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师爱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时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强,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往往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有的自闭自卑、有的厌学逃学、有的多疑抑郁、有的自私孤僻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面,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互助,提升师生信任关系,帮助构建和谐氛围。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要倡导同学们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倾注满腔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用心体会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1)师爱要体现平等,跨越“代沟”。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阻碍。因此,教师要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从而能够在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过程中,将自身的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时代的变革,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就会使小学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量的功课作业,使得小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学,很难接受这些复杂繁琐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其自身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是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这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小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对其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小学生在心理压抑许多事情。
二、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这样教师就能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从而能够对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不会盲目的信任别人,小学生也不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效的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使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解决自身的心理障碍。举个简单例子,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学方案,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尽量的拥有较强的自制力。
(二)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加强度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而不是隔三差五的对此辅导,这样不但浪费人力、时间,也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对小学生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效的教育小学生。所以,教师要能及时的学习心理课程,从而提升自身知识文化和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例如: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烈,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因此,教师要能够对小学生加强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和他人的批评,使学生能够把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当作一种警醒,从而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师应与小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与教师的对话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有效的学生之间树立良好关系,当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朋友,学生就会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够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因材施教。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促进学生的将往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将其分为小组,对其构建一个话题,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之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就要能够根心理学习教学手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教育,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心理,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下面,谈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学生们都渴望表现自己,以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承认,哪怕就一次的机会也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信心与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创造这种机会。我们抓住每一次小组讨论交流,每一次回答问题,每一次手抄报、作业的展示,每一次的红花评比,让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所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好场所。同时,让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 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尚未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开展好下列心理辅导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农村小学也应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有时,也可把班会、队会安排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问题分析、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充分活动,亲身实践。活动中,老师好比是同学们的一个好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并帮助儿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2.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农村小学大多规模较小,但也应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程”活动。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孩子”较多,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作为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孩子关爱工程”活动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应对每位留守孩进行个案分析,经常与他们谈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留守孩子”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创设优美环境,陶冶高尚情操
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优美环境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首先,农村小学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一般条件比较差,但也应做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赏心悦目,从而乐观向上;其次,应注意抓好校风校纪,因为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第三,开展好“优秀文明班队”、“十佳少先队员”等评比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第四,通过板报、队角、橱窗、专题讲座等生动的宣传教育形式,营造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形成高尚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农村小学可根据农村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
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及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信息传播方式的丰富发展,使当代小学生处在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中。从教师方面说,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许多教师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知识更新慢,教育方法陈旧,不能充分满足当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导致小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学校方面说,有的学校在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及社会要“成绩”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将几乎全部的资源用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许多学校在过分重视学业成绩的情况下,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社会方面说,社会评价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仅仅局限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了多少,不太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的结构、家庭文化氛围、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和对孩子的期待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事实上,小学生人格可塑性强,易于教育培养,只要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有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抓住时机,及时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够得到改善,而且能健康发展。
1.加强学校环境建设是基础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应在校园大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使操场、建筑物及文化体育设施整体搭配,和谐一致,要向学生展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既要符合审美要求,又要突出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应通过发挥校园文化载体作用和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关注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风气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小学生来讲,不一定能对“”所用词汇理解透彻,但其情境和氛围是可以感知的。风气氛围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小学生接受暗示性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强。风气的情境和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和品德成长与发展直接有效的因素,口头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时,创设情境显得十分重要。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保障
在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充满欢乐和信心,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总是用是否尊重师长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品行,而教师很少用是否尊重学生来评定自己。很多教师高高在上,以为这样管理班级更为有效。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讲,这是相当有害的,一个懂得学生心理又掌握教育方法的教师,应该有阳光的理念、阳光的语言、阳光的表情,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等。第二,教师做事要公平。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第三,教师要讲诚信。教师说到的话一定要得体。教师的榜样作用十分巨大,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这些小事儿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4.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是根本
1.弥补缺失的爱,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心理困境中的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恒心,多听学生倾诉,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体育课既能让学生接受耐力、毅力的考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抓住契机,随时可以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利用班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发言,旨在锻炼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献爱心活动、爬山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开展专项心理教育活动,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好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健康心理。也可以开展心理讲座,选取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一个心理话题,有针对性地阐述、讨论。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通过个案心理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专项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4.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教师要用关爱学生,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诚意来感动家长,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5.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言传不如身教。年龄较大的青春期学生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名人讲座或阅读名人访谈录,让学生了解名人坎坷的成长道路、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勤奋拼搏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豁达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自觉远离不良心理的影响。
6.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师长、父母的爱护和肯定。个人在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就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分层次、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然后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克服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敢于面对现实,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总之,在提倡三生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探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全面而幸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