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特点;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能够适应并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评判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此人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具备积极向上的发展心态。高中体育教学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心理潜能,帮助与指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惑,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绪情感、高尚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1.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自我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对兴趣认知更为深刻,对兴趣的选择具有自主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并未完全成熟;拥有爱美之心已成为高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高中生的情绪较为稳定,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并开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初步规划。

2.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2)部分家长管制过度,存在滥用威权,过分溺爱、严厉、无视、娇纵、急躁等问题,致使部分高中学生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任性与反抗性;(3)由于高中生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以及心理发展与社

会道德、社会意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导致其心理产生动荡性;

(4)高中生的心理品质存在明显缺陷,如危机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协作精神丧失等问题。

二、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体育课具有直观性和开放性,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

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志品质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尽相同。在开展具有挑战性、难度性的体育活动时,具备良好意志品质的学生往往勇于拼搏、敢于坚持,而意志品质较弱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懦弱、胆怯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发现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并在教学中重视和鼓励这

部分学生敢于尝试,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2.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情、行为以及意志等外在表现均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释放身体能量、提高心肺功能、兴奋神经系统,加之教师从旁合理指导,促使生生之间相互协助和鼓励,从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尤其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增强挑战困难的自信心,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体育竞赛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失败和挫折,教师应予以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活动、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的一个缩影,同时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体

育精神也融入其中,为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提供了良好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平竞赛的原则下,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赢得胜利,不但塑造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

能力。

三、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心理素质,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的

需要。此外,教师还应树立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增强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认可,自然而然也就愿意上他的课,教学效果必然也会有所提高。

2.实施因材施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入学生当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个人爱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术水平等,做到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如,对一些性格孤僻、怪异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对一些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武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对于一些性格急躁、多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慢走、太极、慢跑等项目;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应该让他们选择一些简单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如跳绳、广播体操等;对于平时比较自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如跳高、健美操等。

3.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竞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常用的一种

教学手段,它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有效的。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常会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进行分组竞赛,小组中的同学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就会互相督促、帮助,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竞赛过程中,本组的同学之间互相加油、互相鼓励,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并且能够克服个别同学自私、骄纵、任性等不良品质,使同学们的情感在比赛中得以升华,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促进提高个性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借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清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世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1).

[2]陈莹,朱荣.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

[3]陈勇.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适学生心理健康[J].读与算:教育教学,2010(14).

[4]吴继楠.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第2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改 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 教育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61-01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本学期开始,高一年级全面进入课改。课改的主要内容是在高中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在学校新的体育和健康标准中,我注意到新课标在目标的制定中加入了心理健康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体验身体健康情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这是本次课改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体质,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已成为心理学和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课改对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和实现课标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掌握心理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人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体育教师要学习心理所揭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的有关规律,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等,掌握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知识对于教育和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对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提供了心理规律的依据,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并自觉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只有掌握和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教育内容和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和教学目标。

二、高中体育教师应掌握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培养。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教学方法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价值要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有目的的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有些教材技术教学较复杂,学生在观察和理解时比较困难,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减慢教学速度,多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动作。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教学法,如制作一些教具如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跳高录像,对所学的跳高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可利用跳高技术的挂图来讲解跳高的技术,让学生对跳高有所理解。这就能克服因感知和理解上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理健康。

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3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合作交流;体育运动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处在身心飞速发展期,学生的各种压力很大。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身心的急剧变化,在心理上严重失衡,什么都看不惯,处处觉得不顺心,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郁郁寡欢、喜怒无常,个别学生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活。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因为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身心发展的适应性。

(三)体育锻炼能调节心理压力。体育锻炼已被公认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状态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在国内外已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体育锻炼才能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

(四)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能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其有重要的意义,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体育锻炼的特点在于需要克服各种主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增强自我认识。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个别对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提高运动成绩,体会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制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加强了解的机会。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以个人或集体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等项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体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掌握技术的水平,合理的让技术水平相同的学生相互搭配。相互交换合作伙伴,扩大交往的范围通过体育课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该教授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学生情绪的方法。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

第4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曾深刻分析过教师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和作用,他们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播人类社会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要能够洞悉学生心理,体察学生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感觉到肩上的重任,充分的利用本学科的独特魅力,引导和教育学生,做一个阳光,健康,坚强的中学生,当好祖国的接班人。

人们都说,语文的世界是博大精深的,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没错,但语文不光是零零散散而又无穷无尽的知识点,那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足以洗尽你心灵的铅华,陶冶你的情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讲授知识点,更要感染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学生们习惯了坐在教室里,很少涉足自然,整天被埋在课本里,小小的教室几乎成了囚禁他们的牢笼。那么,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优美的文字感染学生,去解放他们疲累的心,去让他们亲近自然,学会热爱他们所赖以生存又知之甚少的家园。

例如:讲到《再别康桥》时,到网上下载点配画面的示范朗读,当音乐响起时,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了美丽的康桥景色里。再进一步讲解金柳图、青荇图、榆阴一潭图以及寻梦图,学生仿佛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出教室,飞到了缤纷的自然世界。在讲授完毕以后,找一段柔和而又略带忧伤的配乐,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这个时候,你能看到学生脸上那种平和而又陶醉的表情。让优美的文字带着学生与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说接受了这样陶冶的他们不是阳光健康的呢?“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当学生自己拿起笔,用心去描绘他们所感知到的缤纷世界的时候,又有谁会说他们的灵魂不是纯洁、澄澈、美好的呢? 这个时候,文字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心灵鸡汤,给学生以养分和慰藉。所以,在授课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文字对孩子们的熏陶作用,以达到既让学生能学到知识,又能健康成长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伟人、诗人的高尚的追求与美好的品质,培养他们做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培养他们为了理想而战胜挫折,为了梦想而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

美好的品质是立人的根本,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人就是一棵大树的根基,没有这个稳固的根基,这棵大树不会参天,更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高尚的追求是是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没有正确的方向,小船就会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没有足够的动力,小船永远也不会到达彼岸。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蕴含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做人远比做学问重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追求,让这些温室的花草茁壮成长,早历风雨,早成大业。

例如:在讲到的《沁园春长沙》时,如果单纯的针对词本身的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去讲,显然是不到位的。讲前如果从“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入手,让同学们想一想在和伟人同龄的年纪,我们都在干什么?叛逆、早恋、脆弱、被别人呵护却不觉幸福,读书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努力。而爱国青年们却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肩负起了革命的重任。困难重重,危险频频,条件恶劣,却又从不动摇,从不退缩。

讲到这里,同学们对词中所描绘的人物肃然起敬,对词的意境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时代变化了,没有了革命的任务,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树立远大理想了?这时,帮同学们分析一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战火仍在,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学生们会像一代的伟人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肩上多了一份光荣的责任,学习也就更有劲了。

忘却就等于背叛。很多时候,是我们过于享受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我们不愿意让我们的下一代再经受前人所受的苦难,而过分的给予学生们无私的爱,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殊不知,这种忘记历史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了井底之蛙,既没有远大的追求,也没有坚强的品质。

第5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出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生着重大变化。面临着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这是最佳的辅助方式。

二、本校学生心理社团的探索与实践

1.精心策划,认真筹措

社团的初期策划和组织对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为此,笔者精心准备了社团策划方案,经德育领导的批示,心理社团的性质确定为:是在德育处领导下的发展性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防御体系,是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展示特长的个性化社团。各部都有自己的分章程、活动条例,明确各部职责,保证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通过开展各项心理互助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拓展心育课堂。

2.组建团队

团队精神是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个社团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只有具备了精诚团结的精神,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长盛不衰。2009年4月,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广大教师的帮助下,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聆心社。通过建立制度、定社团名称、纳新和推干、建立QQ群、征集社徽、选定社歌、定制社服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的组织机构,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高中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实践活动

心理社团竭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思考力、热情、勇气、坚强等特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星空》报、黑板报等媒介为启迪学生心理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心理电影展播、开展心灵标语设计大赛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播放《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等影片。定期举办心理征文活动,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周”系列活动。进行团体辅导,注重体验感悟,组织与外界联动,一起合作开展活动。

三、本校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展望

1.校园情景心理剧的开展

2010年,心理社团内部尝试性地排演了一部心理剧,效果较好。但仅是在社团内部排演,辐射范围小。今后,应举办全校型的校园心理剧大赛,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希望能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平实、生动来演绎校园生活,积极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增开课题组

本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能够积极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笔者通过上心理健康课了解到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是可行的。

3.增设职业辅导方面的活动

多数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模糊不清,再加之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现象的存在,使在校高中生陷入困惑中,由此引起了一系列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悲观消极等不良心理状态。为此,心理社团在今后的发展中增设职业辅导方面的活动,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些学校已经实现了民、汉合校,而本校也开设了双语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校就读,如何在少数民族、汉族学生共存的学校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加强民族团结,也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的。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课、做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校各部门上下齐心协助,积极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实效。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48-01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以及将来成功走向社会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正在不断深入,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一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

1.自身因素

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就将其在高中的所有的压抑状态全部都释放出来了,在精神上就显得比较放松,但正是由于这种放松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空白,在学习和生活上渐渐失去了目标。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所以,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如很多高校学生上学期间谈恋爱,由于爱情观不正确,心理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高校学生对某种事情比较迷恋时,没有把握和控制好时间和分寸。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就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甚至做出一些永远都无法挽回的事情。这就折射出一个问题,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挫折教育较少,当遇到困难时就会一蹶不振。

2.学校因素

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宽松,而大学时期也是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当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管理模式发生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理论、学术性的,缺少一定的心理教育,这种在学校教育方向上的偏差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3.社会因素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又包括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的、理想的工作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大学刚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学校的高就业率不实,社会竞争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都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也是造成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因素,作为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的心理压力也较大。父母的婚姻问题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还有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是高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 辅导员应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较轻。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都不是很稳定,所以在出现问题时还是较易改正的。

对于社会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求辅导员多为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适当采取模拟就业的方式,开展一些职场教育的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帮助他们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确立他们正确的交友观。对于父母离异的学生,要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学校问题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帮助他们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知识学习,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一步重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个人原因所引发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爱情观,要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把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分配好。

三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重实效,将心比心。要将学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开展工作时要更加注重工作的细致化,使高校学生在迈入社会时可以勇敢承担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卓婧、邱向英.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2]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3]李桂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

[4]朱珍葶、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2009(25)

第7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应运而生

所谓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包括丰富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在内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而这种学习环境对传统学习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当前的信息与学习时代日益暴露出更多的弱点,诸如学习目标死板固定、教与学方法单一、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随着学习者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和对自身需求的提高,迫切要求改革这种状态。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因而显得尤为迫切。

综述相关资料,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二、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六要素

下面,分别从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六要素来阐述利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 学习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或心理咨询室,把学生的学习场地扩展到“微信群”或者一对一的远程辅导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心灵鸡汤、心理舒缓技巧的推送,采取“不求你发言,只求你点赞”的策略,即让群成员都需查阅推送的内容,但并不强迫他们发表见解,有意愿的群成员可以自由地发言,达到围观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发挥了“微信”的教育作用。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丰与贫,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但往往每个学校只有1―2名心理健康教师。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组建心理教师群,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让校内外、区内外、市内外的心理教师、心理专家成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顾问,为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谋献策。同时也组建同质微信群,即帮有同样心理困扰的学生组成微信群,让他们在同质群中,发表自己的感受,发挥“同病相怜”的抚慰作用。当然在同质群中,一定要有部分心态积极的学生群体和心理教师群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利用了同伴效应,扩大心理教育的效果。

3. 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微信功能的支持下,按需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主题,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的学习行为。让他们自发的组织“学习圈”即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的展开交流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题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交流”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

4. 评价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水平测试。实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可以大胆的改革,这除了源于本学科的性质不同于其他考试科目外,还包括“微信”本身的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开放的场所。因此,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可以更加开放,除了在线完成反馈问卷外,还可以采用“微信群”中所有成员互评,外加发表心情说说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将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发展,以多主体参与评价、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角度诠释评价的结果。

第8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

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结合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推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革,直接关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化教学作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到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是指“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体现如下:

1.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环境压力的能力。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所用相结a合,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集理论讲授与团体训练为一体,强调课堂的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而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项目化教学无疑是最符合这一要求的。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具体教学目标,将课程细分成操作性强的程序设计项目,根据具体项目开展教学。通过实际项目的操作,真正做到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为一体,让学生围绕项目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课程的思想、知识、技能三大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授予学生一生受用的能力。

2.提高高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需要实行项目化教学。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注重教师教的主导教学过程,忽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较差,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施教,教师难教、学生没兴趣学,学完后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会用或用不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行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过程的激励、启发功能,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索中掌握学习、沟通、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各种通用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受学生欢迎、喜爱的课程。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实行项目化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自己去体验、感悟、操作、实践,从而实现心理的成长、发展、飞跃。有学者断言:心理健康课是技能培训课,心理健康课是自我教育课。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就如同交给他们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在以后的时间里可随时梳理、终身受用。“做、学、行”三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就是教师外部“灌输”与学生自我体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认知与实践的共振,实现心理学认知与心理学各种技能掌握合一的修为。

二、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项目和根据课程知识点设计的专业项目,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端正对内心世界的认识,掌握解决个人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心理调节、心理保健的能力和素质,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实现“做、学、行”一体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2.教学项目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体验,也有心理调适技能的学习,而心理的体验及调适方法的掌握比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设计上应引进更多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体验、训练项目相结合,以具体项目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做”而“学”进而“行”。为此,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笔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了学生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学习的项目,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突出学生的感受、体验,训练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个课程体现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1。

表1

3.教学评估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与性质决定了课程的评估必须以心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相结合,而后者更为重要,是评估课程教学的核心。可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考核指标包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项目实践的完成情况、日常心理问题的调节能力、助人能力,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的评价等,力求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的要点

1.明确分工,有效评价。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行项目化教学,要明确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身份定位,以项目为中心,明确分工,共同推进项目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做好项目前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了解知识、掌握技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做好组织工作,关注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实施。同时,做好各项评价工作,并将项目成果及时反馈与展示,使其在鼓励与肯定中提升自我,健全人格。

2.保障师资,分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项目化教学毋庸置疑优于传统讲授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对大多数学生照顾不够的尴尬局面。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本课程大都采用2个班甚至3个班合班上课,严重影响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此,呼吁高职院校要配备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班单独上课,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综上所述,要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项目化教学,必须采取院校与教师合力进行的办法。院校应根据教学实际配备足够的高质量的专职和兼职的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必要的的教学设施,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地优化教学,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琼.“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J].学科教学.2010(6):102~103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2):46~50

第9篇: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及做法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赏析、课文(诗歌)朗诵、小话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师生互动,既感染教育了自身,又使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渗透性心理培育目的,收到比枯燥说教更好的教育目标。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作文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原态。教师提倡作文从“真实”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生活成为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让作文走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展示他们生命的轨迹。让学生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洗礼,放飞心灵的歌唱。在作文点评课上,作文不传阅、点评词不涉及学生姓名,在就作为本身进行技巧评点外,还对学生作文中抒发的情感进行肯定、表扬或引导,并且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交作文时,学生可以不署名,让学生无负担的写出心里话,让作文成为学生书法真情实感、畅谈个性理想的家园,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二下午为我院固定养成教育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等多方面教育。另外,我院还积极引进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教研室。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普及。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故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采取定期召开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心理健康视频。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历史上,孔子倡导“仁”,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屈原坚持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美,“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应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屈原的词、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杂剧等等,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是“和”的前提。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意义。大学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缘文释道,因道释文,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达观、进取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论文百事通

3、重视学生语文作业的批改和评语的作用

教师每学期应适当多留一些语文作业与练习,并认真进行批改,写上恰当的评语和鼓励的话语,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情怀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平台,从而使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并对语文课产生深厚的兴趣。

4、改革考试方法,使之更适合于高职办学的特色

传统考试的一个特点是多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学生需要背很多内容,而听说能力与实际写作能力却得不到突出锻炼,所以我们取消了一些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题型,保留了选择题、改错题、写作题(情景模拟),给出结合社会或校园实际生活的题干,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以上做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重视起每学期的语文作业训练,起到了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话剧的形式,如在讲到老舍的《茶馆》时,可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根据原著自编自导并扮演剧中的人物。表演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评论他们表演的好坏和对剧情以及课文的理解,既让学生在创新中体味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讲授方法,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其中穿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练习,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如,在讲到《世说新语》(三则)中《雪夜访戴》中的以行为传精神的特点时,适时地加进让学生试分析《雪夜访戴》中充满诗意境界的三幅画面的相关的练习,在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强化新知。再如在讲到季羡林的《二月兰》时,加进《二月兰》中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动人心弦的美文,让灵魂在真挚的感情海洋里畅游。教材中所选课文,流溢出的都是股股真情挚爱,带给人的都是阵阵心灵的颤动,“推己及人”不仅是感情的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飞跃。如此无限延展,才真正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尽量使学生对当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吸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3、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可与人文素质讲座相结合,如安排宋词系列讲座或外国文学系列讲座等。也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开展大学生辩论比赛、普通话语言基本功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笔者经常作为此类比赛的评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可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还可与校园文学刊物合作,鼓励学生开办校报、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调动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一份爱心,在教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地努力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