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商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中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在走过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与过去相比明显的变化是:IT应用已经从技术导向型变成业务导向型。也就是说,银行信息化所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过去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成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银行最缺的已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如何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询服务市场开始逐步升温,正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银行业在网上银行的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过,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与问题,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创造了条件,所以网上银行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一、电子商务兴起所引发的物流业革命
物流在新世纪中重生,成为新世纪的一颗明星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善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环境与系统,改变了贸易形态,引发了全球采购领域的深刻革命。将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物流放在一起进行宣传,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革命,而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领域的一次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改变过去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提升到全球贸易竞争战略的地位。以欧美国家为例,沃尔玛已经开始安装自己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把扫描数据直接通过卫星传向公司总部,使公司可以快捷地管理自己的供货链,在库存减少时自动订货,还可以使沃尔玛发现新的营销机会。电子商务的应用需求商与供应商、消费者与生产商直接交易虽然少了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但却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需求商往往需要多批次、少批量的货物,而消费者采购更是量少而单一。要想快速、低廉地将产品交付,国外的很多企业在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美国的物流中央化、日本的离散配送中心、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这三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都是物流企业本身提升电子商务意识以及充分利用网络。
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于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中国物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新的动向表明,物流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这一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物流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从古代物物交换继而产生货币开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物流活动不具有独立性质,始终是生产和流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产品空前丰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物流活动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研究热点,物流系统也在现代物流科学诞生后结束了长期处于潜隐状态的历史。在此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改善物流系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物流被评价为“经济领域未开垦的黑大陆”、“企业脚下的金山”、“第三利润的源泉”。
由以下的事实可以知道这些评价是有根据的:美国企业在开始对物流系统进行改善的初期,库存水平一般都下降三分之一以上,仅此一项就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一些行业的企业统计数字表明,原材料由进厂开始,经过若干道工序的加工直到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出厂为止的时间段内,处于加工状态的时间只有5%。而95%的时间中,物料是处在仓库中、运输线上、工位前等待的状态。也就是说物料在厂95%的时间是存在于物流系统中的,加快物料周转的关键是改善物流系统。此外,据统计企业的流动资金一般有3/4是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占用的,因此加快物料的周转速度将有效地缩短流动资金的周转期。由于在实践中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被重视的物流领域,终于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
二、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业新特点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在网络时代,物流对经济的反作用明显强化,制造业更为关心的不是生产量的多少,而是如何占领市场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拥有一个高效而通畅的物流系统是现代企业生存与竞争的可靠保障。从这一点来看,说新的世纪是物流的世纪是并不过分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营全球化趋势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致使企业的发展趋向多国化、全球化的模式。
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趋势,企业的战略对策之一是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经营领域,力争在核心技术方面领先;而本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则分离出去,委托给在该领域有特长的、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种趋势为现在所谓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DEII计算机公司的经营模式,他们只做订货与最终组装,而将零部件的制造和物流系统运作委托给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与重组,有效地减低了库存、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提高了竞争力。耐克鞋公司也有类似的方法,没有制鞋厂只做经营与产品设计,又如运输公司把烦琐的收费业务委托给卡片公司去管理等。
企业注重核心技术的趋势使物流业务从生产企业分离,为物流企业带来良好机遇;物流企业也必须按照同一原则精心发展自己的业务、提高服务水平,确实保证委托方的利益并建立本企业的信誉。
2.供应链的简约化
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无数供应链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体系。在同一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需要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货品,同时也不断地向下游企业供应自己的产品,形成了递阶式的体系,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市场竞争实际上不是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为供应链所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生产者、最终消费者和中间经营者都能够及时地了解供应链的全部动态。也就是说供应链具有了更好的透明度。在供应链中,任何多余的环节、任何不合理的流程与作业都能被及时发现。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支持,供应链中原有的多余环节将被消除。因此,供应链将变得更为紧凑,供应链的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
3.企业规模化
由于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小批量、多品种以及快速性的特征更为显著,配送的难度更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快地在规模效益方面领先,企业的兼并、联合趋势加强。当然,在选择合伙人时,弱者将被淘汰出局,形成强强联合。企业必须依靠自己先进的经营模式、高质量的服务和强大的实施能力为依托,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也可能有条件被其他优秀的企业选为合作伙伴,在联合中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是国内外两方面,物流企业也是如此。一些国营储运公司,规模虽大但存在体制不灵活的问题;一些新型物流公司大多规模偏小。它们需要在竞争中求联合,依据双赢战略选择战略伙伴,以图结成实业联盟创造规模效益。可以预见,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趋势将加强,我国现代化超大型物流企业将出现在社会经济舞台上。
4.服务一体化
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化和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物流是服务行业,服务水平是竞争因素的最重要部分。第三方物流业者最时髦的口号是“提供一体式物流服务”,把用户的物流业务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全部承担下来。在保证成本的条件下,使用户拥有一个高效、通畅的物流体系。
在供应链急剧变化的时代,第三方物流业通过增值服务扩大营业额也是重要的手段。加强增值服务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用户期望以外的增值服务,如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以及其他按客户的需要提供的服务。
增值服务的内容除一般的装配、改包装之外,还在于不断扩大范围,发展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如德国FIEGE公司对服装进行配送,在送达最终用户之前把衣服熨好、进行商业包装或悬挂在衣架上送达商店;又如生产吉他的FENDER国际公司委托UPS公司对其配送系统进行集约化和系统化整合,UPS的增值服务包括为吉他调好音。扩大的增值服务不仅仅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承担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所分离出来的业务,使自己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稳定了客户群。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中的有效应用
所谓电子商务实质上是指在国内外商务活动中实现电子信息化,也是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的基础。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外贸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要素成为劳动力、资金、技术三大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要素。外贸企业如能在信息竞争上取得优势,则会提高其获得市场份额和争夺利润的核心能力。由于物流信息化的使用提升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信息竞争优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发挥了明显的效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为了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必须付出极高的代价。而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外贸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电子商务拥有无地域界限的全球市场,商品信息更加透明。一方面,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有关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化平台,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网,向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从而获得全球性、无时限的商务空间;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可以主动上网搜索各种经贸信息,寻找到理想的贸易伙伴。
2.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中,因为大量的中间商的参与,国外进口商的进货价往往是国内生产企业交货价的5倍~10倍。通过物流信息化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算、汇款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另外通过网上交易,还能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使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就可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明显下降,成本优势十分显著。现在有不少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化平台直接把中国的生产或出口企业和国外的进口商的供求信息整合在网上,让他们在网上直接交易,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国外的进口商都得到了实惠。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关键词: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现有的信息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专用模式建设和部署,即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一对一配置,因此新应用的推出意味着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投入;另外,部署基础设施必须按应用的峰值标准采购来避免性能不足,造成在大部分时间系统运行中相当一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开发、测试等环境的额外搭建也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二)信息化带来的维护费用加大
再有,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管理和维护工作日益繁重,导致运营费用的开销大幅攀升。据悉,累计的运营成本通常相当于采购成本的3倍以上。大量繁琐、复杂的维护工作严重占用了整体IT 资金和IT人员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阻碍技术创新进程的同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将降低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改善电子商务动态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的整合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大规模推行着电子商务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企业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不断增多的不连续性战略,这些因素使竞争环境表现出“超竞争”的特征,企业要想在这种高度动态变化的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企业动态能力的建造,动态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员工培训的步伐。公司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要在公司内部营造学习、钻研技能的良好氛围,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到优胜劣汰。只有这样,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外,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
三、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管理
要保持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企业仅仅满足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做支持是不够的。因此,电子商务企业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开展知识管理,以获得发展优势。
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使用一些共享软件来实现知识管理,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员工的使用。知识库可以包括电子商务公司经营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公司经营典型案例;电子商务公司内部调研工作成果;公司设施设备的原始采购资料、维修资料;交易客户的信息档案;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等。另外,常有一些公司的重要关键设备设施、客户资源在员工流动过程中处于瘫痪状态,而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库能够获得、保存此类资源,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适于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这样一种文化,即能让员工有自觉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动力,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是员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敬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员工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体系,公司各个层面、各个级别员工都会受益于知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技能,加强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使其产生新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针对组织和员工个人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保证知识的推进管理过程。同时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在一个具有业务利益竞争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保守自身“业务秘密”的本能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员工无所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让大家共享,一方面,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不仅要和员工的业绩挂钩,同时也要和员工在知识共享中的表现结合起来。公司可以借鉴阿里巴巴公司的技术方法,引入成熟经验。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品牌电子商务公司,应该把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以有偿方式进行授予,提高电子商务公司的管理水平。
其中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组织规模小,各管理层级之间管理幅度较小,员工横向接触较频繁,使得员工之间、群体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在公司中进行传递、共享、集成方面受到的组织结构限制较少,减少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容易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充分流动,同时这种扁平化组织拥有知识流动速度快、传递路径短的优势,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及时。公司由于组织结构较为扁平,决策重心靠近客户终端,使得其对于客户需求的灵活性、综合性提出一站式服务要求,使得电子商务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并且由此设计的客户问题解决方案更为贴切。
四、结束语
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企业获得知识的途径较多,较隐蔽。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组织结构改革、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管理绩效的评价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斌斌,林涛.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2]许军,梅姝娥.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J].经济管理,2011,2.
近几年来,在中国化妆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可以看到了中国化妆品产业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一直保持着化妆品经济增长点,成为化妆品企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2008年10月,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化妆品工业生产销售额已达1200亿元,目前,化妆品行业正在以每年高于10%的速度发展。并且,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化妆品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随着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和各个领域成本的提高,化妆品企业意识到了网络渠道的重要发展趋势,当今,化妆品作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之一的品类产品,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美丽用品,大多消费者开始都在网上购买,从这点出发可以看到实际的一个问题。意识到了现在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新起点,通过这么方便快捷的网络上可以购买所需要更多更喜欢的产品,可以随时了解到更多的资讯和了解所需要的产品,已经是当今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了,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互联网生活到来的时代。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的传播渠道,是众多化妆品企业所关注的焦点,意味着企业已经看到了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新兴营销渠道。比如很多人都在网上卖起了很多化妆品,比如卓越网、陶宝、当当网、NO5化妆品商城等一些网络商城,都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网站。
互联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宣传、推广、教育的互动性平台,提供了多种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品牌充分呈现其产品的特性几化妆品专业知识,给予消费者方便的资讯服务和了解更多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大品牌也开始在网络上销售,欧莱雅、雅诗兰黛、倩碧、玉兰油、薇姿、理肤泉、雅漾、依泉、欧树等众多品牌都在网上卖,还有日本化妆品帝国也开始流行在网络上卖化妆品,欧美国家也是如此,所以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渠道是化妆品企业最关注的发展新兴营销渠道,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传播、宣传、教育的互动性平台,其提供的多种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品牌充分呈现其产品特性及化妆品专业知识,给予消费者方便的资讯服务。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轻松在网上购买,只要有台电脑,轻松点击鼠标,查找信息,根据自己所需求的产品一点就可以购买,然后货到家再付款,这个就是网络渠道购买需求的服务,也是现代生活消费者最方便的网络渠道选择。
网络渠道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这个化妆品竞争时代,传统零售渠道慢慢被网络渠道所取代,网络渠道作为化妆品新兴渠道是众多企业所考虑和选择的新营销渠道,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网络上宣传和推广成本很低,知名度和美誉度容易提高,口碑宣传效果很好,特别是转载率和点几率也很高,更容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品牌资讯,不管是客户合作还是消费者了解都可以清楚看到很全面的信息。
这几年来,很多新兴的化妆品公司都先通过网络渠道来销售产品,对于有些刚成立无任何知名度可言的化妆品公司而言,使用网络渠道将公司主打产品,放在网络上进行推广与宣传,且没有任何的广告费负担。通过网络媒介,做足口碑宣传和推广,由此慢慢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随之产品才慢慢赢得市场认可。因此更多的化妆品公司利用网络渠道做口碑宣传和推广,也能快速提升渠道占有率。
网络商业的深度分析
随着化妆品行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看到众多化妆品企业关注到网络电子商业平台去发展的走向,成为化妆品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上,化妆品已经成为销售收入排名第三的行业, 近年来,网上购物的规模以100%以上的超速度迅猛发展。权威机构数据统计: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达2.53亿,上网购物人数达6329万人,人均网上购买额约2000元;2008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1200亿大关,较07年增长超过130%。2008年上半年,单是国内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网络购物总额就高达162亿元。网络购物市场将逐渐成长为全社会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互联网做拥有的独特营销魅力和市场潜力,也成为很多企业要在网络营销渠道上做关注和试水的市场,即使一些高端化妆品在专柜、商超、或是传统终端店销售也好,都被网络渠道所取代,寻求渠道多样化。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互联网
一、我国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1.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商业地产建筑面积约为2.4亿平方米,共有约4000个商业购物中心。预计在2015年,我国商业地产新增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约新增480个商业购物中心。但是,从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来看,更多的集中在二线城市,且由于商业地产的激烈竞争,需要面临较高的空置率风险。
目前,我国诸多商业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商业地产运营管理,逐渐向运营理念转变,即通过整合运营管理自身商业地产,打造大型综合商业平台。
2.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商业地产在面临运营变革的同时,亟待将新科技引入商业地产的运营,打造商业地产新发力点。现阶段,科技、互联网、创新已经遍及国内商业地产领域,成为商业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商业地产实行“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之一。预计,互联网和商业地产耦合后,商业地产实现智能化运营,商业地产内的所有实体商业将在互联网平台成立线上运营,商业地产的客户不仅仅在商业地产正常营业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在其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商业地产的最新动态信息。此外,互联网的引入,还可以增加商业地产和客户的交互体验,在客户消费现场应用微定位技术,产生和客户的交互场景。同时,商业地产商家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动态传送商业信息,刺激客户消费行为。
二、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创新分析
1.互联网和商业地产的强耦合
商业地产和互联网经济各具特色,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兼容,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现阶段,我国诸多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纷纷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信息技术,高效配置商业地产配套措施,如大数据、自动收银、移动互联、智能货架、WIFI、线上APP、电子标签、自动打包等互联网工具,将商业地产的未来运营发展聚焦“互联网+”,推动商业地产新常态发展。笔者以商业地产和互联网的强耦合为研究视角,对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思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商业地产企业创造更高价值,为客户带来更多消费满足。
2.互联网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思路
在商业地产的传统运营模式中,企业更关注产品的营销,关注企业盈利水平。但是,在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则聚焦于“互联网+”,企业在运营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增加客户的互动体验。商业地产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终端,因此商业地产竞争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效率和客户享受服务的交互体验强度。
商业地产传统运营模式下,商家虽然有市场、产品,但是却很难和客户直接接触,仍存在一定的消费距离。但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可以实行“互联网+”运营模式,直接和客户接触,缩短和客户的距离,以互联网平台实现和客户线上零距离接触,以用户思维向客户提供服务,增强客户在商业地产的消费体验和情感归属。“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革命,可以直接接触客户,快速响应客户反馈建议,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做到对客户吸引、留住、黏住的运营效果。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的首要要求是理念创新,即商业地产互联网运营提供用户体验服务,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概念服务,更应该是从理念出发的商业地产互联网化的服务氛围塑造,即强耦合互联网和传统模式的两种文化下,实现商业地产“线上+线下”的蓄客、转化、导流、用户体验的完美运营模式。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亦或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是将互联网渗入商业地产的运营,从运营基础做到互联网概念,即实现商业地产“人人营销+实时营销+处处营销”。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模式的基础应该是互联网模式平台,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延续商业地产传统模式的收益,如销售蓄水、土地溢价、租金蓄水等效益,此外还应基于互联网运营模式,推广商业地产,在客户的认可支持下,刺激客户消费行为,做好“线上+线下”齐进营销。
此外,商业地产是一个具有较强资本变现能力的行业,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往往采取资产置换、IPO、投行、整售、股权交易、散售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在“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下,可以利用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工具,更快更便捷的融资。
总之,现阶段我国商业地产竞争激烈,诸多商业地产企业为应对新形势对传统商业地产运营冲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纷纷在各自运营发展现状基础上,逐渐摸索研究结合“互联网”创新运营模式,聚焦互联网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影响,实行“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模式,从建设“线上+线下”运营平台、实行“人人+实时+处处”营销方式、利用多元化资本渠道等方面阐述运营模式创新思路,顺应商业地产互联网化发展趋势,为商业地产未来运营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红.基于定位视角的商业地产项目运营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4(22).
关键词:尾货市场;趋势;多样;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当新产品出现后必然导致大量的过时产品。近几年外向型企业受到出口退税、贸易壁垒和汇率波动的影响,产生大量的出口退货,这些库存积压品如果得不到合理处理,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尾货市场正好为库存积压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从二次流通的角度上讲,尾货市场的出现弥补了我国市场体系的不足,是市场经济的新一轮创新,没有尾货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探究尾货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完善整个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尾货市场简述
国家商务部颁布的《尾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将“尾货”定义为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库存积压产品,包括企业订单外生产的产品、由于某些原因取消企业订单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销售剩余的商品等。尾货产品与正货产品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简单来说,相对于正货而言,尾货就是一种“时滞”产品,因而其价格较低。尾货市场是为从事尾货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经常性、固定的、具有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的场所。2007年1月,随着我国第一家尾货市场——天兰天服装尾货市场的试运营,“尾货市场”这个新名词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尾货市场在华北、东北以及江浙一代逐步崛起,并向全国二三线城市发展。
二、文献综述
尾货市场在我国兴起不久,其相关研究文献并不多,洪涛(2009)站在整个市场经济的角度,认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应该包括正货市场和尾货市场,完整的商品交易市场有利于商品市场的秩序和规范发展。张富云(2009)从服装行业角度出发,认为其产生的理论源泉是奥特莱斯商业经营模式,理论依据是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孙亚娟(2009)认为尾货市场是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是主流服装销售的有益补充。近几年随着尾货市场在我国各地的相继出现和发展,为尾货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例,对其研究也更有针对性。叶兆(2011)从服装尾货市场定位的角度,为服装尾货市场建设的规范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尾货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新兴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尾货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尾货市场的发展可以用BCG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中的问题性业务组合来形容,即高增长、低市场份额,其利润率高但风险较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跟得上迅速发展的市场形势。因此必须要通过其目前所显示出的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预测。总体而言,可以将其发展方向归纳为5个方面。
(一)业态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尾货市场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而经营的品种也主要是服装、鞋帽等,但从其发展走向上看有逐渐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场形态的多样化和经营产品的全面化。
在专业分工的情况下,市场形态会逐渐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不断推陈出新和逐步细化。以尾货行业的先驱“天兰尾货市场”为例, 2011年底,天兰尾货市场已有10家大型专业卖场,营业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在资产价格泡沫化、商业物业租金伴生性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物业成本已占到零售型企业经营总成本的60%以上。[1]为突破扩张瓶颈,就必须跳出繁华商业区开店的局限。天兰尾货市场率先将新店建设在社区,为其他商业企业在扩张模式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实践证明,新店如今的发展正逐步走上正轨,这符合了新的经济形式和新的商业发展格局的商场要求,由商务区向社区化的转变已具规模,转型得以成功。在今后会出现以尾货零售超市作为服务满足型服务业态;以大型尾货商场、尾货购物中心作为消费需求满足型主力业态;以尾货批发市场、尾货采购中心作为小型商店采购作为满足型主力业态;以专卖店作为差异化个性需求满足型主力业态。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由于尾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各个行业都会出现一定量的库存和积压,因此为尾货市场范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2010年中国皮鞋年总产量约100亿双,占全球皮鞋总产量的40%,如果按照10%的比例计算,每年仅皮鞋将产生10亿双的库存。[2]家电行业经历20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1年中国家电产量的增幅虽然回落至24%,但仍然创造了新记录。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空调产量超过1亿台,冰箱和冰柜超过8900万台,洗衣机超过6500万台,微波炉接近6700万台,均达到了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2012年一季度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家电的销量出现了30%的负增长,空调的工业库存达到了2500万台,和很多家电产品一样,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库存的历史高位。预计2012年家电业的增幅将回落至10%-15%之间,出口增幅将从2011年的17.6%回落到10%左右[3]。在此情况下,尾货产品将从最初的服装、鞋帽等轻工业纺织品逐步延展到箱包、家居、家电、房屋、建材、五金、电气等,甚至影剧院、球赛、机票等服务产品都会有独立的尾货市场。
三网融合是我国实施的新兴战略产业内容之一。它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三网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指引也逐渐趋向统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创新同质化严重,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着不断增加经营业绩的要求,迫使其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其中尤以零售业务为重。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09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概念的形成及付诸于行动,正不断促成不同行业间的交叉性融合,跨行业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同时也将对银行业务开展和金融产品的研发产生一定影响。
以银行支付业务为例,从国人习惯的现金支付演进到储蓄卡支付、再到信用卡支付,经历若干年的推动,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全球化市场进程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支付业务将面临“技术性脱媒”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突破目前2C业务,转向B2B和C2C市场后,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将造成更大的冲击。
从战略发展高度来讲,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应积极推进和加快对电子银行的发展,促其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布局相适应。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络的发展,未来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新的蓝海领域的市场空间。随着3G网络的推出,“三网融合”的试点运行,电子银行尤其是手机银行发展的大环境会出现重要改善,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充实网络业务内容和产品,股份制商业银行还需要在未来电子银行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在战略高度上积极推进手机银行、甚至是电视银行等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
围绕技术创新所开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商业银行拓展零售业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建立商业银行价值传导模式。信息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交换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三网合一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技术要求。在三网合一的进程中,除了与网络通信、媒体相关的行业会相应得以发展外,也为金融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的市场空间。单就技术而言,三网融合只是人们在信息交换技术方面的一次整合,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三网融合还会涉及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进一步刺激消费,比如说支付手段等诸多新的商业机会的创造。在三网合一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构建完整的价值链结构,将上游的产品、金融服务供应商以及其他零售商等,下游的客户和商业银行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流通结构,在这其中,商业银行应该借助三网合一的信息交换的特点,将自身的价值链植入三网之中,以此来将金融产品信息和消费信息在终端客户群体中更有效地传播。二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快营销及提高服务综合能力建设。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这将为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信息接收终端,更为便捷的信息接收模式,而这也将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展示产品的平台。那么,如何将商业银行现有的价值链移植到三网之中,为客户提供更为生动、更为及时、更为快捷的消费信息和金融产品信息,是商业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客户日趋成熟,需求日益复杂,对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业渠道管理模式和个人能力已经难以进一步满足和促进业务发展的需求,迫切要求推进价值链的整合,将同业合作伙伴、异业联盟、特约商户以及内部渠道进行整合,提升内部以及外部的综合合力。三是借助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能力和信息化运用能力建设。进行信息化的全面整合,积极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和商业智能的应用。与价值链整合相配套的措施是进行信息化的整合,加快客户数据分析的建设和运用。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除完成一般的客户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和应用功能以外,还应该考虑业务的发展、客户的成长,构建一个全面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一步提供商业智能的功能,在评价银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能考虑个人客户、特约商户的发展趋势的资产评估系统,可根据店铺、地域、购买层等不同的属性决定客户维持率和客户资产价值增长率等各种动态评估系统,并为业务人员提供制定、实施最佳促销初级策略的信息。同时,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整合完善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各类业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系统,为各项管理决策、考核和评估、分析和监控等提供依据,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和投入产出分析。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