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1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设计学 美术学 专业教育 近似与不同

[作者简介]左力光(1960- ),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19-0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使原来从属于文学的艺术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目录明确了设计学与美术学并列,同属艺术学门类,并表明了设计学与工学密不可分。由于设计学与美术学归类于艺术学,本科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又由于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其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本质的区别。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相当多的艺术教育和管理者的思想里都有这样一个观念:美术学包括设计学,美术学的部分教育、教学内容涵盖了设计学,尤其是在设计基础教育方面。这种观点在西部设计学院和美术学院表现得更为突出。思考和尊重同一学科门类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近似之处和一级学科的普遍规律及特殊性,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特点,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学科的培养目标,使所学学科、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关于这一点思考的人不多,是设计学高等教育忽视了几十年的问题。

一、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下的三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入学考试科目只考美术学的基础:素描、色彩、速写,艺术学理论学科与之相关的专业也要加试这些基础。由于历史、行政意志和惯性思维等多方面原因,不少高等院校设计学教育的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由美术学教师承担。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设计学的审美教育与美术学相同,并可以被取代的沉淀性思维。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相近之处:首先,这两个一级学科对造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美术学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渐进和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来解决造型问题,并终生磨炼造型技术和艺术的深度审美问题;设计学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徒手完成表达思想的设计草图和解决设计项目中的形式美感问题。由于课程总量的限制,设计学要减少类似美术学课程中的长期作业现象,增加短期作业和培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画草图和速写,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设计素材和造型元素,并能随时调用。其次,这两个学科对人类长期生活所积淀的美感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顺畅地表达。但表达上不尽相同,设计学偏重于能够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美感表达;美术学偏重于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个体思想深度的美感表达。同时,这两个学科都要深入了解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思想文化,因为,没有一定思想的深度难以成为设计家和美术家。

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审美教育上的不同之处:首先,设计学是审美和实用高度统一的学科。设计学的下设专业要与工业产品相联系,如视觉传达专业与印刷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环境艺术专业与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工厂、销售部门密不可分等。因此,在审美教育中,相当多的内容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美感相联系。如基础课程中的“重复”是用来锻炼学生对循环的节奏美感的认知和体会,“对称”是用来训练学生对规矩和庄重的机械生产所表达出的美感的认知和体会等。其次,设计学不过于强调设计作品的个人审美情感的抒发,更强调设计项目要符合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审美表达。同时,设计学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强调抽象的、能够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形式美感,而美术学的审美教育强调具象的带有浓重的个体不同认知的美感表达。

因此,高等教育中设计学的审美教育,训练学生承担设计项目生产的审美思维能力,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生产性的操作训练,也完全不同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特立独行的审美教育。

二、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设计学和美术学的教育都需要思考和解决学生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美术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艺术家,并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毕业的主要去向是群众文化单位(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和个体艺术家。设计学在就业与应用能力方面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成为企业的设计师,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是商品生产企业,大、中、微型设计企业。美术学和设计学的部分本科生在读完硕士、博士和留学深造后进入大学和科研部门,成为本学科的学者和研究型的工作者。因此,总体来说这两个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完全不同。国外很多大学美术学、设计学的教师和课程是完全独立的,设计学教师必须在设计行业工作5~10年后才能进入大学当教师。我国设计学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学生直接进入教师行列,还有不少学习美术学的教师进入了设计学或承担设计学的基础、专业教育教学。这些教师无法深入感受企业设计项目的细节和要求,以及全心全意服务客户的思想。

设计学本科学生一年级的造型和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设计基础等,应该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设计应用方向和能力的引导;在二年级的部分专业课中要引入模拟和真实的简单设计项目,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课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并能够完成简单的企业设计项目;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要解决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能够熟练掌握设计项目中的关键细节,如包装设计中模切板的制作,图像、图形、排版软件之间的相互切换和各自的优势以及规范的制作方式,图像分色的原理和应用等,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项目;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设计学的相关专业有系统的认识,能够熟练应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完成较为系统的招标设计项目和各类实践项目。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教育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项目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在基础课程中贯穿所学与设计项目的关系和服务客户的思想,学生在毕业前应该完成各类专业设计项目,到企业能够直接投入设计工作,否则教育教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没有完成。

设计学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还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思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现代设计学仅有30多年的历史,学生未来的工作状态与悠闲散漫的传统农业的工作状态有天壤之别,与美术学培养个体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有本质区别。现代企业的工作制度是严格和规范的。在设计学本科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关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在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仅仅一个月,难以改掉四年积累的不良习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有一定的创作才能,毕业后难以适应八小时坐班和常常加班的现实,更不能忍受“指纹打卡”的考勤制度。现代企业的大部分设计项目是由各有特长的设计师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的,即使是个人承接的设计项目也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和很多人的配合才能把设计家的作品变成社会使用的产品。这就需要在就业和应用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学校养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锻炼学生与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融入共性中,在共性中又有一定的个性。以上两点尽管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无关,但对学生人生道路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每一个设计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并付诸实施的。没有对这些内容有深切体会,就难以在专业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贯彻落实。当前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个人设计作品独特性的发挥,对团队意识、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的职业要求没有贯穿于设计学教育的始终,甚至部分院校用美术学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未来的设计学应用人才,有悖于设计学的培养目标。

三、设计学与美术学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近似与不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设计学和美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设计学与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基础上的,不少法律、法规涉及设计学所属的各行业。如广告行业的不少设计项目与《广告法》有关,标志设计的项目与《商标法》密不可分。如果这些设计项目采用抄袭的方式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经济赔偿。设计学的创新还基于客户及领导思想的限制和工艺流程、制作手段的限制等。设计学的创新教育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些限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鼓励。因为,不承认限制就不是设计师。一个好的设计师限制越多,创新欲望就越强烈,设计成果就越独特。同时,设计学中的很多设计项目都要进行全国、省(区)或市级范围的招标。设计项目的中标是设计创新被采用的唯一依据,也是设计师的能力、水平、经济、社会价值的体现。由于设计项目中标的唯一性,设计学的创新能力教育就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点子,鼓励出奇制胜的设计思维。由于设计学的工具不断发生着变化,在继续使用铅笔、纸张画草图的基础上,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设计软件等软硬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工具。设计工具的变化使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创新的思维过程、表达方式和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应该在设计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设计学要训练学生对知识、工具、思潮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引领时尚的变化。美术学使用的工具千百年来基本没有变,下设的大部分专业都在继续使用着纸张、铅笔、毛笔、画布等。美术学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在系统的造型训练过程中,始终贯彻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独特情感,在表现技法和思想深度中建立一种全新的与他人不同的视觉符号。因此,美术学需要教育学生耐得住寂寞,使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具来不断激发创新能力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推动美术学方面的进步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设计学与美术学的高等艺术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审美教育、应用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方面有部分近似之处,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尽管个别美术学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在设计学领域成果颇丰,个别设计学毕业生若干年后在美术学相关领域知名度很高,但都不能用来证明美术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取代设计学的方式,或用设计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取代美术学的方式。尊重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实施并完成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各学科的专业人才是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需要贯彻落实的。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同步测试(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填空题。

(共4题;共6分)

1.

(1分)

红星镇去年在绿化方面的投入是4.68万元,今年在绿化方面的投入是去年的2.7倍.今年红星镇在绿化方面的投入是________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1分)

一种瓷砖每平方米8.2元,小明家装修22.2平方米的卧室,买瓷砖约要用________元(保留整数)

3.

(2分)

在里填数字,使0.5最大,这个数是________,使这个数最接近41,这个数是________。

4.

(2分)

(2019五上·大田期末)

5.035035035…用简便写法记作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

0.75扩大10倍等于750缩小100倍。

6.

(2分)

(2018四上·重庆期中)

一个数的近似数一定比原数小.(

7.

(2分)

判断:近似值4.0和4的大小相等,精确度一样。(

8.

(2分)

(2019五上·汉川期中)

两个数的积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是6.37,它的准确值可能是6.365。(

三、求出下列各题的积,并按要求保留小数。

(共1题;共5分)

9.

(5分)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3×0.62=           3.28÷0.5=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0.

(5分)

(2018五上·蕲春期中)

9.078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商是一个两位小数,商保留一位小数是5.3.除数最小是多少?

11.

(5分)

1千克花生可以出花生油0.45千克,100千克花生可以出花生油多少千克?

12.

(5分)

(2018四下·光明期末)

笑笑买了一支圆珠笔,花了2.45元。淘气买了4支同样的圆珠笔,淘气花了多少钱?

13.

(5分)

一块周长为320米的长方形空地,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4题;共6分)

1-1、

2-1、

3-1、

4-1、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1、

6-1、

7-1、

8-1、

三、求出下列各题的积,并按要求保留小数。

(共1题;共5分)

9-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0-1、

11-1、

第3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重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科学技术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中对推动社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科学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我们要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价值重建,把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系中,以期使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更新了人们的社会观念。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具有两面性。按照的观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科学技术既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又有消极的社会效应。当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及注意不够时,将会给人类本身带来巨大的灾难后果。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人文向度的困境。人文向度的困境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问题。人文价值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类和个体的界定和确认。现代科技所造成的人文忧患中,就有“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正如霍克海默所说:“看来,甚至正当技术知识扩大人的思想和活动的范围时,作为个体的人的自主性以及对日益发展的大众操纵机构进行抵抗的能力、想象力、独立的判断,似乎被削弱了。旨在启蒙的技术能力的进步伴随着非人化的过程。”科学技术正在生产和再生产不平等与奴役。

人的功能退化的问题。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智力和体力的解放,但也导致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退化。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社会造就了一个不利于人进一步进化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激增、人口分布的密集、以地理为界限的人种区别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以致基因创新融入人类进化的条件已经消失。

2.生态向度的困境。生态向度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不当运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伤害,过度的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氮、硫的排放导致对空气的极度污染,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可耕地急剧减少,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使得土地遭受污染,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生态学运用的立场与方法,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进行反思,分析科学技术的生态学效应,探寻资本主义资源、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生态学者认为,科学技术在西方的滥用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了两大严重问题,即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它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现象,而且极大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从而造成了生态危机。

在当代西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的滥用导致资源的枯竭,空气、水、土壤的工业污染特别是核污染正摧毁全球的生态体系。这些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另外,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转,在目前社会主义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些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现象,比如说部分人唯利是图、部分群体道德素质的下滑,再有,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环境进一步恶化。虽然这些情况都是暂时的,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如何尽量弥补科学技术不当运用带来的负面损失,是科学技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价值重建

把科学技术的价值评价仅仅建立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与否之上,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是,这种科技价值思想的存在和实际应用,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加速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给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正如恩格斯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类依靠科学技术获得了人类自身的繁荣与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但是科学技术也把人类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继续进行的问题。环保主义者皮卡德说:“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技术,除了广泛地造成自杀性的污染以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它是一种灾害,……在慢慢地毁灭人类,人类在慢慢地吞食自然,自然选择已经成为过去,最后留下的只有技术”。因此,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

1.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很明显,旧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念,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价值的构建也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他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重建。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不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所以,把生态价值与科学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和生态化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价值体系。生态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之间生命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特别是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科学。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生态环保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应该为生态环保服务,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既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使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割裂开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保证。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社会效益最优。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应当彻底地改变原来那种人类中心主义,把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走科技生态化的道路。

2.科学技术的人文化。在人类经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科学技术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人的异化等一系列问题和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人文向度的困境;社会向度的困境;科学技术与和平,发展的困境;生命科技的伦理困境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例如,科学技术与人类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审美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心理等人文关怀。今天,科学技术不仅面临经济价值的检验,更面临社会人文价值的检验。

马克思早就深刻指出:对工业和科学技术不能仅仅从其表现效用方面来理解,相反只因为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才获得其价值。它们“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感觉的人”,“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科学技术的人文化,强调了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要注意克服和消除科学技术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对人类造成的负面效应。是人文科学知识在传统科学技术中的新的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人文化,就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到人文化,以人为本,做到在实现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时,又要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的关系。同志在谈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科技进步应当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3.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人文――社会――经济三者的完美结合。同时,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人文化又是一致的,统一的。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其实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人文化,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这本身就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友好基础之上。所以,把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结合起来,做到四位一体,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科学技术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的良性互动。

三、结语

在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困境时,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呢?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科技伦理道德作为指导。社会伦理道德能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实践已经证明,社会道德和伦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自身要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人格。加强和规范科技伦理的可操作性,使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真正在科技伦理的范围内进行科学技术活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张明国.科学的社会功能[M].商务印书馆.1983

[5]陈筠泉.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王曦.促进技术生态化[N].经济日报.2005(6)

[7]孟建伟.论科技的人文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8]谭斌昭.科技时代应高扬人文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9]M.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第4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价值基准 以人为本

1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基准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萨尔顿、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论述表明,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这个价值基准既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展示科学技术的本质, 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才能规范科学技术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展现的方向发展。

1.1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理性回归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科技的任何现实运用,必然与人有关,因而,科技在现实中应用价值的人文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人文属性要求,要求人类在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当中,一定要对人类社会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把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要注重从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 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实行社会控制,避免科技活动中负面影响的产生,以保证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应是决定科学技术取舍选择、发展方向的最终依据。要力求把科技发展控制在有利于人文关怀的范围内,以尽量减少其对社会利益的损害。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承袭了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自然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应贯穿着人文精神。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他的话对人们应该有重要的启发,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须要突出人文关怀,在科学的视野中重视科技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由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危机才会被科学技术所克服,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各种危机的可靠保证。

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符合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关系的要求

科技与人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渗互促的关系,一方面,人类正是借助于科学技术,使自己从动物界中走了出来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科技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由人类创造和应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历史,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归根结底要以科技的革命性进展为前提。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高科技的兴起,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人类对它的依赖性就会增强,科技的负面效应也会突出,因此,强调科技与人之间互渗互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价值基准,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人文价值的引导, 对科技的功用和发展方向做出合乎人文精神的规定, 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目标。

1.4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坚持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在高科技时代更应以人为本,提倡科技人文精神,在崇尚、尊重科学,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价值,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和人的价值的实现相一致。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这应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也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目标

2.1 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

康德在其目的论哲学中明确提出:“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能够形成目的概念的存在者,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提出的人不依赖于他物而成为目的的思想,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的关系,是有启发意义的。科学技术价值的实现主体是人类自身,科学技术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的生物的地方。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创造物质条件。树立发展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科技发展同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联系起来,严格把握科技运用的伦理尺度和伦理范围,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和恶用。要把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从人们的“美好生活”的高度来审视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们幸福地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技, 科技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中应包含与人类最佳结合的内容,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使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持协调。

2.2 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

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和完善是科学技术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发展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应与社会协调发展相平衡。现代科学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人口的过快增长、粮食供应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使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主体的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只有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主体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衡量科技进步与否的标准,无疑在于科技是否朝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2.3 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

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造自然界,但同时应积极地适应自然界,把改造和适应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然环境可以承受人类的改造活动,从而将改造活动限制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合理范围内。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但人类不能成为科学技术及其丰硕物质成果的奴隶;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理应更多地服务于恢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个性和自信心。科学技术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类在自觉地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时,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4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作为主体的活动,必定会受到人们自身的信仰、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身处的时空条件的影响,必定渗透着某种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就是说必定带有主体性。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现代技术之所以成为威胁人类的恶魔,其实是对技术本质的误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错误的科学技术观和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如果回到根基上来看问题,科学技术的危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金钱化、客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会盛行,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 不可避免地会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在经济活动中就会丧失人文理性, 造成文明的畸型。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指出:“我们认为今天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恐惧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 。如果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人们能够合理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危机和负面价值也就会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依赖科学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人的行为合理化,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美)萨尔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北京:三联书店,1987

4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5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双重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却隐含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文明的进步,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一)科技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赋予其全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是从生产力入手的,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确切地说,它提供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新方式。生产力要素在劳动者领域中体现为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劳动力结构趋向智能化。以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为例,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顾客对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需要,在全球的21家研究中心有贵公司近万名科学家任职,进行产品的研发。第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第三,科学技术还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许多人告别了传统的作息时间,现在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自由。现代科技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腾讯、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度和Google为人们答疑解惑。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变革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近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人们的思维摆脱了传统落后思想的统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实现了认识的新飞跃。

全面自由发展是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归宿。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及其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发展的全面性既包含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也包含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的丰富个性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国6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能加速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二)科学技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然的属性,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价值观、道德等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为它们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并促使人对相应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思考。[2]人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统一于人类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科技进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需要,人们创造和使用科学技术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各方面的才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探索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推动人的体能、智能等各方面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技进步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在人们的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四,科技进步张扬了人的个性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正如现代解释学之父狄尔泰所说,我们这一代人,脸上虽然挂满微笑,眼角却是忧伤的。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方便与满足时,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随着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耕地、淡水、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必然减少;另一方面,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造成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地球终于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比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糟。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马克思这段话表明,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但是,科学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效应。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国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只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层面,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其次,科学技术减弱了人的某些能力。例如现代医药科技的进步,虽然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疾病的困扰延长了寿命,但是却削弱了人们的许多抵抗疾病的本能。再次,科学技术助长了人的非个性化。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小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身是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应用,造成了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并导致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科学技术是们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它又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既要努力通过发展人去发展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去发展人,从而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赢局面。(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241.

第6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7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条国家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和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工作者和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

第四条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科学技术体制,建立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第五条国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第六条国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七条国务院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八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和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与国外科学技术界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十条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和技术协作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十一条国家选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速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第十二条国家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技术贸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推广机构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或者无偿服务。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

第十七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地质勘查、建筑安装和商业等行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和协作,增强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过咨询论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可以依照国家的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二十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业

第二十二条国家推进高技术的研究,发挥高技术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先导作用;扶持、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科学技术力量实施高技术研究,推广高技术研究成果。

第二十四条经国务院批准,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二十五条对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六条国家鼓励和引导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第四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第二十七条国家保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在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应当占有适当比例。

第二十八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基础性科学研究课题,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可以自主选择课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自然科学基金,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支持优秀青年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青年科学基金。

第三十条国家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

第五章研究开发机构

第三十一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统筹规划和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布局,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第三十二条国家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研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研究、重点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和引导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开发机构单独或者与企业事业组织联合开发技术成果,实行技术、工业、贸易或者技术、农业、贸易一体化经营。

国家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咨询、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和社会公益性的研究开发机构,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或者有偿服务。

第三十四条研究开发机构实行院长或者所长负责制。

研究开发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有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经费使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方面的自。

第三十五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十六条研究开发机构可以依法在国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

国外组织和个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也可以与中国的研究开发机构或者其他组织举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

第六章科学技术工作者

第三十七条科学技术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作用。

第三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给予优厚待遇。

第三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

第四十条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研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和重点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在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

第四十一条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

第四十二条科学技术工作者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权利。

第四十三条国家鼓励在国外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者以其他形式为国家建设服务。

第四十四条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七章科学技术进步的保障措施

第四十五条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具体比例,由国务院予以规定。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

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企业的技术开发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

第四十七条国有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方面支持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

第四十八条从事技术开发的研究机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研究开发资金。

第四十九条国家鼓励国内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设立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第五十条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

第五十一条国家建立科学技术保密制度,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学技术秘密。

国家严格控制珍贵的生物种质资源出境。

第八章科学技术奖励

第五十二条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于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公民、组织,给予奖励。

第五十三条国家对为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公民,依法授予国家荣誉称号。

第五十四条国务院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

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和项目,改进科学技术管理等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公民或者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公民或者组织。

第五十五条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实施科学技术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

第五十六条国内、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设立科学技术奖励基金,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者组织。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压制科学技术发明或者合理化建议,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科学技术成果申报中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优惠待遇或者奖励的,取消其优惠待遇和奖励,并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参加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的人员故意做出虚假鉴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剽窃、篡改、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和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权的,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

第十章附则

第六十一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实施办法,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8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全球问题;社会价值;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国家及地区间的竞争更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在人们的心中打下的深刻的烙印,却逐渐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主宰意识与无限摄取意识。随着这种意识思想的蔓延,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例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然而人们没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把责任归结于科技的发展。甚至将科学技术比作“潘多拉盒子”。这种对科学技术妖魔化的论调几乎抹杀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诚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挥舞这把利剑却是我们人类。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和控制好这把利剑,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一定会惠及子孙后代。当人类变得理性时,科技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二、科学技术带来的全球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这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步伐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人类还没来得及享尽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时,就已经受到一些全球问题的威胁。

(一)人口问题

1.人口剧增

19世纪后的人口数量骤然增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口出生率提高和死亡率降低,是现代社会人口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降低人口出生率的行为,势必带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造成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其次,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方面实现了人的寿命的延长。

3.粮食问题

面对日益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问题自然成为全球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率,但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粮食的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不容乐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更让人堪忧。

(二)资源环境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这些资源的采掘和利用上的能力加强了。但是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超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整个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由于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同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且向自然界排泄、抛弃废物,恶化了自然环境,构成一连串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这些危机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消耗过度;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三、实现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从历史的角度看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他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

2.合理的控制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尤其是技术都是双刃剑,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人的应用。用得好能推动社会发展,用得不好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人类首先要控制好自己,而不是抑制科技进步;其次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既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正面效益,又要尽量消除由于技术不完善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不断扩大消极的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的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说,还要依靠社会的进步。只有通过社会的变革,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弱和避免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消极方面。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不是万能的,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还需要依靠社会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

现如今,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人类在喝下自己酿造的苦酒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检讨自己的行为,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保证人类自身全面发展,健康的走向光明的未来。

1.转变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

走出全球问题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约束,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运用道德的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从而改变人的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的传统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要形成新的道德观念。

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体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必须树立的新的自然观。这种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完美地实现当代科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这不仅适合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代科学或学科发展的趋势。

2.深化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环境规律,才能获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新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

3.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自然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的,而自然生态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佳的综合效益。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我们要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刘大椿,何立松.现代科技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霍宗浩,浅谈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6.

[3]傅长吉,刘铁骑.技术开发要有生态文化意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4]胡林辉,金剑.解读科学发展观[M].研究出版社,2004.

[5]陈敏豪.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第9篇: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新的科学技术将人类不断带入新的时代,然而艺术则不断使这个时代变得更加丰富。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固然也成为当今研究者研讨的热点了。设计艺术是两大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和审美所依托的艺术。无论哪一种设计风格或设计产品,它的最终服务对象和使用者都是人,人的需求一端连着科学技术解决实用性的问题而另一端则连着艺术创造解决审美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设计艺术。科学技术与艺术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并以实践为纽带相互影响,并肩发展。科学技术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是科学技术实现为人类服务目标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设计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了设计的大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背景、环境状况的种种改变,都会影响着设计师的选用材料、设计风格、设计方法。随着方法、材料、工具的改变与变化,科学技术对设计活动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展

2.1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交织

技术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设计都是联系紧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设计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都需要创新,这样制作出的物品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使用需求。如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鎏金,双手执灯静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阴阳家的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镶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板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可以说长信宫灯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在环保功能与光学照明方面的设计运用。20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进步,使得科学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高了。21世纪后现代艺术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更科学、更理性的去创造与认识一切,这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设计师设计创造的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所以说现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关系。比如现代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师很难展开他的设计活动,或者说不用计算机的辅助,会在速度以及效果图上落后于其他熟练操作各种辅助软件的设计师。又比如即使是在传统绘画方面,也面临着在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工作者,既要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也要有勇于创新的勇气,不能单一的去追求某个方面,否则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2.2科学技术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需求,与设计的目的几乎相同,同样都是为人而设计。设计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奇、异的效果。科学技术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因为他需要艺术的外壳来包装自己、推广自己、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大众的认可。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有了新技术的血液注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得到继承的同时被完善和发展,从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由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的不断拓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以人类开始重新思考正确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新能源或改进原有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在七十年代,格鲁斯在德国首先提高了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这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中,进而帮助设计决策方向。如今,人们开始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从前的二维设计状态不断地受到三维四维设计的冲击,设计师在不断探求新的领域,而受众也在不断尝试接受新的设计状态。由于技术的支持,艺术家的思维也延续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找突破的灵感。所以说“数字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的造型基础,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由传统设计方向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