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信息学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学生;新媒体
一、信息畅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环节
自我国1999年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渐渐得到凸显,其后在2008年,从美国开始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至今已演变成一种难以解决的社会现象。2016年5月27日,国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文件,文件中强调了“各地高校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完善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1]可见,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下,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即是新媒体平台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建设,这一举措也是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2017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19万,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依旧严峻。”[2]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下,国家公共服务部门、机关保障就业创业信息的准确、信息渠道的迅捷畅通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校园招聘一直是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的重要来源,在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事业中起主要作用。在当前吉林省就业创业形式依旧严峻的情形下,丰富就业创业信息渠道是破解困局的可行之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这些移动端上的APP占据着人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因此,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能力不容小觑,俨然成为信息传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鉴于此,建设成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是进一步稳定、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率重要发力点之一。
二、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现状
微博、微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是目前两个用户基数最大的社交媒体,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两大新媒体平台。故而本文主要考察研究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在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上的表现,通过对这两个用户人数最多的社交媒体上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流通的考察进而总结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的从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作为吉林省垂直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机构,该机构的新媒体建设情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该机构并没有新浪官方微博,但在微信上有其实体认证对的微信公众号——“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但只有一条在2017年3月23日的历史推文,推文数过少,而且点开服务栏目,弹出的只是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网页链接。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并没有依照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逻辑提供信息服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过于简单,或者说只能算是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微信端进入口。没有微博账户,微信公众号建设较弱,说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新媒体服务平台建设意识较弱,信息服务体系并未成熟、完善。微信公众号“吉林就业”的账号认证主体是吉林省就业服务局,该微信公众号基本每天或者隔几天都会推送专业、权威、及时的就业政策,就业新闻及就业相关动向。吉林省就业服务局的微信公众号基础建设尚算齐全,但是就每条推送的阅读人数和点赞数来看,每篇文章平均阅读人数不过百,每篇文章平均点赞数不过30、40,评论区基本空空如也,并没有很好地互动。与吉林省每年数以万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说明微信公众号的受关注度、影响力较低,可能存在推文内容的不吸引人、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力度等不足。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并未开通微博账号,信息渠道的覆盖度还有待加强。综上所述,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建设尚未完备,仍存在可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微信公众号建设不成熟、不完善,微信公众号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不够,微博信息服务渠道缺失,信息渠道覆盖度不强等问题凸显。
三、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服务平台建设建议
根据上文研究中发现的新媒体服务平台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以期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备。1.拓展新浪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服务系统。如今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社交软件如井喷般涌现出来,而后大浪淘沙,腾讯公司旗下产品微信和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两大巨头,微信与新浪微博持有绝大多数网民用户,这两个平台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微博带动话题热度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微信上基于强社交关系的信息传播,在效率和时效上都有助于信息的推广。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侧重点自然在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上。据笔者查阅,吉林省高校毕业生曾在微博上发表有关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办公程序和工作效率的问题,说明高校毕业生在新浪微博平台上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解答问题。对于目前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媒体平台信息服务情况,在拥有微信公众号的同时应启动新浪微博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并且,新浪微博较之微信具有公共性强、开放度高、社会效果强等传播优势,依据新浪微博信息传播短平快、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新浪微博账号的开设有助于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新闻、信息能够及时到达有需求的用户,完成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渠道覆盖工作。2.完善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例,该公众号的信息服务功能基本属于缺失状态。在其服务功能选项上,分为就业信息、办事指南、我的(就业信息填报)三个主功能,但是各项选项卡都是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网页,没有任何说明和解释,也就是说该公众号并没有依据微信传播的特点进行内容生产,建议该公众号适时推送就业创业政策、新闻等信息,并且编辑符合微信推送方式的排版和话语形态及话语逻辑。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91-01
1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2]安鸿志,张斌,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308.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目标定位 内容设计 内容呈现
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实现发展的主阵地,能否促进学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优质高效。所以,作为他们前行领路人的教师必须规范教学行为,构建高效课堂,真正落实到“备、讲、批、辅、考、评、补”等教学环节中。特别是在新考试方案和减负增效的背景下,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构建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利用学案进行复习,不仅可以规范老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而且可以帮助师生直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更可以使问题系列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1.学案课堂目标定位的有效性
在学案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复习的目标问题。在具体的一节学案课堂中,课堂目标定位的准确、清晰、具体、可操作、有深度,可以说是一个好学案成功的一半,也是构建高三生物复习有效课堂的一个首要条件。一节具体的课中,目标定位过高、空、充斥着不切实际不可操作的理论,不顾及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盲目地把目标架大架空,是目前高三生物复习学案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在复习“细胞增殖”的第一课时时,如果把目标简单地按省教学要求定为“概述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有何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是否能有利于这一节课重难点的处理和教学的有效?相反,如果把目标定位为“从分裂图入手,讨论相关分裂的过程,明确其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及相关概念的再认识”,这样就确定了课堂复习的主线索“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大大增强,也为学生的复习指明了方向。
在高三复习的课堂目标定位中,深度和广度是老师们觉得比较难于把握的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研究江苏实施新课程以来,2008-2011年的江苏高考生物试题,对照课程标准、省教学要求、考试说明,从试题、标准、要求、说明这四个方面来寻求高三生物复习深度和广度的依据。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可以把握高考的方向,把高考方向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再转化为高三复习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2.学案内容设计与呈现的有效性
学案的内容是一个学案的主干部分,是课堂教学中操作的主要依据和流程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要蓝本。高三生物复习中学案内容的设计与呈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2.1构成学案的材料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吸引程度
可以说,吸引程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三的学生同样对新奇的内容、独特的题型有着很大的兴趣。比如在“胚胎工程”的复习中,如果还是以克隆羊多利作为内容的主要载体来复习,恐怕高三学生基本上都提不起参与和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能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相关度的情境来作为内容的载体,无疑会充分调动学生脑细胞的参与。同样,新的题型也一样达到相同的效果。
对于构成学案的材料,我们提出这样几个基本的原则:用重点、主干的内容,用“过程化”的内容,用“不同题型”的内容;过于简单的内容不用,过于偏僻的内容不用,过多重复的内容不用,过于娴熟的内容或题型不用。这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材料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2学案的结构对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教学本身就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我们在具体的学案设计和学案教学中,总是会根据学案来组织相关的教学工作;同样,学案也是学生学习的程序或方案,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学习方案或程序。因此,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对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2.1课堂教学不能偏离学案
在使用学案教学的时候,课堂教学就不能离开学案。一份好的学案,备课组的老师在编制时一定对学习内容、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作了周密的安排。这就需要老师在使用学案时,对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预设和生成有一定的考虑,做到“心中要有学案,眼中要有学生,手中要有方法”。否则,天马行空乱说开去,又或者为学案中的某一细枝末节纠缠不休,这都将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个学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学案教学、有效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
关键词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21-02
1 前言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口传为主,教材成为学习过程中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封闭式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教学的需要。此时,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产生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并且实践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功能
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才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思索,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融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来。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结合每一节课的相关内容来进行。
如在教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内容时,有关“生命的起源”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引入,而这一部分内容又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对于这一部分的疑问,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的可操作性出发,教师应该考虑构建学生知识的完整框架,对这一部分课本空缺的内容进行补充。
如何将这一部分内容在短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单纯靠教师简单的语言表达是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网络视频剪辑,引入“历史场景”的模拟:在地球最原始的时候,是一个非常空旷的地方,出现了各种自然现象,如不能预料的电闪雷鸣、剧烈的火山爆发、彭湃的海洋,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原始生命开始了艰难而顽强的抗争。借助3D影像手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这种看似真实的模拟状态下,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起来。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顺势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难点的化解 高中生物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思维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学生来讲,单纯靠教师的表述是远远不能够化解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如Flash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高一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中涉及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内容,很多是跟化学学科交叉出现的,学生理解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对此,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肽链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蛋白质”的时候,借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收集大量的照片,其中有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的照片,有生物元素相关的一些照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导入几张形象生动的照片,就是对这个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结构,身体肌肉,构成肌肉的肌纤维、肌动蛋白以及链状空间结构进行系列展示,通过这一展示过程,提醒学生按照这一变化来研究用水解蛋白质的方法,认识其结构组成。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图片、动画,并且要对此进行系列加工。在这种信息技术的服务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结构、染色质、染色体等内容时就简单多了。
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为什么光反应中靠色素吸收光能使H2OO2+[H],使ADP+PiATP?为此,教师可以上网下载相关的Flash课件,并且对这一课件进行加工后在课堂上演示:鼠标点击叶绿体基粒囊膜上的色素分子,在它吸收传递光能给中心色素分子后,这时就会让中心色素分子激发出电子,释放的电能就会使ADP+PiATP;中心色素分子激发出电子之后,形成电子空穴,又从周围的水中夺取电子,完成H2OO2+[H]的转化过程。如此的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原本不能够理解的教学难点[1]。
课堂容量的增加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区别于初中生物课堂的一个特点就是课堂容量大,尤其是在学期复习课时间紧张、复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之下,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足够多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复习课开展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要让学生将一章、一节或者一个系统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整理本章节或本知识点的内容,构建成幻灯片展示的知识树或者是知识图表。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之前,可以将知识树或者知识图表上面的重要内容做成空白,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回顾和识记。这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知识回忆和总结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短时记忆和扎实复习功底,比较适合应用于复习课的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扎实、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对知识点的掌握。高中生物课中研究的知识点较多,往往都是抽象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优越性越发凸显。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把握“度”。
1)选择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表面上,一些声音、光电对他们的刺激会引起他们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在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过程中,教师必须心里有这一方面的考虑,以此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辅助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不能单纯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并非必需的一种教学手段。对此,教师所选择的手段一定要适合所教授的内容,而不能一味地为了信息技术手段而使用它。
3)根据所讲授的课型来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琐碎的知识点变成系统化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课型,需要选择信息技术手段。
3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课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基础,着力于从学生更好地学习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的诸多功能,真正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引言:备考复习是高三学习的重点攻坚阶段,无论是阶段性复习,还是整体性综合复习,均意在夯实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基础,并进一步提升其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从复习规划的角度来看,生物学科的复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习题训练的设计方面,重点在于针对性地提升并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时效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应通过提前筹划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立足学情、准确把握备考切入点
在复习备考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规划复习流程,教师均应注重立足学情,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吃透考试大纲,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结构较为简单,其主要包括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非选择题。整体测试范围涵盖三个必修模块,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必修二为遗传与进化,必修三为稳态和环境,且题型难度设置为阶梯型,由容易题到中等难度题,再到较为复杂的高难题。教师应把握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三个必修模块的复习时间,并针对中等难度题与高难题等开展专题复习,为其分配更多的讲解时间与练习时间,引导学生能够深度投入到生物学科的专项训练中,立足学情的教学理念意在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准确了解,明确其在复习阶段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实时的跟踪记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素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等[1]
深化理解核心素养要求、科学备考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是持续化的,不能单纯地依靠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教师的讲解,而是应对学科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对于生物学来说,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与科学探究等是组成其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其不仅是学生应该形成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还是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桥梁。在高中教学阶段,帮助学生考入大学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学生培养效果的直观体现,因此中学教学应全面参考各类大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置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并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2]。
构建多元化复习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合理化
注重整个课堂复习过程是将核心素质培养有效落实与基础与关键所在,教师要想打造高质量的生物学科复习课堂,应遵循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同化最大化,在保证授课内容稳定输出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削减不必要的低效环节,利用问题导学法合理切入复习教学,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可以首先以细胞膜入手,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特点与其组成成分与结构密不可分,那么,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是蛋白质和脂质,那么进而教师便可以进而引导学生复习细胞膜的具体功能,拓展到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特点与独特方式,如小分子与离子可以采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而在运输方向不同、是否需要载体与是否消耗ATP等具体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其运输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构建知识网络,深化记忆与认知。
交流化丰富课堂
除了教师的详细讲解,在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阶段,教师应将表达自我观点与想法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邀请学生举手回答,与互动式教学法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以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入到每一节课的课堂讨论活动中[3]。与此同时,无论是与教师交流思想,还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交流,都是碰撞知识与思维的过程,许多新问题会随之形成,这时教师便可以适时捕捉其中有教学价值的新观念与新想法,将此类新问题与新思考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养成敢于质疑、踏实求实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DNA分子的结构》,可以从元素组成、小分子、单体、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等几方面构建完整的复习脉络,然后让学生画出思维结构图,再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找出存在的偏差与错误等,相互提问,互相考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交流各自的想法,以交流化的复习形式丰富生物教学课堂。
规范化演示课堂
在开展复习类课堂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板书形式,针对具体的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并夯实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锻炼其搭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复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规范化演示基础知识的梳理过程。还可以搭建生物模型,强化学生对DNA与RN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类等对照性知识内容的把握与记忆,切实提升生物学科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学业水平考试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高中毕业,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教学来说,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全面深入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确保学生扎实地把握基础理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1 高考考查生物学概念的方式和特点
1.1 直述法
1.1.1发散式
南一个概念引出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
(2008年上海卷)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1),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1.1.2归纳式
由个别的内涵或外延导出概念。如:
(2007年宁夏理综卷)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结构
1.1.3 综合式
大多概念之间还存在有明显的包含、对立、并列、因果关系等,高考考查时,常常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如:
(2009年福建理综)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1.2 图解法
1.2.1 集合式
用数学集合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
(2007年广尔理基卷)图1是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图,其中I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外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 I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 I染色体、ⅡDNA、Ⅲ基因
C I固醇、Ⅱ胆吲醇、Ⅲ维生素D
D I蛋白质、Ⅱ酶、Ⅲ激素
1.2.2 概念图式
用箭头把一组概念连接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包含、并列或对比等关系,有流程图、因果图等。如:
(2009年天津理综卷)图2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2 生物学概念复习备考教学策略
结合高考考查生物学概念的方式和特点中,在引导学生高考复习备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入手进行概念教学,以提高概念教学的订效性。
2.1 “关键词”策略,让学生在快速找到“题眼”
(2009年广尔卷)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这里的“正常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相对稳定状态”等都是关键词,抓住这些,本题解答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B。
概念中的这些“关键词”,往往是闸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核心词汇(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反映的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适用范围),抓住了概念的“关键词”,就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关注。又如“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动物体或人体”、“内外环境变化”、“规律性应答”是阐述概念内涵的关键词,体现了反射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中枢神经系统”、“动物体或人体”就界定了反射的范围――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或人才具有反射现象,这是概念的外延的关键词。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关键词”的理解和掌握,解题时,学生就会迅速抓住“题眼”,提高解题效率。
2.2 多角度例证策略,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迅速准确判断
(2009年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捕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 m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本类试题往往采用发散方式进行考查,通过许多典例来求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复习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角度例证的方式进行强化概念的学习。如:“相对性状”的概念教学,在揭示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这一关键性特征后,可先举肯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白毛”、“兔的长毛与短毛”“、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等,后再举一些否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狗的白毛”、“人的身高与体重”“、兔的长毛与白毛”等让学生判断,从而加深其对概念的掌握与应用。这样,经过多次的强化刺激,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马上能准确判断。
2.3 建立概念体系策略,让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系统化
在掌握了大量的概念后,往往会出现概念的混淆和遗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吲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
2.3.1 采用对比,让易混概念在比较中生成体系
生物学中一些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往往是“貌合神离”,它们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导致学生容易失分的误区之一。为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或关键性特征进行对比。
其他类似概念还有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
2.3.2 借助图解,让抽象概念在直观中生成体系
2.3.2.1 采用集合方式表示
在生物学中,对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可借助集合方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图3中①、②、③=三个圆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以下各项中,能构成图中关系的是( )
A DNA、染色体、基因
B 反射、应激性、适应性
C 酶、蛋白质、激素
D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激素(如胰岛素)也是蛋白质,因此酶和激素与蛋白质之间为交叉关系;酶和激素是两类物质,为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C。
其他还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种间(或种内)关系;酶、激素和蛋白质的关系;应激性、反射和条件反射;染色体、DNA、基因、含氮碱基(或磷酸、五碳糖);免疫、特异性免疫与细胞免疫等等。
2.3.2.2 采用概念图方式表示
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概念图有思维图、流程图、循环图等,下面是以能源物质的种类为中心构建的生物学概念图(图4)。
【关键词】生物 复习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85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讲,教师利用复习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践行新课标要求是一个明智且有效的做法。为了使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教师需要研究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初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验考查两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如何顺应教育改革需要,提高生物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和学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复习课是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从现代课程教学策略制定的角度来看,复习课是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途径,但是从目前的复习课教学现状来看,不少学校的复习课并没有发挥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而依然采用传统枯燥的复习方式。
传统生物复习课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复习内容重复简单。不少知识点学生已经复习了很多遍并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但是在复习课,教师依然把这部分内容列为复习课的必要内容,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同时也不具备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复习兴趣的优势。其次,复习形式单一。不少老师认为,复习课只有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复习课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往往采用单一的复习方式,例如划定课本上需要熟练牢记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背诵记忆,或制作复习教案,让学生利用复习课不断做题巩固,导致学生在长期机械式重复一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失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导致生物教学水平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初中生物复习课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引入专题式复习模块
在课程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同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专题复习模块是构建知识脉络图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复习的效率,改善复习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以“人”为关键词设计“生物圈中的人”的专题,从人的食物来源、人的内部构造、人的能量来源等角度分析人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该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构建关于“人”的知识网络图,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能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复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绘制知识专题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知识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复习课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因此部分已经掌握了该部分知识的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老师需要在开展复习课之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将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简单重复带过即可。同时,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需要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增加复习课难度,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复习的时效性,教师问题情境的设计需要适当遵循为考试服务的原则,所涉及的问题情境要以学生学业考查的形式为主,例如选择、填空、分析说明等,同时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历,设置一定的情景,在丰富问题内涵的同时,增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程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神经系统的复习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雪后大家到操场上打雪仗,当你的手捧着雪球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到自己的手比刚拿起雪球时温度升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情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也是他们很容易忽视的生活实际,当老师通过问题的方式将这一生活常见现象表述出来后,学生会对问题的解释充满兴趣,纷纷从神经角度或内分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大大改善了复习课的气氛,提高了复习效果。
(三)强化实验复习课教学
初中生物是理论知识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强调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探究实验的重要性,强化实验复习课教学,发挥实验复习课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以及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对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要求包括:熟悉实验原理、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不少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尊重这一要求,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动手操作的作用,尽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实验课复习效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不当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努力完成自主实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探究实验的概念和过程,并学会实验计划的制定方法,在进行实验之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在完成实验之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探究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分析试验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不断重复实验与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巩固对实验步骤的记忆,培养良好的探究实验素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复习课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改变过去落后的复习课授课模式,本着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发掘学生思维潜力的目的,丰富复习课授课内容,提高授课方式的科学性,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以及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生物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黔江区2014年度教育教学重点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14―01―027)]
参考文献
[1]杨丽芹.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10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明显急剧扩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学校的生存发展。然而,为保障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顺利满意地就业。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内容单一,覆盖面窄,很难满足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涉及的工作内容大多是非常宽泛而笼统的技术性或经验性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各个问题未能有效引导和处理,老师们常常是有劳无功,表面文章,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个性化需求。第二,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健全,甚至有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是由学生管理部门来代负责,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是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但部门的工作重心却基本都是停留在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上,比如说:招聘接待、就业推荐、办理就业手续等等;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就业政策、就业心理、求职技巧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的指导、辅导明显不足,这就使得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显得非常无助。
(二)当前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指导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作统一的执行标准和考核要求,所以当前从事指导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缺乏规范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仅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毕业生的个性化需要,不能真正帮助毕业生解决择业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另一方面,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员中很多是兼职的,基本都是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各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来组成,这些人共同不足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培训,大多数不具有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过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工作,也缺乏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知识,这样的师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简单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职业指导课、毕业前就业动员大会喊口号或对毕业生笼统讲解的就业注意事项,对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仅限于告知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服务模式经常被我们的老师使用去统一指导和服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而没有很好地去认识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差别,也未能从市场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去指导和服务学生。这种没有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整个大学的全过程,并且脱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实的指导和服务是严重缺乏针对性的,当然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探索研究
(一)构建有着丰富实践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
对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和途径就是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化”,而且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以我院为例,开设了“高职生职业指导”、“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职业素养提升”、“职场典型事件与行为优化”两门选修课,分别在一、二、三年级中开设,课程教学标准按照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来实施,贯穿于整个大学全过程,而且每个年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鉴于当前高校基本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构建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着手:首先,开设知识相对宽泛的就业指导理论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课程主要针对一年级所有学生,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讲解;其次,二年级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毕业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合到专业教育课堂上,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学习兴趣;第三,高年级通过求职实例和技能实训对择业前毕业生的思想准备、就业心态及求职技能等进行重点培训指导;第四,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讲解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和剖析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每个层面的授课方法要用案例教学,这样才能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二)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日常服务体系
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日常工作。具体来讲,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更新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彻底走出毕业前搞突击的就业指导模式。要从大学新生入学后开始实施指导服务工作,重点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性向测评,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第二,要完善好日常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咨询工作。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与外界全面接触机会较少,对社会、职业认知不多,难免会在就业中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强日常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第三,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搭建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校企、毕业生三方互动,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毕业生就业上迷茫的现象;第四,有可能的话,尽量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融入到日常实习实训教学工作中,因为实习实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还可以培养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职业工种、正确定位职业发展方向,这种效果要比纯粹的理论指导强得多。
(三)构建全校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网络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果只靠极少部分人去做,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学校领导要重视、人人要参与,才能构建全校联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网络。首先,要充分发挥好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要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整个大学全过程,组织好就业指导课开展,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指导、生涯辅导、政策宣传等工作,举办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论坛、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其次,努力构建以院系学生工作人员为重要力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网络。因为院系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平时联系最为密切,特别是辅导员群体,他们能够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有较准确的把握,发挥好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将各项就业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指导服务的工作效果和满意度。
(四)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培训体系
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和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业人员来进行,这些人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生涯咨询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国家近年来也提出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路来开展。由此看出,要想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老师们必须要有着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水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应出台政策和制度,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教师去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或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培训学习,鼓励教师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力争做到就业指导持证上岗;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心理咨询、人才测评、创业教育培训;安排人员到人才市场、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同时,还应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到校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或举办院系间的就业指导服务经验交流研讨会……。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师资团队,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五)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体系
不少人认为只要送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少会去主动建立必要的制度去了解学生毕业后的状况。其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很有必要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体系,目标是为了主动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继续为毕业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现母校的人文关怀;二是通过对毕业生的及时跟踪和情况反馈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了解到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情况等等,从而不断优化和调整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使今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总之,构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借鉴,才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切合实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门路。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
[2]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李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学习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15-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会出现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
第一种,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类型。神经症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一些极端想法。这种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的生理性病变,但身体的某些机能会发生衰退现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该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怖、强迫和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种,精神病。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除了遗传因素外,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与减压,封闭性的人格导致精神崩溃时出现的一种病症。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患者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第三种,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该异常往往成型于青少年时期,并从此贯穿整个成年阶段,往往和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情感需求和教育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格异常经常会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偏离正常轨道,出现扭曲现象,严重时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普通的人际交往。第四种,性心理异常。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容易萌发性冲动,一旦性寻求的方式异于常人就容易发生性心理异常。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性心理异常包括恋物癖、裸阴癖和窥癖等。第五种,心身异常。通常是由于心理异常所导致的生理异常或身体疾病。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时,往往会引起一种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从而会引起人体出现生理性病变。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
引发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加大。这种社会形势已经逐步渗透进校园,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严峻的就业形势、冷酷的社会现实、沉重的学业负担、繁杂的人际关系和父母的期望,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们以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将他们束缚在其中,难以挣脱。因此,当这些心理压力无法宣泄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发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也是引发他们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懦弱、自卑、消极、孤僻、自负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出现心理失衡,引发生理异常。
三、采取实施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和一支热衷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要以专职教师为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配合,形成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品质优良的科学化布局。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团队的专业提升、兼职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专业的业务水平。
2. 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德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但两者绝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德育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德育才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两者要紧密结合,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3. 创新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方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时得到帮助,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然而,一些大学生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心理有缺陷,疏远自己,无论有无心理疾患,都没有勇气自觉地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传统模式,不要等到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才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而要把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从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成才与学业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与素质发展辅导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