷终于开口了:“要问周瑜为什么打不过诸葛亮,这得怨周瑜的爹妈!”看着我们一脸的茫然,姥爷抿了一口茶,作痛心疾首状:“名字起错了!叫什么不好,偏偏叫瑜(鱼),你想啊,‘鱼’(瑜)是怕‘亮’(诸葛亮)的!鱼在水里游,最怕亮光。那周瑜自然就打不过诸葛亮了!”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姥爷这是在“歪批三国”,直到一次偶然的聊天,听同学们说起他们也曾听爷爷奶奶讲过类似“鱼怕亮”的典故。与此类似的还有“秦琼”因为名字中有个“琼”(穷)字,所以就有一段穷困潦倒的经历,京剧《秦琼卖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如此看来,这很可能是清末民初时期故老相传的传闻,大概属于民间传说的范畴。与《三国演义》中“大将忌地名”源自相同的文化渊源。

姥爷的小茶桌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姥爷作为资深票友,经常现场演出。京剧、评剧、单弦、大鼓,姥爷都能唱上两口,尤其是京剧的经典唱段,不论生旦净末,几乎没有不会的。比如,《玉堂春》中的一句“玉堂春好比花中蕊”,姥爷可以用梅、尚、程、荀四种流派唱腔唱出,其间梅派的雍容华贵,尚派的高亢激昂,程派的低回婉转,荀派的甜美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叫绝。我们最爱听姥爷在《四郎探母》中的嘎调“叫小番”,真是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整个院子都能听到,每次都能赢得满院叫好声。姥爷常说:“老年间唱戏的哪儿有扩音器,就凭一条好嗓子。”姥爷还给我们讲一些京剧里的小故事,比如京剧《锁麟囊》的创作过程,程砚秋先生曾对帮他撰写唱词的作家说:“您就撒开了写,别担心唱腔的事,只要您写出来,我就能配上合适的唱腔。”果然,唱词写好后,程先生一边赞叹,一边哼唱,很快设计出了脍炙人口的唱腔,至今传唱不衰。每当讲到此处,姥爷总是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大家风范。”

第3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廖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编辑。)

我是典型的南方人,不善饮酒,但爱略斟一二。尤其喜欢三五友人聚在一起半真半假地喝点,海聊山侃、乒乓撞杯地搞出点气氛,多数是啤酒,有时也整点白的,喝没喝着也不一定,但硬要夸张地“哈”一声感觉极为尽兴似的,好玩。俗语曰:南人乘船,北人骑马。说的就是中国幅员辽阔,这南北方之间的差异随着土地的延伸,跨河过江呈现着万千姿态。喝酒这事也一样,南人爱啤酒,北人尚白酒。如果让北方人来看,必定要说,喝啤酒算什么喝酒。可于我躲在江南秀美的春色里,饮一小瓶啤酒,意思已经全然到了。也并非一定如此,或许和北人迁徙至南方有关,几千年的历史南北杂居融合,南人的血管里也奔腾着北人的宽阔豪气。比如,幼年我家隔壁有一叔叔,好酒出名,喝酒必白,他爱用筷子蘸些白酒让我尝,看到我蹙眉吐舌的场景哈哈大笑,居然乐此不疲。我因此在他家里认识了很多白酒的品种,什么竹叶青、西凤酒、泸州老窖之类,这邻家叔叔最宝贝的是一种叫古井贡的酒,只是逢年过节才郑重地请出来,邀我家的大人过去喝几杯。大人们酒酣浓郁之间都说,这酒好就是不好买。哦,原来如此,物以稀为贵。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渊源,和古井贡酒,反正二十年后我居然到了古井镇上的古井贡酒厂,续上了前缘。听起来如说书一般。

2010年春天,我们《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和古井集团合作举办“古井贡”杯2008-2009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颁奖大会。这也算是文人和酒的情结,文人不离酒,好像自古便如此。我们当中有不少人早对古井贡心向往之,恐怕也早做好了不醉不归的打算。古井贡酒在不同的场合都喝过,但未必懂这好酒的历史,就如同吃个鸡蛋却未必知道是哪只鸡下的哪种类型的蛋,世上的事大多如此。当然,好酒喝到满口溢香也许就足够了,不知道这酒的历史未必会破坏了这好酒的滋味,但对文人总会有些许缺憾的。孟子也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何况到了古井贡酒的产地就更不能错过和这美酒有关的历史。关于古井贡酒的起源有历史和传说两种,历史的说法来自曹操。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年),三国一代枭雄曹操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晋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酒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酒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若以酒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这应该是关于古井贡酒最正式的历史渊源,白纸黑字颇可信,却缺了烟火气。但凡有些年头的东西,都会有历史和传说同时附会其上,在历史事实和传说之间,我爱后者,传说之于史实更加柔软丰满,一则关于古井贡酒的前身――减酒的传说,听起来更加动情有血有肉。亳州城西北30里,有一户姓陶的人家,有一女儿名陶女。陶女生就丑陋,黄牙寡瘦,跟着哥嫂过日子,因为长得丑,无媒人问津。一日,陶女正在桑园里采桑,喜鹊上枝头,欢叫道:陶女莫采桑,速去救减王。陶女一愣,却见远处烟尘滚滚之间一匹白马向桑园里跑来,马上还伏着一位年轻英俊的将军。追兵将至,将军无处藏身之时,陶女不慌不忙将白龙马赶跑了,并把将军藏于井中,躲过了兵劫。年轻的将军后来成了减王,为感谢陶女的救命之恩,减王三请陶女入宫,陶女一一婉拒。直到减王说:天下美女皆无如陶女心好。陶女知减王真心实意,方入宫为娘娘。夫妇同心,天下齐昌。多年后,减王终老。陶女哭了三天三夜,其情感动天地。泪水把坟地冲成一眼井,陶女心碎跳进了井中,追随减王。从此,这口井里的水像奶汁一样,甜味浓厚。后来,有人用这井里的水酿酒,酒味醇和芬芳,色清透明,喝了能润喉止渴,驱寒活血。当地人将酒称为“减酒”,不久,百姓又将此酒进贡皇帝,得名贡酒。古井贡酒从此天下扬名。我爱听酒厂的人讲这个典故,透着那种自豪和神秘的神情是别人转述时所没有的。幸好,这个传说是我在古井贡的酒桌上听来的。酒喝到一定好处的时候,酒杯轻轻一碰,小口一抿,故事便从古井人的嘴里娓娓道来,经年日久的传说混着酒香塞满耳鼻口,惬意极了。

长江过皖,安徽便分了南北,亳州在安徽的北端靠近河南,自然属于地理意义上的北方。古井人喝酒自然有了北人喝酒时的爽利豪气。古井人喝酒有个好酒品,从不强劝人喝酒,酒过三杯之后,古井人喝酒豪气就显出来了――“我是哥,你是弟,你说咋喝就咋喝”――对方可以小口抿,自己必定要喝干净,古井好酒养出了古井人的好性情。酒这东西能贯通人的性情,所以喝酒这事儿不能光喝,还得有些情动于中而发于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搭配,方能将酒的氛围发挥到极致。酒酣耳热之际,河北作家谈歌,现场来一段京剧《秦琼卖马》,博得满堂彩,击节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如此,杯中酒消化得更快了,酒在这种场合里真是好东西,刚到古井镇的第一夜,我便醉得干干净净。

古井酒的来历渊源弥深、思接千载,原本略有耳闻。但古井贡酒集团却有一座酒文化博物馆着实令我惊奇,能够盖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要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才行,如此足见历史对这片土地的厚爱。秦砖汉瓦、雅言文墨、各式酒具酒器、与古井酒有关的历史遗迹一一陈列,驳杂辉灿,中国的酒历史的厚重和精彩纷至沓来,应接不暇。厚爱古井贡酒的不只是历史,还有自然的刀工斧凿,三块奇石组成“古井王”三个字,完全是天然形成的,原本分属各地的三块奇石聚首在古井集团的博物馆里,幸甚之至。古井亭同样颇有历史重量,更悠久的是亭下那一口古井,从魏至今1500年传于后世,方有佳酿源自此。都说名酒必有佳泉,我很好奇,伸出头去,井深映面,猛然与井底的自己相遇,慨然唏嘘。在这里,总让人感到与酒有关历史浓重地将你层层围住,所以再喝古井酒时便不只是香,更是醇而厚。

我不善酒,逗留的数日里频频饮醉,毕竟是来到了名酒的产地,醉也醉得惬意。每每飘来酒糟香,古井酒的香味随我们走了一路。到古井,品酒自然是不可免的,尤其是封存二三十年的佳酿,连我这不善酒的人都为之倾慕,一大口闷下去,酒的辣劲从喉直灌而下,一路灼炙,身体里的蓬勃之气灌得上下通畅,深深地“哈”一口气,像庄子说的有“呼吸以踵”的爽利。酒之醇香则留在口中,徐徐徘徊。第一次品尝到喝酒的好处,我想一生若没有一次这样的体验,于生命而言是不完整的,是拘泥的。

第4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在河滩的桥底下,有几个乞丐在闲聊。

“最近米和油都大大地涨了价,城里人都在发愁呢。”

“好像是这样,真可怜……”

“比起他们来,还是咱们好过,一不用买米,二不用买油。”

“是的,是的。谁也不用出房租……真好过。”

这时,其中的一个赶紧用手捂住嘴:“嘘,小声儿点,要是让人听见,他们都想当乞丐了。”

前几年到美国探亲,曾对亲朋好友们说,虽说你们在美国日子好过了些,可这颗心还真不能放下――指不定哪天就失业了。为了在地球的这一头也替他们做好下岗再就业的准备,探亲期间我没少观察、研究美国的乞丐,只当是以备不时之需。时间长了,和这些乞丐也多多少少打了几次交道,感受最深的只有一条:在美国当乞丐难,当名乞丐更难,当有名、有闲、有钱的乞丐难上加难。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一个朋友对我讲起他刚到美国时碰到的和乞丐有关的一件小事。那时候他一边学习,一边在餐馆打零工,忙得不亦乐乎。有一天,在他去打工的路上,被一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拦住了。那人穿着名牌西装,挟着考究的真皮文件包,看得出头发也是高档发廊精心修剪的成果,俨然一个白领阶层。

“先生,打扰您一分钟可以吗?”对方彬彬有礼地问。他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说:“我不久前刚刚失业,一直在找工作。今天去参加一个面试,但才发现我的钱不够――买往返车票还差4美元8美分,您愿意帮助我吗?”虽说4美元8美分足够我这位朋友刷一打儿盘子了,可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谁能见死不救?他这么努力地找工作,为了几块钱误事就太可惜了。

我的朋友赶紧掏出5美元递给他。年轻人一边道谢一边记下地址,说找到工作后立即将钱寄还。可惜都好几年了,朋友还没看到那5美元的影儿。和周围的老美说了,他们都劝我朋友,像这样的“文明乞丐”有很多,下次不愿意给就不用给,他们不会纠缠你的。

后来的一段日子,我的朋友一直想着这事儿。他说他也经常安慰自己:虽然我也不富裕,就是餐馆一刷盘子的,可毕竟还没饿着不是?就当是为拯救美国穷老百姓做贡献了,可一想到那人衣冠楚楚的模样,这心理上就是平衡不下来。

说来也巧,过了几个月我的朋友又遇到了他,显然他没认出。“先生,打扰您一分钟可以吗?”这次朋友学机灵了,没等他往下接着说,就跟他说:“我不久前刚刚失业,一直在找工作。今天去参加一个面试,但才发现我的钱不够――买往返车票还差4美元8美分,您愿意帮助我吗?”

那时候朋友刚到美国,英语说得还不地道,可这句话说得那叫一个溜!――它在他的脑海里已经重复不知多少次了。一听这话,那人的脸立刻有点儿发红,但很快镇定下来,说了一句“sorry”就转身离开了。

后来,在美国呆的日子久了,对这样的乞丐也就慢慢习惯了。尽管他们一般都很有绅士风度,但和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奋斗精神背道而驰,所以多数美国人也是瞧不起这样的所谓“文明乞丐”。不过,这些老美不知道金庸金大侠笔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碰到这样的乞讨者,他们也烦,只是干瞪眼、没办法,哪像我们能这么活学活用?

不过,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就用过这么一次,不能让人说咱挤兑乞丐、太不厚道不是?

带艺乞讨

记得以前在国内看古装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老头手拿一把破烂的二胡,身边跟着一个怯生生的小丫头,来到酒楼卖唱。听客中一阔家少爷意欲调戏小女孩,忽听一声断喝:“住手!”一场英雄救美的戏就此开场。我要说的是,这卖唱其实也是一种乞讨的手段,只不过乞讨者需要一定专业技能,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带艺乞讨”。

这带艺乞讨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乞丐》一文中就曾描写过,不过那是英国的乞丐。朱老夫子没把它总结成“带艺乞讨”,这个工作只好由我来做了。在美国,“带艺乞讨”也是乞丐们讨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花样还真不少。

我的朋友们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在纽约中央公园有一个瘸脚的中年妇人,头上戴着自己折的纸帽子,身上穿着用彩纸贴成的外套。身边还有一个大包,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纸。她喜欢坐在咖啡馆附近晒太阳。咖啡馆的客人会把吃剩下的咖啡、面包带出来给她。她也总是笑纳。如果客人给的是现钱,她就会折一顶纸帽作为交换。我的朋友路过的时候,时不时会给她一些零钱,也因此收到了好几顶她折的纸帽。有一回,我的朋友给了钱没来得及等她折完帽子就走了。她折好后,瘸着腿愣是追了一整条街把帽子送了出去。我朋友拿着纸帽发了好一会儿呆。

后来,我在朋友家见到了这些纸帽,说实在的,折纸的手艺还真不错。我把它们刷上颜色,系上绒球,和朋友戴上它直接参加狂欢游行去了。

在纽约街头,也能见到类似的带艺乞讨的乞丐。一次我从社区附近的公园穿过,几个造型奇特的雕塑吸引了我。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儿,停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人装扮的。他们穿上紧身衣,身上涂满古铜色的颜料,远远望去还真像是铜制雕塑。只是在这些“雕塑”面前都摆放了一个盛钱用的纸盒。我拿出一美元投了进去,那个“雕塑”向我微微鞠了一躬,马上又恢复到雕塑状态了。

这些带艺乞讨的乞丐总是能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绝活,吸引你的目光。相对来说,这是最让人能接受的乞丐了。不过,对我来说,真要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这样的带艺乞讨实在有些困难,吹、拉、弹、唱哪样咱也不行啊。要不老人怎么总说“艺多不压身”,那是“相当”地有道理!

高层次乞丐

四年前,一个纽约单身女人网上乞讨的故事吸引了很多美国人的注意,当然也包括作为外来者的我在内。美国有线广播网等众多美国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整个事件的主人公是一个卡琳的毛头丫头,20来岁。和一般乞丐不同,她有职业,是一位电视节目自由制作人,因为痴迷于设计师量身定做的时装,致使信用卡上的债务高达20221美元,后来她就设了一个乞讨网站。她希望有人帮她偿还2万美元的购物债款。

这事一开始我就觉得是匪夷所思:一个疯狂购物的女人,让别人帮忙还购物债款,你又不是遭灾、遭难的,这怎么可能有人帮忙呢?

要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实在没钱的话,一是从别人那儿借钱,拆东墙补西墙,过去那些败落的破落户善用此道;另一个办法就是卖东西,暂时不用的旧物卖个仨瓜俩枣的,也能解燃眉之急。像水浒里的杨志卖刀、隋唐演义里的秦琼卖马都是此类的代表人物。――当然,这都是东方的智慧,那个卡琳未必就懂。当时头脑一热,我还真想冲过去告诉那个小丫头,顺便普及一下东方文化。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卡琳第一周她收到5美元,第三周收到455美元,到最后竟一共收到了281350美元,比美国总统的年薪还要高!面对电视台的采访,她说:“那并不只是一个说‘嗨,给我一点钱’的网站。这个网站有大量的网页,有许多十分有趣的内容。而且,我已收到回应。有人给我发来邮件说:‘我浏览了你的网站,它让我足足笑了5分钟,在我看来,这几个美元花得值。请收钱。’”但并非所有的邮件都支持她。事实上在她收到的2000多份邮件中,大约有一半说她“卑鄙”,但这并没有妨碍卡琳计划的完美实现。有人愿意给她提供薪水更高的新工作,甚至还有人对她在网站上的写作风格大加赞赏,想以她的网上乞讨经历出版一本书。

卡琳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乞讨形式创新的结果,她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看来美国的乞丐不仅懂得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观念上还能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包括心理学、IT等诸多知识为我所用,厉害啊!

要是没有卡琳的能耐也不要紧,在美国有专为乞丐服务的机构,在纽约就有个“乞丐学院”,学制6个晚上(充分考虑了客户白天行乞没有时间),收费100美元,旨在提高乞丐们的乞讨能力。洛杉矶一位35岁的企业家米克・普拉布林,曾推出了《行乞套餐》一书,该书作者声称,任何有志于行乞的人士只要熟练掌握书中理论,并配备必要的行装,保证每年可乞讨到3万美元左右。

此外,美国还有一张别出心裁的《乞丐报》。该报由乞丐编排、出版,读者绝大多数也是乞丐。报上不时交流讨钱的经验,并广列豪门富人婚宴消息及一些富翁和慈善家的地址,供读者们上门乞讨。

瞧见了吧?知识改变命运、信息沟通你我,在美国的乞丐中这话也是有道理的。要说这卡琳,我还是挺佩服的,她已经达到了乞丐的最高境界:当一个有名、有闲、有钱的乞丐。

乞丐也不是好惹的

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纽约市警察局得到线索,说在某公园一个废弃不用的垃圾箱里藏有一些违禁物品。他们自然就想也没想地撬开了这个垃圾箱,结果发现里面果真有一些违禁物品。但事情的蹊跷在于,里面同时也发现一个常年住在其内的老乞丐。纽约市警察局因此被告上法庭。原告,也就是乞丐的辩护律师认为,这个垃圾箱,对一般而言,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废品,而对他的当事人来说,这个废弃不用的垃圾箱就是他的家。他吃在此,睡在此,行吟在此,尤其重要的是,里面藏着他全部乞讨来的私人物品;而被告,也就是纽约市警察局,竟然无视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得到法院搜查证的情况下,非法侵犯了一个公民的家。

法院的庭审结果是警察局负责修复这个垃圾箱,并赔偿原告的损失。至于违禁物品,由于罪行轻微,只判决原告(也就是那个乞丐)负责公园里一条街道一段时间内的卫生。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受宪法第四修正案所保护的。他们最常讲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家是一个城堡,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因此,纽约市警察局要想证明自己的搜查是合法的,就必须证明:垃圾箱是公物,而不是私人住宅。但因为垃圾箱是“废弃不用的”,因而“证明”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

在美国街头,乞丐们并不忌讳与人交谈、拍照,前提是你需要给他一些零钱。有一次,在经过地铁站的时候,看见一个黑人青年在打着手鼓,旁边没有人,他也打得很卖力气。我走过去给了他几十美分,和他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叫比尔,已经行乞5年了,他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但有具体的目标,那就是每天挣到10美元就“收工”。

比尔说,乞丐中也有败类。他们粗暴行乞,或者发酒疯闹事,增加了人们对乞丐的担心和鄙视。近年来,美国很多城市加紧了对乞丐的管理,有的已实行了乞丐“挂牌营业”制度。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规定,乞丐必须每年到政府注册,而且要制作执照,行乞时带在身上。如果不带,将被处以重罚,包括罚款甚至长达30天的监禁。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北卡罗来纳州的几个主要城市也都实行了“挂牌乞讨”制度。另外,很多地方禁止在自动取款机附近、餐馆周围、公共汽车站和休息室等地点行乞。比尔愤怒地说,这些措施非常“荒谬”,但他们却没有发言权。

第5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摘要:本文透过生命美学的视角,立足于生存与生命,全面探讨济南“山水”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挖掘“山水济南”的文化意蕴,弘扬高倡济南“山水城市”的发展思路,以进一步提升济南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生命美学;山水济南;文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变革,涌现出种种思潮,以潘知常为代表的生命美学思潮也应运而生。生命美学主张把人作为审美本体与主体,高倡主体价值,关注人的生命,把对生命的关照作为美的归宿。生命美学的主张对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济南作为一个“山水城市”,处处围绕着广大市民的生活、审美、娱乐等方面建设发展景观园林,浓厚的人文氛围、山水气息,多角度、全方位的体现了生命美学的本质与内涵,使济南成为宜居城市之一。

1“山水济南”的自然环境

济南是一个名山汇集的城市,山是济南的骨干与脊梁。千佛山当为济南第一山,又被称为历山、舜耕山,景点内精雕的众多佛像,神态各异,神采飞扬,栩栩如生,行走于其中,能深深感受到浓厚的佛家文化气息。还有燕子山、华山、匡山、标山、凤凰山、鹊山等等,层峦叠嶂,云气苍茫。置身于此,心灵仿佛被涤荡。每一座山背后离奇的故事,给美丽的山色增添了几许神秘感,也让一座座山更富有文化底蕴。水是济南的命脉。济南不仅有泉水喷涌,还有大明湖湖水荡漾,护城河清澈相拥,黄河水彰显母亲河魅力。济南整个城市处处透露出水的灵气与灵动。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加大了水的治理与保护,成绩斐然。72名泉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并加大了修缮。在节水保泉的号召下,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近年来一直喷涌不断,成为济南城市亮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富有传奇色彩的大明湖加大了园林景观的美化,楼榭亭阁、花草树木伴着湖水清风亦是美不胜收,荡漾于清清湖水中,令游人流连忘返。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竣工令广大市民兴奋不已,作为济南抗洪排涝的重要河流,焕发着无限生机,河水清澈见底,河畔绿树成荫,霓虹灯闪烁,成为市民游玩休闲好去处。母亲河―黄河流经济南北部,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磅礴的气势让游人热血沸腾。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山水成为济南的特色,也使“山水济南”的文化品牌建设成为可能。

2“山水济南”的文化意蕴

中华民族对山水有着丰富而浓厚的感情,自古以来便钟情于山水。古代帝王曾经把山川作为祭祀的对象,例如舜曾经巡视“五岳”。古人对山水的看法也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把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诠释。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亦是非常重视山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多少文人学者游走于山水之间,感受自然鬼斧神工,接受精神历练,创作出了许多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中国人的山水精神、山水意识、山水情感可谓自古有之,感情弥厚。畅游于山水间,感悟天地变化,与自然相契合,真正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最美梦想,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围绕着山水,济南的文化形式也丰富多彩,以各种方式彰显着山水济南的无穷魅力。首先,诗词文化。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雅客慕名而来,有的暂留,有的长久居住于此,在山水环境的熏陶感染下,泼墨挥毫,大赞济南好风光,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仅仅“二安”便可确定济南的诗词文化地位,两位伟大词人为济南诗词文化发展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宝库。再如诗仙李白在游览大明湖后,山水呼应的美景令其不禁感叹“湖光摇碧山”。诗圣杜甫也曾在济南居住,并感于山水济南人文魅力,写出了传颂千古的名句。黄庭坚在游遍济南后,感叹“潇洒济南似江南”。随着历史的发展,济南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其次,园林文化。山水之畔,各种植被、景观建筑不胜枚举,形式各样,形态各异。每种建筑都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透露出历史的痕迹。大明湖垂柳依依,荷花飘香,船只往来频繁,超然楼作为大明湖畔的一大景观特色高耸湖边。各种古式建筑徜徉于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中,草坪绿绿,鱼儿成群,鸟兽相鸣,别具一番风味。园林式的设计将水光山色糅合一起,舒适恬淡,韵味无穷。市民们在现代化气息中还能享受着园林文化所带来的古色古香。第三,戏曲文化。济南是多种戏曲文化繁衍地,被誉为“曲山艺海”。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曾呈现出与北京、天津两市鼎足的局面,后来发展不是太好,最近几年,济南戏曲又重放光芒。明湖居推出了一些列特色曲目,将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巡回演出数百场次。各个园林景点,基本都设有曲艺亭,一些戏曲爱好者自发组队演出,大明湖畔、趵突泉旁、千佛山下等等景点每天都能听到咿咿呀呀的曲艺声。山东大鼓与山东评书、琴书、相声等戏曲形式,经过多年挖掘,也成为济南市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今年即将在济南举办的十艺节,对于济南文化发展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发展来说将具有里程碑性质。第四,名士文化。济南山水特色吸引了不少贤人雅士聚集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为人传颂的经典故事。如秦琼卖马;闵子骞的孝道与鞭打芦花;范仲淹的苦学等等,给济南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济南人效仿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还有二安、扁鹊、房玄龄、李白、杜甫、苏轼、王尽美、老舍等都曾在此居住。济南名士身上也充分体现了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核,具有了济南人的特质,表现出山水精神魅力。山水济南对古代名士文人来说可谓是心灵栖息地与精神家园,名士文化成为济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所积淀的文化素养对济南文化精神的重构具有积极意义。

3打造“山水济南”城市品牌,提升文化竞争力

“山水济南”逐渐形成其山水特色,并围绕着山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对于山水城市的构建将具有积极意义。“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钱学森教授于1990年提出,他认为未来世纪将是山水城市的世纪,他主张城市发展应该将山水诗画与山水园林、现代城市建设密切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景观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内蕴丰厚。“山水城市”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无论多么繁杂,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山水城市的建设始终应坚持为市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市民大众是这个城市的主体,是美的享受者,再美的景观不能为市民所欣赏、所接受都是无济于事。济南市政府在市政规划方面善于倾听、采纳百姓意见,始终以民生为本,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济南这样一个山水共融的城市,市民们安谧的生活,安详的笑容,和谐的氛围,传递着欢快的音符,处处展现着祥和的画面。游览于山水之间能够深切感受到生命律动,深刻体会到山水之美。从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而言,完美的实现了天人合一,对人的精神发展来说能起到良好的美化与净化作用。而“山水城市”的发展理念就是对生命美学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体现出城市发展的人性化。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讲,身处济南,可以纵情于山水,聆听曲声悠悠,感悟济南文化,可谓最适宜居住的人文环境之一。现代城市的竞争将逐渐转移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济南是一个传统文化韵味十足的城市,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山水中的点点滴滴都闪烁着山水文化精神。“山水济南”作为城市一大品牌,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塑造推广,以此为契机,将会全面提升济南旅游业发展质量和发展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济南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世行,顾孟潮.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潘知常.再谈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J].学术月刊,2000(5).

第6篇:秦琼卖马的故事范文

现状:

宗师心态,最重要是回家吃饭

4月下旬,《叶问2》的宣传造势密集展开,甄子丹到广州出席某品牌凉茶代言活动,衣饰光鲜发型入时,标准的笑容之下皓齿闪耀,被簇拥着跟老板上台下台多次,不厌其烦地与分批与数百名经销商合影留念。事后也没来得及接受任何采访,就要匆匆赶去机场。短短数小时之间,两千万人民币已轻松落袋。隔天,他也未与叶伟信、黄百鸣等人出席电影宣传的广州站,而是独自先行转战上海。下午三点不到,他百忙中的电话终于接通了,那头的声音淡定施然:“我现在进入平常心的状态,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家吃饭。”

去年凭借一部《叶问》火遍国内,短短一年半,甄子丹已从动作明星彻底升级成为影坛A咖。在横店拍《锦衣卫》的时候,剧组特意为出外景的他配备私人化妆车和流动洗手间,就连换衣穿鞋都有专人照顾,观其待遇,俨然已跻身国际巨星级别。此外,他这半年间相继上映的还有《十月围城》、《叶问2》、《精武风云》,毕竟苦等三十年才吐气扬眉, 47岁的甄子丹深谙时不我与的道理。外间风传,最近他接拍《关云长》的片酬已飙升至2000万人民币,――就算与几年前《杀破狼》时的500万相比,也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红,当然是好事,但代价就是近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长期外出工作,以致年轻貌美的现任太太汪诗诗甜蜜抱怨:大概有半年见不着他了。所以熬成大牌的甄子丹,最有资格说“回家吃饭”。

成功非侥幸。近年与之频繁合作的导演叶伟信,不讳言几年来在角色契合度和形象观众缘之间,一直为甄子丹找最适当的平衡点。两人合作从2005年《杀破狼》、2006年《龙虎门到2007年《导火线》都是时装动作片,“这很难让观众对这样的角色有所认同,因为子丹的动作很实、很猛,如果有让广泛的观众接受,一定要从故事、人物出发,同时又能够发挥出他功夫的,一定是演宗师。”他认为甄子丹并非没有演技,只是缺乏适合的角色,直到叶问这一“住家男人”的形象,在家儒雅低调、怕老婆,但又不失武术宗师本色,这一切终于打破了甄子丹与观众间的距离。与此同时,甄子丹“顾家好男人”的形象也在戏外扩散,他与年龄相差19岁的太太汪诗诗的闪婚故事、拥有一子一女的甜蜜家庭生活,父亲是报馆编辑、母亲是太极掌门的传奇家世,他弹钢琴的音乐天赋、写专栏的才华,也适逢其会地一一曝光。

多年以来,甄子丹的拳脚功夫从未受到质疑,但作为幕前明星却一直半红不黑,有种颇具代表性的观众看法是,他的面相略凶,线条太硬,亲和力不足。如今经过“叶问”形象的冲刷洗底,到了下一部要上映的《精武风云》,他更将从叶问的儒雅顾家冷幽默,发展到陈真的功夫了得又善于弹钢琴谈情,无疑形象将更立体,而商业上的包装也更为讨好。

过去:

从生存到生活,摸爬滚打30年

甄子丹自己也承认,陈真更像年轻时的自己,如今的他其实已是中年叶问。蓦然回首,三十年磨一剑大器终成,但并不是第三十年的最后那一下磨砺,才最具功利。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甄子丹的成功,正在于兜兜转转多年后的身份认同,遇上了打开内地市场的合拍片时代。

他的身份过去一直是件尴尬事:幼年时移民美国成了少数民族,青年时回到香港发展被看作ABC……也许连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年以后却凭借电影中的民族英雄形象,横扫内地市场,名利双收盘满钵满。《叶问》第一部是在二战时代的佛山抵抗日军践踏,第二部是叶问在英殖时代的香港,以中国功夫对抗西洋拳的侮辱,赢得民族尊严。去年甄子丹与香港电影金像奖擦肩而过,但却在内地记者自评的“铁象奖”、大学生电影节上被封影帝。而今年单从故事上并不比第一部高明的《叶问2》,在五一档期上映一周票房就过亿。事实上,“民族英雄”这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商业上都无比正确的定位,甄子丹也并非到今时今日才找到,早在90年代中,就以陈真的角色出演过亚视剧集《精武门》。可惜电视观众的喜好永远不在于动作明星,硬桥硬马的他虽然勉强“入屋”,却并不见得就能为大众所接受,加上当时兼具江湖地位和市场优势的成龙和李连杰尚未退位,一言蔽之:生不逢时。

去年《叶问》大火,甄子丹在勤快地来回穿梭,接受了无数访问,回溯了前三十年的曲折经历:17岁从波士顿到北京武术队学习自由搏击,20岁在香港认识了“八爷”袁和平入行,不久后主演第一部功夫片《笑太极》,势头正好,他却回美国三年,再回香港从八十年代拍到九十年代,从替身到主演到动作导演都做过,并不乏经典之作,可惜是红戏不红人;九十年代末再到好莱坞闯荡,这位20岁就被评为美国年度武术冠军的功夫明星,最终还是不得志地回流华人影圈,03年出演张艺谋的《英雄》,05年出演徐克的《七剑》,――多半是功夫了得、性格平面的古装人,他在银幕上依然面目模糊,这种状况在08年的《江山美人》之后终于停止,和叶伟信经过此前三部猛打猛杀的时装动作片磕碰磨合,他等到了《叶问》。

未来:

成器已晚,将是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五年来,在《杀破狼》之后,关于“甄功夫时代已经到来”的舆论就开始不绝于耳。三十年来,在功夫电影的江湖上,说得上“大哥”的,成龙算一个;而成龙之上还有个“大哥”,是洪金宝;李连杰虽然从未称“哥”,但光凭《黄飞鸿》系列也无疑缔造过一个时代。说来吊诡的是,甄子丹其实与李连杰同龄、同时代,八十年代两人还曾同在北京什刹海体育学院学习;九十年代李连杰演《黄飞鸿》,甄子丹出演其最后对手,并设计了“布棍”对打的创意场面;94年李连杰出演陈嘉上执导的《精武英雄》,曾被誉为功夫片的教科书,十六年后陈嘉上监制《精武风云》,甄子丹也将主演陈真。去年的华表奖上,甄子丹从李连杰手上接过优秀境外华裔男演员奖座,两人的拥抱更被视为新旧“功夫之王”的交接一刻。

《叶问2》里甄子丹无论坐立、走路、说话,一动一静都节奏徐缓,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年“二世祖”儒雅低调不言自明。戏外的甄子丹却除了身手敏捷,还有正走鸿运的意气风发:无论台上台下,他总是打扮入时型格十足,每次与名门太太汪诗诗每次携手出现在时尚派对上,除了大秀恩爱,还满是一派有格调的上流景象,而身处蜚短流长的香港娱乐圈,负面新闻更是几乎绝迹。甄子丹事事追求完美,态度认真得近乎紧张,曾与他合作《导火线》、《精武风云》的光线影业总裁张昭,说:“我们做的片子,实际上都是大导演大监制的幕后团队,可他(甄子丹)还是经常给我打电话,一有什么好的想法,就跟我在电话里讨论,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不是一个很好说服的人,我得花很多时间跟他讨论。”

也有传闻他若无化妆就不肯见记者,更有人在记者会上目睹他头发没染好,鬓边露出一片白,脸上涂的粉不薄,表情生动时褶子掉下些许粉来。他本身也曾不讳言,说这么多年来处处是新伤旧患,身上的骨骼有不少都错位了,拍片最多只能再撑个三五年。而《叶问》系列的出品人之一冼国林,更表示虽然甄子丹的明星效应将会持续下去,但是他身上伤患太多,动作戏已经很难事必躬亲,再加上年纪不小,“甄功夫”的时代不会太长。

在《叶问2》里,有一幕叶问对徒弟黄粱说:“现在你是最好打的,但二十年后呢?你不会永远是最好打的。”导演叶伟信认为,在甄子丹之后也许并不缺乏功夫高手,但动作明星却除了,还需要对电影的沉浸和感应,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微妙缘分,着实可遇不可求。放眼当今影坛,赵文卓多年来似乎始终缺乏经典角色,樊少皇气场不足、长年徘徊在配角地位,而《叶问前传》力推的新人杜宇航还远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十年间,甄子丹很可能成为功夫电影江湖的最后一个大佬。

1995年 电视剧《精武门》饰演陈真,这是甄子丹在大陆早期最广为人知的角色。

1998年《杀杀人、跳跳舞》饰演Cat

2005年《杀破狼》饰演马军,甄子丹的大牌范儿开始显现出来,这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新起点。

2006年:《龙虎门》饰演王小龙,表演再接再励,准备接下来的大爆发!

南都娱乐*甄子丹

“大哥,都只是一句尊重的话而已”

此前甄子丹宣布不再拍《叶问3》,一方面是见好就收的道理,另一方面是中年暴红的他,一年来愈加马不停蹄地拍片,去年收入逾亿的他俨然已经是行内一哥。

南都娱乐:现在每到一处都前呼后拥,人们言必称你为“大哥”,感觉如何?

甄子丹:无所谓,它只是表示尊重,都是一句话而已。当然,我觉得叫我“甄先生”更加贴合现实一些。

南都娱乐:现在身体状况如何,伤患还严重吗?

甄子丹:差不多,次次拍戏都有伤。其实《叶问2》是我在精神上想突破,但体力上的消耗没有上次大。旧患一直都有,新伤每次拍戏都会增加,不过现在状况还好,而且拍《叶问2》还没有第一集打得那么厉害,所以没有比上次上得重。

南都娱乐:今年还将以陈真形象在电影上出现,陈真也许更像你本人?

甄子丹:陈真很热情很火爆,是年轻时候的我,而现在的我更接近中年的叶问,我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人。虽然我是海外华人,但我们反而更传统,因为我们在外面是少数民族。电影里塑造的叶问,有很多是根据我生活中的习惯而来的,比如电影中的叶问喜欢回家,收工了哪都不去,喜欢回家吃饭。比如幽默。

南都娱乐:那个关公战秦琼的老问题,如果你和洪金宝、成龙、李连杰在同时代同年龄过招,究竟谁更厉害?

甄子丹:……这个问题很抽象,这是没法回答的,这就好比将鳄鱼、狮子、老虎等等都放在一起,你说谁更厉害?而且功夫会随着我的年龄和心态,不断有变化。我现在进入平常心的状态,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家吃饭,你知道吗,这是个大道理,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家”是个大前提。

甄子丹成功秘诀大解析

功夫是这样练成的

如果要揭秘甄子丹的成长历程,少不了那些在电影圈中与他一起合作的人,那些合作伙伴才是最了解甄子丹、最了解电影市场的,今天我们青岛三位重量级的嘉宾,畅谈甄子丹的成功秘诀。

剖析甄功夫

“甄子丹混合格斗更符合年轻人口味”

主持人:在座的几位都是甄子丹的合作搭档,大家感觉他在这几年的戏有什么特点和变化?

叶伟信:我和甄子丹合作了四五部戏,他戏在戏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就越做越有信心,戏外越来越接受我的意见。――当然他也有他自己很好的一些意见给我,我也有去收集和发挥它们。

张昭:我和甄子丹合作的电影是《导火线》、《精武风云》,正是通过《导火线》,让我们看到了甄子丹在动作方面的独特性跟潜质,而从《导火线》跨越到《精武风云》,甄子丹也从演员变成超级巨星。

主持人:你们怎么看甄子丹的功夫?

张昭:子丹在动作上面有他非常非常独特的混合格斗的风格,我们在《导火线》当中主要是在推他这种风格,因为他不是武术出身,这跟他的经历有关,相对来说比较杂,西方东方,现代古代,在他这里有个融合,这是现代的观众比较感兴趣的。相较于成龙的喜剧动作跟李连杰跟纯正的中国武术,甄子丹现代混合格斗的动作,实际上是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新鲜好奇的口味。这应该是他现在能出来的很重要的原因。

叶伟信:他的动作表演是非常出色的,你看他的戏,动作你就简直不用担心了,一定会好看的,只要有好的角色就能令他有第二个光环。

冼国林:《叶问》第一集的时候,我们找甄子丹来拍,虽然他不懂咏春,但有功夫的底子,我教了他好几个月,虽然当时还没演绎出咏春的精髓,但电影出来效果也不错了。

从演员到超级巨星

“两集《叶问》带他往品牌化方向走了一大步”

主持人:毋庸置疑,甄子丹在几年前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功夫演员了,但是这两年他似乎打得好,演得也更好了?

叶伟信:对,记得《杀破狼》的第一次磨合,非常的好,接下来《龙虎门》的时候我们的意见有了一点分歧。因为他比较注重动作部分,我比较注重人物部分。当时他想对武术界的创新为主,更多于和他角色的吻合,当他又是演员又是动作导演的时候,想要将动作电影带到更高的层次,就变成了那两部戏只是很出色的动作片。

到了《叶问》系列,甄子丹专注做演员,因为我们已经历过两部非常出色的动作片,他动作的出色是已经证实了的,所以当大家都在寻找更好的效果时,他就觉得“尝试下啊,我不需要去想动作”,不会去抗拒别人给他设计动作,自己专心演戏去了。

冼国林:甄子丹在《叶问》之前,也拍了二十多年,有一定知名度,但他是不是一级红星呢?

主持人:似乎还不算特别一线……

冼国林:是的,他前期的电影给人的印象是粗鲁的,但《叶问》的最大成就就是改变了甄子丹的形象,从一个筋肉人到住家男人。

主持人:表演上把单纯的打慢慢渗透到更丰富的演绎内涵里是吧。

张昭:《导火线》之后我曾今跟他谈过,之后就有了《精武风云》,我说我们找个经典人物吧,在我的理念里,一个大牌演员到了一定阶段是需要品牌化运作,就是说他需要跟品牌结合在一起,逐渐把演员品牌化,陈真就是一个品牌。当时他就说,那你得找到最好的导演最好的编剧最好的监制来合作。

主持人:甄子丹往更高表演境界前进了一大步。

张昭:甄子丹从《导火线》的猛,男人的力量,到《叶问1》的family man,到《精武风云》,我们拍的是一个super hero的电影,他不但会展示动作,还有弹钢琴这样的才艺,这样一步步的,就将甄子丹立体化了,展示了男人的各个方面。而且他的动作会逐渐加强,到了《精武风云》,他不光是房间地面打来打去,他还是上天入地的。正是这样的类型电影把他带到了super star的高度,两集《叶问》带着他往品牌化的方向走了一大步,《精武风云》会把他从一个hero变成super hero。演员变成超级巨星,正是有很多幕后的人跟产品在推他。

叶伟信

经过五年的合作,导演叶伟信是最终推出甄子丹“叶问”品牌的幕后功臣之一,他不怀疑甄子丹在叶问之后能再造经典角色,而甄子丹近年更能听进意见,并放下动作导演身份专心演戏,也是出演叶问成功的重要原因。

张昭

光线影业总裁张昭与甄子丹合作《导火线》、《精武风云》,在他眼里,甄子丹是个敬业、执着的完美主义者,将来还可能当老板、监制,前景依然开阔。

冼国林

作为《叶问》系列的出品人、甄子丹咏春拳的传授者,冼国林对“甄子丹时代”却并不乐观,并大爆甄子丹后期已多用替身,缺乏真功夫的电影岌岌可危。他说现在自己在主推懂功夫的新人,只要有真功夫、好剧本,并不愁票房。

一牌独大能持续多久“甄子丹时代不会很长”

主持人:看来拍戏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人、很多准备工作来支持。

叶伟信:没错,说他能不能被观众所接受,这也要靠很多方面配合,比如好的剧本、导演,他又非常喜欢那个角色。我觉得,甄子丹总会找到有另一个被观众如此喜欢、也很合适他的角色。

主持人:大家都很肯定甄子丹这几年的表现,也说到成龙、李连杰时代的谢幕,那大家又怎么看现在的“甄子丹时代”呢?

张昭:我可能是最早的一个预期他会成为super star的人。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需求,成龙跟李连杰逐渐隐退,但动作片永远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片种,可能是列第一位的,一定会需要我们自己的超级巨星出现,甄子丹不出来还会有别人出来。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子丹作为一个男人到了一个成熟期,男演员都是如此,要到四十多岁,他真正的魅力跟人生的积淀才会显现。

冼国林:李连杰和成龙时代是二三十岁,但甄子丹现在已经47岁了,但他的时代不会太长。

主持人:冼老师来呛声了哈……

冼国林:当然甄子丹也是我教的,我也希望他的时代长一点。明星效应固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他现在手脚都有受伤,不能亲身上阵。当日成龙很红,因为他是亲身上阵,观众是知道的。甄子丹在《叶问2》、《十月围城》里都是多用替身。

张昭:子丹已经是个super star了,站在他这个高度,已经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光辉闪耀,写下浓重的一笔了。但是看甄子丹的经历,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需要熬的。我有个预期,他未来会变成很好的监制,自己可以当老板。他对电影的感觉非常好,我们之所以合作得好,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去探讨角色的把握跟电影方向。

主持人:那“甄子丹时代”过去之后呢?会是怎么样的格局?

张昭:从行业角度看,我们一年不会只拍一部戏,所以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动作明星。

叶伟信:现在会动作的人很多,但是你要……其实动作片的根底就是你要演戏,再加其实拍动作片要很多技巧的,不是世界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动作演员。要浸了很多年,对拍戏的感应不是用言语可以说清的,否则你找世界拳王来做戏人家未必会看的。

主持人:想当功夫巨星不但要会打还要会演,这个确实需要时间去积淀。

冼国林:所以现在电影公司一般不敢用新人,但我希望用新人,用真的武打给观众看,像《叶问前传》就是新人杜宇航担纲。因为像《泰》、《海角七号》、《阿凡达》都没有大卡司,但是故事很好,一样卖得!没有一条公式是哪些大明星加起来就一定赚钱的,据我所知,过去这十年大明星担正的电影,能赚钱的不过20%。

主持人:不过动作片市场还是蛮大的吧,即使没有像成龙、李连杰、甄子丹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是有庞大的受众群的,是这样吗?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