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

第1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发展;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09-1

1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技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两大方面。我们一般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近期我国这一指标的测算结果为:“八五”期间为34%(朱希刚),“九五”期间为45%(朱希刚),“十五”期间为48%(农业部),“十一五”期间为52%(农业部)。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农业的进步再也不是“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农业的发展模式也正逐渐从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转化。当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相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都在80%以上,以色列、德国等国家甚至超过了90%。这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还有很大空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很大。

2 农业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益决定科技进步是扩大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

根据朱希刚提出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影响农业产出的因素主要为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及科技进步。就劳动力数量而言,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报酬有下降趋势;耕地面积方面,随着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我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都在减少,提高耕地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难度较大。因此,科技进步就成为扩大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以粮食为例,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为每亩344.4kg,是1978年(每亩135kg)的2.55倍,全要素生产效率对于粮食增产贡献70%左右。因此,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但与世界粮食组织的“新增粮食80%要依靠科技突破实现”的要求相比,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科技。

3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3.1建立以教育部门、科研部门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要想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即要有适合“三农”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要能够及时将这些方法进行推广;要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他们作为科技推广的三个阶段,依次开展工作,但现实应用中却出现较多问题:如每年鉴定验收的科研项目很多,但具有应用价值的较少;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又可能买对推广不力的问题;大家都认可的项目也可能因土地的经营规模、农民的技术水平等问题影响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众多科研成果中只有30%可以推广,而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因此,建立一个以教育部门、科研部门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将有利于确保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2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农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科研机构,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各高校、研究所,相应的“为了职称而科研”“坐在办公桌前搞科研”“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较普遍,形成的研究成果或者缺乏市场调查经不起实践考验,或者根本没有应用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研机构体系,研究具有市场需求的研究项目,切实满足“三农”对科技的需求。

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科研项目推广应用链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好的技术或项目如果找不到适合它应用的土壤也难有好的成果。农技推广部门在深刻理解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先进的手段去宣传,通过技术能手去指导,必将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我国一些地区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如农业推广机构少,基础设施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少,知识老化,推广手段原始;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等。因此,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条件建设、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创造条件促成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 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的范围和力度。新的技术和项目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多困难,有些困难单靠某个经济组织个体可能解决不了,这需要政府部门多加扶持和帮助,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个服务体系包括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多部门构成。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为投资者创造优秀的投资软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决定性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发展的快慢和质量。三农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留守村民多为年龄较大或较小的老人或儿童,综合素质较弱,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唱主角,鼓励农民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形成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政府部门也要运用各种财政力量,多渠道筹集农村教育经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民技术骨干;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的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三农”倾斜。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芝俊.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3.5%的解析、思考与应对[A].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C],2012.

第2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一、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高等教育投入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力,也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世纪初期科学技术进步使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1970年-1980年,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贡献率占发达国家GDP的75%,而设备与资本的贡献率仅占25%。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行业是由汽车行业到石油行业再到软件行业的发展过程,这充分地说明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我国上海高新技术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达到20%,而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上海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也达到了53%。因此,高等教育的投入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1]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发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显现出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投入为经济增长提供基本要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资本、劳动力、生产效率和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促进科学和技术专利的研发,使生产资料消耗率降低,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较高时,经济增长的成本会出现低消耗、高效率或低投入、高产出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投入量的增加势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相关产业的产值,有利于相关产业突破其发展瓶颈。高等教育与许多产业和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学校的基本设施建设与建筑行业和交通业相关;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出版和印刷课本、材料和论文等资料,这就与文化出版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这些行业产量与产值的提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量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个人收益,促进个人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明瑟收益率由1996年的8.23%上升到2013年的36.69%,提高了近5倍。所以,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高等教育投入俨然成为一项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周期性波动,而我国居民消费不足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国居民在教育投入上却呈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相当慷慨的。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将是我国唯一一个卖方市场。[3]因此,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利用教育行业的有利条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连锁反应,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据统计,2014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9.9万亿元,人均年储蓄存款超过3.5万元,我国家长为孩子上学所做的储蓄占总储蓄额的44%,居于世界首位。201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提升到了34.5%。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高等教育的扩展空间还很大。201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4488.22亿占GDP比例4.3%,经费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这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和总支出的增长幅度,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的潜力和扩展空间都是相当巨大的。

二、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投入提供物质基础

一切社会活动都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些社会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一切都要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投入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投入。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活动,它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是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增长的投入产出活动,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对高等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具有相当大的区别。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等优势。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政府或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较大,高等教育发展拥有一流的社会经济保障。然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连最基本的校舍都无法保障,这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因此,高等教育能发展起来的物质基础就是社会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增长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变化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资源和发展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由经济发展而决定的,而非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5]个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与变化经常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人口、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只有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经济需求增大时,人们对高等教育规模的需求才会增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有了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决定,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人数、年限和支出等。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不仅会限制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受教育规模和人们的受教育年限,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经济增长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机构所构成的内部机制,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及高等院校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源的影响。生源数越多,高等院校所获得的教育经费则越多,大部分学生为了应对今后工作中的竞争与挑战,在选择所学专业上都比较慎重。这就迫使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各类生产部门的需要,为这些生产部门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往的教育结构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结构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应向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学质量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决定了社会对高等院校认可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高等院校的创办特色品牌的成败。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限制了对于教育的投入,古代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较少,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都相对单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往的经验教育方式和书本教育方式转化为更先进的信息化的教育方式,形成了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和教学内容科学化的特点,实现了在教学质量上的跨越式发展。[6]

第3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总体思路,加快科技发展,我县科技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创新环境逐步优化。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推进科技合作交流等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职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____,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____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通政发[2012]1号)、《____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通政办发[2012]2号)、《____县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试行办法》(通办[2012]60号)等政策措施。指导万佛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神华林化、惠龙兔业、源田生、呀啰耶侗锦织艺等企业与湖南农大、湖南农科院、华南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湖南省工业设计平台、怀化学院等院校就相关课题进行对接,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县21个乡镇加强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对“12396”科技服务专线和____科技信息网站进行了升级优化;科技信息及产业服务平台通过省科技厅认定;成立了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____研究中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完成规划;选派17名“三区”科技人员、96名科技特派员到派驻乡镇、村及重点企业进行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企业)增收。三是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争取项目资金55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项,争取资金125万元,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通过“500万只优质肉兔标准化养殖及精深加工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科技惠民示范”、省级科技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力助推了____县域经济发展。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示范平台建设得到加强。2014年成功创建了全市首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园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标准化蔬菜基地、玫瑰园、兰花基地、黔邵花猪产品开发示范基地、铁皮石斛生态种植、优质水果基地等七大重点项目得到强力推进。同时,怀化市以____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5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文;创新平台建设得到突破。“十二五”期间,____成功获批为省级可继续发展实验区,并在____首次开展了科技惠民工程及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完善了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五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共有20项获得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侗医骨伤治疗技术研究》等1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立体实施模式研究》 等7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超级杂交水稻“三定”栽培技术推广》等13项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成果涵盖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成果转化率100%。“十二五”以来,全县专利申请80件,专利授权32件,2014年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数量快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长300%,专利申请的质量逐步提高。2013年____成功跨入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行列。六是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针对县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有一定基础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零的突破。神化林化做为我县首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七是科技宣传卓有成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认真总结和体现科技工作成绩,扩大社会对

科技引领、科技进步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县域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忱和工作信心。截止目前,____科技局已有200余篇调研文章和信息报道被市级以上报刊和网站采用。采写的我县泥鳅养殖大户袁立科科技养殖泥鳅稿件被中央电视媒体采用,中央电视台7频道《科技苑》栏目组两次次赴____就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制作专题片并在中央七台《科技苑》栏目播出。这些都为县域科普知识传播、科技专题活动、产业信息服务等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科技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3、2014连续两年科技宣传工作名列全市科技系统第一。“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县科技成绩显著,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财政科技投入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二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境内尚无一家高新企业,且企业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四是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科技活动方式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根本性转变,真正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武陵山片区开发和湘西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以构建具有____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为抓手,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应用民生科技,为加快建设创新型__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初步形成,创新资源优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比较完善,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2、具体目标

①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到2020年,全社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达到1%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

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通过市级以上成果鉴定6项;年均专利授权量达到20件,其中年均发明专利达5件以上。

③支撑引领作用充分显现。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0%。GDP能源消耗下降率达到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科技对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

④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政产学研用结合创新进一步深化,区域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科学技术普及更加广泛深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3、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优先主题即在重点领域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近期内能取得突破的技术群)、若干重大科技专项。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构建现代科技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农村民生、农村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三优先主题,开展蔬菜、玫瑰、茶叶、兰花、生姜、柑橘等新品种组合引种筛选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引进优质果蔬品种进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推广标准化栽培或养殖技术、农业精准作业技术;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范围,研究完善其生产技术标准和综合配套技术,打造县域农产品品牌;引进开发木材高效利用技术、林业绿色化学产品和生物制剂技术、果蔬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与流通体系研究,重点支持特色主食加工产品技术研究与品牌建设。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创新区域发展机制,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大科技创新应用,改造提升林化、农产品加工、矿产、侗锦等产业。实施木质素的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利用、林木深加工清洁生产项目、长界低品位难选铜镍矿选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侗锦工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牛百岁食品饮料综合开发、肉兔加工配套改造、玫瑰精深加工、峒王酒系列产品加工、有嚼头系列产品加工等项目;研究开发规模禽类养殖场粪便制肥技术;在全县大力开发推广新能源技术,丰富农村能源供应,带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生态建设。

3、加大侗医药开发力度:围绕侗医药传承创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代侗药创制技术三大优先主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侗医药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在“侗医药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等管理成果基础上,结合现代医药发展特点进行传承和创新;开展境内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开展铁皮石斛、青钱柳珍稀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良种选育,开发珍贵和濒危野生中药材的人工驯化栽培和繁育技术,加强对鱼腥草、罗汉果、茯苓、金银花、龙樟脑、血藤、天麻、灵芝、钩藤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的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特大灵芝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要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及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引进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中药制备技术,进一步加大侗药的研究开发力度。

(二)重大专项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具有____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全县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培育1家高新技术企业,指导神华林化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申报,争取“十三五”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就“木质素基高性能染料分散剂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培育“铁皮石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类项目。

2、科技惠民工程

围绕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富民等民生领域,结合我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社会事业领域,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现代科技知识普及、防灾减灾、节能减排、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与监控、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等科技专项行动和平台建设。

3、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继续推进我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生态保护与治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公共安全和健康科技产业为重点,建立社区、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技术集成应用和机制创新的示范。

4、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程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实施

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担保力度。5、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____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园区的建设在充分展示____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的前提基础上凸显科技理念,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辐射带动、产业提质有所突破。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园平台展示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商贸物流,大力发展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中药材、观光农业等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建成代表武陵山片区区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和健康产业示范基地。

6、科技服务平台

依托龙头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____研究中心作用,积极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对科技信息及产业服务平台的管理,完善资源向创新平台集聚的机制,充分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在稳定人才队伍、集聚科研力量、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7、其它:根据形势和发展需要,增设若干重大专项,并对重大专项实行动态管理,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第4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5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收入差距;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投资、消费、出口占GDP比重的结构严重失衡,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已经难以为继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扩大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份额过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本世纪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不断上升,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增长方式难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1979~2007年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和外贸拉动GDP的百分点逐年加大,国内最终消费逐年减少,近十年来更是迅速下降。从横向比较,我国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1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增加投资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选择,我国迅速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过度投资和内需不足正在催生经济泡沫,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形成经济隐患。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同时,我国经济的增长高度依靠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占经济的比重较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使得我国经济难以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投资、消费和出口严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对其结构占比加以调整。

二、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近年来,我国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以投资扩大外延为主拉动经济发展,投资主要向第二产业和垄断行业积聚,农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农业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工业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1978~2008年的30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0.7%,超过了一半。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产业,而一般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亟待解决。

从服务业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薄弱,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业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另外,服务业是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部门,但由于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所以也就难以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4,000美元,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总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三、粗暴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达极限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国家,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14%和32%,因此,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内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如果以增量资本产出率衡量,我国从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里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为4,即每增加1元国民生产总值需要4元投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总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为了经济增长,不惜滥采、滥伐、滥垦,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高排放、高污染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而且,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2010年的坎昆会议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召开的,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国的工业化迟早会因为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走到尽头,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战略也迟早会因为环境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而失去支撑,因此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已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经济高速增长并未惠及人民,反而促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现象。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重为2.44∶1.12∶1,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与资本、政府之间的分配比例也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总收入过低,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未来消费增长前景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由30.8%下降到23.7%,企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收入比为3.53:1,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中国仍有4,00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正是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使得农民的人口数与其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滞销更制约了农村需求无法扩大,加重了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矛盾。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2007年已高达0.4725,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资料,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的人口占收入或消费份额的50%。以非法收入暴富的群体,在财富占有和生活消费上出现了两极分化,剥夺了本应由广大普通民众享有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将对市场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如果更多的公众无法从改革中获得收益,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阻力,因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有资料表明,2009年涉及农民工争议的劳资争议案达60万件。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平衡,已经对经济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快速发展。

五、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不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中国经济增长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只有39%,而创新型国家高达70%以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我国的发明专利是韩国的1/4,是日本和美国的1/30,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虽然我们能够实现登月,很快就会探测火星,但总的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基本上处于模仿和“拿来”阶段。我国许多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多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新产品的生产,大都是通过引进成套设备进口实现的,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因此,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科技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形成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同时,科技投入仍然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创新动力不足,尤其对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科技创新较为敏感,目前我国只有1/4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而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在3%~5%之间。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有待加强。科学技术决定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显然,缺乏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维持下去。

总之,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到了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朔州分局物资供应站)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素芳.从政府主导转换为市场主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J].江汉论坛,2010.8.

[2]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第6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科教兴国政府财政科技教育

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一、政府财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换言之,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所需资源的供给责任,这决定于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公共财政原理上讲,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有效提供,即无法通过市场来完全有效解决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质基础问题。因此,政府从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据有关专家估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广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这一数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观上,科技对于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科技能够给投资于科技的各微观主体带来巨额的利益。这似乎已经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然而进一步地分析却不难发现,虽然私人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巨额的物质财富,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群体活动,在科技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参与或缺乏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需要政府财政扮演主要“角色”。这突出表现在:其一,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科学作为前提,应用科学研究就难以为继。因而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基石”。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商品,可以说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因而其发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其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科研项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开发周期长,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投资风险较大。私人部门往往因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对于这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门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也难于保证能有足够的投人。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项智力活动成果,不仅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进步对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如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为了当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往往难于直接对称起来;而且,从产权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成果的产权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个人通过学习或其它途径获得了同样的知识,他也同样会得到一样的技术和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发展科技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优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所需资金,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还是从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方面来看,政府财政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更是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现有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一方面,虽然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却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这种“人力资本”的支出进行资助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平。

不仅如此,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财政作为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除了改善公平和解决其外部效应外,还主要表现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已经开始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虽然可以内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教育已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一种个人需要,已经成为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种基本公共需要。从而使得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第二,更进一步讲,从科技进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它是以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条件的,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科技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存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将带来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和其是否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衡量标志。因此,政府财政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现代社会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财政发展史已经证明,政府财政总是根植于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乃至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收支结构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经先后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目前正向知识经济时展。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而变化。

1、科技、教育将成为现代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变成现实。今天的世界,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的第三次巨大转型。

世界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调整政府财政经济发展思路,将振兴政府财政的思路建立在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为,这种从后工业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这种区别突出表现在产业支柱的变化方面。与以农业或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其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其生产是以将高科技作为其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消费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现代经济的这一发展趋势的财政意义在于:从财政收人方面来看,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必将催生高新技术与高新产品,这些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又会构筑“新型行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充足的财源。因而,建立起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现代政府财政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由于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的获得,是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和以管理制度为主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多结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阶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营造出一个科技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就是现代政府财政以科技、教育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现。这就如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的政府财政是建立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基础之上一样,现代政府财政也必然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其主要依托。

2、将科技、教育作为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已为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和健全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虽然我国的科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走的仍然是一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滥用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来实现财政经济发展目标的。在时期,还出现了轻视知识、排斥科技的严重破坏科技教育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既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加大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资为中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结果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世界经济特别是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很大,从而使我国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十分重视发展科技、教育,而且通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巧%,新产品税利已占工业税利的10%。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人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所提供的税收占较大比重。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政府财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世纪交替时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任务,使政府财政摆脱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径就只能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总之,我国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振兴政府财政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据原电子工业部估计,在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之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我国的集成电路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技术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的比重,现阶段约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出我国10—20倍,美国达到80%,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0%,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巧0余人,而美国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为700多人,联邦德国1987年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国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这些差距一方面说明我国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来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尚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完成振兴政府财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以达到振兴政府财政的目的,从财政角度来看,主要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7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效率配置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商品和劳务在量上的增加,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变化,简单来说这些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

①传统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产业结构指标,即作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高低,和它紧密相关的便是就业结构,每一个产业所吸纳就业人口的比例,就业结构的分布情况更加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结构变化。

②产品质量结构变化,具体而言,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资本或则技术密集型等,产品的附加值变化结构等等。

③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常见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收入中多少比例由于了生活必须开支。

因此,传统的以“GDP增长论”为衡量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如今中国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使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利用,这才是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而其中包含两个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产品的资源耗费数量;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即通过分配资源到到不同领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首先,总需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构成总需求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以及货币当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贡献率在下降,而反观以前不足的消费需求在如今的中国扮演者越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调整和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的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出口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自身的产业换代升级来打开国外市场,而非一味的通过产品的价格优势,因为目前的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土地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及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落后。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农业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目前国家对于农业的税负已经完全减免,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仍然落脚于科技,只有农业设备的改善,务农人员的科技素养提高,这样我国的农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强有力,市场的竞争秩序不够规范,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缓慢,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业及现代服务发展仍不够充分,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必须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然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人口户籍制度分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通过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分为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梯度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城乡体质二元结构的积弊,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设备,教育水平都远远好于中国的农村发展,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的各种建设者,而其中大部分均来自中国的农村,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环境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一个平衡关系,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医保问题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均长期存在,但在原来追求经济增长量的时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但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走到了严峻的十字路口,所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有必要以破坏环境,利用耕地等为代价?另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定要必要产业重复的情况,应该联系区域实际,定位自己的优势产业。因此,必须以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后,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师决定经济发展中供给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改善供给结构及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改善进展缓慢。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增强转变,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各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离不开对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式的准确把握。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构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关键词:教育;经济;关系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现象将会愈发严重,教育如若不能承担起繁重的培训任务,人力资源问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而应用型人才又聘请不来的情况,这凸显了产业调整所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需求变化。从这个角度讲,高精尖人才可以引进,但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因而大力发展教育显得尤为紧迫。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轨迹

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这体现出教育的经济价值。早在古希腊时代,思想家、教育学家柏拉图不仅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说。他说,“在生产工艺中有两个部分,其中之一与知识关系更为密切”。

(一)国际视角研究轨迹

系统地论述教育的经济供给的经济学者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指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徒弟,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多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富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富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的程度,可以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间里,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笔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同时也可以取得利润”。从而揭示了人的知识、经济和才能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资本,对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维。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洛。1957年。索罗使用总量生产函数法。就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对1909-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评估和统计,并指出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还有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的“残余”,这主要归功于技术的贡献,但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贡献,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最全面、最经典的理论当属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认为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两个方面。一则它们具有类似性,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二则又有区别性,人力资本相对物力资本,带有高效性、持效性、多效性、间接性和易流失性等特点,而且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不像物力资本那样可以转让。舒尔茨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

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以贝克和丹尼森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丹尼森认为经济增长因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一类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知识进展能使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生产要素投入量减少,并且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技术只有在知识有所进展时,才能发挥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原理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提出了“教育甄别”和“教育外滋效箍”等观点,极大地拓宽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视野。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所关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建者Romer和Lucas认为,对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人力资本要素进行投资能有效解决效益递减问题,从而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劳动力获得知识,提高了边际生产力,成为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学家已经发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要4个因素,分别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都把人力资源放在了首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合格的人力资源。Sawami测算了从1969—2003年,教育对于澳大利亚人家GDP和总要素生产力的促进增长作用。经过测算,澳大利亚人均GDP在1969-2003年平均年增长1.9%,其中有31%来自于教育的贡献。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归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别。其中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和规模节约等23个要素。通过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中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的作用,他比较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20%应归于教育,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

(二)国内视角研究轨迹

黄仁德、赵振英以内生成长理论为基础,利用1964年至1994年的资料进行台湾经济成长来源的研究,探讨劳动、实物资本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贡献,并估计教育的投资报酬率与门槛效果。结果显示,产出弹性的估计:劳动为0.4,实物为0.6,人力资本达1.1。以教育程度估计,教育投资的报酬为0.13,其中社会的报酬率高达0.07,显示在台湾产出成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具有显著正面的外溢效果。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数学模型

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早进行这方面尝试的是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比如:道奇在1904年将几个大工厂从业人员的收入,按普通劳动者、在工厂受过学徒训练者、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技术学校毕业生等几种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估算受不同程度教育者的“货币价值”。科马洛夫在1972年根据受教育年限长短的不同,确定了具有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系数,以此劳动复杂程度系数作为劳动力质量修正尺度,计算了前苏联1960-1975年期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7.1%。科斯坦扬在1979年以教育费用的不同作为劳动力质量修正的尺度,计算了前苏联1960-1970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8%。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通过某种特定的假设,设计出数学模型,并计算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由于计算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现有的计算方法都只是近似的方法,计算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计算模型,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面就就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展开列举和说明。

(一)舒尔茨计算模型方法

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表了他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经典论文,定义了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等经济活动,设计了对教育投资价值的计算方法,并估算了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他把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资本收益率来测量教育的经济效益。其中:Pe-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额:Kc一教育投资增量,等于末期的教育资本存量减去初期的教育资本存量,教育资本存量为各年级毕业生人数和各等级教育支出的乘积;r-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各级毕业生教育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Y-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增量。具体的公式为:

Pe=(KCr)/Y(1)

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

(二)丹尼森通用计算模型

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总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D.H.Doumas)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美国1899-1922年期间制造业生产中,资本和劳动要素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提出产出主要Y与劳动力数量L、资本投入量K、技术进步A、土地数量G等有关,可用普通函数式:

Y=AKα(2)

α、β、y一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土地在总产出中的相对比重。

丹尼森认为,劳动不仅有数量方面,且有质量方面的构成因素。如果把教育作为构成成熟劳动质量方面的一个因素,人均劳动小时数和同质工人的数量可以看作是劳动的数量方面因素。因此,可以把L分解为初始劳动力L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这样,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变为:

Y=AKα(LE)β

其中,L-不包含教育质量因素的劳动投入量:E-教育投入量。

丹尼森用此模型在1974年测算了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计算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时,丹尼森将教育程度提高归人人力资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畴。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进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从而是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由此计算出美国1922-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有20%应归功于教育。另根据丹尼森的测算,如果假设美国1929-1969年间,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89%,则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约为0.39%。这种方法假定了工资差别与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相同以及将知识进展当成独立要素,得到了广泛认可,分解结果被广泛引用。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崔玉平,采用与丹尼森大致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982-1990年期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是8.84%,其中,职业教育的贡献率仅为0.48%。

在丹尼森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模型与方法当中,没能给出分别估算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具体方法。杭永宝根据丹尼森计算模型,采用“权数分配法”,从而计算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三)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方法

陈用芳基于计算经济理论中的PanelData模型,考察了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面板数据(paneldata)也称平行数据,或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seriesandcrosssectiondata)或混合数据(poolda-ta),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面板数据从横截面上看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

伴随着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PanelData模型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经济计算学家推广。在宏观经济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金融、税收政策等领域;在微观经济领域,它被大量应用于就业、家庭消费、入学、市场营销等领域。PandData模型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个体数据中所隐含的规律,也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了时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等职业教育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两方面的信息,能够提供更大容量的样本点,改善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可以用来深入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y=a+xb+U(4)

对于平衡的面板数据,即在每一个截面单元上具有相同个数的观测值,模型样本观测数据的总数等于NT。

陈用芳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教育人口为自变量,采用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四)基于熵值法的灰色关联度模型

灰色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以下模型:

R=Y×W(5)

式中,R为M个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结果向量: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Y为各指标的评判矩阵:根据R的数值。进行排序。

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

巩海霞运用基于熵值法德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江苏省1990-2007年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家庭教育支出人和财政教育投入通过适当的权重配比化成一个综合指标。再将其和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做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3%,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6%。

第9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范文

上半年,国内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消费需求旺盛。1~6月,全社会衣着类零售额增长25%,超过社会零售总额增速9.6个百分点。内需市场对纺织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品继续保持较强竞争优势,出口稳步增长。国内外良好的市场环境带动我国纺织行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233.98亿元,同比增长23.95%。增速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大类产品化纤、服装、纱、布产量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整体增长水平略高于去年同期。1~6月,化纤产量为1153.95万吨,同比增长17.89%,高于去年同期1.45个百分点;服装产量90.49亿件,同比增长14.34%,高于去年同期2.89个百分点;纱产量927.61万吨,同比增长21.07%,高于去年同期1.92个百分点;布产量233.83亿米,同比增长13.47%,低于去年同期1.87个百分点。

旺盛的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内销比重的进一步提升。2007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928.13亿元,其中,内销产值为8222.5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5.25%,高于去年同期1.54个百分点。

出口及贸易顺差增幅大幅度回落

2007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但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速度均明显放缓。1~6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7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7.55%,增幅同比回落6.9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66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28%的增速下降8.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占全国顺差的57.29%,低于去年同期32.84个百分点。造成出口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成本的上升。1~6月,人民币同比升值4.75%、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2个百分点,进口棉花加征滑准税,原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均给出口企业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出口金额27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低于去年同期8.87个百分点;服装出口483.08亿美元,同比增长21.71%,低于去年同期5.95个百分点。由于纺织品服装出口有较强的季节性,一季度以后纺织品服装出口逐渐进入旺季,因此上半年出口整体增幅比一季度有所提升。出口价格和数量方面,1~6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的价格同比增长8.17%。其中,纺织品价格同比提高4.59%,服装价格同比提高10.11%。由价格和金额同比进行推算,出口数量同比增幅仅为8.67%,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体现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逐步由量多价低的出口方式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转变。贸易方式方面,1~6月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金额为54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3%,占出口总额的72.52%;加工贸易出口176.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8%。各类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出口地区方面,1~6月我国对欧美设限地区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2%,占出口总额的31.88%,比重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其中,对美国出口115.4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2%,高于去年同期28.1个百分点。设限产品出口情况好转,美国内需较为旺盛,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较强,出口价格提高等因素是我国对美国出口加快的主动力。1~6月我国对非设限地区出口51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1%,比去年同期回落14.08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是设限产品配额管理机制完善使得转口情况减少,及主要贸易伙伴日本市场需求萎缩。

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1~6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09.3亿元,同比增长25.61%,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除毛纺行业外,各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增长;但除麻纺、化纤和纺机外,增幅均明显回落。受行业盈利状况影响,化纤、纺机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9.21%和56.05%,分别高于去年同期11和55个百分点。毛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减少,同比下降15.4%。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1~6月,全国共进口各类纺织机械22.92亿美元,同比增长26.77%。其中包括精梳机397台、自动络筒机1619台、无梭织机10795台,设备数量同比增长27%。从投资布局来看,东部地区仍然是纺织行业投资的重点。1~6月,东部地区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82.7亿元,同比增长20.2%,占投资总额的70.6%;中部地区投资总额为249.52亿元,同比增长47.38%,占投资总额的22.5%;西部地区投资总额为77.09亿元,同比增长22.44%,占投资总额的6.9%。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显著高于东部水平,中西部地区投资总额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约3.5个百分点,体现出纺织产业以投资方式进行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外需求平稳、原料价格基本稳定及行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内外环境下,行业整体产销衔接良好,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1~5月,规模以上全行业产品销售率为97.01%,产成品占流动资产比重为16.13%,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各分行业库存比例均低于5%。除棉纺、麻纺和纺机行业库存比例比上年同期略有上升外,其他行业库存比例均有所下降。行业整体产销衔接良好。

截至5月末,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比2月份新增了689户,但亏损企业户数减少了669户,行业亏损面进一步下降。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09.3亿元,同比增长23.97%;实现利润总额391.9亿元,同比增长43.8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均高于主要大类产品的增幅,体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是纺织行业发展以及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

1~5月,规模以上全行业利润率为3.66%,高于去年同期0.51个百分点,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分行业中,纺织机械、服装行业利润率较高,分别为4.47%和4.15%。除毛纺、麻纺和丝绸利润率比去年同期稍有下降外,其他行业利润率均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化纤行业由于市场行情好、原料价格基本稳定,行业盈利能力提升较大,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1.39%提升到3.43%。

行业分析师预测

纺织行为下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2007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从入世后的快速增长阶段回归平稳增长。尽管行业发展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贸易壁垒升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环境治理和社会责任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增长态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稳步提升。

下半年行业经济形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