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高中的生命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的生命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一、处理好“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路线图。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展开,不能出现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学生分组交流导学案,小组派代表有重点的展示导学案内容,全班研讨导学案上的重点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提升导学案上的关键问题,当堂检测导学案上的变式、拓展性达标练习。同时,通过“回归目标”环节,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命科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自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延伸拓展”环节,将理论知识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基因的分裂规律”导学案――延伸拓展

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如果小麦抗锈病的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F1的作物能立即推广吗?为什么?怎样选育?

如果小麦的矮秆性状是由隐形基因控制的,隐形性状一旦出现,还需要不断选育吗?

(2)指导医学实践

在医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

和 做出科学判断。

二、处理好“导学案与练习”的关系

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不是练习汇编;导学案中的练习只是为了达标检测,必然要减少、精选,容量适中、难易恰当,切忌贪多求全,以题代案。使用导学案后,巩固性练习应适当减少。要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

三、处理好“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不少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直接将教参中三维教学目标列为学习目标,洋洋洒洒占了不少篇幅,在实施过程中却很少有学生会仔细阅读和领会,这样不仅失去了“学习目标”原本的引领作用,而且还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追根溯源,学习目标的设计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知道“学什么”,因此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对应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教学的导向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提高可操作性。下表以“基因的分离规律”为例,比较两者的联系与不同。

不难发现,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紧扣三维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显性目标进行浓缩与提炼,数量上一般不超过三个,言简意赅、一目了然,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属于隐性目标,不必以文字的形式书写在导学案中,而是依靠教师适时调控,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四、处理好“教师导与学生学”的关系

(1)要把握诱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导学要讲究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3)导学方式有灵活性。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导学与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学案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其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都是教师实现预设性的问题串,然而再好的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面对学生跳出导学案之外即兴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应随机应变不死搬导学案,和学生一起迸发思考的火花,即时准确地做出解答和释惑,扎根于导学案,又不拘泥于导学案,我想这应该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之处吧。

例如:实验7.3 植物细胞分化的观察

实验要求:通过观察小麦根尖四个区域的细胞特点,了解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预设问题: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有哪些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有根毛细胞以及环状或螺纹状的导管。

学生生成性问题:既然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那么在小麦的叶片中是否也能找到导管呢?

教师即时处理:首先对提问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其积极思考、勇于提问。随后组织学生当堂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同时增加叶片显微结构的知识点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第2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教育;生物课堂

近几年,媒体报道以及我们身边总在发生一些轻视生命的悲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充分体现了“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担当起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认识生命之珍贵、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谐、母爱之伟大、生命之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之花和谐绽放。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指的是对一切自然生命(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的关注;广义的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生命教育应具有的特点:①是建构智慧的教育,这个智慧就包括了德性智慧、理性智慧和情感智慧。生命教育首先要充满“德智”,“德”是人性的基本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的。理性智慧,就是教师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各种冲突、矛盾和障碍,在冲突中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情感智慧是一种审美的智慧,我们教师要思考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位移式地把书本知识搬到学生的头脑中。②是指向生命成长的教育。叶澜教授提出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应该真正体现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的状态。生命教育应成为教学的一种情境,一种过程,让学生顿悟、理解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教育需要教师虚心、耐心地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对学生说话。③是有效型的教育。生命教育一定是学生原有经验的重组,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经验的一个新的理解。

二、生物课堂实践中的生命教育

1.生命的起点,生命的不易

现实中青少年不体谅父母,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虐待父母乃至杀父弑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场景让人心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我想与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理解不透有关系。结合生物教材的知识,我就让学生了解人的胚胎发育和分娩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起点,生命的来之不易。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胚胎工程》这一章对胚胎发育的过程有简介,我主要通过科教短片和电影来教育学生。例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产生几亿个,它们在女性的阴道内争先恐后地通过子宫游向输卵管,在到达输卵管时只剩下数千个了,最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强壮的。受精卵再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可见,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为了让学生知道母亲分娩的痛苦,认识到为他们的到来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我让学生观看了第六代导演张杨的电影《向日葵》,该片是以主人公张向阳的出生为开头,用他儿子的出生作为结尾的。特别是结尾那些血淋淋的真实的分娩镜头真的让每一个人感到一种震撼。我注意到许多的女生甚至闭上眼睛,不敢观看。可每个人包括他们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多么艰辛和不易!

经历过这样一次次生命的洗礼,很多学生回家对待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变,也有很的家长跟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这些变化让人很欣慰。

2.生命的成长,生命的价值

人是万物之灵,人生来不仅仅是活着,还要使有限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青春期不仅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开启智慧、增强能力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时期。据有关资料显示,每8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心理是亚健康的。为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生物学教学就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讲解有关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知识,使学生能认识了解自我,解开人的生理现象之谜,从而顺利渡过青春期。

例如,在个体发育教学时,我是尝试让学生做了如下的比较与分析:①和小学比较,现在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记忆力、理解力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为什么?②你的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是在什么时候,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怎么处理?③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心理上有哪些变化,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小组讨论,全班总结这种参与自主自助式的学习,每个人基本都能够正确认识和沉着应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和问题,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生的意义。

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处于一个学习任务繁重的时期。比如,结合《神经调节》的学习,自己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和学习计划,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等等。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有可能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3.生命的终结,生命的珍爱

生命的诞生是喜悦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回避死亡问题的讨论,期望拥有吉利和平安。一些青少年时不时就放弃了生存而选择死亡,这种逃避现实、轻视生命的做法,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是不能正视“死亡”的表现。“死亡”,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人文学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从生物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例如,秋天的落叶它要经历一个叶柄基部形成离层——随风吹落的过程,春天树木依然生出新叶再现生机;单细胞的动物可以在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一分为二变为两个新的生命,原来的个体不复存在;人也会生老病死,死后,人的个体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重归大自然。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没有生何来死,没有死又怎会有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只有了解死亡,正确认识死亡,才可能积极地看待生命,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承载生存的责任,进而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生命的外延,生命的和谐

生物教材中生态章节的开篇语这样写道:“在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人以外还有很多生命,同样需要我们珍视。我们并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也不是最早的居民,还有很多的生命和我们一起生活着,他们的存在对我们,对我们的地球都非常的重要。同样需要我们的呵护。”环境被严重污染,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温顺的动物袭击村庄等等,这些令我们震撼但又熟视无睹的画面经常发生,为什么会无视,因为对其他生命的藐视和不在乎。所以在生物课堂中也要渗透对其他自然生命的重视教育。

例如,我在有关生态的章节中会给学生找些素材,安排播放好莱坞电影《birds》的某些片段,那因侵犯鸟类的生存空间而导致鸟杀人的恐怖场面,让学生过目不忘,对其他生命的重视和珍惜与日俱增。记得在看过片断之后的那个晚自习,教室里飞进了一只知了,被学生抓到后,其他学生马上说:“放生吧。”这就是很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实践中的反思

1.创设富有冲突的情境

课堂情境应该是利于学生体验、顿悟的情境,而且是富于冲突的情境。课堂教学的情境不仅仅是讨论交流,把活动搞得很热闹,一个人沉思、静静地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顿悟,教室里放出温柔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也是很好的办法。

2.引入锦上添花的案例

老师在课堂上读一些故事,说一些真人真事,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感悟到案例背后的东西更为重要。

第3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以生命为基准点,在教育过程中根据生命个体的特点,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努力为生命个体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生命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只尚未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生命主要包括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等属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彰显生命的活力和价值,实现人的能力、交往、品质、创造的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这三个方面实施生命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重视自然生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自然生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这是生命化教育的根本。注重自然生命教育,即要加强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地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巧妙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自然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因此,在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然生命教育,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教学回归社会生活,从生活现象入手,设置生活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在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模拟了“蛋市”交易情境,然后要求三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中一名学生扮演鸡场老板,一名同学生扮演卖鸡蛋者,一名学生扮演买鸡蛋者,接着要求“鸡场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鸡蛋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时作出决策:是不断扩大养鸡规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多杀鸡以减少损失?最后要求其他学生对“鸡场老板”的决策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易吸引学生注意力,“鸡场老板”每次决策都会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既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战略的能力。

二、重视价值生命,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价值生命教育是从尊重需要出发,通过加强学生的真善美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掌握价值标准,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生命化教育的关键。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某些教育观点可能会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冲突,这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学生,不应敷衍了事,更不能用大道理打压学生,而应重视学生价值生命教育,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通过典型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腐败问题为例,有部分学生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以偏概全,一说腐败,就觉这个世界暗无天日,一次遭劫,就认为世上没有好人。故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通过大量的正面信息和事例,引导学生以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既要看到腐败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又要充分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以解决腐败的紧迫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三、重视智慧生命,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智慧生命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升华部分,重视智慧生命教育,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启发性、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讨论、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在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针对当前不少学生存在乱花钱现象,部分人的拜金主义倾向,组织学生开展“金钱是否是万能的”辩论赛。

正方:金钱是万能的。代表理由:(1)古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正为金钱才造就了一大批勇夫,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的重要性。一个人可以为钱活着,也可以因为钱而出卖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与灵魂。(2)当我们遇到所有的困难的时候,想一想假如钱足够多,是不多万能的?大财团可左右政治家的决策,钱多的美国富人甚至可以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治。可见,钱可以搞定一切,没有钱做不到的;(3)精神的东西总是伴随着物质的成分存在。人什么没有没关系,就是不能没有钱,离开什么都不能离开钱。

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代表理由:(1)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必需品不只是金钱,金钱可以买来温饱,但买不来亲情;金钱可以买来一时的快乐,但它买不到一世的幸福;(2)有钱固然好,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便它买到的仅仅是躯壳,而买不到它真正的价值,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3)有人说,有钱可以买到一切。显然,从逻辑上和意义上看,它是荒谬的,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花钱买一为一张文凭,但它上岗后能用大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可见,金钱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买到文凭,但它买不到知识。

这样通过讨论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命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嵩 张瑜: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教学策略转变,《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第4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一、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绚丽的生活画卷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摆脱固定、僵化、权威的教学方式。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探讨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文字等信息资料的运作方法来了解事实及有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整理、分析、推理,发展为基本学习能力,并构建若干具体教学模式。“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开放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实效的学法指导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如教学《皇帝新装》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课本剧表演把课文中的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为上课设置情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好,准备在班级交流中提出来,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和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在全班中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调控,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三、开放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中培养学习能力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新课标下的作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设计学习思路,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学完《水调歌头》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为《水调歌头》选配乐曲,并练习配乐朗诵。

四、开放课堂展示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5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体验学习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的过程包括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对课程的自我了解,进而使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生本课程。体验学习是学生生本课程构建的过程。在体验学习中,学生要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接受知识、了解知识,更要将自己置身于知识所体现出的逻辑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当中。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自然关系,通过营造体验学习的情境和过程,建构出体验学习的路径来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高效开展与社会价值。

关于体验式学习,教育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陈霞认为,体验式学习体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则认为体验学习是“学生以自然或结构性的方式获得亲身体验和实践,接着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直接、具体的生活事件,得出抽象、概况的结论,并据此调节或指导自己的后继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从做中学’”。不论何种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到体验式学习并不是将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是要将经验或表象内化为学生专属的概念。这种概念和思维的形式是反思得到的,反思得出的概念则要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作指导。这并不是原地画圈,而是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在体验,体验的材料要丰富,体验的过程要生动,体验的主角要主动,体验的效果要多元。体验式学习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如情境体验、角色体验、实践体验等。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灵活地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构建体验式教学的生动课堂。

一、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与体验情境的营造

体验式学生置身于某种特殊情境下的行为和感受。高中生物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斩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学科、体验课程内容、体验生物的奥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增强学生体验从而派生出其中蕴含的核心概念的重要工具。由于实验器材的欠缺和实验步骤的复杂程度,教师不可能为所有学生十分精确的演试每一个实验的过程,有些实验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演试。此外,对于一些生物与人文学科交叉的内容,仅凭单纯的文字则无法达到学生丰富体验的效果。这时将多媒体进行合理地运用则可以达到创设良好体验情境,增强学生具象材料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积极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之目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介绍了ATP作为生命的直接能源所拥有的地位及其在生物代谢中扮演的重要角色。ATP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ATP在植物的光和作用中的作用等都是学生了解ATP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萤火虫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产生对ATP现实存在的体验,进而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从而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的概念。在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对分子结构式进行分解解释,并利用Flash技术制作短片向学生展示绿色植物通过呼吸和光合作用如何将ADP转化为ATP。学生的体验正是在这些生动形象的展示与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之中逐步得到升华。

二、“双实”活动的灵活运用与生物知识的生活迁移

生物课实践及实验活动的灵活运用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补充,是对较为静态化的知识的有益补充,也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度。实践活动则是学生对知识转化过程的真切感受。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可以发生在课堂之上,也可以在教室外由教师带领学生,甚至由家长配合完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一课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到“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这一生命运行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体体温入手,在这一节课之前布置家庭作业,那就是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在课堂之初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回答问题诸如“同一个人在一天内的体温变化有和特征”“年龄和性别不同的人在体温变化上又有何异同点”等。体温测量及其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就是实践教学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流程(如下图),并根据课程内容保证核心知识点的逐步渗透,就可以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体验效果。学生也正是在这种对自己体温的亲身体验中完成对核心概念“内环境稳态”的认识,实现生物知识的迁移。

三、生命科学的人文化拓展

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密。不仅表现在生命科学直接服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或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等。将生命科学与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相关联,是对生命科学的尊重和再认识,也是增进学生对生命科学体验的举措。例如前面提到的内环境稳态的知识点渗透的就是“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此外,将生物中的生命科学知识与社会当中的疾病救治、社会关爱、健康维护、社区帮扶、医疗补助等知识进行关联,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普遍运用和重要地位,同时借助生命科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其具备的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不一样的生物课,形成学科间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霞.高中生物“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探析[J].海峡科学,2009,(4):83-84.

[2].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在成人培训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姚秀荣.高中生物课堂体验式学习教学实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第6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生活;学习;教育

传统教育,教学与生活常常是脱节的,教师和学生都捧着书本和习题,使得教师感到枯燥,学生感到乏味。这让学生很无奈,也让教师感到惶恐。有人曾这样说传统教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真正的知识,仅仅是其离开学校后最终剩下的可怜的一丁点。”这就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新课程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生命科学,更要关注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本的时候,更要研读厚重的生活,把生活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用生活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让生物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很有用的。我们要给学生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在此,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让生活使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生物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关注生命科学的新动态,积累生活素材,并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源头活水。我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实践活动、学校的宣传、参加各种培训等不同渠道,来学习和探索,使自己不断进步。并且不断从电视、网络、书本上学习养生的知识,并把自己的学习途径也告诉学生。

二、让生活融入学习过程

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他的生活经验不断的丰富,基于这些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生命学科常识

教学中,把生活实际中的生命科学常识细化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点中,引导学生获取相应信息。在讲解《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保健品(如,钙片、锌剂、铁剂、加碘盐等)的说明书或广告,从中了解人体所需的元素,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在讲解《组成生物体中的化合物》时,让学生观看各种果汁、维生素类营养品、药店中各种维生素类药剂等,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与酶有关的日常生活用品,观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了解酶的特性;从酸奶、黄豆中,让学生了解人体肠道内存在的有益菌群。

2.从社会热点中获取生命科学知识

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点,有机地与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拓展知识,使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在高中生命科学的内容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社会事件结合部分,如下所示:

细菌

i炭疽杆菌与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病联系

ii与学生饮用课间奶中毒事件联系

病毒

i艾滋病毒与12月1日世界艾滋病的主题活动相联系

ii甲肝病毒与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肝病联系

DNA、基因

i DNA与今年DNA发现50周年这一纪念活动的联系

ii基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联系、与我国已经研究出水稻基因联系

iii免疫与非典型肺炎联系

神经系统

i与脑科学发展的联系

ii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活动联系

三、用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生命科学知识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将生物科学知识加以运用和延伸,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1.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

有些知识看似不起眼,却大有用途。天气温暖的时候,早晨剩下的饭菜如果想等到晚上再吃,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杀死期中的细菌,以防变质;如果误吞了金属物,可以吃些纤维类的食物,纤维会将消化道内的金属层层包裹,从而顺利排出。

2.生命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很多学生不理解,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那么有名,那么香甜,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后,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明白,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所以一天中积累的糖分多,瓜果自然很甜。

3.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但靠说教培养他们的习惯容易适得其反。利用知识进行无形的教育是很好的办法。

例如,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引导学生不偏食,保证营养的均衡,不然会发育不良;讲解“免疫调节――艾滋病”时,学生会学会保护自己,洁身自好。

生活实际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不仅仅限于生物学科。每一个基础学科都是生活精华的体现。生活和学科学习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命科学;实验优化;能力培养

生命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然科学。随着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当中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外在因素而言,首先,学校方面对于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很大的认同感。配备的实验设备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实验室条件较差,设备简陋,经费不足等情况也很常见。其次,教师方面对于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偏差。很多教师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将“做实验”变成“讲实验”的情况屡见不鲜。再次,学生方面对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眼中,生物一直是一门“副科”,生物学科在学生的意识中处于劣势地位。

就内在因素而言,生命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实验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从选材、时间、操作等都有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从而导致这些实验并不能很好地去表现应有的实验现象,降低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得到的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验能力的提升的作用。本文就将讨论关于生物实验在设计过程中一些不够完善的内在因素的优化,希望由此提升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

1.材料选择方面的优化。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所有生物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在我们目前所采用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所有的实验材料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并且通过历代不断验证才被写入教材的。但是,是否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就是最完美的呢?当然不可一概而论,下面就有一个实例可以进行优化。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进行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的检验时,一般采用花生做材料。由于花生不容易切薄,同时徒手切片存在一定的操作要求和安全隐患,学生往往不能制备出符合要求的切片,在显微镜下也就难以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本实验的材料一般选择富含脂肪的常见油料种子及其他的一些结构,如芝麻、花生、黄豆、葵花籽等。这里推荐用葵花籽的种皮作为实验材料。选用葵花籽种皮的优点有:第一,基本为无色——不会影响观察;第二,薄,易于分离获取——不需要作切片处理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不但可以节省实验时间,又没有徒手切片时的操作要求和安全隐患,最重要的是观察效果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葵花籽必须是生的,炒熟的葵花籽种皮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不能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2.实验操作方面的优化。实验操作在生物实验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操作有误或者操作不当都会直接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其实,想想在实验操作步骤当中,是不是还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答案是肯定的,每次实验都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方去完成,难免达不到这个“理论上”的实验结果。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当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实验操作之一就是最后将滤液用划线的方式涂到滤纸上。一般采用的是在滤纸条的尖端约1cm处画出1条铅笔横线,再用毛细管吸取色素提取液,沿着横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1条滤液细线,等到滤液细线干燥后重复数次,直到滤液细线达到一定的颜色深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毛细管太细容易折断,学生在用毛细管划线的时候往往因为操作不熟练、划划停停等问题导致划线不均匀,在实验现象的最终表达时出现4条色素带分离不清晰,不能达到这个“理论上”的实验结果。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推荐用纱布裹盖玻片的方式进行该实验中划线部分的操作优化。用2片盖玻片,在外面包裹2层纱布,直接蘸取滤液,然后直接印到事先备好的滤纸上,等到滤液干后,再重复印2~3次。这样做的好处是操作简单、方便,同时滤液线又直又均匀,效果比较好,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

3.实验试剂方面的优化。实验试剂的选择,在前人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引用和验证,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其实一直在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不断进行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在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计的水平时,往往认为是自己的操作方式出现问题,而很少会去质疑实验试剂的问题。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是整个高中阶段生物科学的基础性实验。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能够对植物染色体的构成情况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建立起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具备洋葱根尖制作以及有丝分裂装片的能力。在进行到洋葱根尖细胞染色的时候,一般推荐使用0.01g/ml比例浓度的龙胆紫染液。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学生普遍反应染液的浓度太高,整个洋葱根尖在染液渗透下颜色普遍偏深,无法看清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和结构。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让洋葱根尖着色的染液都可以选用,但是染液的浓度大小问题会对实验有着不同影响。以龙胆紫染液为例,经过多次的实验,最终确定当龙胆紫染液的浓度为0.002g/ml时,得到的染色效果最好。这时,染液能够更加及时、更加全面地渗透到根尖细胞上,使细胞染色体的分裂现象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生物实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外,实验本身的内在因素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和重视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生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实验内容的比例不断加重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去优化和完善实验本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粗略列举的实验过程当中可以优化的几个案例,希望可以给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重文化而轻科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会读文识字不等于掌握了科技知识,没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同于扫除文盲,学习者自身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并拥有一定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该从年轻一代抓起。我国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的,文理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为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我国高等院校参考国外的教育模式纷纷开展了大学通识教育。其目的就是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具有的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特点以及专业性、专一性、技能性的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很强的一致性,如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现代生命科学是近半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及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不仅成为众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而且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解决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疑难杂症等问题必须依赖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掌握部分生物基础知识的高校各专业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并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在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的同时提高思辨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条件下,有效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能从年轻一代开始快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课在美国开展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可观的开课规模。目前,在诸多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类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此,香港及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其在较长时间都处在文化较为开放的环境,积累了较多经验,且生命科学就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定的重要范畴之一。我国教育界是近年来才接受和认同通将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等生物学课程,为满足非生物类专业读者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程及科普读物等被编写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在非生物专业学生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教学团队的教学方向等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认为这就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还有些高校为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干脆直接把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社会急需的学科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他们完全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高就业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国家发展与稳定角度出发,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结合起来构建生命科学通识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调整教学目标

由于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对基础和普适性课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把与公民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等内容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来实现,但不应把过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发现、发明及国家层面上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变形”地灌输给学生。建议将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针对与生命科学关联性较远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其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通过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如何和谐相处,在增强科学世界观基础上树立现代健康意识,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与生命科学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其已经掌握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尤其是使他们认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并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利于其成长并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对于生物学基础层次不同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文理科学生,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以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与生活、工作过程具有紧密联系的生命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提高科学素质。并且还要使相关生命科学知识系统化、层次化,以利于学生吸收、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面对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可以适当讲解,但仍应以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实践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可供选择开设的课程很多,比如:生物学与人类文明、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疾病与保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性科学与性教育、遗传与优生、生理心理学、生物学前沿、遗传与健康、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更推崇前三个教学内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后有针对性地传输给学生。总体来说,通过丰富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多模式地开展生命科学通识课程,能在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渴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激发学习兴趣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并重

教师不应仅限于教授书本框定的知识,更应帮学生树立多学科知识交叉撞击所形成的现代科学观。在此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视野、科学素养和洞察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诠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学相关问题时被触发,教学方法本身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革新。比如:依据教学目标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系列讲座;通过交流研讨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奥秘和展现生命丰富多彩的可视化影像材料。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过程以及生命进化过程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四)评价考核方法多样化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标准,重视对综合素质与综合知识运用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可参考的方式除了期中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外,还可以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另外,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和自然常识也可作为讨论的题目,以课堂交流、随堂提问、社会焦点问题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为平时成绩。

四、展望

第9篇:高中的生命科学范文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今天,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规律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关注。所以课本在第一章第一节以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性疾病:癌症和传染病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2)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3)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2)通过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泼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2)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3)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的视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读图表,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的能力。

4、通过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视频片段:“物种进化”、“基因工程”、“拯救濒危灭绝物种”、“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2)新闻:“好人傅彪安然辞世”、“人民日报”关于癌症的一则报道。(3)图片:河北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建筑DNA双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烟、各种传染病病毒、红细胞

2、学生准备:初中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储备

五、教学过程:(略)

六、小结与教后体会

对于本节课导入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谈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发的“猪链球菌事件”、“大陆赠送台湾省国宝大熊猫,以促进两岸关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脐血进行治疗,但是失败的事件”等。我对学生的发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指出:初中学习的是生物现象的“是什么”,高中将要揭开生物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及“怎样做”。为了说明生物科学的涵盖范围之广,我不想通过自己的口述列举,因为那样将会相当枯燥,学生一听了之,不会产生共鸣。为什么不从生活中去寻找实例呢?于是课前我从“Discovery”、“国家地理杂志”、“科学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视频短片。在课堂上能观看这样图文并茂的电影小短片,学生的兴趣当然都相当的浓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止一位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在授课至此处,我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至生物学以外的领域:许多科学家已转向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国内各高校与生命科学的相关专业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闻几乎都有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报道,甚至是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生物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生物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生命的质量。

说到生命的质量,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家认为,首当其冲的疾病是什么?(癌症)

大家一定更关注我们国的癌症发病情况。教师展示某日“人民日报”上一则关于癌症的报道,继续呈现给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自然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两则生活中的资料里,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我想这样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必定深深地铭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

通过“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视频录象,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自然地导入本节的下一个学习内容:“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