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沟通的主要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转贴于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随着管理者对企业营销和企业沟通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企业开始强调营销和沟通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改进营销中的沟通环节,但是多数企业的沟通环节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各类问题,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的沟通障碍和企业对外沟通存在障碍。
1.1企业营销中内部沟通存在的问题
营销部门与非营销部门缺乏沟通;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视;员工没有主动沟通的意愿;内部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难以落实;对营销部门的定位不准确。
1.2企业营销中对外沟通存在的问题
客户反馈渠道不畅;企业诚信缺失和过度承诺;员工沟通意识不强并且缺乏沟通技巧;信息传播中的噪音干扰;沟通中缺乏品牌针对意识
2.企业营销中出现沟通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企业自身原因
组织层级和管理机制的缺陷;缺乏良好的沟通组织文化和有效沟通渠道;考核制度不合理;缺乏全过程营销的意识;营销工作的方向不正确
2.2外部环境原因
地区文化差异影响企业营销推广;政府政策导向和行政命令的干预;沟通的特殊性和媒介形式的局限性;竞争对手或部分媒体的刻意干扰;消费者个人原因导致的沟通障碍
3.企业应对营销中沟通问题的策略
企业进行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在提升企业的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能力时,要从企业内外部同时开展改革创新活动。
3.1内部沟通策略
(1)调整企业内部组织架构
企业要提高营销效率,必须建立以营销为核心的组织结构,需要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使企业从以公司运作为导向,转向以客户、消费者为导向。
(2)塑造鼓励沟通的企业组织文化、提倡员工全员参与内部沟通
企业内部需要根据企业营销发展的需要塑造轻松坦诚的沟通氛围,改变“官本位”思想,提倡双向沟通,只有塑造出开放沟通的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环境才能使得企业营销工作顺利完成。
(3)改善营销的沟通渠道、形式和环境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沟通网络
丰富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渠道,建立多样的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利用多样化的渠道营造出和谐开放的沟通氛围,同时建立完善的沟通监督机制,保障沟通渠道的全方位畅通。
(4)改善薪酬、考核和激励制度
完善薪酬体系和改革考核制度是企业营造沟通氛围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完善各个部门与销售利润挂钩的薪酬体系,使得各个部门的利益与营销环节相关联,激励员工参与到营销环节的沟通中,为企业营销计划出谋划策。
(5)制定科学的内部沟通策略,培养全过程营销的整体沟通意识
在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中制定内部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的总体战略是企业营销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和导引,企业要树立全过程的营销和沟通意识,从企业营销发展的实际制定战略,深入了解员工的想法和客户的需要,设立完整的沟通机制,在宏观上把握企业涉及市场营销的沟通的顺利开展。
3.2对外沟通策略
(1)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沟通习惯
在市场营销沟通过程中,企业需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保持积极沟通心态,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得员工在沟通过程中注意消除文化异同造成的不利影响。
(2)维护与政府、媒体和同行业参与者的良好关系
(3)合理选择媒介形式并及时关注媒体的不当行为
(4)丰富客户沟通渠道特别是客户意见的反馈渠道
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形式是多样的,合理利用各类沟通渠道将为企业提升自身价值带来益处。在原有的常规渠道基础上,创新利用网络等新型渠道进行客户沟通。
(5)重视企业诚信意识并维护好企业品牌形象。
4.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4.1内部调整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机构调整中必须充分调研和广泛吸收员工意见;在培训和改革中注意调整员工情绪,向企业员工解释说明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化解和消除企业改革的员工情绪阻力;注重改革的可视性和实际性,让全员意识到改革的进行,看到改革的效果,为员工树立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破除个别利益团体对改革的阻碍。
4.2外部沟通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一切改革策略的实施均应该以能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为基准;注重营销中的沟通与企业其他环节对外沟通的相互支撑;重视客户的实际体验。
首先,我认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其实就是老师的管理工作,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是看这所学校有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可以这么说,教师兴,学校兴,教师弱,学校弱。而在教师管理中,我们发现关键是如何引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形成合力,发挥团队力量。
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旁边学校众多,生源不好,但是我们每年的中考成绩,始终排在瓯海区前列;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学校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称为梧田二中精神。
另外,一个学校团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与其负责人素质的高低,我校几任校长,在用人管理已经形成了我们梧田二中的传统,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确立目标,统一思想,达成共适;我们学校每任校长都能因地制宜的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确立一个不大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非常的清楚,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可以经过努力即可达成。最主要的是这个目标是全体老师认可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们受益非浅的是,我学会了很多团队管理的策略和艺术以及技巧。如案例:知人用人—建立科学的人才策略,双向沟通—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有效激励---提升信心,创造奇迹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沟通问题,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地方,与人交际则要求与别人一致。在学校管理中,如何与老师进行合理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校的有效沟通是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因此,做为学校管理者,把握沟通要点,学会沟通技巧,避免出现沟通中的障碍。
几年前,我由于没有和一位老师进行合理的沟通,致使产生误会,酿成不良后果,今天,阅读中,我深切体会到,作为学校的任何一位管理老师,如果不具备沟通技巧和策略,产生高效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
沟通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而是一个信息交流、思想统一、增强认同感、加强凝聚力的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但我们并没有发现,作为管理者,如何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尽可能的发挥老师的优点,避开老师的缺点,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率。
关键词:国际营销 跨文化 策略
跨文化营销就是人们在平衡公司的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进行的相互关系的,以满足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商品及劳务的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经济活动。目的在于如何从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增强企业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应变能力。与单一文化环境下的营销相比,跨文化营销的难度更大,失败率更高。在跨文化环境下,由于各自遵循不同的文化,企业和顾客在沟通上容易出现障碍,包括语言的歧义行为方式的不同理解、民族的排外性、不同的审美倾向等,当双方都坚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交往时,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产生文化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越来越频繁。企业在跨国营销中,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文化差异与冲突。如何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交流障碍与冲突,将直接关系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营销的文化差异表现
国际营销实质上就是经营者跨越文化屏障,到异文化环境下销售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在跨越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的作用,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常常因为各种文化差异而无法良好地沟通和理解,这些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方式的差异
沟通是人际之间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造成了沟通的难度, 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为文化冲突。比如在英语国家,直呼其名,表示平等、亲切和友好,而汉文化中,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大多数国家都是摇头表示反对,点头表示同意,但是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马其顿、保加利亚等国,却正好相反,即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反对。
(二)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异两个方面:东方表现为互助依靠、重视集体、保住面子、亲密无间、喜好共性、人际和谐;西方表现为自主独立、突出个人、不留面子、注重隐私、注重个性、个人竞争。东方人重视集体利益,但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集体对个人权利的任何侵犯都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三)宗教与信仰的差异
宗教和信仰是文化中真正能够持久的基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倾向和禁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宗教进行研究,能够帮助跨国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各国人民的行动不尽相同,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观念上的差异常常会使跨国营销人员感到困惑和苦恼。宗教上的禁忌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天主教规定教徒星期五吃鱼;印度教视黄牛为“圣牛”禁止教徒吃牛肉;伊斯兰教认为猪不洁,不准教徒吃猪肉,也不许喝烈性酒。所以,牛肉的出口就不该考虑印度市场,猪肉和酒的销售就不应该考虑中东地区,否则就会触犯禁忌。
(四)民族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模式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征,例如,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而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和分析思维;中国人注重“统一”, 而英美人注重“对立”。西方人实证主义的思维模式与东方人演绎式的思维模式,常常是企业跨文化沟通中构成冲突的原因,使营销者不得不予以注意。
二、中国与国外的跨文化差异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
(一)中国与国外跨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官本位价值观
中国企业“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董事长、厂长、经理都是上级委派,大多缺乏“职业化”的思想准备,往往把“从政”、“做官”作为奋斗目标,有的甚至把厂长、经理作为升官的中转站,因此在经营中求稳怕变、不愿冒险。这种“官本位”思想会与外方,比如西方经营者的职业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发生直接冲突。
2、营销理念落后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历程实在太短了,造成了跨国营销观念的落后。比如西方的营销者比较重视企业的长期利益,当企业效益好,考虑追加投资,并对现有产品改进,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这种经营战略观念不仅体现在市场开发方面,而且体现在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方面,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而我国的企业比较重视短期行为,当企业效益好时,首先考虑的是提高报酬水平。
3、营销管理方式不规范
西方企业强调正规化、规范化的管理,从营销决策到营销运营的各个方面都依据制度进行程序化管理。但是中国企业比较注重人伦,习惯于以领导的意图和上级文件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造成营销工作中的不协调和冲突。
(二)跨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
1、难以准确把握国外顾客的需求
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缺乏对其他国家的语言、历史、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所以经常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 20 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有一家生产“五羊”牌自行车的企业想在英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但是投放英国市场后,却无人问津。原来该企业把“五羊”译成了“Five Goats”在英语里“Goats”除了表示“羊”的含义之外,还有“色鬼”的意思。
2、沟通障碍加大沟通成本,增加营销管理难度
我国企业在跨国营销中往往太注重结果,不是很注重有关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使双方产生矛盾,增加沟通成本。如美国商人在谈判时,态度比较干脆,一听到不同意的意见,就立即表示反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若对方当时没有提出异议,就认为对方是认可了 ;但中国商人往往不习惯于当面表示反对,愿意在过后适当的时机才提出不同的意见。结果,美国商人认为中方出尔反尔,中国商人则认为美方太蛮横、盛气凌人。随着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开展,员工的国籍趋于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不同思维方式以及不同行为准则规范,这势必会增加营销管理的难度。
3、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困难
在一个员工众多、民族不同、价值观不同和权力分散的环境中,中国企业的国际营销文化建设将变得十分困难。如果对中美日文化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个国家文化存在的很大不同,美国文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成就,低集 权 国 家, 追求平等的权利,典型的宽容文化,对不确定性有更多的容忍。日本是较强的集体主义,高集权国家,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比较强烈。中国是很强的集体主义,较高集权国家,强调和谐,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强,喜欢稳定的生活,知足长乐。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深入细致的分析,注意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中国企业跨文化营销的策略
根据我国企业跨国营销中面临的文化差异的大小和企业文化整合能力的高低两个维度,将中国企业跨文化营销策略分为中国文化取向策略、目标市场文化取向策略、全球取向策略和全球整合策略四种。
(一)中国文化取向策略
中国文化取向策略是指中国的企业在开展跨国营销时忽视东道国文化环境,将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产品或经验直接向东道国市场延伸的一种营销策略。中国文化取向策略也是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营销的初级阶段所采用的跨文化营销策略。中国文化取向策略是在中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小,中国企业的文化整合能力比较低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企业的实力比较弱,开展跨国营销的经验、知识、能力比较欠缺,无力对东道国文化进行整合,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小,两国之间的文化传统、风俗习俗、宗教禁忌等方面比较接近,文化交流比较容易,从而也就有利于中国企业将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产品或经验向东道国市场延伸。
(二)目标市场文化取向策略
目标市场文化取向模式是指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开展营销时,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环境,顺应东道国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当地化的一种营销策略。目标市场文化取向策略是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营销的中级阶段所采用的跨文化营销策略。这时,中国企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营销实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对东道国市场的差别做出反应,并能根据东道国的偏好和习惯,比较灵活的处理东道国的营销活动。
(三)全球整合策略
全球整合策略是指中国的跨文化营销企业能够对中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进行最佳的整合,通过文化间的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最优化,形成文化协同竞争效应。全球整合策略是在中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中国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开展跨国营销的高级阶段,文化整合能力比较高时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全球整合策略要求“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战略思维方式,要求中国跨文化营销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既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眼光,又要顾及地区差异特征,力图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真正平衡。一旦在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寻找到了有效的平衡点,其在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管理经验、市场规模、品牌引力、研发能力、规模经济人力财富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得到最大释放。目前中国的跨文化营销企业还没有达到全球整合策略的要求。这不仅是因为缺少“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战略思维方式,更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文化整合能力低,企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但是这也必定是将来我国企业跨国营销的最终目标。
我国企业还要开展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质量跨文化管理人员。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和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通过跨文化培训,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这样可减少驻外经理人员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等等。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样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中国国特色的国际营销模式。
21世纪是公司全球化的世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国际营销的步伐越迈越大。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我国企业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实现成功经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章丽萍,沈雄白.跨文化优势、冲突与管理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9)
[2]陈欣. 国际市场跨文化营销特征分析与策略选择[J]. 经济论坛,2005(9)
[3]李贻伟,黎永泰.论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营销的双刃剑作用[J]. 经济体制改革,2003(4)
[4]蔡小于.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2005(4)
[5]杨雪.关于跨文化营销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6)
[6]顾肃.对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0(2)
[7]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有一则笑话:一块广告牌被风吹倒了,砸了6个人,其中5个是经理,另外1个是副经理。这个笑话是讽刺现在的经理太多,不值钱。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定理——管理者所直接管理的人员的数量要控制在6个人以内,如果被管理者多于这个数字,会导致管理的漏洞。换句话说超过6个人就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管理。所以一般企业在多于6个人的情况下就会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金字塔状管理模式,每个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就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部门或者机构,各负职责,管理的流程是层层汇报。这样的机构设置导致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增加,经理多也就不希奇了。可是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劣势,首先是部门之间分工不可能绝对明确。因为部门的划分更主要的是依照业务为根据的,业务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重叠和缺漏。这样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出现问题,责任不清是常见的事情。其次部门罗列也会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出现响应时间滞后的现象,特别是在业务方面,应该当时决定的事情往往由于逐级汇报等繁琐的程序错过了最好的商机,这在大型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事情。那么管理界也就提出了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压扁管理金字塔。很显然,这种管理思路与前面所提的定理相驳,那我们深究其原因,就会发现定理所规定的管理范围不是依据管理能力而言,而是根据了人们日常管理的实施经验得到的。那么真正阻碍管理的是什么呢——直接原因是信息沟通的效率低下。
沟通刻不容缓
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中,对于财、物来说,都具备有效的管理,但对于“人”的管理却比较薄弱,因为中国人的个性就是“办事程序喜欢变通”“碍于面子不愿意对别人发号施令”,这样也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举个例子:企业的领导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事没办成不怪我,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事应该他先干完通知我的,但他根本没通知”“这事我早就想向你汇报,但你太忙了,所以就耽误下来了”“这事三天就要干完呀,我以为不那么着急呢”“你是让这事吗,我还以为你让那件事呢”。时间长了,企业的管理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每天早上起来就感觉有一堆事,心里想着“这事我得提醒提醒,不然他们该忘了”“那件事也不知进展怎么样了,得问问”,一天上班,光打电话就得花去大部分时间,到手的财务报告、业务报告反而没有时间看了。而企业的普通员工呢,也因为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任务分配的不明晰、时间限制不固定,而产生了种种的抱怨。
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存在着信息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企业的一个业务链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销售业务中,会牵扯到客户、销售人员、售前人员、商务人员、财务人员、分销伙伴以及决策人等多种角色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关系到整个定单的成败。执行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可以使销售经理对销售员的一举一动了若指掌,但你越是认真的执行这种规范就越远离销售员;而另一个极端是销售经理们,由于害怕挫伤销售员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十天半月也不和销售员进行交流,一到年底,才发现市场大变,业绩滑坡,于是组织突击销售活动。最后企业领导追查原因的时候,每个与销售环节有关的人都尽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以免“热山芋”烫了自己的手,要赶快把它传出去,结果大多是责任不清楚,各自推托与别人的沟通不够。对于与销售类似的这种以业务为核心线索的信息链,彼此之间有效的及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浮出水面
有效的信息沟通非常复杂,如何及时有效将信息传递给最终的目标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不固定的,如果不是直接与被告知人直接通话的话,就不能最终确认信息传递到了,比如发传真但却不能确认对方收到传真,即便收到了但又不能确认是否阅读了,需要多次的沟通和确认才能保证信息确实有效的传递到。如果信息的接受者数量很多的话,一次完整的信息传递就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编辑:)
基于高效沟通管理系统理念的“管理者”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它是一套充分利用现今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旨在提高企业运营中的沟通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新一代智能通信系统。通过它可以将企业内外的沟通变为一种面向沟通目标、可灵活定义沟通策略的行为。每一次沟通,都设定一个目标,沟通的过程就是向沟通目标不断靠近的过程,只有达到目标后,沟通才算结束,否则高效沟通管理将会不断地提示沟通相关人员,直至完成沟通目的。
三层架构
“管理者”的体系结构分为消息层、控制层、业务层3个层次,层次之间可完全拆分,具备明确的接口,既可灵活拆开调用,也可组合运行。
消息层将目前存在的多种通讯方式进行集成,通过消息网关进行消息格式的转换,使企业内外的沟通不受沟通方式的局限,真正实现实时的多渠道的交互式沟通。
控制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实现对企业内外任何一个沟通的有效控制。当实际沟通发生时,以沟通状态机为核心,控制每个沟通任务的策略执行、流程执行、监控执行和权限控制,并通过消息控制器调用一种或多种通讯控制模块来实现。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环境;库存管理策略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全面控制,构建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活动、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的管理结构。供应链管理针对的是生产和销售链条上处在不同节点的客户,而供应链本身的不确定性对于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保证较高的库存管理水平,才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增强企业效益。
1供应链环境的特点
(1)强调物流一体化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需要以全过程的角度作为基造词本视角,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教育上对节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必要的管理,才能保证每个节点企业管理活动的同步,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2)强调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开展库存管理,需要以相应的企业信息为基础,并且保证快速而且准确的信息传递,才能实现信息的集成化控制,从而使供应链上每个节点企业都可以及时获得相应的信息,为企业库存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对供应商的信息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3)建立企业企间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已经成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流程进行重新规划,消除传统管理模式下单一的企业发展模式,形成面向市场的供应商管理运作体系,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管理活动的持续开展。
2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问题
(1)缺货风险。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必须要有足量的库存,但是如果库存过多就会造成库存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利润;而如果库存太少,就会影响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企业经营,造成却活风险。因此,对缺货风险的合理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2)节点企业的管理观念。节点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供应链整体管理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每个节点企业都应当充分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并且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才能达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而节点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观念,则是影响节点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有的节点企业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性,无法与供应链上其他的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库存管理的信息沟通方面也十分滞后,对供应链整体的管理效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缺少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交换库存现状、生产需求等信息,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由于数据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因此需要每个节点企业都建立相应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体系,然而仍然有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沟通平台,无法与其他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实施。
3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策略
(1)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指的是在获得相应管理权限的基础上,由供应商对不同产品的库存进行必要的管理,从而使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的需求相一致。供应商管理策略可以实现供应商环境下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同步,促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强库存管理的针对性,降低企业库存管理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效益。
(2)联合库存管理策略。联合库存管理策略的应用以供应商之间的风险分担为基础,将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独立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化为联合管理模式,使相关的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强库存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降低经销商的库存成本,使供销商与供应商之间达到契合的状态,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的反应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多级库存管理策略。多级库存管理策略包含两种管理模式,一是中心化库存管理策略,以供应链上的核心节点企业为中心,构建相应的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实现数据的分享和沟通。二是非中心化库存管理策略,将成本控制作为节点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以制造成本、分销成本和零售成本作为三个成本中心,并且分别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4结语
总之,库存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正视库存管理的问题,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环境相适应的库存管理策略,消除传统管理模式下各自为政的弊端,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库存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欣彤.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2]李玉香;李志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5).
关键词:项目干系人 优化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74-02
前言
现代经济环境中,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和应用是极为重要的。现代经济项目离不开管理理论的支持,而管理理论是由项目干系人来进行实施的,因此项目干系人的管理质量会直接对项目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会对项目以及项目结果施加影响。由此可见,优化项目干系人的管理策略已经成为项目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中,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项目干系人对项目建设的影响、项目干系人对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项目干系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笔者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观察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策略,以提高对项目干系人的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建设项目健康发展。
一、项目干系人的基本概念
目前,关于项目干系人有多种定义,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定义。如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将其定义为:“Stakeholder包括这样的个人和组织,他们或者积极参与项目,或者其利益在项目执行中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而Beman、Wicks、Kotha和Jones则将其定义为“干系人是任何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被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还有一定看法是项目干系人实际上是在契约作用下产生的,一般表现为委托关系,通过契约限制来进行项目建设。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干系人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组织,是项目管理人员以外的参与者,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识别项目干系人,确定项目干系人的需求。由此可以对项目干系人进行定义:项目干系人主要是指积极参与项目,或者是受到利益驱使对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完成情况进行影响和分析的人或组织。
根据项目干系人的定义,可以将其看做是项目当事人或者是项目受益人或团体,综合概括为项目厉害关系人。另外,项目干系人还可能包括政府的有关部门、社区公众、项目用户等,这些人对项目建设具有不同的期望与需求,且一般都具有权力,能够有效的掌握信息以及资源。只有对干系人的需求以及期望进行了解,才能有效施加影响,充分发挥项目干系人的积极因素,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以油气开采项目的项目干系人为例,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具体分类如下表1所示:
在项目建设中,项目干系人的预期以及需求不同,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也就不同,要想充分发展建设项目,就要重视项目干系人的管理,要针对建设项目以及项目变化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项目建设。
二、项目干系人的特点
在现代项目建设中,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现象。在利益追求过程中,一方面能调动利益干系人的积极性,但在项目建设中,同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可规避的因素。比如一些项目干系人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由此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建设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以下将油气开采项目干系人做为研究对象,分析项目干系人的特点:
(一)利益多元化
油田开采项目中,由表1可知,项目干系人的类型较多,基本都与项目有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造成项目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现象。利益主体多元化是把双刃剑,在项目建设中,既能够调动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但同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是所有的利益主体都是一致的,如大部分的利益主体在项目参与中都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但部分利益主体与社会利益追求不同,在“利己主义”的作用下,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导致项目建设在规划、实施中,意见等基本信息不能够完全一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
(二)层次复杂化
在项目建设中,项目干系人的构成比较复杂,项目构成主体比较复杂,层次繁多,直接导致项目干系人的层次也比较复杂,这会对项目建设产生复杂的影响。如在项目建设中,项目干系人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家庭背景以及利益需求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导致对于同一个建设项目,不同的项目干系人具有不同的意见,会增加项目建设的难度。另外,项目干系人的层次复杂化还表现在阶级上,如图1所示:
在项目建设中,除了图1中出现的关键项目干系人,还包括很多一般项目干系人,如外部投资商、销售商等等,这些项目干系人由个人或者群体担任,导致项目干系人的层次结构更加复杂,由此也会加大项目干系人的管理难度。
三、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策略
在项目建设发展中,加强对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能够提高相应管理水平,让项目干系人的利益需求在不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提出的发展战略适合项目的发展需求,能够主动推动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坚持沟通的原则
沟通的原则应该贯穿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首要是编制合理的沟通计划。如可以与项目建设的企业领导进行沟通,主要是了解领导在项目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有效地识别到关键领导,避免信息出现多个领导的局面;当项目建设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将问题反馈到公司领导处,让领导能够讨论、解决。又如,在与设备供应商的沟通上,要进行技术交流沟通,明确沟通的最终目的,要对签订的合同条款作出明确的要求,尽量选择物优价廉的设备,降低项目建设的成本。另外,还要重视与项目建设公司内部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设计方的沟通、与建造方(实施方)的沟通以及与项目审查部门的沟通。通过沟通,明确项目干系人的任与义务,按照惯例流程,推动项目的建设。
(二)坚持针对性的原则
针对现代建设项目干系人的类型,可以对支持型、非支持型、混合型以及边缘型的项目干系人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提高项目干系人的管理水平,从而确保能够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积极作用。项目干系人分类如表2所示。
1.支持型类型的项目干系人的协作潜力在项目建设中容易被忽视,选择确定参与型的对策,让项目干系人主动参与到建设项目中,充分挖掘项目干系人潜在的合作能力。
2.非支持型的项目干系人主要是追求项目利益,在项目建设中容易出现较多的利益冲突,应用防御型措施的管理手段,能够及时对项目干系人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减少相关项目干系人的利益冲突。
3.混合型的项目干系人在项目建设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通过协作管理来联系项目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减少行政支出,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项目干系人之间的良好沟通。
4.边缘型项目干系人的利益需求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控制管理手段,减少项目资源的支出,提高项目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项目建设。
(三)建设项目干系人预警机制
由于项目干系人具有较强的层次复杂性,在利益需求等主动因素的影响下,项目干系人之间存在各种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就会阻碍项目的建设进程,会对项目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通过建设项目干系人预警机制,提高对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水平,及时对项目干系人的冲突行为进行检测、评价并及时处理,营造良好的相处环境,增加项目干系人之间的信任,让干系人能够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进行合作,促使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要想实现项目的发展,就要重视项目管理,不仅要关注项目建设中的关键项目干系人,如项目机构和项目团队成员,还要关注一般项目干系人等,如项目产品销售的顾客以及最终使用者。要重视这些项目干系人的期望与需求,对项目干系人的协作力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项目层次干系人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在项目干系人的管理中,要重视沟通;同时沟通要尽量做到全面兼顾,能够主动从项目沟通上了解项目干系人的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另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干系人进行管理,采取合适的管理对策,提高项目干系人的项目管理水平;最后,还要建设项目冲击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对项目干系人之间存在的利益冲击进行反映,促使项目干系人之间形成融洽的相处环境,通过各方项目干系人的共同努力来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中,重视项目干系人的优化管理,并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重视沟通和协调作用,以此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彭玉洁,赵谦.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发展分析――干系人管理[J].商,2015(25):13~14
[2] 何敏.节能效益分享型EPC项目干系人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6(28):18~20
[3] S华.信息化型号研制项目干系人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8):61~62
[4] 姚茜.建筑设计项目干系人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2016(05):39~42
[5] 付静.油气井土地复垦项目干系人识别与分析[J].化工管理,2015(04):122
[6] 王靖瑜,邓富民.建筑工程项目干系人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4(17):36~36
[7] 邢宇,张哲.制造执行系统项目沟通干系人识别与期望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247~247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沟通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 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4]张乐.食品安全与健康恐慌: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8(6):67-71.
跨文化管理的内涵有好多个版本,但都大同小异,笔者总结了一下,认为:跨文化管理(Trans-cultureManagement)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cultureManagement),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即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中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达到文化的理解、沟通、协调、融合,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酒店行业跨文化管理现状
(一)酒店行业跨文化管理概况
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对于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笔者在网上搜索,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很难找到我国酒店业相关跨文化管理的应用。酒店企业在跨文化管理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还相当的缺乏,研究成果很少,更不用说在实践上的成果了。并且在实践中胜任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人才资源还相当地有限。我们知道酒店的发展更依赖于人的因素,跨地区,跨文化发展竞争优势的取得也是基于人才的发展,酒店的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酒店的发展。
(二)跨文化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跨文化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往往经营活动复杂,组织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如何取得不同文化的统合,共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经营绩效,以及怎么保持整体战略与各分支机构经营计划的协调等,都是跨文化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不同文化的融合如何实现文化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增加了工作中意见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甚至会导致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同时,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对决策方案和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同或执行程度不同,使决策活动变得难上加难。中外方管理人员往往由于价值观,经营理念,个体差异等原因致使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冲突。忽视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不同民族的种族优越感、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感性认识,对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沟通误会。
2.不同价值观和利益关系的协调管理人员如果处理不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矛盾等,都会使跨文化问题更困难化。下面是中西方管理人员在价值观,制度文化和劳动人事上的差异比较表格。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有较大风险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中方与外方管理人员往往会产生争议。在个人与集体意识上,中西方会出现不能相互融合的局面。另外,西方管理人员在经营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企业的效益与利益,而中方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往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效益的考虑。
3.目前的主要解决方案笔者参照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的相关理论,并进行归纳总结,认为文化融合是相对比较好的策略选择。文化融合不仅是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企业跨文化生存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优势也是潜在的,它们的获得有赖于跨文化管理中恰当的发掘和激励,从而将潜能转变为现实的优势。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建立制度和建立共同价值观等途径来实现。
三、后街国际青年旅馆跨文化管理分析
(一)后街国际青年旅馆简介
后街国际青年旅馆位于桂林市中心,在大宇大饭店隔壁,滨临漓江,距离正阳路步行街只有50米,市中心广场只有100米,步行至桂林市的标志“象鼻山”也只有5分钟,著名的“东方威尼斯”环城水系均可5分钟抵达。毗邻旅馆的正阳路步行街,素有“小香港”的美誉,这里是桂林市购物、美食、娱乐的天堂。旅馆有双人房间、夫妻房间、多人房间和豪华套房,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电视和独立的洗手间,定时热水和服务。旅馆还设有自助厨房和洗衣房,有烘干机、图书阅览室、网吧、商店和咖啡厅、家庭电影院、饮用水和留言板、自行车,我们提供旅游咨询、订票和向导服务,免费提供针线包、风筒、烫衣板和行李寄存服务。桂林后街国际青年旅馆是国际青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阳朔还设有一家分店,名为阳朔桂花巷国际青年旅馆。
(二)管理中面临的文化冲突
1.顾客与工作人员之间由于旅馆目标市场的性质,规定了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这就涉及到了不同语言沟通问题上,这就要求服务人员要能熟练运用跨国的语言进行交流。笔者刚进入这家旅馆工作时,已经有半年多没接触英语,再加上在校时不注重英语口语及听力的加强,在工作中很是被动,前面几天就只是站在一旁听同事与客人的交流,慢慢适应不同地区的口音,渐渐进入工作状态。有时候客人讲得太快,反应不过来,有时候就是有些单词听起来很熟悉,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无法很好的沟通,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
2.员工之间不同的员工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地域,不同国度的员工语言和生活习俗、价值观等差异又是一个问题。即使同一国度,但不同地域的员工之间语言、生活习俗、价值观等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别。员工之间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沟通协调,也会发生冲突。
3.客人之间由于客人来源与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国度,客人之间的语言和生活习俗、价值观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客人之间有可能会因为一些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发生摩擦,从而引发冲突。
(三)跨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语言障碍语言不同导致语言沟通障碍,从而导致了工作上的被动,影响了工作效率,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不难,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外语的学习以及锻炼,尽力拉小语言距离,管理者要注重这方面的培训及监督。
2.员工之间文化冲突的协调由于员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冲突,员工关系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直至升级为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聘用外地员工会因不熟悉本地的环境等原因带来工作上的不便。
3.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当问题出现时,牵连到多人。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员工情绪并进行疏导,使员工关系处于和谐友好状态。
(四)后街国际青年旅馆跨文化管理策略
1.注重酒店的本土化进程尽量聘用本地员工,人才本地化有利于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文化水平的提升。加大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有两种策略:
(1)员工本地化。本地员工生于斯长于斯,熟悉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法律法规。企业任用他们等于培养了自己的市场快速反应部队,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变化,做出敏捷反应,维护和提高公司效益。同样,通过他们的管理活动,公司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得以快速本地化,提升企业的当地影响力。
(2)本地员工培训。开始时,由于工作习惯、企业体制、管理方法的差异,本地员工可能不能完全适应公司的要求,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往往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2.注重文化沟通,有意识培养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中西方文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经过经常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是难以消除的,会造成沟通中断、过度保守、员工之间的非理性反应和怀恨心理等诸多不良后果。企业内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企业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消除误解,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只有沟通才能使不同的文化有机会互相接触。
3.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跨文化管理中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可以减轻遇到的文化冲突,使工作人员熟悉和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历史及现状,使之迅速适应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和帮助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培训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培训,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提高对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地理环境,作为酒店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周边的地理状况。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文化教育、模拟培训、文化研究和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有:文化移植策略、文化相容策略、和平相容策略、文化规避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等。
4.建立管理实施流程
(1)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旅馆的共同价值观,即企业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只有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才能有望统一员工企业价值观,思想行为等规范;设立培训专员,可以是公司内部人选也可以外部招聘,指定培训任务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