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信息素质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素质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素质的核心

第1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政治是一门教授思想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斫淌υ嚼丛街厥铀刂式逃,但是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无法发挥政治学科应有的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一、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被定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发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如果学生缺少这些素养,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责任感的建立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说,教师的教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从情感上接受思想教育。

1.注重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保持两个“度”,分别是“深度”和“温度”。“深度”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研究方面,“温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问题对话或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问题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课本知识,理清是非,辨别对错。

情感交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选择情感素材。选择的情感素材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情感素材,感受其包含的道德因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老师家人的困惑”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我读完“老师的家乡在美丽的南通,爸爸妈妈是朴实的农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让我学知识、学做人,给了我世界上最温暖的家,让我体会到了最无私的爱,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感谢我的父母,并为我的父母而自豪”后,全班学生都鼓掌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理解,看到了学生对自己家人的关爱,看到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

众多学者对人类的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具有复杂的智能系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运动、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发展、情感塑造、心理认知、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契合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哲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哲学思考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哲学的内涵,了解哲学的重要性,培养思维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3.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说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服务现实社会为前提。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亲身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第2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交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112-01

高等级公路系统交通信息是高等级公路管理员确定道路有效通行能力的关键,也是公路系统使用者计划出行时间方式和路线选择关键,对道路交通状态识别、交通流控制,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等都依赖于实时、准确的道路网络动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信息的获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保证实时、准确的前提下经济因素也相当重要。

一、交通信息化下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设计原则

1、满足现代交通管理需求。引入和使用ATMS,使交通信息参数需求类型多样化,对交通信息采集精度有所提高。如何保证先进交通管理系统的正常实施是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最基本要求,若没有足够准确实时的交通信息,ATMS也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2、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对交通信息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考虑当前需要,要保证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应具备系统功能扩充的可行性。3、适应具体路段和公路网特点。针对特殊路段和结构物,充分考虑道路几何条件结构物、性质交通流构成等特点,也要兼顾整体公路的交通信息需求不仅要便于数据的传输搭接,还要考虑数据的处理和共享问题。

二、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管理和控制

要发挥系统最大功效,延长使用年限,对机电项目管理不仅体现在系统运行后的使用、维护、维修阶段,应从建设阶段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质量。1、规范机电工程项目招标和合同签订。建设方出于自身条件或自我利益考虑可能会选用不同资质承包商,有的甚至放弃工程项目招标直接签定合同,在工程建设中缺乏足够约束力,造成运行中故障较多,甚至不符合实际需要,因此招投标不仅体现在形式完整,对整个工程控制也起指导性作用并提供依据。招投标阶段应严格依招标过程顺序,不能跳跃、省略。2、引入机电项目工程监理。专业知识或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人员参与是必要的。实施工程专业监理制度是系统建立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从国际、国内公路工程建设经验看,建设单位(业主或委托方)能否拥有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设项目成败。监理工程师对公路管理模式、公路机电工程的建设规模及投标单位的施工能力较为了解,能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和处理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在系统功能性能上为业主把握好质量关。3、加强机电工程施工和验收管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是将各项工作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良性闭循环,称PDCA循环。计划阶段:合同签定后,业主和承包商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策划可行性施工方案;依合同制定“总体施工计划”,将工期进行细化分解;施工过程中可制定临时计划,如“第一个两周计划”等,从而有致把握工程进度。实施阶段:业主可适当派两至三名技术人员随承包商在系统安装调试阶段进行现场学习观察,积累知识和经验,有利于今后的机电系统的管理工作。技术人员在系统的试运行期间,应对运行情况进行日志性记录,对出现的故障重点标记,分析故障现象原因,掌握解决方法。记录最好以表格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指导以后的系统设备、软件的维护与维修。对一些在运行中易损耗的设备或零配件要考虑购货地点,尽量选择本地和市面常见的型号和品牌,对不能买到的承包单位自制设备、零件,业主要考虑在工程结束前预留相应种类和数量的配件。检查阶段:对机电系统的检查,即对系统的验收大体可分为两部分:①设备验收。设备验收阶段要在设备进厂,即设备进入施工单位的仓库或指定地点后,由承包单位提出申请,业主和监理人员亲自到现场,依据合同上的设备详细列表查验实物并做好记录。设备验收要对硬件的厂家、型号、产地进行详细查验,需要查看产品的说明书、保修卡、产品外壳包装等。设备验收应遵循先验收、后安装的原则。有些业主和承包商为了抓紧工期和进度,在设备运输到位后马上开始安装实验,给设备验收带来很大麻烦。机电设备一旦安装,对设备与相关文件资料的一致性以及货源、品牌和质量可靠性的验收造成不必要的障碍。设备验收可能涉及到设备的变更,一旦所购设备与合同所列不符,而承包商又无能力更换,业主可以视情况考虑同意设备变更,变更要依照系统的程序进行,首先要由承包商提出申请,得到业主批复同意后,双方需再次协商签订书面变更合同,承包商方可购买所需设备,同样在购进设备后,业主需再次进行变更设备的验收。②系统验收。机电系统工程试运行后,系统总体工程的验收是对工程的总体认可与评价。设备验收和试运行阶段出现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的同时,仍然会产生新的问题。系统验收综合以往问题,通过现场验收,从整体客观的角度评价机电系统工程的配套性、先进性、适宜性、有效性。承包单位提出系统验收申请后,业主要尽快制定验收计划,组织人员、与监理人员共同对各现场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后要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就有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处理阶段:通过设备验收、系统验收,发现的问题通过书面文件的形式交承包方解决和改进,在文件中有必要明确改进验收中的不合格的最后期限。业主有关技术人员要对其进行跟踪验证,确保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如实在不能解决的非关键性问题,业主可与承包商协商并以文件形式延长相关设备或软件质量保证期。

作者单位:广东云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韩月明.青银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理念[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7.01

[2]付增辉,张国华.高速公路线路机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选择[J].山西建筑.2004.22

第3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将各个渠道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多重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于信息真假的质疑,从而要求人们对信息有更强的辨别能力;计算机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里更加有助于人们对国际信息的掌握,做出正确的决策等都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质应该从计算机教育着手,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质的能力。

2高校计算机教对学生信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案

2.1培育信息敏感

信息敏感度和新闻敏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敏感度。信息敏感具体指学生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发现信息价值的能力,对于事物善于从中反馈自身需要的信息,并且总结其中的规律,对市场的发扎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计算机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积极性,认识到每一个信息的价值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总结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引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作出正确的判断,促使学生真正发挥信息中所包含的能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2.2更新计算机课程内容与社会接轨

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首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新计算机内容,将其范围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将之前的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实际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起通过计算机这项高速运转的工具,分析具体事件,找出其信息的价值所在,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意识和能力,增加其计算机的信息能力和素质。大学期间设有选修课,学校可以利用这个便捷,增加计算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根据各个专业的领域的不同,其敏感点不同,通过各个专业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加入计算机元素,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领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2.3重视学生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创新性

高校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重视卷面上的成绩,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意识上。学生们创新的唯一突进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建自己独特的数据管理模式,重视学生利用其理论知识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扩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不能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针对老掉牙的计算机知识反复研究,应该将社会上新的信息元素加入到计算机课程中,使其与时俱进,不仅仅从形式上现代化,从内容上也是如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办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水平。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除了培养学生信息敏感度、实践性、创新性外,还要提高与计算机相关的师资队伍,充实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学生成绩的动态衡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计算机人才。

3结语

第4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当前教育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确保素质教育得以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关键。由于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更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很难应用在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新奇。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加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素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集中注意力,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学内容,一举两得。只有简单的文字、框图的叠加,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所以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慢慢地就会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其独特的创造性,在解题、写作、绘画等任务面前,便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能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2 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 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 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 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第5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教学效果心理素质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师,其心理素质的表现主要是指在工作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特征的综合。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教师的心理状态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意自己语言、动作、行为的表达方式,还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调动与激发,才能使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指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多种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是由教师去实施和发挥的”,因此也表明,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保持平静的情绪,因此也会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由此可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的体现。

二.教师需具备的心理素质要点

2.1具有健全的人格

老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具有健全的人格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之一。相较于脾气暴躁、缺乏耐心、体罚、谩骂学生的教师而言,学生当然会更喜欢蔼可亲、风趣幽默、兴趣广泛、心胸宽广教师。只有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其所教科目也会受到更多的学生喜欢,进而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

2.2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观察力的培养,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素养之一。敏锐的观察力主要是指对学生心理思想、言行举止、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观察。通过全面的了解与观察,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而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或是调整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来排除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不利的因素[2]。

例如,某同学之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最近却经常迟到早退,编各种借口请假,致使学习成绩一路下滑。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经过了解才得知,此同学父母最近在闹离婚,由于父母的原因,使同学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进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于是,教师特意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他家家访,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其父母明白,他们的离婚与争执给学生带来的伤害,为保证该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习的良好发展,其父母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次家访也带来一定的效果,父母由于对孩子的关心,最终达成和解,使该生能将重心放在学习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此学生学习下滑的情况有所缓解,也改掉了迟到早退的不良习惯。

2.3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教师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与创造,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教学工作与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在不改变教学原则的同时,将其灵活地应用,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教师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亲,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以科学精神和创造的态度去设计、实施、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有新的东西,进而使学生体验到创造地价值。

2.4能够用心关爱学生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赋予足够有关爱,并尊重、信任、了解学生,学生才会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得到了父母充分的宠爱,因此也使得其在学校难以遵守纪律,且抗压能力、耐挫折能力也比较差,与人相处时也很难做到先替他人着想[3]。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该采取强烈的手段对这类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打压,虽然教师本意是好的,但不尽情面的教条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行业也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做到全心全意的关爱,与学生保持一种如父母,如知心朋友一样的亲密关系,以自己的爱和严于律己的精神,来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作为表率,善于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主动、积极地朝着正确的方向改进。

三.总结

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在取决于教师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而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永敬.试论教师的职业适应和心理素质的养成[J].岁月,2011,7(7):79-80.

[2]黄松龙.探索学校心本管理提升教师心理素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23):28-29.

[3]刘明慧.国内教学心理素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44. (上接第430页) 之加重,焦虑情绪尤为严重,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要时刻关注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增强学生的应对挑战的心理能力,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中生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姚荣

[2]《高中生考试焦虑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杨立超

第6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模式创新

前言

图书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手段实现图书管理存储、归类、检索、查阅、传递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和借阅服务的工作效率,但是当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受到较多的制约因素影响,从而阻碍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积极地改进创新当前的管理模式。

1.制约因素分析

1.1信息化意识不足,缺乏创新动力

图书管理信息化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图书馆责任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仅单纯地认为增加馆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信息化管理软件就是信息化建设,而没有意识到管理体制、人员素养、服务理念等方面的信息化。这就导致了即使增加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设备,但是却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数字资源,管理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态度仍然没有得到提高的情况,责任领导以及馆员也缺乏相应的改进意识和创新动力,因此制约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1.2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

图书馆为非营利性的基础文化建设,建设及管理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是因为图书文化建设工作并未列入国计民生工作计划,因此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当地政府对对图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财政收支情况[2]。大多数情况下,政府的资金支持有限,通常仅够图书馆维持其基本运行,因此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为“局域网――计算机系统”的模式,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1.3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效率比较低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图书馆,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高校图书馆或者基层图书馆经费比较有限,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均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图书馆仍以纸质文献资源的收集管理为主,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极低,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图书管理效率比较低。

1.4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更新速度慢

图书馆管理存在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更新速度慢的情况,制约了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和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多数工作人员的知识学历背景一样,缺乏多样性,尤其是同时具备专业的信息传播知识、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工作人员极少,多以档案管理为主,且上岗前没有接收相关的基础培训,这就导致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执行多元化岗位职责的情况[3]。而这部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及时意识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没有主动地学习互联网应用、计算机操作等相关知识,没有及时地更新专业理论知识。

2.模式创新对策

2.1增强科技意识,开发数字资源

应增强书馆责任领导以及工作人员的科技意识,正确地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进而积极地开发现有的各种现代化数字资源,比如利用光盘技术、扫描技术、微缩技术增加文献资源存储量,充分利用数字化系统收集电子文献。因为电子文献不仅信息存储量大、信息资源丰富,而且传播速度快、易于保存和携带,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极大地提高读者检索借阅的速度,因此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图书馆还应积极建设建设电子阅览室,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馆内有限的空间,还能够为读者群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智能化、优质化的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

2.2扩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专业化、系统化以及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比如计算机设备和配套设施、技术人员、网络规划布局等均需要耗费较大的资金和人力[4]。因此必须扩宽筹资渠道,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图书文化建设列为重要工作项目,意识到科学精神学习、文化传播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权稳固的重要保证,从而增加对图书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图书馆角度出发,图书馆责任领导应积极创新,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等传统观念,积极扩宽筹资的渠道,一方面加强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从多方面介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争取政府财政以及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应主动开拓其他渠道,例如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民间力量(读者募捐箱、志愿者资助等),从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加快馆内硬件设备的更新。

2.3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服务

第一,应积极学习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明确图书管理的目的、意义以及过程,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全面、便捷、针对性、优质的信息传递服务。第二,充分考虑时展背景、考虑读者需求,结合馆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职责、人员管理、奖惩制度等,优化岗位以及人员组织结构,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图书管理高效、有序地开展。第三,建立并更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针对纸质文献存储模块、在线图书馆模块和电子阅览使模块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制度,比如纸质文献存储模块应加强借阅期限、借阅注意事项方面的管理,目的是确保纸质文献的良好保存,电子阅览室则需强调室内阅读秩序、文明阅读等,在线图书馆则需强调文明、安全使用在线图书馆系统,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四,完善文献资源的归类保存制度,包括文献资料的分类和整理、存放条件和方法、日常检查管理等,确保文献归类排放的合理性、科学性的便利性,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及时发现文献损坏、目录不全等问题并处理。

2.4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中,文献借阅以人工查找、手工填写借阅证明等为主,效率低且易出错,信息化建设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工作人员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图书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以提高其文献分类排放管理、目录检索及筛选管理、读者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业务技能水平。第二,针对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技能要求强化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和日常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

结语

总之,图书管理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面对信息化意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方式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制约因素应积极转变思想,积极研究应对的手段。通过增强科技意识、扩宽筹资渠道、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教育培训等对策积极地对落后、低效地管理模式加以改进创新,从而促进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华.新时期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124-125.

[2]高放.浅谈数字信息化技术发展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09):88.

第7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第8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一、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良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个性差异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思考和实践。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应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或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发展个性,不束缚学生

传统的体育教育就是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 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过分强调学生对动作的练习。 同时在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教学军事化,出现了大批教官式的体育教师。 忽视了在体育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在中小学存在着教材单一,不适应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的弊端, 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个教材许多年级的情况。而在基层, 由于专职体育教师的缺乏,许多学校还存在放羊式的教学。 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体育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体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上体育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它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当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体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学科渗透,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的提高。

(三)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

某些学校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重点培养体育尖子生,从而忽视了普通体育教学,造成了比赛成绩优异, 达标考试不理想的问题。其实,体育竞技的本意就是在普及中提高, 如果普及搞好了,那么提高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占重要地位

第9篇:信息素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基金支出 农村合作医疗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85-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家庭为参保单位,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影响支出的因素

1.1 参保率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体现职责的重大举措。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成功与否在于农民能否得到实惠,但是,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应保证这项制度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1.1.1 社会满意度低 在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部分农民不参加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政策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考虑的是把自己的钱拿去补偿别人了;而参加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各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政策的不同等都将导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1.1.2 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得部分农民因病住院后的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有种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1.1.3 宣传不到位 现在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利益的得失考虑,认为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冤枉钱。

1.2 利益驱动 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医疗保险市场包括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由于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

1.2.1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这个新奇的概念是指,由于他人为医疗帐单报销,患者和医务人员以及类似人员就有增加提供医疗服务量的动机,包括额外的检查、更贵的药品以及开展不必要的手术等。用一句话说,就是医疗服务的需方或供方都不分担或分担很少的成本。因此很自然的道德风险随之而来,并且随着昂贵的医疗技术的不断引进而愈演愈烈。

1.2.2 逆向选择 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影响。一是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二是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而造成过度消费。

1.2.3 供给过度 卫生经济学理论表明:卫生服务消费者(患者)在消费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专业信息的缺乏,同时还存在着经济信息的缺乏。因此,患者与卫生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患者对医疗机构服务的质量无法判断,对医疗服务的费用无法做到心中有数[1]。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很难界定和度量,况且同一种疾病有多种治疗方案,加之患者对医疗知识和信息的缺乏,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不平等,加剧了价格的很大波动性,从而容易产生供给过度。

2 促进健康支出的措施

2.1 扩大参保覆盖面

2.1.1 不断完善资金筹措和监管机制 加强基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方便农民又便于监管的审核和报销办法,实行基金报销公示制度,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民的参保率。

2.1.2 调整和制定合理的医疗费用补偿方案 一是要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坚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二是补偿方案统筹兼顾,补偿方案的调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 单病种付费 “单病种付费”的理念实际上来自国际上目前比较推崇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Ds)”的概念。所谓DRDs是指按照疾病分类方法,将住院病人的疾病按照诊断分成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合并症等分为若干个级别,对每一组不同级别的病种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按照该价格向医院支付费用。它也称为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付制[2]。这种收费制度是医疗服务机构由服务项目收费转为按病种收取一个固定费用,从而使医疗机构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

2.3 加强检查监管力度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用。这就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包括对基金的管理、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对参保人员的管理,不仅仅要取信于民,还要能够履行保险机构及买方的职责。

2.4 重保健抓预防,减少疾病风险 从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参保农民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素质,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参保农民的身体健康。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是一项“民心工程”,但要做好具体工作,需要各方的协调和配合。一是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及时汇总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并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医疗行为的供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坚决杜绝过度医疗行为,把有限的医疗费用用在急需用的患者身上;三是广大参保农民要提高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理解认识,积极参保,分解患病的风险,同时期望值不能过高,毕竟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最大社会效益,保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保障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