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自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80名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研究组)和80名高校教师(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压力和工作压力自我评定量表进行调查、评定和对比分析。 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研究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总评均分、客观支持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家庭压力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The study on the states of mental health of library staff of colleg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s of mental health of library staff. Methods 80 library staff (study group)and 80 teachers of college(contralled group) were tested by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Family Inventory of Life Events and Changes (FILE) and Work Stress Rating Scale (WSRS), the results were rated and analysed. Results Except somatiza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cores of SCL90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alled group(P>0.05). The library staff had lower total score of SSRS and objective support scole and higher score of WSRS than the teachers had(P
【Keywords】 College; library staff;mental health
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角落"。在人们的印象中,图书馆是一个没有工作压力、轻闲自在的地方。因此,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或者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大,不值得研究和关注。然而有研究发现,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为此,我们对湛江市三所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与高校教师对比分析,结果并不雷同于我们的想象。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湛江师范学院、湛江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共80名(研究组)。其中男18名,女62名;年龄18~60a,平均36.58±5.51a。随机抽取上述三所高校的教师或教辅人员,性别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匹配者为对照组。共收集80例,其中男18例,女62例;年龄18~60a,平均32.18±6.51a。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2](SCL90)(共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MCcubbin等人及台湾学者编制的工作压力自我评估量表[3]和家庭压力评定量表[3]对两组人员进行评定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SCL90评分研究组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SSR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
表2 两组SSRS评分比较(略)
注:两组间比较:*P
2.3 两组工作压力自评量表和家庭压力量表评定结果 工作压力自评量表评定:研究组总分为80.24±22.11,对照组为91.81±33.1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压力量表评定:研究组总分为554±78.0,对照组为408±88.56,两组间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转贴于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SCL90评定: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高校教师(P
心理应激无疑是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4]。但是心理问题是否出现还和多种因素有关,如个性、社会支持系统、认知[5]等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较少或减轻心理问题的出现。本调查显示,图书管理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客观支持较少,提示他们与高校教师比较,客观的支持系统薄弱。这也许和我们对图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重视、关注和支持的程度差别有关。社会支持的降低,无以抵消了低强度的应激水平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
虽然多数人认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工作中的压力较少,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压力的自评结果与高校高教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尽管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工作中的压力可能较轻,但是他们的自感压力并不低于高校的教师人员。另外,本调查还显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比高校教师的家庭压力偏高(P
总之,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校教师,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当针对图书管理人的心理特点进一步研究,探讨出适合他们心理健康和保健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世元.高校图书馆青年官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期刊,1999,(2):2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3] 蓝采风.挑战压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39~161;105~107
1图书馆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研究现状
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是指联盟成员馆之间运用技术手段,通过互动、整合等有机配合方式,完成特定文献资源服务任务的行为组织方式。新媒体具有交互、共享与海量、超文本与多媒体、个性化传播与社群化共享、多感官的信息传播形式、传输高效即时及受众的广泛特性,便于为联盟用户的馆际互借与参考咨询提供更便捷的保障服务。
1.1国外研究现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外研究人员对其在联盟协同服务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希腊雅典的派迪昂政治经济大学(PanteionUniversityofSocialandPoliticalSciences)图书馆开放用户标签、社会性书签、评论、外部API等链接功能,用户可借助Delicious、Citeulike与YahooMyWeb等社会性书签工具,实现书籍的在线浏览;荷兰海牙和平宫图书馆在官方网站通过Flickr、Twitter、MSN、Delicious及博客等服务平台与联盟用户建立各种服务关联;香港浸会大学(HKBU)图书馆研发与联盟用户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站式应用平台MyLibraryCalendar,并实现MyLibraryCalendar与微软Outlook以及Google日历的功能耦合,使联盟服务事件直接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6];美国图书馆联盟(ALA)利用Myspace提供用户交流、好友发现等新媒体服务[7]。DarcyDelBosque等认为推特(Twitter)是Lib2.0时代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应用技术[8];AmeetDoshi认为图书馆联盟服务应学会利用社会媒体对用户进行服务推广[9];Z.DavidXia研究结果表明,Facebook可以帮助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用户,继而提高组织知名度[10];A.R.RizaAyu等分析图书馆借助网页内容,应用Facebook与读者户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做法[11]。另外,借助新媒体工具,对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优势、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架构等进行实践研究的图书馆联盟,还有美国的GALILEO、OhioLINK、WRLC,英国的CURL、SCONUL,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联合网、黑森图书馆合作系统以及柏林—勃兰登堡图书馆联合体等。
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有关新媒体工具应用于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王纪坤探讨了促进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的逻辑机理以及动力系统[12];余世英、明均仁就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做了实证研究[13];孙彩杰、庄小峰揭示图书馆融入社会网络吸引潜在用户的服务方式[14];姚飞等介绍了清华大学借助社交网络开发的信息推送、图书搜索、智能聊天、机器人等图书馆俱乐部平台服务模式[1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集Facebook、Twitter及LibGuidesWidgets于一身的、融合社交网络、维基及博客的LibGuides新媒体集成平台[16];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通过“信使”知悉用户需求并提供及时服务[17]。“书途网”“小木虫”等网站通过构建社交型网络图书馆形式,集聚用户、共享文献资源;2012年万方、CNKI利用知识仓库及数据关联技术,为访问用户提供互动交流服务。尽管上述网站、机构以及QQ、MSN、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移动图书馆等具有群体信息交互功能的新媒体实时交流工具,对联盟的馆际互借和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形成一定的冲击,但NSTL、CALIS、CASHL、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浙江高校数字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江苏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联盟的新媒体服务已经颇具规模。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化联盟知识服务模式,适应联盟社会信息服务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界的现实使命。
2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的影响因素
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能否高效实现取决于联盟组织“序参量”“强弱关系”节点和“结构洞”几个因素。新媒体协同服务环境促使联盟通过新媒体虚拟服务渠道,形成联盟序参量和强弱关系节点,减少联盟结构洞数量,达到联盟资源共享、交互协同的目的。
2.1联盟协同的“序参量”因素通过联盟系统自组织原理,充分调动联盟成员自身支配性要素,形成联盟资源服务系统的有序协同运行,这种将联盟系统内部的无序调整为有序的支配作用力量,便是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序参量。依照联盟序参量工作原理,在联盟系统中只有通过各成员馆协同共享资源活动,才能实现联盟成员馆的互惠。由此,图书馆联盟系统互惠的实现主要依靠主宰联盟组织的有序演化的序参量的正性形成。联盟各成员馆资源共享活动互惠程度增大,序参量有效值将会同步增大,也必将促进联盟的信息交流系统的良性发展[18]。新媒体强大的、即时的、高效的传播交流功能,不仅有助于联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而且有助于促使联盟序参量正效应———联盟整体效应大于各单独成员馆效用之和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9]。
2.2联盟协同的“强弱关系”节点因素社会连结关系是由系统多个行动组织及其组织间的“强弱关系”组成。马克•格兰诺维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首次提出了“强关系”(StrongTies)和“弱关系”(WeakTies)的关系强度概念,并认定在社会关系中,为群体、组织间建立纽带联系的“信息桥”为系统弱关系、系统组织的强关系则是维系系统群体组织内部联系的关系。系统强关系渠道获取的信息重复性往往较高,系统弱关系则更容易跨越社会界限,获取比强关系更丰富的其他社会信息资源[20],即同类(正式)组织之间存在的基本都是强联系,跨类(非正式)组织则大多存在弱联系。1973年,Mark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可以表征、测量人或组织相互接触频数的理论假设,并证实在获取传递信息、知识、情报和技术上方面,弱关系比强关系更加有效。由此推断,联结着联盟各成员馆的弱关系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知识信息,起着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信息桥的通道作用。联盟关系节点拥有这种信息桥的弱关系越多,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异质的信息资源服务[21]。因此,依据弱关系理论,图书馆联盟应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交互传播、动态媒体功能,不能只局限于联盟馆自身以及联盟馆之间已有的强关系,还需要通过新媒体终端窗口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建立广泛的弱关系,以促进联盟知识的服务效能。
2.3联盟协同的“结构洞”因素1992年博特(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研究人际网络的结构形态,分析了怎样的网络结构能够带给网络行动主体更多利益(回报)的“结构洞”(StructuralHoles)理论。该理论证实:如果一个组织结构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缺少直接联系,则必须通过第三者(第三方)才能形成两者之间的联系,那么行动的第三者(第三方)便在该组织网络中拥有了一个结构洞。显然,结构洞主要针对该组织关系的第三者(第三方)而言。新媒体技术即时、高效、易用的特质有助于占据图书馆联盟与用户之间的某些结构洞,并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弱关系。博特认为,不管组织关系强弱,如果联盟存在结构洞,那个联系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者(第三方)将拥有信息控制的优势。图书馆联盟组织要想保持优势,就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不同组织之间广泛的弱关系联系,占据联盟组织更多结构洞。由此,利用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图书馆联盟之间必须广泛协同,提高联盟组织系统的异质性[22],重构图书馆联盟服务优势,发现图书馆联盟组织结构各个节点之间的断裂现象,通过弱关系的建立和运行减少结构洞的产生,促进图书馆联盟系统良性持续发展。
3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路径与运行措施
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的具体实施,涉及联盟系统技术、系统资源以及联盟新媒体访问用户等诸多要素,因此,新媒体情境下图书馆联盟要实现协同服务,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文献加工标准、文献流通规范及业务流程,以保证联盟数据与新媒体软件兼容,实现联盟服务匹配协同。另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集成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向联盟用户提供标准化资源协同服务,实现联盟资源的协同共享。
3.1协同服务路径(1)技术协同路径。图书馆联盟新媒体协同服务要实现用户的跨领域协作,需要新媒体设备终端、Web2.0支持的联盟用户生成、联盟馆际之间互动协同技术的支撑、联盟用户统一身份的认证以及联盟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23]。图书馆联盟若想为用户提供响应快速的、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内容,则必须采用面向用户服务的、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提供商和服务需要者在内的新媒体SOA主流技术组织方式。同时也需要联盟各成员馆将自己的特色服务内容,以WSDL文本格式,通过UDDIAPI接El到联盟网络服务系统的UDDI新媒体服务注册平台上。联盟根据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的用户服务申请需求,通过搜索引擎、个人和专业门户、数字TV等新媒体工具,在联盟服务注册平台上,找到资源服务请求描述,自动绑定用户申请描述和联盟馆服务内容,耦合联盟馆藏资源以支持联盟用户的新媒体渠道申请,为联盟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内容。(2)资源协同路径。建立联盟新媒体协同模式框架,异构、分享联盟各成员馆资源数据,协同分享用户申请的联盟资源是联盟协同实现的关键。联盟成员馆通过索引元数据技术,集成、转换联盟成员馆特色印刷型资源、OA资源、自建资源、商业数据库学术资源等,以OAT的数据形式直接存储到元数据中,利用抓取工具Spider,处理不支持OAI-PMH的数据库,抓取网页分析元数据并储存到元数据库中,实现图书馆联盟各类资源的协同保障,为联盟用户有效提供无缝化获取、一站式资源检索,实现联盟资源数据协同。(3)系统协同路径。采用OpenURL技术在联盟馆多个异构系统之间设立资源等级权重。通过联盟系统对成员馆的统一认证,根据联盟馆新媒体用户的需求来源缓急,自动判别用户申请馆藏资源的授权级别,合理调度成员馆资源。图书馆联盟新媒体用户若想获取非联盟馆的文献资源,联盟系统会主动显示拥有该资源的其他联盟成员馆的地址,并提示获取该资源的具体访问链接,用户通过点击该链接,进行资源需求申请[24],实现用户检索请求到获取文献资源的自动切换统整。联盟系统自动动态整合跨机构的新媒体用户参考咨询单元访问,实现联盟成员馆资源的协同响应。(4)业务协同路径。借助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协同配置业务,提升联盟服务效率。业务协同需要先确立每个联盟馆的服务特色和服务优势。制定联盟特色和优势业务标准,建立联盟统一的新媒体业务服务平台,注意优势业务与特色业务的服务分配,协调联盟的利益导向,降低联盟的协同成本,才能真正实现联盟的共同发展[24]。特色业务获取是指联盟用户可以通过馆际协同直接从联盟特色成员馆获取服务;优势业务获取是指联盟可以通过有选择的转移用户的服务申请,从主体馆获取优势联盟馆服务。以上服务申请均需通过联盟设立的业务配置服务中枢———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机构来进行分配、控制和协调,真正实现图书馆联盟成员馆资源服务的无缝协同。
3.2协同运行措施联盟图书馆的新媒体协同运行捆绑图书馆及其他搜索引擎优点,具有便捷服务的优势,具体协同运行的措施有:(1)设立“联盟资源新媒体开放获取服务”协调机构,建立联盟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实行联盟成员馆负责人定期召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公布“联盟馆情通报”制度;(2)倡导联盟参考咨询服务自动化,拓展联盟新媒体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范围,扩大联盟新媒体虚拟窗口学科专家咨询服务领域,拓展联盟新媒体服务深度,提高服务时效性和服务专业性;(3)借助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联合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教育机构等组织,搭建联盟新媒体数字化中枢服务平台,整合联盟现有数字资源协同服务能力,实现联盟资源的无缝获取及一站式检索,开辟联盟用户享受文化权利的快速通道;(4)建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评价体系是提高联盟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联盟改善服务的动力之一。通过联盟新媒体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联盟协同在线评价体系。从联盟用户满意度、检索请求处理、协同服务效果等方面,以联盟在线考评为主,联盟成员馆互评、自评为辅,定期在新媒体平台对联盟成员馆的实际协同服务效果实施临时抽检,进行在线评价,以提升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5)集微信、微博、即时通讯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图书馆联盟应协同移动运营商,将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拓展到移动图书馆服务领域,图书馆用户只要打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就可通过各类新媒体工具,不受时间、地点、场所限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6)协同商业信息资源网站,提高联盟服务领域。联盟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之外,应与网上书店、学术Google搜索引擎等商业信息资源服务网站签署合作协议,将商业网站链接到联盟的具体资源访问接口,这样用户在点击资源链接地址时,便可直接获取和阅读商业网站的内容,扩大联盟资源服务范围。
4结语
[关键词]中国 阅读疗法研究历程研究特点综述
[分类号]G252.17
引言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是医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对其作了两条释义:①利用有选择性的读物辅助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指导性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中国学者在研究论文中广泛引用了这一定义,随着本土化研究的不断进展,阅读疗法的定义逐渐从以“治疗为主”发展为以“预防为主”、“发展为主”,集治疗、预防、发展三项心理功能于一体。
阅读疗法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中世纪,开罗的曼苏尔医院就有利用《圣经》等宗教类书籍辅助治疗的记录,18―19世纪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医生在处方中常列有一些有益康复的书籍,进入20世纪后,阅读疗法的应用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精神病患者,而是扩大到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各个行业和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图书馆学都参与了精神卫生的研究与治疗,许多专业组织纷纷成立,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从最初学者单纯引进西方的学说,到近年来阅读疗法本土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析其研究特点,探讨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前瞻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历程
2.1理论引进阶段(1991―1997)
1991年陈信春在图书馆杂志发表的《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可称为我国图书馆界最早引入阅读疗法同义概念的文章。之后到1997年,沈固朝、杨兵和凌珊等作者引进与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关于阅读疗法的涵义、作用和机制,其中沈固朝的文章影响力最大,被引用次数最多,成为这一时期研究阅读疗法的领军学者。
2.2本土研究开始阶段(1998―2002)
1998-2002年,我国研究阅读疗法的文献逐渐增多,本土研究阶段开始。沈固朝提出了以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的思想,王龙将阅读活动中的卫生问题和医疗活动中的阅读疗法归纳为一个学科范畴――阅读卫生学,王波的《图书疗法在中国》一文,挖掘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图书疗法历史,用中医学的情志相胜说解释了阅读疗法原理,这篇文章堪称阅读疗法本土研究理论建构的开始。
期间有学者对阅读疗法进行实证研究。赵丰丰对温州地区大医院和大图书馆进行了函询调查,对已采用阅读疗法的医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阅读疗法的适宜病种及适宜应用图书类别。宫梅玲先后进行了“医学生心理困扰解决方式的调查”、“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书刊类别的调查”,结果显示:读书排解法是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任何书刊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都能起到某种作用,求助于心理咨询类、人生哲理类、小说、休闲读物等书刊的人次较多。宫梅玲于2000年确立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课题,设立了阅读治疗阅览事,成立了阅读治疗研究小组,编制了心理书刊专题目录等,并对88名大学生阅疗辅导前后进行效果评价,证明阅读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有显著效果,宫梅玲成为这一时期阅读疗法实证研究的先行者。
台湾学者王万清的《读书治疗》是这一时期专门针列儿童使用阅读疗法的专著。贵州师范大学的刘宏和洪彩焕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多种期刊上十论读书疗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本土理论完善与实证研究发展阶段(2003―2006)
2003-2006年,王波对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阅读疗法思想和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成功地勾勒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同时王波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原理概念书目及类型。发展和完善了阅读疗法理论体系,超越了国外权威的由认同、净化、领悟构成的阅读疗法经典三原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四大原理: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并把汉译而来的纷繁复杂的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相关概念统一到阅读疗法的旗帜下,得到多数同行学者的认可。阅读疗法理论上的进展还表现在心理学专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雎密太等将“阅读防治”作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之一。
期间宫梅玲等的阅读疗法实践研究不断进展:①对100名大学生进行阅读疗法分组对照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阅疗前后进行评定分析,数据表明阅读疗法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②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综合干预,受试大学生成功戒除网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③2006年在新浪网开办“书疗小屋――大学生健心房”博客,实现交互式网络阅疗,探索网络阅疗新领域。蔡莉娴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调查依据:71.66%的大学生认为阅读对解决各类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范奉莲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l)、大学生阅读调查表(自编)、学生阅览室期刊借阅登记表逐步筛选、调查、收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阅读态度、兴趣和倾向对减少心理问题有显著效果。
阅读疗法实证研究在临床上也有所应用:薛殿凯等应用阅读疗法对30例精神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问、讨论、写作、角色表演等形式指导阅读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阅读治疗在改善患者人际关系和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效果不低于书画治疗。王松波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限程式控制的阅读疗法对照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评定,证明研究组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范文田等对8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阅读疗法分组对照研究,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阅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数据表明阅读疗法合并药物治疗对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睡眠障碍、内心绝望感等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李英霞等在论文中提及深圳市康宁医院从1997年起尝试对病人进行阅读治疗,总结出阅读治疗应把握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步骤,是很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一时期有学者继续引进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赵伯兴全面介绍了前苏联和俄国阅读疗法的研究进展;王波全面介绍了英国的阅读疗法发展情况;刘少红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提出建议。郭汉萍等总结了阅读疗法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4理论和实务深化阶段(2007-2011)
2007年6月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问世,此书是
集大成之作,吸收了此前国内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精华,该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12月《新华书目报》刊发了专题访谈录《沿着阅读指引的方向,走出心灵的阴翳》。王余光教授在《2007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综述》中称:“王波的《阅读疗法》受到图书馆学界的重视,该书在总结国外阅读疗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阅读疗法的原理进行了本土化再造,并对阅读疗法的发展作了必要的爬梳”。相关专业期刊先后发表了多篇该书书评,掀起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热潮。
宫梅玲等立足于泰山医学院开展的阅读疗法研究走向深入,2007年成立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2008年创建阅读疗法研究基地,创建心理咨询法、阅读疗法、音乐疗法、朋辈辅导法“四法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和应用阅读疗法的运作模式,成功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宫梅玲成为阅读疗法实践研究的领军人物。
阅读疗法实践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迭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开展阅读疗法的高校图书馆已不再是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一枝独秀,代表性的有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付婉秋等运用实验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证实阅读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强菁等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阅读疗法服务的实证研究,证明阅读疗法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成瘾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以上两项均为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②阅读疗法应用于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2008年万宇在南京钓鱼台小学开展阅读治疗实践,创建了“游戏+阅读+反馈”的阅读治疗模式,帮助部分羞于人际交往的孩子建立自信,取得了成功;陈书梅是台湾图书馆学界探索阅读疗法的领军人物,并较早关注自然灾害发生后阅读疗法在心理重建中的作用,汶川地震后,陈书梅立刻呼吁发起“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并出版《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一书;祝振媛探讨了阅读疗法在灾后儿童创伤心理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及可行性,并根据实验总结出“儿童阅读疗法流程”。③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代表性的有陈飞等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对照研究,采用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治疗依从性、住院天数及复发率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得出结论:阅读疗法有利于患者恢复自知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范文田等对10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阅读疗法预治疗,研究阅读疗法对抑郁症疗效的多种影响因素,发现促进阅读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依次为:治疗依从性好、受教育程度高、社会支持利用度高、求助因子分高和无慢性躯体疾病;阅读疗法还被应用于减轻癌症患者。妇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郭汉萍、肖翠萍等设计住院患儿阅读读本降低并应用于围术期患儿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数据表明:阅读疗法能有效降低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水平、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受,为儿童心理护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④阅读疗法在监狱的应用也有所开启,邱鸿钟等通过实验研究征实阅凑疗法能有效缓解服刑人员的焦虑情绪。
这一时期,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阅读疗法进行综述研究,代表性的有卢胜利、雎密太对我国1991―2005-年间的阅读干预研究进行述评,段金伟、李兆健总结了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进展,张赞明等进行了我国面向儿童的阅读疗法研究述评,史全胜总结了我国医院图书馆阅读治疗研究情况。
3研究特点
3.1后觉后发式发展
20世纪50 70年代西方掀起了阅读疗法的研究热潮,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波及我国,直到20址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始注意到阅读疗法在国外的发展动态,将其编译引介到国内,最初的研究成果多足引进和介绍西方国家关于阅读疗法的概念、作用、机制、历史沿革等,文章的先导意义大于其学术意义。1998―2002年,文章内容进一步发展,阅读疗法研究已文现由编译到本土理论探索研究的转变,阅读疗法实证研究也崭露头角。2003-2006年,本土理论基本完善,阅读疗法得到图书馆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阅读疗法适用性探索研究逐步发展,包括治疗的方法、实施的步骤、效果的评估等。2007―2010年文献总量每年增幅明显,阅读疗法发展迅速,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并自成系统,实证研究的文章比例不断提升,阅读疗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实证的支持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的建设,从而实现均衡的发展。可见,我网阅读疗法研究经历着从引介到本土化探索,继而与国际接轨的后觉后发式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
3.2 学科带头人的关键作用
阅读疗法研究体系必须始终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两条主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我国住短短的20年间阅读疗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得益于学科带头人的关键作用,王波和宫梅玲堪称我国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领军人物。王波自1998年涉足于阅读疗法研究至今笔耕不辍,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原理、类型及书目选择,为我国深入开展阅读疗法研究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宫梅玲自1998年开始立足于泰山医学院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医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期刊上20余篇,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使泰山医学院上万名大学生从阅读疗法中受益。在阅读疗法实践研究领域,官梅玲的开拓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
3.3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了以图书馆学者为主,医学界学者积极参与,心理学、社会学界学者广泛参与的阅读疗法研究队伍,开创了各学科的研究新领域,各学科的学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赋予阅读疗法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并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王波《阅读疗法》一书的问世,堪称我国阅读疗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掀起了阅读疗法的研究热潮,研究的适用对象不断扩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亦呈现多元化,从而使阅读疗法研究走向深入。
3.4热研究中不乏冷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阅读疗法研究的行列中来,但在这股研究热潮中不乏有学者冷静地思考,如杨一琼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真的可行吗?”,朱启志等从精神医学的角度看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存在的问题,这些辩证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审慎地对待阅读疗法研究,清醒地认识到研究中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我们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务实的精神、恒久的毅力去进行科学探求,发掘学术研究的真实价值。4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阅读治疗方式和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虽然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学生和医院患者,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令人可喜的
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实证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而且大多以一次性调查或实验研究为主,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与研究。因此,我国阅读疗法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阅读治疗的方式、手段和应用领域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4.2 阅读治疗的副作用及其控制研究有待深入
阅读疗法同其他心理疗法一样复杂,任何对阅读疗法和病人的肤浅了解都可能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国外学者布里格斯。和国内学者宫梅玲。等都曾报告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沉情绪加重的例子,阅读疗法也有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疗程和副作用的问题。目前我国鲜有学者进行阅读治疗时间、强度以及阅读内容对患者心理适应度的影响以及出现副作用后的有效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而阅读治疗的副作用及其控制是阅读疗法科学性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
4.3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
阅读疗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势在必行,需要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进来,图书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合作研究,能够突破原来各自独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实现系统化全面研究。目前已有学者从事合作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和北京大学校医院的傅新合作研究了《阅读疗法原理》,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卢胜利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雎密太合作发表了《我国15年来心理障碍阅读干预研究述评》,等等,这一良好的开端使我们有理由期待进一步的发展,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可以合作组成治疗小组联合开展阅读治疗,在合作实践中沟通、交流、讨论,在理论支持、方法指导和运用推广等方面相互融合,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4.4加强学科建设研究
在国外,一些图书馆专业专门开设了阅读疗法课程,或把有关内容融入医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参考服务、成人服务等课程之中,医院图书馆也长期介入阅读治疗实践,受过专门训练的图书馆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鉴于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和大学图书馆专业,应制定阅读疗法课程的教学计划,开设“阅读疗法理论”、“阅读心理学”等课程,或将阅读疗法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且要加快阅读疗法教材的编制工作,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申报,获得批准后,组织一批有水平、有经验的学者编撰出高质量的教材。
4.5 加强阅读治疗工作的标准化研究
目前阅读疗法研究缺乏一套标准的应用程序和实施技术,阅读治疗对象如何划分?阅读材料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怎样和由谁来实施阅读治疗?阅读治疗的过程如何分析,阅读治疗的效果如何衡量?阅读治疗师的准人资格如何确定?因此,阅读治疗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包括阅读治疗技术研究、管理研究、标准术语、实施规范、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
5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日趋加重,阅读疗法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的自助或辅助治疗方式,其利用潜力还未被充分认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阅读疗法研究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领域将不断拓展,研究队伍将不断壮大,学科交叉将会加强,并将逐渐冲破边缘学科的巢臼,形成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认同。
参考文献:
[J]陈信春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J].图书馆杂志,1991(2):22.
[关键词]激励;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
[作者简介]黄 (1985―),女,江西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及新闻传播。(江西南昌 330046)
一、江西省图书馆人员与绩效管理现状
(一)人员概况
截止2016年12月底,江西省图书馆共有在职人员140人(其中:男76人;女64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35岁以下47人,占比33.57%;36岁至40岁17人,占比12.14%;41岁至50岁39人,占比27.86%;51岁以上37人,占比26.43%。人员学历情况:研究生学历13人,大学学历85人,大专学历31人,中专及以下学历11人,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员占职工人数92.14%。受聘职称情况:研究馆员6人,副研究馆员29人,馆员74人,助理馆员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23人,工勤人员8人。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32人,占职工总数的94.29%,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5%。
(二)绩效考核管理现状
江西省图书馆目前执行的干部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具体分为指导思想、绩效工资分配原则、绩效工资的构成和发放、绩效工资考核内容等八个部分。
在绩效工资管理方面。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单位类别、岗位职责和经费来源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岗位基础性绩效工资系数。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40%,以在编在岗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总量的人平均数作为基数,按照年度考核项、完成任务项、工作出勤项、关键岗位项等计发奖励性绩效工资。
在绩效考核管理方面。绩效考核主要从德(政治品德、个人品德)、能(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勤(事业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精神)和绩(工作实绩)四个方面。通过《江西省图书馆考勤管理办法》、完成科研课题、学术成果获奖及其他项目的奖励进行绩效工资的奖励与扣罚。同时,以年度为考评周期,采取平时考评与年度考评,个人自评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等方式,按照一定分值比例对干部职工的个人绩效成绩进行评定。绩效考核结果主要运用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等方面,并在一定程度对干部职工的选拔任用和物质奖励进行了倾斜。
二、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统一度不高
不少干部对待个人绩效考核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充分,干部在与组织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失衡,双方对彼此责任和义务的理解有误差。有些干部对考核结果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干部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等消极思想,也存在个人与全局意识不匹配,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配合不紧密的现象。
(二)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设计不尽合理
考核指标的结构设计和关键指标设置的可操作性还不尽科学合理。考核系数设计时需要考虑部门、人员类型、岗位要求等各项要求,难以做到最大化的公平。对不同岗位相同指标的合并、同一岗位根据实际工作设置不同指标等考核分值细化设计还不够完善,不能科学全面地衡量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高低。
(三)组织绩效管理有待跟进
组织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有些方面不够合理,如:部分考核指标设计难以真正体现出工作成果、个别分数权重设置不够合理等,会导致组织绩效有失偏颇,最终影响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人力资源在各考核部门配置的不合理,也会导致个人绩效考核等次评定上的不合理。
(四)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不佳
绩效考核结果对个人的激励措施力度还有待加强。奖励途径较为单一,物质奖励受限。工资结构中虽然设有绩效工资,但工资奖惩制度与考核关联并不是特别紧密,对干部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一定损伤。激励机制很难执行,考核时优秀名额有限,晋升时职数有限,绩效考核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之一,并不能体现更多优势。
三、优化个人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运用C型激励理论,稳固心理契约,激励个人主动提高绩效
C型激励理论,强调要着力培养员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首先要倡导构建绩效理念,为个人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其次要提高心理契约兑现程度。广义的心理契约强调契约双方――组织和个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在这里指干部视角下对组织责任履行的期望。组织领导与干部间构建良好的沟通契约关系会对提升组织绩效产生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使干部能够把组织使命要求转化为个人自发、自动、自觉的行动,使得绩效文化、组织绩效和人个绩效都能实现良性循环。
(二)采用同步激励理论,改善工作生活质量(QWL),创造知识共享条件,实现激励制人力资源管理
同步激励理论,提出只有将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效果。工作生活质量(QWL)主要强调工作场所条件的质量提升、工作生活品质内环境满足最大的激励个人需求的程度和改善个人福利和组织效能的方法。首先,管理制度的公平性。个人绩效管理评价内容体系必须科学、合理、简便,促进干部的参与、民主,并实现权利的均等化,才能得到干部认可并积极参与。其次,建立和保障安全与健康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岗能匹配。充分重视激励制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绩效管理制度,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奖酬办法,利用有价值的诱因机制,将绩效与成果挂钩,更有效地激励干部。再次,创造知识共享条件从干部内因促进个人绩效提高。知识共享对激励团队绩效、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干部通过学习知识再共享知识,与团队成员加强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提高他人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凝聚力,最终提升组织绩效,这一良性的循环过程最终会有利于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三)实行全面激励理论,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完善人绩效考评,充分激发干部潜能
全面激励理论,即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的统一格局。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要求组织不断改善的指导原则。“主要是指组织整体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被上层管理者所接受与支持,并汇集全体人员的努力,通过组织的每一个界面加以贯彻”。个人绩效管理离不开组织领导的支持,只有将绩效管理上升至战略规划,才能持续促进改善质量。一方面,组织规范绩效政策、规则及流程,协助干部更有效地工作。另一方面,干部通过教育与训练,促进对质量的价值共识。强调团队合作,建立干部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及沟通。此外,要完善个人绩效考核评价,科学设计考评指标,整合评估部门,建立评议机制,对考评主体进行明确及细化。明确考核人员,合理划分层次,建立分层分类考核机制。在实现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干部分别设定更加合理、更具个性的绩效标准和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不同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周期。
(四)改进个人绩效评价方法,落实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不断改进个人绩效评价方法,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个人的绩效考评要采取日常考评、社会公众测评、部口互评、领导评价、察访核验和年终考评等多种手段。要实现个人绩效的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考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分析。通过加强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变单一的激励为多形式的激励,改进报酬和待遇体系、奖惩分明,一方面通过人对被社会尊重度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来实现激励的目标,另一方面切实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选拔任用时优先提拔任用考核优秀者,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映嫦.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以东莞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
[2]王以俭.公共图书馆绩效考核工作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5).
[3]樊胜娜.心理契约――知识共享与个人绩效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
[4]郑向平,李代文.政府绩效考评中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相结合的思考――基于检验检疫部门的案例分析[J].管理观察,2016,(4).
1信息素质教育广度不高、未被普遍重视调查结果显示,本科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而专科学校中有37%的学校未开展三种基本形式的任何一种。在我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我区高校开设文检课主要局限于本科院校,共有17所,占本科院校的94%,专科院校只有2所,占专科学校的7%;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19所高校中,有8所学校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占开课学校的42%;开课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的有17所,面向专科生有5所,面向研究生的有2所;有14所高校课时数在28课时以下,有的只有8课时,占开课学校的73%;开课学校的90%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课学校的64%学分在1-2分之间,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学分。整体上看,信息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开展得比较好,而专科学校仍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很多学校的文检课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处于低层次专科生和高层次研究生被忽视,很多学校的文检课未列入教学计划、课程性质为选修课、课时和学分比较低、教学评价未实行,可见,信息素质教育广度不高、未被普遍关注和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2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样但很不平衡调查结果显示,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主要有文献检索课、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讲座培训、为新生编制《读者手册》或《读者指南》、橱窗宣传、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上述教育形式都采用的高校占被调查高校的31%,采用三种教育形式以上的占73%;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的占40%,开展了培训讲座的占67%,进行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占77%,编制了《读者手册》或《读者指南》的占58%,利用宣传栏张贴了信息教育相关资料的占52%,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的占96%。可见,目前高校采用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这带来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分布不平衡,缺乏系统性;从形式讲,教育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采用的不多,而日常的、简单的信息咨询服务比较普及;从高校层次上看,本科院校,大多都采用了三种以上的教育形式,专科层次院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甚至尚未开展,这说明了因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要求,各学校都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开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
3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结构不完整、深度广度不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文献检索课方面,侧重于信息检索基本知识和检索方法的介绍,该内容讲授的学校分别占开课学校的100%,对“信息道德”、“信息法规”和“信息评价、交流”内容讲授的学校分别占21%和32%,反映出对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教育的重视而对信息道德教育的忽视,教育内容是不完整的,反映当前的教育目标仍然局限于信息技能的培养;对博客、RSS等新型信息资源介绍仅有10%,反映教学内容缺少创新,跟不上信息资源的更新和发展;讲座培训方面,介绍馆藏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检索利用的占开展学校的95%,而有关专业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动向的讲座很少,仅20%的学校涉及到此内容,反映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见,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并不完整,有待进一步调整、更新、扩展。
4信息素质教育方式比较单调陈旧调查结果显示,在文献检索课方面,开课学校中,84%由图书馆独立承担,仅有3所学校是图书馆和院系合作承担,有1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书馆和系部学科教师协作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常见的教授、演示、上机操作等形式占100%,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占90%,尝试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占26%,课堂教学与检索实习比例为2:1及大于2:1的学校占63%,而比例为1:1以上的占37%,违背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性质和特点;新生入学教育方面,8所学校采用专场讲座和现场参观、发放读者手册自学等方式,而设置新生入馆教育宣传专栏橱窗、组织观看视频课件的形式仅有1所学校;培训讲座方面,主要采用定期不定期、报名的方式进行,而采用预约上门和个别辅导的仅有4所学校,85%的培训由图书馆馆员主讲或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培训,而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与本校院系以及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培训的仅有8所。可见,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多数采用了现代教育手段,但形式还比较呆板、单一,大多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不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5教育评价的缺失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学校中,100%都实施了教学评价,但侧重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采用的形式有笔试、机试、检索报告等,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仅占53%,包含有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考虑到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对新生进行测验的形式;而对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评价被忽略;开展过大学生信息素质状况调查的学校有13所,占被调查学校的27%。可见,在教育水平评价方面,侧重对学的评价,忽视对教的评价;对于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采用简单的考试或调查的方法。总之,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并未得到全面普遍开展,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6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在师资方面,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大多学校采用兼职教师,有4所学校采用专职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教师的学历95%在本科以上,有些学校出现了博士学历;教师的职称大多在中级职称以上,其中高级职称占了50%以上;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比较少,50%的学校表示没有参加过外出继续教育,而外出的机会一般是一年一次,一年两次以上仅有1所学校,继续教育的方式,80%采用自学方式,50%采用参加学术研讨会方式,40%参加外出进修学习。在教材方面,采用自编与协编教材的学校占开课学校的56%,采用规划教材的占32%。在教学场所方面,84%的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室,42%采用计算机房。可见,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参加后续教育的机会比较少,知识的更新比较慢,影响了教师素质水平,兼职教师比例大,他们变动频繁而不够专注,影响了教育的稳定性;采用的教材有些学校未考虑到权威性、针对性、新颖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广西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
1关注和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各级相关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关注和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区教育厅可进行统筹规划,授权区高校图工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宏观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规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内容,定期开展评估活动等。各高校要视信息素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课时、部门协调合作及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切实担当起信息素质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全力做好师资培训、教材选择、检索实习室建设、网络环境建设及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等工作,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优化和重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1建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机制(1)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对于监督机制,区教育厅及区高校图工委,应制定相应评估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以此建立起一种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建立理性化的制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奖励和惩罚。对于激励机制,应建立区级和校级两级激励机制,前者由区教育厅及区高校图工委执行,后者由各学校执行。(2)建立合作机制。一是学校范围内的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但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与学校多部门进行合作和协调。如,与教务管理部门的合作,以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使教育具有正规性和持续性;与信息中心的合作,以不断提升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使教育具有现代化和多样性;与专业院系的合作,以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的融合,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全区范围内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如教学讲座的合作、教材的协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等。建立合作机制,就是要保证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图书馆与数据库供应商的合作。数据库供应商的专业人员往往对数据库的功能和使用技巧更为熟悉,图书馆可以与数据库商合作开展数据库资源利用方面的培训。(3)建立评估机制。建立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机制,不仅能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在各高校的正常开展,而且能促进全省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平衡和深入发展。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有两种形式: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和信息素质能力评价。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有利于推动和指导全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建立评估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期开展评估活动。对于评估体系的建立,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和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组织专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评估活动的开展,鉴于目前广西的现状,可先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在建立“广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厅牵头,采用高校自评和专家学者实地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在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当全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全面进入正轨以后,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可以转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通过建立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标准和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测试,达到检查和评估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2确立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更合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应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对信息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掌握查找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善于综合与利用信息,达到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目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3明确和充实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信息素质的内容必须包括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内容首先是充实信息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信息伦理学教育、尊重个人隐私权教育和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关系的教育。其次,增加信息评价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鉴别、选择与组织工作,教会大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所检索信息的客观性、权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鉴别信息的质量和价值。此外,教学内容要时时更新,要适应学术资源的增长和变化,也要迎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创新;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完善教育模式(1)规范信息素质教育形式。根据广西不同层次高校在教育形式上的差距,原则上应要求本科院校都开展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讲座培训、文献检索课教学三种基本教育方式,文献检索课教育应使其成为学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或在原来选修课的基础上扩大培训圈和受训人数,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对于专科层次的院校则必须具有第一、第二两种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第三种形式。对于读者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的制作、参考咨询等形式,可视为辅助教育形式,它能对主要教育形式起良好的补充作用。(2)建立多层次、分阶段的课程体系。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或专题讲座进行;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法律和知识产权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学习的主动性,可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或专题讲座进行;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可通过专题讲座或研究小组学习方式进行。(3)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相适合的教学手段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的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嵌入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以1:1比例为宜。(4)创新考试方式,完善实习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可对学生实行卷面、实习和检索调研报告三结合考试方式,重点放在实习和检索调研上。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情况设计试题,可用科研课题或毕业论文直接作为实习内容。教学实习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完善各种教学设施,构建专门的实习基地,开发充实实习题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鉴于吴文化在提高学生情操和发展学生素养方面起有重要作用,学校委托语文教研组、课题组研发了《吴文化与语文》这一校本课程。下面结合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
一、“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的建构
借鉴国内外课程开发中几个较为著名的程序,如斯基尔贝克程序、托马斯程序、吴刚平程序和王力红程序等,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我们建构了“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三个阶段九个内容的操作程序:准备阶段(确立课程目标、建立工作小组、调查现有情况)——实施阶段(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材编制、课程组织实施)——反馈阶段(课程评价、课程修订)。
(二)校本课程建设内涵的确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确立“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涵。
1.课程理念
(1)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
新课标提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因此课程开发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为本。新课改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和地方课程旨在满足学生整体的需求与均衡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有个性地发展。
(2)以“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为指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本校全体语文教师为主体,这就给了教师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机遇,体现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新课标理念。
(3)以“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为宗旨
新课标明确:“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就是为了利用苏州丰富的吴文化遗产,开发社区独特的吴文化资源,传承学校浓厚的吴文化建设底蕴,通过收集、筛选、整合、提升,编撰成永存史册的校本课程。
2.课程目标
通过“吴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课程目标。弘扬地域文化,实践文化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积累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经验。同时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内化文化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课程评价
围绕“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提倡多元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采取多种方式(活动心得交流,小论文评阅,专题探究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如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中的表现等),兼顾学习结果,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反思、总结交流、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编撰
(一)收集准备阶段
1.成立教材编撰核心小组
教材编撰核心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任主编,总体负责教材编撰,统筹人员安排及经费调拨)、三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备课组的编撰任务分配,包括资料的搜集、筛选、修改整合、评价反馈、修订完善等工作)、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宣传策划、内容整合,编辑排版、校对刊印等工作)及校外语文辅导员(负责教材的评审工作)。
2.确定教材编写总体纲要
根据定向原则、目标原则、认知原则、个性原则将教材提纲拟定为如下六章:①名胜文化与语文;②名人文化与语文;③民俗文化与语文;④美食文化与语文;⑤曲艺文化与语文;⑥工艺文化与语文。六章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以“语文”为纽带的“吴文化与语文”教材体系。
3.收集教材编写相关资料
围绕提纲,通过以下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各图书馆、苏州高新区图书馆、本校图书馆等)、互联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学术搜索、吴文化网站、百度网站等)、实地采风考察(博物馆、园林、景区等)、咨询相关部门、访谈专业人员。
(二)编撰修改阶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由各备课组教师具体负责:高一语文教师承担①②两章;高二语文教师承担③④两章;高三语文教师承担⑤⑥两章。每章内容由概述及相关的若干篇选文组成,每篇选文都包括作品原文、注释注解、作者介绍、评论鉴赏、问题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有选择地探究。
2.教材修改
在广泛征求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教材修改工作。先由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初审,再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进行二审,最后由主编进行三审。重点是对教材选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校审与修改,确保教材准确无误。
(三)评审刊印阶段
1.教材审核
教材评审由高新区作协主席张斌川主审。本着客观、公认、求真务实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审。具体包括:教材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恰当(深度、结构、语言、文字、图片等)。
2.教材刊印
具体由江枫文学社总编负责。主要工作有:联系印刷厂、确定首次刊印数量、查看刊印效果等。
三、“吴文化与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实施《吴文化与语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遵循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听说读写相互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听说读写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将听说读写中的某些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笔者将观、读、写相结合,先组织学生游览留园,再进行游记散文的练笔,然后阅读文本《留园记》,通过自评或互评作文,感受差别,体会游记散文的写作技法。
2.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都应扮演主角。如在《留园记》的教学中,把学生的作文进行分享与展示,做成小报进行宣传。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
3.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多样,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吴文化与语文”的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课内学,也可课外做,可自主学,也可合作学,可结合平时学,在也周末安排实践。如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周末参观虎丘、苏州博物馆、花山等,收集积累大量吴文化素材。
(二)创新语文校本课程教学形式
1.学科拓展类
学科拓展类教学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联系校本课程内容,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如可将《明史·周顺昌传(节选)》《周忠介公遗事》作为《五人墓碑记》的拓展阅读。教学时,除了对相关历史人物做链接介绍、与吴地人民精神风貌关联外,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2.文艺鉴赏类
文艺观赏类教学是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视频等来达到赏析文艺作品,提高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在介绍“曲艺文化与语文”中,可通过鉴赏昆曲《牡丹亭》中的片段《游园惊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昆曲的特点及牡丹亭的人物和故事。文艺鉴赏重在“鉴”,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指导,恰当地将鉴与说,赏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得。
3.社会实践类
社会实践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外体验社会生活,以提高自己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名胜文化与语文”时,可带学生参观拙政园、狮子林,体会园林中的吴文化。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应把游与教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真切体验吴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三)改革语文校本课程学习方式
在教学“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中同样能贯彻落实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在“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在“名胜文化与语文”学习中,教师可按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引导学生借助辞典和注释自主学习《留园记》与《归田园居记》。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共享文言文学习的成果。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讨论与探究。如学习“美食文化与语文”中的“苏式小吃”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寻各自最喜欢的苏式小吃信息,包括拍摄照片、采访地点、咨询制作方法与特点等,再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堂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其风貌,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介绍。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在“吴文化与语文”的学习中,关于“冬至习俗”的学习,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冬至大如年”的历史原因、冬至活动习俗、关于冬至的文学作品。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资料收集小组、汇编小组、审核小组、汇报小组。各小组将他们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由审核小组进行筛选,最后由汇报小组进行整合并以电子文稿或纸质文稿的形式向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高中语文教师既面临专业化发展的机遇,又面对专业素养提高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挑战。“吴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相信,只要一线语文教师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以全体学生的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己任,定能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摘要:学校着眼于高中教育发展趋势与艺术教育实际,明确以学生审美发展为本的审美素养培养目标;建构审美课程体系;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关键词:艺术高中 审美课程 多元耦合 教学变革
艺术高中是一种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指导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高中教育模式。由于各所艺术高中存在办学历程、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异,在审美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即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为例,谈一谈学校在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明确审美素养目标
学校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其中,“大爱”有两层寓意:一是指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爱将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连在一起;二是指教师要用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尚美”,是探究、追求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实质是审美教育。“大爱尚美”就是用爱来引导学生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校的办学理念由观念到精神,再由实践逐步渗透到学校办学与管理中。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用美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二、建构审美课程体系
学校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完善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建构,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关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联结,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多元耦合的艺术高中审美课程体系,并进行动态调适,确保创新、有效。
学校的审美课程共分为六大类: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文化学科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有乐理、声乐、视唱、欣赏、练耳、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台词、表演、广电编导、舞蹈剧目、舞蹈理论和技巧等;园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校特殊地理环境(被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所环绕,校内拥有四百多年的明代建筑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园林模型设计、园林植物、园林花窗、园艺、江南丝竹、江南民歌、园林楹联、园林摄影等20多门园林文化选修课程;艺术拓展课程有外出写生、合唱、民乐、校园剧、交响乐等;国际交流课程有汉语国际推广、国际理解、第二外语、游学等;网络学习课程有艺术新生在线课程、生涯规划、艺术鉴赏、志愿者服务等。其中,文化学科课程和艺术学科课程侧重审美基础,采用差异教学的实施方式;园林文化课程和艺术拓展课程侧重审美实践,采用合作探究的实施方式;国际交流课程和网络学习课程侧重审美创造,采用个性学习的实施方式。基础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石,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而创造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展现,实践课程是创造课程的支撑。
三、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学校把教学的方式、资源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实施教学变革系统工程。
(一)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
由于艺术生有着较为显著的文化基础差异,学科教师开展了差异教学探索。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课程标准,既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共性目标,又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个性目标。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前——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示范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分层巩固,自主学习”的流程。教师通过差异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主张学生的个性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园林文化课程中校园影视编导学习内容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园内、园林中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艺术素材——用影像记录各种场景,自主编辑和整理,撰写文稿,制作微视频,最后完成生动有趣的编导作业。学校每学年开展由全校学生自主组织并参与的校园艺术节,包括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器乐比赛、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等,用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成果。部分特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如美术学生在高二进行的外出写生、师生画展、毕业生返校汇报演出等。
(二)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是利用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习得、收获。如建立以“有原”(原校名)为标志的系列课外学习场所,包括有原交响乐团、有原合唱团、有原民乐团、有原校园剧团、有原美术馆等;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市中小学艺术图书分馆;园林文化课程的实施,则利用学校古建筑群独特的环境资源,与拙政园、狮子林、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多样的审美空间中汲取艺术养分,获得创作灵感,提升审美素养。
二是利用专家资源,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学校聘请艺术名家以及知名教授担任特聘专家。从“爱·尚美”主题展到“与大师面对面”“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画艺术作品展,一批艺术大家走进校园,为师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学校还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三是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打开学生多元学习通道。将艺术教学活动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号向学生实时播放,形成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师生立体交互的教学新形态。
(三)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
把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定期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考试检测、质量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其中,学生评价方面,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把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变成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专题作业、演讲比赛、校园辩论、研究性学习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画展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优秀生、特长生、学习之星、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长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英】M.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摘要题】远程教育
网络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子范畴,具备了教育评价的三方面的含义,即价值判断、评价发展和参照标准。然而,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如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教学的实现需要可靠而安全的网络传输系统、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学习者需要一定的自控性等等)。因此,网络教学评价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网络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利用及时反馈信息来指导、调控甚至补救网络教学与学习活动。
·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的四要素即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媒体(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结合,利用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教学活动记录功能搜集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
·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便于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而且能够降低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和费用。
一、评价对象
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我们提出建立如下网络教学评价的模型。它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料、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五大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括若干评价子项。
附图
图1网络教学的评估范围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的评价依赖于网络教学评价系统实现。评价的因素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且更加关注形成性评价的促教与促学作用。
二、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工作的任务和发生的时间,评价通常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对于网络教学来说,为了便于提供适于学习者特征的学习目标、内容与策略等,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
网络教学的诊断性评价,依据评价目标对学习者的现有知识和能力进行测量,对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条件、学习要求、学习态度等由问卷来获得了解,并根据测量的数据和问卷的统计给出评价结果。这样就能在教学中,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进度、策略和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只针对学习者进行。
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在实时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被评对象,并制定补救措施、执行补救方案。在跟踪检测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习者的主动性、态度、学习进展等进行调查,并给出描述、提醒和建议。在教学程序之后,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其进行评价,从而决定教学程序的教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教学效果,有哪些优点,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对下一阶段的学习给予激励、提示和导向,对教学提出调整和改进意见。同时,还要注重对教学系统的改进。教学系统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使教学系统的性能提高,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网络教学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总结性评价一般发生在某一个阶段的教学完成之后,目的在于评定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检查教学工作的优劣,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把握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等。在网络教学中,总结性评价将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状况给出最终的评价与结论,其涉及到学生的结业、毕业、评奖等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
三、评价要素
但是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不再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信息,而是自主地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要保证学习者顺利进行学习并取得成功,就不仅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媒体四个要素,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比较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和学习服务系统。
1.对学习者的评价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最终获得个体的发展。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是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网络教学注重对学习者的态度、意义建构过程的评价,目的在于一方面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做出评价和反馈,提出提示和建议信息。具体来说,它又包括以下几项:
——交互程度。目前,许多网络教学仅仅将网络技术当作课本搬家的工具,网上的学习资料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学习者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材料,然后去做教师设计好的练习题。这种网上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资料的浏览和练习,这对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已充分表明,交互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远程学习的成功是极为重要的。事实上,Email、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网络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已使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相当便捷,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利用这些工具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对学习者交互程度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中的各种交流工具辅助学习进行,如根据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发言)质量及数据总量等信息提供给系统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参数和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参数;根据聊天室的发言次数及发言数据量提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认知程度的信息、提供学习者与人合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参数。
——答疑情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向教师或相关专家请教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通过答疑,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答疑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者请教的问题数、浏览问题解决的次数,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次数等信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以及主动学习的参数。
——资源利用情况。学习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及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通常这一优势会被教师充分利用。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不仅指利用教师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对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说,更为有价值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上载的数据。这里的资源包括课程本身(通常是教师提供)的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前者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中的资源(如问题资源、电子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如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注销登录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课程内容页面浏览范围和次数来提供学习者学习范围、进度的参数和信息,利用问题资源的浏览情况及电子图书馆资料的浏览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利用学习者向问题中心提交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讨论区或聊天室的发表情况,以及在电子图书馆中发表的资料甚至是对网络课程的修改来提供学习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主题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学习策略的调整以及意义建构的相关信息;后者包括利用浏览器或搜索引擎来浏览互联网资源的情况等。
——作业。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与得分,提供学习者平时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信息和作业完成情况的信息,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反映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提示信。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强调对知识点的考查,而应注重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考试。考试是对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情况作一阶段性的评定。对于学习者来说,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更佳学习的手段。评价系统据此生成学习者知识点掌握程度及问题解决情况报表,并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改进意见。
对学习者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学习者自评进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如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评实现;而对于自主学习,采用自评手段更为有效。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进行的多是自我建构的学习,即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容、途径可能相关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就变得相当困难,很明显,对他们实施统一的客观性评价是不合适的。事实,最为有效的评价是让学习者去完成一个真实任务,并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意义建构情况作出合适的评价。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同伴评价,并不能真正决定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手段的最终效果只是用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网络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教学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信息的传递主要由网络系统完成。网络与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仍然是主要的教学信息。由于网络教学是师生异地,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学习,网络教学提供异步和同步的学习方式,单单一个教师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因此在网络教学中依据分工的不同把教师分为主讲教师和助教。主讲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和手段,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上、上载、修改,对教学资源上载、修改。助教主要是辅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课件的制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据教学目标给以解答。
与对学生的评价一样,对教师的评价也同样不能“一试定终身”。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师生交互程度、作业与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学生的考试情况。
——师生交互程度。对学习者是否关注,是否有效组织讨论区和聊天室的讨论,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及时鼓励学生,以及该教师的课的学生发言人数、发言量、发言时间,据此提供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参数、教学策略使用、教学组织情况信息,以及提供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兴趣程度的信息。
——作业与答疑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以及给予适当的助学意见,浏览学生所提问题的次数及回答的题目数,据此提供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的参数和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的参数,系统据此在反馈系统中生成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程度的曲线。
——教学活动的组织。用登录时间与注销登录时间来确定教师的在线教学时间。教师应及时规范和调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及对学习者的信息搜索与获取能力进行引导。
——学习材料的提供。教师上载有效资源的数量,以此提供他组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信息,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是否足够新,并是否及时更新,据此来提供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与满足学习者需要程度的信息。
——学生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而来,这是对教师评价的参考指标,但不能以此为准绳。
3.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网络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教师提供的网络课件,还包括教师提供的其它学习资料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巨大资料。对网络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的内容、结构与导航、练习与反愧技术、交互性等五个方面,这些信息可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填写。
——课件内容。是否适于网络教学,教学目标是否清楚、可以达到;能否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深度讨论;是否及时更新等,以学生应用课件的次数和频率来作为课件是否符合学习者要求的依据。
——结构与导航。导航是否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具有学习过程记录功能,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致于迷航。
——练习与反溃练习设计有利于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发展与策略、态度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对教学的支持,及考虑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反馈及时且激励学习者。
——技术性。课件安全可靠,易于使用,对学习者的技术要求不高,能支持不同学习策略;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便捷,适于个别化异步学习;页面、图标的设计协调一致。
——交互。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生生不同的交互需要,对交互的参与度能进行记录。
对其它学习资料,则关注其是否获取方便、信息的搜索冗余是否足够小等。对教学内容的评价通常是形成性评价。
4.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包括技术系统和教学系统的评价。
——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本身,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的技术平台,指系统的安全性和传递系统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用户的信息加密、备份。
——教学系统。是指平台能够提供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和探索学习的策略支持系统,如答疑系统(提供多种答疑渠道)、自主学习系统(提供有效的资源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的工具)、辅助教学系统(提供方便的教学设计模板,协助教师完成课程的组织和课件的制作),及课程与教学计划、评价时间及方式等信息。
评价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稳定工作时间、系统工具的利用率、系统资料的丰富程度及利用率等途径获得,而获取方式则可以是管理员、教师、学生的反馈信件以及问卷调查。
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一般作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通常包括质量指标生成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反馈子系统等组成部分。
5.对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的评价
对于网络教学来说,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同课程与媒体一样,对教与学也相当重要,只是它对网络教学的影响是非直接的,通常包括管理与资金支持、电子图书馆等。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对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功能相当齐全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并且负责对平台的管理、维护,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网络教学的安全、稳定实施;对教师和学生提供简单明了的使用指南。
——对教师。提供比较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提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资料和模板;提供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师生交互的技术支持;为教师评价学生及系统提供可参考的量规;对教师的评价反馈合理及时,能促进教师的教。
——对学生。提供平台的使用指南;为学习者提供学前指导,包括通过诊断性评价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认知风格等,提供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建议等;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交互,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回答;电子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足够丰富,并及时更新,为学习者的实践与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参考量规以及方法指导,对学生的评价准确及时,能激励学生的学。
四、评价过程
网络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尽管对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都经历准备、实施、处理、反馈四个评价的阶段。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2网络教学评价过程流程图
1.准备阶段
①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
②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处理方法。针对既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确定评价的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有考分、系统量化评价指标、评价量表、活动记录日志、轶事记录、反馈信件等。再结合指标体系,确定选用何种信息处理方法。
③生成试卷或评价量表、调查问卷、质量诊断表。由于网络平台提供了题库、评价项目库、问卷库与指标体系库,因此在评价的准备阶段,评价的组织者(或系统管理员)可以从试题库或问卷库中选择已有的问卷,或者手动或自动生成试卷、问卷或评价量表、质量诊断表。系统的开放性使得评价组织者或系统管理员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修改已有的试题或评价项目,或增添新的试题和评价项目。
评价项目库是在专家的参与组织下建立起来的,包括了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类别、评价内容、评价项目和权重。
2.实施阶段
①测试或发放评价量表。如果是测试,则在服务系统发出测试时间、规则等信息;如果是发放评价量表,则提示回收时间,同时把评价量表发放到个人电子信箱中。
②获取信息,去除无效信息,进行误差诊断。统计发放数量和回收数量,去除无效量表,以确定此次评价的有效性。
3.处理阶段
①依据权重对信息自动进行处理和统计。
主要是系统依据权重自动统计评价量表的得分。
②分析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主要是评价人员依据权重对评价量表、活动记录日志、轶事记录、反馈信件等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判断。
③形成综合判断、分析诊断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和改进系统提供依据。统计之后,评价人员依据评定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写出评价意见;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性评价的评价结论应该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教师表现的评价、劝告和指导性意见;对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评价、补救措施;对系统的补救措施,课程决策;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意见、补救措施等。总结性评价的评价结论应该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性决策。
4.反馈阶段
①反馈前评价。即估计本次评价的质量,对评价工作给以评价,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评价本身的措施。
②反溃对学生和教师评价的反馈方式有:公告、Email。每一个学期都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给与评价;对好的教师和学生在公告栏中给以表扬,对仍然需要改进的学生和教师指出改进方案,并以信件的形式反溃
对系统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反馈,指出改进措施,报告给教师或系统管理员或网络站点技术支持人员。
③再评价。教学评价的本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做出教育决策后,评价进入下一个周期。新的周期开始之前,前次评价的结果采用如何,实际上就是对上一轮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检验。要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进行调整,必须对评价的方案、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下一次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因而,对评价结果的再评价既是一个评价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评价周期的起点。
【参考文献】
[1]BadrulH·Khan&ReneVega,FactorstoConsiderWhenEvaluatingaWeb-basedInstructionCourse:ASurvey,Web-basedInstruction,1997.
[2]Jac-WoongKim&Soon-JeongHong,AlternativeApproachToTheEducationalQualityAssuranceModelForKNOU,Internet.
[3]QualityontheLine:BenchmarksforSuccessinInternet-BasedDistanceEducation,Preparedby: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
[4]G.F.Barbato,T.BrueningandA.Turgeon,InstructionalEvaluationModel,Internet.
[5]TheCenterfor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alGredentialsAmericanCouncilonEducation,GuidingPrinciplesforDistanceLearninginaLearningSociety,
[6]王孝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一、合作学习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1.阅读任务开始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阅读任务开始前,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知识结构进行小组划分,这种划分通常包括“组间异质,组内同质”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两种模式。课堂教学前学习小组应当依据“够用为度,实用为主”原则进行材料阅读,并且不应当将阅读范围限定在课堂主题。例如在the triathlon′s great attraction一课中,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进行pentathlon、modern pentathlon、triathlon等材料的阅读。当学生进行的阅读学习和自身专业相关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相应的阅读体会和阅读知识进行记录,将有用的句子结构和词汇列出后进行简要的阅读报告。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课文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进而对学生阅读思考活动进行引导,并教会学生利用因特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信息以进行组内资料筛选。
2.阅读任务开展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合作阅读任务开展阶段应当将发言机会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各个小组,并通过对小组活动进展状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和思考问题,利用对学生的适时指导引导和启发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将句式、语法方面的帮助在恰当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在合作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课文学习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篇章理解两部分,并要求学习小组将课文的细节和大意找出后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补充解释小组代表的陈述。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学习句子结构、组内语法、组内词汇。阅读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当对整片课文进行阅读,并对有关课文问题进行互动将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共同找出来,将重要的结构、句型、词汇列出来。阅读后的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可利用故事接龙方式应用相应词汇,进而重复课文小故事并激励小组间交互提问。例如在阅读关于运动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运动故事的开头,可以是“lucy is a palyer”,“Tennis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同时不对故事的发展做任何限制,让学生运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将其任意进行下去。
3.阅读任务开始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合作阅读任务开始后应当依据小组阅读完成情况进行纠正、补充、合理分析,并对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进行引导。同时教师应当依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安排小组代表开展课文学习反思和总结。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依据课文进行再创作,通过将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学习。例如在the triathlon′s great attraction一课,教师可以布置“The legend of famous triathlon athletes”阅读再创作,让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巩固已学知识。评估也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常来说其包括教师评估、成员自评、组件评估、小组自评等。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后,教师应当对小组的组内评价活动进行指导,进而实现对小组功能发挥程度和运作情况的反思,最终达到保持小组活动有效性的目的。教师还应当组织小组成员开展自评活动,成员基于个体角度对个体表现和小组情况进行评价。
二、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推广价值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积极改进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过程中差学生不仅能够向好学生请教阅读知识和英语知识,还能够对他们的阅读学习方法进行模仿。这样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阅读学习策略,还能够实现英语阅读成绩的有效提升。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就能够产生浓郁的互相学习氛围。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将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显著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这种情况下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负面情绪就能够被有效消除,学习自信心和兴趣自然大大增强。最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现代应重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合作能力和意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相互帮助,使得全组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新知识,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成果的分享和信息的交流,这对于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