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桂林旅游游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桂林旅游游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桂林旅游游记

第1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笔者于2006年7月1 7日到2007年2月23日期间在永福县城、罗锦镇、林村、的桥村及其相邻的临桂县沉桥村调查发现,目前,永福县境内国营性质的专业彩调剧团已不存在,在80年代曾是专业彩调剧团的永福县文工团,如今已不再只单纯表演彩调,而是表演包括彩调在内的综合性歌舞小品节目。

在永福,仍活跃在乡间的是永福天凤彩调团和永福境内各乡镇演出队。永福天凤彩调团由两位退休职工黄少荣(男,1930年生)和唐宽仁(女,1930年生,永福县中医院退休职工)资助,自2002年成立以来,剧团每年都在亏损,两位老人为了能看彩调,仍坚持出资维持剧团的演出。然而,这样的支持力量毕竟是微薄的,他们还能支持多久,这还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除了在永福县城的一个固定场地卖门票演出外,遇有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拜祭祖先,小有名气的永福天凤彩调团便会被邀请到广西各地演出。所到之地除了永福本地外,还有广西区内的贺州、中山、八步、平乐、荔浦等。从2007年2月21、22两日(农历大年初四、初五)到临桂县沉桥村和永福县的桥村调查演出情况所获得的资料来看,这期间该团被许多地区的村子邀请,但他们只能有选择地到其中一些地方演出。各地在春节期间邀请彩调团到村里演出的需求量大于演出团体的供应量。这些特定时日的演出给剧团带来的只是暂时的赢利,从每年总的经营收入来看,还是亏损的。同时活跃在乡间的还有各乡镇演出队,这些演出队是由政府组织的,只在节庆日演出,不以赢利为目的。

彩调在民间是有需求的,但是这些演出团体都不能维持生计,因此彩调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彩调的传承也一直是老一辈彩调艺人担忧的问题。

一、永福彩调资源旅游开发设想

继2006年5月20日广西彩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永福彩调也于同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福县政府十分重视彩调的保护和开发,采取各项措施对彩调进行扶植。同时学者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为开发提供合理建议,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损害。

政府大力扶持彩调,学者提供科学合理建议,是有利条件,但只是起到一方面的作用。地方戏要摆脱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还要特别强化“生产自救”的意识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彩调资源“生产自救”的道路。

1 将彩调这一民俗旅游资源融入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环境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永福,湘桂铁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自然物质旅游资源如百寿岩“百寿图”石刻、凤山“福”字石刻,永宁州古城,麒麟岩,板峡湖,以及两江小山峡和重阳木古树等,相较于桂林其它著名的风景区来说,不算丰富,也无甚特色。但是如果将彩调表演融入其中,把民俗旅游资源结合到自然资源中去进行开发,也许能创出永福一地的文化品牌特色,从而带动永福的旅游产业,同时为彩调的保护和开发开辟一条“生产自救”的道路来。

从另一方面来说,与永福相邻的阳朔、桂林旅游区以世界闻名的自然风光著称,民俗文化旅游并不明显,根据旅游地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永福彩调旅游区的开发,正好可以与桂林阳朔旅游区形成互补,相得益彰。成功的例子如桂林两江四湖玻璃桥上的彩调表演,成为两江四湖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设想将彩调表演安排在以明代古建筑为特色的永宁州古城中,旅游者在城中流连时,鼻中吸着乡间的清新空气,彩调的快乐锣鼓声响起在耳边,仿佛身置另一个时代,感受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彩调在这样的情境下存在或者说出现,成为城中一景,再现古时繁华闹市,将会使游客更为有效地了解本地的民间风俗,享受到身心的愉悦,为旅游产品增色。在保护与开发永福彩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保护了永宁州古城中的古建筑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2 开发“彩调村”。我们通过永福县文体局了解到,永福县罗锦镇林村是广西彩调剧的发源地之一,林村林姓家族则是永福县最早的彩调世家。在该村,每年都有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请彩调班子到村里表演的习俗。通过对林村甲宗祠内守祠老人的采访,对比有关的文字记载,我们发现这个习俗与村里流传着的说法有关,即永福彩调源于明代从福建迁到林村的林家祖先举行的祭祀李靖的仪式。不管这个说法真不真实,实际在当今林村人的生活中,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举行的祭祀令公李靖的仪式中,唱彩调是必不可少的。本来林村有自己的戏班,后来随着打工潮的到来,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加上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村里的戏班渐渐消失了,祭祖时只好请外面的戏班(比如永福天凤彩调团)来演出。

实际上,林村到底是不是彩调发源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调查资料上看,永福彩调有其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农村这片土地,离不开农民的日常生活。要开发和保护它,就一定不能让它脱离它特定的生存环境。

因此,在理解彩调的乡村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征求本村人的意见,由村里人共同作主,开发商进行市场策划,将曾经盛行彩调的具有代表性的村子比如说林村这样的村子开发成“彩调村”,不失为一种旅游开发的策略。村子以彩调为主要特色,有以彩调脸谱、服装为特色的工艺品出售;设计由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彩调表演的项目,如试穿戏服、参与角色的扮演、模拟拜师学艺的过程等。这需要从老艺人那里挖掘出即将消失的唱腔、剧本及各种独特的仪式,同时又需要改造它,使它适于旅游行为中的操作,以及游客的“参与性体验”。通过旅游设计的需要,也可以促使彩调艺人积极地发掘和弘扬自身的文化内容,从而达到保护和开发彩调的目的。成功地开发“彩调村”,也会带动当地的其它服务性行业如农家旅馆、农家餐饮业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然,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倡导、管理和协调,旅游企业的市场开发和经营,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参与,以及学者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建议,四者的互动,才能推动旅游的合理开发,达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二、旅游开发引发的思考

旅游开发将使彩调改变旧的形式或内容来适应商业化的需要,会不会破坏其有价值的东西而保留其无价值的东西呢?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把彩调文化中本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重新恢复,但是它肯定不能原原本本地恢复原貌,只能是以新的形态出现。有人会认为旅游开发会使其毫无意义和价值,与保护的宗旨相悖。但是笔者认为彩调之所以面临困境,根本在

于它已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随之改变和发展,势必走向衰微。旅游的开发带给了彩调发展变化和延续生命的空间,为它创造了适于生存的环境,它对于彩调的保护和开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有人认为好的演员是戏剧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的是文化环境是否存在,如果没有适于彩调生存的特定环境,没有在特定环境下被感染的观众,即使有再好的演员也不能让它焕发异彩。

永福彩调所生存的主要地域空间(永福县各乡镇)是一块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它现有的观众仅限于本地的村民,旅游开发将给它带来一些新的观众――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者,并且是以全新的目光来欣赏它,这样旅游区就会成为一块不同于以往的空间环境。这时彩调所展示和表演的文化和艺术势必要跟从游客的需要,使旧的形式和内容经历变革,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外来者的眼光,也会促使当地人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唤起自觉保护的意识。外来旅游者抱着求异的心理来看彩调,感受乡村文化,这样的观众需求会迫使彩调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传统,不被外来文化所吞并。

第2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1 系统开发指导思想及目标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旨在实现森林旅游信息化管理,能定期提供各类报表,对全省森林旅游进行及时跟踪和监测,并与国家森林旅游信息系统、旅游局、旅游公司联网,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使我省森林旅游管理朝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信息系统开发时坚持统筹规划、模块化、模块功能互补,设系统进入权限、修改权限,开发的系统应相对稳定,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安装应甩开发时,立足我省实际,首先满足“贵州省森林旅游总体规划”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纵向和横向开发部分能满足森林旅游管理需要的模块,预留以后扩展接口。

2 系统主要环境指标

    2.1硬件选择

计算机基本配置要求为CPU处理器PH以上,硬盘20G以上,内存128MB以上,显存16MB以上,配备台式扫描仪、打印机、摄像机等外设。

2.2 软件选择

中文MicrosoftWindows98以上操作系统、中文Microsoftoffice2000集成环境、Adobephotoshop5.5Coreidraw9.0Authorware5.0premiere6.0Visualbasic6.0等文字、数搌图像、影像处理编程软件。

3.系统模块构成

森林旅游信息资源包罗万象,为满足贵州省森林旅游总体规划及森林旅游管理的需要,按构成森林旅游的要素,将其分成旅游资源模块、规划设计模块、经营管理模块服务设施模块、基础设施模块?保护措施模块?行文规定模块等7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一级子模块和二级子模块见模块结构表。

4. 系统边界的确定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协同工作的系统,人机要不断地交互作用,开发时,人机接口设计必须满足下列要求,达到必需的可靠性,符合标准化要求

(1) 一致性。要求在进行一连串相关操作时,在同一环境下或同一画面下尽量保持一致,名词术语前后要一致。

(2) 简便性。对经常用到的系统功能设置一些简捷操作,使操作者觉得操作越简单越好,对于使用频繁的一些功能设置,在设计界面时在缩写、热键等方面加以考虑。

(3) 提供信息反馈对每一操作要尽快有反应,如果系统执行的功能比较复杂,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应该在屏幕上设计一个时间显示器,提醒操作者计算机正在工作。

(4) 段落性分明。对于一长串的动作最好分成段,明确任务进度,加强条理性,避免盲目性。

(5) 提供出错处理功能系统设计应不致使管理者产生严重错误,一旦出错,系统应能自查,并提供简单的纠错方法,尽量避免用户从头做起。

(6) 操作容易返回要求系统具备一定的缓冲能力,在操作失误时,能够返回到以前的正确状态。

(7) 信息管理系统设置有进入口令和内容新增修改口令。

5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采用界面应友好和有较好的可视性,并遵循以下原则:

(1)数据输入设计界面保持一致性与可视性,设置操作出错提示,对共同的输入内容设置默认值,并自动填写已输入过的内容。自动进行格式化处理,自动提示输入范围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

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表

(2)命令的输入与操作对话系统要有状态信息与反馈信息,并能够按用户的主动性和步调工作,每个命令对应有一个特定的功能,并保持前后一贯的思路。

(3) 对数据的显示只显示必要的数据,无关的东西一律省略,显示系统数据时,屏幕布局要合理,不要显示拥挤和杂乱。

(4) 窗口技术要使得有限的屏幕能容纳更多信息,能多窗口并行工作。

6. 系统的功能

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较好的可靠性信息系统设计总的目标是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手段,有效地辅助森林旅游总体规划和森林旅游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设计以下功能。

(1) 能有效地采集信息森林旅游信息是随着经营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系统要能正确进行有效的管理,应该具有及时更新数据,有效的采集信息的功能。

(2) 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较新的信息必须及时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以增加信息系统的及时性、准确性、灵敏性,设计系统有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3) 正确地处理管理决策信息信息处理功能就是把原始数据经过最少量加工,及时地转换成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森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就把信息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以流水线的方式工作,使其向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输出。

(4) 根据需要输出信息森林旅游信

因为其信息处理过程完全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前置”指的是数据处理的最初阶段,强调正确获取基本信息的重要性。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地.综合地提供信息、决策、报告。

(5) 资源控制。系统应有助于森林旅游管理人员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有效控制,诸如客源市场、消费水平、景点建设、法规法律游人投诉交通工具环境卫生、旅游对环境的压力等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6) 系统的先进性与系统可扩展性在开发系统时,综合考虑设备和软件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处理的具体要求,同时,由于森林旅游不断发展,开发的管理系统要为今后组织机构的变动或经营过程的变动等预留下数据和功能接口,供以后系统的功能扩展或调整。

7 系统开发主要技术

系统开发设计选用原型法,原型法是一开始不进行全面分析,而是抓住一个子系统,经分析设计实现后,再不断改进扩充,成为全局的系统原型法有稳定性和可重用性可维护性等优点。系统开发面向对象表现在类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事件、和OLE应用程序。

7.1声像技术

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有图形技术声像技术,我们依托现有照片、录像VCD计算机技术,采用图像扫描、影像采集声音采集,利用相关软件,制成图片或多媒体影视文件,镶入系统,使有关介绍图、文、声、像并茂有关声像技术流程如下

7.2数据采集与数据库技术

数据采集采用通行方法进行,主要在各森林旅游点尽可能详细地收集本底信息,对于可衍生的信息不作调查或填记,尽量与森林旅游管理技术规程结合,便于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达到建立开放式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无边界可溶数据库技术的建立周青、徐堂忠等已作过研究,本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均以Office2000的EXCEL为平台,数据来源为本森林旅游总体规划调查材料。

7.3 系统开发技术

系统的开发,我们基于Windows98系统,利用VisualBasic的文本处理技术、图形处理技木数据库处理技木界面处理技术、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根据系统设计模块、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的处理以及对象的维护,并进行参数设置、调试满足森林旅游管理对图、文、声、像的需要,并提供报表打印、检索数据调甩数据更新、数据分柝数据通讯数据编辑功能

第3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互联网+;旅游产业

“互联网+旅游”产业是集“互联网+”、旅游业、第一二三产业等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是当前国家密切关注和重点突破的焦点产业,也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在国家高度重视 “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桂林应抓好机遇,凭借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大力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其必要性和意义体现在:

1.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务。目前,桂林已启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按《“智慧桂林”总体规划》要求,将以“智慧旅游”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信息产业增长点,带动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一系列智慧产业发展。而这些建设内容有助于桂林“互联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能从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旅游物联网设施、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桂林“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服务、硬件与软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推动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并协助整合“互联网+旅游”产业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互联网+旅游”产业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

“互联网+旅游”产业有助于培育桂林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促进产业融合。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桂林智慧旅游建设必然需要通过“互联网+旅游”产业来推动旅游消费、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和服务等促进桂林旅游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进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互联网+n(养老、养生、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激活桂林旅游自然生态的要素、旅游气候环境的要素、旅游历史文化的要素、旅游产业生产的要素、旅游消费的要素和旅游创新创意的要素,从何帮助桂林各类传统上不相关的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要素融通,形成以桂林“互联网+旅游”资源为基础、“互联网+旅游”产品为支撑、“互联网+旅游”服务为亮点,三大“互联网+旅游”产业要素协同发展的复合产业关系。

2.促进桂林旅游信息整合开发的有效方式

解决旅游信息在线化程度低、整合力度弱、信息壁垒现象严重等问题,不仅关系到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可有效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旅游公共管理、服务信息的采集和运用,推动桂林旅游信息整合与信息交互,进而实现桂林旅游管理部门、景区、机构和企业的协调管理和协同创新,帮助桂林建设好“互联网+旅游”智慧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

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共建与共同开发,有助于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出现之前,桂林的很多优势旅游资源(高品质团队、精品酒店优先入住权)都掌握在少数发展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手中。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往往只能通过“低价团”、“零团费”等形式来吸引游客,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一味追求价格的低廉势必会导致旅游体验的品质下降,而中小型企业之间持续的价格战也将导致行业健康发展的失衡。而桂林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借助于“互联网+旅游”产业技术、平台和理念,所有旅游企业都可对游客样本喜好的分析、到旅游产品的科学设计与营销、再到旅游市场的管理与服务都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发展规划,从而避免了过去信息闭塞、几家独大的状况出现,真正实现桂林旅游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与共同开发。

3.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需要

桂林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是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的客观需要。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桂林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积极构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要把桂林打造为广西首个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的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 “互联网+旅游”公共服务,而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离不开“互联网+旅游”产业,因为,无论是转变旅游消费方式和转变旅游管理方式,还是转变旅游营销模式和转变旅游企业发展模式,都离不开“互联网+旅游”消费、管理、营销与服务体系。“互联网+旅游”既是“互联网+”社会环境条件下个性化旅游催生的必然产物,也是旅游业市场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

桂林加快“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是打造桂林“智慧旅游城市”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推动下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旅游过程中科技和基础设施应用逐渐增加;二是游客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三是亚太区国家间旅游障碍越来越少;四是高端和低端旅游市场在快速增长。这在客观上需要桂林旅游业顺应这种变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通过深化与互联网管理部门、三大通讯运营商及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整合促进桂林“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战略资源,实现战略突破。

第4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一、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森林旅游区同质化现象严重

森林公园或景点在审批通过后,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园区的整体规划问题。在进行景观规划时,一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景观的原有风貌,凸显地方森林旅游特色;另一方面则要融入“自主创新”理念,在不破坏林区原有生态景观的同时,增添一些现代化的元素或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开发和景区规划时,部分设计者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照搬其他森林旅游景观的设计方法,导致国内景区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森林景观的独特魅力得不到体现,也就很难吸引到更多数量的游客。

2、旅游资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甘肃省森林资源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设计理念,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迭部县林业总场益哇林场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进行规划和开发利用,扎尕那省级森林公园的其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景点单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森林旅游区。

3、森林内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森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拥抱自然的需求。因此,只有保证景区内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但是森林旅游景区面积广大,每天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景区内经常可见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导致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由于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因此林区内的保护工作也难以及时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内部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导致部分景点失去观赏价值,不利于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

二、森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

甘肃省现有的森林公园和旅游景点,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转变而来。早期进行森林旅游开发时,工作重点往往集中于对森林本身价值的开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森林景观设计以观光型的景观为主。观光型景观只能满足游客视觉上的需求,虽然能够使游客欣赏到自然美景,但是并不能让游客全身心的享受自然魅力。因此,必须要转变旅游景观设计思路,从观光型向参与型转变,关注游客的切身体验,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真正感受到森林景观所带来的舒适性和轻松感。

2、从人工景观向生态景观转变

现阶段的森林旅游景观设计,主要以人工景观为主,包括景区内的凉亭、建筑等,而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协调好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景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体现出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景观规划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为必备前提,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具体措施有设计生态建筑、恢复地带性植被景观、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景点项目,通过植物的选择建设引鸟、引蝶等生物景观。

3、从单一景观向多元景观转变

不同游客的审美价值和旅游目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游客单纯是为了通过森林旅游来宣泄工作压力,而有的游客则希望领略不同地区的独特风景。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不同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全面围绕主题,从风景建设、道路、植被、人文等出发,公园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都紧扣主题展开,实现森林内部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应当注意的是,从单一景观到多元景观,不仅仅是景观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要兼顾各个景观之间的协调和搭配,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上的提升,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放松的旅游环境。

4、从追求规模向突出特色转变

早期的森林公园大多数是由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改造形成,整体面积较大。而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片面的追求森林景区的规模,导致景区内部许多特色资源得不到集中利用,森林公园的整体开发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为游客提供配套的旅游服务。在今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整合森林内部的各种资源,突出森林公园内部的特色景点,并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知名度的主题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例如,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地、高原、沙漠、戈壁交错相间,黄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形成“山-河-谷”串联分布的独特景象。可以充分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风貌,开发综合性的森林旅游区。

5、从功能理性向公众参与转变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森林旅游价值的发挥,还要综合考虑森林旅游开展对周边环境及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必须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能够群策群力,及时发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升森林旅游开发的效率;另一方面,群众的建议还能给设计者提供灵感和思路,保证了景观设计能够被多数群众和游客所接受、认可。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听证会,将拟定的景观规划设计展示给群众代表,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在公众参与、公众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不断完善。

三、参与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

1、概念介绍

参与体验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手段和主观感受。人们乐意将自我的参与体验运用于各种外部环境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参与体验己经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景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以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就是要求坚持人与自然融合统一的理念,在营造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激发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2、体验形式

(1)娱乐体验。通过游戏的方式,带给游客新奇、刺激、兴奋的旅游体验。例如许多森林景区内设置的水上公园,过山车等。娱乐体验要注重结合地方民俗特色,以期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2)教育体验。这里的教育体验,并不是指传统的教育,而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森林旅游和实际体验中,掌握更多的自然知识,从而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例如家长可以在森林旅游的沿途,向孩子科普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某种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等,以此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3)避世体验。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园远离喧嚣的市区,游客漫步在森林小道中,能够暂时忘却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实现由内而外的放松。避世体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个人精神压力宣泄的一种途径,在森林旅游结束后,游客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4)审美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是森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森林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提升自身经济价值的关键。无论是原生态景观的体现,还是现代人工景观的装点,都是以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因此,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要围绕这一要求来开展。

四、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在森林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1、视觉设计

(1)文化景观的视觉设计。兰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历史名称,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例如,云龙桥最初兴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是甘肃省省级保护文物,云龙桥木体弓形,精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大佛殿、青城古镇等文物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参观。因此,在开展体验型经过规划设计时,尤其要注重凸显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的欣赏价值,并做好雕刻、石刻、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2)环境景观的视觉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涉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景观,天文景观等。作为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挖掘、提炼、提高、命名、解译和展示。设计者应当熟知游客心理、民族文化,同时注意把环境(物质的)与文化道德伦理(精神的)结合起来,使游客在享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享受教育体验与娱乐体验。进行视线走廊设计,要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犹如音乐史诗般,有序、起迭、渐变、、尾韵,符合游客心理审美要求。根据自然景观特点,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兼顾所有景点,尽量形成旅游环线,不走回头路。以景区为单位,景点多或路程远的景区,设计多条环线,满足各种类型的游客。

2、听觉设计

风声、雨声、瀑布之声、流水的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鸡犬鸣吠的声音;寺院钟声、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公园背景音乐、现代科技术利用电子设备模拟的其它声音等都是听觉设计考虑的元素。例如,五泉山公园是游客来兰州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五泉山不仅环境清幽、绿树葱郁,而且有多处明清宗教建筑。“泰和铁钟”是五泉山公园的镇山之宝,造型宏伟、声音洪亮;景区内有甘露、掬月等五眼清泉,泉水自山腰留出,形成瀑布,游客于林间聆听鸟鸣和水声,获得身心上的愉悦。

3、嗅觉设计

嗅觉景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森林植物设计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花期不尽相同,而植物在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不相同,如丁香带给人的是浓郁的芳香气味、玫瑰给人以清香的感觉、百合更给人以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即使是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地区开花期间所发出的气味也会因为温度、湿度、日照、土壤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一植物品种的园林植物在整个花期的不同阶段所发出的气味也带给人以不同的嗅觉感受。

4、触觉设计

触觉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们对环境的体验。触摸是人的天性,摸石头、花草更是儿童的习惯。具有丰富肌理和质感的空间环境能能带给人们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对儿童、老人意义更重要。不同的材质可起到行为暗示的作用,有的材质如卵石路还可起到保健按摩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人们的触觉体验:一是通过园路铺装变换暗示脚、手、全身心的触觉行为,,游人通过与“地气”接触,按摩脚底穴位,沐足健身;二是根据景区内资源条件,在浅水区建立观景点、观景平台,使游人能近距离接近水体,嬉水赏景;三是对于景区内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以及古树名木,设立观景点并加以标识解说,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肌理。结语:森林旅游不仅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改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景观规划设计,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体验型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坚持以游客为本的理念,使森林景区设计迎合游客的多种需求,成为森林旅游开发中常用的规划设计形式。各地区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辩证看待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优势,进而科学利用体验型景观设计理念,才能确保森林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作者:蒲兴芬 王鸿毅 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廖海丽,郭顺恒.生态旅游潜在客源市场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湖南永州金洞森林旅游开发为例[J].林业与生态,2013(07):164-165.

[2]张忠勋,高胜峰.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关系的探讨——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14(14):131-133.

[3]田立国,陈喜平.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为例[J].国家森林公园管理,2015(11):218-219.

第5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旅游物流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cities,Guilin tourism logistics capabi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Guilin, and even the entir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ourism logistics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s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xisting tourism logistics capability of Guilin, an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of Guilin tourism logistics capaci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Guilin; tourism and logistics capabilities; evaluation

0 引 言

桂林自2011年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来,已基本建成基于多等级的旅游公路、高铁、空港、航道的交通体系下的“水陆空多轴运输”旅游交通系统,从而形成复合型空间旅游运输格局。但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强弱、是否适应桂林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现今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存在,因此本文首先构建出旅游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桂林现有的旅游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探析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桂林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评价

1.1 旅游物流能力的概念界定

目前的物流能力研究中,众多学者无统一的定义,而且学者们对物流能力的定义大多基于工业企业层面的角度进行界定,指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运用物流设施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1]。本文借鉴现有的基于工业企业层面的物流能力内涵的界定思路,萦绕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将旅游物流能力界定为:所有旅游活动相关经营企业在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其经营的基础设施对“吃、住、行、游、购、娱”六项要素的计划、实施、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1.2 旅游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对综合评价旅游物流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三层次的设计,认为旅游物流能力是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物流功能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桂林区域的经济基础(表征桂林物流服务的需求能力),物流业、旅游业、信息产业(三者共同体现桂林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这些方面对桂林旅游物流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及相互间存在的关系,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以下指标为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综合评价因素(见表1)。

1.3 旅游物流能力的评价

1.3.1 原始数据的取得

根据查阅《桂林年鉴》以及《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2004~2015)等相关资料,经整理得到如表2的原始数据。

1.3.2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现采用SPSS21.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探究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取出主成分。首先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发现x4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为保证后期运算结果的有效性,故将其剔除。然后,抽取方法为主成分,未旋转,特征值大于1。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从所得结果可知:KMO值为0.723,可以接受,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11.903(自由度为28),伴随概率值为0.000

从表3可见,各因素两两间都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说明各因素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本研究选的经济、旅游、物流和信息来综合表达桂林旅游物流能力比较合理,这些关键因素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代表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强度。

根主成分分析模型与因子载荷,得到所提取的主成分与8个因素之间的线性组合关系的表达式为:

Tc=0.997x+0.970x+0.991x+0.991x+0.974x+0.978x+0.985x+0.968x

然后,将数据标准化后代入上式计算,得出2004~2015年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

由表4中的数据可见,桂林在2010年前的旅游物流能力综合评分均为负值,旅游物流基础较差,但随着桂林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桂林旅游物流能力也相应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下面基于横向的视角,对桂林旅游物流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选取《广西统计年鉴》中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2015年的数据,数据标准化后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结果可见:近年来,桂林虽然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项目,推动了旅游物流能力的快速提高,优于北海等地区的旅游城市,与柳州保持相似水平,但与南宁的旅游物流能力相比,还有显著的差距。此情况一方面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桂林旅游物流能力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这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以及综合实力强弱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桂林旅游物流能力还相对较弱,其重要原因在于旅游和物流系统各要素间的不协调。

1.4 旅游物流能力对桂林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将旅游总收入作为桂林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度量指标,设旅游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旅游物流能力为解释变量x,选取2004~2015年桂林旅游总收入值和旅游物流能力综合得分,利用SPSS21.0做相关性分析。从所得结果可知:两者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0,本文采用自动线性建模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置信区间为95.0%。得到:单侧检验显著性Sig=0.000,说明桂林旅游总收入与旅游物流能力综合得分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从模型汇总可以看到,决定系数R2=0.941。从相对水平的角度上看,能够减少桂林旅游总收入y的93.6%的方差波动。从方差分析中看到,F=160.899,Sig=0.000,说明y对x的线性回归调试显著,与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一致,建立的回归方程如下:y=205.312+20.099x,回归系数β检验的t值为12.685,Sig=0.000,与F检验和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基本合适。由此说明旅游物流的发展对桂林旅游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桂林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则要加大力度,整合各方资源,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旅游物流的发展。

2 桂林旅游物流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旅游物流服务意识落后

现今,桂林旅游业模式采用的是利用旅行社所提供的配套服务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此运营模式的供应链主要包括两条主线(即物流活动与旅游消费者活动)。大量成功的旅游业非线性发展模式证明,传统线性旅游服务方式已严重阻碍了桂林旅游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形式发展,桂林旅游物流的价值链也相应地呈现逐渐萎缩的现象。

2.2 桂林旅游物流缺乏系统性集成优化的思想

旅游消费者出行的整个过程可视为由一个个功能要素组成的完善的价值链。然而在现实当中,单个旅游消费者的价值支出却被旅游业各环节相关利益者分解成不连贯的模块,即各环节的费用支出都是相互独立的过程,从而导致价(上接第37页)值链的断裂,这不仅给桂林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还大大降低了旅游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2.3 桂林旅游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

基于物流的视角,目前桂林虽然有铁路、航空、漓江旅游航道以及公路等运输体系,但按其运输规模来看,除航空港运输渠道以外,其他几种货物运输方式的物流能力都无显著优势,从而成为严重制约桂林旅游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桂林整个旅游物流服务体系缺乏统一的指导与监督

近年来桂林市有关政府部门隆重举行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亚洲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目的为桂林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称号,这些活动促进了会展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桂林旅游与物流行业的深度优化与发展。但如何使各组成要素对提高系统功能发挥结构性作用,还需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引导与监督。

2.5 旅游废弃物物流尚未得到合理利用

桂林景区的污染源主要有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废弃物以及旅游废弃物。游客在旅游景区内消费后的各种残余物,特别是工业用的废旧电池以及包装袋等物质都不能降解,都会严重污染景区美丽的自然环境。而许多旅游景区对废弃物的理方式一般为就地堆放与填埋,各自相互独立处理,未形成一个统一管理与处理的系统,从而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3 结束语

综合以上对桂林旅游物流能力的评价以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桂林旅游物流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基础物流设施设备供应的相关能力,二是旅游物流活动开展的相关能力。前者与社会大物流运营体系共用,整个社会的大物流系统设施设备的投入增加,就间接反映出旅游物流能力的提升。因此,持续科学地投入桂林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是增强该区域旅游物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孟庆鑫. 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3):301-307.

[2] 闫秀霞,孙林岩.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经济师,2005,45(3):257-259.

[3] 黄青萍,李春蕾.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旅游物流能力评价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5(4):122-126.

[4] 张艳梅. 高铁的发展对桂林旅游业的影响[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57(2):5-6.

第6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旅游外宣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主要作用是向国外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旅游文化,注重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交际翻译,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出现一些文化词汇空缺和文化错位现象,本文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翻译为基础,分析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一、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能够有效地向国外游客推广中国民族文化。不过英语、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信息的恰当处理,使西方受众能够比较充分地理解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

桂林有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16个,其中有“名人之乡、状元之乡”的临桂、江山会景的叠彩山、世界遗产喀斯特峰林、历史悠久的古城全州、魅力名镇兴安、雁山等等。早在214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在兴安修建了天下闻名的水利工程一灵渠,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牧被这里的景色触动,曾写下了别人交口称誉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对这句诗句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结合这个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外宣文本将其翻译为“river is theclearest in xing'an,row upon row of mountains are surrounded bywaters.Mountainous ranges.”

不过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旅游外宣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无法充分地诠释出文化信息,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因此,汉译英旅游外宣翻译中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以及注释法等多种方法。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大多参照官方网站,不过文本中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机构、公司、节日等名称,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查询进行分析,采用平行文本对照翻译。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China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o。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文本原文中提到了很多具备文化内涵的节日名称,比如“资源河灯歌节”,根据其文化信息,翻译为“Ghost Festival ofZiyuan County”。此外,也可以借用外来词,比如在中国的“香客”一词就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由于中西方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就可以奖其翻译为朝圣者“Pilgrim”。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用词相对西方比较含蓄,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够强有力的烘托气氛,在旅游文本中,浓墨重彩的四字词语能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景区的独特之处,从而吸引游客前往。不过在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无法以直译的手法展示出原文的优美之处,这时需要采用虚实转换的翻译手法,将汉语中的“虚”转换为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汉语中的意境。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四季如春、美丽如画”描写了广西美轮美奂的风景,在翻译“四季如春”时,文本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其译为“ever-green”,“美丽如画”则用“picturesque”来翻译,体现了汉语的意境。

二、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及时的查找资料,寻求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首先,要充分做好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掌握相关背景资料,对于外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大量地查阅资料;其次,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知识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从而对翻译的进度造成严重的阻碍;再者,译者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译者不仅要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还要了解西方的民俗习惯和宗教思想,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信息的基础之上,遵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游客心理为出发点的处理原则,之后在对信息予以准确、恰当的传达。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采用了多种处理方法,包括文化信息的增删、转换、重组与调整以及译+释的处理方法。

旅游资源不仅涵盖了附带的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中国用语较为委婉,而西方用语比较简洁,因此一些背景资料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很难理解,文化信息的增删是在译文中对这些背景进行清晰化,从而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如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原文一句“展示了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魅力和风采”,在这里“魅力和风采”所体现的意思相同,在翻译时减译为“charm”一词,体现出简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典故、成语等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十分难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采用文化信息的转换。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全市会展业在旅博会等品牌展会的辖射带动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里是指桂林会展业的兴盛与可观的发展,其中的“辐射带动”是一个动词,根据文化信息的需求可以将其转换为名词“influ-enee”。

中国文化倾向于理性思维,而西方文化侧重于形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意合与形合的不同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多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在充分分析汉语的逻辑关系之后,把流水句予以重组与调整。在桂林雁山区政府展位介绍中,,分别从漓江的东岸和西岸例出了雁山园、神龙水世界等8个景区,是召唤型旅游文本,由此可以依照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重组,将主题句话在首位,之后在进行分类罗列,由此体现出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以采用译+释的传达方式,不仅能够保留文化信息,又可以使外国受众容易接受。比如对兴安的“秦皇宫”进行翻译时,用“Emperor Qin palace”,后面可以加一些对秦始皇介绍的注释,可以有助于国外旅客的深入理解。

三、结语

第7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苗乡风情浓烈淳朴

融水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苗家民族风情独特。有“中国芦笙之乡”、“斗马之乡”、“百节之乡”等美誉,闪烁着东方文化的神秘与光彩。每年集会近百个,如芦笙节、春社、芒嵩节、花炮节、新禾节、苗年、斗马节、闹鱼节等等。集会上,民间文体活动如芦笙踩堂、拉鼓、斗马、踩脚求爱、走寨、坐妹、打同年等绚丽多彩;民族手工艺如苗绣、苗锦、蜡染、银饰等制品琳琅满目。

这里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苗族民间文化保存完整,其中苗族坡会群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的苗族自治县,融水经济社会发展可圈可点,近年先后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单位、第五届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优秀奖和柳州市城市管理“金壶杯”优秀奖等称号。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融水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浓厚的民族风情与奇特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许多文人墨客以能到融水一游为乐,许多艺术家来到融水创作。宋朝太宗皇帝亲笔颁赐《御书碑》藏于此地老君洞,并封为“真仙岩”。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洞留连13天之久,写下了1万多字的游记。上世纪,元宝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元宝山――贝江”被列入省级风景区,老君洞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努力下,融水的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融水在“神奇苗山”旅游发展定位下,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苗族风情内涵,以世界苗都为轴心,发展壮大民族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90年融水创办了当地第一条旅游线路――贝江风光风情一日游,大苗山迷人、独特的魅力得以向外界展示。此后,又相继开辟了苗寨二日游和元宝山三日游等几条旅游热线,开发了老子山、真仙岩、勾滩、雨卜、归秀、双龙沟等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及宗教等旅游景点,逐步建立了一个以贝江风光风情为中心的旅游网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自然和民俗交融,历史与传统互动,使大苗山时时处处散发出迷人的魅力。2007年,融水贝江景区争创“AAAA”级景区工作如期启动,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增长18.2%,实现旅游收入0.82亿元、增长15.3%。2008年,引客入融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50万元以上。

特色经济富民兴县

融水素有“杉木王国”和“毛竹之乡”的美誉,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毛竹最适宜的种植区。全县有林面积达34.09万公顷,居全国县级第二位,年生产商品材30万立方米,年产毛竹500万根以上。

融水县注重抓好竹木加工企业的发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高科技含量的竹木加工企业应运而生。融水县竹木加工的产品主要是木衣架、竹衣架、衣柜、细木工板、桌椅、竹凉席、竹筷、竹木地板和绿色环保装饰材料,这些产品市场销路不断走俏。如“丰炜”牌木衣架以其精巧工艺、优秀质量多年来一直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海外;金杉木地板厂生产的优质香杉木地板、墙壁板远销美洲市场,受到中外客户的欢迎;当前融水县香粉乡最粗放的加工――破竹片,仅海南省一年就订货达40万片,折原竹10万多根。这些优势产业的形成,为做强做大融水县竹木产业奠定了基础。

第8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在应用型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旅游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系统、更全面的掌握旅游市场的变化,因此,在教育优化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旅游规划》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将网络视频资料合理的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视频分析,形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以及相互讨论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产品的市场变化以及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等。通过网络视频材料与《旅游规划》课程的充分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旅游规划的理论知识、相关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等,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教育方式的创新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视频材料的选择标准

在《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网络视频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择中应该保证所选视频主体的得当性、视频长度的合理性,因此,在材料选择中应该实现以下几种标准:

(一)保证选择主体的得当性。在网络视频材料选择中,应该保证其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教学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充分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在视频内容选择中,其内容应该与《旅游规划》中的课程内容相一致,同时也与教学的章节保持一致,使学生在视频欣赏的过程中,强化学习欲望,并充分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例如,在假日旅游开发课程环节探究中,教师可以选择城郊开放地区以及农家乐的视频;在民族旅游规划中,可以选择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视频等。

(二)保证网络视频材料选择时间的合理性。由于在《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的时间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在视频材料选择中,教师应该与教学内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教学任务等内容进行充分性的融合,实现教学时间的有效协调,保证教育内容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下,在教学的过程中,视频材料播放的时间保持在8-10分钟为良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二、网络视频材料的基本来源

在《旅游规划》教学内容创新的过程中,通过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旅游规划的实践能力。通常情况下,旅游规划中的视频选择来源于网络,由于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会使教学材料的选择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在网络视频材料截取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获得视频的来源,在选择中可以设计以下获取途径:

(一)对于与地理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杂志等内容的分析,将国家、地区作为基础向学生介绍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世界地理的丰富人情以及民俗习惯等。

(二)在游记系列旅游材料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资料的获取,构建“世界那么大”、“有多远走多远”等活动探究模式,使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掌握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并获得实践性的旅游生活。

(三)在旅游产品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拍摄,进行旅游区域的宣传。例如较为著名的景区张家界以及鼓浪屿等。

(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日常的记录,进行旅游视频资料的截取,将日常在网络及电视上看见的与旅游相关的节目及内容进行记录,并定期整理出专业的文件,从而保证视频资料的合理运用。

三、网络视频教学环境的优化设计

(一)在《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适当性的教学结点,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每堂课程都需要有视频资料,在视频使用中,应该保证计划性的特点。在较为关键的教学结点进行教材重点及难点的探究,而且也可以在文字叙述较难理解的状态下,选择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资源的合理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为学生规划、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二)合理融入教育探究环节。在《旅游规划》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视频资源的运用,核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视频观看的同时抓住中心内容。在视频观看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的设计思考问题,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视频的分析,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四、结束语

第9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社会文化:旅游者:客源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自19世纪托马斯库克的旅行社诞生拉开现代旅游的序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旅游也经历了从个别到大众经营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旅游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当现代旅游兴起后,随着旅游规模、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旅游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并加以研究。在现代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关注目光主要指向旅游所带来的主导效益,即经济作用,却很少关注它的整体效应。当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因旅游而引起的负面效应时,有关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生态影响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中国旅游历史悠久,但作为一个系统出现并发展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因而我国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相对滞后于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影响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我们要对旅游及其后果要有客观切实的认识与理解,调解各方的矛盾与>中突,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尽可能使各方关系协调高度和谐是旅游业的至高境界。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文化内部的>中突、文化的传播等。人们外出旅游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接触的过程,属于地道的文化传播过程。尽管旅游不是文化的主体,但它可以加速文化信息的传播。传播又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造成了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特征表现在:

(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

在旅游者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相互影响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价值观念、、文化程度方面大致相同时,双方的交流就顺畅而频繁。因为主客双方的经验范围重叠越多就越容易沟通,这在文化传播学中叫做同属文化传播现象。同属文化传播使得双方原有的知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取得一定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效果,因为旅游者总是在寻找文化的差异性,而文化的差异性会长期存在下去。一旦主客双方属性完全趋同,那么人们就没有外出旅游的必要了。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民俗文化中体现的尤为典型,例如,新疆,云南之所以会成为广大旅游者最为向往的地方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就对旅游者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和目的地双方会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相反的情况是,各种属性完全相异,这种交往所能影响的范围就会缩小。信息交流受阻碍。这种情况较容易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在语言,信仰,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出出现矛盾与冲突,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抵制。这是文化的异属传播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游者应先寻找观念的沟通,尊重客地文化中的传统,对变革传统的非强制性和长期性要给予足够认识。

(二)旅游所导致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平衡性。

主客双方交流不平衡表现为接受过程的不平衡。对于发展水平并不对等的双方,其接受模式常见为垂直接受。在垂直接受的模式中出现文化的强弱差别,强势文化更多地将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标准加于弱势文化,使后者在文化上有适应,而这种适应与传播过程并不对等,在强势文化的主导下弱势文化短时间内较难取得平等交流的机会,许多旅游目的地正是处于这种弱势地位,他们从提高旅游业收益的宗旨出发,往往被迫从属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与强势文化交手的另一结果是在目的地居民中产生一种模仿和示范作用,而其中一部分是消极的有害的。

(三)旅游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

大众旅游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发达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当旅游者将外来文化携带并传播到目的地时,必将对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造成一定的>中击波,从而影响它的生活方式、社会构造等方面,因此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然后引起了文化的变迁。

二、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积极影响。

旅游能促进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文化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旅游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文化差异,也以此呈现出文化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文化内涵。旅游者离开长居地到达一个新的地方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例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喜好和禁忌,中国喜好红色象征吉祥,而德国却忌红色,中国喜梅而日本忌梅。这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作为旅游服务者有义务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并及时提醒,作为旅游者也应该事先做好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尤其是禁忌,做好“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准备,增进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

旅游能促进智力资源开发,使人获得丰富知识,激发认的艺术情感。许多历史上有作为有贡献的学者,名流无不与旅游结下深缘。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即是游中求知,它可以培养求知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激发人的情趣,使人获得创作灵感。

旅游能增强旅游者所属民族的内聚力。来自同一地区的旅游者往往具有本民族的某些特征和共性,当他们与目的地居民接触时,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便突显出来,于是某种一致和亲近感出现在旅游者群体中,冲突又促进着群体的团结,整和着他们内部的一致性。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会自觉使用内部的语言或其他的交流方式,这种小集团的共性与其他集团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每个成员更多地趋向于团体活动而非个人活动,无形中整合了集团内部的一致性。世界旅游组织1981年颁布的一项考察报告也表明:从社会文化观念出发,旅游对输出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加旅游者所属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内部一致性。

(二)消极影响。

由于旅游是旅游者在一个时期内支付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他们花钱大方与当地居民之间有报酬的交往关系容易使他们产生物质和文化上的优越感,甚至言行傲慢。同时旅游者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和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他们不能深层了解当地文化知识,而只是表层认识。另外旅游机构追求的是商业利润,将当地文化作为商品来出售,旅游者体验到的是包装的带有虚幻色彩的异质文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未必能从旅游中获得更多教益。

目前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旅游业,这说明旅游业的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很多的效应,但是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只有当它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的时候,旅游业才能够顺利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我们要客观地认识旅游影响,发挥它的积极影响,削弱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雪华, 《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2]安群, 《我国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阶段性及特点》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2006。5期

[3]周星, 《旅游产业得少数民族带来了什么》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4]苏勤, 《旅游学概论》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l刘振礼, 《新编中国旅游地理》n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国洪, 《中国现代旅游.天津》n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