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就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对策研究
一、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意义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我国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等有关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小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利于加强小企业贷款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问题分析
通过对某省小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银行贷款、会计记账、审计、培训、企业管理等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本地区的执行状况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政府有关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力度不够,企业领导未认识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大意义,因此对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不重视;小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使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遇到障碍;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理论知识欠缺;税务部门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督导不力;未设立针对解决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的专门服务平台等。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1.加强《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
通过本地区门户网站,及时本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文件及“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知识问答”等信息;在会计服务窗口、纳税服务大厅、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各工商所窗口向小企业发放《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资料,使更多小企业知晓《小企业会计准则》,使企业领导明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企业发展,从而自觉自愿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另外,可选择样板地区,集中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本地区小企业分布特点,在小企业比较集中地区作为样板地区,集中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集中宣传、开展专题培训会等方式,使该地区以前年度实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从当年就能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争取到年底,百分之九十的小企业能停止执行原会计制度,升级财务软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2.多方面引导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正确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小企业财务报表报备系统和小企业会计数据库,为财政支持小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可根据调查情况,对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小企业,在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前提下,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积极发挥记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化的小企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帮助小企业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3.制作《小企业会计准则》教学视频,为小企业免费提供培训,同时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下一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培训内容
邀请本地区重点大学会计学院资深教授为本地区小企业财务人员专题讲解《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将授课内容制成《小企业会计准则》解释教学视频,通过本地区门户网站,供广大小企业会计人员观看学习。另外,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下一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内容,精选教学师资,提高培训质量,进行重点考核,争取到下一年小企业百分之九十的财务人员都能参加《小企业会计准则》继续教育的培训。
4.当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积极推进、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
当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积极推进、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账建制。第一,当地税收征管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努力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恰当地处理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等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第二,鼓励小企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有条件的小企业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小企业要及时调整征收方式,对其实行查账征收。第三,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要在其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纳税调整,计征企业所得税。第四,积极引导小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建账核算,符合条件的可以依法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低税率等优惠政策。
5.各区财政局应设立《小企业会计准则》服务平台
【关键词】落地配;生存困境;解决措施
一、落地配的含义
落地配是货物到达城市后,由到达城市的物流公司实施配送操作,即只完成“配送”的最后一个物流程序。它主要由落地分拨、同城或地县转运、入宅服务三大要素组成,主要以开箱验货、夜间送货、试穿试用、送二选一、代收货款、退货换货等入宅服务为竞争亮点。
二、落地配目前面临的窘境
目前落地配企业面临的困境着实让人担忧,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每单降到了可怜的三元钱,整个落地配行业的毛利润已经跌到了不足5%,可见落地配企业确实是进入寒冬了。以微特派为例,由于行业间价格战频发,该公司目前每单配送均价降到约 7元,毛利率还不到 3%。同时该公司覆盖了北上广和天津、湖北等五大区域,规模巨大,目前每月的亏损甚至高达几十万元。“扛不住也得扛”成为目前落地配企业的写照。
三、落地配出现窘境的原因
落地配企业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是电商企业的利润下降导致不断要求落地配企业降价以降低其成本,而落地配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严峻,使得互打价格战也成为必然。同时由于落地配企业采取的是只派不收的运营模式,则其服务客户主要是一二十家大型电商企业,前十名客户可以占到落地配企业全部营业收入的80%-90%,从而任何一家客户的流失对落地配企业都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在这样的压力下,落地配企业只能一次次的屈从于电商企业的压价要求。
四、落地配摆脱窘境的发展对策
1.节省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企业软成本
在现代落地配企业中,随着配送规模的逐渐扩大,配送网络原始投资的收回以及配送分拣技术和计算机路线规划技术的发展,使落地配等终端配送企业的单位产品配送油耗、人工费用、购买车辆设备成本等等硬成本骤降,但落地配企业在价格战的大潮中其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原因就在于其软成本过高。软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提出的新概念,它往往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成本,一般难以量化和计算。
对像落地配等终端配送企业来说,降低这些软成本的根源就是对员工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给予员工充分的激励、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引导员工的工作情绪等。
2.强强联手,通过企业间的协同配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落地配企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地理格局已经由过去的一省一家变为多家,这就为落地配企业之间进行协同配送奠定了基础。为了降低成本,渡过难关,同省范围内的落地配企业应该以加盟的方式联合起来,共用配送网络来协同配送,比如山东省的几家落地配企业可以联合起来进行协同配送,假如甲乙两家都有零星的几件货物要配送到威海荣成,如果单独配送那么成本相对个家来说都很高,如果两家协同配送,共同分担此次配送成本,那么每家的物流成本都会大大降低。这就是协同配送的魅力所在。
3.开拓农村市场,扩展落地配企业的客户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
落地配企业是由电商企业催生的,但如今要想放手发展就必须割断与传统电商企业的脐带,去寻找其他的潜在客户。其中开拓农村市场就是落地配企业扩展服务客户范围的一个利器。农村市场最近才得到了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视,因此大多数传统快递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覆盖农村的配送网络,而相对于拥有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企业来说,农村配送网络是一块鸡肋,他们不会只为自己的一家产品而建这么大的网络,这样成本过高,服务也得不到保证。而落地配企业如果能够尽快将自己的网络铺设到农村,将会从许多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企业手中得到一批可观的订单。
除了扩展客户服务范围以外,还可以扩展其业务领域。如过去是只派不收,现在可以增加揽件业务,实现收派结合。而这对于拥有覆盖全省物流配送网络的落地配企业来说并不是难事。通过这种业务领域的扩张,价值增值服务向收件方向传递,可以大大增加企业的业务收入来源,帮助企业摆脱目前价格恶战的乱象。
五、总结
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是难免的,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一种历练。落地配企业作为个性化时代的弄潮儿,作为电商企业的催生儿,它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终端客户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虽然目前落地配企业陷入了泥沼,阻碍了其发展,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在困境中思变求改,抓住终端配送中的商机,就一定能够凤凰涅,东山再起。
参考文献:
[1]吴斯丹,一线城市落地配最低 3 元/单 快递“最后一公里”无利可图[N],第一财经日报,2013-9-10,(2)
[2]李冰丽,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软成本[J],经营管理
本文分析了现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了四环相扣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1 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以及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
2 职业岗位分析
2.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A院校以服务东莞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根据东莞产业结构布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A院校会计专业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业(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和商业服务行业(批发、零售、餐饮、酒店、税务服务、会计中介咨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2.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和需求情况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结果,结合人才市场财务岗位招聘要求,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商业服务、会计中介服务等行业从事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税务、出纳员等财务基础性岗位就业。
2.3 培养目标
构建“双元联动,双向融合,三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税务、出纳员等岗位,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中职会计毕业生适合从事基础型、协助型岗位
通过对标准化管理的企业财务人员的深入访谈,企业建议中职会计毕业生可从事收银员、出纳、往来会计、费用会计、办税人员、会计、审计助理、会计助理等岗位。这说明,按岗位内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承担主办会计部分工作内容,如应收、应付、审核、办税等工作;按岗位胜任,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出纳、收银等级别较低、技能操作较易等基础型岗位工作;按岗位功能,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会计专门岗位的文员、助理等协助型岗位工作。
3.2 中职会计毕业生在岗时间短,离职比率高
通过对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数量与第二次就业数量进行对比,同时对首次就业岗位的离职时间进行分析,发现A院校中职会计毕业生岗位离职率为48%,且离职时间多为半年内。这说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第一次就业岗位胜任情况不佳,或岗位匹配程度较低。
3.3 职业岗位群的五种分类及行业归类
通过对岗位群的研究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具有反映、监督、决策的职能,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企业根据业务类型及岗位群技能要求,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的岗位工作内容重心也有所差异。
核算工作方面,主要要求核算人员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核算、利润进行核算计量能力,需要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及操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审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内部控制、财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评价的能力,需要掌握会计知识、审计准则及资产、负债等业务审计的基本理?和技术方法;税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税务人员具备办税、报税、纳税的能力,需要掌握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账务处理方法;出纳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出纳人员具备处理现金收支结算、银行转账结务及辨钞点钞能力,需要掌握出纳实务及财经法规知识;统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统计人员具备对资料及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能力,需要掌握统计知识及方法。
4 调研结论
4.1 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通过对A院校毕业生就业异动情况的调查,发现A院校毕业生在岗时间较短,离职比率较高。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普遍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当中,一直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指导老师须帮助学生树立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帮助学生分解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短期的可操作性目标,再根据学生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改善目标。
4.2 以出纳、统计技能为基础,加强核算、税务技能培养
通过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会计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审计类岗位要求最高,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难以达到相应能力要求,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出纳类、统计类岗位要求相对较低。出纳类岗位技能涉及辨钞点钞、银行存取款、转帐结算等技能;统计类岗位涉及数据整理、图表制作、函数公式、软件运用等技能;核算类岗位技能涉及流动和固定资产、成本、社保、差旅、薪酬及利润核算等技能;税务类岗位涉及税费计算、税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筹划等技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技能要求的难易程度,结合相应理论知识夯实技能训练。
4.3 以需求为导向,就业为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相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发现不同学校根据产业行业特点,或特殊技能要求,皆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区分,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面。课程的设置无论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都需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关键词:MPAcc 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平台 行业企业专家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08-03
一、引言
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催生的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专业会计硕士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自2004年首次批准了21家授予权试点单位以来,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70多家MPAcc人才培养单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但由于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MPAcc教指委)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价与认证。深入推进MPAcc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MPAcc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有关MPAcc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万晓文(2010)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在总结当前对MPAcc的培养多数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培养对策。王治等(2011)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PAcc培养现状,指出国内会计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状态,提出了新的MPAcc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石意如(2012)针对MPAcc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MPAcc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PAcc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综观上述文献,学者们大多都对MPAcc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却未将对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行业企业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在分析了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行业企业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二、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MPAcc是培养高级会计、审计、财务专门人才的学位教育项目,与会计学术型学位相比,MPAcc教育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国内MPAcc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自开展MPAcc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PAcc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MPAcc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亟待解决。
(一)执行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MPAcc教指委2011年3月的《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参考方案)第四项第三条规定,培养单位应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工作。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仅有少数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即学生在校期间除有一位校内导师指导其学习研究外,还会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学生的校外导师。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PAcc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的培养指导,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PAcc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二)案例教学比重偏低,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PAcc的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MPAcc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MPAcc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PAcc培养过程中,为降低培养成本,部分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作严格的区分,将MPAcc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进行纯理论的讲授,部分培养单位在MPAcc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而很多授课教师虽然理论水平高,但因实践经验缺乏,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以上这些都影响了MPAcc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根据教育部及MPAcc教指委的相关要求,MPAcc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PAcc学生的实习,这给培养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MPAcc学生实习安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相当多的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致使MPAcc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从而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问题去选题,在后期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没有具体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无法获取直接数据,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导致数据实效性及针对性不强,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某些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10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PAcc人才培养点,经过近5年MPAcc项目实施,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重庆理工大学经过一年多的遴选、审核和评议,正式聘任了100多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MPAcc校外导师,他们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研究能力。在MPAcc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他们主要负责MPAcc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参与,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基于对目前国内MPAcc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为例,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的MPAcc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如下页图1所示。由图1可知,MPAcc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MPAcc培养体系。MPAcc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MPAcc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将基于图1中的协同创新平台重点论述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与培养单位、授课教师、校内导师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对提高MPAcc人才培养质量所发挥的作用。
(一)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PAcc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主要设置了CFO和CPA两个方向。CFO(首席财务官)方向着力为大中型企业培养战略型、领导型财务总监;CPA(CPA合伙人)以培养更多的领导型CPA合伙人为目标。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在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MPAcc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PAcc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行业企业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岗位知识结构需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企业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会计人生”“MPAcc大讲堂”“移动课堂”“特色培养”等环节。“会计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PAcc大讲堂”分享各行业企业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引入最新的案例,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通过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行动学习”则让学生深入企业,将所学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授课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协同授课,提高MPAcc学生培养质量。
(三)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是MPAcc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PAcc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财会审计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PAcc学生到他们所在的公司、事务所实习,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四)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PAcc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PAcc学生在论文选题时,行业企业专家会参与指导,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行业企业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MPAcc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五)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他们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没有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强化MPAcc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提早让MPAcc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作客MPAcc大讲堂,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此外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对拓宽MPAcc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四、结语
改进现有的MPAcc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协同参与MPAcc人才培养为我国MPAc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很好地改革方向,对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J
参考文献:
[1]万晓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10, (3):21-29.
[2]王治,张多蕾,程一江.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教育:现状分析、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会计师,2011,(5).
[3]石意如.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2,(1).
[4]曲晓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的若干问题[C].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5]盛明泉,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第三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12).
[6]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第四届中国MPAcc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3,(2).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应尽快进行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的岗位标准和目前在职人员的状况,与工科专业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标准有很大区别。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
一、“校代合作”模式分析
在“校代合作”中,核心要素是实训内容,而实训内容的外在形式就是实训资料。按照实训资料的特点,可将“校代合作”分为三种模式:“仿真资料”模式、“复印资料”模式和“原始资料”模式。笔者将分别对三种模式从资料特点、实训效果和实训成本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资料特点”是指这种模式下资料的取得和使用风险、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资料的丰富性;“实训效果”是指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实训之后的提高与不足;“实训成本”是指学校想要采用该种模式的经济支出和难易程度。
(一)“仿真资料”模式分析 “仿真资料”模式是指专任教师在对代账公司客户会计资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抽象之后模拟一个企业会计资料,然后由学生按照模拟资料进行实训。
(1)“仿真资料”分析。就资料风险性而言,仿真资料是由教师提炼之后模拟出来,通常不会直接照搬企业的实际经济数据,不会涉及到行业及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实训资料的风险几乎为零。就资料时效性而言,仿真资料尤其是模拟原始凭证的制作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如果经常对模拟资料进行调整,则会大量增加专任教师的工作量,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实训资料的更新程度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会计实践。就资料丰富性而言,经过专任教师的提炼之后的仿真资料内容丰富,几乎可以涵盖全部业务,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但这种仿真资料通常将会计主体假定为工业企业,从而缺少行业特色,难以更深入地体现一些重要业务。就资料真实性而言,仿真资料尤其是综合性仿真资料的制作,尽管取材于现实经济业务,但通常会出现诸如前后数据缺少逻辑性,资料不齐全等问题,所以仿真资料只能做到“更仿真”。
(2)“实训效果”分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使用经过教师提炼后的“仿真资料”,这种资料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系统掌握;资料的规范性有利于学生树立规范的工作作风;资料的事先确定有利于教学进度和难度的把握。另一方面,由于仿真资料具有前述的真实性不足、丰富性不够和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必然导致实训和会计实务存在一定隔阂,而这种隔阂会导致学生认为是“学习”而不是“工作”,会因为这种“学习”没有经济后果而缺少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所学和社会所需存在较大差异。
(3)“实训成本”分析。仿真资料的编写一般不会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公司通常不会具有主动性。不过专任教师编写仿真资料一般只是在公司进行调研,通常会承诺“只用模板,不用数据”,不会给公司造成不利的经济后果。所以,教师获取资料的难度较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活动可以由专任教师直接完成,省去了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成本,免除了对兼职教师管理上的困难。
(二)“复印资料”模式分析 “复印资料”模式是指由代账公司将其所的客户原始资料的信息(如单位名称等)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复印,并将复印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
(1)“复印资料”分析。就资料的风险性而言,由于对原始资料所涉及的商业秘密,如公司名称、产品单价等信息进行了处理,从而消除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由于学生使用的是资料的复印件,不会造成直接的经济后果。采用复印这种方式,可能的风险来源于公司所的客户,而这种风险由公司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征得客户同意。就资料的时效性而言,代账公司可以将其所客户最新的资料进行复印处理,等到下一学期再使用更新的复印资料,甚至可以在一个学期内按照所客户资料逐月进行更新,从而保证了资料与会计实务同步。就资料的丰富性而言,学校和公司可以根据学生就业的需要选择行业,选择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从而保证了资料的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复印的特点决定了大量的学生可以同时使用相同的资料。就资料的真实性而言,尽管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技术处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资料完全是真实业务的再现,既能体现行业的特色,也能反映最新的会计实务。
(2)“实训效果”分析。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复印资料与会计实务同步,能够保证实训内容与实务的协调,缩短学生融入实际工作的时间;由于复印资料可以体现行业特色,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甚至就业方向进行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由于复印资料可以供大量学生同时使用,从而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触会计实务。但用复印资料实训不具有直接经济后果,使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以找到“工作”的氛围,也难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3)“实训成本”分析。复印资料的形成,公司一方面需要和其所的客户沟通,另一方面要选择并处理原始资料,这种风险的承担和人力投入需要从学校得到补偿。首先需要经济上的补偿,如支付资料准备费、资料使用费等,甚至由公司派出师资指导学生完成实训并收取实训指导费等;其次还有精神上的认同,如校企合作搞科研、写论文,给行业师资颁发兼职教授等证书。
(三)“原始资料”模式分析 “原始资料”模式是指由公司将其所的客户原始资料直接交付学生,由学生在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和纳税申报等业务。
(1)“原始资料“分析。就资料的风险性而言,毫无疑问,将原始资料交给学生处理,公司不仅会担心原始资料本身的安全性和丢失客户的可能性,还会担心学生账务处理不当,或者不符合公司某种惯例所带来的麻烦。就资料的真实性而言,学生使用的是第一手原始资料,是完全来源于会计实务的资料,具有完全真实性。就资料的时效性而言,学生完成的工作就是公司员工所做的工作,每月在公司取得客户的原始资料之后需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和纳税申报。就资料的丰富性而言,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资料取决于公司对学生的工作安排,的客户资料越多则涉及的资料越丰富。但鉴于原始资料的唯一性,能够实际参与的学生数量必然较小。
(2)“实训效果”分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成的不再是“学习任务”,而是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更能在意识到工作后果的同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不仅能够完成账务处理工作,还能完成纳税申报工作等;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业要求,更能在校即积累“工作经验”。可以说,从效果上看,这种模式是高职会计实训的最高境界。
(3)“实训成本”分析。这种实训模式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是效果最好的,但会给公司带来不少问题,一是将原始资料交给学生处理,公司一定会安排自己的师资加以指导和监督以防止客户资源的流失;二是这样的安排会给公司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记账服务不仅仅是记账,还有很多需要与客户当面沟通;三是若安排学生在校外完成记账相关工作,公司不愿意承担法律风险,如安全问题和费用问题;四是若学生经过锻炼之后能胜任工作,则公司将面临假期和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接续问题。上述问题加上这种模式下的接纳学生数量有限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
对上述三种“校代合作”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表1:
二、“校代合作”模式的选择
“校代合作”的三种模式各有特点,这决定了不同的模式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笔者从高职会计教学规律的角度对模式选择进行分析。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出发,一般可将高职会计实训分成“认知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三个阶段,如果考虑学生能力提高,在三阶段之后一般还有“顶岗实习”。
(一)认知实训 该实训主要通过参观校内实训基地、演示视频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通常情况下,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训对于高职会计而言,除了组织成本和实训风险比较大之外,会计的行业特点也决定了这种实训方式的效果并不显著。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训主要是了解会计行业的特点、会计人的职业发展规律、会计工作所涉及的资料和工具等内容。基于“认知”的目标,上述三种模式留下的实训资料、实训记录和实训成果都可以作为认知实训的材料。
(二)课程实训 该实训主要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进度在校内进行,每门课程或者先理论后实训,或者理实一体教学。课程实训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训内容和会计知识本身相匹配,从而达到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在实训中操作的规范性,将实务中存在但不合理的东西屏蔽,培养学生严谨和规范的工作作风。基于课程实训具有的上述特点,采用仿真资料模式提供的资料与理论知识学习相匹配,仿真资料的规范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仿真资料的使用成本低、适用的范围广使其在课程实训中大有所为。
(三)综合实训 该实训一般在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完毕之后的第五学期开设,主要强调各门课程的融通应用和岗前的适应性训练。既然是融通应用,就不能只涉及会计账务处理,还应训练纳税申报、会计制度设计等能力,既然是岗前训练,就不能只会通用业务的处理,还应掌握各行业及行业核算特点。基于综合实训的上述要求,复印资料模式采用多行业资料,既能与学生就业期望相匹配,也能突出行业特色,缩短甚至是消除与会计实务的差距。同时,复印资料的真实感强、时效性强、适用的人数多等特点也为该模式的采用提供了基础。至于实训成本,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得以降低。
(四)顶岗实习 该实习一般在高职会计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强调的是从事实际工作任务。已就业的学生通常到就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未就业的学生如何进行顶岗实习则是高职会计的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记账公司这种能够常年吸纳较多会计实习人员的中介机构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完成部分公司业务,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人员作为公司的员工。对于顶岗实习,原始资料模式的实训效果最好,由于公司承担的风险很大,再加上接纳实训人数有限,导致这种模式难以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全面实行。如果与公司的需求结合起来,公司将学生接纳为公司的“准员工”则大大消除了公司承担的资料风险和客户流失风险,出于公司需要的顶岗实习也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课程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经济类专业办学理念落后,培养定位不够清晰,教育教学方法老旧,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日渐萎缩,这一现象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显得尤为突出。加之我国各个层次学校培养了大批会计专业人才,并迅速进入到我国的就业市场,使得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一、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中职学校招生门槛低,学生本身的起点低,学习能力较差;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不强,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缺乏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经费保障,使得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巨大困境,办学情况每况逾下,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有关部门调查得出,近几年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对口就业率达不到5%,这也直接导致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招生困难,中职学校会计教育面临着停办的险境。
二、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办学缺乏特色,社会时效性不强。受社会市场需求影响,对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会计行业在某一段时间内成为就业热门行业。很多中职学校不考虑自身专业特点,定位不准,盲目的开设会计专业。而相比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没有明显特色,一时间社会需求市场上会计就业人员达到相对饱和,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2.教学目标未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由于盲目跟风办学,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具体该培养怎样的会计人才,更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得这些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是数量的增加,没有质量的提高,难以适应公司和用人单位需要。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老旧。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常常是重理论、轻实践,会计专业课量多而难度大,实践课量少且单一。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会计就业岗位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编写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教材内容没有随着会计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市场经济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实用性不强。
4.教学方式落后,案例教学缺乏。尽管一些中职学校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落后,部分学校已开始运用实物模拟、计算机、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受到经费、师资力量的限制,大部分学校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常常会忽略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上的需要。并且,学生成绩考评方法不科学,还是以传统的卷面成绩为主,对实践性的操作技能缺乏训练和考评,对知识量积累不是很看重,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只成为了记账员,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新型会计人才的人很少。
5.经费保障需加强,师资力量有待提高。目前,中职学校考虑办学成本,大部分没有聘请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学校聘请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毕业,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没有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投入也较少,受老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培养的效果不会特别理想。
三、应对的举措
1.突出特色,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行业发展属性,根据人才市场上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进行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找准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以此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进行合理安排,而且要保证实践性课程比例占到总课程数不低于40%。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
2.加大经费保障,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水平。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会计教学经费保障和师资力量的增强,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会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受训,学习专业技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要建立学习型会计教师队伍,以便适应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会计教师也要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加强对新制度、新法律、新技术的学习,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水平,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多面手。
3.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兴趣。在教育教学主管部门指导下,中职学校可以请会计教学教材编写方面的专家,在充分研究当今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和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科学合理进行教材创新,精心编排教材内容,突出行业和实际操作的规律性内容,更好的指导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变,直观实用,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可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方式,组织学生们模拟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会计手工作帐的教学;使用计算机模拟教学组织学生们进行模拟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在对我国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对举措,主要在于强调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课程需要合理设置,需要教学理念转变,需要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整体水平提高,以便更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培养出符合要求、能力更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19).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五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2008年年底,澳大利亚移民部引入了CSL关键职业技术清单(Critical SKills List)。CSL清单职业将得到移民局优先处理申请,甚至优于之前的MDDL清单。CSL清单主要关注于房屋建筑、信息技术、工程以及医药领域,这个结果也是在咨询了澳洲各州领地政府得出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各州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显示出以上专业人才在当前的形势下依然是供不应求的。除此以外,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澳大利亚本身也是强调“无烟工业”,注重第三产业的国家,因此服务业中的金融、咨询、大众传媒、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关键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反思
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稳步增长的办学规模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
会计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创办于1986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专业前身为昆明地质学校、云南旅游职业学校(中职)会计专业,共招收了26中职班级,培养了1100名毕业生,毕业生深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后于2013年开始招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校学生规模三年制大专727人、五年债大专754人,年平均报到率92.25%。2016届毕业生数113人,其中,直接就业87人,升学25人,升学率为22.12%,参军1人,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98%。
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社会需求:截至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地区需求: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民营经济户数达225万户,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私营企业39.5万户,比上年增长34.8%,增速比去年提高6.9个百分点。产业需求:旅游业是云南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当前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转换经营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成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每个旅游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转换经营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旅游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就目前而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恰恰是云南绝大部分旅游企业(包括酒店和餐饮企业)经营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学历需求:根据我院对社会和旅游行业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要求明显高于学历要求、实践技能要求高于理论知识要求。中小企业对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占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58%。岗位需求: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出纳、会计、办税员、审计助理。
三、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准确的培养规格定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深厚的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出纳岗位、财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在基层积累多年工作经验后,通过努力取得中、高级专业职称,可提升至会计主管、财务主管岗位从事专业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面向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会计、审计服务中介机构的审计或税务鉴证岗位、会计或税务咨询岗位。本专业根据服务面向的企业和岗位以及学生未来职业拓展路线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见图1)
(三)定期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实时调整培养目标规格,保证和社会经济或地区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相适应1.紧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开展了两轮会计人才需求调研一轮针对社会通用会计人才需求,一轮针对云南旅游行业会计人才需求,并根据调研结果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确保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2.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和修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划分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直接引进行业标准作为专业培养标准,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到社会、学习到工作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通过不定期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全面了解社会、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以三年(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总结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加强教学质量监管,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建立健全包括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方法研讨与改革、教学检查与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管理,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条件,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大以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为重点的办学经费投入;强化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建立和实施毕业生回访,跟踪制度,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来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通过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定期向毕业学生进行电话回访、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通过回访,反映出目前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中,高职大专是用人单位较为广泛选择的学历层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本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技能。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较强,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较为扎实,能够较为快速的熟悉工作岗位流程,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四、围绕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打造“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手段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基础学院马列部在开设政治思想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增强了政思想教育的可操作性和考量性,也使政治思想教育的效益由隐形变得显性。在专业系部,从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介绍、到学生学习期间的专业课程教学、再到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贯穿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整个工作过程,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期便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定期开展有关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解了今后在自己的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并自觉遵守这些准则和规范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核心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全面推行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学中做、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划分职业岗位确定工作任务分析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的工作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实施,实践性教学占整个专业教学课时的60%以上。在完成必须的专业教学的同时,本专业在校内定期举办包括出纳实务、纳税申报、票据翻打等方面的会计技能比赛,积极组织参加校外各项会计技能大赛。
(三)打造带有浓厚企业、行业特点,体现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进校授课,举办讲座,开展以企业冠名的各种专业比赛、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交融,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在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班级文化建设等物质表现形式凸显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使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四)加大会计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强化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教育变得有目的、有方向五、建设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会计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也是确保教改成功的关键。我们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把教学教法的改变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作为教改的重点,提出了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职业岗位技能,构建职业岗位课程板块;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等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有效保证
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提升相结合、教师走出去和专家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广泛筹措资金,多方面拓展教师发展空间,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见图2)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数量与结构(见表1)
(二)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聘请企业、行业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到校内兼课等方式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
(三)加强教学梯队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3--4名骨干教师。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以“校内讲师”和院级教坛新秀为中坚力量,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的教学梯队。
(四)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通过组织岗前培训和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深造等方式来培养青年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配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业务指导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