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语文试卷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试卷讲评统计分析思路诊断满分修正专题讲评
进入高三后,试卷便与高三的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题型、每一模块的巩固,总是脱离不了试卷的帮助,在试卷的测评下才得以直观衡量出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以期查漏补缺、有的放矢。 每一届高三,都至少会经历二轮复习,在这起码的二轮复习中,各种各样的试卷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高三的一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语文试卷来充实日子,夯实知识,在试卷上绽放出一朵朵梦想之花。如何利用好语文试卷,如何对语文试卷来加以有效讲评,当成为高三教师复习的关注点和思考点,切不可真正的把考生埋葬于题海之中,让学生在题海里无助的挣扎不休。
面对高三的语文试卷讲评,很多高三教师经常会觉得那是小菜一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试卷来了就按部就班的讲析,简直让高三教师心生轻松愉悦感了。如此一年下来,那样的试卷讲评只能是实现了一个作用,即纯粹的核对答案而已,而且教师在这样的试卷讲评之后,也会发现一个让教师们自己困惑的现象,即类似的题目就算在不同的试卷中反复出现,学生们依然会该错照错,丝毫得不到一点长进。结果,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老师讲解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了无生趣。其实,此时的语文试卷讲评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只用语文试卷传达标准答案,而忽视了试卷讲评中的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反对高三教师在语文试卷讲评中按部就班的适当适量讲解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三一年的语文试卷讲评永远只是停留在正确答案的传声筒层面上。高三考试众多,诚然,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每一份试卷作出最佳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考试,测试后,作为高三教师就必须好好准备,好好分析测试结果,充分地发挥出那一份试卷该有的讲评效果来,让学生在那样画龙点睛的试卷讲评过程中得以有效突破和提升。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际操作,总结了下列研究策略。
策略之一、统计分析,有的放矢
当每一次考试结束后,无论该次考试的重要程度轻重与否,首先都要对该次
考试情况作一定程度的分析,或简单或复杂,或粗线条或精细化,可视该次考试的重要性为分析准则。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决不可忽视语文试卷讲评的这一环节,这是提升试卷讲评效果的前提和基石,如果在这一环节上不花必要的时间,相信我们的试卷讲评课真的只会是事倍功半的糟糕透顶。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这样的准备和花费,对于试卷讲评的效果只会是好处多多的。对于这一做法,我把它称之为――备试卷。
⑴备试卷,首先就是教师对考试情况的所得数据加以分析。虽然,我们语文教师总觉得数据冷冰冰,缺乏可亲可爱感,其实有些时候,感性的我们也不要对理性的冰冷数据拒绝得太过彻底,它真的能够帮助我们拨开云雾见日出,看到众多现象中的问题纠结所在。考试结束后,我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收集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包括我们所需要的最直观的总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率、优秀率等常规数据,也要包括一些更具体的数据,如客观题的得分数据主观题的得分数据阅读题的得分数据作文的得分数据甚至每小题的得分数据。这些数据,可根据每次考试重要程度的不同,加以不同的取舍和选择,但是,我相信一个原则,那就是统计得越具体越细致,在接下来的试卷讲评中它所凸显的直观效果也会更高。通过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我们会快速的发现学生在该次测试中的失分所在,直观而快速的明了学生所呈现的知识缺陷与弱点。一般来说,对于得分较高的问题,我们可以视之为个别问题,在接下来的试卷讲评中,我们只需要个别讲解,小而待之甚至一带而过;而对于得分较低,失分率处在50%以上的题目,则理所当然的要视作讲评课中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加以好好的讲解分析甚至强化引领和巩固。
⑵备试卷,接着该做的是分析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尤其是试卷中的主观题部分。通过仔细审查学生的答案,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发现学生们在答题过程中所呈现的共性问题,如共性错误、共性思维、共性缺陷等,从而在课堂中加以集体讲评,通过指点迷津,对学生作方向性的诊断引导后,达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备试卷这一过程,就像一杆秤,它会帮助我们在数据统计、答案审查后,瞬间让我们称出试卷中的重难点,称出学生知识掌握体系中的薄弱点和知识缺陷情况,从而帮助我们在接下来的试卷讲评中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提高试卷讲评的效度。
策略之二、思路再现,误区诊断
思路再现包括三个过程:一是让学生谈思路,二是帮学生提炼思路,三是教师思路引导。这三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⑴让学生谈思路,就是要让学生在讲评课上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思路阐述呈现。
随着学生答题思路的口头陈述,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和方法都会随之完整呈现
在我们的面前。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这话说得实在占理。思路就是行为反映的导向,思路错了,出路也就绝无可能。很多时候,每个人因为各自知识积累的多寡、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都会导致个人形成千差万别的惯性思维习惯,并且随着生活的积累打磨,这种思维习惯只会日益加强,愈久弥深,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带上自我的深深烙印,最终到达很难更改的程度。或许,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吧,而这个秉性,我相信它不仅仅只反映在外化的行为处事方式上,毕竟行为处事方式充其量只是一个表象,而真正的秉性不同则当是每个人内在的不同惯性思维方式使然。因此,当我们在聆听学生的思路呈现时,我们真的可以一下就明白学生们答题误区所在:有时没有思路,那只是胡猜乱蒙;有时知识错误,那当会张冠李戴;有时审题不清,那当是悔意深深;甚至有时方向偏差,呈现知识系统上的整体缺陷……因为思路上的种种问题,都直接导致他们把题给答得坏坏的。让学生谈思路,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把自己习以为常的有缺陷的答题思路呈现在阳光下,让他们的这些思路无处躲藏,接受我们的共同检阅与批驳,一旦学生的思路越被大家指摘的漏洞百出,那么这样的试卷讲评呈现对学生的警醒作用也就会更有价值,甚至在这样的试卷讲评中,让他们对自己以往错误百出却颇有自得的思路生出石破天惊的颠覆性感觉,从而对自己的思路来个全面的纠正与反思。在学生谈思路的过程中,我们给了学生展示自我错误的机会,也给了大家诊断学生思路方法的机会,同时在相互的聆听与批驳中,也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启发与纠正,真可谓一石多鸟。
⑵帮学生提炼思路,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确自己思路的错误之后,另起炉灶谋
求新的答题思路。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很容易耽溺于以往,尤其在思考问题之上,更容易沉沦
过往思路而难以全身而退。而当惯常思路一旦被人全盘否定或多面指责时,这个时候的人,就是最无助的,因为此时他正面临着过往思考方式因错误而被,全新思考方式又不知路在何方的两难境遇,可谓是步履蹒跚、进退两难。而我们的学生,在答题思路的呈现时也走到了同样的路口,这时候的他们最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作出一些合理的启发引导,从而适时的帮助他们提炼出答题的新思路,在错误与迷茫的交接点之间给他们划出一个新的方向来,让学生们得以勇敢决绝地抛弃以往,兴高采烈地奔向光明。可以说,帮学生提炼思路,是一个重要的衔接过程,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认清以往,继往开来,而不是身陷绝地,心灰意冷。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唯有如此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才能让学生们积极的从新的角度来重新思考考题的作答方式,激活他们的思维,而不是只以消极打击学生为趣事和目标。
⑶教师思路引导,就是针对那些共性错误题目时,教师在对学生的思路作破
立之后,给学生提供教师答题的思考方式和规范思路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喜欢跟着感觉走,总以为我们已经点拨
的非常清晰到位甚至明了透彻了,于是一厢情愿的以为学生也该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可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或许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当有些学生在我们浮光掠影的思路点拨中,已经大致明了并开始启动了新的思路,但是千万不要忽视很多学生,他们仍然很有可能还停留在迷惑茫然与犹疑中,如果这时候,我们一刀切的等而待之,急急忙忙的赶赴另一个题目的思路重现,那我相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一点点的吞噬掉,因为他掉进了一个深渊,一个不知方向、不明就里而只知自己已错的尴尬境地。更何况,我们刚刚否定了他的原有答题思路,而学生在接受新的思路启发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缓冲的,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接收并消化,从而实现更新内化。所以,此时,我们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适当的点拨之后,和学生细细谈谈我们教师在遇到这个题目时的思考方式和规范思路,如读题审题、信息筛选、知识储备抽调、逻辑认识推理、甚至包括答案的组织整合等,从而给他们提供一个可观摩可效仿的模本,并且在这样的模本下理出一个新的行之有效的头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要期待学生们的良好作答,也当是在理顺了思路那个源头后才会迎来清流汩汩的,毕竟思路决定了出路。
策略之三、满分修正,知行合一
当我们的试卷讲评课行走至此时,我相信学生们一定已经有所启发和有所收
获了。但人们都说,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既然已经行进至此,我们也不妨把试卷讲评做做圆满。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教师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让学生们记几个关键词就匆匆别过,赶往下一个困扰学生们的共性题目。其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也不存在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我们高三这一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奔高分、奔好分而来的。所以,在这样精心取舍过的试卷讲评课上,我们实在不要放弃那些可以让学生们实践出真知的极好练手机会,让他们彻底全身心的动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们再来一番精心的答案修整,让他们向满分或者靠近满分的方向踮起脚尖再试一试。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心中知道的东西,而一旦在表述
或者形成文字后,总会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知行脱节,或者说在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情况。相信,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应该更会比比皆是的。听听都知道,动手时候不知该往哪儿走,大概这就是学生们的常态。
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拿起笔来,尝试一下向满分进军的挑战。此
外我们的学生大都喜欢做客观题,而有些厌嫌了主观题,而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题目往往也集中在主观题上。一般而言,主观题的答案往往会是层进式的,环环相扣,一点考虑欠周,就会引起连锁丢分。此时,我们正好借机考考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思维缜密度,看看在老师的讲解点拨之下,还能与参考答案产生多么遥远的距离来。
当然,考量的结果往往是屡试不爽的,当学生们努力的写完精心修整的答案后,再与参考答案一对照,他们往往自己会发现扣分点还是此起彼伏的。通过这样修整答案的练笔润笔,一则可以挫挫他们的自得之意念,二则也算好好的让他们了解了一回知行合一的难度有多高,三则更能让学生们树立答题思路的周密性、答题规范的重要性与完整性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策略之四、专题讲评,突破提升
试卷讲评课,充其量还只是抓住了每份试卷上的一些共性题目,并且以此为
契机,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此类失分多多的重要题目做了一回细细思考和精心讲评,但是毕竟数量有限,长此以往,有些讲评也真的只能是灿若流星,昙花一现而已。所以,针对有些学生特别容易犯错的共性题目,我们不妨也能够在试卷讲评过程中适时、适当的举一反三,进行必要的巩固训练,不求像初次遇到它们一样面面俱到的精细讲评,但是能够让学生们说说思路,谈谈想法和认识,我想在课堂上也就够了,至于追求满分效果,则可以放在课后让他们对照完成。
语文试卷由常州一中和__中学共同命题,总体难度较大,成绩弱的学生不会,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这样的试卷区分度不高。这样的试卷对优秀学生来说并无优势,以至于他们学校高分人数很少,在语言运用题、文言文翻译、诗歌欣赏以及名句默写几大题上十分严重。学生答题不规范,十分严重。周主任认为,试卷难有难的好处,教学上既要关注难题又不能忽视基础,让学生有做难题的心理准备。
__中学用的资料主要是《核按钮》,这一点跟我们一样,除了《核按钮》外,他们每周有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用和把关都是由钱校长一人负责,__中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的写作将无话可说,阅读资料涉及的内容广泛,体裁不一,阅读同时也给予指导。
__中学高三从今年9月1日起(他们暑假为补课),开始复习,他们的语文并没有依照常规的按考点复习,而是从文言文阅读开始,一直到上次联考才复习结束,历时近4个月,其间顺带着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有计划的复习一遍,至于他们是如何将教材顺带复习,周主任讲的并不清楚。联考结束后,他们开始复习诗歌欣赏,计划今年寒假前结束,一个多月时间,明年3月底4月初结束现代文阅读,同时结束第一轮复习,考点中的基础知识运用,他们打算在第二轮中再复习。
高三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势必要求课堂高效,__中学对高效课堂的要求也很高,每节课抓重点环节,以学生为本,有比较具体的考评机制(如何考评,他们语焉不详),课前、课后都有要求(具体如何做,周主任闪烁其词)。
关于作文教学,周主任说,__中学比较侧重于记叙文的写作,作为优秀的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突显出来,写记叙文不失为得高分的捷径,现在高考中大多数的学生都写议论文,这类文章特别容易成为 “大路货”,中等学生,语文素养又不高的,可以做议论文训练,而优秀学生,或者是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一定让他们写记叙文,写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文章有个性,容易得高分。
从与周主任交流来看,__中学语文的高分不是凭空得来的,他们抓重点,什么是重点?是课堂的高效,是课前课后的精细,是对高考的细致研究。
1.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今年考试说明语文有5点变化,要把它研究透,多于外校、教研室联系,了解考试信息,确保在信息上不闭塞。
2.以后我们的复习要更加的精细,细化到每一天,每一节课,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工作,每周周练确保网上统一阅卷,研究数据,很好的使用数据,指导我们下一步复习。
3.不折不扣继续推进高效课堂,将高效课堂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最主要阵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
关键词: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措施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搬原题,缺少原创
老师手里有很多资源,以往各届的高考题以及考过的周考、月考各种小检测的试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这些试卷反复讲解,并没有根据原题作出任何的改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会的学生产生了厌倦,使原本不会的学生也只是加深了记忆,并没有学会变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手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可以把试卷整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进或加深,再让学生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要比照搬原题高得多。
2.机械性教学,湮没了语文的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机械性的语文训练,缺少语文个性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做题,或者老师一直在讲解,枯燥乏味。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高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高三需要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老师不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道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上,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拿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渗透、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机械性教学更加有效。
3.训练无序,缺乏效率
在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训练中,随意和散漫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只关注高考和考题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反复地将各类试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做,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不是多做几道题就能立竿见影的。老师不要总是强迫学生做题,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性训练,不要一会儿跳到这个知识点上,一会儿又跳回来。
二、新课程标准下实现语文良好发展的策略
1.要研究考纲,真正吃透考纲的精神
每个高三教师的手里都应该有一本考试的大纲,老师应该认真地阅读并吃透考纲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适应国家新课程的形式,对国家新课程的标准予以理解,再将大纲上所涉及的知识点分类总结,然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理解参透这些考纲的内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出试卷,讲试卷,忽视了知识点的渗透。
2.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有一个漂亮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追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如果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考试的机器,那么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要求学生都能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
3.改革训练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于素质的衡量偏重于智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不够,任何教学如果少了学生的兴趣和意志,结果都是老师空忙。所以,老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疑难问题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给出的结果中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讲授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的好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也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了,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很注意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提高了;其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之前语文课上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课或者学生在不停地做试卷,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疲惫,而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将考纲总结出来,择其优而教学,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课堂和谐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会应试的机器,老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融入课堂中,充分注重学生将来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改革始终面临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严峻挑战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而新课程改革的出现缓解了传统应试教育对于语文的压迫感,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将考试换一种形式,讲知识分类汇总选择优而精的考试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比之前做十份试卷的效果好得多;新课程改革也不是不让老师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消化总结,老师起辅助补充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至于在这个大环境下究竟要怎么做,这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一套方法。
参考文献: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一些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引导”二字。
教学的生命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探究,是引导学生对个体学习激情的激发。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一些尝试。
一、精讲精练,重在引导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了。但这种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大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多是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而且纯粹“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是无益的频繁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进而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同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得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影响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发现、思索、解决问题,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可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应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三、向“引导”要效益
教学上必须多注意引导,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的做法,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教师往往过于居高临下,冷却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
一、化繁为简
当前课堂低效主要表现在:内容“胖”,环节“碎”,训练“浮”,形式“花”,效果“虚”。大道至简,只有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追求简约语文,才能使课堂丰厚、充盈。其要点有二:
依纲扣本。新课标注重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它的相关原则和规定在语文考纲中有具体体现,而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高考的范围和要求。在复习中,教师要依据考纲,对所有规定的考试内容实现复习全覆盖,强调回归课本,回归学科体系。教师还要关注教材内容与考题的联系,关注课后习题与考题的关联。
课堂“瘦身”。教学是减法的艺术,教师要敢于、善于“留白”,给学生思考反刍的时间;要注意用核心知识教学来“修剪”课堂,让教学活动简单明了;要牢固树立效率意识,讲授时要言简意赅,不必追求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考点,关注创新考点,集中目标,实现课堂价值最大化,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化零为整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关注家国人生。语文好学但难学好。好学,是因从小就学,有基础;难学是因语文外延与社会生活相等,涉及面太广,知识零碎、难掌握。例如名句名篇默写、成语辨析等,都是常用、常错、极易回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潜移默化,把头脑中的知识碎片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现在高考题很少直接考查概念、定义,更多关注实际运用能力。阅读及作文出题既规避时政热点,又暗合时代精神,这需要教师通过精选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上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开阔思路,做生活的有心人。
研究高考真题,善于“借题发挥”。高考试题的权威性、规范性、准确性、严密性决定了它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和训练材料,研究这些试题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备考针对性。同时,让学生认真研做近几年的高考题,也能使他们在应考时有种熟悉感,减轻心理压力,利于发挥。通过分知识点复习,学生对语文试卷的框架有一个整体认识,对每部分考查哪些知识点了然于胸。应特别强调“借题发挥”,将高考题的呈现作为复习教学的切入点,将高考题的解答作为复习教学的基本点,“发挥”则指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方法正确解题。
三、化难为易
要化难为易,关键是讲规范、讲方法。一是训练要规范,如作业按时、解题限时、考查定时等,训练题编制在题型、内容、难易程度上尽可能与高考题对应,避免游离于考试内容之外的训练,减少教师边缘性知识的讲解。二是答题要规范,思路方法、答案要点合乎要求,要特别注意答题模板的架构,做到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避免空话套话,并尽可能恰当运用一些专业术语。三是书写规范。对格式、字迹、标点、作文文体等要求规范,对平时评卷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要明确指出,严格要求,使之懂规范、讲方法,这样才能化难为易。
四、化教为导
复习中要明确提倡退教还学。教师应尽量只做答疑式和点拨式讲授,更多关注学情,着眼考点,分清学生对考点的“五知”,即已知、熟知、基知、未知、必知。针对学生的普遍性问题教学,响鼓重锤,有重点地讲;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教学,分层施教,个别培补;找准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教学,抽样分析,有针对性地讲。引导学生反思提炼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及解题方法,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高三课堂最终追求的三重境界是:学生学会,学生会学,学生会用。
不久前,我在本校上了一堂区公开课,授课内容为高三语文复习语言应用板块中的句式变换和重组。课后,我将学生整理的课上例题和练习的答案收上来批改。本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批改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只做对了十二道题目中的八、九道题,仍有少部分题目出错,语文成绩差的同学更惨,有的只做对了两到三题。惊讶之余我反问自己,我的这节课上得到底怎么样?一堂被同行评价较高的公开课,为何对学生而言效果却是如此的不理想?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学生的答案发现,学生做错题目很少存在方法上的问题,恰恰错在组织答案时语言的表述。
这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例题和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我来评讲,讲完学生再做巩固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按理说这种教法已经改变了那种老师只动嘴、学生只动笔的老套模式,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就是“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主导作用。那么,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就不能单看老师讲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学得怎样。如果学生在一节课上没有什么收获,那么,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一堂失败的课。
高三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教师都希望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大的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一节课讲的内容多是否就是容量大呢?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如果一堂课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太多,从接受心理上来说,学生很难对每个知识点都留下很深的印象,更难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内容。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不如就其一点,挖深搞透,让学生充分领悟,完全掌握。我认为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有收获。
高三复习的语文课堂,教师也不宜讲得太多,特别是主观题的复习,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方法,总结规律,把握细节。学生思维过程不等同于具体的书面表达,这中间还有一个着笔时对语言的组织过程。例如,在句式的变换和重组过程中,由于句子通顺流畅的需要,学生在表述答案时必须增删或调整个别词语,而这些细节又容易被学生在对句子进行宏观把握时忽略,只有落实到纸上时学生才会发现。学生复习中欠缺的正是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就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也难以真正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更谈不上有所创新的思维和精神。这一点很容易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没有写的过程,学生就无法发现语言表述中的问题,语言运用的能力就无法提高。写也有多种方式,在讲义上做是写,上黑板板书也是写,关键是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和体验。语文课堂如果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无疑是一条好的途径。
新课程强调全面发展,这个全面不能仅仅理解为学生个体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应理解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容量大,速度快,对语文基础扎实的同学来说是好事,但对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课上的解题思路分析也许原本就听得一知半解,课后落实到纸上时,就无从下手,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得到提高,与成绩好的同学之间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赶不上整体步伐,这就违背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思考过后,我在另一班授课时,就将这节课两大块的内容一分为二,对每块内容充实了习题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求快,不求全,让学生上黑板写出答案,充分暴露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共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搞懂。课后,再将学生的练习收上来批改时,情况就比前一个班好多了,几乎没什么错误。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原点思考 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