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夕阳的容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用燃烧法、显微镜法、溶解法3种纺织纤维定性分析方法来鉴别天然纤维杨树绒毛纤维, 得出了其在上述方法中所具有的化学物理特性, 为更准确、 更方便地鉴别杨树绒毛纤维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杨树绒毛纤维;定性;显微镜法;溶解法
杨树是我国北方城市重要的绿化树种,以北京为例,2006年北京大概有杨树500万株,在首都绿化美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杨树绒毛纤维俗称杨絮,是杨树天然副产品,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资源。在21世纪初期,德、美、英等国研究人员就以美洲黑杨为研究对象,采集杨絮,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为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并具有优良性能的天然纤维材料,杨树绒毛纤维的开发利用价值是巨大的。据国外资料显示,每棵杨树平均可收获杨树绒毛25kg,这一产量与羊绒和马海毛相比,仍然占据产量优势[2]。由于杨树绒毛纤维中空度高、纤维长度短、细度较细、吸湿性能好、蓬松度高、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常作为填充物而被用于被子、床垫、保暖服的开发生产,目前市场上也出现将其与其他纤维混纺使用。
关于杨树绒毛纤维定性鉴别,以及与其他纤维混合或混纺产品定性分析方法,未见公开报道。为此,我们采用近代测试手段,对杨树绒毛纤维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解决该纤维在定性上的困难。本文采用燃烧法、显微镜法、溶解法得出了鉴别杨树绒毛纤维的方法。
1 试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材料
杨树绒毛纤维。
1.2 试验试剂及药品
75%硫酸、40%硫酸、N, N - 二甲基甲酰胺、15%盐酸、1mol/L次氯酸钠
99%冰乙酸、5%氢氧化钠、65%~68%硝酸、88%甲酸、苯酚。
1.3 试验仪器
SHA-C型恒温水浴振荡器、AUY120型电子天平、CU-Ⅱ纤维细度分析仪。
2 结果与讨论
2.1 燃烧法定性
将纤维捻成细束,用镊子挟住,徐徐靠近火焰,观察纤维对热的反应情况,再将纤维束移入火焰中,使其充分燃烧,观察纤维在火焰中的燃烧情况,然后撤离火焰,注意观察纤维离火后燃烧状态,当纤维火焰熄灭时,嗅闻其气味,待冷却后观察残留物的状态,用手轻捻残留物并做记录[3]。试验结果为靠近火焰时不熔不缩,接触火焰时立即燃烧,离开火焰时迅速燃烧,燃烧时的气味为燃纸味,残留物特征呈细而软的灰黑絮状。
根据纤维靠近火焰、接触火焰、离开火焰时所呈现的不同燃烧状态以及燃烧时所产生的气味和燃烧后的残留物的特征,参照FZ/T 01057.2—2007中描述,其燃烧状态和残留物状态跟棉纤维很相像。
2.2 显微镜法定性
将杨树绒毛纤维均匀平铺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甘油,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仪下观察纤维的纵面形态如图1所示;用哈氏切片器制作切片,将纤维切片置于载玻片上加上一滴甘油,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投影仪下观察纤维横截面形态如图2所示。
图1 杨树绒毛纤维纵向形态
图2 杨树绒毛纤维横向形态
由图1可看出杨树绒毛纤维横向表面平滑,纤维较细,有中腔,透明度高,无天然扭曲,纤维表现出一节一节的,像竹节,这是纤维内部快速吸油后形成的断续状况,由于时间短吸油后的油柱不连续[4]。由图2可看出其横截面近似圆形,有中腔,中空度很大,纤维壁很薄。
2.3 溶解法定性
将少量的纤维试样置于不同的试剂或溶液中,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观察其溶解性能,具体溶解结果见表2。
由表1可见,杨树绒毛纤维在室温下不溶解于88 %甲酸、N, N -二甲基甲酰胺、5% 氢氧化钠、15%盐酸、40%硫酸、1mol/L次氯酸钠、99%冰乙酸、65%~68%硝酸、苯酚,在室温下溶解于75%硫酸,这些溶解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杨树绒毛纤维重要依据和该纤维的混纺产品进行定量分析的溶剂。
3 结论
(1)杨树绒毛纤维在靠近火焰时不熔不缩,接触火焰时立即燃烧,离开火焰燃烧时迅速燃烧,燃烧时发出纸燃味的气味,燃烧后残留物呈细而软的灰黑絮状。此方法可以快速鉴别纤维类别,但是其误差也较大。
(2)杨树绒毛纤维纵向表面平滑,纤维较细,有中腔,透明度高,其横截面近似圆形,有中腔,中空度很大,纤维壁很薄。
(3)由溶解法可得,杨树绒毛纤维在室温下溶于75%硫酸,在煮沸情况下溶解65%~68%硝酸,部分溶解于40%硫酸、15%盐酸、1mol/L次氯酸钠。
任何单一方法都不能有效地对一种纤维进行准确的定性,只有多种鉴别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菅根柱.杨树综合开发利用前景[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3):1-4.
[2] 阴建华,吕悦慈,张军英,等.杨树绒毛纤维的性能及其采集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1,39(9):65-68.
[3] FZ/T01057.2—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2部分:燃烧法[S].
1.1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了学习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1.2 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本校五、六年级学生,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来是自本地的嘉绒藏族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比较强,许多学生存在“要我学”的心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甘当仓库、容器。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提出培养嘉绒藏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主体性。
2.课题研究的目的
2.1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2 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个性的数学自主学习模式。
2.3 培养嘉绒藏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2.4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本课题我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研究分成了3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总结和整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败得失;学习有关自主学习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嘉绒藏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模式,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修订,从而培养嘉绒藏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总结阶段。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形成具有特色的嘉绒藏区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4.1.1 导入部分。教师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创设悬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学生通过比较、思考、问、答或操作等;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什么也没说,先给每人发了一个小正方体,还没等我开口,有同学已经开始问老师“发小正方体干嘛?”还有同学小声的说“玩”。教师抓住机会回答“对玩,比一比你在玩小正方体中能发现些什么?如果不能再看看教材3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积极的动了起来。
4.1.2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学生重点应发现什么,那些知识不容易发现。教学时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生填写数学自主学习卡,进行自主学习。记录自己的发现、怎样发现的、新知识与那些旧知识有关系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1.3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点容易发现,也容易理解,而“0除外”这一点不容易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设计怎样让学生发现0除外。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时,分数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通过举例、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变了。
4.1.4 集体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不同的发现和看法,以及各自的自主学习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之中。
4.1.5 质疑。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弄不清楚的问题;对其他同学的发现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进行解决。
例如:在一堂《小数乘小数》课中,田金香同学提出“056×0.04=0.0224中怎么积比因数小了,积不是一定大于因数吗?”教师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鼓励学生们自己解决,这是平时最调皮的罗让扎西得意的站起来说:“0.56×0.04=0.0224是对的,因为0.56×1=0.56,而现在乘的是一个比一小的数,它的积当然就比因数小。”这时教室里多了几声“哦”。教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学生能解答的就一定让学生自己解答,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4.1.6 评价。评价落实在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上,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教师适时评价。
在一堂《小数乘小数》课中,格桑初同学这样评价田金香同学,“你真仔细,我只发现了计算方法,但没比较积和因数的关系,我要向你学习,在自主学习时认真仔细。”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做精要的点评,捕捉学生灵光闪现的思维给与从分肯定。由于每个学生有均等发言的机会,扩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逐步建立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4.1.7 延伸当堂拓展训练:设计一定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
4.2 设计嘉绒藏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卡。本地区嘉绒藏族学生的母语与汉语言有一定的冲突,造成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结合学生的特点,课题组设计了适合本地区学生简单实用的数学自主学习卡 。自主学习卡主要有以下几个栏目:(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
4.2.1 “我发现了”。设计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学生通过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这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及整理知识的能力。
4.2.2 例如田金香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在这烂中的填写如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只用分子来加减,比如:1/5+4/5=5/5=1,在这道算式中我们就只用加分子1和4。4/5-3/5=1/5,在这道算式中我们就只用加分子4减被减分数的分子3。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和加法都只用分子来相加或相减。分数加法的意义和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通过这一栏的填写,可以看出她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能举例说明。但在表述上需要进一步规范。
4.2.3 “我是这样做的”。这栏的设计是让学生把自己是怎样发现这些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一一填写,逐渐积累和总结自主学习的方法。田金香同学在这里她的写到:“一、认真阅读课文中的例子了解其中的意义;二、观察后总结出发现;三、如果有问题便请老师和同学帮助;四、完成例题。”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她是怎样开展自主学习的,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并很有条理的加以说明。
4.2.4 “本课的知识与这样的知识有联系”。找到新课与旧知识的联系,学会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袁紫雯同学在这栏中写到“(1)本课的知识与整数的加减法有联系。(2)本课的知识与分数的意义有联系。(3)本课的知识与约分有联系。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大部分能梳理出本课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旧知识,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大都能从中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快乐学习。
4.2.5 “唉,我还有个问题?”。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解决。
罗让扎西同学有三个问题,(1)在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分母是不是不用管?(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结果,可以约分的要不要约分?(3)当分子相同分母不相同时,能不能相加减?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基本上是让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学帮助罗让扎西进行解决,同时,让全班同学进一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2.6 “我真棒!”。课堂评价的尝试,对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又如让此节课同学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今天通过自主学习,从分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合理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可以得意地说我是打败天下无敌手,超级棒。”
5.成效分析
【关键词】交叉学科 科研创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1 引言
交叉学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生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间理论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的学科。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产生创新的沃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
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粮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与储运、粮食经济为特色,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农学等7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我校的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新专业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电子信息基础、重视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全面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 交叉融合学习,促进学科发展
2010年4月,河南工业大学首届教师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学习班开班。共设5个系列专业知识讲座,涵盖粮油、土建、信息、经济等多个方向,由我校相关专业领域教学一线的教授主讲。迄今已经开办多场讲座。举办学科交叉研讨与培训班,是我校探索教师培养工作新途径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研讨和培训,促进相关专业教师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态势与需要,把基础理论与自身原有专业知识、学科研究思路相结合,挖掘科研深度,创造高水平教研成果。是我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专业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学术思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就电子科学与技术而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内涵,使传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信息学科、材料学科、能源学科、自动化学科和仪器仪表学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本校主设专业为例,电子测量技术在粮食检测、食品加工、仓储、化工等方面的应用,电子通讯设备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很值得研究,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交叉融合学科学习班结束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广泛。信息学院与粮油食品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土建学院分别在仪器检测、图像处理、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学院在讲座时,就专业交叉方面、本专业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激起广大教师浓厚的兴趣。一系列科研课题相应设立,在学校特色粮油食品方面,分别就地沟油、矿物油电子检测设备、黄曲霉素检测及图像数据处理、粮食储藏过程虫害检测、霉变检测、粮仓温度控制等方面成立跨学科课题组。
3 培养创新人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应尽可能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引导和指导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的过程是各系教师知识综合、汇流并更新的过程。专题讲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而渗透式的方法不讲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它允许跳跃,这是研究前沿学科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结构上侧重于本校的特色专业,打破原以学科专业或系所为独立研究单位的格局,有机地进行学科间的交叉。
在教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各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交叉学科方面的创新。所以相对宽厚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知识面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其专业面向不仅要适应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适应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边缘或交叉行业。所以,加强基础是拓宽专业面向的前提。以交叉研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又反过来促进交叉研究的运用。
如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笔者总结几点建议:
(1)成立团队,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学校学科齐全、以特色学科为依托的特点,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成立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团队,建立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时代呼唤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在科研中是必须的。创新型人才一定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精神,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创新目标的过程是在多学科交叉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条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跨专业导师组(导师团队)来联合指导一个学生团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经,各个学科专业发挥特长,所需各专业资料相对齐全,容易形成完整的科研项目与方向。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交叉学科,改造传统的理论学科,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导师培训要制度化和专业化。导师是人才培养之本,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通过专业性培训不断强化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项目为手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各学科积极交流人才培养技巧。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建立,建立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学科交叉成绩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团队攻关更需要经费支持。建立专门基金从财力上支持交叉合作研究,改建导师制度,鼓励多导师联合挂名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
(3)培养人才,促进教师教研双收
要成立团队,就要求教师首先刻苦进行创新型学习,全面掌握相关学科动态,主动了解与课题目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线索。各高校为此搭建技术、科研平台,改善研究条件,加快师资队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只有有了坚强的后盾,强健的师资力量,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科内容,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只有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因此,改善研究条件,培养了创新性人才,为学生的就业也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教师素质,给教师科研创造了基础和方向。
4 结束语
早在河南工业大学交叉学科班开办前,我院电子系教师已经成立了电子制作小组,电子检测仪器研究小组等。小组成员从电子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中选取,采取自愿兴趣报名或任课老师举荐的方式。目前已经完成包括“基于SOPC的智能隔离式安全栅研究”、“基于专家知识农作物培养人工温室控制系统”、“移动式粮仓测温装置”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锻炼了能力。相应改革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已为学生开出。我们将继续完善前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自己,力争多学科结合,突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葛朝阳,夏文莉,杜尧舜.关于学科交叉与创新研究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年第10期,60-61
【2】 陈景春. 学科融合:合并高校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 No.2 2005,140-142
[关键词] Toll受体4;表达;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中图分类号] R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a)-0001-03
胎膜早破主要因感染所致,Toll样受体与固有免疫左右有直接关联,而TLRs作用于细胞信号转导等环节,TLR4关系到内毒素信号传导过程,且可能与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有关[1],该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胎膜早破病例3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TLR4与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胎膜早破病例30例(研究组)与正常晚期妊娠女性30例(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8±2.4)岁;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6.3±2.8)岁,其中15例孕周在28~37周之间(对照1组),另15例孕周≥37周(对照2组)。2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均在剖宫产之时剪取脐带附着处胎盘垂直断面中央标本2块,使用0.9%氯化钠溶液将标本漂洗干净,其中1块以液氮冷冻处理,置于-70℃环境中备用,另1块用来提取RNA。
2组孕妇分娩前均常规抽取肘静脉血标本各5 mL,高敏放射免疫测定标本中IL-6、IL-8水平,产后均在破口部分剪取胎膜组织标本,以10%甲醛固定送检。
免疫组化。冰冻切片取出,厚度维持在10 μm,并以冷丙酮固定处理、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去除。山羊血清与0.1%Triton X-100溶液通透细胞封闭处理。将兔抗人TLR2 IgG抗体滴到切片之上,置于4℃湿盒内一夜。取出后清洗,将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HRP二抗滴入,二氨基联苯氨显色处理,显色后再以苏木素染色,梯度乙醇处理后脱水,封片。观察组织细胞结构变化,若结构依然完整,且发现棕褐色胞浆,胞核为蓝色阳性;细胞结构完整但胞核为蓝色,未见棕褐色胞浆,则胞核映衬下可见浅蓝色,判定为阴性细胞。
检测胎盘组织TLR 4的mRNA。组织标本置于冰盒,Trizol液研磨处理,将胎盘组织总RNA以Trizol一步法提取出来,逆转录得到cDNA,将TLR2、TLR4引物加入并诱导扩增。分别在94℃环境下处理5 min、30 s,72℃环境下处理30 s、54℃环境下处理30 s,72 ℃延伸处理7 min,进行PCR反应。参照2%琼脂糖快速电泳β-actin,凝胶成像系统进行扩增产物分析。
1.3 诊断标准
参照第8版谢幸主编的《妇产科学》诊断胎膜早破[2]。胎膜组织病理检查出现炎性反应,产前阶段或分娩后24 h后测量体温在37.5 ℃之上,有高于标准值的白细胞计数,恶露有臭味;胎膜病理检测为炎性,即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TLR4表达情况
2组TLR4胎盘表达情况以及胎盘TLR4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TLR4表达与绒毛膜羊膜炎关联
最终检查发现组织绒毛膜羊膜炎23例,TLR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 mRNA水平高于无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IL-6、IL-8水平高于无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该组胎膜组织病理检查
组胎膜组织病理检查确认为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均采用HE染色,图1为Ⅰ期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组织,图2为Ⅱ期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组织,图3为Ⅲ期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组织,三期绒毛膜羊膜炎胎膜组织均呈现出阳性反应,且出现了急性炎性改变,Ⅰ期、Ⅱ、Ⅲ期改变逐渐明显。
3 讨论
生殖道病原微生物的上行性感染等因素会直接导致胎膜早破等现象的发生。国外学者提出,正常足月妊娠者胎盘免疫组化研究可见TLR2、TLR4正常表达,这是因为上述物质在分娩发动调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研究还发现,TLRs直接影响介导母体胎儿之间的天然免疫工作[5]。该研究为探讨分析Toll受体4(TLR4)的表达与胎膜早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使用RT-PCR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正常妊娠晚期以及胎膜早破孕妇胎盘组织TLR4 mRNA表达情况以及蛋白表达特点,检测结果发现,2组TLR4胎盘表达情况以及胎盘TLR4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 mRNA水平高于无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IL-8水平高于无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产妇体内有高于正常情况的TLR2及TLR4表达现象,足月临产、未临产孕妇体内TLR2、TLR4 mRNA水平测定结果显示,临产孕妇相比未临产孕妇更高[6]。该研究数据结果与已有主要文献结果基本一致。TLR2、TLR4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此种现象并没有与胎膜完整性密切的相关性,但受到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直接影响,证实了TLRs作为先天性免疫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提示宿主防御机制在抵抗感染方面十分重要[7]。
IL-8即中性粒细胞激活肽,其中包含72个氨基酸,为C-X-C家族细胞因子之一,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激活与趋化作用,还直接参与并影响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过程,有长于IL-8的半衰期,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炎性介质,相比一般炎性介质有更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8]。一旦发生绒毛膜羊膜感染现象,胎盘就会在刺激下激活TLR4、释放IL-8,胎膜早破并绒毛膜羊膜炎与胎盘组织中IL-8的分泌以及TLR4的表达均有关联,但目前尚不明确TLR4的内源性配体激活特征[9]。
该研究中,TLR4 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可能不甚准确,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TLR4的 mRNA及蛋白表达存在一些不同,mRNA相较蛋白合成半衰期更短,且mRNA是为绒毛膜、羊膜等细胞膜做准备,而蛋白表达则仅仅在羊膜羊皮细胞上完成;mRNA以大量18sRNA基因合成产生,蛋白表达仅仅是着色的羊膜细胞部分表达产生[10]。
综上所述,TLR4上升以及IL-8上升均与绒毛膜羊膜炎有关联,IL-8变化关系到胎膜完整性,对TLR4的监测是防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关键。TLR4在分娩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LR4的表达不仅在分娩的生理过程中发挥影响,TLR4的胎膜组织表达上调也是组织绒毛膜羊膜炎这个病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该研究样本量较小,数据不及和不准确之处仍需进一步大范围、精细研究进一步佐证,临床上应当重视TLR4表达与妊娠分娩、宫内感染先天免疫作用,在临床诊疗中充分利用该项指标的检测分析与调控。
[参考文献]
[1] 薛会灵,刘金,梁玲,等.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胎膜组织中 TLR2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4(18):8-9.
[2] 薛会灵,刘金,梁义娟,等.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 mRNA 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4(24):32-33.
[3] 曹耀辉.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胎盘组织中TLR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93-94.
[4] 薛会灵,梁义娟,梁玲,等.胎膜中Toll样受体2及受体4与胎膜早破的关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2):194-196.
[5] 曹耀辉.Toll受体4的表达与胎膜早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1,33(4):565-566.
[6] 曹耀辉.胎膜早破患者胎盘组织中TLR2和TLR4的表达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J].河北医药,2011,33(2):218-219.
[7] 刘婷,陈衡,何春容,等.联合检测胎膜早破合并感染孕妇外周血C-反应蛋白及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的变化[J].中国保健营养,2012(5中旬刊):55-56.
[8] 谷惠芳,戎小平,张焕改,等.TLR-4、TNF-α、IL-6与早产的关系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4(11):1039-1041,1047.
[9] Kacerovsky,M.,Andrys,C.,Hornychova,H,et al.Amniotic fluid soluble Toll-like receptor 4 in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preterm prelabor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J].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12,25(7):1148-1155.
关键词:第四代核电站 熔盐泵 水力系统 结构设计
1.概要
TMSR所使用的高温熔盐泵,其工作介质是高温氟盐,相对目前使用的水泵,其特点是高温常压,结构上与水泵有很大不同。
2.熔盐泵工程样泵的主要设计参数
TMSR高温熔盐工程样泵的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使用介质:FLiBe熔盐或FLiNaK熔盐
使用温度:550―700℃
工作压力:≤0.5MPa
流量:≥300m3/h
额定转速:1500rpm 变频范围:连续可调
水头:在300m3/h的流量下不小于20m(进出口压差0.4MPa)
3. 机组的整体结构设计
3.1熔盐泵工程样泵为立式悬臂液下机械离心泵,总体结构参考图3-1:
图3-1 高温熔盐工程泵结构示意图
3.1.1电机位于最顶端,带有冷却系统,以保证电机稳定工作的温度环境,并与电机运行有连锁保护。通过联轴器与主轴连接,联轴器带全封闭的保护罩,以避免与泵轴或联轴器的直接接触。
3.1.2主轴采用两点支撑悬臂式结构,配置两组油轴承。油设有冷却措施,保证油正常的工作温度。设置集油槽机构收集泄漏的油。
3.1.3主轴轴承下方设置吹扫气体通道,沿主轴和屏蔽塞之间的间隙向下吹扫渗入的熔盐蒸气以免冻堵在主轴处。
3.1.4泵罐上部有屏蔽塞,用于阻挡泵罐内燃料盐的辐射损伤轴承及主法兰盖的密封机构,同时作为热屏保护轴承系统和主法兰密封系统
3.1.5泵罐上设置吹扫气入口和出口,主轴吹扫气体和泵罐吹扫气体将泵罐内的放射性气体吹扫出泵罐进行后处理。
3.1.6泵罐上部设置溢流管,当熔盐液位达到一定高度后熔盐可通过溢流管排放出泵罐。
3.1.7整个装置共有两处法兰连接(上部法兰、下部法兰)。上部法兰连接固定电机和轴承体;下部法兰连接固定轴承体、屏蔽塞和泵罐。轴承吹扫气体入口在下部法兰上。
3.1.8整个驱动机构、屏蔽塞、叶轮和部分蜗壳通过松开下法兰,可整体从泵罐中抽出,便于维修。
3.2水力系统
3.2.1泵的水力系统由叶轮和蜗壳组成。叶轮与蜗壳结构根据熔盐物理性质和水力物理要求、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计算分析,选择最佳设计,叶轮根据水力特性需要选择单叶轮。
3.2.2泵罐的结构型式可以满足材料在高温状态下的使用要求,泵罐上部预留功能接口。蜗壳进口管与泵罐进口管之间保留一定间隙,以便罐体内熔盐回流。蜗壳上盖板与叶轮后盖板也保留一定间隙,使部分熔盐通过此间隙往上,通过脱气板脱出熔盐内部气体。
3.3轴承与密封
3.3.1轴承和油封:泵轴上的轴承采用两组轴承设计,分别承受轴向力和径向力。
3.3.1.1 轴承
轴承采用油。使用自循环系统,滑润油装在自带的油室中,泵旋转时油通过两根镶在轴承套上的特殊的油管引油上去轴承。。
3.3.1.2 油室密封
在上轴承上部及下轴承下部各安装油封机构,油封机构配置有泄漏检测装置,实时监测油泄漏情况。
3.3.1.3 轴承冷却
轴承采取冷却措施保证工作温度。采用冷却夹套设计,冷却夹套从下端轴承一直通到上端轴承,能够对轴承及油室进行充分冷却,保证轴承的工作温度。
3.3.1.4 轴承处配置振动监测,在轴承壳处测量振动速度。
3.3.2 轴封:TMSR反应堆在运行时,会产生具有中子毒性的裂变气体产物Xr和Kr,这些气体带有放射性,会被熔盐带入熔盐泵的泵罐并逸出熔盐,累积在泵罐上部,设计一个迷宫密封形式的轴封装置来封住这些放射气体。
迷宫密封与轴的装配间隙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且满足与主轴的热装配,有效阻止熔盐蒸气或放射性气体从进气通道逸出,并避免在运行过程当中发生主轴与屏蔽塞或迷宫密封的摩擦现象。
迷宫密封的结构使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而不使余速进入下一个间隙。结构设计成有利于吹扫气的吹扫及阻止泵罐内气体的泄露,设计合适形状的齿形截面,倾角在15°~30°之间,倾角方向指向泵罐内部;为使气流在迷宫密封腔中更充分的能量耗散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齿腔的深度与齿间的距离之比取0.2~0.5,齿顶厚度与齿顶间隙之比取0.5~1.5。
3.3.3 法兰密封
3.3.3.1 泵罐与上部轴承组件有两个连接法兰,即上法兰和下法兰,上法兰用于轴承组件与水力系统连接,下法兰用于整个泵芯与泵罐连接。
3.3.3.2综合考虑密封面的温度、耐腐蚀、耐辐照问题选择合适的密封方式和部件。为保证泵罐法兰密封的气密性,安装法兰在线检漏装置确保其可靠性。
3.4 气路与功能
3.4.1 泵轴气体吹扫系统:冷却泵轴,辅助轴封、油封;
3.4.2 泵罐覆盖吹扫气系统:覆盖高温熔盐隔绝空气,吹扫泵罐内放射性气体;
3.4.3 密封气检漏系统:保证法兰的气密性;
3.4.4 屏蔽塞冷却气系统:热屏、冷却。
3.4.5 主轴与屏蔽塞及迷宫密封构成吹扫气进气通道。防止气态熔盐或示踪气体从进气通道逸出,并避免在运行过程当中发生主轴与屏蔽塞或迷宫密封的摩擦现象。
3.4.6 泵罐设置覆盖吹扫气,泵罐体进气速率等于出气速率,并实时监测进出气速率。
3.4.7屏蔽塞设冷却通道,采用合适的冷却介质,对屏蔽塞进行冷却。冷却通道需先加工好,然后焊接而成。
3.5 泵罐
3.5.1 在泵罐内设置液位计、溢流管、脱气板等附加装置:
3.5.1.1 泵罐上配置液位计,预留接口。
3.5.1.2泵罐内配置脱气板,部分熔盐通过蜗壳上盖板与叶轮后盖板的间隙往上,通过脱气板脱出熔盐内部气体,通过泵罐出气口进行尾气处理。
3.5.1.3高温熔盐泵将采用液下迷宫密封,减少磨损。
3.5.1.4 出口管道采用桥接结构,桥接管道末端与出口管道之间预留一定间隙,确保热膨胀量。
3.5.1.5 泵罐在实际工作中屏蔽塞下边缘以下部分外包电加热铠和保温层,工作温度550—700℃。
4.总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定会弥补许多设计中的缺陷。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提高,也会促成各国构建一个核主泵技术交流的平台,提高核泵性能。届时就可能打破市场垄断,形成产品的良性竞争,使核电设备以最佳的性价比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臧希年,申世飞.核电厂系统及设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杜圣华等.核电站.原子能出版社,1992
3.关醒凡.现代泵技术手册.宇航出版社,1995
关键词:研教融合;以研促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 专业简介及学科基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学校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特色的优秀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各专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基于学校已有优势和社会需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08年9月首次招生,目前在校生共231人。该专业现有14名专职教师和2名实验师,其中,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3人、高级实验师2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博导2人,硕导11人;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1人,广西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在专业建设上具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归属自动化系,成立初期,本着“资源共享、交叉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等方面,得到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广西区重点学科的支持。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是自动化、计算机等现有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具有自己独特定位和完备教学计划的新兴交叉专业,在建设上需要探索求新,呈现自身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智能专业已形成面向地方产业的3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智能传感与检测。在科学研究方面,智能专业也获得了丰硕成果,已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大量横向科研项目。
2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
智能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已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应用创新人才的诉求,这启发了我们形成科研创新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本科教学上实现教学内容和科研实践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我们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将前沿知识、新思想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高水平、高性能的智能专业研究室和实验室。两者结合,将教师科研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互相服务,争取利益最大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为: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团队为龙头,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核心,将课程教学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进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目标为: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融合专业相关知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3 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为了体现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首先,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专业的科研特长凝练出3个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3个研究方向指导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体系保证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1 研教融合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该专业现有的教学基础、科研项目以及中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目标,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3个培养方向。
(1)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针对该领域的培养需求,我们开设了最优控制、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技术、工业通信与控制网络、智能机器人等相关课程。
(2)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专业人才培养。在该领域,我们开设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
(3)智能传感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基于社会在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开设了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与检测等相关课程。
上述课程设置是从智能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凝练出来的。智能专业的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所开展的科研项目紧跟广西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和广西知名企事业单位有着大量的合作,同时研究问题面向学科的前沿高新技术。这些课程能有效支持学生在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精密制造系统中微/纳米级智能控制、汽车行驶状态智能监控和实时故障诊断、智能轮胎系统和车身平衡/稳定系统、汽车网络通信协议及实现、汽车运动控制与队列协同、人体脉络建模与分析及疾病诊断、传感器网络及其微协议、玻璃和橡胶等化工流程的智能控制、药物检测、原油评价及环境智能监测等方面进行初级研究和实践。研教融合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而且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收到了良好效果。
3.2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将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转换到智能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智能专业人才,我们同时在教师的队伍建设、授课内容优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制定订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制订的3个研究方向,将教师队伍划分为3个团队。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方向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上各有侧重,即科研队伍与教学队伍有机融合在一个团队中。为避免教学和科研有所脱节的现象,要求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必须参与科研的讨论和设计环节,这样既保证其工作重心在教学任务上,又保证其视野的开阔性,能够及时地将前沿知识、创新思维训练等带入课堂。
(2)授课内容优化。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专业授课内容紧跟科研、技术、应用前沿,注重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凝练科研中的前沿问题和应用问题,选出学生可理解甚至可解决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队伍融入科研队伍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和启发性,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前沿知识的引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在专业课程内容上,每门课程从科研项目中有针对性地选取5-10个案例,从而在现实应用场景下为理论教学提供现实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注意观察对研究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进入课题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和现实应用的紧急结合,找到知识与问题的对应,让专业相关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内涵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和使命感。
3.3 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学院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与原有的自动化区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多个实验室一起,共同满足智能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需要。然而,随着智能专业的深入建设,我们在实验教学方面,还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学科、专业积累的科研实践反哺实验教学,建设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层次。近年来,学校对重点学科的科研条件建设增加了大量投入,然而,本科实验教学条件与科研条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平台上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在设备论证、申购和采购、使用管理上既要满足科研实际需求,又要兼顾教学需要,以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率,同时提升了本科实验条件层次。例如,2013年利用中地共建资金,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先进控制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能源汽车电子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新建了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控制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对本科生开放,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研究的需求。
(2)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拓宽实践环节的渠道。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体的,我们利用教师手上大量的横向课题,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提供场所,拓宽实践渠道,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轨。通过有效地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在创新能力上也得到较大提升。
(3)成熟的科研项目向实践环节转化。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智能专业鼓励教师开发基于科研项目的实践类教学项目。科研项目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现实意义,教师从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中选取合适的题材,进行设计,转换成实践类课程,让学生选择、参与或独立解决。来源于实践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项目凝聚了教师多年的科研经验和心得,这些取材于学科前沿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机器人武术擂台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 结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近5年来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科研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进行研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以科研方向引导课程设置,以科研内容丰富课程内容、以科研平台提高实践环节建设层次,为达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建设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截止2013年6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两届毕业生毕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0%,第2届毕业生除逢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最为严峻的2013年,但是第1次就业率就比去年增长了18%。
【关键词】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
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尽快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临床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1]。由于受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2]。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护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方法,本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先基础医学课程-后临床护理课程-最后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成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感觉器官、生殖10大系统课程,在各系统中开展工学交替,将传统的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部分前移到前期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来。在2010级改革班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高了护生的岗位胜任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10级高职护理改革班学生110名,对照组为10级高职护理1班、2班普通班学生共97名。试验组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即先前期完成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再进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下临床实习,也未在前期两年理论学习过程中开展工学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开发了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包括2门框架课程-基础医学总论、基本病理变化与护理,10门基础医学与护理融合的系统课程-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是培养改革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课程。
1.2.2 按系统开展工学交替 在系统课程中实施工学交替。即在每个系统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院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1~2周。如《泌尿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一结束,改革班学生便被安排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6家三级医院的肾内科、泌尿外科,每家医院学生数约15~20名,每个科室学生数约8~10名。本系统见习共2周时间,1周后在同个医院内交换科室,即在肾内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学交替阶段实行医生-护士-学校教师联合带教。学生早上跟医生查房,查完房后跟指定的护理带教老师,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1.2.3 建立工学交替阶段的教学反馈机制 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成长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一个系统的工学交替结束后,向学生发放《护理专业改革班学生系统见习评价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督促临床不断提高带教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3.1 避免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在掌握某系统的基础医学内容后,马上利用这些新鲜的基础医学内容去辅助学习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有助于避免基础知识的遗忘,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 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5]。一体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护理理念,将每个系统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具体程序如下: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最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达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缩短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3 早期下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护生从护校生活到医院实习,会面临环境陌生、工作负荷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患者投诉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护生角色适应有一定困难。此阶段能否顺利适应角色并完成实习任务,对今后工作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调研显示,改革班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
总之,改革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便开始工学交替,使得首次下临床进行专科实践的时间前移1年,学生带着新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进入临床相应科室,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中去,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熏陶,日积月累,岗位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临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较早地融入工作团队。沟通能力较强,不止是护患沟通,也包括了与护士长、护士、医生、家属等的沟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年暑期下临床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实践3周,调研显示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改革班工学交替阶段,没有将护理查房列入教学任务中,调研显示在整体护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表明护理查房不仅能促进服务观念的转变,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9]。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0]。虽然整体护理查房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但这必须列入今后的教学计划,是需要医护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管是医学生还是护生,几乎都认为神经系统的学习难度较高,在搭建系统课程体系时,考虑到其他系统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将神经系统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是继运动系统后的第二门系统课程,但是学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难,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考虑将神经系统后移至第二学年,希望在经过部分系统课程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来学习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欣.紧密联系临床 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9.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35-439.
[3]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92-93.
[4]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7(23):132-134.
[5]李君,张俊玲,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5):73.
[6]叶小琴.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5):125-126.
[7]巧,杨翔.护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24-125.
[8]朱明瑶.培养护生软技能,提升岗位适应力[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0(12):158-159.
[9]朱小芳.落实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5.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
作者单位:252000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目前我国部分乡村每年仍有不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出现。部分患者于急性中毒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 “假愈期”出现迟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机理尚未明了,因此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住院患者。均符合DEACMP的诊断标准[1],均除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符合上述条件入选病例30例,选择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随访两个月不出现迟发脑病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均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主要观察指标: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的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抽血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血清sICAM-1测定:DFACMP组分别在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抽空腹血样3 ml,相应时间段同样在对照组取样。均离心血清1 ml保存于-70℃冰箱,集中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ICAM-1含量。
所定的DFACMP组进展期,系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假愈,随后又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周内,高峰期指症状达高峰,一般是二周左右,恢复期指症状好转,一般四周左右。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相关关系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DEACMP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为止DEACM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2]。多项研究[3]证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被激活了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症反应造成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很有可能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其脑受损部位有白细胞的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存在, 证明了炎症反应参与了 DEACMP的神经细胞损伤过程[4],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介导的细胞粘附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应答一系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早期步骤,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ICAM-1 可作为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的配基,介导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促进白细胞移行、渗出,参与炎症反应,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包含ICAM-1细胞表面胞外区的绝大部分,其来源目前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胞外区经蛋白酶水解脱落,另一种可能是粘附分子mRMA的不同剪接形式的不同表达蛋白直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形式。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测定简单易行,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DFACMP组分别在 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血清sICAM-1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进展期高于高峰期和恢复期,且高峰期高于恢复期,P
综上所述, DEACMP患者发病后血清sICAM-1浓度升高,提示脑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血清中浓度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联系。因此,理论上抗ICAM-1治疗将会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损害,为临床采取抗黏附分子治疗DEACMP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65-966.
[2] Thon SR•Hypeorbaric-Oxygen therapy for acute carbon monoxidepoisoning. N Engl J Med,2002,59(4-5):1105-1106.
【关键词】COPD;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氧气驱动雾化;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一般痰量较多,且黏稠不易咳出,或并存支气管痉挛,严重影响了肺内气体交换。临床上常静脉使用抗感染、平喘(主要是(2受体激动剂及茶碱)、化痰等药物,但平喘、化痰药物用量相对较大,且全身分布,局部浓度低,效果欠佳且副作用较大。鉴于此,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对30例AE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我院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5~80岁,平均(67.4±6.3)岁;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81岁,平均(65.7±7.1)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指数、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符合AECOPD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疗、抗生素、茶碱、化痰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辅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操作步骤:将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ml+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注入氧气驱动的射流雾化器杯内,连接氧气。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然后口含雾化器喷嘴,深慢呼吸,以5~6L/min的氧流量进行雾化,每次总时间15min,每天2次。两组均以入院后连续治疗7日为1个疗程。
1.2.2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咳嗽、咳痰、气喘)、肺部体征(干湿音)、血气指标(PaO2、PaCO2、S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情况进行0~3分(4级)评分,据此计算出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总积分,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1.2.3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FEV1%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2/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均好转,总积分减少1/3~2/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血气指标、FEV1%无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疗效比较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以氧气作为驱动和利用高速氧流量造成负压将药液迅速裂砾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颗粒进入气管深部的一种雾化方法。其优点:①有氧气作为动力可将较小的颗粒吸入气道和较小气道,从而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炎症;②药液经雾化后用药剂量小,起效快;③雾化吸药时同时还进行氧气吸入,可有效改善缺氧症状,达到双重治疗;④雾化颗粒随着吸气动作直接送达呼吸道发病部位,甚至可达下呼吸道深部,局部药物浓度高,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上,可迅速有效地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疗效好,避免了全身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⑤氧气吸入器价格便宜,一人一具,有利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氧气驱动雾化操作要点如下:①首先,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雾化吸入宣教,解除病人的顾虑;②在雾化吸入时,教会患者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大部分药物颗粒吸入下呼吸道;③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侧卧位(抬高床头30°),并保持雾化罐直立且整个吸入过程无漏气;④氧气湿化瓶中湿化液不宜超过≤1/2,以防湿化瓶中部分蒸馏水被带入连接管和雾化器中,造成药物浓度降低和管道阻力增加,影响气流动力和气雾微粒大小不均匀,延长雾化时间使病人疲劳。⑤根据病情需要及雾量大小调节氧流量,避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⑥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SpO2、心率、心律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⑦对于不能适应较长时间雾化者采用间歇吸入法,反复进行直至吸完所需的雾化药液;⑧雾化吸入前、中、后,均应指导病人注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辅以拍背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