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前言
我国的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里,建设而成的集中连片,设施良好,生态稳定,作物高产的现代化农田。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在提出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建设有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因为基本已经被划定为永久农田,所以配套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我国现在有很多地区的高标准农田都只是在地区的划分,农作物的分类上做到了严格管理,却在其他配套设施,如水利建设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本文就是要通过对高标准农田和与其配套的水利设施的建设上入手,分析现在我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解决的方法。
2、我国相关水利建设的不足
2.1管理落后,工程建设分散
我国现在还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中,有很多都是对之前使用的水利设施进行修整之后就再次投入使用。这样的水利设施有很多都是使用年限很长的,很多地方也都存在问题。而且相比于集中连片的农田,很多水利设施并不能一次供应给这一片的农田,有很多都是几个水利设施同时供应一片农田,才能保证这一片农田的用水量。在水利设施的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有很大的不足。高标准的农田的管理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与之相对的水利工程,也要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足够及时的用水量。
2.2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短缺
在我国“十二五”中,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已经很明确。但是每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执行的成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相较于发达的地区,较为落后的地区仅是进行农田的改造就已经十分吃力,就算是有国家资金的扶持,也很难建成与之配套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建成之后,每年也要有大量的维修和保养费用。
2.3受季节影响大,水的供需不合理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季风性气候,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北方地区春天和冬天的时候会产生结冰的现象。而南方和华北地区受天气影响,容易发生旱涝灾害。以我国河南为例,近年来就是因为受天气影响大,旱涝灾害频繁,季节性缺水多发。
3、建立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建设水利工程是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需要征得人民的同意。最开始建设三峡工程的时候,也有很多在当地生活的百姓不同意,认为这样的工程建设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只会让他们背井离乡。但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这项工程却解决了防洪、发电和航运三项核心问题。可以说,我们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能建设出与高标准农田相配套的水利工程。同时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需要与整体的农田相适应,最好是在规划农田建设的时候,就一起设计出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这样两者就可以一起进行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3.1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保养和维修
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水利工程经过长时间的运作,老化和损坏的速度更快。我们在建设之初,就要加强对《水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认识到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减少人为破坏。而面对自然灾害,就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水利设施做出不同的规划。如在洪灾频繁的地区要建造防洪能力更高的水利设施。同时还要制定好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做好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并且做好平时的保养和管理工作,让水利工程能够保证正常的运行,发挥良好的效益。
3.2完善经费问题
没有经费,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开始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对水利工程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修。可以说,经费是维持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各部门在开始水利设施建设之前,就要做好资金的筹集工作,做好合理的规划,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进行资金筹集的时候,还要严厉打击中饱私囊的行为,不能让国家的财产落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手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的时候,也要及时的对资金的流向进行控制,严禁挪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使水利工程能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建设。
3.3与农田道路相匹配
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让土地保持整体的平整。一般情况下,水田的土地平整精度是在2厘米以内。而那些采用节水灌溉的土地,整体精度是要控制在15厘米以内。所以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与农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建设出能够合理使用的水利工程。
总结:
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对农田和水利工程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已经是提上日程的重要事件。而在第一次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马虎了事,最后不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且农业方面是我国的民生之本,我国在农业建设上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物物力,建设者就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建设出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就越需要良好的水利工程和高标准的农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整治;理念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田、水、路、林和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提高土地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的重大战略。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土地整治应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最近十多年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来实践来看,由于土地整治工作的主导部门仅限于单一的国土部门一家,导致了片面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优化用地布局等土地工程目标,对于很重要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目标则考虑较少。此外,从土地整治工程本身来看,以往的土地整治,内涵上主要集中于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不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范围上以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很少延伸到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只是单纯地保护耕地,未强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2:协同不够积极有力
这主要表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等未得到整合,部门协调难度大。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多家部门,然而整治工作各自为政,规划、资金、项目选址等各部门自行分头进行,导致规划不衔接、项目重复投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整合各要素,形成全域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但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以专项任务为主,缺乏全域性、综合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资源的机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标准要求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和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落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简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地整治工程一般未体现地区、类型、工程的差异性,导致标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并很少关注过程标准及生态环境等指标。污染土地修复标准未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考虑,也未从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筛选。同样,矿山土地复垦标准、参数的制定未对生物气候带、矿山及其开采工艺类型、复垦目标、损毁类型进行区别。
3:土地整治改进对策
3.1:提高认识水平
对土地整治应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追求土地本身的工程目标的同时,对于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置这一目标不可偏废,否则就背离了土地整治的初衷和目标。应把土地整治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今后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应调整为:内涵上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范围上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镇工矿、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将由单纯的建设性保护耕地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手段上将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
3.2:强化统筹协作
多规合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走向平台统一的必由之路,土地整治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身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复杂、任务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分头行动、项目重复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局面,政府应加强统筹,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使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全域全方位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个指导思想顺应民心。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个定位科学合理。
从我本人的工作经验来看,要贯彻落实好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兴水利工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农田水利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瞄准农业现代化目标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这个基本判断显然是建立在农田规格及其相对关系基本合理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建设和发挥好水利这个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可或缺首要条件的基本功能,必须切实加强和稳固“两个基本稳定”:其一是耕地面积、质量等级和田块格局的基本稳定;其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稳定。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应这个比较快速的发展变化。
当前,我国发达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众自发交换承包土地,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积极性比较高,农民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惠。中国人民大学对安徽凤阳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86%农户支持土地调整,14%不支持。主要是认为土地调整难度大,不相信能搞好。新疆沙湾农民自行协商调整承包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率,增加耕地5%、节水30%、节省劳动力50%,人均增收347元。因此,大兴水利必须首先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不能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后头。
二、尊重、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农田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农村土地承包权调整打交道,这就涉及到一个在大兴水利过程中,如何尊重、维护和发展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从我国耕地的自然格局来看,零碎、分散、插花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即使在现有灌区也是如此。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改造,特别是新修,必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调整、互换,或增或减。从过去的经验看,有两种情况比较突出:一种情况是,不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愿意也不敢去碰这个问题,担心惹麻烦,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并没有把好事办好;另一种情况是,采取行政命令,不考虑基层财政状况、不听不顾群众意愿,把所谓的“配套工程”责任压给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其结果,新修水利工程迟迟发挥不了效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一个引水提灌工程就是这样。骨干工程八年前就完工了,可因为“配套工程”不配套,至今仍然不能发挥效益。因此,大兴水利,必须贯彻明晰产权、切实维权的方针,把基层状况和农民真实意愿搞清楚,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
三、避免“单打一”
一、近几年我省水利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胡总书记期间视察我省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主线。几年过去了,盘点我们所做的工作,到底哪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作过一些分析。应该说,这几年来,我省各行各业发展均有了很大进步,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打下良好基础的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财政支出
去年达到1358.76亿元,是520.73亿元的2.6倍,今年肯定超过1520.73亿元,五年时间,头尾年增加1000亿。
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去年达到2438.18亿元,是1018.25亿元的2.4倍,今年肯定超过3000亿元,也是头尾年增加2000亿。
三是低保
医保、“普九”、农村危房改造等重大民生问题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从总体上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交通
继至广州快速铁路2008年开工建设后,去年至昆、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又获国家批准立项,支撑省会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的几条骨干铁路全部纳入国家近期建设计划;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去年建成通车里程1188公里,是年的2.1倍,目前在建2023公里,预计到将达到4000公里。
五是水利
近几年,在中央和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水利建设的一些重要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整个水利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
长期以来,我省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投入不足。直到,全省水利总投入仅为7.75亿元。为了加快水利建设,下半年我们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省级财政新增1亿元用于水利建设,此后每年都不断增加水利投入。去年全省水利投入达到55.18亿元,比增长了6.1倍,其中省级财政投入23.64亿元,比增长了9.8倍。年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1亿元,是“十五”的2.15倍。
第二,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全力推进“滋黔”一期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一大批水利项目加快实施,去年全省新增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近四年已累计新增解决744万,相当于“十五”的1.2倍,“十一五”规划解决1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可确保完成;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的0.37亩提高到去年的0.58亩,增加0.21亩,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正是由于这些年我省水利条件不断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和农业生产能力显提升,对有效抗旱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我省在遭遇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粮食又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168万吨,创历史新高。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左右,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较快的年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水利等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粮食生产有了保障,而且农民可以腾出更多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种植蔬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商品经济,增加收入。
第三,初步探索出了适应我省省情的现代水利建设新路径
针对我省地形起伏大、水渠漏失率高、渠系水利用率低的实际,以来,我们按照现代水利的理念,积极推广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输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集约节约用水、提高水源工程利用率,促进水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探索了路子。目前全省通过长距离管道集中式输水已解决2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最长输水管道达到了39公里。去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工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这样一个贵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项目,支渠以下均设计为管道输水,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同时,针对我省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充足、水质优良、勘查开采成本较低且合理开采不会造成地表塌陷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使地下水在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来全省投入资金1.2亿元,已在缺水地区勘查钻探地下水成井231口,总涌水量每天16.7万立方,提供开发利用前景较好、近期可集中开发供水的地下河60条、岩溶泉210个,可解决1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近几年我们初步探索出的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输水,实现水源高水位高用、低水位低用的路子,就是一条适应我省省情的现代水利建设之路。
近几年我省水利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省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迈出了重大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生的改善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为此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奋战在全省水利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我省水利建设面临实现更大跨越的良好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水利建设面临良好形势,完全有可能实现更大的跨越。归纳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
第一,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已十分朗
现在大家讲到形势,都认为今年整体经济形势还不朗,不确定因素很多,是最看不清楚、最复杂的一年。但对于我省水利建设来讲,不存在看不清楚形势的问题。从已有工作基础看,这几年来我们在水利基础工作薄弱、财力紧张的困难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水利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全省上下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信心和决心。从水利建设面临的宏观环境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提出,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水利上,并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等重要文件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这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从水利投入看,现在国家在重视大江大河水利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的投入,这为大工程相对较少的我省争取中央更大支持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省财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水利建设。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省里,对水利的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当前我省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是十分有利的,全省上下特别是水利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把这个形势看清,不能有丝毫动摇。
第二,我省水利建设初步进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多次讲过,对于当前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最关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目前我省生产力发展水低,我们的发展即便暂时不够全面、不够协调,但只要是可持续的,下一步可以调整、修正,使国民经济逐步纳入全面、协调的轨道;如果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那么再全面、再协调,几年过后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了。大家都很清楚,这几年我省水利建设无论是投资、工程,还是整个思路,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现代水利理念的,也就是项目设计和技术手段要科学、合理、有效,工程质量要有保障,今天做的一定要对天有用,不能做无用功。前些年我省水利投入一年才一两个亿,投资少、工程量少,还没有条件提现代水利。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在讲现代水利,就是因为有这几年水利建设打下的基础,有持续大幅度增加的投资保障,我们加快现代水利体系建设具备了客观条件。现在大家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口号,而是用来指导、衡量、考虑我们的工作。也正是因为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才初步进入了现代水利建设的轨道。
第三,依法治水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
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的最基本要求。应该讲,这几年我省在依法治水上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一方面,我们在立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办法》、《贵州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水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另一方面,在执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通过依法征收水利规费,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而且为筹措水利建设资金提供了重要补充。尽管目前我们在有的方面还存在缺陷,特别是在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还亟需加强,包括如何尽快适应全流域水利建设管理的新要求,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这些都不影响一个既定事实,就是这几年全省上下在依法治水上已形成共识,水利事业发展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四,我省引进、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什么事也干不成。而通过实践引进、培养、锻炼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年,我省水利系统就是这样干的,通过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这个大舞台,引进、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不少基层单位都引进了大学毕业生,很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水利工作者,也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贵州做事,千万不要因为工作水起点低就轻易放弃,只要大家认准目标,咬紧牙关,硬着头皮,把住质量,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完,整个工作水就上去了。有了第一次成功,就会有第二次,只会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就拿正在建设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来说,只要我们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把这项工程做好了,肯定可以锻炼出一支高水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队伍,届时我们就可以把整班人马调过来投入到开发其他大型水利工程中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更要靠事业留人,只要能让各类水利人才的事业发展有空间、有舞台,同时把教育、医疗、居住等配套环境营造好,解决他们的子女就学、家庭生活等后顾之忧,我们完全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水利人才,以适应全省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现代水利体系建设
对于构建现代水利体系的基本原则、目标设置和内容确定,我在去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大家继续抓好落实。在我省可供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水利体系建设,关键是要系统谋划、科学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合力攻坚。具体来讲,无非就是三件事:
第一,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
水源是水利建设的基础。成都原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有保障,仅一个前修建的都江堰,水量就超过100亿立方,而我们现在全省一年的用水量还不到100亿立方,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我省有93%是山地,每年均有1240毫米的降雨,到底我们有多少水源可以利用,必须首先搞清楚,否则水利建设永远摆脱不了被动局面。水源无非就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对地表水而言,这是我们传统水利工作的关注重点,我们有经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系统地分析和提高认识的概念。另一个不是我们传统水利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就是地下水。这几年省里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决心搞地下水勘查?说到底就是为了找水源。省里对地下水勘查的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多,我们安排了2000万元,安排了4000万元,安排了6000万元。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根据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水资源赋存条件,进一步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勘查,真正把全省水资源状况摸清搞准,在此基础上,以地或县为单位编制水资源利用规划,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同志认为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之后,我省就没有大的水利工程了,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说法,把全省水源资源系统分析和综合,贵州还会有更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统筹解决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其他用水问题
要在进一步调查摸清用水需求状况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布局水源工程和取水点,统筹解决各类用水问题。在供水的时序上,要先解决成片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再逐步解决其他用水。要进一步深化水价改革,积极探索循环用水等途径,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水质既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又符合人畜饮水要求,且水源有足够保证的,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整合相关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水源工程的综合效益。对水质只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但达不到人畜饮用水要求的,要根据人畜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布局水处理净化设备,以满足不同用水对象的需要。对水质不达标的,从源头就要严格按国家标准和要求进行处理,坚决避免因水质问题影响人畜饮水安全,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坚决避免出现水质性缺水。
第三,统筹解决不同高程、不同地质条件地区的输水问题
要按照现代水利理念,因地制宜确定输水方式,是自流还是提水,是渠道还是管道,要进行系统考虑。对于输水范围,首先应立足于县内衡,如果一个县内能衡最好,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更有利于调度;对于水源的确比较匮乏的县,可以采取跨市州地的办法,从水源充足的县调过来。我省均年降雨量1240毫米,事实上也存在降雨分布不均的问题,有的县年降雨量也就几百毫米。所以一定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把输水问题统筹解决好。实践证,由于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实施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输水,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广大农村缺水问题。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解决水源的基础上,把长距离管道输水作为集约节约用水、稳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建设现代水利的重要抓手,大力进行推广,力争有更大突破。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系统的思维和大统筹的办法去推动水利建设,总有一天我省会成为全国用水条件比较好的一个省。这三年,我省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0.21亩,达到0.58亩,接下来我省水利建设无论是投入还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三年要好,如果后边三年再增加0.22亩,本届政府任期内就可达到0.8亩,接近全国均水。按此进度,如果“十二五”后三年再增加0.2亩以上,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全国均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建设是下了大决心的,只要大家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加强科学统筹,尽心尽力、扎扎实实地去开展工作,长期困扰我省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一定能从根本上加快得到破解。
四、真抓实干,认真研究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我省水利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已非常清晰,目标已十分确,关键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认真研究解决当前我省水利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步一步推动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关于“滋黔”二期工程
目前我省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的“滋黔”一期工程项目只有桑郎、冷水沟两个项目尚未开工建设,原来规划的烟水配套工程也即将完成,全省水利建设掀起了一个新。但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新上一批项目,“十二五”将陷入没有水利工程可干的被动局面。为此,去年11月,我们专门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进行汇报,争取国家将我省“滋黔”二期工程17个中型水库纳入国家规划,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珠江水利委对此高度重视,确表示,将充分考虑贵州的特殊性,想办法把“滋黔”二期工程挤进《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至少要让贵州“十二五”有活干,保证贵州整个水利建设工作能够不断向前推进。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等部门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继续加强向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沟通,认真做好项目跟踪落实的各项工作,各地要积极配合做好项目有关前期工作,全力争取“滋黔”二期工程尽早纳入国家规划启动建设。
(二)关于国家和省已经批准实施的水利项目
对这些项目,要抓紧进行全面梳理,切实摸清项目进展情况,逐项进行督促检查,力争今年内把已批准实施的水利工程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掉。对每一个工程原来投资、调概后的资金缺口等问题,都要组织专家、设计单位去重新搞清楚,一个一个研究解决。包括“滋黔”一期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该开工的要尽早开工,该加快建设进度的要加快,该完工的要尽快完工,该消号的要坚决消号,绝不能搞“胡子”工程、“钓鱼”工程。事实反复证,凡是搞“钓鱼”工程的,没有一个真正“钓”到的,最终都是把自己“钓”进去了。只有把已经批准实施的项目尽快完成,我们才能取得国家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争取国家对我省水利建设的更大支持。
(三)关于烟水配套工程
国家烟草专卖局支持我省实施的烟水配套工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烤烟生产能力,而且对于我省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计划,“十一五”国家安排我省的60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将在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高质量完成60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十二五”支持我省再实施一批烟水配套项目,促进我省烟草行业和水利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四)关于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
据省水利厅测算,要实现2015年达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需要新增和改善灌溉水田面积668万亩。去年,省财政厅与省水利、国土、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整合安排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达17.9亿元,按照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每亩投入财政资金1200元的标准计算,采取资金整合的办法,全省每年可建设高标准农田150万亩。随着中央和省对水利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今后这方面资金还将进一步增加,五年内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是要按照现代水利的要求,高起点实施一批水利建设示范县,集中力量树立样板,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经验和路子。去年,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整合部门相关专项资金,围绕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在遵义县和惠水县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进展顺利。今年还将增加4个试点县,以后逐步推开。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整合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基本口粮田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力争早日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
(五)关于单项急需的水利工程
解决与水有关的问题,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水利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水利的观念,坚持既有一般、又有特殊的原则,围绕提高全省生产力水和改善人民生活,及时组织实施一些单项急需水利工程。比如,为了促进茅台酒厂持续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强茅台镇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的重大决策,其中关键就是要将茅台酒厂职工和茅台镇部分居民逐步搬迁到仁怀市中枢镇。但由于中枢镇用水比较困难,要实现居民搬迁,必须通过实施单项急需水利工程,尽快把中枢镇的用水问题解决好。又如,六盘水市有企业反映,他们新建的一些水泥、煤化工项目由于用水紧张,制约了项目的生产和发展,水利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研究通过实施单项急需水利工程等办法,帮助这些企业把用水问题解决好。
(六)关于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目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资金等都已经落实,关键是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又好又快地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工程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沟通,把我省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整个计划汇报清楚,争取国家尽早下达安排资金。同时,要会同市的市政部门,共同研究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蓄引的水进入安顺后,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成本变为居民的自来水。我个人的看法,过安顺后就可采用管道输水,在清镇建城市的自来水厂,原水在清镇处理后直供市区,而不用把水引入红枫湖后经过处理再送,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具体怎么输更合理,省水利厅可商市政府,组织有关力量进行科学论证。
(七)关于水旱灾害防治
由于我省特殊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造成旱涝灾害频发,对这个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加大水旱灾害防治力度,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坚决避免出现大面积人畜饮水困难,尽最大力量减少山洪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耕地的破坏,特别是要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要加强对受水旱灾害影响最严重地区的调查,并在这些地区优先安排水利项目,切实解决水旱灾害问题。
(八)关于工程质量检查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思想。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保工促农、兴工富县、聚财建工”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此,我国对循环经济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理论上,先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4R”原则与“5R”原则。实践中,总结出了“贵糖模式”、“蟹岛模式”、“武汉东西湖模式”等。到2004年,“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战略,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循环经济概念首次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循环农业,包括农田内的循环,种养业的循环,农业与加工业的循环,农户家庭循环,城乡间的循环。其目标是秸秆等废弃物充分利用,不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推广缓控释肥料,化肥深施、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措施到位,灌溉、防洪防涝工程良好;沼气、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设施农业合理发展,推广太阳能温室,地膜全部回收;畜牧业实行集中养殖,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森林、草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合理使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土地规模经营,精简栽培、农业机械化作业率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二、甘肃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循环种养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9年全省玉米面积超过750万亩,增加玉米秸秆200万吨,为旱作区农民养畜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甘肃省利用玉米秸秆开展养畜示范建设,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将玉米摘除棒穗后进行黄贮或连带棒穗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或将玉米秸秆进行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成为青鲜的饲料;或将玉米秸秆加工压缩成营养成分高的“畜饼干”。秸秆青贮氨化后成为家畜喜食的基础食粮,通过“饲料—畜牧业—沼气”模式“,过腹”还田。目前全省建成青贮氨化池4万多个,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10个、示范村77个、示范户1.5万户。秸秆养畜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将畜禽粪污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定西市陇西县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以肉牛、肉羊良种繁育、中药材种苗生产、科学种植养殖示范、生态能源循环利用示范为主,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的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在阳光联栋温室里种植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的循环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园一年向周围农民收购5000多吨秸秆,仅这一项,为周边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3.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在甘肃省某些地区推广示范的清洁工程建设项目,以田园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农民清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为主要内容,一是采取千亩果园清洁生产生态化模式,重点抓生产无害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关键环节,以点面结合防治面源污染。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有机肥和病虫草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通过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该试点村年均产沼肥568吨,节约原煤405吨,节电5000千瓦时,全村生活用能节支1.83万元,生产成本下降了30%—40%,果园亩增值200元以上,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项目农户平均每年节支增收2037元,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及利用程度还不够甘肃省畜禽粪便年产量约4400万吨,由于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较为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的粪污多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两旁或其他公共场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养殖户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并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周围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此现象,在甘肃省中东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尤为明显。
2.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
有关监测资料显示,甘肃省遭受各类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00万亩,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白色污染”给农业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秆的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据了解,在甘肃省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3.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实施规模经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手段,没有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就不能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甘肃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农户生产规模超小型化,而且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循环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无从获得,这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污染监控成本和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成本。
4.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总体上说,循环农业是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但循环农业在甘肃省是新事物,相关科学技术的储备比较薄弱,国家层级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小;各级各类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投入捉襟见肘,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远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甘肃省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适用技术
(一)示范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1.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溉农业区,组织实施“节水工程”,通过三年努力,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达到节水增收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已决定2010年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示范推广200万亩,重点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四项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节水100方,共节水2亿方。并规划争取到2012年累计推广1000万亩、实现节水10亿立方米,从而为河西地区工业和生态用水腾出用水空间。
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在甘肃省旱作农业区10个市(州)的51个县(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年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80%,由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0.5—1公斤粮食提高到生产2.2—2.5公斤粮食;发展瓜果蔬菜“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以上三种技术,使降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可减少50方的水分无效损失。基于全省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甘肃省确定2010年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工程,旱作区各市县区将高标准组织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优化品种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力争实现粮食总产达到950万吨的目标。
3.推广节肥技术
继续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4.推广节药技术
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高全省绿色防控面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使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大幅度减少。
5.推广节能农业技术
大力推广节煤(柴)灶、节柴炕、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等技术,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和微水电技术;推广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技术和暖棚养畜技术。
(二)示范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1.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加强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暖圈、日光温室)和“五配套”(沼气池、厕所、暖圈、果园、水窖)生态模式。
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供气和沼肥利用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供气,形成养殖和庭院清洁化、废物资源利用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3.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开展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实现农村庭院整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化。
4.推广秸秆养畜技术
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促进秸秆饲料化加工,其中包括青贮和氨化,提高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5.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中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河西绿洲农业区建立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播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径流量、减少土壤流失。
(三)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工程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广舍饲圈养,转变生产方式;实施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治理草原“三化”,加大人工种草留床面积。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在重要渔业水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高在4个省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6个省级水产种质保护区建设,加大放流各种经济鱼类数量。
3.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对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
4.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展农业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普查,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对濒危野生植物物种进行抢救性收集保存。
四、甘肃省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模式
根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将全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四个农业生产分区,各地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主导产业优势,构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河西作为甘肃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巩固和推广张掖试点经验,争取早日将河西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河西干旱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区内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区、北部丘陵荒漠区三个自然生态类型,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养生态林牧业模式。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种植的生态树种和宜牧草种,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的良好生态功能,实行限时轮牧,发展山地牧业,实行“草—牧—沼”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沼气池建设,减少废弃物排放,优化农户能源结构,美化周围环境,维护脆弱的生态功能区。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区:采取“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充分发挥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农业优势,以沼气池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全面普及节水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延长生物链和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本区是雨养农业区,干旱少雨,土质松散、土壤贫瘠。要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同时,积极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3.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甘南冬、春季节饲草缺乏,牲畜越冬困难,夏秋草地资源丰富;临夏种植业比例高,饲草、饲料丰富。两地距离相近,牛羊育肥有基础。整合两地资源优势,两地间建立互惠互利的“高地—低地”、“畜—草”双向对流模式,打造甘南—临夏有机食品品牌,突出草畜业的优势。
【关键词】选址;土地整理;影响因素;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选址工作绝不仅仅是对选址意见书进行核发,还需要编制各种专项规划以及详细的规划情况,安排并落实各种设施用地及其布局,在项目规划选址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软件,综合的衡量多方面的指标,这项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常用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系统,对土地整理目标和区域条件进行匹配,作为决策的辅助内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等。
我国在实施土地整理政策的时候,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运行土地整理项目,对于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项目通常会选择某一块地域来实施,而实施的效果则和这片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想要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地点。
1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选址原则
1.1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首先在选址上要建立起科学的意识,在规划、设计、整理以及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统一,在增加耕地的同时也要做好基本的农田保护工作,协调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不可放松。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加耕地数量,同时对耕地的质量进行改善,通过深度挖掘出土地的潜力,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对整个生活、生产区域进行科学统筹。在项目规划选址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让其真正发挥出社会价值,而不是大规模对山水空间进行侵占,破坏宝贵的资源和自然景观。
1.2整合资源做到节约、集约
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时候要遵循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用途不能改变的原则,整合资源然后集中进行投放。
2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的总规划来进行目标和用途的确定,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采取手段,包括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然后改造并治理土地利用情况,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更多的利益,对于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来说都是很大的改善。其主要内涵在于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实现土地的动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1土地整理的规模大小
我国进行的土地整理规划,是为了让耕地的总量达到动态平衡与占补平衡,所以说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以后衡量其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在实施项目以后耕地数量是否有增加。同时实施同一个土地整理项目的区域如果相对比较集中,连在一起的话更便于统一管理,对于那些重点项目,其规模、耕地的增加数量和集中程度都在《暂行办法》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2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土地整理项目选址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自然影响因素,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是有一定区域范围规定的,项目实施的难度以及最后的效果都受到该区域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影响,所以在选址的时候首先要评价当地的自然条件,具体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情况以及是否有自然灾害等。
而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是其中对整理项目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将土地整理项目区域的水资源情况调查清楚,然后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规划。如果该区域的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该地区的需求,那么就不能在这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除非该区域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寻找可靠的水资源作为主要的任务来进行。
2.3影响土地整理规划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是成正比的,我国国内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并不平衡,所以分析待选地区的社会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1)目前的土地利用情况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土地、土地利用的面积、结构、类型、闲置的土地面积以及居民点用地面积的人均数量、土地权属状况等。
土地整理区域的选择应该优先那些有较大闲散土地面积、存在较多土地利用问题并且没有良好进行集约利用的土地上实施,充分的将这里地区在耕地增加方面的潜力发挥出来,以当地土地现有的利用状况为基础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
在土地整理工程开展以后,任何权属争议都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延误或者停滞工期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先选择那些产权明晰的土地来开展整理项目,或者是先完成土地的确权工作以后再进行土地整理。
(2)基础设施状况
土地整理项目中肯定要使用很多大型和中型机械作为辅助,所以项目区域内的交通情况、电力情况等基础设施都会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效果造成影响。对于申报了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情况,《暂行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定:项目所在区要具有一系列基础设施,例如水、电、道路等来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或者是已经有了相关的建设方案来建设道路、水利工程或者是改造村庄。
3关于项目规划选址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几点建议
项目规划选址的组织和实施一般都是由县乡一级的政府开展的,所以实施的效果会受到当地政府态度的很大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起到了决定作用。
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哪怕是郊区的居民以及政府官员,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学历等,对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而增加的耕地不能用于地方进行新增建设,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在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在自己的区域内进行,对于地方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则比较支持,因为项目增加的耕地可以划分在建设新增用地的指标内。所以在选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区域的时候,应该将这种地方性、选择性的积极因素考虑在内。
结束语
项目规划选址是一个重要并且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多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等。在选择地区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不仅要从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出发,更要筛选区域资源和约束条件,从而将两者之间最佳的结合点找出来。而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想法这种积极性因素都是主观的,不能用量来形容,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朕,刁承泰,王锐,陈凌静,陈令.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合理性评价[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28-134.
[2]焉睿,陆璐.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J]. 国土资源,2014,12:48-49.
[3]王华,朱付保.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的土地整理项目选址模型[J]. 农业工程学报,2015,14:255-263.
[4]汪文雄,王文玲,朱欣,杨钢桥. 农地整理项目实施阶段农户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07:62-68.
探秘安溪有机茶园
1月23日,天空飘着蒙蒙的细雨。我们从福州出发,驱车200多公里一路颠簸来到安溪。以往每次来都是在茶季,看得最多的总是忙忙碌碌的茶农。而这次终于静下心来仔细地感受一下有机茶园的特别之处了。
不曾想过从安溪到龙涓的路会走得如此艰难,无休止地上下起伏,一会儿盘旋直上。一会儿俯冲直下。窗外疾驰而过的茶山笼罩在密密的小雨中。显得分外烟雨朦胧,没有一个人说话。一切都沉浸在清冷潮湿的空气中,格外安静。
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华祥苑有机茶基地。这里实在是天然的氧吧,在车上时的眩晕感在几次深呼吸后完全消失。走在茶园弯曲狭窄的水泥小路上,想起的是工人当时跪在山地上修建时的艰辛。茶园里专门为茶树定制的音乐,藏荡在茶园中,悠扬动听,制高点的蓄水池里满满地蓄着从海拔1000多米的“龙地头”山引来的天然矿泉水。站在这放眼望去,对面是整齐划一的钓鱼台铁观音基地, “钓鱼台”系列铁观音全部来自眼前这块绿色的基地。“你们注意看那边张天福老^的有机茶示范基地,它的层高是1.5米,比一般茶园的层高高出0.5米,张老说这样会方便以后机械化采摘。工作人员手指远方向我们介绍着。“张天福老^的有机茶示范基地落户华祥苑生态有机茶园,不仅实现了张老毕生的夙愿,也是对华祥苑生态有机茶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高标准配套设施的认可。”
华祥苑人真的是把生态有机的概念融到了骨子里。为了达到不施农药杀虫的目的,他们不仅在茶山安置了振频灭虫灯,利用振频灯将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的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杀虫,灯外还配以高压电网触杀:茶山每层都留一棵不修剪的茶树专门用来“喂”虫子;在茶园里人工搭建鸟窝。让乌抓虫;专门种植内蒙古牧草用来做肥料;他们用尽心思深挖表土。再将这些沉积了几百年的肥沃土壤重新埋入土层中,保持土壤的肥沃……
茶商眼中的健康好茶
在厦门同安工业区的华祥苑加工厂,工作人员提醒我们只有穿上工作服、套上鞋套、双手和身体严格消毒之后才能进入车间。走进工作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华祥苑在生产环节严格律己的一面。车间里干净卫生,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们统一身着整洁的工作服井然有序地工作着,现代化的机械分装设备,保证茶叶的纯净度。
记者:华祥苑引领健康茶的理念从何而来?
肖文华(华祥苑总经理):在还没有创立华祥苑品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做健康无公害茶的观念,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自我定位的超前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钓鱼台”作为一流的接待外宾的国事宾馆,对茶的品质以及对茶的包装可以说是都异常的严格。与钓鱼台的合作,更让我感到了一定要做有机茶的紧迫感,也加快了建立有机茶园的脚步。
记者:怎样想到让茶树听着音乐长呢?
肖文华:我们宣传“听着音乐长大的茶”绝不是噱头,而是有科学根据。一方面茶树会通过叶表面的气孔和音乐交流。音乐旋律经空气传播后能产生有节奏的声波,可刺激叶片张大气孔。吸收更多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有机物质,为生长提供更多能量;另一方面。水在悠扬乐声中会呈现出美丽的分子结晶结构,经如此美妙的水灌溉茶树,其生长也会格外的繁盛。
记者:为什么张老会选中华祥苑有机茶园作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的有机茶实践基地?
肖文华:建立有机茶实践基地是张老的夙愿,张老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做健康有机茶的概念,这些年曾先后选了11个点。并亲自去了6个。一位百岁的老人一直苦苦寻找着可以践行愿望的基地。华祥苑有机茶园是张老最后到的地方,1号地的茶苗栽种时没有经过检测。2号示范基地的坡度没有达到要求,均被淘汰。3号地为原始林地,没有开垦史,方圆两公里内没有农田,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就是凭借这样几乎完美的条件最终被选中。
川和茶一直以“自己喝的茶”为品牌诉求,秉承做健康实在好茶的理念,瞄准茶业的中端消费群体,积极地开拓市场。在被人戏称为。茶店比米店多“的厦门,画出了一道属于自己的亮丽风景线。
记者:作为一个走中端市场的品牌,怎样看待与实践健康茶的理念?
肖翠英(川和茶总经理):我们做加盟连锁品牌,茶叶走的是中端市场,适中的价格能保证不掺杂任何水分。对于产品,我们十分注重市场调查。每一种产品的诞生都是以来自公司及合作伙伴的充足市场调查为依据,这样便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茶叶的品质。对于加盟店,采取的是保姆式的管理,可以说对加盟店的管理用心程度甚至超过了直营店。另外。不管做什么我们不允许出现问题堆积的现象,在问题产生的那一刻就解决掉,这或许是我们一直做得很好的原因。
记者:对于铁观音农残的问题怎么看?
肖翠英:农残只能靠慢慢地引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规范种植和生产。政府的引导与规划是最主要的。希望政府的检测面能更广些,毕竟很多的茶叶不是在品牌店里卖出的。从种植到生产,再到销售,只有把握好各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残问题。不过,现在茶农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更希望向大企业靠拢,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
山国饮艺,一个以“农村包围城市”、走出去再走进来为独特战略的茶行业隐形冠军。带着“有情有义”的品牌文化,从2006年品牌创立至今,短短的3年多时间。从最初的两家门店飞速发展到近300家,若不是有过硬的质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绝不可能做到的。2009年,从中原的大本营回到福建的山国饮艺,一回来,便以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担当起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如何引导消费者才能让消费明白什么样的茶是健康好茶?
关键词:生态保护; 现状; 对策; 睢宁
收稿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刘峰(1976―),男,江苏睢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06-03
1引言
睢宁县处于徐州市东南部,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区域,面积1 773km 总人口132.51万人,全县辖16个镇,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基地,也是全国意杨、三水梨、白山羊之乡。睢宁县总的地势是从西北向东南徐缓倾斜,境内除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零星分布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属黄泛冲积平原。县境水系属淮河流域,区内地表水系较为发达,河流、池塘、沟渠密布。气候上具有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区的特征,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动植物种类较多,以人工栽培作物为主,天然资源较少。充沛的水资源形成的密布水网和湿地,使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
2.1自然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保护自然风貌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全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划定了11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全县受保护面积为344.86km 受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52%,其中禁止开发区域面积2.559km 限制开发区域面积342.301km 。
2.2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睢宁县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农业工程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hm 完成“三横一竖”为骨干的梯级河网工程,有效灌溉面积6.29万hm ;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5%以上。目前全县已建立16个优质麦标准化示范区、4个面积为0.4万hm 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优质梨标准化示范区;30个产品已通过国家、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并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和“江苏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县”。
2.3水土保持稳步发展
水土保护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县复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有荒地、废沟渠、村内空闲地、工矿及砖瓦窑废弃地和部分待整理的中低产田,其中滩涂荒地0.62万hm 改造2.67万hm 中低产田。通过“二次进山”工程,对4.2万亩全部实施农业项目综合开发,栽植板栗、杏等经济林450万株,完成土地综合治理。
2.4农村环境污染有效防治
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为抓手,全面开展生态村镇建设。建成省级百佳生态村5家,省级生态村6家,徐州市级生态镇1家、生态村65家。开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县建成户用新型强回流沼气池4 800处,实现了厨房、厕所、猪圈三位一体,解决了当地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的难题,减少了蚊蝇孳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严厉打击“十五小”、“新五小”等污染严重企业,2008~2010年全县就关停80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
2.5面源污染逐步改善
近年来,睢宁县不断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全县化肥、农药的使用逐年下降。2010年全县化肥使用总量(折纯)达93 977t,较2005年明显降低,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2%;全县农药用量为1 648t,施用强度(折纯)为2.85kg/hm 较2005年下降了3.1%;2008年,秸杆禁烧区面积扩大到全县范围,禁烧区秸杆产生量为88.6万t,其中综合利用量为85万t,综合利用率为95%,2010年睢宁县被评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县。
(1)林相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由于睢宁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由此产生单纯的经济利益追求使得速生杨等树种迅猛扩张,各种杂树种迅速在消失。虽然睢宁森林覆盖率达到38%,林木蓄积量达到450万m 但由于杨树林等种类单一,树种比例严重失调,不能形成天然树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造成林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脆弱。
(2)水环境污染严重。睢宁县境内水系属淮河流域,地表水系较为发达,河流、池塘、沟渠密布,但多数河流为过境水,可拦蓄,但利用量不大,且目前均有不同程度污染,环境容量相对较小,丰水期上游工业污水随洪水下泻而形成的污染问题已对睢宁县地表水环境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3)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大。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面积的耕地、园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和人工林地等取代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单一的林业和越来越单一化的农业种植系统已全部依赖于农药的杀虫除害,加上化学化对非目标生物生长的控制,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的单调、不平衡和物种缩减,加速野生生物从农业系统中消失。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破坏。如丹顶鹤、棕尾\等一些珍稀野生生物在睢宁县废黄河湿地已难觅踪影。
(4)畜禽养殖污染严重。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10.4万头;山羊饲养量171.07万只;牛饲养量2.86万头;家禽饲养量3 059万羽。由于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睢宁县的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很少,但中小型的规模化养殖场却普遍“开花”,年产畜禽粪便约13.7万t。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进入农田或堆放,已成为最大的有机污染源。
(5)农用薄膜回收率低。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膜覆盖在睢宁县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一方面农膜的使用提高了目标生物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农膜易破碎、难回收,大量农膜残存于土壤中,对土壤质量产生很大的污染。2010年睢宁县年农膜回收率约为60%,可降解性农膜的覆盖面积占覆盖总面积的25%。农用薄膜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而且影响作物生长
(6)农村地区生活污染逐年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由于镇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较低,且除县城驻地镇外全县各镇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镇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或直接排入河流水体。
3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3.1经济利益“撞击”生态效益
缺乏资源相对有限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计环境和资源成本,单纯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广大农民为省工省时将大量化学用品用于农业系统,这种“懒农业”虽使农民增加了收益却大大伤害了生态环境;在林板一体化的驱动下,受木材产业带动的种杨热影响,广大农民在无意识中已完成了“去杂留杨”的树种更替,一些传统树种在睢宁县境内数量锐减。
3.2整体性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受生态环境遭破坏后短期不可显现性的影响,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县上下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重项目治理,轻面源管理,缺乏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念,不重视生态保护规划的执行和监督管理。
3.3执法监管能力缺乏
虽然设置了区域环境监察机构,但由于目前监察机构偏重于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实际上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几乎没有进行,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3.4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建设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近年来睢宁县通过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整体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主要投向偏重于生态建设工程,对用于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欠缺,形成了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边建设边破坏的局面,有些生态建设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巩固。
3.5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限期治理制度在生态保护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问题,难以有效推行。
4睢宁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处于苏北地区的睢宁县也呈现着同样的特点: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经济不发达。同时睢宁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又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给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也给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带来了挑战。
4.1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不仅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而且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干部的生态保护意识,还要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对生态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2明确生态保护工作重点
要搞好生态保护工作,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生态保护是环保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肩负起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其次要下大力气抓好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抢救性保护、资源开发区的强制性保护和生态良好区的积极性保护。第三要建立生态保护联动机制。生态保护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要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监督,理顺生态保护管理体制,调动各部门的行业管理积极性,形成多部门多角度参与生态保护的联席制度。
4.3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
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切实加强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努力避免和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管理,把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4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非工业点源污染防治
(1)认真开展生态调查,摸清农村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突出问题,分阶段制定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2)狠抓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养殖污染大户限期治理,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养殖小区,集中管理。
(3)大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农业,以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4)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流通渠道的监管,建立防治其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和农田环境监测体系,促进农业化学化用品使用结构的改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5加强生态保护执法队伍建设
当前生态保护工作有法不依、违法难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队伍薄弱,能力有限。因而要将生态保护执法列入环境监察执法的统一部署,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增大生态保护执法力度。
4.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研、监测队伍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破坏机理的探索,研究生态破坏重建与恢复的对策,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此同时,亟需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控监测系统,建立科学的生态建设决策体系,要对区域生物生态状况进行全面、系统、有效地监测,对全市生态环境破坏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的、定量的评价,从而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恢复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Suining County
Liu Feng
(Suining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Jiangsu,Suining 221200,China)
南沙开发区位于广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南沙区处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规划区内水网纵横密布,河涌、湖塘众多,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自然生态良好。气候较为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47.5毫米。
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约为53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下辖“两区三镇”,分别是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管理区、黄阁镇、横沥镇和万顷沙镇。200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按照规划,南沙地区将发展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2005年,广州行政区域调整,南沙成为独立行政区。2008年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南沙新区”概念提出,并被确定为粤港澳重点合作区。
目前,南沙地区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区内水、电供应充足。南沙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有万吨级码头。南沙地区已建成了十分方便和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区内还设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船。
南沙作为滨海城市,主要面临的灾害为风暴潮、洪涝等灾害。为了保障南沙地区更好更快的建设和发展,南沙地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应建设安全的防洪潮、排涝等防灾体系。排涝工程规划要满足排涝要求,还要保障外江航道的畅通,保护内部河网水系。充分利用南沙区水系丰富的优势,利用河涌水网营造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城市风貌。排涝工程规划要协调各级管理部门的利益,协调水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水系保护的关系。
一、南沙区排涝的现状分析
南沙区地势普遍较低。仅在黄阁镇区、南沙经济开发区、小虎岛中部有部分山地,地势相对较高,其余地区地势低平。横沥、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龙穴岛为填海造地形成的陆地,地势普遍较低。
南沙区洪潮特征。南沙地区内江河水道,除三大口门为单纯潮区外,均为洪潮混合区,洪潮灾害分为两类:西部与西北部受北江、西江支流洪水威胁;东部、东南部以风暴潮灾害为主。
现状河道情况:南沙地区现状河道分布较密,黄阁镇、南沙经济开发区、小虎岛、沙仔岛、横沥、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龙穴岛之间被蕉门水道、洪奇门水道、上横沥、下横沥、凫洲水道等河道分割。黄阁镇、南沙经济开发区内部的水道呈放射状分布,其余地区的内部河道呈网状分布。内部河道的出口处均设有水闸和排涝泵站。现状排水管道情况:南沙地区现状排水系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及现状污水通过雨污合流管道或地表径流就近排入河道。
南沙区排涝工程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状水面率降低,调蓄能力减小。
南沙地区(规划控制区)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有相当一部分为围垦而成,以前的水面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潮位涨高进行潮排。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大量城市用地取代现状的农业区,区内大量可调蓄的水塘、低洼水域面积及农田被填埋成为建设用地,水面率大为降低。
(2)城市化进程对雨水与排涝影响较大。
随着农田减少,雨水产汇流条件有明显的变化。各种建筑物和路面、广场等不透水性人工构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况下,下渗率明显减小,汇流速度加快,出口断面暴雨洪水流量增大。各分片雨水排入河道的情况与排水涵(管)规模和出口位置有关,组合后主河道洪峰流量增大。考虑洪(潮)水位顶托及内河涌洪涝水位增高对市政排水顶托的效应,暴雨主峰到达时出现“水浸街”的短时淹没灾害。
(3)排涝工程尚不完善。
现状堤防防洪潮标准为10~50年一遇的,未达到20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现状河涌调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雨水的调蓄功能。除黄阁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部分山地外,其余地区现状地面较低,雨季容易形成积水。现状河口处的水闸建设年代早、标准低,现状排涝泵站的能力不足,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日排干。实施中未达到设计标准。在位时造成雨水排放困难。
二、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
南沙区岸线长、河网丰富、河道淤积顶托、而且围垦土地多,排涝工程现状不能保障经济建设的安全,迫切需要做好规划。水利现代化是南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有五项基本要求:确保防洪潮、排涝安全;利用好河涌、水域的功能;建设现代化排涝工程体系和管理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营造水乡景观,创建生态城市;协调各种关系,保障可持续发展。
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是“市政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与“水利规划(报告)”指导下的规划成果。对于南沙区发展中遇到的排涝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较为完善和全面的思路。
(1)确定合理的排涝规划原则。
南沙区排涝规划有以下总体原则:①完善堤防、水闸等防灾设施,同时也遵循生态和谐,不与水争地,让雨水有出路;②充分利用现有河涌、水塘及湿地的调蓄作用;③丘陵高地实施“高水高排”,引导山丘高地洪水直接排入河海,低区平原“低水低排”;④“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合理设置排涝分区和泵站,分片排涝、适度集中、统一调度、联合运行。局部填高,实现自排。
(2)选择合理的排涝标准及径流计算方法
选择排涝标准既要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也要考虑经济评价。南沙规划城建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不成灾;沥心岛等农业区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l天排干不成灾。
排涝规划采用了水利规划的径流计算参数,包括:设计暴雨及设计雨型、设计洪潮水位、设计洪峰流量、调蓄+泵排区规划起调水位、调蓄+泵排区的调蓄水量、河道水位、规划地面高程。
(3)优化排涝工程体系、排涝分区及排涝方式。
根据南沙区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特点,城市化后排涝工程体系主要由市政雨水管网、河涌、排涝水闸、泵站及人工湖(湿地)等调蓄区组成。在排涝工程系统中,水闸是防洪和自流抢排涝水的重要控制建筑物。区内河涌既是排水通道,也是区内主要调蓄区。如果排涝片中调蓄水面难以落实则需加大泵站规模。
根据南沙地区规划建设用地的分布、功能布局,将南沙地区的排涝分区划分成8大分区,包括:黄阁镇区、小虎岛、沙仔岛、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横沥北区、横沥岛、珠江管理区及万顷沙、龙穴岛。在每个排涝大分区中再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划分若干排涝小分区,并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排涝方式。
黄阁、南沙经济开发区中部、小虎岛中部为山区,规划利用山区现状7座山区水库起部分蓄洪的作用,并在山体周围设置截洪沟,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并且满足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及时排放的排涝标准,将山区洪水直接排入外江,减少河道及规划水面的调蓄压力及排涝泵站的抽排压力。排洪沟在排入外江的出口处设置闸门。
在低处的自排区,按照地形特点和排水分区,结合道路建设修建雨水管道,就近接入规划河道,或分散接入外江。
(4)完善排涝设施建设。
①水闸工程:在各规划河道出口处设闸,并设置排涝泵站,实现自排与强排相结合。闸门的作用是防风暴潮和排涝、通航和控制内部河道的水位,在潮洪水位较低时,打开闸门,使雨水通过内部河道直接排入外江;在潮洪水位较高时,关闭闸门,使雨水通过排涝泵站提升排入外江。外排水闸的防洪标准与堤防防洪标准一致。②泵站工程:泵站规模与围内可调蓄水面、洪水汇流过程、遭遇外江潮型等因素有关,根据水文分析和分区调算成果,在保证河涌一定景观水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有地面高程,最终确定设置21座泵站。
(5)整合河涌整治规划。
规划对规划区内的内部河道进行疏挖治理,并且适当增加水面面积,利用河道和规划水面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内部河道应适当串联,增加调蓄能力和排涝的机动性、安全性,同时有利于通航的要求;河道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人文环境。
河岸整治基本保留现状主要河涌,结合规划道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对局部河涌作了调整。河涌两岸规划控制保护宽度为15m,以绿化保护带为主,结合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居民休闲场所。
(6)整合竖向高程规划。
南沙地区大部分地势低洼,属易涝地区,洪潮和内涝成为南沙地区的威胁。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堤防、水闸、泵站及调蓄湖面是南沙地区基础建设的重点。排涝工程方案、规模,不仅决定排涝工程本身的投资,而且影响到南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
根据排涝方案,调蓄、泵排区的规划内部河道及人工水面的起调水位0.0~0.2米,调蓄水深0.7米,调蓄最高水位0.7~0.9米(珠基),按照超高0.6米计算,南沙地区蓄排区规划地面高程按照河涌最高水位加超高确定,最低应不低于1.3~1.5米(珠基)。重力流自排区的规划地面高程应不低于2.78~2.92米(相当于200年一遇洪水位)。
(7)排涝工程经济评价良好。
南沙区排涝工程的经济投入包括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南沙水利工程属社会福利工程,不直接创造财富,其效益以其可减免的洪涝灾害损失和可增加的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计算。
根据对蕉东联围的典型涝灾调查,在围内常年受涝灾损失情况见下表,其排涝效益可按减免灾害的程度估算。本计算是一种近似计算。只计算农田的排涝效益。而本规划的排涝标准,将农村转化为城市的标准,效益将更显著。
注:资料来自番禺市江河流域规划报告。单位面积的排涝效益=370.7/0.53≈700元/亩。
总体而言,南沙地区防洪潮排涝工程等水利工程属社会公益性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效益良好。
三、总结
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分析了内涝成因及城市化对内涝灾害的影响。经过调查分析现状排涝工程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蓄、排结合的排水系统总体布局方案,排水工程规模,投资估算,从排涝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南沙地区基建标高提出建议。
该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
(1)与南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与对接;
(2)完善并优化与南沙地区水利规划的衔接;
(3)完善对城市竖向高程规划的反馈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