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乡镇政府缺乏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现在的乡镇管理者的管理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乡镇居民委员会对乡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在这些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方面不能很好解决乡镇居民的问题,不能与各级管理者有良好的沟通导致与乡镇居民出现矛盾纠纷等问题。而已经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持续追踪问题解决进程,其政府都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反映乡镇居民的问题难题,并没有及时反馈问题的结果,很难为乡镇居民的合法权利给予有力维护,这样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管理好乡镇。
2.乡镇管理中乡镇治理模式的问题是乡镇管理缺失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调查中,现有的各城市居委会中,79%的居委会都是由街道来领导和管理的指导关系,而且只有43%的乡镇居民委员会是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乡镇居民自治机制,可见他们的管理功能十分有限,很难带给乡镇居民较多的行政管理。另外50%的乡镇管理者认为目前本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在治理模式下是被治理的角色,造成管理者参与的淡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制。
3.乡镇管理中乡镇委员会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乡镇经费上的制约,由于乡镇管理的自身特点,以及乡镇居民多是农转非的人口和多为经济上靠小吃部、自行修理部等小本经营的特征,这便直接决定了乡镇管理在进行乡镇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经费特殊需求,但是由于街道办不愿意放弃经费的管理权导致这种难度被放大,导致街道办一些日常事务不能正常开展,使乡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费问题不能得到保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矛盾产生后,不应该回避,乡镇管理者应该公开对抗,取得经费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二、解决乡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居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乡镇管理工作的职业化。
政府要通过对乡镇居民委员会和乡镇管理者的选派、直选等招聘方式,为调整居委会的管理工作建设起一个专门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要体现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也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来建设,可以让工人、青年、妇女定期定时去乡镇进行工作;在乡镇管理上可以由上级政府出资进行组织选派,居委会可以定期进行聘用或者直选,从而使居委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科学地界定政府和居委会各自的职能权限,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的权力。
90%的乡镇政府以及65%的乡镇居民认为,给乡镇居民委员会自治权,给予相应的各级职责和相应的明确的职权范围是一个较利好的事情,乡镇居民希望管理者能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乡镇管理者希望自己是主动的,另外是乡镇管理者相对于街道办是不敢公开反抗,没有支配权,没有管理权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经费的不足,满足不了街道办工作的开展,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与经费的管理权,这也是不利于乡镇管理的。
3.调动居委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一个针对居委会的明晰的财务制度是关键所在。
在调查结果中针对乡镇居民委员会的明确清晰的财务制度是影响乡镇管理的直接因素,乡镇管理组织经费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的管理经费不断增加,而许多职能都要由乡镇来落实,他们很难抽出足够的经费去划拨到乡镇委员会,因此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乡镇管理能够提供经费,这种资金上的压力解决了,以及科学界定了职权,能有效促进乡镇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明确界定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还应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等。
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攻坚的一个主要领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形势的新特点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和政府管理体制对整个经济体制的特殊制约作用。改革初期,针对国有企业缺乏自、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等突出的体制问题,改革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企业、市场等方面。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不解决,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资产纽带直接存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完全建立,企业也难以成为真正的能动性市场主体;行政性垄断及地区性封锁不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最终形成;不理顺庞杂、错位的政府职能,不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的方式,就不可能建立灵敏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也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这些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有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相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说还处于滞后状态,改革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投资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且不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顺,特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政府管理职能错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政府直接干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不仅加剧了政企不分,而且导致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并且因此而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实施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因此,要遏制并最终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有效保障。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质量与水平,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状况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达到相当水平,改善利用外资的质量、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争取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主动性、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抓住机遇,应对与化解风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迫切要求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不断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政府行为是否适当,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定位是否准确;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合规到位。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要的是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基于政府的性质、地位,并结合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能主要是四个方面,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所谓政府职能的转变或归位,就是要使政府从宏观微观都管、大事小事都抓转移到主要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真正承担起对这些工作的责任,从无所不为的全能政府转向为所必为的责任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应在理顺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直接地看,有两项改革至关重要。一是实现政资分开,割断政府干预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具体业务的资产纽带。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来说,政资分开的内涵是双重的:一方面,应把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的国有投资控制在必要范围内,通过“割断”资产关系,杜绝政府部门对非国有投资领域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方式,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对那些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或运营权分开,通过“隔断”资产关系,防止政府的直接干预。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对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或国有资本必须绝对控股的企业,应通过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会或设立资产经营公司等途径,使政府的出资人职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构架规范行使。必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把国有投资的事业单位控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二是加快政府管理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法律监管。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法规的同时,调整对政府行为约束与监督的立法角度,即从“禁止性”立法转变为“允许性”立法: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允许的事项。与此同时,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在正确履行职能的轨道上运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应着力推进两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二是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同时建立正常的行政资金供给机制,建立有利于充分而公正地履行职责和抵御腐败的公务员薪俸制度。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
在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重要环节的改革,主要包括:
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特别是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行政管理方式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是为了给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本质上说,政府的调节就是服务。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这种新型管理调节方式的形成,不仅要立足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面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而且要努力为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调节与运用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此,应着力深化以下几方面的改革:第一,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完善行政审批的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市场主体能够自主解决和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一律不再纳入行政审批的范围。必要的行政审批,可以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应尽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体现。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后续监管制度,防止反弹。凡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审批程序的安排要简单快捷、公开透明、科学严谨,尽量纳入法制轨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投资活动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活动,而投资审批是各类审批中的关键部分。因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着力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第二,规范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规范的制度,使企业既能理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又能对政府的调节特别是经济手段的调节作出灵敏的反应。第三,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当前应着力解决中介组织总体数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以及管理体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行政色彩浓厚的问题。第四,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秩序。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完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的各项法规;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对违法违规、失信失范行为的处置与惩戒。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
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
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主权,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指由乡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管理体系。乡镇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底层,更是落实改革政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政府基于社会发展对基层经济改革的需求,开展了多次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2010年实施试点工作,逐渐地建立起了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乡镇政府职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
1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并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作为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政权的领导者,乡镇政府部门需紧跟时展的潮流,勇敢地接受新时期所带来的挑战。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总人口为13.9亿,其中农村人口为5.77亿,占比42.4%,和往年的数据相比,区域发展的势头有所放缓。乡镇政府在职责方面主要涉及协调城乡、管理农村以及落实上级政策等,属于我国行政体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民政权的基石、发展的重点以及改革的重点。但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背景下,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2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机构比较臃肿
我国各乡镇结合自身具体状况,均建立了各类不同的机构来提升职责行使的有效性,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但是因受不同时间、环境以及因素的制约,使得一些乡镇机构体系较为庞大。主要表现为:提升工作的便捷性,和县级部门保持相应的机构设置;安置更多的人员,在部门设置方面过于细化,通常都是根据七站八所以及办公室等部门予以设置的,使得部分人员工作量极少,人力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其次,一些乡镇结合工作性质对有关部门进行合并,并精简党政机构把原本要设置的20个部门,根据党政与事业实施5+5保留制。但这样的精简只是单纯地相近拼凑,就职能改变而言,不具备实质性意义,还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会出现一个人承担多个部门的工作量,时间与精力不足。例如,需要进行下乡调研的材料收集工作,由电话询问代替;需要开会进行讨论的问题通过提交文件的方式应付了事,使得乡镇工作在运转体制方面极其混乱,久而久之部分人员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对一些工作存在抵触的心理。
2.2职责定位与功能发挥不相符
其一,服务型“小政府”在定位方面和基层的实际发展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管理理念而言,创设服务型小政府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相吻合。但对于人口分布、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及社会结构完善的乡镇而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迁移所诱发的矛盾与问题同基层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稳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相关任务融合在了一起。面对这一现状,若不重视基层在“管控力”方面的需求,简单的运用先进国家的“小政府”以及“扁平化”模式来对乡镇管理机构予以设计,就有可能产生“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其二,街道办事处在职责定位方面较为模糊。尽管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同为基础层级,但就本质而言,两者在职责定位方面应存在着区别。乡镇政府主要为促进区域化发展与服务三农建设,街道办事处则需重视生活环境管理以及社区公共服务。
2.3人事管理混乱
因为乡镇干部管理在进出制度方面存在着不规范与不科学,使得乡镇干部队伍日益壮大,为了能够安置更多的人员导致机构过于庞大。干部队伍在素质方面参差不齐,学历普遍偏低,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无法有效地接受新鲜事物,影响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同时,干部队伍的扩大,使得乡镇财政在支出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这些现象在乡镇屡见不鲜。部分让人深思的相关改革问题,往往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使得乡镇领导避而不谈。其次,由于部分偏远乡镇在工作环境方面十分健康,因此干部队伍扩展极其困难,甚至产生了空编的情况,陷入了官多兵少的境地。这样的运行体制也显露出了人事制度在制定方面的缺陷,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控制择优而居的现象,使得偏远乡镇行政运行机制受到了阻碍。
3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结合我国国情,加快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为促进乡镇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颁布了“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力,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政策。稳步推进大部门的体制改革需要各个部门大力配合整合问题,提出意见,对组织结构予以优化,真正实现乡镇自治。同时,大力支持农村组建农民协会以及专业协会,以此来保证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并根据市场规律来调整农业结构,合理管控土地使用、金融服务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以此来达成改革的目标,进而在完成乡镇自治的同时精简和整合管理部门,让其成为拥有优良环境的部门。其次,根据规定强化与整合服务机构在“窗口”方面的建设,优化办事章程,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依法给予工商管理、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行政权力。
3.2加快职能转变步伐
第一,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有力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拓展农产品交易渠道,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也是一大重要措施。乡镇政府的管理体制正转变为“服务型”,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民主法制化建设,营造一个正义公平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第三,确保村民委员会民主法制化建设的规范性。乡镇政府在农村开展工作需要村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且对民主法制化建设进行规范,这些都离不开村民委员会的帮助。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时,应为村民委员会创设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规范村民委员会民主法制化建设,给予民众鼓励,让其积极投入到乡镇管理之中,提高群众满意度。
3.3精简乡镇政府人员编制
各级政府的编制问题,依然属于机构改革的重点,严格控制编制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不断努力的工作。要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淘汰能力低、文化低的关系户。同时实施竞聘上岗制度,选拔品德好、素质好的人员。因此各级政府都必须对机构编制审批和备案制度进行认真执行,遵循中央规定严格控制机构设置的数量和人员配备编制的质量和总量。竭尽全力把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顺利解决,明确部门的职责和责任。
3.4建立合理的事权财权平衡制度
明确县级与乡镇机关的事权,即明确县级与乡镇机关在事务与公共服务当中需要担负的任务与责任。调整县级机关派出所的权力,尽量下放本应属于乡镇政府的权力,以此来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权力。就乡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相关机构而言,需秉承乡镇管理为主的原则,让乡镇在农村当中所具备的职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实现权责统一。当前,乡镇政府依然存在着“权力小、事情多,责任大、收入少”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乡镇政府财权,需对辖区企业予以税收分成,并且企业会对所处村镇造成污染,建议对村镇环境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补偿,建立科学合理的分成和补偿制度。综上所述,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革,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精简乡镇政府人员编制,并建立合理的事权财权平衡制度等进行改革,从而推动乡镇政府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蔡秋梅,贺阳.关于新常态下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7(23).
无为县高沟镇、天长市秦栏镇为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2年5月,参考国家级经济发达镇相关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遴选出长丰县下塘镇、肥西县小庙镇、霍山县衡山镇、含山县林头镇、繁昌县孙村镇、郎溪县十字镇、宁国市港口镇、广德县新杭镇共8个省级经济发达镇开展试点并组织实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机构设置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改革试点过程中,试点镇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发达镇职责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一,综合设置试点镇机构。试点镇普遍将行政、事业机构综合设置为8-10个。同时,适当增加试点镇编制,重点用于公共服务。第二,扩大试点镇管理权限。普遍采取授权、委托和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等方式,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向试点镇下放事权,进一步增强试点镇政府决策自,无为、霍山、天长3县(市)分别下放了47、55、59项事权。此外,还将协同考察任免权、绩效评议权和奖惩建议权等部分人事管理权限赋予试点镇。第三,简化审批环节。县直相关部门与试点镇签订了事权下放授权委托书,对需上报审批核准备案类的项目,由试点镇预办理,县直部门实行“见文行文”、“见章盖章”;对可以实行综合执法的领域,委托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相关行政处罚权;对所有下放、委托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进入试点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破解体制束缚。第一,探索政社共同治理新模式。高沟镇开工建设可容纳4万人口的骆套和高沟两个新社区,建成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和安置房,引导农民向社区有序集中;衡山镇通过开展10个城市社区“两委”统一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实现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二,探索政府提供公益服务新方式。高沟镇对完全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农技推广、计生服务等,采取“三规范”,即规范岗位职责、规范指标要求、规范分层考核的管理办法,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服务,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等,采取“定任务、定报酬、定收费标准”的办法,逐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和领域。目前,高沟等试点镇范围内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路灯维修、道路管护等公共事项均推行“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群众监督、政府买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运行机制,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促进了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第三,探索社会矛盾调解新机制。试点镇整合和调解队伍资源,综合设置访调中心,实现一门接访、一门处理。高沟镇、秦栏镇受理事项均超过100件,基本都得到妥善处理,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的案例。2012年,高沟镇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依法为企业清收账款上亿元。秦栏镇电子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先后调解各类纠纷20起,全部以和解方式结案。三是完善规范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实现新突破。第一,理顺县镇财力分配关系。各试点地区普遍实行“划分收支范围、确定收支基数、超收返还激励、专项资金扶持”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试点镇的财力保障。10个试点镇中,有5个镇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有4个镇以2010年为基准,超收部分由县(市)财政全额返还试点镇。同时,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社会抚养费、矿业权价款县(市)本级留成部分予以全额返还。对试点镇迫切需要新上的优势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给予支持。第二,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各试点镇普遍设置规划建设管理派出机构,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和乡镇建设规划许可证、查处本辖区内违法建筑等工作。如秦栏镇通过修订城镇总体规划和制订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农民住宅区控制性详规等各类建设规划,使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初步形成了镇域发展新格局。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各试点镇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特色和人口现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如无为、天长等地规定凡在试点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按有关规定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有效解决了高沟、秦栏镇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霍山县则采取逐步放开的形式,优先安排县域其它乡镇居民向衡山镇聚集。宁国市针对外来在港口镇定居的人口,由于没有本镇的户籍,因而未能享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公民待遇问题,取消港口镇非农和农业户口,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港口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者生活来源等具备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员,在履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集体资产权益等相关承诺的前提下,可申报港口镇居民户口。对拥有二轮承包土地的本镇居民,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土地二轮承包期内按规定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第四,探索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农行在高沟镇设立全省首家乡镇二级支行。四是把城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城镇建设框架,做到建设一个区域、及时投入运行一个区域,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支撑发展的能力。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深入开展镇容镇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集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做到城镇建设与城镇管理共同进步,使城镇真正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农民务工经商、安居乐业的主要平台。
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事权还需要进一步下放。基层的行政执法权基本上是以县一级政府为主体的,乡镇政府的行政决策权、执法权很小。即使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下放给经济发达镇一部分事权,仍出现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发展要素保障还需加强。县直部门下放试点镇管理权限后,业务对口面扩大,工作标准提升,工作难度加大,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导致如城镇建设规划等部分事权即使下放后,职责还不能充分履行的现象。虽然试点镇开展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打破干部身份限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但针对乡镇工作人员结构矛盾、专业人才“招聘难、留不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调整队伍结构、补充新鲜工作力量,增强试点镇的人才智力保障。三是配套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尽管各地实施方案中都将金融改革列入试点范围,但由于各试点镇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而各种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中介组织的布点经营大都根据市场成熟度和业务需求来确定,因此对于刚刚起步的经济发达镇,金融机构的设立还远没有跟上发展需要。在建设用地方面,由于市、县政府也同样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虽然方案中明确要求省、市、县政府每年分别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给试点镇使用,但有的地方目前还没有落实到位。
三、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不再是以往的全能型政府,它不会也不能再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当今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说,服务型政府必须和市场社会共同分享治理社会的主体地位,它只是社会中的主体之一,它的治理范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现代政府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政府按照西方社会契约理论,公民在转让自己的部分权力组成政府之时,也将这部分权力的责任转让给了政府,政府在行使权力之时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对于行政机构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拥有权力追究其责任。民主行政服务型政府的民主行政包括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方面是在政府内部,政府的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围绕公共服务进行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第二个方面是公民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行为的参与,公民有权在行政决策、行政过程监督和行政结果等环节民主参与行政。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笔者综合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主要如下:2.1满足公众公共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多,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居民公共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是公众需求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公众需求质量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必须增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在眉睫。2.2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某些领域依然起着强大的控制作用,比如我国国有企业依旧控制着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民营企业很难涉足。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在一些市场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必须退出,让位于市场和社会。2.3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从我国当前的政府工作效能来看,政府工作效率和效果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就如政府繁多的科层等级始终困扰着政府命令的上下传达。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有利于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官僚制行政体制,简化政府层级,注重政府公共服务效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
[关键词]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政府管理创新
一、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重难点
(一)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
随着人民群众对个人自身利益越来越多的关注,群众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产品的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矛盾。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只能逐渐增加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高,而在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也需要加强进步的速度。以上这种情况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与期望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不单单要参加到改革中来,还需要对改革成果进行分享,同样希望见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以上这种情况就要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对眼前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者之间的妥善处理与解决,因而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二)政府管理手段的转变
针对当前现状,政府管理主要将过去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向经济、法律手段记性间接转变。
第一,要实现对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在执行的过程中,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一改过去官本位思想,从而实现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第二,要利用行政手段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过去的微观管理逐渐转向成宏观管理,其中主要利用的是经济、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以此来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从而有限实现依法行政。第三,要尊重相关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完成对事情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改革力度。
二、提高政府管理创新力的创新措施
(一)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推进政府层次的行政机构改革,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确认自己的身份:首先是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最后更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这就决定了政府机构不应该受到利益组织或集团的左右。在认清这个职能以后,需要将政府与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顺,也要理顺清楚政府与市场、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的关系。要实现对政府边界的明晰和确定,只要是由企业、市场与社会组织决定的内容应当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不要由政府替代决定。对于目前政府存在的工作错位现象,需要将政府过去的经济管制方式转变为公共服务方式,也就是说要将由市场主体服务和市场环境这个大方向上进行改变。政府要有意识的做到不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也要避免对企业实行包办决策等,更不能由政府代替企业实现招商引资。与此同时,还要实现精简的精神,实现对行政管理体制架构的创新,以此来实现层次上的解决。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解决层级较多的问题,实现行政审批改革这一内容取得实效性进展与进步,有效的根据政府、事业单位二者之间分开的原则,从而有效的实现对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发展。
(二)提倡政府文明建设
为了能够建设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政府文明建设,首要任务就需要将基本理论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对政府管理思想要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有效的将时代意识、民族特色以及社会价值等内容及时凸显出来,有效建立社会成员与监督行政决策的管理方法,有效建设廉洁、高效的现代化行政文化。
(三)加强行政道德重构与建设
对于行政道德来说,这一内容主要表现在对行政主体内容的修养与道德行为等方面,还体现在政府人员在从事行政活动的过程中对职业基本道德范围的认识等诸多方面。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对社会主义行政道德进行一定的重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对传统行政道德体系中精华的认识与弘扬,在实现行政道德重构的过程中加强对外国行政道德的学习,并根据中国国情的有益成分来合理应用到我国当前的国情之中,从而建立起高效的从政能力,并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对道德规范与行政活动之中。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实现行政人员与公众道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还能有效的实现对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以道德情操上的锻炼与陶冶,从而实现对行政人员毅力的锻炼,有效的树立政府人员公正、责任感强的高大形象。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管理;企业;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成为重点的改革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行政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在推动和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销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主要推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企分开、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主要表现为:
1.政府的管理职能缩减。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的特点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工作,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承担着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还直接从事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还执掌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的权利,政府角色错位,职责混杂。因此,规范政府管理职能,调整政府管理范围成为改革的重点。主要的措施有:推进放权让利,把不宜政府管理的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理,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事业单位的自;推进政企分开,政府部门与所办的直属企业和经济实体脱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政资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推进政事企分开,推进完善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这些措施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管理范围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实现了政府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观念的提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观念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首先是体现在改变了国有经济公有制的唯一形式,政府从单纯的服务于国有经济转变为向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成分提供服务。其次是该拜年了发展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观念,政府开始重视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开拓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法律法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改革和调整,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退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缩小行政审批范围。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三是强化民主决策,推行政务公开,对重大问题建立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把决策和管理的制度转变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发扬民意的过程。
4.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化。
自1982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进行了5次不同力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减少了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强化了从事经济调节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有效地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不断完善了政府规范履行职能的法律基础,完善了行政法规体系,约束了政府的行政行为。
三、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1.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对固有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摒弃,对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吸收,企业才能够找到印有自己烙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才能够让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好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对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和高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优秀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大力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合民主化,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积极完善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规则,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使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到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时,相关部门要进行协商解决;遇到同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时,相关部门要组织听证会,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决策部门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进而明确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利和责任。再次,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强决策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转型相对滞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现缺位现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选择。首先,政府要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能够有利于明确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其次,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服务性政府的本质就是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职能的定位,从而克服以往的“官本位”思想。再次,要创造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目标的前提下,把效率最优作为重要标准,采取直接生产、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性政府。
4.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适应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部门的法律秩序。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机制,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行政共同促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服务
“放管服”就是简放政权、放管结合以及优化服务。随着时展,为了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效率,高校行政管理决策部门都把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各个部门、各个学院和各个研究所,让各个单位之间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1“放管服”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之所以实行“放管服”这种新颖的对策,其目的是减轻高校的管理负担,提高管理的成效,以此来保证高校可以物尽其用,达到其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放宽要求,将更多的权力赋予给高校有助于高校的自主创新发展,但是也让高校内部的管理遇到了其他方面的困难,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考虑社会市场发展的导向,人才培养上考虑企业的需求、薪酬分配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科研和运营经费需要学校自己解决等问题,这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放管服”理念下,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便利条件为高校的内部治理营造更多的便利,进而支持高校的招生、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对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放管服”与常规的高校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中,高校的各项运营具有高度的自,不受政府的限制。这可以让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放低,高校在课程开设、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及科研方向上有了更强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尤其是各大学院院长和教授们的权力增加,可以壮大学院的师资队伍以及科研队伍,强化教学与科研的效果,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活动处于一个有序且高效的状态下。“放管服”政策可以实现高校从效率向着质量的方向进行转变。从内部的管理与策略优化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力,比如通过考察市场,去开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企业之中引进更多具有资深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构建本校的特色专业。高校还需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计划以及运营方向,提高学校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同时,“放管服”政策的实施还可以让高校的治理工作更加高效,各个学校部门之间,在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既定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改革成效。1.2挑战。“放管服”是从三个层次实现的,即政府放权、综合管理以及服务优化。这三个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关系,这也意味着政府要体现出服务的性质。目前,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1.2.1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实施是落实政策的最关键环节,在高校的“放管服”实施中还存在诸多困境:①措施与政策不匹配。目前政府出台了多项和高校“放管服”改革有关的措施,但是措施过多,配套措施却不足,导致高校在接权以及用权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政策无法顺利落实下去。②放权不足。在对高校放权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都对高校的执行能力存在质疑,又不愿意完全将权力交出去,导致政府部门放出的权力有大有小,有虚有实,高校拿到的权力不足以落实政策。③权力无法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有很大的权力,高校想要将这些权力完全承接过来非常困难,所以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权力就会在高校以及政府和教育部门之间来回循环,最终掌控权力的还是政府和教育部门,高校只能遵照执行。1.2.2在思想认知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认知是比较关键的一项举措。之所以在“放管服”政策中强调思维认知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高校即使拥有自主发展的权力,但是其管理的重点仍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很难主动去完善教育的相关理论,也不会去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为此深化思想认知往往是高校行政改革中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习惯了这种任务式的管理方式,当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到来时,他们在内心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在服务与责任划分上缺乏一定的意识。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于“放管服”政策是比较支持的,他们内心比较浮躁,过于注重管理者,而忽略了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管理人员所注重的并非是质量和效率,而是数量和效益。一些管理人员无法准确定位自己所管理的范畴,参与到本职管理工作之外的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在放权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责任、权力不到位、不配套现象,导致改革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也说明,想要深入开展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思想认知方面的改革是重中之重。1.2.3在监管工作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改革实施的质量离不开监管行为。在现阶段的高校“放管服”政策改革中,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体系不完善是改革长久发展过程中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将监管比作为改革之中短板并不为过。监管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管体系的欠缺。行政管理部分在实施前夕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但是在事后却将监督工作忽略掉,而注重实施过程中的开展。例如,在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其名义上属于固定资产管理部分,但是在后续阶段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监察和管理,导致这部分固定资产有一部分流放到其他部门,并私自占有,造成固定资产的损失。②缺乏专门的监管人员。在高校的管理之中,并没有专门的监管人员,采取的监管方式往往是以审查来代替监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当管理者面对众多事物而抽不开身时,就会对监管工作持有消极和敷衍的态度。尤其部分项目的审批较为复杂,更会导致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阻碍相关活动的正常进行。③管理机构较多,各项权力错综复杂。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常常见到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处理一个问题的情况。当问题圆满解决时尚且可以理解,但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监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由此可见,在监管方面所面临着的问题也不少,亟需解决。
2“放管服”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2.1增强简政放权力度,保证权力落到实处。“放管服”政策中,放权是前提,完善管理、优化服务则是实施过程,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为高校管理改革发力才是正解。这就需要政府将高等教育的市场发展导向作为基础,出台下放权力的具体政策。当然仅仅有一个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配备相互协调的方案才可以让高校管理人员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开展相关的改革工作。政府需要强化对放权政策进行细化,即放什么权力、权力放给谁、采取哪种方法下放权力、权力下放之后可能会产生哪些结果等,这些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并不断地对放权政策进行优化,争取为高校的管理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政府在下放权力时,应该细化管理部门,将权力下放到具体的管理层次,即下级只需要向上级进行汇报即可,无需进行越级汇报,各个部门分别负责单一的行政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将权力彻底地落实到位。政府要保证部门之间的权力独立性,防止因为权力交互而引发推诿现象。2.2优化行政管理理念,强化人员服务意识。“放管服”是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型政策,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这也就表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要求。学校应该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强化行政管理的理念,在管理工作之中贯彻落实以本为本的理念,将管理意识向着服务意识转变。培训内容如下:①创新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应该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强国的层面来看待“放管服”政策,即加强高校管理、服务的优化与创新。②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讲,需要扮演好自己的双重角色,即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的服务者,作为一名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踏踏实实。作为一名服务者,应该以人为本,追求实效。③具有科学的认知。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管理应该从全方位开展,而不能够只追求主观层面的偏好,要保证质量、效率、效益的协同发展,将科学的认知理念作为行政管理改革路上的指明灯。2.3健全完善监管机制,优化行政监管职能。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转型的特殊阶段。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应该与时展协调适应,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发展。要完善事情开展前中后阶段的监管工作,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将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导向。在监管的过程中,要遵循监管审核的流程,创新更为高效简便的监管方法,实现重点监管、综合监管、抽查监管,并保证监管结果的公开透明性;简化审批办事流程,相关审批部门先行受理申报材料,提前介入及咨询,缩减审批时间,鼓励技术审查与程序审查分离,保障审批事项快速对接,缩短相关人员的等候时间;精简机构,协调行政职能。行政部门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高校行政管理机构,高校领域细化分工,职权明确,构建一个与“放管服”背景相呼应的高效办事、协同共进、规范有序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源的不断扩张,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质量是地区政府应该关注的内容。在新时代新思想的指导下,“放管服”政策可以给予高校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管理环境。当然,这就需要政府出具科学合理的“放管服”政策,将权力下放到具体的部门或者个人。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以此来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洋.“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46-48.
[2]穆梦妍.“放管服”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0):45-46.
[3]黄克勇.“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探索[J].经济师,2020(1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