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劳动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感 环境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在古诗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尝试;激发;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49-01
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目标不变、自主探究、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 充分发挥古诗“兴观群怨”的功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诗歌具有抒发感情、认识自然和社会、团结群众、针砭时弊的重要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来看待的。这也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暮江吟》等;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春晓》、《江雪》等;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锄禾》、《蚕妇》、等;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示儿》、《静夜思》等;阐发生活哲理和自然规律的《草》、《题西林壁》等;描写儿童生活的《所见》、《小儿垂钓》等。
在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可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
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坐着”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不是现代汉语中“值得同情”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类似这些字、词都应让学生准确理解。三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三、充分运用古诗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提
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鹅》、《早发白帝城》等,都是不假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或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或将人带入一种悠远的意境。《望庐山瀑布》、《暮江吟》等,有着精彩、生动的比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霜叶红于二月花”、“露似真珠月似弓”,都以“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俯拾即是。如《锄禾》以锄禾起兴,从而引出节约粮食的道理;《草》则以“离离原上草”起兴,从草的枯荣揭示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然规律。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手法,无疑会对提高作文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描写,如何叙述,如何以比喻来描写事物,如何从浅近的事物引申出深刻的道理。
一、做好预习,明确学习要点
古诗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意境深邃、内涵丰富,并且表现手法多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正确的古诗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堂语文课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预习必不可少。如果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述,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出重难点,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预习,比如说作者、背景、生涩字词等。例如学白的《赠汪伦》,如果不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不禁会迷惘,水真的深千尺吗?写的是友情还是爱情?还有南宋陆游的《示儿》,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南宋朝廷屈辱求和、偏安一隅的背景,就难以体会诗人临终前满腔的悲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可以自己解决这些疑问,不但加深了印象,还提高了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二、激发兴趣,丰富古诗教学
当前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充盈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上古诗文特有的含蓄凝练使学生潜心学习古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大多是“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完全感受不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体会不到作者在寥寥数语背后寄托的深厚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到了古诗翻译上,缺少对全篇的整体把握,学生无法展开想象,于是很难理解古诗的深层内涵,领悟不到词的意境。想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对于学习知识往往是凭借感性认识,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会深入研究,不感兴趣的知识便无法继续。学生无兴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授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所学内容饱含兴趣,就不会排斥听课,反而会以学习为乐,勤于研究,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阳关”的历史典故,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成功地引起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补充设计教材难以涉及的生活内容,输入生活信息,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要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还是用王维这首诗举例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阳关的照片,介绍有关的旅游景点,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三、强化朗诵,体会古诗情感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浮躁、苍白,我们可以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精神的雨露甘泉,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这些美的境界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才情,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国学修养,提升我们的品味。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利于更好地感知意象,有利于画面在脑海中的展开。例如,学习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脑海中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尽头仿佛和天空融为一体,一阵轻风吹过,有牛羊闪现,但瞬间又被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经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再加以适当讲解、引导,古诗的神秘面纱便会被揭开。古诗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地理解,还可以体会到古诗和谐的韵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对古诗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加以尊重。例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有同学认为体现了诗人对战争、对生死的豪放,有同学认为表达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对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讲解和补充,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优秀学生示范朗读等。
四、学以致用,回归日常生活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一、激情导入,自读自悟。
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自己知道的古诗,并在课前三分钟互相交流。然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内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作者访问隐者,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初步感知了古诗的内容。这样,学生的自读代替了老师的分析、启发、诱导,培养了他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二、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朗读古诗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这首诗是用寻访答问的形式写的,虽省去了一些语句,但从三句答句中可知道作者问了什么。朗读时要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访问时心情的变化。读“松下问童子”时,语速平缓,充满希望;读“言师采药去”时,语速稍缓,语调降低,由希望变得失望;读“只在此山中”时,语调升高,语速加快,从失望中看到了希望;读“云深不知处”时,语调又降低,语速缓慢,声音拖长,表现出作者怅然若失、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以写见悟,写出情趣。
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安排了书写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地写一遍。
(生抄写古诗,师重点指导“松”“采”“药”这三个字。)
四、以演见悟,演出情趣。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诗中所描写的内容,一人当诗人,一人当童子,按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鼓励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大胆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自由发挥,现场表演,并进行评议。
五、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我设计了师生共画隐者生活环境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出隐者,而是通过诗人与童子的对话来表现出了隐者的生活,你能想象一下隐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吗?
生:山中云雾缭绕,山上长满青松、野花、野草,非常美丽。(自由说)
师: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老师与两名同学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
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好呀?
生:老师画得好!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他们的想象真丰富!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环境是手段,想象隐者的居住、活动环境是目的。让学生画环境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隐者的生活;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六、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于是,我做出了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童子,想不想当小童子?
生:想!
师:我是中国古诗研究会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首古诗,让更多的小朋友来读,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诗人贾岛去找你师父时,你在干什么呀?
生:我在松树下等师父回来。
师:那你师父去哪了?
生:到山里采药去了。
师:那贾岛见到你师父了吗?
生:没有,因为山里云雾缭绕,看不清师父在什么地方。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活内在所需的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七、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古诗,要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古诗的神韵和精髓、赏阅古诗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刚才的对话写一首古诗,让更多的小朋友读到它,有现成的古诗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生读)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背给自己的同桌听)
八、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
可以说,在小学的各个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从低年级段开始,便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到了中、高年级段,这种能力和要求也不断地在提高与深化。在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在古诗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对情境的想象。
小学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写景状物的诗,当然其中也有少许篇幅的叙事或抒情性的作品。这些诗,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祖国大好山河的风光美景,或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面貌,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遴选的名篇佳构、传世之作,这些诗篇中包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学生深入到诗文所描绘的境界中,才能更加真切地领略到其中的韵味。
比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仅仅只有二十八字,却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初春时节乡村一隅的景色,在这短短的七言绝句中,诗人写出了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船等诸多的景物,并有黄、翠、白、青等到多种颜色,以及鸣、上、含、泊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容量确实是很大的,读后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走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色美景之中。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将景物在大脑中想象组合成为一幅实实在在的图画;或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教师的朗读,边读边浮现画面;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所描述的景色说给同学和老师听;还可以在学完之后,动手将诗中的景物用一幅简笔画或水彩画构勒出来。这些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到诗歌所呈现的意境中去。这幅画面中,有着不同的事物,但它们不是单独的互不相联的个体,它们共同地组成了这幅画面的有机整体。
当然,有的诗所描绘的景色,意境是十分深远的,单凭一两幅静止的插图是难以毕现的,必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大脑去展开想象和联想,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境。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送别诗,特别是后两句所描绘的景色,意境是十分深远广阔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挚友孟浩然坐着的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上,顺着悠悠的江水,越行越远,一直地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诗人却茫然地伫立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如此,诗歌外在的画面和内在的意境,必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再现。
二、对情感的想象。
“诗言志”,每一首诗都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而作的,不论是写景诗,还是叙事诗、咏物诗、离别诗、怀乡诗等,都包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和态度。由于诗的篇目字数的限制,以及古诗用字讲究精炼的特点,绝大多数古诗在表情达意时都十分委婉含蓄,对于理解能力本身还很薄弱的小学生一下子是很难以感悟到的,必须加以想象和体会,才能领略到。
在古诗中,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那种直抒胸臆的风格并不多,即使一向以狂放豪爽而著称的李白,他的一些诗在表情达意上也是十分地含而不露,让人猜度的,如在他的诗《早发白帝城》中,诗人获罪被流放,不料中途又被赦免,可以说是兴奋之至的,但屡遭不幸的诗人此时已经不再放纵情感了,只是在他的诗中我们能够触摸到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带着浓厚的情绪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出发时的天气晴朗、朝霞满天,行船时顺水顺风,途经三峡时,两岸原本悲哀的猿猴啼声在诗人听来竟也十分地动听处感受。从中我们不难感受诗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而“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表面是写行船之快,实际是写诗人的心情之欢快,这些都需要学生细细地想象、玩味才行。
三、对道理的想象。
不少古诗中都有一些千古传唱的名言佳句,这些句子虽然往往十分的精短,但却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或思辩色彩在其中。这些诗句需要学生做细细的品味,方能解读到其中的真谛。在低年级的教材中便安排了《锄禾》一诗,这首诗教育学生要懂得劳动人民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从小勤俭节约的诗,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是带有劝喻说理色彩和名言警句的意味,极易使学生联想到自身;而《登鹳雀楼》一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样也是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诵读;质疑;拓展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望“诗”生畏。因此,如何寻找一套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写一写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引导让他们有意识地构建自己学习古诗的体系,真正体会古诗学习的乐趣,成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一、吟咏诵读,感受诗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朗诵。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古诗词时,应该通过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吟咏诵读中明白诗意。
(一)范读文本,感知想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环境和劳作的情境,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淡舒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课伊始,我配乐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听,并在脑海中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完老师的诵读,我让学生们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有了之前的范读做铺垫,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古词。《清平月・村居》这首词中有几个难读的字“翁”“媪”“卧”“剥”“莲”“蓬”。在初读古词前,我把这几个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同学们重点把这几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再读古词时,基本能较准确地读准字音,宋代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只有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词,而且读得字正腔圆,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段)学习古诗文的阶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古诗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课前我做了分析:《清平月・村居》的平仄组合是,上阕: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下阕: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上阕的停顿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下阙的停顿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押韵,上片四句尾音:ao,ao,ao,ao;押韵押ao韵;下片四句尾音:ong,ong,ai,eng。下片一、二、四句押韵,押ng韵;上下片换韵。上课时,我告诉孩子们诗词的音韵美,引导他们边读边打拍子,读出节奏。学生用这种打节奏的方式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
二、巧妙质疑,体会诗情
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总是渗透在诗词当中,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所描写画面的展开联想,以及如何体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巧妙的质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并内化于心。
(一)紧扣关键字,感悟情感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关键字,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在读懂了诗的意思之后,教师的关键性引导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月・村居》时,为了突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我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找出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三个字“醉”“喜”“媚”。当学生找出关键字后,我又追问:“这些字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我继续提问:“我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板书,应该用哪一个好?”(学生很自然就说出了“醉”字)。由于引导质疑巧妙,而且环环相扣,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整首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整首词所表达的意境就很容易突破了。
(二)聚焦关键词,感受人物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聚焦品味关键词,点准文章的穴,把好文章的脉,去感悟人物品质。当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整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三个可爱的儿子已经走到我们跟前了,瞧,多棒的儿子呀,我们如果用四字词来夸夸他们,用什么词好呢?”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学生这时已经能说出好多恰当的四字词了,有“任劳任怨、心灵手巧、活泼可爱”等等。我再提问:“你们想用诗句来赞美哪个儿子呢?”这时让孩子们再读诗句时,这种赞美就能发自内心了。因此,巧妙的质疑在诗词的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诗词的情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古诗词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古诗词之后,除了学习语言,领悟诗魂,更为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一)引导创新,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4]学习了这首田园诗词之后,怎样让学生把诗中的美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个练习:“读了这首词,你想起了怎样的美景?”我让第一组的同学写写小草,第二组的同学写写小溪,第三组的同学写写茅屋,把他们心目中的村居美景写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
(二)拓展阅读,知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5]“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6]为此,我让学生收集课外读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交流后张贴教室,让他们自编诗刊,熟记好词佳句,思考其共性与个性,和同学交流,试着把古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不管小学古诗课堂如何变化新的模式,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新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实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抓好鉴赏的切入点:
1.从标题入手。
2.从作者的生平情况及艺术风格入手。
3.从注释及题目的相关提示入手。
4.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象入手。
5.从作品中的重点词语入手。
三.常见题型及套路。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中,请结合诗歌进行赏析。这首诗歌是怎样动静结合的。等等。
解题套路:(1)指出运用的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形象的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套路:(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鸟出笼后自由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套路:(1)描写的景象。(2)意境的特点。(3)作者的思想。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诗歌中哪句话或哪个词或哪个字比较妙,妙在哪里?
解题套路:(1)总述语言特色。(2)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这样的语言的好处。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内涵。概括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内涵。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解题套路:(1)塑造的形象。(2)作者的感情。(3)作品的思想意义。
笼统地说:从艺术节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题目。
四.诗歌之比较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对象的形象。解答此类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2.比较情感基调。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例: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黄》诗“烟花”“孤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