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新课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新课标

第1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标;教学改革;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9-01

历史这门学科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历史本身所独有的特色,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况,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曾发生过的事件,对发生过的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历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标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只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没有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官渡之战时,只是对历史背景、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及官渡之战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而不对人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在当时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

1. 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对课堂的进程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贯彻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中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务必让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给学生提供的是具体的材料,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并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会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历史背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事件的意义等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很多文字来解释,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秦始皇的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教学课堂的发展。

4.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学习历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境创设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

三、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除了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要他们都可以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逐步完成对历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能够帮助教师将难以表达的含义转化为直观的地图,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教师要强化历史地图的使用情况,不断进行创新研究,提高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历史地图的特点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人类的发展史,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和课堂有限时间的讲述,很难将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初中生由于自制能力差,很难保持每节课都集中精力,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地图就是针对初中生的情况而研发的有效的历史教学工具。历史地图具有形象生动、真实具体的特点,通过各种颜色线条、不同的符号将历史资料进行了一定比例的缩小或扩大,经过严密的美术加工之后,形成各种图案,保持了地图的形象生动。历史地图的颜色鲜明,有红有绿、有紫有黄,乍一看上去就像是五彩缤纷的图画。历史地图的字迹非常工整,村庄、都市、江河湖海、山脉岛屿都有统一的字体。历史地图的符号生动,引人深思。使用火炬代表革命根据地,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地图生动形象的特点,让它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二、历史地图的教学探究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对于历史学科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心理。新课标意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劣势,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尽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地图能够让学生保持独立的思维,让学生感兴趣地去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对历史产生误解。教师使用历史地图,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使用简练的地图语言文字,让历史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具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制作历史地图,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2)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知识。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载,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注重多方位、多层次联系,尤其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历史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历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历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将历史和语文、政治、地理融会贯通。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也能够将历史知识融入进去。

历史地图就能很好地将历史和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历史和语文之间的联系,历史地图中应用了很多语文的知识,像历史地图的汉字,有很多已经不再使用了,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查找生僻字的能力。历史和语文在表达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体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地图绘制的时候,一定会反复阅读历史材料,提炼历史的主干,确定历史地图的脉络。

(3)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地图能够直接给学生整体、宏观上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叙述很精练,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很多内容被忽略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历史事件对应着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加深对历史的宏观了解程度。

(4)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历史地图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够让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的事件,从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历史地图中,、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但是他们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过往,能够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自己看待事物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历史地图之后,就会发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正确对待身边的事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

(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历史这门学科通过正确地讲述历史,让学生建立客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史总是给人以警示,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学生在学习历史地图的时候,要注重中国国情的了解,能够认真对待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认同祖国的文化和历史,对国家有历史责任感,为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类的事业做出贡献。学生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通过历史地图的学习,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始终保持着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就算是在逆境中,也会勇敢地向前,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新课标对历史地图的使用非常看重,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地图的制作方法,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地图的重要性,能够直观地展现历史,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客观地评价社会的现象。学生在学习历史地图之后,对国家有历史责任感,能够勇敢承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君.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图辅助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3).

第3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关键字:初中 历史 现状 教学 创新 原则 理念 手段 关系

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现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在实际工作中,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中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政治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30G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好多学校的历史教学由课时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以达到满工作量的要求。其次,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上,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中学班级数额大,历史教师又缺乏,教师授课任务重,教师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很少能留出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加之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无从接触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去实践运用了。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二、实现初中历史教师创新教学的途径

1.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2.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3.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历史新课标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李勇;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

第4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以及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第5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历史 记忆 探究

通过利用影像图文增强直观性、穿插小故事增加趣味性、巧用数字强化记忆、编写诗歌帮助记忆、利用图表比较实现对比记忆等方法,使学生通过联想、归纳、直观、快乐的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有效记忆。学习历史,在新课改下记忆力尤其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提高学生成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历史学科中,时间、事件、人物众多,那么,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知识记扎实,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记忆的方法:

一、利用影像图文增强直观性

学生内心都想学好,但总是记不住,其中有一点就是文字的枯燥。影像图文的运用使得学生面前课本上的那些文字鲜活可感,学生们都愿意看。如在讲《》这一课,在讲鸦片带给中国的危害时,借助一系列图片让学生具体感受鸦片给每个家庭、社会、国家所带来的危害。不仅自然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心,使学生认识到要禁止鸦片在中国的销售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作好了导入。讲时,引导学生看的图片,那浓得化不开的烟雾,说明当时缴来的鸦片众多,奋力倾倒鸦片的百姓和在旁监管的挺直身姿的林则徐,都透露出中国人民禁烟捍卫民族尊严的决心,这样一张张可观的图片,一段段精心挑选的影视片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注意力集中了,那记忆的效果也不言自明。这些影像图文也为日后的知识再现有着很好的诱导作用,从而增强了记忆力度,而在这过程中所用到的影像图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到。

二、穿插小故事增加趣味性

故事大家都爱听,初中学生也不例外,一听老师讲故事,都来了精神。《》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记忆这个条约时,其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五个,是记忆的难点。我是这样给讲的:从前,有个孩子姓广,名叫厦福。有一天水龙头漏水了,妈妈高叫到“广厦福把水管子拧上” “广厦福宁上”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都笑了,在笑声中把五个通商口岸自南向北就记牢固了。再如讲《世界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不同的等级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我让学生只记每个等级中的第一个字,“公侯脖子难骑”当学生读完时都笑了。在笑声中增强了记忆。

三、巧用数字强化记忆

历史是以时间为顺序来编写的,因此时间特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在讲每一课时都在黑板的右侧列当节的大事年表加强记忆,还利用特殊的时间编故事来记忆。如唐朝起止时间:618年——907年.我是这样说的:糖(唐)留(6)了一(1)把(8),舅(9)领(0)妻(7)跑了。利用月日相同年不同的 大事加以强化记忆,如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占领领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出国纪念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样学生在很多年以后也不会忘记。

四、编写诗歌帮助记忆

对易混的知识编成诗歌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如在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不怕远征难》时,的路线比较难记,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先创作,后互相交流再共同编成诗歌来记忆:

路线

1934年,离开根据地,

湘西前进遭堵截,

英勇冲杀破封锁。

渡湘江,损过半,

主席提出英决断,

改向贵州渡乌江。

夺遵义,扭乾坤,

四渡赤水乱敌计,

急行渡过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

艰难困苦已过去。

1935年,红一陕甘会吴起。

1936年,三军大会师,

标志已结束。

再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虽然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是在课文注释中,但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对日后会用,所以,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城市时我是这样写的:

80经济特区有四个,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后增一个是海南。

84开放沿海城市有14,

自北向南它们是: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南通,上海,宁波,加三州,

温州,福州和广州,

还有最南边的湛江和北海。

这些内容很重要,

大家一定要记牢。

通过这种脍炙人口的歌谣形式,学生就轻松记住了这些繁琐的课本知识。

五、利用图表比较实现对比记忆

第6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转变

基于目前初中历史已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时移世易”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利于提高学校的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因此,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传统”与“新课标”历史课的比较看教学方法转变的必要性

执教了数年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这个新事物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比曾经执教数年的传统历史课,二者一比较,我发现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它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能使学生动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③它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听、说、读、写、调查、探究等各种能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④教材中有供给学生有关历史知识的网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传统的历史课教学驻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常态,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机器,它的优点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大量的系统知识;但它的缺点也是致命的:学生学多悟少,使学习过程成了死记硬背知识的过程。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较好地组织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呢?其教学方法有哪些呢?笔者在执教“新课标”初中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小经验”。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二、“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因此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

1.“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

“新课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等。这种从关注学科走向重点关注学生的改变,并非是轻视学科,而是针对新课程精神,改变历史课教学依靠讲授来进行教学,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现状。

2.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要求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从而把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师”,在课堂教学时则主要体现在“导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景或故事情景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甚至“再现”历史;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辅”和影视人物形象,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将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 促进学习方法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转变。把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它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7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笔者就以新课标为背景,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都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但由于重视程度、认识程度、实践多少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提升缓慢。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经过近几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施好探究式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讲课时通常要有一个导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过程。物理课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前,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勾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结合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学习。

例如,在我们学气压一课时,先准备好一个空瓶、酒精、棉花、火柴和一个煮熟的鸡蛋。把棉花用酒精浸过后用火柴点燃投入空瓶中,把瓶口用削好皮的鸡蛋堵住,很快鸡蛋就会被吸入瓶内。这个实验,会使学生脑中产生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利用替代教具创设问题情境,例如,用一块小的橡皮泥会在水中沉浮,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二、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关注每节课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更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哪些科学探究能力,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凡事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假如一节课是一叶小舟,三维目标就是船上的货物,每次船上装什么、装多少都要事先考虑。

2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教师快速组织课堂,还能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度。

3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路要清晰,如何设置课堂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考虑充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重结果更重过程为原则,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好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三、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能“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五、开放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优化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香.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科技信息, 2010,(35)

第8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一、常规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常规性的作业如课后的一般性练习、测验等,从“量”的处理角度而言,一般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批的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分析得出,全批的方式对于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较好的方式,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教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若每次作业都全批的话,在其他环节如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学生在作业中的困难和疑惑的时间等就少了。因此,根据作业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不同量”的作业处理方式。如果作业处理是为了掌握总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那么为了避免无效与重复劳动,教师可以采用“选批”的方式。如可以选批不同程度好、中、差梯度学生的作业,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掌握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供很好的依据,而对于新课程基本观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也创造条件。如教师想要了解反映某些教学知识点的某些题目,可以选择选批某些题目,以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总结与提高。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观察认为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批的处理方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学生自己先做;(2)做完后根据手中的答案进行校对,校对时对于与答案不同的用其他颜色的笔(如颜色醒目的红笔等)进行标注与更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也相当于在整理错题库,方便学生复习,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优与缺。当然,这也可节约教师的作业批改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采用学生自批方式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教师采取此种作业处理方式的出发点和意图,了解对于教师而言在作业批改方面也存在效率的问题,避免无效和重复劳动,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和理解,达到预期的作业处理目的。

二、开放性、探究性作业的处理方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作业更强调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和渗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虽然也要求和注意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培养,但并没有像新课程标准那样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将地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使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更为有机地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往往以“活动建议”的形式出现,它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因此,对于此类作业的处理,我们一定要注意讲究处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创造性,绝对不能主观臆断,要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处理方式要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1.演讲式

如在学生学习了“人类认识的宇宙”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班内演讲会:“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物质的世界观,并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辩论式

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是“大气的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话题,通过学生对于辩题的分析、观点的确立、材料的查找、事实的分析及辩论过程的真实体验等环节,让他们更深地了解全球为何变暖,为何有的科学家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有的则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也让他们逐步树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培养了辩论的能力,养成了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习惯。

3.观察分析式

观察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原理起源于试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当学生了解了有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内容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小课题:观察你所熟悉的某交通线路(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方案。通过这样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多问几个为什么,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可能,为什么。教师若经常注意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去思考,相信师生双方一定都会大有收获的。

4.网络查找式

地理课程是以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目,如:“借鉴世界一些有名的大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你认为我们杭州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应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明确了处理城市环境问题的一般措施,又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明确了杭州城市的自身特点,以及在借鉴他国城市的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合杭州的解决方案与设想。

第9篇:初中历史新课标范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及转变的思考

1、变“主宰”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而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2、由“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3、变“居高临下的权威”为“共同的学习”

新课程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二、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思考

1、有效实施情境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物理内容,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探究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

2、以实验教学为主阵地,培养探究精神。新课程理念强调实施以物理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分层合作学习

《物理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采取分层合作学习的模式组织学生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让全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同时在组内、组间恰当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重视个体责任,使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学困生的自暴自弃,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我.

4、重视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学物理”转变为“用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三、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思考

新课标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影响因素及其定量关系时,猜想和实验方法的设计思想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分析问题。而对于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的分布只是根据真实的磁场虚拟出来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学习。

四、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