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国际贸易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课程

第1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是Twolanguages(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双语教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真正被各国广泛运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过,对于“双语教学”,国际社会尚无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之间认识也不尽一致。如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母语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用中文的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如英语)或使用第二语言教材(如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实施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方面,目前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语教学,然而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在我国大范围推广国际贸易学双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笔者认为,现阶段影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师资问题。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因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或仅有流利的英语都不足以担当双语教学的任务。只有任课教师既具备标准、流利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又拥有厚实的专业背景才能有效地组织双语教学。然而,目前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能够担当双语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更加稀缺。

2.教材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国际贸易双语教材的选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在双语教材的选用方面,各高校的做法各不相同。一部分高校坚持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使用原版教材的优点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但是,使用原版教材也并非毫无弊端。实际上,原版教材的选择和双语教学之间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权和费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动辄几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外教材自身也存在许多与我国现行教材的冲突之处。如国外原版教材一般针对性不强,教材内容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最后,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系统论述,这必然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使用现有统编教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至多只能是缺乏双语教材下的权宜之计。

3.学生素质的问题。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外语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习外语的经历一般也有6~7年之久,已经具备了接受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以及自身情况的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外语语言能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给实行双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学生语言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双语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三.改进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改进。具体包括:

1.培养和引进双语教学师资。要想大力推广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培养既通晓英语又了解WTO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就是双语教学师资。为了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师资培训,经过培训的教师都成了本专业双语教学的骨干。这些措施无疑对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双语教学的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人才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有系统的安排和合理的培训计划。

2.激励和促进双语教材的建设。教材建设是双语教学模式定位的关键因素。前已述及,完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也有弊。不过,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还是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贸易学双语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同时又能加强学生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

3.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互动教学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教学对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最终目标是教师用双语讲授,学生用双语思维以及师生之间用双语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

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在近年逐渐开展和普及的新生事物。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灵活等特点。在双语教学举步维艰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教育水平,尽快培养一大批既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而通过对国际贸易系列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正如麦凯和西格恩教授所言:“双语教育的代价无论多么昂贵,它都比不能进行双语教育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要低。”

摘要: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外贸以及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施双语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实施国际贸易的双语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彭军.对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前沿,2003,(5):134-136.

任北上,陆春,施庆霞,彭云帆.高师院校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

第2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同样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于偏重理论性,教师将大量的授课时间花在深入并且全面的进行理论讲解上,说重视理论教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上课后都成为了“理论专家”,但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实一片空白。(2)单一和枯燥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出来。教师授课时多使用案例教学,但不论是案例介绍还是评价都是教师完成,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3)过于陈旧的实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法还仅限于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这些老套陈旧的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不利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当前很多该课程的教师是刚大学毕业就走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就不行,而年纪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任教,与当前世界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新形势严重脱节,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5)实训、实习基地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所建设的单一的校内实训室多停留在模拟阶段,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平台和实操机会。而很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效果,多停留在签合同、挂牌、挂名等层面,没有形成真正有效且顺利运行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收获。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高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了让学生体会了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学校应在校内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其中不仅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训练,还可以包括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一来,让学生在一个高度模拟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实训基地中,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全面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

第3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教学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朝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新的形势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能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创新教学内容

1、突出国际惯例的讲授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公约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绝大部分章节的内容。而对国际惯例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原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而在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对惯例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直接针对国际惯例内容的讲解和剖析。这种情形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本课程教学的要求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化国际惯例的基础性地位,全方位、多角度、大容量地讲授国际惯例的内容,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同时对惯例的教学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具体说,在讲解信用证付款方式时,就可以把《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全面贯穿于教学当中。例如,在讲解信用证付款是一种单据买卖的特点时,可以援引《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十三条 审核单据的标准的内容:本惯例所体现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是确定信用证所规定的单据表面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依据。单据之间表面不一致,即视为表面与信用证条款不符。

也就是说只要单据表面一致,银行就需付款。而如果单据表面不一致,即使是与实际货物相符,银行也可以不付款。然后还可以举个实际案例来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如:某一外贸公司接到对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中“服装――garments”打成了“gaments”,少打了一个字母"r"。而外贸公司把正确的单词"garments"打在议付单据上。结果对方银行依据UCP500第13条条款指出单据与信用证不符而拒付。通过以上的讲解,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书上的内容,并且具有将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

国际实务教学的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最终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而国际经贸局势是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政策也是重出不穷的,如果教师不能将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和前沿内容加入教学当中,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落后的。教师应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期刊杂志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如国际商会有关电子信用证的有关规定、WTO的最新进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最新运用等[1]。例如:在讲解国际货款的收付时,教师补充讲解在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中,信用证对卖方来说并不是一种最安全的付款方式。因为客户开证时一般都有一些软条款使付款的主动权掌握在买方手上。而目前许多外贸公司大多采取出口信用保险,万一客户不付款可由信保公司去追款。这对于卖方来说无疑一种较好的选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跟踪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才能更新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

3、注意本课程同法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从纵向角度看,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外贸英语、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横向角度看,其又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港口和海关等不同的行业,涵盖国际贸易地理、商品学、税务、市场营销等不同的学科[2]。拿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来说,合同成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步骤,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实际上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有不同法律,具体裁决的结果不一样。如,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装卸时间有的国家是按连续24小时好天气工作日计算,而有的国家是按港口速度装卸(好天气条件下正常装卸速度)计算。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知识的相互参照、相互融通:讲到合同的标的物及其质量、数量与包装时,应该结合商品学里的知识;讲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时,就应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只有把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也融入到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学通这门课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该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例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贸易术语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贸易术语中CIF是目前国际贸易实践中采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贸易术语,而它的特点之一“象征货”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来讲授,并采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份CIF合同,货物已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但受载船只离港1个小时后,因触礁沉没。第二天,当卖方凭齐全、正确的提单、保险单、发票等单证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全部损失为理由,拒绝接受单证和付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案例讲出来后,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上述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

经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可以掌握在该案例中,卖方是否有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卖方在轮船触礁沉没时是否已完成交货任务。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按CIF成交的合同,只要卖方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任务。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已灭失,买方也不能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本案例中,卖方已把货物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完成交货任务。因此,从这点看,买方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是不合理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CIF贸易术语下,按时提交合格的单据,是卖方完成交货任务的证明。因此,在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这是象征货的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要看发生触礁沉没风险是在装运港船舷风险划分之前还是之后。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在CIF下,卖方只负责风险划分之前的一切风险。而本案例中,轮船是在离港1小时后触礁沉没。所以这一风险应由买方自己承担。所以买方以货损为由拒付货款也是不合理的。

通过老师的对案例的解释、引导和总结,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对CIF条件下“象征货”的理解豁然开朗。

2、进行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合同(contract)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的审核、提单(Bill of lading)、汇票(Bill of exchange)、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装箱单(Packing List)等单据的制作等都必须直接用英文来表达[3]。如果单纯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虽然能基本了解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但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惯例的正确含义,另外也很难自如地用英语写发盘、还盘等一系列的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基本函电。因此,只有在课堂上把汉语和英语很好地融合,进行双语教学,才能很好地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具体内容讲透,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实行双语教学也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在新的时代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经济发展正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然而,中国加入WTO只是确立了一个贸易大国在WTO中应有的成员国地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急需国际贸易人才,特别是急需深通国际贸易惯例,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具备以国际通用语言思考、工作、交流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实务只有实行双语教学适应这一需求。

3、开展互动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两个端点,互动式教学就是要在这两个端点间寻求平衡。国际贸易实务课的互动设计应以国际贸易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点的形成为主线、以合同条款为内容、以师生合作做互动,实现多向信息沟通,创造动态开放的灵活教学环境。这种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探讨研究把握要义的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转变学生迫于压力被动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随时收集最新信息和资料并及时传达给学生,在每次授课前准备好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互动题目,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4]。

三、灵活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案,可增大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学效果的提高还要求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学课件,让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例如,可以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可包括教学模块的内容,业务流程涉及的机构及这些机构的作用,到这些机构办理什么业务、怎样办理等。这样,学生会更愿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同时也使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操作程序更加熟悉,达到较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等资源,丰富最新国际贸易领域进展与热点问题及有关信息,保持教学内容与时展同步。另外,对于某些不方便现场考察的知识,如通关过程、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等内容,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的图片或光盘等手段传送给学生。

四、完善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解决的是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知识量的储备,而实践教学解决的则是具体操作细节的掌握和演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1、模拟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工作环节的模拟操作,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其中实际单据制作则是最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学生使用进出口公司的空白单据,再根据老师所给的具体资料和要求,自己动手填制。通过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整个实际业务流程。另外,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进出口案例的背景资料,模拟实际业务操作,以进出口业务中甲方或乙方的身份进行国际贸易业务的磋商,根据磋商情况达成合同。然后,进出口双方分别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己的义务,完成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把看似繁杂的单证流转,通过真实案例进行展现,并使之与实际操作环节相沟通,不仅可以加深对国际贸易各种惯例及规则的理解和记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高素质的工作能力。

2、实地实习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原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和模拟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进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单位实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可由教师和外贸专业人员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实际业务过程的艰辛,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做准备工作。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或邀请外贸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密切学校和企业联系,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并及时了解当前实际部门相关运作的发展,使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4-115

[2] 廖万红.《国际贸易一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240

[3] 赵立华,徐争辉.《国际贸易一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8

[4] 张凤珍.浅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定位[J].辽宁高职学报,2004,(4):55

立项课题: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批准号:J200637)阶段成果

第4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

1 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强的特征。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开展国际货物买卖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企业经营意图,符合法律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和企业发展实际,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达成交易,完成进出口合同约定的本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配备较强的师资队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基础英语》;后续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制单》、《进出口报关实训》、《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等。在整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课程描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法律惯例与业务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为对象,以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为重点,以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为依据,并联系我国外贸实际,介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具体内容以及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基本环节与一般做法。课程的教学以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为基础,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课堂教授以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有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适当组织学生课内外讨论、课外练习、模拟谈判和操作练习、实地教学和实习等,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讲授与演示等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更形象化、逼真化、生动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课堂讲授以中文教学方式为主,部分教学内容与考试题型使用英文,以提高学生在业务操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讲授和案例应用分析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后布置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以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内容重组

按照国际贸易研究对象把国际贸易课程分成四个模块,根据此模块展开教学和研究,一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二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三是研究对外贸易政策。四是研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连续性

《国际贸易》既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掌握理论的连续性,在熟悉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工具结合国际贸易模型分析国际贸易的成因、影响及结果,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理论训练延续到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进行,使学生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基础理论。通过理论训练,强化学生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发展

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将课程放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建设,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形成课程体系的连续性。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完整且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作为我们课程组的研究的课题方向,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以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为龙头,带动形成了诸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科研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使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

(四)突出地域特征及区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青岛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港条件,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近年来,在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日渐深入的背景下,我们结合课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等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熟悉东盟、南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熟练掌握面向东南亚开展国际经贸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青岛实际联系起来,为青岛市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教学别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相关内容让学生熟悉本省改革开放实际,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

(五)校企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1)在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教学中,企业专家承担技能性较强部分的授课内容--出口报价、信用证审核与修改、进出口合同履行。企业专家运用企业的实际出口报价单,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的EXCEL表格练习报价,讲练结合,做中学。企业专家选用业务中的信用证以及实际进出口业务等资料来到课堂给学生介绍企业的实际操作,学生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课堂学习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以企业实际业务资料为原形适当加工整理作为实训教材,不断更新和补充,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使实训紧随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缩短以致消除学校学习和企业岗位需要的差距。

(3)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学习贸易流程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进出口合同履行部分学习中,既可以把企业专家请进课堂教授,也可以带学生去企业,由企业专家在现场讲授,效果也很好。这种将课堂搬到企业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总之,该课程有以下优势和特点:①教学条件优厚。课程使用的教材先进。由于其既有理论,又有法律惯例,还有实例,成为相关老师的必备工具。②教学团队实力雄厚、结构合理。该课程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多年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探索,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广发好评。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并突出其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在第一课堂授课之外,突出"第二课堂"的课外实践效果;特别是,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提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成效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一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86.

[2]吕丹.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实务》教学方法的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3]赵扬.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浅探[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9).

第5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

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

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作者:杨蜜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现状;方法;手段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作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服务贸易等其他专业课程的选修课程,《国际贸易》课程在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伴随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如何提高《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国际贸易》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部分学生缺乏共同探究的热情,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单向传递,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教学过程。基本形成了“老师主动、学生被动、一本教材、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满堂灌”式教学形式占主导地位,老师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附属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知识是课本和课堂、本专业所不能囊括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生需要课堂外以及跨学科知识吸收和补充的渠道。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仍大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模式,且理论学习和实践之间的融合不够,这些已不太适应当今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趋势。基于以上《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的缺点,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学生能力的基本训练,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国际贸易》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是开放式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不能新循守旧,把《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内容不管有用还是无用都定进教学计划里。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按照经济学的发展史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而且完整地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经济分析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教授《国际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现实问题,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按照贸易行为所形成的一些贸易术语:支付、运输、保险等因素,联系有关的国际惯例和条约依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和章节模拟练习。建立一套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等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体系,学生在模拟环节亲身尝试外贸业务的操作过程。最后,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改革《国际贸易》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是一门密切联系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联系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课程,因此《国际贸易》课程是和实践密切相关,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跟踪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采取案例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集思广益。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归类。如在讲到反倾销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如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反倾销、巴西对中国眼镜架反倾销等案例)以及中国对外国反倾销案件(如中国新闻纸反倾销、中国对日、韩不锈钢冷轧薄板反倾销等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同时分析中国在面临国外反倾销时的特殊性。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敏感度,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可以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国际贸易》教学手段

第7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课程改革

一、当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函电》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诸多院校在《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实验实训课时占整个课时的比例不足。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外贸函电》课程要求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英语基础,又要有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而我国的很多院校讲授《外贸函电》的教师往往是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普遍缺乏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知识,更不用说在外贸公司的实践经验。

(三)学生英语基础差。《外贸函电》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但大部分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较弱,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四)校内实验室开放时间较少。很多院校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只是在上课时间开放,学生普遍希望能够在课余时间也在实训室中进行实训。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函电》课程改革措施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即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解为三大模块,先把子模块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进行统筹和整合,达到贯穿学习的目的。模块1:交易磋商。内容包括建立业务联系、询盘、发盘、还盘、订单、合同;模块2:合同履行。内容包括支付、运输、保险;模块3:善后处理。内容主要包括索赔、仲裁。

2、教学组织职业化。在《外贸函电》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真正体现“职业化”。也就是说要实施“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在模拟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出口商、进口商、工厂、银行等角色。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各小组的每个人配置不同的角色,并通过巧妙地设置,在小组内部形成竞争。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自如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了解了进出口贸易操作的内容。

3、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收集各外贸公司的真实的业务函电,作为教学案例发给学生。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不能盲目,要针对本专业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语言水平,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案例材料。在案例已选好之后,教师应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由学生分成小组在课下提前预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认识到实际案例的复杂性,提高其全面思维的能力。

4、双语化。虽然全英教学法应是《外贸函电》这门课程追求的目标。但其并不是简单的英语课程,它是将英语与进出口贸易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中各种信函的写作技巧、专业术语和常用表达方式目前很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不能满足全英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适当地采用双语教学法来代替全英教学。例如,在讲授建立贸易关系这一章中,首先用英语向学生讲授此类信函的写作步骤,在第一个步骤信息的来源中用汉语讲述各种获得对方信息的渠道。然后再用英文举例说明该步骤常用的句型和表达方式。

(二)实训操作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正实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很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都建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室,配备有各种关于进出口实训方面的软件。但有关外贸函电方面并没用独立的实训软件,一般都与单证实训软件结合起来,例如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函电》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的外贸场景,撰写不同业务场合中的信函。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现在众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都与多家知名外贸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生可到这些公司进行外贸业务实习。另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外聘专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

(三)师资水平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外贸函电》教学亟需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学校可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进出口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企业与学校之间专业知识交流会,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引进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外贸经验的专家担任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企业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教师可以经常将自己在企业的各种成功与失败的业务经验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但这些专家可能存在教学能力不高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以使他们能够更出色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资料完善。为了做好外贸函电课程改革工作,应该对原有的教学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比如修订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系统搜集和整理各种教学案例,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授课教案和课件,使得每一次课都能够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补充完善试题库,在实训软件中增加更多实训操作习题。

(五)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中,加大实训考核力度,采用了综合测试的方法,将学生的成绩分成四部分,试卷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包括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成绩),校内实训成绩40%,校外实训成绩10%。

(六)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资格证书考试,例如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等资格证书。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这都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翠. 高职《英文外贸函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基于外贸业务流程. 现代商贸工业[J],2012(1):99-100

[2]罗小玲,杨小凤. 案例教学法在外贸函电教学在中的运用.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J],2011(3):185-186

第8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早前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中并未开设。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几乎所有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国际贸易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融合表现的日益紧密,外贸电子商务大大地增加了全球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机会,降低了跨地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行大纲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即熟练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规则,运用DIV与CSS布局设置,使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网页以网页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专业的岗位需求。

该课程现行大纲包括以下内容:电子商务网站的定义及功能、电子商务网站的构成、特点和分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工具介绍;HTML简介、HTML概述、HTML文档结构、通用属性、文本格式的应用、标题标签、字体标签、格式变化标签、特殊符号、列表与超级链接的应用、列表标签;HTML超级链接、背景标签、背景颜色、背景图片、网页中的图片、显示图片、设置图片大小、边框、水平与垂直间距、图片对齐方式;网页中的表格、合并单元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表格背景、表格边框、单元格间距;网页中的表单的创建、表单元素的添加;CSS样式表介绍、字体设置、排版;颜色和背景设置、超链接设置;层的基本概念、层的基本操作、层属性设置、层边框、边距、使用层进行网页布局;CSS+DIV列表设计、CSS+DIV列表应用;CSS+DIV导航设计及应用;品牌销售网页设计、商品详情网页设计、促销专题网页设计、网页综合实训。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及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1.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该课程作为一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在内容及上课形式上使学生感到新鲜这是他们对课程表现出兴趣的最初原因;其次,通过该课程学习,他们自己编写相关HTML文档,通过浏览器可以看到预期效果,是他们产生更为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

2.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标记的理解与掌握较计算机类学生更好。通过分析,我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比如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具有强大的英语方面的优势,他们的英语功底普遍扎实,因此对标记的含义理解和记忆更为容易。当然作为文科生扎实的记忆功底以及良好的学风也不无关系。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协作方面不够好。在实际工作中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效率通常要高于两人或多人的效率,尤其人数越多效率越低下。

2.网页设计能力较弱。由于没有先导课程以及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多数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相对薄弱。页面看起来很花哨,但是缺乏设计主题且页面之间风格无法统一,因此网页的视觉效果欠佳。

3.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在使用DIV进行页面布局时需要用到空间及数学计算等知识,但是由于专业特点,逻辑思维相比理工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对于空间及空间长宽计算处理能力较弱,甚至理解有一定困难。

4.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技术的日益紧密融合。但是由于现行大纲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授课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了解把握度有限,使得课程与专业结合存在,但是不够紧密。

四、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建议

1.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2.在大纲设计中突出网页设计能力培养。该课程的两个技能点是设计与制作,其中设计更难把握。由于没有先导课程,需要在课程中加大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并相对增加这方面课程的课时量,相对应总的课时也需要相应增加。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对于难理解的采用更为形象的讲解。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DIV进行页面布局涉及到的空间及空间嵌套以及空间大小理解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由简入难、举一反三、在纸面上画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第9篇:国际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60-02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如何操作国际间商品贸易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实务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务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工具和场地,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单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如在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

1.2 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贸易实务”、学生‘“听贸易实务”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国际贸易其实是一种规范性、风险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经济活动,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标准以及实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 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却没有见过合同、汇票、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外贸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 全中文的教学方式落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外性和国际性的特征非常明显,外贸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商业语言,是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基本工具,在实务履行过过程中,各种版本的贸易惯例、往来的函电、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和修改、各种单据的缮制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都要用英文来完成,所以外语水平低,就很难从事外贸业务。如果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继续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与实践很难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实战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符合贸易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5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 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业务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外贸公司、外运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海关、商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信用证来结算货款,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及规则、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贸易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贸易发展状况、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 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主要从组建模拟实验室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两方面加强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要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样才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务流程,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英语函电的写作、合同的缮制、商品价格的核算、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各种单据的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的板块。让学生同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通过模拟操作,独立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训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培训,帮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基地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除定期派遣学生去实习基地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去企业参加培训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 实施中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国际性和涉外性的特征,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用英文表示,所以有必要把英文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专业精、英语精”的现代化国际经贸人才。中英文两种不同语言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文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两种语言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通过两种语言的融合,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应将专门贸易术语及一些关键性的交易条款用英文板书突出其重要性。如果学生的英文水平较高,内容要多用英文讲授,师生之间多用英文互动;如果英文水平不高,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较难的内容用中文讲授。

2.5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拟订合同、填写信用证、运输单据和金融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 结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与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为了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实际外贸业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极改进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