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国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什么不同?知识管理是“皇帝的新衣”(Martensson,2000)拟或“新瓶旧酒”?Gourlay(2000)和Beckman(1999)把知识管理说成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Broadbent(1998)、Streatficid和Uilson(1999)宣称:公司和信息领域已经做与知识管理活动相关的活动许多年;Steratficid和uilson(1999)则说知识的概念在知识管理学内被过分地简单化了。然而,随着相关文献的增多,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图书情报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应该研究知识管理,并结合图书情报学进行广泛的研究。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深入人心。1997年,一项对200多家同类大型公司的调查显示,80%的公司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重点。在高科技部门、咨询公司知识创新更多。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生产率、帮助决策、实施顾客服务以及创新等,其潜在价值可以说无处不在。
在图书馆学领域,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兴趣更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中心,其知识转移与共享贯穿于图书馆各个业务工作环节之中,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转移与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其运用已深入到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建设、技术构建、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制度安排、读者教育、战略制定等方面。
尽管知识管理源于企业文化,并被广泛运用,但是知识管理概念依然模糊。许多人尝试过从理论的角度去定义知识管理,并且确认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有不同的理解,但仍没有表达清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Martenson,2000)建议: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的代表性,而不是知识本身。但是,这种说法使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分更加模糊不清。因而有人从概念和操作层面上来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
要区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必须找出两个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这就必然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般把数据定义为用来作为推理、讨论、计算基础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把信息定义为知识和智慧的接收和交流,把知识定义为通过总结能力或运用知识能力的经验或者理解真理以及对事实的推理能力,并且把智力定义为理解。Meadow认为数据是混在一起的各种符号,信息并没有广泛认可的意义,其暗含的意义是正当的和有用的数据。而知识比信息有着更高层次的确定性和正当性。智力,则是一种信息的形态,同时也是推理能力的尺度……由上可以看到几乎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上,这些概念都是重叠的。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
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
・内部知识的创新
・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
・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
・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
・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
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
小结
在国外知识管理这一领域很多地方与信息管理重叠并且理论基础薄弱,但在许多组织中知识管理切切实实在起着很大作用。知识管理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实践构成的,这种实践是在政策、工作常规和组织结构中不断变化的。具体讲,可以归纳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明确论点:
・知识在实践中大多被定义为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仅仅包含于那些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的活动中。
・知识管理就像它实践的那样,意义在于方便隐性知识的共享,共享在研究与实践中是主要的重点。
【关键词】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竞争优势
一、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和角逐。每一个企业作为特定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存在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优势,它必须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形成整合功能的体系成员,才有机会真正发挥其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绩效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整合、协调和共享知识,在供应链流程、人及技术等方面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增值的过程总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供应链管理整体运行情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更是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于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改革是摆在供应链管理面前的棘手问题。供应链战略需要决策,决策直接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三种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价值链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运用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实践进行指导,对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尝试。
二、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工具
(1)绩效标杆法。绩效标杆法(Benchmarking)广泛存在于各类行业竞争之中,就是寻找业界的绩效“标杆”企业,制定战略并将自己的现状与该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绩效,辨别并吸取优秀经验和管理方法的绩效评价工具。绩效标杆法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系统优化和持续改进思想。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首先选取行业中的供应链绩效卓越的“标杆”企业,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其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计划和策略;然后,是供应链绩效全方位比较与学习的系统过程,对自身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最后,建立起在绩效标准、设计绩效过程、确定度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绩效评估和使自身得以提升的“追赶路径”。(2)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一种复杂的、涵盖组织目标设立和评价的体系。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在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法就是层层分解目标:首先,制定供应链战略层目标,比如,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工作设计等;然后,制定供应链战术层目标,比如,库存策略、配送渠道和运输及转运方案的选择等;其次,制定供应链运作曾目标,比如,订单及作业计划、车辆送货路线等;最后,界定供应链预期成果,进行绩效审查,提供反馈。(3)平衡计分卡。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几经演变,已经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绩效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最初的绩效评价工具。围绕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财务角度,供应链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在提供给用户具备一定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条件下,系统成本最低。财务角度的目标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用财务指标说话。主要体现在股东价值、资产利用率、利润率和销售额等方面。顾客角度,顾客需求作为供应链拉动型战略的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供应链绩效集中体现在顾客对产品质量、成本、服务、交货期等要素上。衡量指标通常有送货准时率、顾客满意度、合格品率、退换货率等。内部过程角度,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衡量就在于其围绕核心企业,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内部过程的合理、畅通是供应链提高效率和反应的根本。比如,生产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成本控制、生产周期、应急系统反应、内部纠纷处理和利益分配等。学习成长角度,供应链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竞争优势的持续。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学习才能成长,使得供应链成为一条不断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最终体现在知识资产、市场创新能力、员工学习能力、新产品研发技术等指标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1)供应链与价值链。供应链被认为是通过对信息流、物
流、资金流的整合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制成中间产品的过程到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的模式。价值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价值链是一切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其辅助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最终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我国学者郑霖、马士华从哲学观点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与区别,首次得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的结论。迟晓英、宣国良通过对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涵义、发展和研究状况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结论,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供应链思想是面向效率,主要是围绕物流、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方面。随着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两者将在更多的方面交叉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相辅相成,最终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具备卓越绩效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功能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2)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创新者,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更加密不可分。达文波特曾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的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即人的因素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管理,运用绩效评价工具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途径,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后供应链绩效管理有了新的含义和架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管理实践系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合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形成三个互相作用的合力。知识管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供应链实施绩效评价的前提;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工具,而基于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导向;供应链管理最终建立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基础上,为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实现路径。
四、结论
第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一个管理实践系统;第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合力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M].Financial imes.London:Pitman Publishing.199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郑霖,马士华.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J].价值工程.2002(9)
[4]迟晓英,宣国良.正确理解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4)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1991年,Tom Stew
-art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智囊》,标志着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及应用领域,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理解为: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问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这些定义中反映出了一个共性,即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及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所谓“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效组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源于组织独特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本质是组织的知识及知识管理。从特征维度上看,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即独特性、价值性、创新性以及持久性等,这些特征渗透到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具体如下:(1)知识管理是以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在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内外部知识资源致力于企业的创新是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为知识管理指出方向,更重要的是确立知识管理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及价值。通过面向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资源(组织结构、技术设施、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在知识管理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活动的作用下,建立适应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渗透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开过程中,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2)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构建而成的,强调持续创新、稳步提高、增强优势以及适时变更资源取向,企业通过知识的存量和积累,促使其竞争优势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扩展,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但若不经过企业的学习而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积累或存储,也无法实现知识的吸收及创新。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学习,建立知识型的学习组织体系,确保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3)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由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增长,而是由创新引起的增长。”而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也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及方法,整合企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升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发挥效能,有效整合、消化利用以及共享创新知识资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关键效用。(4)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在产品及服务中,强调顾客的满足度,增加了顾客的忠诚度及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通过获得、共享及创新知识,对企业知识库进行有效扩充,将静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动态的创新力、发展力,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三、实施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树立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理念。知识资本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最早提出,其实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强调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及顾客资本三要素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管理层就必须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新理念,为企业员工营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建立积极主动的激励机制。此外,高层管理者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再认识及再评价企业当前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辨明企业知识资源的优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及开发,挖掘企业知识资源的成长潜力,真正地贯彻及实施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2)建立企业知识库。建立企业知识库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能使知识有序化,有效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组织的协作与沟通。要建立好一个企业的知识库,必须强调如下几点:一是知识库的内容要体现企业特点。不同类型的知识,其表达方式、效用均不同,直接影响着体系设计和检索策略,在构建知识库时,应结合企业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类体系。二是通过知识转化丰富知识库。知识又分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两种,在存在形态、作用原理及经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对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尤其是更微观层面的隐性知识,对此,企业可以创建各种适合的条件,通过员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三是适时更新及维护知识库,即一方面不断进行静态知识获取,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动态知识创新,从而有效确保知识库的实时价值。四是促进知识库的利用,对此,可通过采用提高知识库检索效率、知识贡献者进行奖励、营造知识创新环境等措施进行。(3)建立知识管理创新体系。一是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具备立足市场,洞悉市场变化,熟悉竞争对手的情况,敢于抓住机会创新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必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风险意识。二是组织结构创新。知识作为企业的稀缺资源,应由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管理,这就要求设立知识主管和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可以由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部门转变而来,也可以由企业的若干部门进行整合组成。三是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各组织层面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4)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外的具体表征,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经营管理者所倡导和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在企业运行中,知识共享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加效益的有效方式,然而,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员工往往倾向于以自己在知识占有方面的优势,来保证自己在企业内的地位和待遇,这使得企业员工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具有竞争的天性,这种天然的竞争性甚至会导致企业员工之间沟通的障碍。因此,要克服这些倾向,就必须建立促进知识的学习与共享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从员工的心理源头出发,引导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最终形成知识创新,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经营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张润彤.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梅书种.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商情.2012(4):104~10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糊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9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1.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及其特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是评价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果,反映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度、吸收度、整合度及其应用效果,研究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所达到的程度。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具有内隐性、多维性和循环性等特性。内隐性即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包括推动管理绩效增加的显性绩效;多维性既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知识技能、经验的提高和增加,还体现在组织中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组织知识的丰富而带来的整体绩效的增加;循环性是指知识管理所带来的绩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组织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实现高校图书馆组织知识管理循环往复的过程。
1.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及意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研究中,王莲等人从以人为本、知识增值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知识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然后测度图书馆知识管理水平。穆颖丽则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框架,从知识管理应用的多维角度构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知识管理的思路与途径。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衡量和测评实施知识管理的成效,进一步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管理能力,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让管理者看到知识管理实施带来的价值,进一步推动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实施,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从3个方面构建管理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第一,从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要围绕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共享、整合与创新、应用等几个方面选择要素。第二,知识管理的运行需要借助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文化环境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从而形成知识管理运行的影响因素。第三,知识管理实施后对高校图书馆整体的影响需要从知识管理绩效素质评价、能力评价和效益评价3个方面综合分析。
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研究以某具体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绩效测度为例,基本过程如下。
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和确定模糊集合
指标评价集U:U={U1,U2,U3}。确定评语等级论域V={v1,v2,v3,v4,v5}={优,良,中,一般,差}。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邀请专家对各个层次指标权重进行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软件获取指标权重分别为:W={0.319,0.293,0.316}。W1={0.224,0.285,0.237,0.254},W2={0.24,0.273,0.23,0.257},W3={0.306,0.368,0.326}。
3.3 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矩阵
邀请专家打分对各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从而确定单指标的隶属度:
B11=(0.156 0.444 0.244 0.156 0)
B12=(0.164 0.302 0.334 0.133 0.034)
B13=(0.239 0.461 0.261 0 0.039)
…
B31=(0.198 0.469 0.167 0.098 0)
B32=(0.314 0.379 0.239 0.058 0)
即以上对应每个求得uij的模糊向量,把它们分类作为指标层评价的模糊矩阵:
R1=(B11,B12,B13,B14)T,R2=(B21,B22,B23,B24)T,R3=(B31,B32,B33)T。
3.4 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求得对应每个ui的模糊向量为Ri与其二级对应指标权重的乘积,则:
B1=W1*R1=(0.232 8 0.392 8 0.237 1 0.098 2 0.018 9)
B2=W2*R2=(0.305 9 0.434 3 0.141 4 0.066 9 0.010 5)
B3=W3*R3=(0.274 0.415 0.216 0.073 0)
从而构造了一级指标评价的模糊矩阵R=(R1,R2,R3)T。
同理,确定最终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向量元素集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0.412对应绩效评价等级为良,表明该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绩效水平相对较好。
4 结 语
图书馆作为一种承载知识集散功能的社会机制,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 发展。知识管理绩效的提高有待在知识链过程管理、软硬件环境和绩效检测与评估等方面加以研究,更好地促进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灰色多层综合评价;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061-02
1 引 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1]。企业管理者通过知识管理绩效评估,衡量知识管理的业绩和发展成果,从中找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国内外许多学者就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曾在文献中对其进行过研究[2-4]。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均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是描述性地判断企业知识管理效果好坏,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好坏程度,导致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处于“部分确知,部分不确知”的状态,具有很高的灰色性。本文建立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知识管理绩效模型,分析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套适合知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企业评估、跟踪和实时监测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准则。
2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企业的组织特性和知识管理的特点,从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知识管理设施、企业效益五个方面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并选取多个子指标,建立了一套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
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
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
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
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
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4 结 论
本文提出知识管理绩效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将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文中评价样本矩阵是由评价者根据预先给出详细指标和评价标准情况下得到的。本文的研究工作只是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分析的初步尝试,以求为知识管理的定量研究工作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张瑞红.企业知识管理现状、风险与绩效评价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张瑞红.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关键词】 食管支架;置入术;护理
食管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开展非手术治疗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的新方法,也是临床介入治疗食管腔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1]。能有效解除病人吞咽困难等症状,保证食物摄入[2],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我科从2003年开始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17例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的病人,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例病人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食管手术后吻合口狭窄12例,食管肿瘤3例,肺癌累及食管形成瘘2例;所有病历均经X线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不同程度的狭窄,10例病人不能进食,7例仅能进少量流质饮食。
1.2 方法 在患者先行狭窄处球囊扩张后,在X线透视和电视监视下,首先将导丝经口送入食管,通过狭窄部进入胃内,然后沿导线送入球囊导管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后,待支架中部对准狭窄中部时,缓慢释放支架,支架脱离置入器后取出置入器。
1.3 结果 17例患者均一次性支架安装成功,当天即进食通畅。支架放置后,病人均出现疼痛、异物感,但无出血现象。2例支架移位物嵌顿1例,经积极处理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此手术为近年来开展的新手术,患者对手术的方式不了解,且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多有恐惧、紧张心理,护士应详细介绍手术经过:患者需配合的问题,使之积极主动配合;同时需面对可能出现的食管支架置入后的不良反应等心理压力。因此,在置入支架前,为患者及家属展示支架的原理,支架置入时及支架置入后的原形,类似典型的病历资料以及使患者之间交谈和了解病情的改善,术后感觉等情况,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有无呛咳窒息,呼吸困难,皮下气肿。及早发现有无吸入性肺炎和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有无呕血、黑便及注意进食时的吞咽状况,以便了解食管内有无支架脱落[3]。
2.2.2 饮食护理 原则上术后4~6h可以进食流质,特殊病人应遵医嘱以免过早进食而引起支架移位。支架固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进食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但不可食用大块状食物或易成团、成块的粗纤维饮食,以防食团阻塞支架。饭后用温开水漱口、冲洗留置支架的食物残渣,防止食物积累堵塞支架内腔。
2.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疼痛:支架放入后,由于扩张黏膜撕裂及支架撑力等因素,绝大多数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骨后异物感,支架位置越高症状越明显。应及时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做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告诉患者这是手术正常反应,使其放松心情。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对症处理,但在用药前首先排除心绞痛、气胸食管裂孔等并发症。(2)出血:支架置入前常需要扩张,局部损伤可致出血,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支架置入出血发生率10%~15%,原因是肿瘤组织及吻合口充血糜烂,操作过程中对肿瘤及吻合口的触碰和扩张。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痰量、性质,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如出血量大,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输液扩容,以防发生出血性休克。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呕血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应每2h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每4h测体温1次。出血停止2h后应予凉流质[4]。
2.2.4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嘱患者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进过硬、过热的食物,戒烟,不酗酒,保持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指导正确的饮食,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食管狭窄扩张改善情况,勿用力咳嗽,以免支架移位,如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的情况下,要告诉病人在支架置入的同时,还要进行病因治疗,介入或放疗,以抑制肿瘤快速发展,延长支架开通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绍红,陈浪,张青梅,食管手术后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放射学实践,2002,17(2):121.
2 谢劲龙,董海华,余军毅.内镜下放置记忆合金支架晚期食管癌狭窄15例.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24:37-3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医院;人事管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医院人事管理中实行前与实行之后人事管理满意水平的变化,其中以2017年5—10月期间为实行之前的水平(医护人员390名),以2018年5—10月期间为实行后的水平(医护人员390名)。对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前后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医院的资料,分析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之前医院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加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出新的管理方法。①转变医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医院必须改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才以及人才的管理,这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医院的自身情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规划针对该院的专一管理方法。同时也需要重视医院员工的个人利益。②增强医务人员的医学专业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对新兴技术的培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以及定期培训,在为医务人员的职场晋升安排培训时要选用具有针对性的且专业性强的部分作为培训内容,且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性,确保培训工作的长期性、有效性和专业性。③完善医院的岗位招聘制度。医院各职位的招聘首先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然后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招聘岗位,之后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实习等过程,在保证所录取员工人品的基础上择优录取。④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建立合理激励制度,增强医务人员工作的动力,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时也需要注意到医务人员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包括具体岗位工作职责、工作量、压力、难易程度等,不同的岗位可以考虑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以确保整个绩效考核的公平与公正。根据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来调整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工作水平的变化情况,工作水平具体可以体现为人事科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制度、岗位招聘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法这4个指标。该院自行设计评分量表,为人事科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制度、岗位招聘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法这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分数为25分,总分为100分,分数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数越高,说明医院工作水平越高,应用效果越好。同时自制问卷调查员工对该理念应用前后的满意度水平变化。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后工作水平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工作水平总评分为(90.23±7.23)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之后,工作水平总评分为(95.70±5.25)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39,P=0.0003<0.05)。
2.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后员工满意度水平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前,医院全体员工平均满意度水平为75.38%,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后,医院全体员工平均满意度水平为92.1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07<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方法
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
1.2.2风险管理方法
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者对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91.37±5.21)显著高于对照组(72.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2,P0.001)。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6-01
质量(quality)是指一种产品或一项服务工作适合于完成预定要求的属性,预定要求取决于使用目的。工业企业把质量解释为“产品的适用性和顾客满意的程度”。质量受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护理是一项服务工作,护理质量取决于护理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预定要求的满意程度。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是根据医院任务和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依据医学和护理学原则,在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中,所达到的合理的满意程度。应当指出,“护理服务满足服务对象预定要求”中,有些是明确规定的要求,如静脉输液要求无菌、三查七对等。有些要求是潜在的,如输液时和输液后应使病人摆放姿势舒适等。质量包括的含义是很广泛的。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改革的深入,护理质量的内涵不断在扩展。
1 护理管理质量标准
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深入,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在医疗服务大系统中,护理在医疗服务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工作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与护理工作质量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护理工作质量层次的研究包括以下两方面[1]。
1.1 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来源于护理工作中形成并富有成效的规章、准则、责任制、工作制度及各种服务要求、操作规程、技术规范和材料要求等,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来源于上述内容,但又不同于之,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更具规格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详细地说护理质量标准更具体、明确、有形、便于检查、便于量化。制定的标准能真实而动态地反映护理工作质量状态,护理工作的标准包括护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突出反映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做到有点、有面。护理工作的标准依据不同时、不同室,有不同的项目要求和权重,这些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此构成护理标准体系,而护理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又是医院全面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服从于全院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
1.2 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①医疗护理有关文件及书写检查。②临床护理中的晨晚间护理和一级护理。③基本技术操作中的静脉点滴。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它以经营为目标,由全体员工参加,包括员工培训并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在全过程中对产品的全部质量进行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条重要的管理途径和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组织长期成功。全面质量管理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是“三全”、“四个一切”。“三全”――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管理[2]。“四个一切”――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工作按PDCA循环进行。TQM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是把质量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整个管理过程和全体人员的全部活动均纳入提高质量的轨道,以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以组织中的各部门和全体人员为主体,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本手段,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作用,保证和提高质量。它使质量管理从单一角度转变为多角度,成为全员参加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从总体控制和深化程度上均达到了新水平。
3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3.1 PDCA循环步骤 (1)计划阶段按目标制定计划,此阶段包括四个步骤:①收集资料。②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③找出问题的主要因素。④制订明确的计划。(2)实施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五步骤,按预定的计划组织所属人员合理实施计划。(3)检查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六步骤,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在检查中了解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质量分析,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工作。(4)处理阶段包括七、八两个步骤。第七步骤,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成绩,分析问题,纠正错误。第八步骤,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意见转入下一个循环解决。总之,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方法[3]。
3.2 全面质量管理 ①大环套小环。PDCA循环是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的制约环。例如,对护理管理来讲,大环相当于护理部的质量管理,小环相当于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而小小环则相当于每位护士的质量管理。各病区以护理部的管理目标作为依据制定、落实PDCA,各位护士则按病区的管理目标制定、实施工作中的PDCA,由此通过个人、病区的质量管理达标,保证护理部质量管理的成效。即小环保证大环,从而推动了护理质量管理不断地发展和提高。②阶梯式运行PDCA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台阶,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如每一次护理质量的一个循环终了,就实现一定的管理内容和质量目标,使工作提高一步,达到一个新水平。但是,每一个管理周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规定,而不是一个无限期的计划。护理质量管理循环是一个综合性循环,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衔接,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经常启动检查系统,根据检查结果,对照标准,查找差距,以便在下一循环计划制定中改进目标,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4]。
4 结 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护理理论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些都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点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人本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8(07).
[2] 赵荣,胡亚丹,董有莉.论新形势下护理管理适应改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