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人文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1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此文章在阐述高职英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对高职英语课堂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的进行研究。

 

人文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将学生的尊严、人格魅力、潜能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展。

 

文章中高职英语课堂中涉及到的人文教育教学主要是指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人生境界提升、人格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但是长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教育中忽视了人文教育。

 

英语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内涵,为此需要将高职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1高职学生就业发展需要。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希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基本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求应聘生要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进取心。他们认为应聘者必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人文素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1.2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高职生的生活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不具备学习的动力和进取心。因此,急需在高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

 

1.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拥有基本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基本的政治思想素养。

 

2.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2.1可行性分析。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承载了文化内涵。英语教学要求要有策略地将西方文化介绍给学生,从而使 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提升自己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英语文化中具有守时、仁爱、诚信、独立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对促进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必要性分析。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注重对人文课程的发展,尽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局限在学生的应用技能,比如英语演讲口才、应用文写作等,只注重应用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

 

3.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3.1教师为高职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英语学习氛围,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提升其人文素养。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是机械化的,教师的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

 

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课堂实现对英语课堂的活跃能够改变这种问题。教师课前组织小组演讲,为学生打造轻松课堂。比如:在讲到mother这个单词时,教师可在从单词的不同字母入手,将其换成和妈妈为自己辛苦相关的单词内容,像M(many)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O(old)妈妈逐渐苍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代入到英语课堂中,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母爱的共鸣。

 

3.2增强高职英语教材的人文性,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人文知识点的内容,利用人文知识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点和人文素质关联点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评论、角色扮演、自创短剧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把握。

 

第二,教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有策略地剔除一些和生活实际不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新闻或者网络中寻找一些涉及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文章或者蕴含人文精神的英语电影作为英语教材,让学生在欣赏电影、增长见识的同时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英语教材中涉及很多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些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在体现对学生关爱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3.3将人文精神贯穿到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鼓励语言的使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具备英语学习的信息,不敢开口说英语。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要站在教育人的立场人,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确认,明确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自主性的活动。其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来学习英语。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向学生展现人文关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对体现人文精神的素质进行积极挖掘,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理工类专业 人文课程 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罗杰文(1967—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类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A3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24—02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职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人文素质修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工科类高职生的角度,提出模块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试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工科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局面,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为了解目前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笔者对八百多名新入校的理工类高职生做了问卷调查。在调查的26个问题中,9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80%认为所在的学院不太重视人文教育;没有读过马克思类哲学书籍的占92%;能背出30首以上唐诗宋词的占55%;85%愿意抽出时间读人文书籍;96%觉得最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途径是开设必需的人文素质课程;学生最想学习的是文学、史学、艺术类,最不想学习的是哲学、政治学;在列举的十几门课程中,学生最想选修的人文课程依次是:口才与沟通、社交礼仪与职业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欣赏、音乐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60%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般。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学科基础不厚实,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理工类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文史哲基础浅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缺少对中国文化和哲理贤德的解读,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口才表达、心理素质和气质形象等方面明显弱于文科类学生。除问卷调查外,我们也调查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胜任岗位需要,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总结经验、表达技巧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只能止步于一般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开课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只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文课程的开发处于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人文素质课程放到人文公共选修课中,不分文理,统一开课,学生只能选修一两门课程;二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才艺教育或文学欣赏,只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欣赏等兴趣课;三是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有的学院开设“口才与沟通”课,有的学院业开设“公关礼仪”;四是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完教育任务。

三、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和普通高校不同,理工类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相提并论,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不客观现实。理工类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人文底蕴、人际沟通等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和文科类高职生,其人文素质课的培养目标应有所降低,在内容渗透和功能层次上进行调整。针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科类课程设置特点,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第二,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把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相结合。因此,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能力与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

1.理工类高职生的主要职业能力。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未来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我们归纳了职业能力涵盖的三个方面: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学者称为关键能力,是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个体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服务。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指标纳入了学生素质的测评中。

2.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人文素质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所有内容都涉足是不可能的。理工类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性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拥有较强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模块化人文课程是将模块化教育模式运用于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是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必定存在的某种职业核心能力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主,将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进行分解整合。在分解人文课程的内容时要找到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契合点。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在职场上发展,需要有较强的理解力,如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对友情、爱情、亲情、同事之情的理解,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如掌握交谈的技巧,具备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等;需要有较好的职业形象与礼仪修养,如有规范的仪容仪表仪态,使用规范的职场礼仪等。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职场形象是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分解为“阅读与理解”“沟通与表达”“形象与礼仪”三大模块,这三个模块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阅读理解是基础,沟通表达是提高,形象礼仪是完善。第一模块:阅读与理解,内容包括文学欣赏(情感篇)、中国文化(理想篇)、艺术欣赏(审美篇);第二模块:沟通与表达,内容包括交谈艺术(口才与沟通)、实用写作;第三模块: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职业心理、职业形象、职场礼仪。每个模块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人文知识的内容进行设置组合,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的人文知识,以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表达沟通、形象气质等方面的素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选修和讲座的形式加以拓展和延伸,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组成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应调体验式学习,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职业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得到提升。

3.模块化人文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往往因涉及面宽、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模块化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几个模块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完成,具有灵活组合的特点。模块化课程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有价值的人文知识,解决工科类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课时多、人文课时少的矛盾;二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择模块学习,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三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强;四是人文与技术相融合,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并围绕其组织教学内容;五是每个模块内容有度,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六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合增减模块,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五、实施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在工科类学生中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内涵和职业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配备专任教师。课程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扩展和深化。每个模块要由相对固定且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逐渐形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3.满足课时需要。模块化人文课程实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整合,可以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也可以分段完成,至少需要48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接触8门科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4.编制专用教材。人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编制教材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素材,完善构想,编制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特点,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都不能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评定学生的成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模块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X).

[3]朱保华,杨红春.职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ED/OL].,2009—02—09 .

第3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第4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内涵;现状;对策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发展,但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同时,对人文教育重视不足,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不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式发展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摒弃功利主义思维和急功近利做法,在充分汲取诸如《大学》关于“大人”之学、《易经》“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品质、《道德经》关于遵循天地万物规律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文实践教育,形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感恩情怀、责任意识、坚强品格、宽广胸怀、创新创业等人文精神。

一、甘肃高职人文教育开展情况

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各高职院校以此为契机,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方面,过分追求规模和效益,对结构的调整不够科学,对质量的提升不够全面,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人文教育)提速缓慢,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制约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甘肃省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人文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落后、对人文教育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人文教育发展的文化底蕴薄弱、高职教育理念存在轻视人文教育现象、高职生人文发展基础脆弱、高职生教育管理缺乏人文关怀等。要发挥人文教育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必须严格落实“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的根本任务及其有效融合,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人文教育的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的需要。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着眼高职大学生的人文质量,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目标,围绕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坚持多样成才的需要。要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必须提高高职人文教育质量,以人文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为关键,为学生择业的多样化认知、就业的多样化抉择、职业发展的多路径成才提供坚实基础。坚持产教育人的需要。要实现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协同发展,必须提高高职人文教育质量,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人文目标和企业行业选择人才的要求两者的和谐统一途径,重视高职大学生热爱劳动、敬业奉献、创新创造等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服务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人才对国家的高度认可,必须提高高职人文教育质量,教育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营养,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三、高职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而笼统,学术界和高校尚未就其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笔者认为,人文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命的教育,即在人文教育构建的大框架中,处处渗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重塑生命为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是生活的教育,即在人文学科或人文专业的建构中,必须以高等教育为首要遵循,力求将基本的哲学、法制、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常识予以普及。三是生存的教育,即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开展中,必须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人文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人文环境为熏陶,把生活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和素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文教育对于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能够培养高职大学生较高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建立较为美好而无私的梦想(大为梦想,小为目标;内为抱负,外为责任;远为追求,近为计划;高为理想,低为计划),帮助其将人生梦想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的要求;人文教育能够培养高职大学生较高的价值追求,提升人生的品味,建立较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其将生活交际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社会层面的要求;人文教育也能够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自省能力,提升明辨慎思意识,建立较为健康而完整的人格结构,帮助其将人格修养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层面的要求。

四、创新高职人文教育的主要对策

1.营造立德树人良好环境。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不断创新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二是充分彰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润物”熏陶作为、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无声”感染作用,全面实施“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方式,推进大学生思想进步、学业有成。三是拓展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奖、贷、勤、补、助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切实做好了学生的分类教育与帮扶工作。

2.搭建职业教育人文“立交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开展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招生工作,按照中职当年毕业学生数的比例向高职推荐职业技能优秀的学生的过程中,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推荐条件。要开展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招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扶贫攻坚宏观战略部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面向贫困地区单独招生,实行“单报志愿、一县一线、提前录取”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开展体育特长生招生,体育特长生参加综合素质测试后进行体育专项测试,然后根据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体育专项测试成绩,实行“双线”录取。同时,要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职教学生建构生活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开展高职-本科“3+2”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拓展高职生继续学习的渠道,提升高职生的学历层次,打造高职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升学通道,优化人文职业教育资源,增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

3.完善人文师资队伍。鼓励人文教师通过脱产、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学位;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人文培训、进修,到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顶岗锻炼。在教学团队建设中,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形成赶、比、超的工作氛围;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生产项目为载体,鼓励教师开展各类教科研工作,将研究成果融于教学中,将教学融于生产项目中,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生产过程、体现行动导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对教学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4.深化人文教育教学改革。政府要人文课程提出刚性要求,探索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推行母语(汉语)等级考试、中华传统文化技能测试等人文教育的途径,并将汉语考核及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政绩考核。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人文课程教学,把人文课程纳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切实推进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改革教学内容,通过选取“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精神读本”、“中国语言文化”、“中国语言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写作”、“应用写作”等具体的教育手段给予实现;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生命的鲜活性;重视人文课程与多媒体的融合,建构互联网+人文的教育模式。同时,教育部门要通过研制课程标准、强化课程功能、规范教材编写等方式,统筹规划人文教育建设。

第5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 人文性

一、高职语文的地位

高职语文,是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门基础主干课,其独特的课程内容对发掘和传授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搞好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实际具有参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功用,其地位不应被低估。很多学者提出,现代中国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各种各样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有完整人性(道德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能力)的公民。“任何新的道德规范的建立,都不可能凭空而来,而必须吸收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人文教育之所以特别重视文化传统,是因为传统中沉淀着许多“永恒”的人文问题,它们的表述方式因时代而异,但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反复出现向我们显示了这些问题不容忽视的普遍性,这既是同一文化中过去和现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文化和文化间建立沟通渠道的条件。文科和人文学科在学术领域上看上去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它们的人文意义却甚为悬殊。使文科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并不单纯是学科领域,而是“人文导向”,或者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说法,是“人文精神”。遗憾的是,自“五四”以后,由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清理上存在着一些极“左”的势头和偏见,一度对传统文化加以贬斥,在许多人心目中,古代文化似乎成了保守、过时的代名词。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被漠视、忽略的状态,这种倾向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到今天已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如中国当代社会缺乏民族精神凝聚力,价值标准失衡,许多传统优秀品质信仰的缺失造成诸多的精神迷惘现象等,因此,当前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职语文的定位

笔者认为,高职语文的课程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并据此采用针对性策略,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的看法是:以高职语文为代表的人文课程,定位应是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立足精神品质教育这一基点,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位、思维观。尽管不同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养的侧重点和程度有所区别,但人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统一体系,如果只是零敲碎打或浅尝辄止,缺乏体系化、规模化,就会收效甚微,徒有虚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职语文应以文化素质类教育的基础课程定位为核心,建立一种系统化、网状辐射的教育应用体系,即通过实施教育,使学生不仅了解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果,而且要把发展过程和成果现象背后的思想、制度、方法、技术等经验变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

语文教学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的深浅度、难易度,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们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人文性为重点,同时巩固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道德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

三、解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其实现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教社语文编辑室顾振彪老师也强调说:“要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学的底蕴,等等。让文学教育真正能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高职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侧重引导他们凭借这个能力去汲取人文性之精华,为自己创造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拥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受到真、善、美的道德熏陶,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合作、勤奋等职业道德。

我们要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又大都以理工类为主,语文课时不断被压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显然难以完成培养人文性的教学重任。因此,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应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大语文教育”的倡导者张孝纯老师把“大语文教育”的结构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指语文课堂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两翼”是指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学校、家庭、社会的语文环境。他认为,“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课本进行大胆的删减整合,理论教学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而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样就要围绕这个主题去进行,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世界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的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美育思想来影响新一代的高职学生,使他们不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培养其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理念和独立自主能力。

四、提高高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的途径

(一)教法上体现人文性

教师要有目的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将阅读欣赏的角度多元化,努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感悟文学作品,在教法上体现人文性。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鼓励理解和感悟的不同,诱导不同意见的争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辩。最后,还要注重对灵魂的触动,唤醒审美的触觉,汲取文学带来的愉悦和营养。高职语文人文教育应呈多元之态。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释、条理分析、总结一板一眼,显得十分枯燥、乏味。为了活跃高职语文课堂,人文教育应充分显示其人文的教法。这将提高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讲课的愉悦程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要求教师有构建情境氛围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以爱心施教,以真情施教。高职语文的人文教育应不拘一格,广泛地吸纳各种优秀教学方法,融百家之长,汇一己之优,显示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教学思维,善于发掘新的教学灵感。落实在具体教学上应做到四个鼓励:鼓励质疑问难,鼓励独立思考,鼓励争辨,鼓励标新立异。

(二)教学内容适应化

把专业的教育和人文的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相机教学,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较大,除了操作计算机外,日常的文字处理和写作是经常要做的,那就相应地开设应用文写作教程;再比如艺术系可以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口才与交际等等。这都要求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提高为宗旨,为学生的终生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重视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应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一是教师的教要突出一个“乐”字。教师将兴趣、审美、理解、尊重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就是要语言幽默、以乐促学。教师的语言要富于幽默感,做一个学生钟爱的老师。讲课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乐”教不应当无的放矢,而应是犹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能放能收。这不仅是教,更是一种艺术。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因势促学,达到乐教目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生文化基础的差异性都要求高职语文在教法和教材上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了突出高职语文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兼具文化熏陶和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

21世纪是发展和竞争的世纪,高职语文也在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人文性教育应是高职语文探索的一个新方向。在不断地求索、论证、再求索的过程中,未来的高职语文会更贴近当今社会的需求,会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参考文献:

[1]袁济喜.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J].中国人民高职学报,2003,(6).

[2]张冬梅.人文社会科学专家谈加强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2,(3).

第6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90后”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

当前很多“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表现为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有效的人文课程作为支撑;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支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难以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问题。[1]

一、“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1.高职生源告急,录取分数线年年创历史新低。当前,我国面临着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迫切的人才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高考招生工作中,生源危机却向高职院校猛烈袭来:不少低分、落榜考生纷纷表示“宁愿复读,也不读高职”。高职院校的大门敞开却无人问津,这一现状实在让人担忧。

2.在就业体系中,高职学历社会认可度低。大家关注的不是怎样提高能力,而是提高学历。“归根结底,制度的不合理设计导致高职的生存困境: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而绝不是一个层次,它应该得到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熊丙奇总结道。

3.“快餐”文化的影响。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在学习上高职学生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理想等问题。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从网络等媒体中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继而获得了大量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通过虚构的世界学习,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因为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龄关系自我控制力较差,存在着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在班级中成了“隐形人”。

4.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就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过于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的现象。

5.内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的思想相对开放,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于恋爱观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易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地发生。[2]

二、“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系列做法有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某些高职院校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造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的现象。各院校普遍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投入很大的精力,竞争的“硬指标”也多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对人文素质教育“软实力”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较少,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两年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对口中职升入的学生文化素质本身较弱,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受招生区域的限制,很多学校招收的边远地区考生,这种情况非常突出。

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调查,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较高的热情,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种人文活动和人文课程,兴趣较高。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偏少,很多学校仅仅以开设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大堂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一些高职院校模仿甚至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的直接照搬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脱离高职学生的素质起点,甚至与专业教学发生冲突,从而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5.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教育背景所限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其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天淡化了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逐渐漠视传统文化。大学生在这样的格局下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较为忽视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人才培养理念长期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致使大学生崇尚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科学知识。当今的大学教育充满应试教育之下的功利色彩。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过于注重职业岗位性,忽略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上,缺乏有效的引导,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指导性文件,非常重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教育,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指导;在理论研究领域较为缺乏,目前对高职院校为什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的探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探讨和意义的阐述,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未系统化;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即学好某一特定专业,为从事某项特定工作或者岗位而准备,因此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对于人文素质而言,学生却缺乏同样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并没有很强的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形成。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值得提倡的成功经验是开展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人文活动,收效低的关键在于对技能教育的片面追求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或者弱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被忽视和不成体系的境况。

参考文献:

第7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外语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能力,努力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1]。外语教学理应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直不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经过多轮尝试,高职外语教学终于摆脱复制大学外语教学模式,逐步明确高职外语教学目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可是,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往来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跨文化外语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本文旨在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跨文化外语教学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2015年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进口10.45万亿元,我国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出口的主力军。而我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民营企业,因此,未来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高要求。首先,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何为人文素养,何为跨文化交际,再来探讨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内涵

1.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的内涵,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综合论”“学问论”和“根本论”等。概括其主要观点:一是“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二是“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2]”上述观点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2.关于跨文化交际我国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认为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3]。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个领域,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例如,Bennett、Bennett&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个层次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4]”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如下问题:高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程度整体较低;高职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弱;高职学生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较低,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不足;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自觉度较低[5]。另方面,高职生人文素养水平也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缺失、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缺乏理想与信念等问题[6]。根据高职教师们的反馈,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和理念,大多数尚未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高职教师缺乏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也是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整体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国家贯彻的指导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7]。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体验文化内涵,内化个人品质,以求实现“学会做人”,做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力是基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1所示。的大方框代表文化,它构成语言和交际的环境,任何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活动都以文化为基础,同时反映文化。中间的椭圆代表交际,它以语言为主要渠道、文化为环境。内圈的小方框代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外语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具有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语言的文化性质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外语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且引导学生感悟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度,不断内化自身人文素养。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行动教学法和认知教学法等,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相较于传统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有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和模拟游戏等方法。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随着世界各国间人们往来日益密切,跨文化外语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门外语,而且要实现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效沟通、消除误解、减少冲突,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背景舞台,只有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赢。打个比方,跨文化英语教学好比是一枚硬币,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就像硬币的两面,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英语教学。

(二)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传统外语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努力营造语言情景,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真实的语言氛围和恰当的语言输入材料,学生很难体验到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在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着重选择具有情景化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多种学习潜能和机制,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将情景化与学习者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最终才能实现学习者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

以上探讨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跨文化外语教学为语言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有效开展,这里有必要再谈一谈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教材与教师。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不要被教材禁锢思维,要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但是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的跨文化外语教材确实对帮助教师和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涵盖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文化特色,做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适合学习者练习的情景任务,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解决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关系到跨文化外语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少学者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实施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例如,颜静兰撰写的《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一文中,笔者通过利用研讨会等机会,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少外语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较薄弱,有不少“缺口”,他们缺漏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缺失跨文化交际知识结构,缺损跨文化交际教学新理念等问题[8]。关于外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普遍问题,只有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才能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和各国间的密切交往,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性技术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总结制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原因。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本质论述,笔者认为,跨文化外语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者语言习得,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实施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其自身教学原则,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跨文化外语教学人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在跨文化外语教材编写和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深入开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研究,期待实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

作者:李杉 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赵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4):55-6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7.

[5]孙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98-101.

[6]邓树生.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76-77.

第8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

当前,职业院校都在热衷于和企业搞校企合作,努力与企业对接,为一线培养迅速可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殊不知,当我们走进企业,却发现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技能会操作的人,他们更需要有责任心、肯奉献、懂合作、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因此企业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这正是在培养员工的人文素养。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知识薄弱、行为习惯良莠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让学生迅速成为合格的企业可用人才,职业院校甚至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质的现象,尤其是将语文科目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缩减语文课课时,提高各专业课的比重,此举体现了高职院校对语文多功能性认识的不足。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课程教育作用的体现。

高职学生不仅应该懂技能会操作,更应具备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而这也正是高职语文所肩负的一项重任。基于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现状和本人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重新界定了高职语文的性质与地位:高职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应该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曾着重指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语文,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语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制约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的突出问题

(一) 教师观念陈旧。教师认为大学语文教的是教材,关注点是教材,围着教材打转。教师置学生于不顾,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的实际技能,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定位模糊。机械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只注重应用性技能训练,缺乏课程内蕴精神的启发引导与情感熏陶,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对课程无感情、无兴趣,生硬敷衍。

(三)教材结构内容滞后。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即便使用的高职类院校语文教材,也多是以史为纲的体系,或按照文学体例编排教材,或完全以实用文为体例编排,教材结构与篇目选取司空见惯,缺乏时代感,学生对此敬而远之。

(四)教学模式无创意。尽管提倡教学方法创新由来已久,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大量沿用,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是“一本教案,一张嘴”,最多加一个课件和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师的霸主地位无时不在。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理所当然是“ 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学手段、方法与学生内需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五)考核评价平面化。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考试是一张试卷论英雄,单纯为就业服务的“功利化”学习倾向,使考试成为一个概念死记硬背、文章三段式机械写作的工具。这种单一平面化的考试形式,无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动摇了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无收获感和对考核成绩的恐惧,使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摈弃固化观念。彻底革新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课程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到以主题活动项目为中心、以讲述为中心转到以情境实践学生体验为中心。真正突出藩篱,改变思想。

(二)明晰课程定位。明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命姿态与精神欲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结构,探求从文化视野层面寻找能力素养与职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奠定基础。

(三)更新教材结构内容。革新教材编排体系,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语文教材《素养语文》为例,教材打破了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每一部分都由不同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构成,每一模块由作品鉴赏、拓展专题、能力训练、活动项目几块组成,体现人文素养与职场应用能力的双赢理念。突破了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的旧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双重需求出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力与素养的整合,增加职业生涯所需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内容,删除学生已学过的或司空见惯的文章,以使用的教材为依托,突破以史为纲的内容体例,优化单元结构和内容,实施活动任务项目化教学,凸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适用性、职业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的“活动项目化”情境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角,关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感悟与解读,需求与交流。以需求促兴趣,以兴趣提能力。坚持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化、活动项目化、合作职责化、能力培养职业化,实现高职师生课堂的互动、和谐、有效的教学关系。

教学情境化: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以现实职场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通过逼真的现实氛围,激发学生的亲历感、真实感,增强学习紧迫感。并自觉于情境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学习主动性自觉提高。例如在《职场人生与交际》专题学习中,对职场各种有效交流的认知与训练,设置了 “面包师做出的面包味道不错但造型难看,你是老板,如何与面包师交流”(与员工)、“女朋友手不小心碰伤了,男朋友要怎样说”(朋友之间)、“工作中,同事老是抢风头,如何交流”(同事之间)、“同一个公司工作,老板提拔了一位和你同时上班的伙伴,没提拔你,如何沟通”(与上司)等情境,将现实生活和职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场景迁移至课堂,学生因为有现实情境,激发了参与欲望,并好奇自己的交流能否达到有效目的,于是纷纷主动尝试体验,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知,领悟职场生活与交际。课程学习充满活力和动力。

活动项目化:小组以主题意蕴策划相关活动项目,并将团队合作的成果在课堂展示,师生点评、互动,交流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综合能力。以《求职信》一课为例,如果按传统方法讲述怎么写求职信,开头、正文、结尾如何写再让学生写,势必事倍功半。因此要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所学知识。

设计求职招聘会活动,班级分为若干组,分别为求职者、招聘方。

第一环节:招聘方拟定不同岗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专业,投递求职信。招聘方海选,公布求职信,师生现场点评求职信,指出不足。淘汰求职信不合格者,其余进入面试。

第二环节:现场开展求职应聘会,招聘方为考官,入选者依次参加面试。部分学生为计分员、计时员。

第三环节:师生共同点评面试者和考官,分析面试通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作答。遇到疑难问题该如何巧妙应接等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现场宣布录用者、淘汰者,并由考官说明原因。

通过职场应聘模拟活动,学生对求职信的写作要点,职场应聘的具体流程,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了切身体会和感悟,实现了知识的真正内化与运用。

合作职责化:每个学习小组4~6人,课前或课后自主设定主题研讨内容,小组成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工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岗位分工:如讨论交流时分为组长、记录员、讲解员、质疑人、总结人。并轮流实施,进行岗位互换,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

能力分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不同分工。如在活动项目策划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做主持人,有创意想法的学生可以策划活动具体项目内容,有文学功底的学生可以组织文字信息资料等。让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问题分工: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所学的内容或完成的活动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小组互相质疑。小组内部自主分工,一组提问,一组回答对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之后讨论交流、汇总、发言,师生互动评点。在提高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沟通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能力培养职业化: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表达见解,鼓励、培养学生个性思辨能力和专业阅读分析视角,活动项目载体要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凸显职业指向,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五)突破考核评价平面化模式。打破传统考核评价注重终结性的平面化模式,建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体系,形成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体成绩的60%,包括学习态度、考勤、平时成绩、综合能力,期末成绩占总体成绩的40%。

试题内容多元化:考核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应用写作及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组织策划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试题可以是闭卷题,可以是开放性试题,也可以是活动项目成果展示,还可以是笔试加活动项目等。

试卷形式多样化:可以是课件、文案、各种作品,还可以是策划活动展示、课本剧表演、现场情境模拟等。

如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形式为求职应聘模拟,通过学生的求职信和现场专业求职应聘模拟,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最后成绩。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活动任务,督促、评价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拉近其与“ 人才市场”用人标准的距离,培养人才与社会无缝对接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李俊芳.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5,(30).

[2]李自庆.高职语文教学应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J].教育与职业, 2006,(29).

第9篇: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最具综合性、基础性,也是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加强高职语文课教学,转变教育理念,改善考试制度,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职的需要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考试评价

大学语文作为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素质教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从高职培养目标、高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及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来看,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转变观念,把大学语文定位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该从高职培养目标来确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专门人才。从办学层次看,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中,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就属于这一方面。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加强大学语文课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高考生里面成绩不太理想的一批,他们的语文水平往往差强人意,写文章时往往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甚至于错别字满篇,语文知识的欠缺非常明显,所以从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来看,开设语文课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对从业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他们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文化素养,甚至连会不会用普通话作自我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的一个环节。

二、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主张教学要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必要与可能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选用教材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放在首位。

学校专门咨询了语文课程方面的资深专家和相关学者,并聘请他们作为主编,由语文教研室的几位颇具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执笔,最终编出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程》。

三、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的掌握毕竟无法替代能力的发挥,因此,改革当前语文考试制度和形式,实行多元化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仅仅以试卷为准,还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

“五十九分惭愧,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是当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应试教育长期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并且非常计较一、两分之差。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要以实用为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一分之差而对其冠以不及格的评判结果。

笔者所在的学校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语文的考试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与大学语文或人文素质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读书会、志愿者活动)、学生在报纸板报上发表的文章等方面。将学生平时每一次的表现记入成绩册,最终算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证明,平时成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大部分学生平时会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写作以及欣赏作品的兴趣大大增强,并且比较乐于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所学到的内容所掌握的内容要比期末成绩的100分的含金量更高,这也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目的相符合。

四、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广阔的空间,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努力在探索和实践中注意总结,以形成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为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我们的贡献。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安邦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希天. 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