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1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流派;关系;探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流派

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算起,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这场长期论争中,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一是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对这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流派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促进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写作论文。

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论。古典经济学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货币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在此基础上,萨伊提出货币中性论,强调货币数量的改变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对生产供给、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剂。使得商品交换更加容易和顺畅,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短期内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从长期看,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真实变量。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真实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尽管理性预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货币面纱”论,但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从属于经济增长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结果。琼·罗宾逊反对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多恩布什认为,金融储蓄与真实利率并不相关。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不同视角

在Shumpeter(1969)、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做出开创性研究之后,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步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后来的研究(包括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或通过证明两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或通过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或通过研究两变量间的传导机制,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近年来,国外学者DemirgucKunt&Levine(1996),Thakor(1996),Levine(1997)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有建树;而许多国内学者也基于中国数据、利用不同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检验。

综述以上研究,学者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间的相关度和因果方向具有不同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视角:第一种视角是“供给拉动性”(supply—leading)观点,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根据这种观点,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渠道有:(1)通过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并依次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Goldsmith,1969);(2)通过提高储蓄率进而带动投资率(McKinnon,1973;Shaw,1973)。换句话说,通过增加储蓄规模和改进投资效率,金融发展将拉动更高的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得到了相关大量实证研究的证明(如Bencivenga&Smith.1991;Greenwood&Jovanovic,1990;Thakor,1996);第二种视角由Robinson(1952)最先提出,即金融发展“追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引致性”(demand—following)观点。该种观点认为,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对这种观点的实证支持可参见近年来的一些相关文献(Demetrides&Hussein,1996;Friedman&Schwartz.1963;Ireland,1994);第三种视角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是互为因果的,即金融发展和

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联系(Demetrides&Hussein,1996;Greenwood&Smith,1997);第四种视角则缘于Lucas(1988),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经济学家常常过度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

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在中国的检验

众多理论分析与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力度有限,甚至有些指标还呈现负面影响;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落后的金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体现在我国对金融体制所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对我国金融的深化也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间因果关系也存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从侧面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相对于同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匹配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及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考察其深层原因仍在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现行的金融体制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带来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加入WTO后的外来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和银行对融资机制做出新的调整。改善目前的落后的金融发展局面,一方面要努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让企业更多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改善融资机制,消除“所有制歧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另一方面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发掘债券市场的潜力,为直接融资提供更大空间,并且积极推进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促成金融机构的合理竞争。有理由相信,加快金融深化和金融体系改革必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四、对我国金融政策的启示

第2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供给导向

一、文献综述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5(08).

[2]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3]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6(04).

[4]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5(07).

[5]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研究[J].经济科学,2001(03).

第3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金融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Schumpter(1911)以及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将能加速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韩廷春(2001)利用全国的数据并使用了较为复杂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冉光和等(2006)认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无明显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周好文,钟永红(2004)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一致,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为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扩大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本文依据东中西三大区域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199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的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信贷数量的扩张,而东部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三区域比较的经验分析

1、时间和数据的选取

在时间方面,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规范,尤其是西部大部分省份90年代初期证券方面数据薄弱,故本文选择1995作为起始时间,本文终止时间采用为2007年。另外,本文在回归分析时将采用取自然对数的方法平滑指数,1995-2007这个时间区间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完善程度和可信程度,本文采用各省区(自治区、直辖市)的年末统计数据。对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本文选取贷款类指标。对于证券市场,本文选取各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不但因为这个指标相对于上市公司数量能够有价格和数量的优势,而且相对于上市公司总股本能够动态体现上市公司市场影响能力的变化情况。对于保险市场,由于在2002年之前保险行业统计数据不考虑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因此本文为了数据的稳定行,统一采用《金融年鉴》上一贯沿用的保险费收入作为保险行业的衡量标志。

2、相关性分析

本文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对数多元回归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的三大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同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我国总GDP增长跟总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场总市值呈正相关,尤其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相关程度非常高,分别达到0.954和0.945的程度,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保费收入相关程度也非常高,达到0.964,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金融行业的市场业务相关性。而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这跟我国证券市场是在20世纪末期建立并逐渐完善的有关。但是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在绝对程度上也较高,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健全有效的。

3、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对各解释变量进行估计,结果显示,1nF_loanit,1nF_feeit,1nF_mvit系数在不采用虚拟变量的时候分别是0.519,0.306,-0.023(模型1(EGLS,PSUV)),结果显著。说明在全国总体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保费,而股票市场的指标是呈现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股票总市值越高,对GDP增长是有拖累的。在模型2(OLS)中,采取的是东部的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1nF_loanit?鄢D1,1nF_feeit?鄢D1,1nF_mvit?鄢D1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36,-0.051和-0.150,可以看出,东部除了金融机构贷款对全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的以外,其余两个指标都是负相关性,但是1nF_feeit?鄢D1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保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有关。在模型2和模型3中采用地区三大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因此对三个金融行业数据分别乘以各自的虚拟变量。在模型3(OLS)中,1nF_loanit?鄢D2,1nF_feeit?鄢D2,1nF_mvit?鄢D2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54,-0.007,0.026,但是结果都不是非常显著。由于在前两个模型中,区域保费收入对全国GDP的估计都不显著,所以,模型4(OLS)中,扣除区域保费收入变量,仅仅对区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股票市场总市值这两者与全国GDP增长情况进行估计,1nF_loanit?鄢D1,1nF_loanit?鄢D2,1nF_mvit?鄢D1,1nF_mvit?鄢D2系数分别是-0.059,-0.193,0.036,0.039,并且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这个结果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首先,一方面,在东、中、西部差异上,在金融机构在贷款使用效率上,西部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另一方面,东部的金融机构贷款系数大于中部大于西部,从实证上验证了东部资金利用对GDP增长的效用是三个区域内最优的。中国东、中、西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领先于中西部,其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市场机制在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已发挥明显作用,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西部由于在改革的进程中落后于东部,市场机制的建设还很不完善,投融资制度也不健全,贷款的使用效率较低。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非常关注西部的发展,投入增多,但这些投入多数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对生产性领域投入依然较少。西部的这种投资结构也决定了金融对经济作用速度较慢。

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尤其是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准入门槛较高,因此国内企业上市比例不高,因而,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不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此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民对投资选择比较局限,股票市场虽然逐渐由市场主导,但跟政府相关政策(例如2007年5.30印花税的调整)、投机热度有关系,这就使得股票的总市值不能很好地反应GDP增长情况,甚至存在过度、或者不足反应企业实际价值。

三、有关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这一分析工具从区域的层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尤其是三大金融支柱行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影响。结果使我们得出的启示:首先,要注重区域间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推进既有区域针对性、又能保持区域间协调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显得尤其必要。制定金融政策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地区的层面上,否则容易使得东西部差距拉大。其次,要注重提高金融行业之间的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金融行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当前,加快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促使各个金融行业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优秀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使我国各个金融行业走上和谐、共同发展的道路。最后,金融效率提升比金融规模扩张更加有助于经济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中部区市金融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能很好适应经济需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Shaw、Edward: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3]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

[4] 崔光庆、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J].金融研究,2006(6).

[5] Nouriel Roubini、Xavier Sala-I-Martin: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39,1992(5-30).

第4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中,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能将区域内、外企业和居民的盈余资金通过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或直接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金融对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资本市场中,企业资产可通过证券化形式,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权的转让,引导企业资源从一个行业或企业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二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增量资金来源。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主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机制,可以根据资金的趋利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三是拓宽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空间。增量投入往往会受到资金来源的约束,而改变现有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分布,能迅速实现存量结构调整。不同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是存量调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资本市场的虚拟化资产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特点,可使资金向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与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产存量调整所需的资金,可加快存量调整的步伐,拓展调整空间。总之,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它实现资金配置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

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运行中是联系其它部门的纽带,它通过资金这种特殊资源的流动,起着引导和配置其它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流动,从而获得本地区稀缺的资源。例如,由于物随钱走,伴随着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相应就会带来技术、信息等要素。同样劳动力资源要素的流动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哪里有资金有项目,劳动力就往那儿流动。

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区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金融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没有区域的分工,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作,也就更没有区域间的开放。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一个按照经济区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干预,这样就提高了区域经济有效协作的可能性。随着区域性、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市场本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促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再次,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区域间“梯度”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它是产业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形式,但“梯度”的差异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顺序的人为的出发点。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等制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5、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抑或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调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金融发展过程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帮助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现实生力的转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

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在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金融资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国民经济运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资源供给者和金融资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金融效率还要受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而且还可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

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分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需求不断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是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金融创新的程度客观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环境,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影响到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安排,很明显,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才能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过度的区域差异,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经济师》2006(4)

第5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增长极理论 旅游业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西藏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西藏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西藏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 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西藏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西藏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西藏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西藏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西藏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经济增长,河北省,建议措施

一、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四通八达,不仅是全国各省市连接首都的必经之地,也是承担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贸易进出口任务的重要交通要道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河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海、路、空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4年,河北省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1.1亿吨,比上年增长6.0%;货物运输周转量12631.4亿吨公里,增长8.3%。营业性旅客运输总量6.1亿人,下降1.5%;营业性旅客运输周转量1276.7亿人公里,增长9.7%。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5亿吨,增长6.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83.7万标准箱,增长36.5%。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7.9万公里(包括村路),比上年增长2.7%。其中,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8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6万公里。2014年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97.0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3.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97.3万辆,增长14.8%。民用轿车保有量542.5万辆,增长20.4%,其中私人轿车515.7万辆,增长21.8%。

近十几年以来,河北省物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而且从1998年到2013年,物流业总产值增加了6.3倍,绝对值增加了2054亿元,增幅巨大。但是通过表2可以发现,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虽然增幅很大,但是增长速度确实极不稳定的,增速的波动幅度很大。比如2006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为861.6亿元,比上年仅仅增长0.4%,而到了2007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为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高达24.3%。所以,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速度虽然比较迅猛,但却是不平稳的,上下起伏比较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还不足,河北省物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首先,河北省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发展经验严重不足,而且很多的物流企业是由其他的一些仓储、运输企业改造成的,业务经营依然局限于传统的一些项目,运输方式也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很弱。造成河北省物流企业如此窘境的原因主要是河北省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河北省许多物流企业标准化意识薄弱,对我国物流行业标准了解不够,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尚不统一,物流企业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不能自由交换和共享,难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和有效配置,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发展壮大。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

2011年河北省GDP达到24228.2亿元,增长率高达20%,增长速度保持两位数,全国排名保持第六。经初步核算,2014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294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排名仍然保持第六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7.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020.2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3.5亿元,增长9.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2%。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依然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河北省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进而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1998年到2013年期间,河北省GDP逐年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比较骄人的成绩,从1998年的4256.0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8300.23亿元,GDP总量翻了6、7倍,年平均增长率在13%以上。其中,2004年河北省GDP总额比上年增长22.5%,而1999年河北省GDP总额仅仅比上年增长6.1%,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不太稳定的。

三、河北省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对1998―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可以充分认为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和GDP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二者之间也确实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根据1998年到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和GDP的数据,可以绘制出以下的散点图,从如下的散点图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改善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积极完善河北省的物流产业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应该在战略高度上重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营造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于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企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协调与引导。帮助物流行业协会履行其中介服务的职能,简政放权,简化物流企业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手续,提高政府部门及物流企业的办事效率。要建立统一透明、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河北省物流企业的竞争活力。

2、积极提升河北省物流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标准化建设不仅投入的资金多,而且物流企业也不容易直接受益,因此政府可以出资来设立建设物流标准化的专项资金,引导河北省的物流企业统一标准,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提高物流企业间的运作效率。对于河北省物流信息化建设应该发展新的思路,根据河北省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目标,对不同的物流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积极创建河北省物流信息平台。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要积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信息都包括进去,并与其他物流相关系统对接,就像一个神经网络一样,使得物流信息实现无缝对接、自由共享。

3、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河北省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地区间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推进物流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力引进国内外专业的物流人才,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物流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保证河北省物流产业的长期持续与稳定发展。

4、加快推进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政府应该帮助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比较分散的运输、仓储、联运等功能进行整合,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展其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做大做强河北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谷永芬等. 现代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 . 物流科技. 2003(6):1-3.

[2]宗刚.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D].北京工业大学. 2003 .

第7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特色临港工业;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

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以“河北培养沿海经济隆起带”为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实现河北区域经济良性调整,用15年时间把河北建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一、发展唐山特色临港工业的必要性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及“区域梯度开发”模式的内涵,沿海经济区域均是将临港地区(特别是港口)培育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对港口的梯度开发,逐步实现港口功能全面完善,使“增长极”彰显“隆起”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工业自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点”,但临港工业建设绝非一模而制,各地区应根据区域特点及资源分布的不同量体裁衣,通过特色产业、优势临港工业的打造,实现“极点”作用。这一点已从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等经济区域的发展模式、节奏及取得的成效中完全得到了证实。如在广东,以“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天津,以塘沽临港工业区为基地、炼化为龙头,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造船为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拓展方向的“海上化工新城”项目正在实施;而宁波由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石化、钢铁、汽车、能源、造纸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已经形成了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带动了宁波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重型化方向的转型。

作为河北经济“领头羊”,虽然唐山市2007年全国GDP排名第20位,但与发展较快的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其“沿海区位优势”还未全面发挥,“增长极”的“拉杆作用”动力不够强劲:临港经济“开发强度”、“区域经济贡献度”低于内陆经济(其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不足全市GDP总量的25%),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比例超过90%。显然,沿海区域经济开发强度不够理想,产业结构比例良性失衡,影响了唐山“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动力不足”,自然也会制约河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建设步伐。因此,发展唐山特色临港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彰显唐山“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已成战略话题。

二、依唐山沿海“四点一带”战略规划,打造特色临港工业

有专家预测,当前是国际重化工业向我国转移的高峰时期,在未来5年内将基本转移到位。因此,这5年将是沿海地区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机遇期。从产业关联层面上看,一般临港工业的发展需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港口基础产业发展阶段,包括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物流业;第二个阶段,依存产业发展阶段,包括造船、钢铁、石化加工、机械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临港工业,以及由上述产业带动的关联产业,如金融保险、贸易、房地产、管理、咨询、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第三个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即实现港口现代化、提升依存产业竞争力、信息、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根据目前临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现状看,“按产业发展逻辑次序、统筹规划”、“依区位产业优势,划分层次、突出重点”是打造特色临港工业的突破点。事实上近1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为了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应尽早选择特色临港工业作为经济发展和抢滩国际市场的催化剂。但沿海地区,既是开发成本较低、适宜重化工业布局的良好区域,同时又是环境敏感区域,重化工业最易造成长链条环境污染。环境一旦恶化,负面影响极大且难以修复。因此,唐山临港工业建设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原则,在构建唐山沿海“四点一带”发展格局的同时,重点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搭建绿色沿海经济框架。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唐山沿海“四点一带”战略(“四点”指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和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带”指贯通“四点”形成的沿海交通、经济走廊),涉及9个行政区域,产业规划面积将超过2000平方公里,是唐山市建设紧密型产业带、经济带、城市群,从而形成“大开发、大开放”的发展格局。笔者认为,唐山特色临港工业,必须依照“四点一带”战略,突出“循环经济”特色,扭转当前唐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良性失衡,更好彰显“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增长极”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港口基础产业建设与支柱型依存产业并动发展。按照临港工业“阶段发展”理论及国内外临港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个阶段应是港口基础产业发展,第二个阶段才是依存产业的急速发展。鉴于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及我国战略重点经济区域规划方向,笔者认为,唐山要坚持港口建设和发展临港工业两手抓,积极利用临港资源及优势,努力探索未来的产业生态和发展模式,实现临港工业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如在建设“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港――“大钢铁、大码头、大化工、大电力”为标志的工业新港城的同时,要积极申办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在抓好铁矿石、煤炭、水泥、粮食等港区物流中转基地建设的同时,做好机械制造业、食品、纸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出口加工业,把曹妃甸港建成真正的北方大港和辐射环渤海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营造曹妃甸特色临港工业,形成“四点一带”格局的“龙头”。

2.因地制宜,整合产业结构、搭建良性产业链条。目前,唐山临港工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性矛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偏低;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失调性偏低。因此,为提高产业的带动力和覆盖力,要在重点引进那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颇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通过架设各产业链之间的“产业桥”、“虚拟产业网”等填补产业间“空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与覆盖率。

3.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临港重化工业的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这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形成矛盾。在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一方面,一些沿海省、直辖市,在闹“地荒”──有项目无土地(如珠三角,长期以来土地过度“透支”,导致用地越来越紧,地价越来越高,“地荒”已经成为制约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不科学,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盲目无序和不合理、土地保护上的低效率、陆源污染加剧等方面。因此,临港产业布局必须做好长远规划,将“四点一带”按照产业布局、地区优势进行土地合理功能区划,依法论证、规划海岸带湿地自然保护区、岸线防护区、临海排污口区、垃圾堆场、产业区、休闲旅游区、人居区等的位置和面积,达到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目的,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

4.做好联动腹地区域发展的引航工作。临港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传递作用,促进腹地区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交流,有力地推动腹地经济的开放,与腹地经济实现联动发展。按照“四点一带”战略格局,特色临港工业,应重点协调唐山经济、产业比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以港口为龙头、国际和国内货物运输为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为支撑、国际与国内物流并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管理科学、运作高效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充分体现“大港口布局、高作业效率、优产业结构、强转口贸易”的准则,形成临港工业和临港服务业的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共同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出口基地,带动腹地经济结构的提升,充分解决就业,缓解社会压力。

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形成国际性临港经济走廊。临港工业区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环保的角度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以期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全面发展。在开发临港工业过程中,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依据唐山区域、资源优势,以精品钢为龙头,实现“钢铁、装备循环产业链”;以大型炼化为龙头,打造“石化、煤化、盐化循环产业链”;以电力为龙头,构思“热电和海水淡化循环产业链”;同时在每一个产业链条中,企业间原料供应、中间产品转移以及废弃物释放等应“互供互用”,上下游企业之间实现“无缝链接”、清洁生产,力争实现在每个产业之间也形成循环链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建立能源、水资源、固体废弃物、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推进海洋环境保护、雨水收集和回用、大气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四项工程,构成了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以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桥头堡”,形成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的国际性临港经济走廊。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白克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J].2006(11):9.

第8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纺织服装业正值“寒冬”,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业内企业的上市热情。

近日,孕婴产品零售商上海十月妈咪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十月妈咪”)的招股说明书在证监会官网公布。招股说明书显示,十月妈咪此次拟登陆上交所,计划募资2.19亿元用于营销网络、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项目。

随着去年“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孕婴产业的前景被业界看好。然而,《投资者报》记者查看十月妈咪的财务数据却发现,其2015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下滑了近五成。

在政策利好、市场看好的前提下,为何十月妈咪的净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投资者报》记者就此向十月妈咪发送采访提纲,但并未获得回应,致电公司官网电话亦无人接听。

都是“羊年”惹的祸?

此次IPO,十月妈咪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500万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25%,公司预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6000万股。

十月妈咪近两年的净利润波动较大。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数据显示,2014和2015年,十月妈咪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4亿元和2.7亿元,同比增长14.47%和下降1.05%;营业利润分别为13038万元和1269万元,同比增长114.9%和下滑58.21%;净利润分别为2329万元和1244万元,同比增长119.47%和下滑46.57%。

针对2015年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下滑,十月妈咪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利润水平主要受营业收入、毛利率水平以及期间费用的影响。2015年利润水平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管理费用同比大幅增长。

循着十月妈咪招股书所述原因,《投资者报》记者查看财务数据,2015年度公司管理费用为5181.2万元,较2014年度的3675.4万元新增1505.8万元,增长40.97%。此外,2014年底十月妈咪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的同时,其管理费用增幅亦不小,同比增长21.2%。

再细看管理费用明细发现,公司2015年管理费用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员工工资及福利、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和研发费等增加所致。其中,2015年公司员工工资及福利为2820万元,同比增加992.2万元。

将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归于管理费用增加,这是十月妈咪招股书的官方说法。而公司副总裁卫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还提供了另一条理由:去年收入和利润下滑是受到中国传统“羊年”的影响,受到传统观念羊年不适合孕育孩子的影响,导致新生儿锐减,从而影响到行业的整体销售。

多数子公司亏损

不但净利润大幅下滑,十月妈咪的资金链状况也不乐观。

十月妈咪此次IPO,计划募资2.19亿元,募资中的一半都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由此可见十月妈咪资金链很紧张。

那么,十月妈咪的资金链到底有多紧张?

十月妈咪目前共有5家全资子公司,除上海十月妈咪和上海有喜在2015年实现盈利外,其余三家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杭州普宏亏损22.64万元、上海佳婉亏损14.89万元、杭州佳婉则亏损36.38万元。

没有源头活水,却有消耗不断。除了管理费用以外,十月妈咪的应收账款和在建工程金额也出现连续增长,其中在建工程金额是呈现飙升状态。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5年,十月妈咪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231万元、1552万元和2595万元;在建工程金额分别为30万元、1306万元和4495万元。

十月妈咪的负债也逐渐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5年末公司的总负债金额分别为4855.58万、7441.66万元和1.32亿元。

截至2013年末,十月妈咪的短期借款余额为200万元,然而到了2015年该数据攀升至1102万。另外,十月妈咪2013年的利息支出为17.59万元,2015年则达到52万元,两年间增长1.9倍。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公司对于其直营门店的描述出现前后不一的现象。

其招股说明书多处指出,截至2015年12 月31 日,十月妈咪在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240 家直营店、授权172 家加盟商开设了314 家加盟店,店铺主要分布于全国百强连锁百货商场。

然而,在“补充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中的“现有业务持续发展需要补充营运资金”里则显示,截至 2015 年末,公司共拥有直营门店226 家。至于为何出现这种差错,由于公司未予回复相关采访,原因不得而知。

自主生产比例低

据了解,十月妈咪业务集中于产业链上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和研发设计、品牌推广、销售渠道建设等环节,自主生产的比例较小。对于孕妇服装,主要采用OEM(俗称代工生产)的外包生产或委外加工模式;对于孕妇用化妆品,主要采用ODM的外包生产模式。由于对外包生产商、委外加工商业务经营的控制力有限,无法保证未来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会受到外包生产商或委外加工商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

《投资者报》就如何防范外包生产和委外加工模式的风险问题采访十月妈咪,很遗憾未能得到解答。

此前,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展开了2016年第1批针织内衣等25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样检测。其监测结果显示,包含十月妈咪在内的6批次针织内衣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包括纤维含量、PH值。然而后续十月妈咪如何处置该事宜,在招股说明书中未提及,《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也未能得到解释。

第9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国需求结构 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需求结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特征,也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的本质因素,然而,需求结构的不稳定性会影响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应该充分考虑需求结构合理化的必要性,在努力创造需求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尽量做到需求结构合理化。

一、需求结构演变的形式

(一)指标解析及建构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财政部门在需求结构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外需,在封闭条件下投资与消费规模的比较其实是投资与产出的比较。而在开放的条件下,产出规模还包括国内提供给国外产品,也就是国内消费与出口之和,因而投资与产出规模的比较就是投资与消费和出口之和的比较,即总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资本形成总额具体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非金融生产资本的积累,是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形成的国定资产和增加的库存货物的价值。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的库存货物的价值是存货增加。存货投资的变化反应了生产与需求的变化,如果生产大于需求时,存货投资增加,称为补库存,如果生产小于需求时,存货投资相对减少,称为去库存。在需求结构中,投资与消费是不能分开的,研究需求结构演进需要将两者结合。

(二)目标选择及分析

国家的总投资率与国家发达程度无关,而与区域的相关性较强。一些新兴国家的平均总投资率并不高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平均总投资率基本相同,这充分说明国家的平均总投资率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无关。但如果按区域区分比较,会发现国家平均总投资率与区域相关性较强。

二、模型建构及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形式

需求结构演进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为了更好的研究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需要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为了避免在控制变量选择上的习惯性,本文直接采用经济增长与需求结构指标的交互项进行控制。

(二)样本数据及指标说明

为了扩大样本量,增加自由度以缓解共线性的问题,同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以选择固定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考察需求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区间的划分进一步研究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变化特征。

(三)实证分析

采用LLC检验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均是平稳的。初步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用何种估计方法,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仅存在较小差异而且符号一致,说明需求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同时,中国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的演进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影响。然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并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赶超阶段,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需求结构不合理,但需求结构不合理程度较大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性调整。

三、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及经济波动的影响

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体自身特点及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发展中经济体一般会面临需求结构合理化水平偏低和需求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下降的演进特征,但这种需求结构演进特征往往与经济快速增长及波动幅度有较大关联,当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水平之后,需求结构合理化水平相对较高,需求结构高级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速度也会相对下降。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稳定关系,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的适度降低能够直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需求结构合理化和需求结构高级化的适度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抑制经济波动。

需求结构合理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指需求结构合理化的程度会直接导致经济幅度的增大。间接效应则是需求结构合理化与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在宏观需求结构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净出口与投资次之。消费冲击在初期对经济增长呈现负效应,但后期呈现正效应。因此,短期可以依靠大量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这种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长期使用不利于经济长期稳步增长。所以应该选择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

应加大农村的消费。在微观需求结构中,城镇的消费相对于农村的消费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较大,但是城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负效时间长,所以显然农村消费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适当减税。减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购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政府购买还具有挤出消费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减税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增加消费支出。

投资。适当的投资也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投资对农村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生活条件等相对落后,所以适当的投资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增加投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需求变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求总量持续扩张,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动,同时,需求结构的失衡也会导致经济增长受到相对的制约。因此,政府要采取适应需求变动规律的相关经济政策,采取措施争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需求总量的扩张中实现需求机构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