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古诗范文

小学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古诗

第1篇:小学古诗范文

一、巧妙激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当时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激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诵读对于古诗理解的巨大价值。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品真谛,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将那些凝聚了人类最深层情感最具有优美艺术形式的作品,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十分讲求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学习这些作品,仅仅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大声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都可以表达出诗词的声调、韵律和意境。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汉语文字的典范,是学生学国语言文字最直接最基本的材料。在诵读中,学生直接进入诗境,从根本上接触祖国的光辉文化,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内在气韵,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因此古诗教学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地教学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同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抑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那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第2篇:小学古诗范文

古诗教学是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都将古诗作为了一项基本的内容。但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主要指的古诗阅读和理解,并不包含古诗撰写。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考试机制的影响,古诗默写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会涉及到古诗默写的内容,但古诗默写与古诗撰写有本质的不同,古诗默写就是在阅读和理解古诗的基础之上,通过默写的形式将古诗写出来;而古诗撰写主要指的古诗创作,在当前的语言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古诗创作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太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作要求。而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主要指的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而古诗阅读是重点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一些古诗。 

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但当前影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将古诗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朗读、背诵和默写,即只要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后,能够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各个年级古诗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说明,比如1-2年级的学生,要求是能够朗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诗,背诵诗文50篇(段)左右,并能够感受古诗语言的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但在小学古诗教学实践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很多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其内容多为古诗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但对于古诗的意境之美,很多老师并没有凸显出来,这不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的成果,特别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学方法更是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语文古诗教学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从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来看,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方法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首先讲解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其次朗读古诗,最后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最终使学生达到背诵默写的程度。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注重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古诗中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三、改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 

一方面,重视备课,树立明确的古诗教学目标。认真对待古诗备课,是教师有序开展古诗教学的保障。备课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前面研究中发现,小学古诗教学备课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备课,准确把握古诗教学目标,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新课标》对每个学段古诗教学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准备古诗课时,要明确本学段的具体要求,古诗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应有所不同。比如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学段相比,更加突出了诵读的作用,并且还要求学生领悟诗文大意,这个要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认真解读《新课标》中各个学段古诗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更好促进古诗教学。 

第3篇:小学古诗范文

一、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图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讲解。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一寒江一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二、帮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图;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图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适当体会思想情感.

第4篇:小学古诗范文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效果较好。

一、以猜谜作画导诗,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直观抽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而我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时在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咏鹅》一诗时,我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我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两诗比较学,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任何事都想极力尝试。我抓住这一特点,并结合其他老师留下的经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大胆整合,创造出两诗比较学的方法,设想到效果颇佳。记得教学《忆江南》和《江南春》这两首古诗时,我无意发现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写景为主,写的季节都是春季,又都是唐朝诗人所作,而且都是围绕“江南”一带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不同点是:作者不同,所取景点也不同。因而我随即改变了原有的教案,同时出示了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注意结合注释反复读,然后再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将相似点找出来,并说理由。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相互合作,自主探究找出了两首古诗的相似点。即: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的,写的都是江南一带,都写到了江花,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千里莺啼绿映江”。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发现力也是惊人的。他们不光发现了作者不同,还发现所写景的地点不同,范围不同等。

三、融合情感演诗,再现古诗中的情境

大人常言道:小孩没胆。是啊,不管在什么场所,小学生都有一颗好表现自己的心。再说,“表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激励他们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会边演边把诗唱出来;有的会配画、配解说词演出来;有的更会相互合作,把诗演出来。记得在教学《凉州词》时,许多男同学联手扮演边塞将士,手举酒杯,以水代酒,开怀畅饮,少顷,便醉卧不醒。一位会弹琴的女生以古筝代替琵琶奏出那急促的曲调,好象催促将士赶快起来出征。看到此景,班上朗读特棒的同学随即吟诵出《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这样的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边塞生活的疾苦以及将士的毫爽之气。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

四、引导想象,配乐读诗,感受诗中的文景美

想象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学会想象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途径。再加上学生本来想象力又是极其丰富的。抓住此特点,我指导学生将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置身其中,想所人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播放江南春天的美好风光,并配上苏轼为何写此诗的解说词的课件,,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你作画,这幅画还有哪些美景要添?你要是此时站在那样美的地方,心理有何感受。想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一起在配乐《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从而深入地品味出诗中的语言文字美和景的独特美。

五、注重古诗积累,以便古诗改作

第5篇:小学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品词;想象;朗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可它却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再加上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分别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特别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第7篇:小学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诗眼 情境 思想情感

一、认识古典诗歌的与众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广为流传,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在日本韩国等广大地区,以能够吟诵优美的唐诗为荣,有很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的就是学习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可见一斑而窥全豹。比如有诗仙李白的豪放俊朗与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悲痛现实和沉郁。我认为让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歌,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研究其哲理,体味它的神韵,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从中吸取大量的文学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让精神“灵秀”起来。

二、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戏有戏胆,诗有诗眼。诗眼,英文叫作“Eye”,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文字,诗眼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起到的作用是提纲挈领,它用笔神妙画龙点睛。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中,如果能够抓住诗眼,就能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进入作者的心灵深处,从而和诗人产生共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就是诗眼,这个字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让人想象出江南春风和煦的旖旎风光,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东风骀荡,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令人心醉,一首短短的小诗,风光无限,我们仔细的阅读,能够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喜爱自然以及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很多资料证明,王安石改动这个字,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次的更改,最后定为绿字,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个字表达了很多意义,也包含了对时光的留恋、对生活的无比珍惜,没有这个绿字,可以肯定的说,该诗的神韵必然大减,能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就另当别论了,因此我们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抓住诗眼。

三、让学生进入情境

为了让学生避免学习上的枯燥,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提起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有声有色,为课堂教学创造了立体化环境,让学生各种感官一起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多媒体声、形、色融为一体,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生机勃勃。又能消除学习的枯燥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表现力强,对诗歌内容有很深的拓展,让诗文画面丰富,学生对诗的意境和诗情都能够增强感悟,学习《登鹳雀楼》,我给大家播放多媒体课件,音乐动人优美,画面上山川秀丽,仙风道骨的诗人站在滚滚奔流的黄河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学生都进入了一种情境,他们深深地被吸引住,这时候用身历其境 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他们想了解诗歌的内涵,他们想知道当时诗人的所思所想,他们迫切地希望和诗人进行亲切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句、能够体悟诗歌中的哲理,从而掌握住语言的精妙与人生的智慧。

四、让学生叙述古诗

古代的诗歌言简意赅,有很多创作的艺术手段,文学性的语言,就是所谓“诗家语”,很多修辞手段十分丰富,因此诗歌具有跳跃性、留有很多空白,它代表了中国文学最智慧的一面。诗歌不像散文,可以铺陈罗列,诗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一首优秀的诗歌,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和理解。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编成故事,进行叙说,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途中所作。“千里江陵一日还”,表达了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的速度非常快,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李白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学生们一个个登台演讲,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自己变成李白,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理想,豪气干云,意兴飞越,让自己的思维尽情翱翔。叙述古诗,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增进他们对作者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古诗的博大精深。

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8篇:小学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高效课堂;精彩纷呈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璀璨夺目,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古诗讲究凝练,充满画意,教师要不断探求更优化的古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吟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学生性情,放飞心灵梦想。在古诗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深入挖掘古诗的内蕴,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倡导“自主探究”的古诗学习方式,努力创建“富有的活力”的古诗教学。开拓小学生小学古诗学习的视野,使小学生真正达到“如鱼得水,融会贯通”的境界。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肤浅看法。

1创设精彩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1巧设导语,做好铺垫

导语是古诗课堂教学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会为古诗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起到很好的铺垫或领起作用,把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快速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教师运用导语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诱导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如教学陆游《示儿》一课时,在南宋时期,一个除夕夜,85岁的陆游老人,在烛光下僵卧病榻。他老泪纵横,用颤巍巍的手指着北方,把儿子叫到病榻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孩子们的遗嘱。在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大家猜猜他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呢?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学生兴趣盎然,产生迫切的读诗欲望,形成思考状态。教师导入:现在我们就学习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这样的导入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很有启发性,很快进入乐学乐思境界,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古诗文千百年来,代代传诵,成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在古诗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古诗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古诗画面。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文本的“境”和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小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去悟情。“李白为什么对汪伦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你是李白,如此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有的说是因为他在桃花潭做客李白盛情款待;有的说汪伦唱着歌来为他送行是他感慨万千;还有的同学说李白被贬,受到汪伦如此礼遇,所以特别感动。从而引出了友情是最珍贵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师生之间的思维出现了共振,这是古诗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2鼓励自主探究,感悟古诗魅力

2.1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自主学习是以小学生作为古诗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提倡以小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使学生弄懂诗意,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简介插图:春柳吐绿,黄莺高歌,白鹭也从南方赶回来了,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耕种,好一幅“万物复苏”的春景图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含义,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这么美的春景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自主学习,让小学生神采飞扬、悄然动容,真正达到了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

2.2反复吟咏,记忆古诗

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情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好诗是读出来的。反复吟咏能让学生读得痛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得神采飞扬,读得兴致盎然。古诗词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前两句,语速要平缓,声音以柔和为佳;后两句语速要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反复吟咏,读出诗人情感变化。不遇中有遇,因为不遇主人,所以才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此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让学生学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尽兴品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再进行比赛朗读,学生很容易记忆古诗了。

总之,小学古诗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要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探究古诗的教法,发掘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使古诗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古诗范文

一、赏析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语

言美

古诗中通常有一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抓住这些字眼才能“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引导学生品味古诗之美,首先应把握古诗中的语言,尤其是关键字眼。例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你能通过‘春色满园’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而‘关不住’又是另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细读品味,披文入情,体会到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诗中以“关不住”和“出墙来”相呼应,把“一枝红杏”写活了,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透过出墙“一枝”,领会墙内皆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感彩的活动,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诗的语言,走进古诗美的情境。教学杜甫的《绝句》,先让学生通读诗句,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词),接着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并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二、以图配诗,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

象美

以图解诗,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象美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图画再现,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绝美意境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杜牧的《山行》前两行,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嶙峋的高山,弯弯曲曲盘级而上的石径,升腾缭绕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将画的形象与诗中的文字相结合,直接把学生带入诗句描绘的图像之中,这样,“远上”“斜”“深处”等较难理解的词意便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后两行诗,可以通过摄制正午时分,经太阳折射后的红枫叶的相片,让学生产生“霜叶”红透的美感。这样讲到“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就不再显得苍白。学生通过画面的再现,似乎也同诗人一起,在山林间欣赏红叶的美,对霜叶的感受就可以拓展出来,如,学生有的说枫树林像一团不灭的火焰,有的说枫树林像在蓝天上燃烧,在白云间跳跃……至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以图解诗也有助于学生想象作者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与作者形成共鸣,这也是进入古诗意境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又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教师则可以用简笔画再现情境,黑板上勾勒出彩云、高山、江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彩云间”“千里江陵”“两岸猿声”“轻舟”“万重山”等意象中。

三、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声韵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古诗独特的格律,使得诗的语句间具有对仗、平仄、押韵等技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独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适合于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咏诵,学生可以展开联想,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后,点出“生紫烟”的“生”字,形象生动,须用肯定的语气强调奇景让人产生真实感,好像诗人在赞叹“这哪里是云彩,简直就是香炉里冒出来的缕缕青烟啊!”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在“照”字后面要有小停顿,这是诗歌的音节停顿;在“炉”字后面应该有一个较长的延长音,表示作者在观看、想象;“生”字要重读,但要用虚音,表示惊叹,不能读得很生硬。全句读成“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此一来,诗韵便在吟咏中形成,学生的情感被富有感染力的诵读激发出来,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填补空白,引导学生解读诗的情境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跳跃的特点。它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诗歌的空白是作者创造的各具风格的情境,是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教学时可以把诗歌中的空白部分填补起来,使形象触手可及,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当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画面和音乐的意境中,寒山寺的钟声传来,一下、两下……王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就在这时,钟声会对张

继说些什么呢?”这样的引导恰到好处,巧妙地把学生引到继续写诗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思其境、会其意,思考便水到渠成。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古诗的美,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统一,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让美在语文古诗课堂流淌,让学生在古诗美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