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树叶贴画作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树叶贴画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树叶贴画作品

第1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星期六的早晨,我邀请爸爸和我一起做贴画。

分工完成后,我的任务是动手做贴画,而爸爸则在旁边指导。经过我和爸爸的讨论 ,决定做梅花。于是,准备底纸以后,我并把一片树叶剪成一个小圆片作梅花的花蕊,还剪了五个小半圆片作梅花的花瓣,并把它们分别粘贴在适当的位置上。接着用另一片树叶剪成一堆小草粘贴在梅花旁边作陪衬。我以为大功告成了,可在一旁的爸爸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空洞!”我疑惑不解地望着爸爸。爸爸蹲下身子耐心地对我说:“你能把画面的天空部分贴点东西就好了!”一句话又把我的热情激发出来了。于是我又用一片树叶剪了一个大圆片作太阳,在剪九个小长方形作太阳的光线,还剪了两个多边形作天上的白云,接着再配上两只掉队的大雁。做完这一切我舒了一口气,回头望了望爸爸,见爸爸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第2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美术校本课程“叶贴画”的生活感受,引导他们用“叶贴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为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其主要特征为开放、沟通、合作。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开放”叶贴画”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剪剪、撕撕、贴贴、画画》一课,教师就地取材,利用随处可见的植物叶子进行叶贴画创作,将叶贴画与本地区的地方植物资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用各种形状的叶子展开讨论,启发学生连续贴画出与本课有关连的多个图像,具有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2.开放”叶贴画”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叶贴画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拼贴添画》,找一些各种形状的树叶,经过摆粘等形式的设计来进行创作,再让学生运用刮色,压印等技法和叶贴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叶贴画”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 、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在讲《拓印树叶真有趣》时,正值秋天,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收集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树叶,互相交流各自的叶子形状和颜色特点,并在大自然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有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在创作中也得心应手,然后再经过摆一摆、粘一粘等形式来进行创作,所想象的图案也各有千秋。学生在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达到兴奋点;再把树叶贴画用油画棒等工具进行拓印,这是对叶贴画的进一步加深实践创作。

4.开放“叶贴画”评价标准

我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叶贴画”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叶贴画”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叶贴画”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叶贴画”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叶贴画”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叶贴画”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我们的社区》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观察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等。课上再结合欣赏有书中的图片,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为自己设计理想的小天地,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第3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绘画不仅能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细心与耐心,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孩子们通过把自己脑海中的物体形象与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用自己的小手和画笔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既神奇又特别的表达方式。

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极富创造潜力,而绘画活动正是通过吸引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乐于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可谓天马行空的创造。

因此,孩子绘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探讨。

一、丰富生活表象,让兴趣“有迹可循”。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当然,他们绘画的题材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生活的各方面尽可能地增加其接触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增加可供他们进行绘画创作的表象。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了,他们自然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

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画一画在假期里做了些什么。有的孩子稍稍想了想,就开始动笔了画起来,而有的孩子却始终犹豫着不下笔。一位幼儿很快地画完之后,就开始和旁边的孩子讨论起自己的画来:“看,我画了动车,爸爸妈妈带我去乘的,它在轨道上开得很快的……”接着,他高兴地在画中添上了长长的轨道。可见,来源于生活的绘画题材,也就是幼儿脑海里所拥有的表象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使幼儿有兴趣参与绘画活动、进行创作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都是为幼儿提供丰富表象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传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额外的知识,可以结合图片或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组织幼儿的外出活动,让幼儿开阔眼界。同样,家长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家长往往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外界事物的条件,幼儿接触实物与仅接触图片留下印象的深刻程度的差别可想而知。

二、多样的表现方式,在变化中找寻乐趣。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绘画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象。幼儿的绘画也不仅仅局限于用笔和纸来完成,除了油画棒、水彩笔、甚至是水墨画等等这些用笔来完成的绘画作品,还有一些像是版画、手指印画、吹画、刮蜡画等独特有创意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树叶贴画”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也不是如何新颖的创作方式,但是它与中班的另一节社会课“捡树叶”放在一起,就又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了。教师先让幼儿在幼儿园内随意地捡一些漂亮完整的树叶,回到教室把树叶洗净晾干以后,再从中挑选合适的树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树叶贴画。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捡树叶的乐趣,而且也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与其美好的景色。

三、名家范例,在欣赏中体验创新。

优秀的作品不能被埋没,适当地给幼儿欣赏一些优秀的名家作品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他们对画家的崇敬热爱之情。艺术教育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较好地使幼儿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或深或浅的了解和体会。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还是能够准确地了解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大班的一节欣赏课“梵高――星月夜”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教师深入浅出地把梵高作这幅画时的事迹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完,接着引导幼儿从色彩的冷暖、事物的远近关系以及虚实线条的运用等多方面来体会梵高当时的心境与处境。了解了色彩所表达的感受,教师就让用冷色或暖色作画,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效果也相当不错。

四、注重鼓励,让每个孩子感受成功。

第4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校园和社会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对于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如何开发利用农村资源是值得我们农村美术教师探索研究的问题。

我校地处农村,虽然在硬件设施方面尚显落后,但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优势,为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有勤劳的农民,这里有肥沃的土地,这里有欣欣向荣的乡村企业……于是,便有了金色的麦秸,毛茸茸的芦苇花,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种子……这一切,都是我们拼贴画天然的资源库,只要我们有这份心,多留意身边的一草一木,合理地加以利用,必将焕发出惊人的艺术生命力。

拼贴画材料和工具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感受拼贴画作品的艺术美感,激发创作兴趣

(一)多途径欣赏拼贴画,体验艺术美感

创作一幅作品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没有生活的体验,空洞的闭门造车无法反映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生命力。所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观看作品整个创作过程,查阅相关书籍,全方位的对拼贴画进行了解。有助于作品形象的储存,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多角度去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如古色古香的湘溪廊桥、湘溪千年银杏树、风景秀丽的九仰坪、青山碧水的甘坎水库、一望无际的元村梨园……

2.广泛的收集家中的废弃物,让每一样原本只能成为垃圾的物品,成为自己创作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二、探寻拼贴画制作的方法

(一)了解材料的特性

1.材料的质感。质感是由材料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加以合理运用,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棉花、毛类材质具有松软的感觉,特别是雪白的棉花毛茸茸的,用它来粘贴同样洁白的小兔、白猫,或是贴个雪人、雪景图形,质感表现恰到好处。

2.材料的肌理。有不少原材料本身已有天然的、有规则的表面肌理,在粘附装饰中就要发挥它的作用。以橘子皮为例,剥落摊平后仍鲜亮光泽,表面有细小凹点,更增强了厚重柔软的质感;桔皮内里洁白,桔络的网状纤维又体现了另一种肌理。趁其尚未干透,即剪切形状,可进行拼组定形;以桔皮制作人脸,干透后缩皱,正好酷似老人松弛的、布满皱纹的皮肤。

(二)学习拼贴画制作方法

1.拆解探法。学习拼贴画有一个捷径,就是拆解研究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拆解优秀作品,拆解完后谈谈感受,讨论“为什么作者要这么拼贴而不是那样拼贴?”“粘法上有何技法”,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迅速地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拼贴画的诀窍。

2.选料得法。拼贴画的材料很丰富,所以需要的工具比较多。在创作之前,让学生了解每一种材料与工具的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选择哪种工具最好,只要让学生亲手一试便知结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与材料。

3.以仿促创。艺术往往是这样,欣赏的眼界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要自己亲手尝试却倍感困难。所以一开始学习拼贴画,绝不能求快,应先从模仿入手,学会基本的制作手法后再进行创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难度降低,学生学得更有兴趣。

三、指导学生创作“特色拼贴画”

(一)命题的开放

1.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能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能尽量不给学生命题就不命题。

2.把命题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出题。学生给自己命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有深入思考过了才定得出主题。

3.让学生先创作再拟题,不断反思提高,有助于创作出更富层次内涵的作品。

(二)题材形式的开放

题材的开放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尝试任何一种材料来制作,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选择自己最易找到的一种或几种材料进行制作。这样极大的方便学生取材,减轻了学生准备材料的压力,同时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思考空间。

(三)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进等行想象。如:一张竹叶,教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叶子的脉络与形状,然后发挥想象。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叶的位置和数量,方向和数量改变,想象的空间也随之改变。

四、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形成美术教学的“乡土”特色

新课改中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而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通过拼贴画特色教学的研究,较好地开发了农村的课程资源。从拼贴画的取材、感性材料的积累、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发面,都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美术拼贴画教学特色。

(二)展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创造的潜力

通过小学拼贴画教学的研究,唤醒了学生创造的潜能,激发和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通过拼贴画的制作,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呈现出强烈的表现力,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三)教师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现代化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用于实践,重视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与能力。

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实践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加上对拼贴画的特色研究不够深入,我们也碰到了许多的棘手问题。比如时间上的制约,仅仅依靠每周两课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集中利用课余时间的话往往会与其他学科相冲突。再如拼贴材料的选取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一些农作物的成熟期比较短暂,也给我们的课题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5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关键词】幼儿;绘画;想象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 平时幼教老师喜欢教幼儿画画,然而往往局限于教孩子们一些画画的技巧,不太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缺乏创造性。下面本人就如何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让幼儿学会用眼睛观察物体,用好奇心激发审美情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艺术领域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绘画之前,幼儿不能用语言表达对物体的看法,对绘画表现出一种自发的热情,但往往是都是浅层的自发兴趣,停留在“感兴趣”、“我喜欢”阶段,这种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针对好奇心强是幼儿的一个特点,观察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通过仔细观察指导物体的特点,形状、颜色、结构,在积极的感知中找出规律,新的形象。平时带孩子多接近大自然,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树,就可以让幼儿观察树干、树枝、树叶、树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树肯定有柔、有挺;叶有圆、椭;形有扇、心、长等,孩子创造出来的树千姿百态、特征明显,这就完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先用小眼睛充分地观察,看看事物的比例关系,在观察中,幼儿能够对画的物体特征有基本了解,把看到的东西放在脑海记录下来,所以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通过绘画倾诉出对五彩缤纷世界的感受。这样能帮助他们把智力技能与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技巧,所以让孩子进行观察、欣赏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也会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给幼儿一个选择“玩”的机会,以“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多看、多问良好的机会,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首先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刺激。玩是幼儿的天性,玩是幼儿的世界,所有的幼儿都是在玩中认识世界,发现奥秘的。在绘画时让幼儿进行线条画、蜡笔画、粘贴画、折纸、剪纸 、棉签画、喷洒画等等,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作画,这是提高幼儿绘画兴趣的重要途径。幼儿一般会从最喜欢的动物入手,先画出动物头和身体,接着画其他手、腿、尾巴,最后画细节。画一棵大树,会先画树干,再画枝,后画叶。假如要画海底世界,准备好一个大的水缸里,放上很多小船,很多盛水的勺子 放些水草、石头、再放些假鱼,这样会激起孩子的绘画兴趣,出现在大家眼前“海底世界”一定是一幅幅可爱的作品,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也能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比如准备好一个找“好朋友”游戏,老师在户外活动时,故意藏好许多画,或者做好几项模型,在做游戏时突然发现了它们,这样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通过教师的内在引导,对绘画产生兴趣,回到教室,轻松自如地挥动画笔,驰骋、翱翔在童话天地里。

三、要幼儿有个性自我表达,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自由发挥

要注重幼儿的个性自我表达和表现,是《纲要》中要求之一。在活动中,允许幼儿边贴边画边讲,自由表达,在讲述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想象和思维都很丰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描绘自己想要的色彩。在粘贴画、折纸、剪纸活动中应注重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孩子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通过交流可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综合、丰富和充实,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幼儿的思维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取长补短,受益匪浅。当孩子们毫无拘束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表现得淋漓尽致时,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可以自由地画出他们心中的故事,表现他们的个性和他们心中的那片净土。幼儿的绘画带着“稚气”、可那是它们内心世界的一副画,让他们为快乐画画,在自由绘画活动中自由发挥。

四、学会赏识幼儿画出心中的画

教会了幼儿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对他们的作品都要认真分析,以鼓励、赞美为主,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本领,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起信心了,他们就敢画了,想象创造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了;把幼儿的绘画作品汇集起来,在家里展出、张贴,或送给小朋友,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创造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同时,还要倾听幼儿的心声,多沟通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提供机会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过程,为孩子搭建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编织出一幅幅充满浪漫童趣的可爱图画。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幼儿自己能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绘画活动是其展示想象力的最好舞台,让孩子多看、多动、多想,家长和老师加以引导和鼓励,就可以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想象翅膀,充分展示其童真美丽的世界。

第6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关键词】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三要素;四个条件

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前述条款是对可获得专利保护的外观设计的一般性定义,由此可得出外观设计的三要素――形状、图案和色彩,同时还明确了保护客体应满足的四个条件――产品、美感、适于工业应用和新设计,下文中笔者将对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作出详细的分类解析。

一、三要素

作为外观设计产品,其三要素应当是稳定的,不能处于一种非常态或不可预知的变化状态下进行保护。故而,下述情况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

首先,因其包含有气体、液体及粉末状等无固定形状的物质而导致其形状、图案、色彩不固定的产品。由于内含物质的不固定性,使该产品没有固定状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

其次,要求保护的外观设计不是产品本身常规的形态,例如手帕扎成动物形态的外观设计。手帕作为外观设计产品,其处于动物形态下是一种非常规状态,是可变的,故不能以此来进行外观设计申请。

再次,产品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例如,电子表表盘显示的图案、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图案、软件界面等。由于通电后显示的图案会由于产品断电、通电状态的改变而消失或改变,其不具有一个稳定的状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

二、产品

2010年《专利审查指南》第一部分第三章第7.1节规定,外观设计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其载体应当是产品。

产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产出来的物品。基于产品的定义,以下内容将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1、自然物不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等,也不能认为是人类自行“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符合产品定义,故均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2、产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的局部设计,例如袜跟、帽檐、杯把、棋子等,由于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3、由多个不同特定形状或者图案的构件组成的产品,如果构件本身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则该构件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例如,一组由不同形状的插接块组成的拼图玩具,只有将所有插接块共同作为一项外观设计申请时,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客体。4、纯属美术、书法、摄影范畴的作品,例如一幅山水画作,由于该类作品属于艺术创作,其价值在于画面、线条传达的信息,不属于实物产品的创作范畴,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此外,纯属美术范畴的作品还包括以纯属美术范畴的绘画、书法、摄影等作品为基础通过临摹、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的产品,例如主要以山水画作为设计主体而成的装饰贴画,虽然将美术作品附于产品贴画上,仍不能作为外观设计的保护客体。5、文字和数字的字音、字义,例如一首歌曲旋律。外观设计保护的是可触及的实物产品,而字音字义属于抽象思维范畴,不是外观设计保护客体。

三、美感

美感,是指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通常认为,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因人而异,不易评价。而外观设计专利中,“富有美感”一词的主要作用在于判断是否属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客体,应当关注的是产品外观给人的视觉感受,而不是该产品的功能特性或者技术效果,这也是外观设计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之间的本质区别,外观设计是关于产品外表的装饰性或艺术性的设计,是从产品美感的角度出发的。基于前述对美感的解析,首先,不能作用于视觉或者肉眼难以确定,需要借助特定的工具才能分辨其形状、图案、色彩的物品,例如,其图案是在紫外灯照射下才能显现的产品,由于该类产品的美感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显现,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的客体。其次,标准零件,其形状设计必须基于其特定作用、使用方式,例如紧固件主要的形状特征是基于产品装配参数、性能参数而进行的设计,并非是对装饰性或美感方面的考虑,也将被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四、适于工业应用

适于产业应用,也就是能够为生产经营目的而制造,如果产品的形状或图案不能用工业的方法复制出来,或者不能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就不是我国专利法意义上的外观设计。首先,取决于特定地理条件、不能重复再现的固定建筑物、桥梁等。例如,包括特定的山水在内的山水别墅,由于其生产必须在特定背景下才能实现,不能重复再现,不能作为外观设计保护客体。其次,不能重复生产的手工艺品,例如以树叶脉络为创作基准,进一步加工而成的手工艺品,由于自然界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该产品不能重复生产,也即不能适于工业应用,故被排除于外观设计保护客体之外。

五、新设计

新,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新设计自然是相对于已有的、现有的设计而言,应当是前所未有的。具体实践中存在下述情况不能授权。首先,以自然物原有形状、图案、色彩作为主体的设计,例如自然物仿真设计,具体如一个色彩、形状高度模仿苹果的装饰品,由于其是简单地以自然物形态进行再加工,不是新设计,不能授予外观专利权。其次,仅以在其产品所属领域内司空见惯的几何形状和图案构成的外观设计,例如纯白色常规长方形瓷砖,其与市场上已出售的产品并无异处,不属于新设计。值得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即使在现有设计上进行了改动,如果其改变是微小的,不足以对人们视觉效果产生影响,如将常规包装箱仅局部文字内容发生改变,仍不属于新设计,不能授予专利权。

在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中,除了上述《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排除的外观设计保护客体,还应当注意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否明显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六)项、是否明显不符合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等明显实质性缺陷,只有全部满足上述规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对象。

过去,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仅仅在于满足客观使用需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交,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开始向追求视觉享受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当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相同时,外观设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而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目的即是促进商品外观的改进,增强竞争能力,同时美化人民生活。相信在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今天,人们会对外观设计专利有着越来越深入并准确的认识,而外观设计专利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Z].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Z].2010.

第7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想象能力 创造力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美术活动的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区里主动探索、发现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功和自信,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在环境布置方面上,我注意采用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画面栩栩如生,色彩鲜明、调和,且符合童趣。教室除了摆放一些标本,使幼儿对动植物产生了兴趣。他们常常喜欢到标本处去看一看,小鸟为什么这么美丽?松鼠为什么有一个蓬松的大尾巴?刺猬为什么全身都是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画一画这些标本的形象。“有趣,真有趣”这是孩子们的心理话。画小鸟时,要画出它的形体美,画出它的羽毛美。画松鼠时,就要画出它的大尾巴。

如:绘画《小蚂蚁搬豆》,画中的蚂蚁齐心协力搬着一个大蚕豆,还流着大滴的汗水,小朋友为这幅画添画了一轮太阳,并把太阳涂成了灰色,当我告诉她太阳应是红色时,可她却仰起小脸说:“红色的太阳太热,小蚂蚁们流了那么多的汗,我让云挡住太阳,蚂蚁们不就会凉快些吗!”我欣慰地点点头,肯定了她的观点,因为孩子是用心灵在画,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到作品中,体现了她独特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绘画辅导中,应注意幼儿的个别倾向,千万不能急于否定,因为幼儿自由想象和释放内心情感的信心是脆弱的,应鼓励幼儿自我创造,产生不同于别人的想法画法,勇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尊重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萌发的绘画兴趣。

二、在美术活动中有效培养幼儿想象能力。

儿童是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把生活中常见事物联系在一起画,使画面变得非常有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只会用眼睛看,就不可能让它们变得有趣,这时候想象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只要你能大胆的想象,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事情。

秋天到了,东东小朋友在上幼儿园的路上,捡到了一片树叶,她把树叶带到了教室里,我把它放在动手发现区里,课间小朋友拿着那片叶子仔细地观察着说:“有点像梧桐树的叶子”。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抢着说。有的幼儿说:“像枫叶;有的说像手掌;有的说像皇冠;有的说像扇子;又有孩子说像一座山;还有的说像飞机、像风筝……小朋友一连串的像……”,听到孩子们说的这些话,令我很吃惊,一片小小的树叶,尽能使幼儿展开如此丰富的想象翅膀。

一次“手形想象画”活动的最后部分,幼儿探索了自己各种手形的变化后,接着设计了自己喜欢的手形,并进行手形的想象和添画,为了能够更形象地加以介绍,幼儿将自己设计的成果都带了上来。幼儿开始自己评价作品了因为幼儿还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孩子们在上手形画里加上眼睛、鼻子、嘴巴,把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把变成了一个怪野兽,还有的把变成了犀牛、小山羊,再加密线条,来装饰动物们的身体。

幼儿一直在非常高兴的情况下,画出了各不相同的图画。孩子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来添画活动。想象的培养是促进儿童思维活动、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反映儿童的创造天赋,所以我们要重视儿童绘画想象力的培养。打开他们的眼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视野中去体会和感悟。孩子们的作品就更能表达儿童的心声。

中班幼儿的想象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稍强的幼儿我们就鼓励他们添画,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的培养是促进儿童思维活动、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反映儿童的创造天赋,所以我们要重视儿童绘画想象力的培养。打开他们的眼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视野中去体会和感悟。孩子们的作品就更能表达儿童的心声。

三、随机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材料,会使幼儿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尝试投放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们以使用油画棒、水彩笔为主要工具,并结合水粉颜料作画等多种不同的工具刺激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如:意愿“撕贴想像画”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创造力。我引导孩子们在用各种材料不同的彩色纸,让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撕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事物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有的贴出了可爱的小乌龟,有的贴出了小金鱼,还有大家喜欢的小恐龙呢!是啊,幼儿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者,就应该去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片不起眼的彩色小纸激发了孩子学习探索的兴趣,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

《纲要》强调了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还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不仅强调了要指导幼儿利用艺术活动及其产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而且还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由此使得幼儿能将绘画活动溶入朴素、溶入大自然、溶入生活、溶入艺术,在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作中满足了审美的心里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志焱.学前教育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彭兵,陈瑞华.幼儿园探究性游戏课程及活动设计[M].武汉:长江出版社

第8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关键词]美术 作业 评价

传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评价打分或略写评语学生被动接受,无法真正理解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作业还是采用“包办式”的全批全改,不仅会消耗教师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的时间,而且不利于调动小学生积极学习美术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们只看老师批改的结果,而忽视作品没有画好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有效的多元化的作业评价,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多元化作业评价的方式

1.指导学生参与评价。起始阶段,学生评价作业时,往往不知如何评起,教师应在评价的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启发。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如教学《出壳了》时,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一幅小宝宝出壳以后找妈妈的情景或小宝宝跟妈妈在一起幸福的场面。学生根据要求作业后,我指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评价,提示学生:(1)谁画的宝宝最淘气(2)谁画的宝宝最令人意想不到(3)谁画的宝宝爱睡懒觉?(4)谁画的背景最有趣学生围绕这几点积极思考,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仔细琢磨,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并对有些作业指出了不足。

2.引导学生自评、他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已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自评与他评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茂密的花》时,讲评作业部分,我设计让学生从色彩、画面组织、有创意等几个方面让学生自由的来自评、互评,说一说谁的画面颜色最漂亮?谁的画面最有创意?谁画的背景最有趣?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同学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通过自评、他评,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评价中,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3.教师补充评价。教师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更具合理性,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结果的补充与修正。如:学生评价“这张画的色彩配得很好看”,这时教师应补充道“因为这张画用深底色衬托,使画面中的景物更醒目,所以色彩效果强烈”。又如在第六册风景画《我们的社区》的作业中,学生评价发现画面中的房子、树近的小,远的大,是不好看的,而反之则好看。那么教师要补充评价这是“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激励性评语评价。有的学生原本涂色潦草,在下一副画中他的涂色认真仔细了,这就是进步;有些小朋友性格内向,画面构图缺乏张力,在下一副作品中注意了构图的特点,敢图敢画了,这也是进步;还有些小朋友原本对于美术学习缺少兴趣,但是有一天他执笔画了一副“大作”,这更是进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会让他们慢慢了解绘画,敞开心扉,感受绘画给他们带来乐趣。

在美术作业里,写上简短的评语,表示老师对学生美术作品的看法。老师的评语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肯定学生作业中优点所在。如绘画作业中,我便写上“构思新颖”你真的很棒。在撕纸作业中我便写上:“选材得当,色彩搭配适当,你最行!”。对基础差的学生作业,我便写上:“老师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你一定行!”学生的作品能得到老师的好评,学习信心倍增,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很多。如果学生的作业中有不足之处,老师也应用“如果这样画,可能会更好看,”加油啊!等委婉的词语让学生修改作业中的不足。

5.作业展览式评价。展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作品展览分为中期或期末展览,形式分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班级美术作品展览。展览评价作品的来源是学生自己档案袋内的作品,可以是本学期教学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学习成果,可以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工艺作品。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加,在学校的大操场上,设立展板和展台。期末举行的班级美术作品展览会,不求高水平,重在人人参与、展览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布置。这样,用汇报的形式展示自己在美术学科上的特长和相对较强的项目技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审美观作出全面评价。评定应以鼓励为主,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进步,保护学生自尊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多元化评价实践的效果分析

采用让学生参与美术作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作业优秀率也随之上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发展。

1.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高。通过参与作业评价,学生能正确区分美与丑,视野也更加开阔,艺术涵养不断积累,审美能力从感性向理性迈出一大步。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陶冶学生的性情。

2.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自评、他评、教师的补充评价,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扩展,这一切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作品中的内容也极具新意。如工艺制作课《树叶贴画》通过学生评价,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不可以用水彩笔添上一些景物”,他们发现树叶添画使画面效果更佳;另外,又有学生联想到可用火柴梗、旧挂历、布等其他物品贴画,使画面各具特色。在评价过程中,师生的思想互相交流补充,学生的每一种好主意,都得到老师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地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挥笔,创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3.绘画技巧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绘画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经常是顾此失彼。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多幅学生作业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述,就会在自已的作业中摄取多人之妙笔而回避别人的不足。当一部分学生构图结束时,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及时让学生对比后评价,这时不用教师评价,学生就能明显地发现每张作业的优缺点,诸多问题也迎刃而解。从而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巧与动手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评价作业时要自已组织语言,用美术语言评价更不容易。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的评价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经常是语不达意。通过参与作业评价,多听多讲多练,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如:第一册《画太阳》一课,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已的画面编一个小故事,在自评时有位学生这样讲:太阳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蓝天上奔跑,他红红的脸上渗出一颗颗汗珠,他拉来一块白云当毛巾擦擦脸。他的脸太脏,白云变成了黑云,云儿哭了,太阳安慰他说:“别哭,我来变个魔术。”太阳从嘴里喷出七色霞光,于是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第9篇:树叶贴画作品范文

【关键词】暗示引导 美术活动 有效教学

所谓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环境、材料等多种间接指导因素,把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信息或操作技巧,以丰富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我尝试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暗示教学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环境和材料的暗示

环境是孩子无声的老师,材料的提供对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影响。

1、环境暗示,紧扣教学活动主题

如在有关"未来城市"创作活动中,教室里布置了许多有关城市的图片、书籍和玩具,这无意间为幼儿创作"未来城市"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而在进行《未来的天空》《我的梦》这类创作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关于天空、星球的一些图片和书籍,然后让幼儿想象未来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外星球上有外星人吗?我们有什么交通工具可以到达那里?有了前期的经验准备,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未来的海底城市、未来的月球城、空中汽车等,有一座会唱会动的环保型住宅,有象小鸟那样唱歌,还可以从屋顶长出许多绿色蔬菜、水果供居民随意采摘,有外星人的城市,有美妙的外太空,孩子们的画作紧扣主题,新颖而奇异,洋溢着纯真的童心童趣,蕴涵着创新精神。

如在美术活动《新年到》中,我们通过环境渲染喜庆、热闹的氛围,运用了中国味很浓的材料、颜色、图案设置了一面新年吉祥的主题墙,墙上贴满了各种各种美丽的窗花,配上中国传统的年画、蜡染作品,红红的中国结、压岁包等,还用各种花瓶、罐子、水壶等的剪影,装饰在活动墙上,花瓶寓意平平安安,罐子寓意团团圆圆,水壶寓意红红火火,通过这样的墙饰向幼儿传达了新年的喜悦,在这样的环境暗示中,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各有特色,紧扣活动主题,有的用窗花组合成一副图,有的用毛线制作出灿烂的烟花,有的画纸画满了压岁包,幼儿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人们过新年时互相祝福的美好情感。

2、材料暗示,激活幼儿生活经验

进行美术活动《蔬菜拼盘》时,我们提供各种蔬菜、各色颜料,他们对这些材料充满了好奇,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我们带孩子去捡落叶,提供毛笔、胶棒、各色画笔,让幼儿学习落叶印画,提供小果子粘贴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形象。、

在活动《爱妈妈》中,我们让幼儿回家找来妈妈照片,张贴在活动墙上,幼儿通过比较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暗示引导,激活幼儿生活经验,发现原来"妈妈自从有了宝宝,把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宝宝身上,再也没有时间打扮自己,也很少拍照了,妈妈把全部的爱给了宝宝。"借此激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现照片中的妈妈,让她像以前一样漂亮。还提供了活动材料,粉红、粉黄、粉绿的色纸,各种心形的卡片,让幼儿通过给妈妈做相框、爱心卡片、画一画心中的妈妈,给妈妈设计一条漂亮的裙子等,让幼儿将对妈妈温暖、浓浓的爱意渲染到了极至。

二、教师指导的暗示

1、语言暗示,拓展幼儿想象空间。在多数的美术活动中,还是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语言的指导,有的幼儿需要教师提出绘画的方向,以便其开阔思路,有的幼儿则需要教师在其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个个能引起联想的问题,促使其爆发想象的火花,因此,语言的暗示必不可少。

如:在《点点画画》活动中,教师用毛笔蘸取一些颜料,在纸上随意点了几点,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些点象什么""我觉得象火山喷发""我觉得像泡泡。""我觉得象两个山洞""我觉得像龙卷风""......"孩子们的想法很多,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语言极具暗示性,也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添画活动有了一定的方向,接着,教师又问:"那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点出来的画变得不一样呢?""可以把毛笔洒一下""可以点点再吹吹",在教师语言暗示的基础上,让幼儿对此进行大胆地想象,并运用各色画笔进行大胆添画。

2、媒介暗示,推进幼儿思维进度。配有音乐的画面和美术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配上与画作主题相符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进入情境,表现画作,推进幼儿思维进度,培养幼儿的艺术通感。

如:在幼儿命题画《亲子运动会》时,教师先让幼儿听一段运动会进行曲,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然后说说听了音乐有什么感觉,充分感受音乐之后,教师请幼儿欣赏运动会上的画面,如运动员入场、幼儿认真比赛、和爸爸妈妈庆祝胜利、颁发奖品的画面,通过直观的暗示,再现当时比赛的情景,在充分回忆的基础上,再次使用《运动员进行曲》营造氛围,以便使幼儿更投入地感受和创作。

3、介入暗示,有效推动幼儿发展。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及时发现孩子的创作盲点,进行介入,才能有效推动孩子在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如:有的孩子的画画得小、拘谨,老师就要及时介入进行暗示,如〈池塘里的小青蛙〉,青蛙坐在大大的荷叶上,有的孩子只画了两片荷叶和两只青蛙,池塘里显得有些空,老师可以这样暗示,"小青蛙的朋友可多啦,它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它的朋友在哪里呢?这里也有,那里也有,"不知不觉,手中便出现了一张丰富饱满的画作。

4、情感暗示,唤起幼儿情感体验。在进行美术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

如:在进行树叶粘贴画《小金鱼找尾巴》时,我们先给孩子讲述了小金鱼找尾巴的故事,孩子们都深深地为小金鱼担忧:尾巴没有了怎么办?最后,孩子决定用落叶为小金鱼做尾巴,他们有的用枫叶,有的用银杏叶,愉快地粘贴起来,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实践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善用暗示引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发展,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认知体验、自我的情绪情感,看到更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童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