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加工产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粮食加工;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341(2016)01-0068-02
粮食加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粮食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提升本企业的综合效益十分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并未发挥相应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粮食加工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加强粮食加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客观预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积极主动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对促进粮食加工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周转速度慢
资金回收的手段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加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不完善,出现资金回收难的现象。大多数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为了增加销量,盲目对外进行赊销垫付,最终导致粮食加工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二是我国整体粮食加工企业存在产能扩张与过剩并存、产量增加与库存积压并存的问题。库存的大量积压会占用企业的宝贵资金,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高。
(二)筹资渠道狭窄
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而且在筹资方式以及时间的选择上,公司一旦经营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盈利目标,就会导致增加额外费用,影响资金周转,出现偿债困难,形成财务风险,甚至因不能偿债而破产。
(三)投资决策不科学
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没有经过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得到的经济信息不全面、过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进行兼并、项目扩张、多元化经营,使资金投向不熟悉的领域,都会导致风险发生。投资的失败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通过对金健米业2014年度和2013年度财务报表的分析,看出金健米业每年的流动比率均小于2,速动比率在1左右。而流动比率小于2,速动比率小于1,说明金健米业在短期偿债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
(二)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资金流转。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企业便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更大的发展。通过对金健米业报表的分析不难发现,2014年底,金健米业的应收账款相比2013年增加了8%,应收账款周转率明显降低,说明公司催收账款不力,使资产形成了呆账甚至坏账,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很不利。根据金健米业财务报表显示,2014年底,金健米业存货相比2013年增加35%,而且,2015年前三季的存货比2014年还增加了3571万元。企业存在着产能扩张与过剩并存、产量增加与库存积压并存的问题。库存的大量积压会占用企业的宝贵资金,风险较高。
(三)现金流量分析
比较分析金健米业2014年和2013年的现金流量表,本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16%,由于粮食加工企业的筹资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化和主观化现象,企业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本期投资支付的现金达到1.2亿元,导致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285%。可见企业面临着较大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粮食加工企业资金回收体系
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牵涉大宗粮食储存和大额资金周转。因此,信用是影响粮食加工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因素,对资金回收的风险控制成为企业研究的重点。1.应收账款控制。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要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健全企业的客户信用等级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在此基础上要检查落实应收账款还款情况,减少可能会出现的坏账状况。2.对存货进行控制。粮食加工企业存货管理的重点在于,不仅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还要落实好的供应链管理。我国粮食加工企业迫切需要选择最为合理的合作企业,双方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双赢”战略。
(二)开拓筹资渠道多元化
粮食加工企业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企业的债务负担沉重,在需要筹集更多资金时,银行会拒绝企业进一步借款,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因此,首先企业应发展多元化筹资渠道,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利用企业信誉或无形资产等多种模式在国内融资甚至海外融资。但也不要盲目发展多渠道筹资,而要使用科学的方法为企业寻求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企业要科学分析资金需求量,通过对筹资成本进行分析,选择出在正确的筹资时间和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三)科学选择投资项目
企业应当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收益较好、风险较低的项目上。在决策中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企业应按照生产经营进程有效控制资金的投入时间,还要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调整资金在各产品、各投资项目之间的投放比例,做到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控制重于治疗,如果企业能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粮食加工企业应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仅可以预测未来的价值,还能起到分析未来趋势的作用。这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辅助系统,并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衔接进行动态监控。
(五)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祁阳县粮食产业化经营逐步扩大和粮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经纪人组织得到不断壮大和发展。他们已成为推动全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粮食经纪人组织发展呈现出数量多、作用大、经营活、效益好的特点。但粮食经纪人组织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和问题,这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发展动力欠缺。相当一部分农村粮食经纪人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有的经营信用度不高,单方毁约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2、管理机制不严,规模经营受阻。绝大部分粮食经纪人实行松散型管理,没有规章制度,没有经过粮食、工商部门登记,自身运作机制不顺,没有建立稳定、足够的购销网络,难以组织规模经营。
3、扶持措施不力,发展环境不优。相关部门在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够。信贷支持力度也不大,全县除天龙、银利来等4家省、市龙头企业得到信贷扶持外,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经纪人缺乏信贷投入,组织扩大再生产十分艰难。此外,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特别是在粮食收购旺季少数部门层层设关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经纪人组织的发展。
4、队伍素质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粮食加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开发与应用少,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牵引粮食经纪人组织共同发展的能力较弱。
二、加快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组织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一是深化农户思想认识。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和正面引导工作,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与农村粮食经纪人加强合作,是降低农业投入和风险,解决粮食销售难和技术难等问题,增加农业收入的可靠途径。二是深化农村粮食经纪人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做大做强意识,自觉地将更多的资金、精力投入到粮食经营上来。三是深化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把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优化服务,提供宽松环境。
2、优化运作机制,彰显发展活力。加强对农村粮食经纪人组织的引导和规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帮助农村粮食经纪人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比较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其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强诚信建设。探索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既督促农村粮食经纪人自觉履行合同收购粮食,又督促种粮农户按订单交售粮食。三是畅通联系渠道。一方面,帮助农村粮食经纪人进一步加强与农户的联系,确保粮食来源可靠;另一方面,帮助农村粮食经纪人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对接,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市是粮食主产区,全市12个县(市、区)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内容。
1、市耕地面积
市耕地面积年为252.46万亩,年为245.37万亩,减少7.09万亩,年均减少0.788万亩。年、年两年土地普查分别为272.37万亩和278.32万亩,分别比年多27.0万亩和32.95万亩。年为245.98万亩,比年减少32.3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59万亩,耕地减少速度显著加快。如扣减年耕地普查面积比年增加的32.95万亩,年耕地面积为213.03万亩,比年减少39.43万亩,减幅15.62%。
2、市粮食播种面积
年年,市粮食播种面积22年年均379.06万亩,最多为年的413.48万亩,比年均面积增34.42万亩,增幅11.20%;最少为年的342.11万亩,比年均面积减36.95万亩,减幅9.95%;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71.37万亩,差幅20.83%。
水稻播种面积。年至年,市水稻播种面积22年年均305.38万亩,最多为1990年的353.70万亩,比年均面积多48.32万亩,增幅15.82%;最少为2003年的283.77万亩,比年均面积少66.61万亩,减幅21.81%;最高年与最低年比较相差114.93万亩,差幅48.55%。
3、市粮食总产
年至年,市粮食总产22年年均126.94万吨,最高为年的144.1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7.16万吨,增幅11.90%;最低为1986年的107.58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9.36万吨,减幅15.25%;最高年与最低年差距36.52万吨,差幅33.94%。年比年增20.19万吨,增幅18.42%。
水稻总产。根据市统计年鉴,年至年,市水稻总产22年年均113.88万吨,最高为年的125.22万吨,比年均总产多11.34万吨,增幅9.95%;最低为年的100.36万吨,比年均总产少13.52万吨,减幅11.87%;最高年与最低年相差24.86万吨,差幅24.77%。年比增0.51万吨,增幅0.48%。
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市、县、乡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观影响,统计数字失真幅度较大。以年为例,早稻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40.0万亩,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干部估计实际面积不会超过20.0万亩。各种旱杂粮播种面积,统计数字为102.86万亩,实际面积估计不会超过60.0万亩。由于相当多的山垅田抛荒,中稻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面积亦有1/5左右的差距。
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总产的基础,如果扣除虚报面积,年的粮食总产和稻谷总产均比年有较大幅度地下降。
4、年早稻情况和晚稻播种情况
根据市信息站收集各县统计,年水稻播种244.22万亩,其中双早40.01万亩(平均亩产404公斤),中晚稻175.13万亩,双晚39.08万亩,播种旱粮107.22万亩,其中马钤薯15.63万亩,甘茹35.8万亩,大豆27.39万亩,花生12.99万亩,玉米15.41万亩。据调查后推算,实际面积早稻和双晚面积低于20.0万亩,中晚稻面积150.0万亩左右,旱粮面积60.0万亩。
二、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情况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市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采用引进消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从事研究的单位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及各县的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方面在省内尚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有十余个新品种(组合)通过全国与省审定。继八十年代育成汕优63、威优77之后,又育成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1273、汕优82等新组合,水稻区试单产水平提高8%左右。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主要有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水稻再生栽培、优质稻栽培技术、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甘薯、马铃薯脱毒高产栽培、花生、马铃薯复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对提高市粮食单产水平和品质,作出了较大贡献。水稻单产20年来提高了50公斤左右,各种旱粮单产增加10%左右,超级稻单产水平普遍达到650公斤,最高的达到900公斤。
(二)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情况
粮食生产技术推广队伍主要由各类种业公司和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主体为农技站。推广情况:
1、水稻良种复盖率达90%以上,旱粮作物良种复盖率达50%以上。
2、优质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基本形成了早稻以佳辐占,晚稻以宜优系列三系杂交稻和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等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格局。
3、再生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多年均居全省第一位,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最高单产水平两季超过1300公斤。
4、超级稻推广面积和单产水平全省第一,年全市推广67.38万亩,平均亩产562.99公斤,比一般杂交稻增产9%左右;年全市落实超级稻81.31万亩,建立了尤溪、沙县、永安、宁化四个省级示范片2.0万亩。超级稻再生技术研究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稻烟菜菌优化栽培模式被农户广泛采用,烟后稻、菜后稻、瓜后稻的产量较高,一般亩产超过60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800公斤。
(三)绿色粮食生产情况
发展“绿色粮食”生产是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我市高度重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着力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生产。并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广泛宣传,推介优质稻内在的品种特性和优势,引导农民适应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优质稻的种植。
1、建设绿色食品工作网络。至年底相继成立了市、县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绿色食品工作网络建成,为我市绿色食品发展走上正轨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状况,及时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并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企业给予奖励,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到年底,全市共有17家企业的2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基地控制面积7800多亩,绿色食品产值16405万元。
2、绿色优质稻米的种植与推广。从年起,我市先后引进了一批高产、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稻品种。如从江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987”,平均亩产400-550公斤,市场收购价每50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15-20元,每亩可增收150-200元,深受农户欢迎。我市先后引进“佳福占”等8个优质稻的品种,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子,确保优质稻种植年年出新,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的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市具有一定优质稻生产规模的有泰宁、宁化、明溪、建宁等四个县,面积分别为34483亩、64696亩、35000亩和15000亩。
3、绿色优质稻米的市场建设。我市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办法,加强与沿海销区的产销链接,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动沿海粮商到我市投资建仓储粮、联合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年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协作洽谈会上,宁化县与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38000吨,共签订稻谷购销合同24000吨。
4、“绿色粮食”品牌建设。我市积极扶持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大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创新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意识,鼓励其筹集资金,更新改造一批高档优质的精、深加工设备,拓宽优质稻米的生产与发展空间,创立本市绿色品牌产品。目前,我市已有市佳源米业公司、佳穗米业公司和建宁裕芳粮食加工厂等8个企业生产的18个产品为“放心粮油”品牌,“放心粮油企业”4个。
三、市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状况
(一)粮食供需平衡状况。我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现状是:本地生产的粮食从总量上基本能满足当地的粮食消费。但由于我市是水稻主产区,品种比较单一,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米仍是调入的主要品种。基本情况是:年我市总人口2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67万人,农业人口152.33万人。全年粮食供给总量162.97万吨,其中地产粮116.25万吨。全年粮食需求总量158.53万吨,粮食消费总量119.50万吨,其中口粮消费64.48万吨,饲料用粮45.45万吨,工业用粮3.63万吨,食品用粮5.6万吨,种子用粮0.34万吨。年初各类存粮49.77万吨,年末为54.18万吨。
(二)粮食储备状况。以年为例,一是为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全市地方储备规模共计57000吨(市级21000吨,县级36000吨)全部落实到位,远远超过了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作为以丰补歉,救灾救荒,预防突发性事件的物质保障。市区落实大米储备1000吨,确保市区粮食出现异常波动时,大米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二是高度重视市县中心粮库建设,重点改造扩建市区粮库荆西粮库、东站粮库,仓容量分别为7000、1500吨。三是储备粮品质进一步提高,轮换各级储备粮20623吨,年及年产的粮食上65.5%。年,全市粮食储备订单计划80158吨,其中省级6万吨,市本级8869吨,县级11289吨。
(三)订单粮食收购情况。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让群众家喻户晓;为农民服务措施到位,方便农户售粮;收购市场监督管理到位,维护稳定的农村收购市场秩序。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9463吨,其中订单收购70470吨。年,全市共收购粮食75240吨,其中订单收购69769吨。截止年月,全市共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127本,并全部通过年审。
(四)粮食加工情况。我市积极拓宽粮食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思路,提高粮油加工骨干企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扶持和服务,创新粮油加工骨干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以资产不纽带,组建集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综合利用粮油资源,并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粮油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我市粮食品种有优质化和主食品的工业化水平,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据市粮食局年统计,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大米579500吨,小麦粉37500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8个,资产总计7310万元,其中大米4765万元;从业人数433人。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9846万元,其中大米2513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8995万元,其中大米25451万元;利润总额413万元,其中大米301万元。加工企业中大米加工企业47个(日处理原粮100吨以下的44个,日处理原粮100-200吨的2个,日处理原粮200-400吨的1个),小麦粉加工企业1个;大米总产量116274吨,(其等米30156吨,标准一等米84859吨,标准二等米900吨);小麦粉总产量6897吨。从业人数中,大米399人,小麦粉34人。
(五)粮食产销经营情况。以搞活粮源经营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产销衔接方式,实施“引粮入明”工程,同时,积极组织供需见面活动,加大产销协作力度,推动产销双方在粮食经贸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确保全市粮食供需平衡。几年来,省内粮食产销协作不断扩大,与沿海销区签定购销合同由年的25.55万吨,年提高到35万吨;与省外粮食产销协作关系不断巩固,年调入粮食8.25万吨,年提高到13.3万吨。通过产销协作平台,有效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建立了顺畅的产销衔接通道,增加我市优质粮食的市场供应量,有效地维护我市粮食市场稳定。
四、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经验与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
近年来,市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和农田基本建设也均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粮食生产却呈现逐年下滑的局面。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粮豆大量调入我国,粮豆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生产下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呈现系统性危机状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稻播面积、粮食总产、稻谷总产均较大幅度下降(从我市粮食生产历史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农田基本建设多头管理,规划、标准、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一致。个别地方有截留经费补充办公费用的现象。
2、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近两年,农村劳动力价格涨速过快,全劳力日工资从20-30元上升为40-60元,二年之内已近翻番。农资价格只涨不跌,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价格仍然较低,涨幅很小,农民种粮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以年中上田段亩产千斤稻谷的收入成本比较,农民种粮的日工资为40元左右,位于农村全劳力日工资的最低位。按1000斤稻谷计算,单价0.8元,产值800元;成本:n肥65元,p肥20元,k肥44元,农药30元,种子20元,机耕30元,农具折旧30元,合计239元;生产用工:育秧1天,整地1天,插拔秧2天,施肥与病虫防治3天,收割2天,晒谷1天,渠道和田边杂草整治2天,粮食管运卖1天,合计13天,在不计地租情况下,扣除成本,日工资仅43.15元。如遇自然灾害或气候较差年份,产量下降,日劳动工资将大幅降低。中低田段的单产更低,生产用工更多,效益更低。
此外,由于粮食直补大部分均按承包田发放,农民不种粮照样领补贴,也降低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
3、粮食生产劳动力日趋紧张,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收益不高,青年农民大量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务农劳动力年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由于种粮效益低于其他的经济作物,务农劳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投到经济作物方面,多数农户种粮仅以保住口粮为主,粮食商品率大幅降低。
4、土地抛荒较为严重,粮食复种指数大幅降低。我市几乎所有乡镇均有耕地摞荒现象,但由于行政考核制度的制约,具体摞荒面积无法统计,估计全市摞荒面积达到10万亩。据沙县土地流转工作调查,全县摞荒面积达到8000亩左右,由于土地摞荒多发生在偏远的山垅田,调查人员难以做到逐段逐田核实,实际摞荒面积可能超过统计面积的一倍以上。年水稻播种190万亩,复种指数仅为1.118,比最高年份353.7万亩,复种指数1.6,种植面积少163.7万亩,复种指数降低了0.48点。
5、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力下降。近年来,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关注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已多年不被各级行政列为重要议题。除了中央强调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之外,其它各级政府基本上属于口头重视。由于中央减免了征粮和粮食统购,解除了县乡镇干部在粮食生产上的压力,粮食生产已不再是县乡镇的中心工作。相当多的村干部和农民反映,现在的行政领导下村检查工作已经很少到田头了,粮食生产已基本上成了农户个人的事。
6、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成果显著,但后继乏力。目前我市不少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研究单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已是名存实亡。现有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制、引进与开发、推广应用上,水稻的其他增产技术及非主要粮食生产技术,由于在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与研制技术人员无法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几乎没有人员从事这些技术的研究,非主要粮食作物的品种更新等生产技术完全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从外地引进。目前仅存的优势项目--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也因立项困难、投入经费少而逐步陷入困境。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存在“立项难、经费少”的问题。在今年我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已经没有相应的研究计划了。
7、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原来主要是由各级农业局等推广部门完成的,由于推广经费紧张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一些县、乡级农业推广部门已经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多数单位部门下乡的旅差费都严重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示范与推广的工作力度、工作成效已较大幅度地落后于前十年,虽然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受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和推广网络的缺乏,科研成果的示范工作成效亦较差,许多科研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种业公司是现阶段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但普遍存在示范规模小、影响力弱、售后服务差等等问题,栽培技术指导工作也严重滞后。且由于种业公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销售种子来获得经济利益,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只是它们的宣传促销手段,示范推广的费用将全部作为成本计入到销售价格中,在种子销售过程中转嫁到粮食生产者—-农民的头上,无形中又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生产利润。
(二)粮食加工、储存、流通、产供需方面
1、需大于供将是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在短期内我市的粮食生产在总量上如未能实现大的突破情况下,需大于供将逐渐成为我市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机制有待提高。一是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仍然不够灵活,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能力。二是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尚有266人需要分流,其中购销企业217人,缺口支付职工补偿金960万元。三是粮食流通执法队伍有员编制和经费尚未落实到位,市场监管难度较大。
3、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管理落后,发展缓慢。我市大米加工企业有近百家之多,一些个体加工厂规模极小,最大企业日处理原粮200吨。且生产设备陈旧,管理营销手段简单,多数为家族式的管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企业分散在全市城乡的各个地方,为居民的粮食消费带来了便利,但也由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造成粮油加工业发展缓慢,产品品牌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同时,市场粮价的波动和资金限制,原粮储备不足,也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
五、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没有粮食基础的支撑不可能持续。粮食问题历来受到广泛重视,粮食安全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粮食安全应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和粮食的质量安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流通和消费,根据我省情况来考虑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和措施。我省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省份,是个缺粮省份,自给能力仅占50%左右,粮食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粮食供需将是偏紧的趋势,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一)必须把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生产效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
保障粮食生产的关键要从政策和科技两个方面保护、发展粮食生产能力。中央已就耕地保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粮食收购保护价、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粮食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已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发展创造了一个很浓厚的政治环境,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中央的政策结合我市的客观实际予以及时的具体的落实。
1、依法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不被侵犯并运用于粮食生产。近几年,我市能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减少幅度非常可观,很多农田被用于修路、盖房、办厂、植树、挖塘,稍为边远的地段出现较大面积的弃耕抛荒,耕地实际拥有量已较大幅度地低于统计量。因此,一是必须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政策目标,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特别是要切实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二是整合农田基本建设机构,统一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标准、投入,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三是组织有关业务部门专家对耕地保护现状进行一次认真严肃的检查,详细调查农田抛荒实况,真正摸清我市的耕地数量。严厉依法查处违犯耕地保护的行为,对于可供恢复粮食生产的被占耕地应责令立即恢复耕作,争取二年内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400万亩左右。四是认真总结农田流转工作经验,引导农田逐步向种粮能手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生产能力和种粮效益水平。
2、要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粮食是特殊商品,粮食生产是相对效益较低的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将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明显增强。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尊重市场法则,使种粮有利可图。在粮食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当务之急是着手研究制定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一要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好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二要采取政策措施降低主要农资价格,加大粮食生产机械的研制推广力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要根据社会物价水平,及时调整粮食保护价,确保农民种粮效益,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服务体系,改善流通设施,为农民卖粮提供便利,保证货畅其流。
3、制定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中长期规划,为粮食生产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为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继续加强粮食作物的品种选育、引进工作,继续抓好“种子工程”,进一步提高优质种子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二要进一步加强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充分发挥优质高产品种的增产作用。三要加强基层乡镇农技站的组织建设工作,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站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四要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的经费投入,确保经费总量的内在价值量不低于10年前的总量。
4、加强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的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步伐。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目前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已经出现以老、少、妇为主的局面,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实用技术掌握困难。政府应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的同时,注重引导和加强对通俗易行的实用型粮食增产技术研究的人才发展和经费投入,科研部门要面对现实,致力于农民投入少、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如粮食新品种的更新、抛秧栽培等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粮食生产技术的研究。
5、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中央政府已将农民的职业教育列入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要制定农业职业教育长期规划,统合农校、农广校、农函大和市、县、乡各级农业技术部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规模地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并将粮食生产的各项技术列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一大批年青、懂技术的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二)强化粮食市场运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粮食储备,强化市场运作,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做到粮食生产供应“保面积、稳粮源、多渠道、保畅通、供得上、调得动、管得住、有保障。”
1、继续完善粮食储备政策,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各级粮食储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等新情况,重新研究确定各级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包括种子、饲料粮、保健品、副食品所需粮食都要列入其范围。要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和改善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要督促各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的责任和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确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他们所需的粮食。
2、统筹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粮食调运手段,为调节省内粮食市场服务。坚持“立足本省自已生产,余缺适时调剂”的方针,根据本省粮食供需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本省余缺适时调剂,为实现本省粮食总量平衡服务。同时,要鼓励产销区之间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合作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3、创新粮食安全观,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化。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体系,特别是如何保护主产区利益,稳定提高优质专用粮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化商品基地。二是粮食贸易供应体系,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三是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预警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粮食法规体系建设。
(三)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及应急机制,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建设。目前我们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相对薄弱,粮食流通管理部门作为联系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预测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及时发现、判断粮食不安全状态,发出预警报,及时启动该系统应急措施,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使政府掌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1、定期分析和粮食供求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和流通。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快速、更贴近市场的监测系统工程,提升粮食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能力,提高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完善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确定调控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建立政府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具体规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才能收到明显成效。特别是粮食主管部门和物价、工商、交通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粮油市场监控工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迅速有效地监控全市粮食安全状况。
3、建立全省和区域性粮食应急机制。全省各地市要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和成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出现情况及时启动议案,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并坚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充分发挥政府储备粮食、粮食风险基金以及重点粮食市场和骨干粮店、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的作用,进行调控,及时平抑粮价,稳定市场。
(四)深化改革,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粮食加工,推进粮食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来解决。总的是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精神,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的要求,把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抓手,促进粮食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和实施粮食加工发展规划,引导粮食加工业合理布局,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根据发展规划,落实分步实施的办法和措施,纳入实施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2、做大做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前景且带动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粮食加工企业,从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3、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合同契约订单,逐步扩大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介组织,与龙头企业一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在完善现有合同契约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用法律手段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同的法律效力。
4、加快粮食加工的集聚地建设。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动员本地乡镇企业、民间能人、个私业主在园区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促进园区成为粮食、饲料加工企业的集聚区,并且带动相关企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
目前我省对粮食质量认证相对较少,粮食是大宗的农产品,也是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要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产品,有效保障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绿色食品开发园地,在农业969155网站上完善绿色食品网页,及时宣传有关知识和报导我市绿色食品开发进展情况,引导广大市民和农村提高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参与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树立“不仅要多卖粮,还要卖优质粮”的观念。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责任制,调整优化种粮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流通、储备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立高效有序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
(二)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监管到位、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布局合理、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产权多元、竞争有序的粮食购销体系,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加工和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
(三)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市政府对全市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负全责,市长为本区域粮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引黄灌区粮食主产县(市)作用,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36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粮食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力争全市三大粮食作物总产稳定在2亿斤,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四)强化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市政府总体负责全市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等,具体负责粮食供求平衡、粮食流通市场建设和粮食产业化发展,加强粮食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做好政策性粮源组织、粮食供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强化加工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管等职能。在此基础上,既要突出解决好农民“卖粮难”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又要突出解决好城市居民“买粮贵”问题,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
(五)建立市应急粮油储备。截至目前,我市城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13.44万人,按照“城镇人口每人每天0.5公斤、10天的储备量”标准,需储备应急成品粮700吨。根据本地消费习惯、企业生产能力和承储能力,按照大米、面粉6:4比例储存,其中大米400吨,面粉300吨。我市总人口26万人,按照“全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每人每天35克、30天储备量”,需储备应急食用(胡麻)油250吨。储备粮油规模按照全市人口的增加(减少)而逐年增加(减少)。应急储备粮油动用时由市政府实施。市级储备粮油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由市粮食局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补贴办法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每季度拨补一次,由市财政局将补贴款拨补到市粮食局账户,市粮食局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审核后及时拨补到各承储企业。市粮食局负责起草《市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各部门依法对市级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实施监管。我市应急粮油储备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参照自治区储备粮油利费计算办法和目前银行1年基准利率计算,应急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共计67.82万元。
(六)进一步完善市(县)级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点建设。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络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应急供应和稳定市场的重要载体。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本着方便居民、布局合理、便于管理和综合平衡的原则选定,根据行政区域消费人口、供应范围和消费习惯,以及企业信用等级、资金状况、加工能力和加工工艺等情况,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应急供应范围包括市辖区内的所有地域,供应人口涵盖部队官兵、城镇居民、农场居民、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等。粮油应急定点加工企业选择辖区内愿意承担应急粮油加工任务的企业,粮油定点供应企业选择有一定实力的粮油供应店或大型超市粮油专区,特别是挂牌放心粮店优先选择。
(七)建立城乡居民口粮产销协作机制和供求价格预警机制,确保粮食供需平衡。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区内和市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报告并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
(八)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对独立,承担市政府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根据强化后的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合理确定粮食局人员编制,将粮食局人员编制从物价检查所划入发改局并在“三定”方案中予以明确。
三、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九)对灵粮粮油收储公司实行整体破产。成立市灵粮粮油收储公司破产领导小组,依法开展破产工作。
(十)保留区域重点骨干粮库。回购郝家桥粮库、中心粮库、崇兴粮库,交由市粮食局管理,作为承担县级成品粮油储备、应急粮食供应和政策性用粮购销粮库。
(十一)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政策性财务挂账,继续实行贴息政策,由粮食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对于附营业务停息挂账贷款255.82万元以及欠农业发展银行市支行利息1072.71万元,争取金融部门予以核销一部分,剩余部分按照企业破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十二)妥善安置职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全员解聘收储公司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职工安置本着以人为本,坚持以稳定为前提,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坚持以支持职工创业就业为前提,对于“零”就业家庭和“4050”等困难人员创业就业的,加大援助力度,通过“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其尽快实现创业就业。对于双职工下岗的“零”就业家庭符合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业加快发展
(十三)加快编制市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纲要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粮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流通市场功能,增强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改造保留骨干粮库仓储设施,增加储粮技术装备,提升储粮整体功能。
(十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兴唐米业、昊王米业、丹富面粉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区域经济贡献较大的粮食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十五)加快建设黄河金岸优质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以梧桐树乡、郝家桥镇、崇兴镇为中心,鼓励和支持以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优质粮无公害生产基地,打造()优质粮油品牌,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我市优质粮油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产业化格局。
(十六)利用五年时间,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市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站,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形成以自治区质量检验机构为中心、市质监站为骨干、县(市)质监站为支撑的三级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十七)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以新华桥粮食加工流通园区为龙头、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粮油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粮食期货交易,促进粮食网上交易。大力推行以散装、散卸、散储、散用为主的粮食流通方式,形成快捷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十八)继续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工程,进一步创新服务民生举措。以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为重要职责,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服务群众生活为宗旨,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店”建设。加快放心粮油店培育,对达到条件粮油店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我市自治区粮食局授牌的放心粮油店今年达到20家;支持“放心粮油店”积极发展连锁经营、批发配送、送货上门和电子商务等服务项目。“十二五”期间,培育“放心粮油示范企业”3家,每个乡镇培育一个较大规模的社区、园区培育一个“放心粮油”供应示范点。进一步扩大“放心粮油店”及大型超市粮油专营区的辐射范围,形成覆盖城市社区、进入乡镇、延伸村(队)的服务网络。
(十九)落实《农户科技储粮发展实施意见》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科技储粮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在为农户发放1200套科技储粮仓的基础上,今年再发放3000套,今后视情况逐年增加。
五、强化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粮食宏观调控、市(县)级粮油储备、粮食产业化发展等。粮食企业购置的仓储、烘干等机械设备继续享受农机补贴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和自治区《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开始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十一)继续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自治区确定的粮食储备企业和军供企业(含经营网点)税收减免延长至2015年的政策,落实承担政府应急保障职能的粮店减免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水利建设基金、地方教育费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二)落实自治区确定的支持国有粮食企业“退城进郊”的土地政策,即依据国家土地管理等相关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原则上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的,市场增值部分作为国有资本金用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使用的土地一律由原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留给企业。参与流通企业改革的区内外企业,在土地、资产重组等方面享受自治区、市和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二十三)落实自治区妥善安置国有粮食职工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依照相关政策规定,优先用于缴纳拖欠职工社会保险和安置职工;粮食企业职工再就业享受自治区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国有粮食企业拖欠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由本级财政承担,欠缴职工的“三金”由市财政给予支持,欠交的“三金”滞纳金给予全额免除。国有粮食企业遗留的遗属人员,协调相关部门加以解决。
(二十四)加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核销粮食企业经营性呆坏账。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粮食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的审计、评估、验资、咨询、登记、办证、过户等相关费用,属行政性收费的全额予以减免,属中介服务性收费的按照最低标准执行。
六、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工作领导
(二十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繁重。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改革意见、组织实施、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88-1
梨树县县域土地总面积3757平方公里,地势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南部是山地丘陵,中部是波状平原,西北部是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森林暗棕壤,中部是栗钙土,西北部是风沙土。项目区有耕地面积281.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林业用地面积98.9万亩,占17.55%。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项目区内共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6.116万亩,适宜能源林营造的面积有3.02万亩,适宜种植中草药的有1800亩(详见表1)。可进行沟系开发进行绿色养殖的沟系面积有6800亩。
1 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梨树属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县,近年来通过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粮食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之而来的养殖业也蓬勃兴起,猪、牛、羊等多销售到南方大中城市。白蘑、榛蘑等天然食用菌供不应求,生物制药项目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有年产6.1万吨食用酒精的九丰酒业集团公司和年产8万吨的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的天成植物油厂等。农产品加工业年总产值为280288万元,年实现利税17318万元。杨木为主的工业原料木材每年产量7万立方米;加工成成品和半成品近6万立方米,年总产值达2440万元,年实现利税170万元,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市场分析,通过考查论证,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色,确定了发展以紫穗槐为主的能源林营造基地,以野猪、梅花鹿、山鸡、林蛙为主的绿色养殖基地,以香菇、草菇、白蘑、榛蘑为主食用菌培育基地,以培育紫穗槐、毛榛为主要树种的种苗繁育基地等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 产品市场条件
新造紫穗槐能源林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紫穗槐价格,刺激林农营造和管理紫穗槐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生物能源林是目前新兴的工业原料林,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也是生物发电的主要能源,在国内外能源短缺的市场条件下,发展可再生的能源是大势所趋,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 建设内容
3.1 木材加工
根据项目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选择项目区内木材产量较多的乡镇建设木材加工厂,使所有的木材加工厂在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规模上名列全省木材加工业前茅,质量上达到产品过关。
3.2 沟系开发
利用县内项目区现有的优越的气候资源、自然条件,选择条件适宜、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沟系开发。建设适宜本地区自然条件的以白蘑、榛蘑、蕨菜等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以养鹿、养野猪、野鸡和林蛙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建设以黄芪、桔梗、地龙骨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3.3 基地建设
利用现有的退耕还林有林地进行林下开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能源基地,营造以紫穗槐和毛榛为主的能源林;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种苗基地,实现苗木的自产自销,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以满足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
3.4 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培训退耕农民1500人,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4 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4.1 经济效益
根据当地农林业生产的调查数据及市场价格,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林(紫穗槐)、沟系开发、种苗基地等产量产值测算如下:预计总收入63221万元,年均收入21073.7万元,年均成本1354.8万元,年均利润748.9万元,覆盖退耕农户户均年增收1176元,投资利润率22.3%。
4.2 社会效益
项目覆盖退耕农户3024户,农户覆盖率50.1%。据测算,后续产业建设中工程直接费用达3194.35万元,其中约有50%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劳务费,共计万元,按劳动力50元/工日计算,可为当地群众提供的劳动就业机会63.9万个,实现农民增收64万元,退耕区农民每年人均增收98元。
【关键词】蒲江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我县水稻生产现状
我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水稻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水稻生产的高峰期,全县水稻面积14667hm2,近年来面积在逐年减少,但单产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并逐步进入加工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水稻旱育秧、抛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我县水稻产业稳步向前。2012年我县水稻面积10000hm2,占粮食总面积的50%,产量为8万t,占全县总产量的67%以上,单产为531kg/667㎡。加工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派立食品有限公司、成都石象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市级龙头企业、蒲华食品等多家县级龙头企业和小作坊从事水稻初加工和米产品开发。
2 水稻产业存在问题
2.1 水稻生产总体在向前发展,但存在种植效益低的现象
原因在于土壤受化肥、不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等的影响,导致我县川香9838、宜香725、宜香2084、F优8156优质稻种植面积小,生产量少,优质高档米满足不了我县市场需求,优质米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2.2 农村劳动力弱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家务农人员80%以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科学种植水稻发展缓慢。
2.3 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
我县粮食加工设备和技术主要表现为加工规模小、科学技术含量低,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欠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更显不足,粗略简易的小作坊加工给产品造成巨大浪费。
2.4 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加、销脱节,更没有形成产、供、加工、销售一套完整体系,无品牌,商品率低。
2 我县水稻发展的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稻米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提高水稻的品质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县目前水稻面积减少,但发展有机优质稻前景很好,蒲江水稻的发展必须走优质稻路子,提高科技含量是我县的目标方向。特别是有机水稻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我县水稻产业已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水稻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传统的种植经验,水资源丰富;二是水稻产业化开发有基础,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有销路;三是发展有机优质稻产业能较好协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促进“天然氧吧”之称的乡村旅游业开发。发展水稻产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成都市对规模化种植粮食的补贴政策等,还符合市场的需求;四是有机优质稻附加值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12年,我县种植优质稻和普通杂交稻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几乎相同;普通杂交稻冈优725等市场价格为6.00元/kg,优质稻宜香725、宜香2084等品种市场价格为8.00元/kg,相比之下,亩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
3 推进水稻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品种
品种是水稻产业的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县生产特点,宜香725、宜香2084、川香9838、F优8156等品种是值得在我县推广的优质良种。建议在鹤山、寿安、西来等平坝乡镇,种植生育期长、产量高、品质优的川优9838、宜香2084、内香8156、宜香725等品种;在大塘、大兴、甘溪等丘区乡镇和水稻稻瘟病易发乡镇,种植冈优725、川香3号等抗性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品质、抗性、用途、产量、市场进行选择,建立健全品种推荐淘汰机制,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努力与市场对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3.2 优化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根据优质稻标准、水稻品种、气候和土质,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种植技术规程。首先是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如施好花红有机肥、地补乐蚕粪肥等有机肥改良土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优质磷钾肥(如优美达高效磷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杜绝重金属超标等劣质化肥使用,科学管理水分;采用灭虫灯等物理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优乐德、双功嘧啶等,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控制,以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3.3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推动水稻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也是实现水稻产业化的主要条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以流转、承包、租赁、土地入股等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作好试验示范、带动产业化。
3.4 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
在稻米的精深加工上,要有突破,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度,重点放在稻米深加工及多元应用即米产品的多级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打好品牌战略,尽快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要做好“川蒲”米花糖,“得益”生态米饭等米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3.5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制,保证水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水稻质检体系,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产品上的质量监督、鉴定、评价作用,鼓励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把好稻米产品的质量源头关。
参考文献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业资源;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当前,国际粮食价格以较快速度上涨,无疑将加大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
首先,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亿亩,10年净减少1.3亿亩。同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其次,耕地质量有逐步恶化趋势。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在现有的耕地中,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比例是7:3,优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三是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尤其是表土的流失,使富含养分的土壤被大量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四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五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已有40%耕地严重退化。
(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一方面,水资源总体上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据环保部门监测,全国七大体系中水质为五类与劣五类的有40%左右,并且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三)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
近百年来,世界的气温逐渐变暖,气候也变得无规律,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重大。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工业用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用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受粮食加工业能力快速增长拉动影响,工业用粮快速增长。
(二)粮食进口数量较大
由于耕地资源短缺,我国适当进口一定数量的粮棉油来满足国内需求是有必要的。但这种进口应是补充性的。
(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世界粮食库存持续减少,造成粮食出口国出口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涨。随着石油日益紧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科技的发展,为生物能源产业创造了前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而是工业生产原料,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1.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对城市大量闲置、撂荒的开发区,应尽快恢复其农业功能。同时,国家可考虑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征收土地增值税,可起到抑制非农土地需求过度的作用。还要禁止城市盲目扩张,以有效保护现有耕地。
2.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合理引导农村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节约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强井灌区的管理,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现有地表水灌区的技术改造与科学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的优化分配;加强农业水源工程建设,发展引水调水工程等。
2.减少水污染。要合理施用和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化肥,提倡使用生理治病虫害的方法。要严禁污水灌溉,强调科学用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来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提高水体生态自净能力。目前的农户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中的改厕改圈、集约化饲养场和饲养小区的污水处理、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三)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1.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随着可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将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确定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几年内取得一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
2.改善农业和农田基础设施。主要是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开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途径
1.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行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禽畜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发展沼气外,要探索生物质能源、微生物能源、禽畜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进行循环利用与资源化开发。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可治理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变废为宝,让废弃物作为资源发展循环农业。
2.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链中实行清洁生产,使上游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环节的资源,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
关键词:绥化市;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59-02
农业产业化是“固本生工”的自然过程。农区工业化绝不是一个地或性的概念――在农区建工厂;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农业的工业化。因此,农区工业化必须起步于农业产业化,它只能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之上。
农区工业化的时代内涵:它的工业形态,是“生态工业”;它的主导产业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其资源配置功能是资源互动互生、生态循环;它的最终实现形式是“生态城市”,即城市功能的生态化――把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整合于城市生活的文明生态。
一、绥化市农区工业化的战略背景
黑龙江省所启动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规划,已把绥化列入哈尔滨市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这无疑为推进绥化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相应的战略调整。2005年4月29日,省委调研组向黑龙江省委提交的《关于绥化市完善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的调研汇报》指出:“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三化一同步’。即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确保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重点抓好的战略性举措是:‘两建’、‘两靠’、‘两转’、‘两招’、‘两联’。‘两建’,即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重要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两靠’,即西部县(市)靠大庆,中南部县(市)靠哈尔滨。‘两转’,即农转牧率先实现主辅换位,农转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两招’,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两联’,即与农垦总局联合,合力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区域特色经济新优势;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单位科技、人才和要素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利用5―10年时间,经济社会发展赶上全省中上游市(地)水平,使城市居民收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一总体思路和战略举措,既渗透着绥化市与“工业走廊”整体战略的相关性,同时也与绥化市的实际是相一致的。
二、绥化市农区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操作点
绥化属于典型的内陆农业地区,加快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工业化的路子。但在选择工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时,应从农区特色的个性差异出发,立足农业大市丰富的农牧资源,把发展食品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切入点,加快发展玉米、大豆、乳制品三大系列产品,创品牌,争名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和支持发展工业园区,提高工业集约化水平。应重点打造绥化和肇东两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加快建设安达工业园、明水三精工业园和兰西东方亚麻城。
基于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着眼于工业化的前景,今后应在农业产业化与区农工业化的综合进程上,把实施“大项目”拉动与系列开发作为农区工业化的战略突破点。农业产业化,从其微观的操作层面来说,引进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以此来确立和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既是生成农业产业化的中心支点,也是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绥化市紧紧抓住引进“大项目”这个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的生成与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绥化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和农区工业化的前景,下列设想和措施既是可行的,又是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一是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强壮主导产业上实施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绥化市资源和生态比较优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工业,开发各类绿色食品,形成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从农产品加工工业到食品工业,粗链条、长链条的工业体系,努力构造“基地+龙头+中介组织”的产业化模式,通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把绥化市建设成全国较大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二是围绕建设支柱型工业,在打造产业基地上实施重点突破。医药、化工、纺织、机械、建材行业,要立足绥化市的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在地域分工和企业规模上科学定位,选准突破口,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不断壮大五大骨干行业的发展规模,增强产业的支撑作用。三是围绕集聚工业经济后发优势,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实施重点突破。要重点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生物制药,要重点扶持安达迪龙生物制药系列产品的开发,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小分子药物,采用现代技术研制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和生物保健品,并尽快地实现产业化、精细加工。要着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粮食化工产品,开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产品。
2.培育创立名优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国内叫响五种名优品牌。在省内叫响15种名优品牌,重点企业名优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的60%以上。加大对名优品牌的扶持力度,增加广告的宣传投入,围绕寒地黑土优势,突出抓好名优产品、特色产品、绿色食品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品牌,重点推广冰花牌调味品、大豆蛋白肽、大豆皂苷等适应市场需要的精细加工食品和特色绿色食品。
3.构建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要进一步引导企业,以产品、资本、市场、地域为纽带,构建大型企业集团,整合绥化市的粮食加工、大豆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烟草加工、酒类加工及薯菜加工企业。积极支持企业联大靠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改善投资环境,用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具有投资能力的战略投资者参与绥化市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打造以玉米、乳品、水稻、肉类、大豆、亚麻、医药、粮食化工等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八个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
4.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政府要加大组织和引导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畜产品基地的种养基地。通过品种改良繁育和技术改进提高玉米、水稻、亚麻、马铃薯、牛、猪、羊等农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特色产品、专用品种的种植面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模式,为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原料供应,通过产业化促进工业化。
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绥化市的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出发,以国内外实力企业集团为目标,广泛开展招商引联、合资合作,一定要突出重点项目。引导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机械配套加工、新型建材等行业。对大财团要锲而不舍,盯住不放,促使项目尽早落地生根。要以商招商,不仅要靠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政府还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吸引外商不断追加投资并引来新客商,不断分蘖孵化出新项目新企业。
6.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采取省内外企业联合、大财团投资等多种方式建设工业园区。新建企业要新企新制,重点引进创办股份制企业,在规模、环保、科技含量、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严格把握。绥化、肇东、安达等省级工业开发区要重点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和高科技项目。按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摆布入区项目,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通过上项目开发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努力营造园区集聚效应。
7.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一是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扶持科技新型、财政支柱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正确引导民营资本由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加快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和管理水平,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着力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四是创造条件,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国企产权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