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探究热情;教师情感;电子白板;探究实验;巧妙提问

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快乐探究的基础上,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结果。现代教学更加重视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新课改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倡导快乐教学、趣味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也要摆正素质教育下生物学科的地位与关系,改变机械而单调的理论灌输,要善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快乐课堂,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让学生信心满满、快乐满满。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呢?

一、用教师的热情换来学生的热情

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激情,首先就要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学生只有喜爱教师,才能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上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对生物倾注热情,以对学生之爱,对学科之爱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对学科的热爱。

(一)对学生要面带微笑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要将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机械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只有尊重学生不同的心理、情感与学习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尊重与热爱,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学生才能愿意接近教师,他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与目光集中到生物学科上来。

(二)对学科要充满感情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要热爱生命科学,要有一颗不断钻研、不断进取的心。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在线培训等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要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天地来带领学生走进生物学科的大世界。教师只有对生物学科充满感情,热爱学科,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科的魅力,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这样才能换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吸引学生注意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科技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不同于单调而枯燥的传统黑板教学,也不同于高度程序化的传统课件教学,而是继承了传统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的双重优势,更具互动性与有效性,是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于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利用其讲解标注功能、绘图功能、遮屏功能、聚光灯功能、放大功能、录音录屏功能以及实物投影功能等,可以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学界面,带学生走进奇妙而丰富的生命殿堂,可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新课改下推动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事物上,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将呼吸系统结构图直观而形象地展现于白板之上,带给学生一个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依次显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这样逐一显示,就可以让学生对呼吸系统结构的认识更为直观、更为深刻。而这正是传统的挂图教学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三、用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方法,可以说实验让生物探究变得更加精彩、更加生动。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无视实验,认为实验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教师以讲实验代替了做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都很少,更不要说学生的动手实验,这样的教学只会陷入机械的灌输中,教学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而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也只能处于肤浅而机械的记忆层次,一知半解。初中生只有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实验才会更感兴趣。为此教师要重视实验,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以直观的实验操作、生动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也不能无序展开、放任自流,而是要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注重实验方法的传授,这样才能发挥实验的桥梁功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刻理解与掌握抽象深奥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这一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打开生命科学的大门,走进生物科学的殿堂。

四、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制造悬念,引发冲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进而使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一)问得好

即问题本身要具有探索价值,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处,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激情与动力。问题本身的设计除了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果子。

(二)问得巧

即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随意提问,只能让问题成为学生的负担,学生疲于应付,怠于思考,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功效,甚至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探究热情。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时、理解肤浅时巧妙地提出问题,以问题来打开思维的闸门,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三)问得奇

即要注重问题的呈现方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提问形式,教学枯燥,无法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教师要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寓问题于生动故事、趣味游戏中,可以以学生所喜爱的多媒体来呈现,这样的问题更加丰富,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作者:孙一芬 单位:河北省青县流河中学

参考文献:

[1]郭秀芝.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第2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核心素养 教学思考

近年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除了纳入中考考查项目之外,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质也逐步被挖掘。事实上,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既具有科学特征,同时又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理应在初中教学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生物W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方向

核心素养无疑是当下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其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初中生物教学,笔者以为其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其是针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构建的(当然同时也是兼具核心素养的要义),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如理解生命是什么、生物体的生命是如何运转的,生命又为什么会以这样的状态运转等,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态度的综合体现;而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动植物的生物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等,则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奠定了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而体验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科的思想则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具体的生物知识的构建,来认识科学的通用概念,如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及发展等关系。

也就是说,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应当超越简单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超越简单的考查评价等要求,要让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理解生命的奥秘,并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合理的科学态度,并为奠定对生物乃至于科学的兴趣奠定基础。当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并能够用生命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形成了较好的生物学科素养。而这也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引领生物教学的重要意蕴!

二、从细节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还在细节。这是一个具有辩证意义的观点,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概念,另一方面其培养却在细节中完成。而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可以避免此前课程改革中的遇到的,诸如过于注重宏观理念而忽视了细节处理,以至于让课改理念难以落实的不足。那么,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当如何进行呢?这里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教学细节为例来说明。

在这一教学细节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基因的概念是熟悉的,但对基因发挥作用的简单机制是不理解的,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举例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要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机制。笔者的做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创新:在以生物的高矮为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影响高矮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可以分别表示为T与t,那么在基因组合的时候其是如何决定下一代的高矮的呢?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笔者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结果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显性与隐性的基础在组合的时候存在着多种可能,如TT、Tt、tt等,那么这样的组合对生物的性状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时候笔者还是不急着给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学生见到难以直接获得答案,于是只好结合这三种组合去猜想,而当学生开始猜想时他们又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两个显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只能是让生物表现出高的性状,而两个隐性的基因组合,其结果则相反;问题出在Tt的组合所表现的生物性状上,这个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的选择就多了,可以是自主阅读,也可以是直接告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是高效的,关键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中,学生的思维既服务于生物知识的构建,也服务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运用,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有效形成。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活理解

再从生物与生活的联系角度看生物教学(这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知道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可以发现从生活角度理解初中生物教学,也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寻找新的思路。

初中生物应当说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密切的,从绿色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人的新陈代谢到生物的遗传,都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存在。生物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探究,就可以将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建立起来,如让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自带种子,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并观察,这种基于生活的自主体验,往往是生物知识形成的催化剂,而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将知识牢固地扎根于生活之中,从而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 江巧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6(11):45-45.

第3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科;初中教育;新课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伴随着生物科技技术日益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等,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生物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阶段是生物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物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育,只有在初中阶段打好生物知识的基础,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日后的深造学习,因而,初中阶段生物教学起着至关重要地作用。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审视,提出生物教学应以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制定教学大纲,设置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地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现阶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老套、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成效低下等等。

1.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数外是学习的主导科目,其他的科目都被称作是“副课”,尤其是初中生都是刚渡过小学阶段,这种思想极为严重。很多教师因为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学应当抓重点,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而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之小的,因而,很多教师根本就不重视生物学科。这样不重视的态度,即便是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对生物学科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也会逐渐在自我及教师观念的引导下,逐渐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减退,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课堂气氛沉闷,师生间互动较少。虽然新课改提出,要树立学生、教师教学“双主体”教学思想,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讲学生听,自己板书学生抄写的模式,再加上生物课时较少,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均不够,教学任务重,因而,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得不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由此造成课堂上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是否存在一定地疑惑等,教师丝毫不知,同时,也会滋生学生的厌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较低。众所周知,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和手段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因而,为了提高效率,教学中要广泛采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存在一定地抽象性,对于很多问题,学生可能无法单纯的从课本中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认识,借助教学设备,可以将那些灵活多变的生命运动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大多数情况来看,大多数初级中学都配备有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生物课堂上的利用率却极其低下,教学依旧依靠传统的方法开展,效率较低下。

当然,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远远不止上述这几点,还包括评价、反馈不及时;教学灵活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作为初中生物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地调整自我,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二、现阶段加强初中生物教学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重视生物学科。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分数要求,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杜绝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科”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是学生学习的问题,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首先我们要做好自我思想工作,转变生物分数少就不应该受到重视的传统观念,并在教学中狠下功夫,课前做好充足准备,课中转变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课后积极做好反馈工作,以积极地态度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好每一科,多样化知识结构,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让学生的观念面向长远、面向未来、面向全面发展,树立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学好生物。

2.转变教学思维模式,树立“双主体”教学。新课改根据现实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境。如在教学的课堂中,为了及时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采取随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回答,并与老师探讨正确观点;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分小组讲课的形式,让学生自相组合,搜集资料,并对讲解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得出结论,并将成果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获取教师的评价。这些教学互动、“双主体”的形式,能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水平,加强教学设备的利用。现阶段教学设备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科技的抗拒心理以及应用能力不高,因此,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当提高自身吸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学会适应、应用新工具,让高科技手段充分为教学服务。一方面可以有效借助海量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更好的将授课内容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学校培训的机会,通过向专项技能人才学习相关特技,以此提高自身的设备利用水平,增强自信心,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有效实现,需要我们生物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学科认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高科技的学习,提高自身利用高科技教学设备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条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2)

第4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动手能力 学习方法 实验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生物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其它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尝试空间。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如环境、能源、粮食和人口问题等均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基于生物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生物学科中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就为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具如投影仪、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练就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二、加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如为了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这个道理,教师可用分别盛有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两个试管,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幼苗,过些日子,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变化,从而确定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实验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失败,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不畏困难,树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给生物学习带来高质量和高效率。它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一种知识技巧,而且也是他们日后终身学习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与本节课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学习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不断设疑,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果教师能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寻找有利的时机,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中,就能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在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杂交水稻技术等)以及有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时,可利用这些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还可通过介绍我国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五、加强劳动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结合生物学科活动进行花苗生产、作物和蔬菜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可通过竞赛、成果展示、操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输出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能力、磨练意志,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

第5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

关键词 学科思想 学科方法 教育价值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 E

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其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思想、原理和方法,正在对其他学科和社会变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思想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知识储存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对提升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有一定意义。

1 生物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的教育价值

1.1 生物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的思辨

生物学科思想是人们对生命科学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而生物学科方法是在解决生物学科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物学思想是生物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生物学方法是实施有关生物学思想的技术手段。运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学科思想;而生物学科思想是生物学知识的精华,又反过来对学科方法起着指导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

1.2 生物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的教育价值

长期以来,生物学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对生物学概念和定律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更忽视了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思考知识背后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地迁移,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学科思想相对于零散的知识点而言,更易内化为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以大量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在认同和理解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对学科思维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生物学科思想的内涵

生物学科思想指那些对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观念、思想和见解,它们内隐并不外显,积淀在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讲解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挖掘这些思想内涵,并将其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并获得认同。这也是教师引导水平与课堂智慧的体现。

2.1 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许多自然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的思想,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矛盾的运动,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遗传与变异、生物适应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等。这些都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同化与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而生命繁衍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在维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展生物的多样性,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

生命运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变化,生命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来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恰恰基于世界的物质观,因为细胞和组织都是物质的、运动的。

从病毒、细菌、植物、动物直至人类,生物世界尽管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不同的生物却高度统一,其最基本的组成物质都是核酸和蛋白质,并且无论生物的进化位置如何,几乎都在遗传表达中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展示在分子进化上所体现的“大一统”的格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客观而理性地看待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2.2 自组织与非因果决定性思想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曾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用经典物理学和化学去描述生命现象是不可能的,经典物理学中一种原因只能产生一种结果的机械决定论模式并不适应生命世界。”

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是开放性和自组织,即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通过自身的演化而形成的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系统,但这种稳定不是封闭系统中的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复杂的生命系统在与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中,既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变数”。例如传统遗传学认为一种性状由一对基因决定,二者之间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简单的模式不利于了解生物大多数复杂的性状,许多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它们控制着生物体内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同时反应的产物又会反作用于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传递并不简单地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这种基因与环境之间高度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某种性状出现的倾向性和易感性,并非因果关系。生命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非常多的发展方向,生物体内中某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这个系统的演化方向,正是因为生命系统具有混沌和非线性的特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往往并不遵循因果决定原则,大都表现为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这种概率性源于生物的个体差异和随机性,与机械运动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组织与非因果决定性思想,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观来认识生命运动的不确定性,用多元、理性和宽容的观点来看待生命科学的发展。

2.3 信息流思想

生命系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不仅要研究生命活动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还要研究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中的许多过程,如生长发育繁衍过程、免疫反应以及生态平衡等,虽然外部表现为物质或能量的变化,但本质都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生命活动的信息流主要包括遗传信息流、生命活动信息流与生态系统信息流。遗传信息流即“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该过程指导着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生命活动的信息流即生物体的应激调节,通过特定细胞释放的激素、乙酰胆碱等化学信号分子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启动靶细胞一系列生化反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生态系统信息流指生态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生物之间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等调节生物的种内与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信息论的视角认识生命现象,有利于使学生认识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使他们形成一个较全面的动态平衡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生产生活实践中相关原理的运用。

2.4 生物演化思想

生物进化是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有专门的章节表述(人教社必修2的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而且整个教材不管是内容编排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折射出进化的思想。

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变异、选择和适应贯穿在任何一个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这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由于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与精卵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另外由于性别、年龄、免疫系统以及在开放系统中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同,有性生殖的种群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再比如高等生物每105~108个生殖细胞才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但在拥有大量个体的群体中就足以提供丰富的变异来源,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生物圈就在这样的物种演变中维持着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进化的观点,可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进化是物种演变而非物种进步,因此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一个分支,人类的行为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一个部分也将影响自然界中物种的演变,从而最终改变人类自己。

3 生物学科方法示例

认识生命现象,探究生命活动本质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分类、实验、分析等。具体科学方法指控制变量法、假说演绎法、模型构建法等。生命科学的研究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某个生物学的观点,图1以实验探究为例说明生命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

实验探究是针对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或处理后,观测所产生效应的研究方法。该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图1)。

案例: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步骤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汽车尾气及工厂排放出的废气使空气中聚集大量的铅尘,铅尘悬浮物离地面大约0.8 m,因此铅会轻易地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儿童体内;另外儿童喜食的膨化食品、经常用的蜡笔、铅笔和一些色彩特别鲜艳的图书、餐具以及用油漆刷过的积木等玩具,都含有铅的成分,经常接触铅的孩子行为活动能力减慢。由该背景作出假设:铅中毒可能影响动物的神经活动。

步骤二: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选择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四组,设置三个醋酸铅溶液饮用水平:0.05、1、2 g?L-1,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连续饲喂60 d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在池水中加入少量墨水使大鼠无法看到水下隐蔽平台。让大鼠从四个方向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 d后撤去平台。

本实验醋酸铅染毒组为实验组,饮水组为对照组,测定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用以反映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如果条件许可,还可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

步骤三:记录与整理数据。

本实验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大鼠的个体差异、水浴温度、入水方向、人为操作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干扰大鼠寻找平台。为减少误差,由同一人采用固定的操作模式,大鼠训练时不要有人在场,在另一处用视频探头跟踪观察。应尽可能采集足够的样本数量,及时记录并整理。

步骤四: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饮用水中醋酸铅浓度越高,大鼠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越长,说明铅中毒可能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支持假设。

该活动涉及到生命周期、环境控制、变化缓慢等问题,实验数据的离散度比较大,得出结论并非易事,。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对于复杂的生命系统的研究,不能只进行单因子分析,还应分析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揭示控制条件与观测结果的对应关系必须有大量的样本支持,该活动的结果表现为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

该案例为2013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7题的背景,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和方法非常丰富,校本选修活动借鉴该背景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总而言之,学科思想方法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引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生物学科知识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方法”或“哲学”层面上认识生命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生物课程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杨静.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1,1:43-46.

[2] 李琳,郑晓蕙.构建学科思想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J].生物学教学,2011,36(8):13-14.

第6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从本质上看,基于项目的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即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协作的重要性,而在项目学习背景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由于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1.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3.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初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四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的,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凸显生物科学素养的特点

1.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1)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2)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3)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2.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3.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要体现融合性。

(1)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

(2)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

(3)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

(4)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

(5)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石。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石。

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第7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后进生转化;细节工作

生物学科在高中阶段被人们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它大量的陌生词汇需要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后才能运用,而学生掌握词汇却只是学习生物学的一个基础条件。由此,我们相信生物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对于后进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一、生物教学中,转化后进生需将降低知识难度这一细节

做好

后进生对于大量的陌生和抽象词汇的接受较慢。如果我们能在授课前就将词汇布置给后进生并监督他们预习,让他们提前接触并帮助他们理解词汇,就可以让他们在听课时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亲切感。这为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做了铺垫,同时在做题目时也能读懂题干。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学习是十分抽象的。后进生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性状、相对性状、正交、反交、杂交、测交”等名词非常苦恼。我们不妨在课前对学生分层次安排预习内容,将这些词汇列出来,让后进生通过查字典和翻教材的方法来了解词义并监督完成。同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简单如“亲本与父本,母本的联系;测交与杂交的联系等”的问题让后进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获得答案形成成就感,从而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将知识难度降低是为后进生在登摩天大楼前铺就台阶,是使他们听懂课读懂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用形象生动的实例帮助后进生理解关键细节

后进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尤其是涉及实验者实验思路的时候。为了能让他们对较复杂的实验思路或解题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十分必要将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例拿出来进行类比。如,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我们在讲解这一过程时,不妨先将《名侦探柯南》这个动画片中的例子拿来做类比。柯南在解决每一个案件的过程中几乎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柯南首先是发现了案发现场,这是发现事实。然后,柯南开始按照案发现场的布置对犯罪凶手的作案过程进行假设。接着,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柯南必须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用道具做还原实验,设法重现案发过程从而证实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是演绎推理和实验检测。最后,当柯南反复实验证实假设正确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凶手找出来。这一过程正好符合“假说-演绎法”的全部过程,可拿来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过程做类比进行讲解。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柯南很感兴趣,所以当我要求他们讲下柯南破案过程时,他们几乎将这个假说演绎法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全讲了出来。这时,我根据他们的话再进行加工和引导很容易就实现了“假说-演绎法”的讲解。由此,当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授课效果将事半功倍。

三、改变后进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态度,要从看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这一细节入手

后进生在生物课上经常有插科打诨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这是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在这一工作上,我认为从看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入手效果最好。如,必修一第一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是生物课内容的总纲,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会讲到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是生命的起点。这个知识回答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很多后进生会在我们讲课的过程中笑得很暧昧,好像这是很羞于启齿的内容。有一些后进生还会把生活中了解到的一知半解的生理知识拿出来小声讨论,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神秘。我认为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不能视而不见,反而要抓住这样的机会作为改变后进生态度的起点。我们可暂时停止授课,将讲课的重点转移到平等看待生命的内容上。然后再过渡到生物学科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态度这个问题上。实践证实,这样的情感教育往往可以在第一节生物课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会潜意识地对生物课存在好感。总之,做好教学中细节知识情感的渗透是我们生物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处理后进生后进表现的语言细节

后进生在课堂上讲话、打闹,在课后不完成作业等表现经常使我们头疼不已。我们经常会在后进生处理中因言语不和而矛盾升级。我认为,发挥生物语言特色或许可以缓解矛盾。如,有些后进生上课讲话,多次提醒无效。我们可以说:“今天有几位同学总是讲话,是想展示下大脑语言区的功能有多强大?还是高级神经中枢出了点小问题,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想向我求救?”多数情况下,讲话的学生会在其他学生的笑声中停止讲话。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会起到警示他们的作用,同时也没有明显的伤害他们的自尊。注意语言上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后进生的后进表现。久而久之,后进生上生物课就会有所收敛。

第8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生物教学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程度的标志。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既影响学习过程的结果,又会作用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目前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科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动力不足、信心缺失,课下不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待教师的课堂提问或期中期末考试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都是缺乏自我认同感的表现。对生物学习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应该成为高中学生生物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自我认同感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方式的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该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科,并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体验成功,进而享受学习的过程。

2.差异性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自身个性的特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个别学生存在特殊的要求和需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依据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施加不同的培养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3.反馈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反馈和评价,来帮助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方法

高中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高中生物自我认同感的培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个人情感波动比较大,若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来设计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生物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自己的教学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规划出一些高中生感兴趣的章节,可以以专题、问题或者特定的学习任务为核心内容,向外扩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重视生物学科,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了生物学,才会主动学习,也能逐步培养和提升自我认同感。

2.多维度制订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班杜拉指出,学习者自身的成功体验是影响自我认同感的主要来源。新课标提出,生物学科教学不但要包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还要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难以产生成功的体验,甚至难以判断自己是否取得了成功,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不断下降,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储备水平、教材模块内容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面向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我们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最低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设置较高一级的目标,当学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生物学习目标并体验到成功的时候,将会给学生带来自信,相信自己具备学好生物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挑战,从而有效地提升所有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3.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提升自我能力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成功体验活动也比较多,因此,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学科自身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高中生物课本各模块都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去体会和感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实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科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4.利用榜样引领,助力信心提升

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是无形之中和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愿望。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层次的差异,然后为他们选择相应水平的成功的榜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利用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助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提升自我认同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说明榜样的情况,让学生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能力,取得进步。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过高或者过低的榜样,这样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自我认同感。

第9篇: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提高公民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而设立了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生物课程,同时规定初级中学校的生物课实验教学,综合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这些实践课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和动手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初中学生没有丰富的生物知识,且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能力还欠缺。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生物教学和生物课实验操作教学。

生物课程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现象要通过实验才能解释,各种生物体的身体构造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看清楚,而且生物学中的理论全是前辈们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为了能够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地给中学生讲解生物学知识,就需要生物教学要实行理论教育与实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要学生知行合一。

二、初中生物课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实验教学中的现状

(1)中学生的现状。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学上来,对实验课比较陌生,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实验课是为了好玩,而且部分学生认为升学考试中不考,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师的现状。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必要的引导;有的教师对生物课程还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认识,认为生物课程在升学考试中分值不大,忽略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了;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在编排上有了很大改变,给老师实验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对实验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实验的目的性不强,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而且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此外,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生物实验课程,使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设施不足或者难以配套,都会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课时不足也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新教材确规定每周为三课时,但是一般学校每周的生物课时只有两节课,课时不足的结果就是很多老师直接就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过分依赖;在偏远地区还存在着缺少专职教师的情况,有的学校生物老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替代,造成了在教学上的不专业。

三、对生物课实验教学的建议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生物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培训等,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意识到实验教学对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改变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在课时的安排,实验设备的准备等工作上,要向学校管理部门积极争取,保证生物教学的有效展开。

其次,学生要转变自身对生物学科的认识,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实验教学的思路,使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观念,端正其学习态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实验中要弄清楚实验原理,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并尽可能寻求更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变的更加广阔,也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操作步骤是学生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掌握了实验步骤,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模仿自己操作,同时纠正错误的操作,这样实验的目的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