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第1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2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3-02

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体现,对引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结构、促进大学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实现全面发展,而且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发展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通过制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控制网络信息方式,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受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能够激发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形成一种较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同时也能够积极和践行应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需要。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人协调调整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增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文化与生活等,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增多开展关联性活动,强化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同时,要注重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制定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使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文教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扩展和增强,充实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工作打好坚实的学校教育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强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明确科学的人生发展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要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凝聚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毋庸置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想而可行的模式。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来来熏陶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的高尚道德,使他们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强化自强不息、责任担当、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效果决定于主观体验,一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化实践。首先,可以尝试采取理论集中学习研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可以采取定期邀请一些精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或专家对学生进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或专题性讲座。再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红色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实践力度。

二、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

(一)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由传统的书本、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介向以网络信息、网络社区等形式的网络空间。在超链接方式的作用下新媒体的信息存储量被无限放大,真正使得新媒体成为一个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平台、教育引导平台、思想碰撞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热器、热力源。

(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快捷和高效,增强了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其价值观产生持续影响;由于新的运行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更迅速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会融合的态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地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较好地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主体需求。

(三)多方向多元化的传播角度和广泛的受众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化宣传教育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网络信息量极其丰富,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受众广泛,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新媒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果。

三、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利用网络互动特性,巩固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21世纪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交际的重要工具。而高校网站尤其是高校传统文化网站更是高校抢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制高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思想性、生动性、实践性等多重特点,体现了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弘扬道德、传承法则文明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网站为我国高校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发生改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日益增强,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打开了新思路。着眼于高校青年大学生需求和利益,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向与精神文化多元化的诉求,根据大学生个体性与集群性的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文化网站的内容,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此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文化”诉求心理相契合。

(二)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建设队伍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新媒体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通过新媒体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能够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够掌握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从而实现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融合。

(三)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重视个性和重性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效性。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当前大学生已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前卫的思想、讲究个性、兴趣异常广泛,这就要求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贴近他们学习情景和生活境况,符合他们身心成长规律和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新媒体具有个体性、主导性、集群性、多元性、开放性、变化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且新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多样,这也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上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的最佳契合点,又要在教育模式上呈多层次态势发展。在改革与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上可以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融入人文关怀,营造人本主义教育的相互合作与关爱情境,这些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核心和高雅。第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鉴于当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热忱不高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迎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采用网站、微博、微信、QQ说说等多种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从而实现广泛推进和有效实行。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等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交融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形象感和互动性,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青年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渗透性。第四,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另外,可以开展“平安校园、人人有责”、“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英雄人物等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纳入到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内容中来,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微博呈现众多更为个性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节制与约束,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和草根媒介,新媒体教育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切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美国输出价值观的新“武器”[N].中国教育报,2012-03-23.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课题项目(KY2015YB559);广西教改课题(2014JGA448)

第3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第4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融合;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的延续是民族得以长期昌盛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析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强大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石的。现代室内设计是以建筑文化和理念为指导的,在室内设计中,也应当立足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吸取传统文化精髓,合理运用于现人室内设计等领域,为现代室内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解析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些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凝结了中华儿女的辛勤汗水,包含了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浓厚情感。在传统文化之中,包含了文学、艺术,也包含了风俗、道德,这些综合的中有现代艺术设计所运用的阴阳学说,也有儒家的天人合一、有现代园林设计中欲显而隐、露则浅的艺术理念。在这些深邃的传统文化中,还透露出了等级森严的装饰色彩风格,无一不显露出现代艺术的设计理念。

1.2室内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受到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人们观念的革新以及城市化建设加快,逐渐受到了大众的重视,并走向了更加明亮的舞台。在这种形势之下,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打破了陈旧的、森严的等级制度,风格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不拘一格,无处不在的显示出奔放的时代气息。但是通过对现代室内艺术设计进行仔细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在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潮之下,仍然可以清晰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成为发扬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在室内艺术设计中的融合

2.1传统思维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我国古代传统思维与思想是由道家与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这些传统的文化思想为我国人民的劳作与奋斗打下了思维与思想的基础。“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理思想,是道家对自然的崇尚与尊重,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也为室内艺术设计理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实现室内环境与窗外大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是室内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许多设计者往往会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完全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机械化的室内设计无法对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进行表现,缺乏灵动性。其次,儒家崇尚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事之道,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这种欲显而隐的意境,使室内艺术设计展现出一种意象之外的境界,使得室内设计更具层次性。

2.2传统装饰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主要有分割、切断、通透等六种常用的空间划分形式,现代室内艺术设计中,对虚拟空间分割一直是设计的点睛之笔,这种对古代传统隐晦思想的借鉴,拥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现代室内艺术设计中逐渐运用现实的灯光、家具等材料,取代了屏风、帷幕设计等内容,并对空间装饰设计的层次美,功能美进行了突出,使得室内设计呈现出若隐若现的现代感,实现了现代室内艺术设主地与古代室内设计的有效融合。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革命,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一些传承已有的传统装饰元素已逐渐退出了装饰的舞台,一些新形的材料与艺术品逐渐取代了这些传统元素。但是现代室内设计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认,而是通过提取与重构的过程,使传统元素实现与室内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例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隔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窗花与剪纸,具有现代感的新型绘制图案与书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窗格形式,这种传统文化的革新,也使现代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更加丰富。

3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的创新

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与生硬的改变,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是无法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进行完整呈现的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设计者首先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理念的全面认识,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法则,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传统文化的深刻意境。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遵循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束缚,基于现实,创新室内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思想核心精髓的吸收,寻找现代文化切入点,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同时,以传统文化为指导,重构设计风格,使室内艺术设计归根于抽象化与细腻化的传统文化。

4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寻找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思想,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与创新,将使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实现和谐共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欧阳尚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4(04):88~89.

第5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校园文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促使文化也逐渐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尤其是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外来文化涌入到我国,使我国文化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的融汇、冲击给校园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可以利用多元文化来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拉近与国家文化的距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文化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导致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缺失,不能体现出民族特色,针对这样情况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创造过程中提炼出的精华,包含了民族精神、气节以及传统优良道德。但是受多元文化冲击,我国很多具有崇高民族精神的古典文化在传传播中出现了断层,诸如:《道德经》《论语》这些被外国思想家所尊重的经典文化,却不被学生熟悉。而这也正是目前学生普遍欠缺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如果学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主旨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等得到继承与发展,而且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不断充实学生的头脑,促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繁荣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丰富了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精神主旨部分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像儒家所推崇的“厚德载物”是从汉武帝时期便已经开始形成的文化思想,虽然那个时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但是又兼顾其他文化思想的发展,这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是可以兼容互补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这种兼容互补性,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部分更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以厚德载物的宽厚之心去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并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秉承着包容之心加大与外界的交流,可以是校校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国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校企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中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凸显出独特的特色。

(三)传统文化精神主旨传承有利于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

随着近些年来网络科技迅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受互联网影响思想价值观念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思想观念发育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导致学生犯罪、校园暴力事件等层出不穷,这些负面情况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的主要不稳定因素,逐渐引起各学校的关注。因此合理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端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是各学校的首要任务。而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仁义是现代学生应高具备的思想道德标准。孔子所讲求的“仁”是要求他的学生具有博爱思想,以和为贵,这也是我国多民族和平共处的主旨所在。如果把这种精神主旨融入到校园文化,必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使学生怀着仁爱之心去与他人交际,减少不良因素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常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责任感不强,同时有些学生遇到事情不寻找自身的原因,而是抱怨外在环境,以漠视态度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事,认为这都与自己无关,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旨主要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是不管发生任何事都要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后。如果把这些传统精神文化主旨部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克己奉公、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二、发挥传统文化精神主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出了校园整体的精神风貌,也是校园文化构建中的核心部分,象征着校园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与传统文化的主旨相互结合,不仅体现出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更能够传承我国数代人所经历的精神果实,使校园的精神文化更具特色,并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师生的思想,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发挥出强大的导向作用,在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包容、仁爱的理念融入到校园的办学理念中,使师生能够时刻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自觉构建宽容仁爱的价值观念,激发出广大师生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二)构建校园文化制度。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制度;二是课外活动制度。课堂制度是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比如说:可以适当增加课程中的国学课程部分,并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理性分辨能力,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精华;可以增加中国历史课程,让学生勿忘国耻并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清自身的使命,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意识,把自身利益和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历史教育,让学生在看到我国的发展与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距离,使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责任感得到增强,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巨大努力。完善课外活动的相关制度,促使校园的课外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学校可要求著名的国学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来诠释传统文化的主旨精髓,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教育气氛。还可以利用演讲、竞赛等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并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可以传统文化表演、展览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辨别能力,减少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只要包括了校园的环境,学生时刻处于校园环境中。可以说只有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历史传统,来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发展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学生通过对感性直觉上对校园环境的认识,从而掌握校园文化的本质,进而使学生在精神得到满足与愉悦,并对学生的信念理想以及追求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构建校园行为文化。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学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主旨精髓的价值,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教师要以崇高的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并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责任感,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三、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进步的指导精神,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凭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校铸造文化灵魂,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必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

第6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界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方法来培养,成为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而近来“核心素养”教育政策中的文化基础又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上日程。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针对本校本科生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非常薄弱,问卷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大多是常识性或者是曾在课堂上学习过的,但在答题的过程中仍存在失分的情况,尤其是关于我国传统过节日、传统礼仪的问题,他们更为熟悉的反而是国外的节日、礼仪。其中一个同学谈到“想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学习传统文化显得枯燥无味,反而国外一些文化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1]。可知,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传统文化的未来堪忧。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

大学生肯定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由于传统文化晦涩难懂,没有更好的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使得大学生将传统文化视为“守旧”和“复古”的代名词。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的道德观念,但是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已将传承传统文化抛掷脑后。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单一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高校在安排课程时,传统文化的课程占的比例小,内容多是专家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内容的范围,使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表面。

(三)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薄弱

大学生们了增加自己以后在社会上竞争的资本,努力的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不断地参与各种培训,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参加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以此来提高自己竞争的资本。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是由于现代经济的推动,他们学习的内容更多的追求实用性。生活中大学生虽然依旧很崇尚传统文化,但身边处处充斥着西方的新鲜事物,只有尽快的接受这些新的事物,才能融入良好的同学和社会关系中[2]。

三、实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观念

首先,确定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是帮助学生形成并完善“三观’的关键时期,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将会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其次,要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才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信息、教育观念,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

(二)扩宽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

建设传统文化为主题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加入校园的建设中,使之都富有文化的气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提炼校园文化,比如校训、校歌。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3]。该校训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精神,通过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可达到春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以生动的活动的表现出来,以便于大学生接受。鼓励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举办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相结合,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同时也是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根”与“魂”。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4]。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校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不良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校大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独有的民族标识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素养,而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和负面信息,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才、成长,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的现代化人才,也可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在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聂翔雁,李大维.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32(2):32-33.

第7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日渐频繁。任何“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所拥有的,有别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是文明发展、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语言拥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及文化性特征,语言在表达形式上会伴随文化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在于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借助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知晓异国的风情、民族的历史及当地的习俗。所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融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及掌握语言,特别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目的语习得者可以通过理解、感受文本中所蕴含文化因素[1],对目的语的表达形式、内涵进行深入地认识。

一、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的基本内涵

首先,加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渗透是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文化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方式得以传播和体现的,语言又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增强不仅与句型结构、修辞、语法、词汇等知识有关,还与自身的文化背景有关。由于英语语法、句式、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只有学生全面了解英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及文化知识,才能对英语阅读中的“潜层意义”有所了解。当然在英语写作、语言表达、语言翻译及听力等层面,教师加强英语文化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群体的文化图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让英语应用更契合社会实际。其次,加强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交际。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在阅读材料中渗透并挖掘文化思想、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可以利用英语语言全面、完整、生动、精准地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普遍会遇到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英语词汇,譬如“dragon”,该词在中国人眼中拥有“吉祥”的内涵。然而在西方人的文化视野中“dragon”却代表着邪恶、不详。通过加强文化渗透,学生可以从西方人的视角理解英文语句、段落或篇章的内涵,降低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再次,加强文化渗透对人才培养的帮助。大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推动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枢纽”。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文化素养不断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向,只有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助力“文化自信”建设,才能帮助学生成为有利于国家、社会及人民的优秀人才。而加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让大学生自觉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髓、思想的人才。最后,加强文化渗透,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日渐频繁。然而由于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独特性与特殊性,难以呈现在其他国家面前。但通过文化渗透,大学生可以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可以掌握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意识,使学生积极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宣扬的主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困境

(一)英语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缺乏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文化渗透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中,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背景、文化理念等角度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将文化渗透融入阅读教学实践中。虽然,部分教师能够积极地将文化渗透嵌入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然而文化渗透的深度、广度、频率却相对有限。简而言之,缺乏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导致文化渗透难以充分、有效、完整地与语言教学相融合。其次,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在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都普遍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注重阅读策略、语言知识、语法词汇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等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加强文化渗透势必会影响语言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从而影响学英语的教学进度。最后,缺乏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正确认识。我国学者及专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标准指出,英语人才应是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可以破解各类语言方面的问题,促进我国各项文化传播、经济发展、政治交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英语教师却忽视了英语学科的工具属性,缺乏对学生发展的关照,导致文化渗透的质量较低[1]。

(二)文化导入方法不足

首先,文化导入方法单一,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讲授方法,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并且文化渗透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文化渗透”变为“文化灌输”,学生理解及深化西方文化,变为背诵记忆西方文化,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文化渗透的成效不高。其次,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普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使社会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由于成长于信息时代,对信息化技术存在明显的依赖感。因此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特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但大学英语教师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导致文化渗透过程缺乏生动性、多元性、新颖性及趣味性。最后,缺乏文化活动。开展与文化学习相关的活动,可以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内涵,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很少或从来没有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并且,部分教师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方法单一、形式刻板的问题,很难通过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2]。

(三)英语教师能力有限

首先,教材挖掘能力有限。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渗透与文化意识的理解还存在不够深刻的问题,致使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环节缺失,并且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文化渗透存在诸多的不全面问题[3]。这种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教师难以明确文化渗透的内涵,无法确定英语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难以确定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对英语语言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在文化渗透或文化资源挖掘中局限于历史文化背景上,缺乏对经济、社会、科学等多方面文化内容的阐述。其次,文化知识匮乏、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挖掘英语文化元素,是加大文化渗透力度的前提保障。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能够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相对不足,对西方文化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有部分英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和积累西方文化知识,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上,却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的现象。此外,我国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熟悉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效率。最后,实践能力缺乏。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经验,难以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西方文化,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对文化渗透的重视。通常来讲阅读不仅指文字表达,更指文化因素渗透的过程,如果忽视文化因素,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句式、段落及语篇出现理解性偏差。因此教师应提高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将文化渗透充分地融入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无论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渗透相应的文化元素。其次,摒弃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英语教师要想降低应试教育理念、思想对英语教学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应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弱化知识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及文化素养,使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英语阅读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最后,正确认识英语教育。学校应通过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明确英语人才培养的重点,使其明确英语学科所拥有的工具属性,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及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形成以文化带动语言教学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观念。当然在教学观念优化、改进及转变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还需要形成跨文化交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思想,使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

(二)丰富文化导入方法

首先,摒弃理论灌输的文化导入方法,提高“文化差异对比”的应用程度。通常来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地理位置等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民俗、地域习惯、文化思想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容易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来理解英文篇章,因此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文化差异比较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其次,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示西方国家的民俗传统、节日文化、思想观念及历史传统。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使文化渗透更形象、更生动。但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有必要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素材库,并标注不同素材所对应的文化类型及课程章节,让文化素材可以更及时、有效、科学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文化素材中的言论、思想及理念进行优化,使其更契合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确保文化素材能够为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本文中所指的文化活动主要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如阅读文化书籍、杂志、报刊及网络文章、观看英文电影,或开展英语文化辩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挖掘西方文化知识的意识,让文化渗透过程更加顺畅、灵活、有趣。最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发挥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功能。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用英语表达、诠释、解析、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譬如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文章。此外,在文化导入方法优化与改进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阅读教学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方式,明确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4]。

(三)加强英语教师培训

首先,提高教师的教材挖掘能力。要提高英语教师的教材挖掘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文化渗透的内涵,理解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将英文文章中所蕴含的经济、体育、社会、科学、风俗、地理、天文等文化内容,渗透到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譬如,在文章中谈及航空等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从西方航空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此外,学校还需要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明确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表达形式、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使教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中的表现,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师对文化元素的认识程度。其次,丰富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由于文化知识对教师开展文化渗透工作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但将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势必会提高学校的成本投入。因此,在文化知识培训上,应以远程指导与自主学习为主。即通过线上指导的方式,明确教师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向,如阅读书籍、浏览网页或下载文献资料等;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逐渐丰富教师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质量,就需要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导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掌握文化渗透的方向、重点及关键。譬如,以顶岗实训的方式,将教师派到外贸企业实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学校有必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利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提高培训成效,使“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体系”得到优化和改进,如通过对教师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评价,可以从培训内容的角度,提高培训质量。而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校优化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及时发现教师培训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跨文化实践技巧,提高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文化渗透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通常指将英语教学置于文化教学的背景下,通过文化教学与文化渗透相融合的方式,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化对文化渗透的理解,提升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表达及传统文化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芸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华大学硕士论文,2021.

[2]夏文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哈尔滨一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王晓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研究[D].青岛大学博士论文,2019.

第8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礼仪 武术礼仪 礼仪文化

1.前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礼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武术在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习武之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武术的精髓所在。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衡量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和“仪”传统的解释都是表示尊敬的方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共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它涉及到人们生活交往的许多方面。自古我国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不外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为人们社会交往起到、和谐的作用。孔夫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正是想要学会为人处事,立足社会,必须要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确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武术礼仪与道德教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武术礼仪受到古代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仁,礼。将仁寓于各种礼仪之中,正所谓寓教于礼。目的在于培养品行端正、礼貌儒雅、恭谨谦卑的正人君子。武术礼仪沿袭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礼仪文化,如拜师学艺。据资料记载,拜师需要介绍人还要写拜师贴并向师傅正式的磕头拜师,而后举行一个过程繁琐的仪式,体现了一整套复杂的繁文缛节。自古师徒关系就如同父子关系一般至高地位,被血缘化了,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即师父。在武术拜师择徒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何谓尊师重道,正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道德教化乃是武术礼仪文化的价值核心,武德第一,道德先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始终将礼仪道德放在技能学练之前,要求习武者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方能学练武术。武术技术学习强调的是外在肢体的锻炼,可以使习武者强身健体,而真正能达到修身养性则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3.行礼方式及武术礼仪的表现形式

武术礼仪是指习武者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目前,武术礼仪具体的行礼方式有:徒手礼、持器械礼、递器礼、接器礼。徒手礼又细分为:抱拳礼、注目礼、点首礼、鞠躬礼、合十礼等。其中抱拳礼是现代武术规则规定的国内外一致采用的行礼方式,它被注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l、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一个简单的抱拳礼包含着对习武之人道德修为高层次的要求,习武并非是简单的身体练习、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礼仪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导一个人学会做人基本的礼节、礼貌:尊敬师长、恭敬待人、不骄不躁、克己自律。对于武术礼仪文化最核心的是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仪的传承发展,我们的祖先重视礼仪,恪守礼仪规范,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此影响。在学练武术的过程中,师父通过对武术礼仪的讲解、示范、以及讲授一些有关武术礼仪的故事,促进习武者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做到真正内外兼修。

武术礼仪既是一种文化,除了行礼的方式外,还包括武术服装、武术标识等,这些都体现着武术礼仪文化。武术服装的起源是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而汉服就是指汉民族所穿戴的传统服饰。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左传》中写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服由于其悠久的历史韵味正好与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相得益彰。因此武术服装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便于演练武术时穿着,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标识主要是指现行的武术段位徽章,武术段位制普及和发展非常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武术运动开展的越广泛其核心武术礼仪的道德教化功能就越能发挥作用,使更多的人学练武术的同时也得到礼仪道德的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道德品质。为整个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提供道德基础。使道德第一的观念始终占据中国武术传承延续的绝对地位。因此武术标识应该规范统一,并且具有民族特色,易于识别,可以促进习武者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

4.小结

武术礼仪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几个易学的动作,它是一种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它是武术的核心、精髓之所在。正所谓礼仪无小事,它约束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社会的精神文明支柱。武术礼仪可以改造个人,形成民族、国家宝贵的社会风气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弘扬武术礼仪,更加坚定的传承武术礼仪文化,使这一宝贵的礼仪文化精髓继续发挥作用、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汤立许,蔡仲林,饶英.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58-60

[2] 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26(4):88-90

[3] 王柏利.对学校无数礼仪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6(8):62-64

[4] 华桦,彭婷,曹佩芳,陈鹏,李增博,伍方清.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1(5),30(3):252-254

[5] 周萍.论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当代继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5(11):36-38

[6] 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2(12):13-14

第9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儒释道文化徜徉了中华上下几千年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论是绘画、诗歌,亦或音乐、精神,从艺术到思想,都深刻烙印并集中呈现了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所谓“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可以从中端倪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史卷。华夏文化中强调的“阴阳虚实”是生命的节奏,构筑了时空合一的生动气韵,而由此发展起来的美学观也体现出中国古人对生命运动的节奏与气韵的崇拜。生命运动的节奏与气韵成为中国传统文艺的基本观。

儒释道视域下的东方灯饰设计

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海菱灯饰设计将传统儒、道、禅文化作为设计的思想基础,把表现物象自然、朴素的生命本质作为海菱灯饰设计的最高境界。于是,从传承到改造,新东方中式美学贯穿于海菱灯饰设计,照明,在海菱看来,不仅仅是灯光的呈现,也是营造氛围、调节空间、突出主题、表现材质、装饰环境的优质的利用手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海菱灯饰将传统文艺的风雅意境注入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炉火纯青地运用中国绘画的技法、东方传统工艺,采纳了中国传统吉祥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表达深厚的中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讲究韵律、层次,追寻写意和气韵的融合,融自然造化于灯饰产品设计之中,并保留了中心、对称、轴线等设计原则,强调源自中式的诸如均衡、比例等构图逻辑及诗词歌赋、民俗民艺的文化元素,加以朴素、精巧的装饰,错落有致的摆设,烘托出温馨怡人的居家空间,也同时表达了海菱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在东方华夏文明审美标准的惯用色彩中,中国红、琉璃黄、玉脂白是中式设计的常态选择,海菱灯饰选择这些“国色”,并突出木纹质感和肌理,同时追求光影色彩、色温的视觉化元素,营造了海菱灯饰喜庆、祥和、内敛、宁静、典雅的设计氛围,也传达出在西方文化倾泄影响的当代中国,海菱作为对中式文化传承者和倡导者,对当代新中式生活方式的倡议。

新东方美学定义下的家居设计

持之以恒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是海菱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的一贯的坚持。同时,海菱还将设计的触角延伸至红木家具设计领域,在海菱看来,红木家具,已不是简单的家具用品,她也肩负着传承创新文化的重任,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悠久历史。海菱红木家具,通过清晰流畅的木纹、细腻温润的手感、稳定性及强的木材,将力学、美学、功能三者及现代干燥技术、人体工程学原理和审美标准引入其中,呈现深厚的底蕴文化。它选材考究,雕饰精美,不仅是一件家具,也是一件艺术品,已然成为地位的象征。它凝重不失风流,张扬不失稳重,给人一种淳厚含蓄之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古、雅、精、美。

以中式灯饰为核心的海菱具有浓郁的东方韵味,呈现了华夏悠久的经典文化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她强调新东方美学格调,并始终不渝在传统和先锋,商业与艺术,传承与转型中平衡反思,全力挖掘中式家居特别是灯饰文化的新内涵,全新演绎“新东方中式美学格调”。海菱不遗余力地饯行中式整体家居理念,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在中式家居领域特别是灯饰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拓展中,海菱拥有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高端化灯饰和家居需求的丰富矩阵,致力成为全球家居行业领先品牌,以国际化品质服务全球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