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学术争议;主导逻辑;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竞争优势或价值创造的源泉在哪里,或者企业绩效异质性的成因是什么?这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核心但也是最困难的研究议题,战略学者们也为此坚持不懈孜孜以求。20世纪60年代,Bain和Mason提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Porter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尝试从企业外部的产业组织及竞争结构的视角来探讨该议题的答案,提出是不同吸引力的产业竞争结构导致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Rumelt和Barney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s,RBV),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战略要素来探寻该议题的解答,认为稀缺的和异质性的资源是企业绩效的源泉。类似地,20世纪90年代初,以Prahalad和Hamel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企业能力观(capability_based views,CBV),认为隐藏在资源背后的能力具有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性,是竞争优势的本源。进一步地,20世纪90年代末,Teeee等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演绎出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s,DCV),提出对能力进行管理的能力,这种更为抽象和特殊的动态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指数的迅猛增长,实务界和学者们提出了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BM)的概念,并以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innovation,BMI)来解释竞争优势或者绩效异质性的源泉。时至今日,竞争优势本源的理论解释和框架工具依然是“百花齐放”,商业模式并没有替代其他流派成为主流。商业模式(BM)是指跨越核心企业边界的互相依赖的运营活动体系,或是将技术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一系列流程,或是界定为企业向顾客传递价值并诱使其付款而获利的方式,或是企业构建价值网络及创造、传递、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BM概念的提出也是为了更直接地回答价值来源的议题。商业模式创新(BMI)与竞争优势和价值的因果关系,虽然历经15载的进化,在战略、创新和营销等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也伴随着“百家争鸣”式的批评和责难。学者们批评BM的概念五花八门,构成“包罗万象(all-encompassing)”,功效是“故弄玄虚(ad hoc)”和“混淆的(confusing)”,因而BM是“新瓶装旧酒(old wine in a new bottle)”、“借壳隐喻(skeumorph)”、“完全多余(strong on redundancy)”、“缺乏理论基础(weak on theoretical grounding)”、“存在悖论(paradox)”、“毫无价值(little value added)”,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则是“渺茫(hopeless)”或者“沉闷(dreary)”。

因此,本文旨在梳理BM的学术争议,理清BM与价值创造之间关系的主导逻辑。首先,本文将追溯BM的衍生背景及其理论渊源,梳理BM研究在概念、构成、主导逻辑等层面的正反方学术争议的焦点及其缘由。同时,本文尝试重构BM“构成-属性-价值”的主导逻辑框架,提出该框架的理论依据及应用价值。最后,阐述BM传承了传统的创新理论、战略网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理论基础,并且沿用价值网络以及平台经济学等现论基础,论证BM创造价值的主导逻辑及作用机理与这些理论是内在统一的。

1.梳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学术争议

BM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诸多相关的论文,甚至《Long Range Planning》在2010年和2013年、《strategic Organization》在2013年、《R&D Management》在2014年分别出版了BM研究论文的专刊。经理人、咨询师、商业刊物出版商以及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时代企业赢利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遇到极大挑战,互联网时代中企业成功可以归因于BM的成功。但是,BM重要性认识的极高水平与BM共识的低水平之间却存在很大的落差,进而使部分学者开始质疑该术语在管理学文献中的价值。如,Porter提到“BM方法对管理学是一个误导(faulty think)和自我妄想(sel-delusion)的杜撰”。下文逐一梳理学者们在BM的分析单位、内涵、构成要素、理论基础方面的争议。

1.1商业模式能作为分析单位吗?

BM能否作为价值创造的基本分析单元,这是该领域首要的学术争议。对于BM能否作为价值创造的基本分析单元,持反对意见的,下文简称反方;持同意意见的,简称正方。质疑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BM作为分析单元,与现有分析单元是交叉重叠的,缺乏独立性。BM被认为是高度依赖特定情境、特定企业或者特定时间,即BM不是独立于企业、产业或者国家层面的,因而缺乏独立性。②BM作为分析单元,缺乏独特性。如前文所述,在之前的竞争优势本源的理论基础中,从微观要素来看,“资源”和“能力”已成为价值分析的单元;从企业层面来看,“价值链活动”等是基本分析单元;从产业层面来看,“战略群”是基本分析单元;从网络层面来看,“网络”是基本分析单元。反方认为,在现有文献中,BM作为分析单元,最终都是与上述基本单元相关联的,只是“借壳隐喻(skeumorph)”的新花样。如,Amit和Zott把BM作为独立的分析单元,但是却把它界定成交易的分析层次,并以此度量它,而Morris等认为BM是介于运营流程与战略之间的,体现了运营、策略与战略(operational vs.tactical vs.strategic)三者之间的差异,而Malone等认为,BM的分析边界应当是介于产业层次和战略群层次之间,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它介于战略群和资源之间,况且每个企业都存在某个BM。因此,BM没有显示出作为新分析单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方则对此提出反驳,认为BM分析边界应当定位于企业和网络之间,即专注于核心企业,但是跨越核心企业边界,包括了核心企业创造或传递价值所交互的利益相关者。如此说来,虽然BM与其他分析单元是相关联的,但它是不同的。事实上,BM与其他分析单元是相关联本身就不是个问题。反而,它需要进行多个层次的研究和整合不同的理论视角。与此同时,每个企业都拥有各自的BM,这并不意味着BM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单元缺乏差异性,或者没有战略意义。BM是否能够作为新的分析单元,关键在于该术语能否被学者们持续下去。当然,Zott和Amit也提醒“学者们有责任要谨慎地清楚地界定好BM的内涵及其分析边界”。

本文认为,界定好分析边界是探讨新术语内涵、构成及其功效的前提基础。如前文所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解释企业绩效成因的理论从S-C-P-RBV-CBV-DCV-BM不断进化,分析的基本单元从产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商业模式演变,呈现从宏观-微观-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趋势,从外部-内部-内外结合的趋势,从有形的具象的-无形的抽象的-具象和抽象结合的趋势。因此,“分久必合”的趋势,需要正反双方不断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简化互联网商业世界中复杂的网络关系,将已有的分析单元(资源、运营活动、顾客、网络关系)整合成内在一致的独立的分析单元。

1.2商业模式的内涵清楚吗?

反方认为BM缺乏一致的术语定义。Arend指出虽然术语一致(terminological convergence)在战略或创新创业管理等领域并非是必要的,但是,目前BM的定义显得太空泛,甚至包括了矛盾的表达。界定BM的术语五花八门,如某种陈述(statement)、描述(description)、表现(representation)、架构(architecture)、概念性工具或模型(tool or model)、结构性模板(structural template)、方法(method)、框架(framework)、模式(pattem)、集合(set)、逻辑(logic)。界定BM的内涵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t认为简单竞争环境下BM与战略是一一对应的,Teece认为BM对应于战略的核心问题,Borgh等认为BM与创业机会的利用开发相关联。Bock等提出BM既不能理解为与产品或运营创新相关,也不是响应现有市场的更好方式,而是多个维度的增长战略。因此,反方质疑学者们没有明确BM的内涵,自然也就显得“价值不大”。

正方学者对此质疑无可奈何,但也不完全同意。一方面,正方完全同意反方所说的有必要提供一个简洁和清楚的BM定义,否则BM的“对话”将会引起歧义、模糊、混淆;另一方面,BM与现有概念交叉重叠对BM的某些研究议题是个问题,但并非对所有的议题都是问题。反方只是简单地假定只存在单一的、完全共识的BM概念,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无须反驳。进一步地,Zott和Amitt指出Arend尝试区分“商业的模式(business model)”和“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前者强调商业,后者强调模式)似乎是“故弄玄虚(ad hoc)”和“混淆的(confusing)”,况且Arend把BM定义为“传统企业如何运营的描述(description)”是空泛且不准确的,更不应该在此基础上指责BM领域的研究是“渺茫的(hopeless)或者沉闷的(dreary)”。类似地,Zott等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深度分析,观察到BM定义向主题一致的收敛趋势。正方学者坚信,即便缺乏唯一的、共同的定义,BM的研究仍然可以取得进展。因此,该领域的现状也并非如Arend所说的毫无是处。

本文认为,理清BM的概念及未来研究目标是更好地回答BM“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正反双方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的判断,在BM的内涵上尽快达成共识,学术上强调价值创造和分配的“因果逻辑”,实务上关注价值创造和分配的“基本框架”,相互促进,使之成为学界或实务界更有效的“共同语言”,更好地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1.3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明确吗?

反方认为BM构成要素是不明确的,一方面构成要素“包罗万象”,另一方面,不同文献构成要素数量都不同,从3个要素到9个要素不等。①战略视角下,学者们倾向于将BM看作是企业实施公司层成长战略或业务层竞争战略的交易活动体系。Amit和Zottt认为BM是以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而设计的交易活动体系,它包括交易内容(活动体系)、交易结构(活动问的联系)和交易治理(活动主体间的关系治理)3个要素。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也赞同这个观点,认为BM是由诸多相互依赖的活动所构成的活动体系,如价值链活动、顾客选择、产品或服务选择。②营销视角下,学者们强调BM是为顾客创造和传递价值而创造企业价值的基本原理。Osterwalder认为BM包括价值主张、关键活动、核心资源和重要伙伴等9种要素。③技术创新视角下,学者们则将BM当作是技术价值的“转换器”,即创新性技术经过某种独特的BM来商业化而实现经济价值。Chesbrough认为BM包括价值链、价值网络、赢利模式等6种要素。④还有一些学者将上述不同视角综合起来考虑。如,Johnson等提出BM包括顾客价值主张、核心活动、核心资源、赢利模式等4种要素。总之,商业模式研究“虽然吸引不少学者的关注,但仍是“不稳定的研究框架”,因为商业模式框架本身的不一致性”。对此,正方代表Zott和Amit也同意BM构成要素的确是“五花八门”,包括了企业所有的要素:资源、活动、产品、价值主张、激励、组织政策、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等,这使得人们难以识别BM不是什么,它与企业在整体上是如何不同。因此,反方指出BM在某些重要的层次上缺乏一致性,没有界定清楚它的内涵和构成,很难去分析其理论价值。

正方认为这个意见是一个“有效的提醒”,因为它的确需要更合理的概念界定,以更好地在概念上和实证上区分于现有文献中相关概念。从统计意义上,BM构成同样需要实证证明其构架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和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因此,学者们如果泛泛地界定BM的构成要素,是缺乏特色的,并会导致模糊、误解和重叠。

本文认为,BM框架的衍生目的在于为企业经理人向利益相关者阐述价值创造时提供了某种有效的“共同语言”和可视化的认知工具。但是,五花八门的构成要素,表明BM远未达到该目的,其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盲人摸象”的现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摸到BM这头“大象”不同的部位,从而归纳出不同的构成要素。因此,需要学者们在BM"是什么”上多传承、少自作主张,即结合BM的组合内涵,内部过程包括要素层的资源能力、产品层的价值主张、价值链层的运营活动,外部过程囊括顾客层的价值主张、网络层的价值网络,结果包罗收支层的赢利模式,即“价值主张、关键活动、核心资源、价值网络、赢利模式”,内外平衡和重点突出。这样可以让学者们把研究精力放在解释和论证“为什么”和“怎么样”相关的问题上。

1.4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坚实吗?

反方认为解释BM及BMI创造价值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现有理论的应用也存在不一致。一方面,不同文献在某些基础假设和命题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文献应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BM创造价值的源泉。如,Amit和Zott应用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观、价值链分析等解释BM创造价值的机理,而Chesbrought则从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的视角来解释价值创造的机理,Osterwalder从营销学上的顾客及其价值主张的视角来论证BM与绩效的关系,Casadesus-Masanell和Zhu则从博弈论的视角予以阐述。不同理论视角侧重于BM不同构成要素的作用,因而得到多样化的解释。与此同时,现有文献较多沿用传统的理论,如价值链分析、企业资源观、交易成本等理论,较少借助前沿理论方法解释价值创造的源泉。

正方对此也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Zott等推断,原有孤立的分析框架已难以全面解释BM的总体价值创造,每一种理论在解释价值创造时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考虑到高度相互关联的电子商务市场;同时各个主要理论存在交叉,并不存在单一的普适性的理论来解释BM的作用,因此,整合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BM价值创造源泉是更有效的。

本文认为,正反双方都承认BM实践是先于理论,关键在于两者的差距是相互驱动还是相互牵制。该争议也表明学者们在解释BM创造价值的“为什么”方面似乎遇到了理论瓶颈,呼唤结合当下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情境下BM创新实践的新理论解释。一方面,传承传统竞争优势或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如企业资源观、价值网络、交易成本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引入动态能力观、平台经济学等前沿理论,构建内在统一的组合理论,更有效地论证价值主张、关键活动、核心资源、价值网络和赢利模式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实现价值创造和分配的因果逻辑。

1.5商业模式创新能创造价值吗?

反方质疑BM能否创造价值,主要依据是两者的因果关系缺乏有效的实证证据支持。现有文献只有很少量的大样本研究,大多数研究是定性的。如,Markides指出BM创造价值的诸多结论绝大多数采取了概念性或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少量应用案例研究来验证,缺乏清楚的理论基础,他还发现与BM相关的4500篇论文和36部专著中,仅有9篇研究是大样本的计量实证研究。现有实证方法也存在诸多局限,如多采用传统的调研问卷,“MBA学生成为打分专家”,等等。进一步地,Arend还对发表于《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Zott和Amit两篇重要实证论文进行评论,批评它们检验BM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时,没有对其他变量创造竞争优势的效应进行控制,如何时区分文中5种相关理论的效应,缺乏特定企业所产生效应以及外部环境影响效应的控制。

正方虽然同意反方所提出的需要更多的实证证据的观点,但现有文献的实证研究表明,已有的实证研究支持BM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普适性实证研究也应当遵从理论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正方代表还从其他学科的发展速度来反驳反方的观点,因为新兴理论的发展是缓慢的,验证需要较长的时间。Zott和Amit举例说,企业资源观(RBV)在出现重要的实证研究之前,早就被广泛地接受,且用于解释企业异质性(heterogeneity)与绩效的关系,更何况BM的研究才历经10余年的时间。

本文认为,BM实践先于理论,反过来理论还需要实践来印证。该争议也表明学者们需要在研究方式方法上进行突破,扎根田园积极实践,从中归纳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律和经验。传统解释价值创造的框架过于单一、侧面、失衡,BM正是顺应跨界互联互通的网络化趋势孕育而生,它跨界不同视角的分析单元和组合不同理论来论证价值创造及分配的因果逻辑,以更有效地解释新情境下企业绩效的异质性成因。

2.重构商业模式创造价值的主导逻辑

根据上述讨论,BM的5个争议的核心是:构成、功效及理论基础。本文尝试将BM的“构成-属性-价值”的关系归纳成“543”主导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BM的构成要素是基础,基于Johnson等、Osterwalder、Chesbrough文献,即价值创造过程的内部层面选择“关键活动、核心资源”为要素,外部层面选择“顾客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为要素,而价值创造的结果层面选择“赢利模式”为要素,将BM细分为价值主张(VP)、关键活动(KA)、核心资源(CR)、价值网络(VN)和赢利模式(PM)5个模块。BM的内在属性是驱动BM创造价值的重要动因,基于Amit和Zott、Zott和Amit的论文,从构成模块、组织载体、微观要素、运营过程4个方面识别内在属性,即构成模块的新颖程度、价网络关系的相应特征、微观要素的存量和增量、运营和交易活动的效率等。因而本文借助Amit和Zott两位学者所提出的新颖性(N)、锁定性(I)、互补性(C)和效率性(E)4个术语来表示上述4个方面的内在属性,并且整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其内涵和作用机理进行演绎和延伸。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VC)是BMI的结果,即VC=f{N;I;C;E},基于Osterwalder、Teece等文献,将价值细分为顾客价值(CV)、企业价值(FV)、伙伴价值(PV)3类价值,因此,VC(CV,FV,PV)=f{N;I;V;E},其中f为某种函数。

(1)新颖性(N)是从BM的构成模块来提炼其内在属性,也就是客户细分、价值主张、关键活动、核心资源、价值网络和赢利模式等5大构成模块的新旧程度。BMI通过调整5大构成模块或者它们的组合关系来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创造和分配,支撑这个主导逻辑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因此,提出:

命题1(H1) 商业模式新颖性正向影响价值创造,包括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

(2)锁定性(I)是从BM的组织载体来提炼其内在属性,也就是构建包括多个主体的价值网络或者平台等。BMI通过跨越企业边界构建网络关系来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支撑这个主导逻辑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战略网络理论。因此,提出:

命题2(H2) 商业模式锁定性正向影响价值创造,包括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

(3)互补性(C)是从BM的微观要素来提炼其内在属性,也就是价值网络中不同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的交叉和依赖程度等。BMI整合不同的资源来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支撑这个主导逻辑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企业资源理论。因此,提出:

命题3(H3) 商业模式互补性正向影响价值创造,包括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

(4)效率性(E)是从BM的运营过程来提炼其内在属性,也就是BMI运营过程中效率的高低。BMI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来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支撑这个主导逻辑关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交易成本理论。因此,提出:

命题4(H4) 商业模式效率性正向影响价值创造,包括客户价值、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

“543”框架的应用价值在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该框架较直观地构建BM的构成模块、内在属性及其结果的因果关系。同时,该框架为理论上的质性分析或者实证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也方便各个变量的度量。再次,该框架为BMI的实践者提供重要的指导框架,遵循普适性的标准来判断BM的创新时机,采取合适的创新路径来更新BM。此外,本文认为探讨BM与价值创造的因果关系除了从BM本身的构成外,更应当从BM的内在属性来推导和论证。正如前文理论基础的分析表明,每一种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解释BM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是,表面上看来,每一种理论在解释价值创造时都存在局限性,而且价值源泉的多样性,也产生了价值来源的准确性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强调四种理论的内在统一作为建立“543”框架的理论依据。换句话说,上述四种理论与BMI的相关性并非是独立的,它们还相互交叉共同解释BMI实现价值共创。

3.厘清商业模式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针对上述主导逻辑,下文进一步梳理现有文献中BM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及其解释,论证上述“543框架”中4个命题的理论依据。本文将解释BM创造价值的理论发展脉络梳理如图2,分别从BM的构成模块、组织载体、微观要素、运营过程4个方面,借助熊彼特创新、战略网络、企业资源观、交易成本经济学等理论来识别价值动因,并且解释BM的价值创造。

3.1熊彼特创新理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

从BM的构成模块来看,BMI本质上是对构成模块及其组合进行优化和重构的过程,与熊彼特创新理论(Schumpeterian innovation)是统一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因此,创新包括了新市场、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原材料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等5种类型。②创新能够创造价值,即“熊彼特租(Schumpeterian rents,sR)。上述5种类型的创新是价值创造的价值动因(value driver),这个观点是熊彼特理论的核心,其作用路径是“新技术-资源新组合-新产品-新生产方式-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即:SR=f1(vd11,vd12,vd13,vd14,vd15)。SR表示熊彼特租f1表示某种函数关系,vd11、vd12、vd13、vd14、vd15分别表示新市场、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原材料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5类价值动因。下文函数f2、f3、f4,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熊彼特创新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认为资源的新颖的组合作为新产品或者生产方式的基础,进而导致市场和产业的转型,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类似地,BMI本身是某种“生产函数”的变动,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利润的创造或获取(见表1)。

1)熊彼特的5种创新类型与BM构成模块的变化本质上是异曲同工:新市场(vd11)体现为发现或者创造新的客户细分市场,新产品(vd12)体现为创造了新的价值主张的产品,新生产方式(vd13)和新材料(vd14)来源则体现为价值链活动的变革,新组织形式(vd15)则是构建新的价值网络关系。BM的创新体现为企业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f1)”,即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运营活动、核心资源、价值网络、赢利模式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把某种从来没有的BM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新组合”引入运营体系中去,创造新的BM,而“新组合”的目的就是获得潜在利润,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2)顾名思义,熊彼特创新与BMI在创造价值的主导逻辑上是内在一致的,即客户、价值主张、关键活动等BM构成模块的组合发生某种变化,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从而创造某类熊彼特租(SR)。首先,两类创新都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也就是它们是从企业体系内部发生的,并因此创造了新的变化。其次,两类创新都是某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管你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问题。”这就充分强调BMI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企业成长过程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此外,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而言,“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这与颠覆性创新的观点是统一的,因此,BMI常常伴随着组织形式的调整。

3)熊彼特创新理论随着时间而进化出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破坏式创新和价值创新等。事实上,这些创新类型也逐步衍生成某种典型的BM类型。如,开放式创新不同于封闭式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外部及内部创新资源,通过创新市场商业化内外创新资源以提升技术水平”的创新范式。类似地,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跨界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而颠覆式创新则是从市场和价值主张创新的视角来探讨商业BMI。颠覆性技术出现后,先从非主流或低端市场开始突破,随着颠覆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一步步蚕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最终取代传统技术或产品的主导地位。开放式创新可以理解为资源组合层面的创新,协同创新则是组织层面的创新,而颠覆性创新则更多体现市场层面的创新性。它们一方面体现为某类BMI,另一方面,其理论也为BM的理论基础“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BMI作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情境下新的创新形式,其价值动因、价值创造机理及其发生机制,与熊彼特创新、破坏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价值创新等理论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命题H1的理论推演可借助这些创新理论及新进展。未来研究应用这些新旧理论,论证BM内在属性之一――新颖性(N)创造价值的机理,即BM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新旧程度如何创造价值,一方面考察BM构成要素的变化或者更新,包括客户细分市场(CS)、价值主张(VP)、关键活动(KA)、核心资源(CR)、价值网络(VN)、赢利模式(PM)5个方面的调整变化,尤其是价值主张由功能化向情感化和体验化、商品化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进化;另一方面,重点关注BM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组合关系的更新调整。应当注意的是,新颖性是相对而言的:从纵向的时间层面来看,相对于本企业以往的BM而言的新旧程度;从横向的空间层面来看,相对于其他企业,尤其是现有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

3.2战略网络理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

从BM的组织载体来看,BMI本质上是跨越企业边界构建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网络以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转移和分配的过程,这与战略网络理论(strategic network theory)是统一的。战略网络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战略网络理论把网络看成是介于市场与单个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它是在电子商务模糊了传统的价值链和企业边界的情境下,不同主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s)。本质上,大多BM研究者或明或暗地将BM与价值网络关联起来,Chesbrough、Amit和zott、Osterwalder等学者都明确以价值网络作为BM的重要构成要素。②战略网络理论以单个联盟关系作为价值分析的基本单元,进而用关系数量、关系强度、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结构洞、嵌入性等术语用于刻画关系特征和网络特征。本文可以将战略网络创造价值的价值动因归纳为关系广度(vd21)、关系强度(vd22)、网络密度(vd23)。同样地,这些也是BM创造价值的驱动因素。③联盟和网络关系创造了价值,即关系租(relational rents,RR),因而,RR=f2(vd21,vd22,vd23)。

下面具体从关系租、博特租(Burt rents)以及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分析网络关系创造价值的内在机理。

1)联盟关系创造了关系租。BMI本质上是建立了一系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基于交换关系产生的价值就是关系租(RR)。交换关系包括核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沿着价值链方向所建立的纵向或横向关系,具体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竞争对手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基本假设是,不同主体共同新创某种开放型的BM,为了从某种跨界的网络中获得所期望的利益,愿意做出长期承诺和建立信任。关系租说明合作网络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完全是在非人格化的市场中为获得利润进行一般市场交易关系,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紧密互信的长期关系之中的。同时,关系观(relational views)认为,关系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共享、互补性资源以及其有效治理4个方面。其中,关系型专用资产是指专门用于和联盟伙伴的资产进行最优整合的投资;知识的共享规则是指联盟伙伴之间转移知识的有效机制,能促进企业间的知识传导;互补性资源是指企业能够通过联盟组合的方式获得更多类型的创新资源;有效的治理节约了联盟成员之间协调和相处的维护成本,并促进创新。这些创造关系的价值动因有助于解释BM的价值创造。

2)网络结构创造了博特租。战略网络理论认为,网络结构是指嵌入于企业内的所有关系结构模式,关系强度和关系密度⑧因而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比如,Gulati等将网络结构当作是某种“网络资源”,它是一种特殊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沉淀过程和路径依赖性,也就具备难以模仿的属性,其可增加企业面临的战略机会,丰富企业资源增量、信息和知识。同时,随着网络结构的进化,节点之间的关系密度越来越大,核心企业的资源禀赋日益丰富,使得它比网络之外的竞争对手更快地行动,网络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创造了博特租。也就是说,开放型的BM具有较大的网络密度和较多“结构洞”,能够获取联盟伙伴的资源和信息,进而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创造价值。

3)网络规模创造了网络效应。战略网络理论的新发展也为BMI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平台(platform)、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都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繁荣而催生的新网络形式,其创造的价值被称为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BMI所建立的网络关系创造了网络效应,包括直接或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消费者的效用。间接网络效应主要产生于基础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即用户使用一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互补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种产品的互补性产品越多,那么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就越大。BMI中,核心企业构建了相应的价值网络所创造的总体价值,是任何一方单独所无法达到的。类似地,这些术语与BM的价值网络构成是相一致的。总之,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开放型或者基于相关者视角的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因为正是互联网的交互性、连通性,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交互和连通成网络组织,进而改变了传统线性创造价值的商业逻辑。

综上所述,价值网络既是BM的重要构成模块,也是其运行的重要组织载体。BMI作为互联网时代组织载体的创新形式,其价值动因和价值创造机理及其发生机制,与战略网络、社会网络、价值网络等理论都是内在统一的(见表1)。因此,命题H2的推演应当借助这些理论及其新进展。未来研究机会借助这些新旧理论,阐述BM内在属性之二――锁定性(I)创造价值的机理,即关系广度、关系强度、网络密度等动因的作用机理,重点关注开放型商业模式中跨界关系共同创造价值的机制。

3.3企业资源观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

从BM的微观要素来看,BMI本质上是对资源要素的获取及其应用的过程,与企业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s,RBV)是统一的。RBV主要观点如下。①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因而资源是最小分析单元。早期,学者从资源的类型入手,探讨资源的不同类型影响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他们把资源分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显然后两者创造的租金更持久。后期,学者转向探讨资源的属性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源泉。如,资源的独特性或者异质性是竞争优势的价值源泉,具体又细分为4大价值动因:价值性(vd31)、稀缺性(vd32)、难以模仿性(vd33)和难以交易性(vd34)。价值性(vd31)是指该资源要素是有价值的。稀缺性(vd32)是指资源的供应是缺乏的,既不能“固定”也不能“准固定”,前者是指资源供应在长期和短期内都缺乏弹性,后者是指资源供应在短期内缺乏弹性而长期内有弹性。难以模仿性(vd33)是指资源存在模仿的壁垒或者企业存在隔离机制,而难以交易性(vd34)是指资源难以交易。资源作为BM的核心构成要素,其价值创造也须考虑这些价值动因。②RBV认为,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即资源创造帕累托租(Paretianrents,PR)。更进一步地,资源要素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创造了价值,即PR=f3(vd3l,vd32,vd33,vd34)。

在RBV视角下,BM中核心资源能够创造价值有3条路径。①在战略要素市场或者控制资源的供应数量创造李嘉图租。李嘉图租的动因是资源的稀缺性,因为拥有某种优等资源的企业,其平均成本比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要低。在均衡状态下,产品供需达到平衡时,高平均成本企业不盈不亏,而低成本企业可以创造超额利润。②在产品市场上产品差异化垄断市场而创造垄断租。假定某企业开展BMI,其需求曲线的向下倾斜的斜率更小,因而具有市场垄断力,可以通过有意地控制产出而最大化利润,这要求企业的产品及其资源具有相当程度的异质性或者创造了移动壁垒和进入壁垒。③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资源而创造帕累托租。帕累托租是指某种资源的最优利用而创造的价值与次优利用而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与某个企业资源的价值之间的差异。简言之,这种优势同样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低于其他企业,进而创造了相应的价值。因此,这些“创租”路径都为解释BM创造价值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是第3条路径,与熊彼特所提及的新的生产方式或者关键活动是“异曲同工”。正是因为有BMI,即使不存在垄断租和李嘉图租,某种资源也完全可能创造帕累托租。因为它既不需要在产品市场上垄断的条件,也不需要在要素市场创造稀缺性或难以模仿的条件,所需要的条件就是某种资源对某个企业具有特定性,即该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具有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该资源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帕累托租是基于能力而产生的租金。因此,互补性有助于促进BMI的价值创造,互补性越强,则创造的价值越大,RBV为BM创造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BMI中关键活动的使役对象是各种资源要素,其价值动因、价值创造机理及其发生机制,与企业资源观是内在统一的(见表1)。因此,命题H3的推演可借助企业资源观及其衍生理论。未来研究可应用这些新旧理论,解释BM内在属性之三――互补性(C)实现价值共创的机理,重点考察资源的不同价值动因的价值创造。当然,未来研究还应当突破传统的RBV,即资源的对象由传统的有形资源向无形的能力以及知识转变,重点关注动态能力与BMI的结合;资源的边界由企业内的资源向网络层面的资源转变;资源的组合方式由传统的简单整合,向更复杂的重组转变。

3.4交易成本理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

从商业模式的运营过程来看,BMI本质上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过程,与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是统一的(见图2)。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权衡比较决定企业边界,而交易成本的动因包括人为因素和固有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机会主义(vd41)和有限理性(vd42),固有因素包括资产专用性(vd43)、不确定性(vd44)和交易频率(vd45)。交易效率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即应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TC),而降低成本则是通过改变上述5个成本动因,即TC=f4(vd41,vd42,vd43,vd44,vd45)。类似地,BMI不是供给层面的技术或产品创新,也不是需求层面的市场创新,而是供给与需求连接方式的创新,本质上就是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新形式,从运营过程上通过减弱不确定性、复杂性或信息不对称性、促进供求整合加快交易、增大交易规模性,以及减少协调成本和交易风险等成本动因来降低交易成本。因为BMI过程中,交易透明化降低了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减弱交易活动的复杂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BMI提高核心资产的利用程度,即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提升资产在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的利用程度。此外,BMI还降低了不确定性,既包括事前只能大致甚至不能推测的偶然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可以事先预料但预测成本或在契约中制订交易措施的成本过高的不确定性。如,Amazon的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交易透明性,组合以效率为中心的设计要素,包括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治理,从而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转换成本,并锁定相关参与者,而且减少直接交易成本,提高潜在顾客、伙伴和供应商的交易效率。因此,效率性有助于促进BMI的价值创造,效率性越强,则创造的价值越大。

综上所述,BMI中运营过程重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而创造价值,其价值动因、价值创造机理及其发生机制,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是内在统一的(见表1)。因此,命题H4的推演应当借助交易成本理论及其新进展。未来研究应考察BM内在属性之四――效率性(E)创造价值的机理。当然,未来研究还应当突破传统的TCE,即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或机制设计等理论新进展。

总之,上述讨论从多个理论视角及其新进展推演了BM的新颖性(N)、锁定性(I)、互补性(C)和效率性(E)、创造顾客价值(CV)、企业价值(FV)和伙伴价值(PV)的价值动因(vd)及其作用机理。论证过程可归纳为

第2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商业模式; 战略; 匹配;生态位

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概念和策略都反映了企业如何规划并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使组织获得成长和发展,在内容和要领上存在很多相近之处。近年来,随着亚马逊,雅虎等企业的发展,商业模式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往往将商业模式与战略混为一谈, 而不少企业更是无法分清。因此, 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和研究者们能有的放矢地为企业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成了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事实上,对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关系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研究初始阶段,学者们认为二者是相互包涵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他们是企业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且在逻辑和内容上是互补的。

(一)商业模式是战略的具体反应:由于战略的概念出现较早,而且更倾向于宏观的长期规划, 而商业模式更倾向于具体价值创造规则的制定与实现。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战略的一种具体表现。Seddon等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是Porter的企业竞争战略的一种缩影,它概述了企业以其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为目标并为客户创造和提供价值的活动系统的基本细节。Santos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回答的是战略概念中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只是战略的一部分;由于这种观点在对评价企业在战略指导下如何运用商业模式盈利非常有启发, 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战略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有些学者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哈默尔(2000)、Afuah(2003)提出战略是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包括了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Morris等进一步深化,认为战略是关于绩效的, 而商业模式与方式有关, 商业模式包括战略和运营有效性的利润导向等各个方面,与企业战略息息相关。

(三)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互补:事实上,战略和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并非一个词的两种含义。战略与商业模式是企业的两个侧面,相互之间是无法替代、互补共生的。从内容来看,商业模式侧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关注内部结构和价值实现,主要内容是如何具体的经营企业从而实现顾客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包括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而企业战略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是对企业的长远谋划,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方向,包含目标体系和行动体系。

在作用方面,两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个企业;都具有系统性。战略分析本身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起点与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现有产业的界定、是否进入新产业或创造一个新产业,首先须依靠战略分析来把握所处的竞争环境,而这个过程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JM・ETLA(2002)等认为战略思考始于良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系统是完成组织特定目标的核心经济关系,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改变产业的经济性,且难被复制,能够创造出强大竞争优势。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Magretta,Chesbroug具体分析了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如何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如何处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存在不同而又互补的内容。马君、Mitchell 等(2003)研究指出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在一起作为发展基础的公司。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观

在综合了上述思考的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的观点向前推进, 提出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匹配观。分析以上这些观点, 尽管存在不同之处, 但它们都强调商业模式与战略是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的。如果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 将外部竞争与内部经营互补的进行匹配, 就会为企业获得绩效、创造价值, 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 从匹配的视角探讨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Zott 和Amit在考察了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后指出商业模式与市场战略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匹配关系。李东等也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个容器,企业须通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将潜在的容器效应转化为真正的企业绩效。在具体匹配方面,Yip 指出常规战略能够改变企业市场定位, 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环境的突变能引起的激进战略变革,使商业模式根本性的改变,有效地匹配冲突的战略, 形成动态核心竞争能力,产生持续优势。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战略又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和价值主张。两者的有机匹配是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如何匹配

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有效匹配有助于学术界清晰界定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 指导企业界制定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战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竞争优势。二者的有效匹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支撑并影响战略:在企业确立战略定位之后,应采取相应的竞争模式及商业流程。正确的战略定位本身不能保证企业盈利,还需要合理的商业模式支持。张文松认为一个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力与所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否相适应,商业模式此时解决的是企业战略制定后的策略,商业模式是连接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将各方交易活动相互连接,对企业的战略起到支撑作用。商业模式为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具体的企业情景,因此商业模式对战略选择和战略变革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其次,商业模式强调平衡协调,这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同样适用于企业战略并有助于克服战略盲点。

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贯彻的实施效率与成本。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规则体系可形成对顾客行为及竞争与合作者行为的可预见性, 实施环境的可预见性将影响到战略的均衡性与稳定性。同时,商业模式影响战略调整的成本及控制效率。当商业模式对市场稳定性的支撑状况, 将影响到企业如何利用经验曲线以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更容易做出有关扩大产量、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安排,这些均有利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及把握。

(二)企业战略对商业模式的引导作用:商业模式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价值链、资源、战略网络、合作战略、交易成本等企业战略及创新理论。而这些理论一直蕴涵于企业战略理论之中。从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到波特的定位理论,Prahalad 等的企业核心能力等理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交易成本有深入研究;Gulati(2000)等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的战略网络,Elliot(2002)提出企业战略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如何外部市场上实现企业间的差异化,以使企业与竟争对手相区别并取得优异绩效。这样,商业模式创新就可以摆脱以往对直觉和经验的依赖,而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竞争优势等企业战略的理论成果。因此可以说,战略为商业模式设计提供了长期愿景及价值主张。企业战略对于模式设计和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意义,企业战略的通权达变的思想有助于模式设计并完善其不足。

四、生态位评价能够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有效结合

现代技术革命发展刺激经济增量空间形成及存量空间的管理变革,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的重塑以及新兴产业的开发问题。变革和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决定了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的动态创新与变革的过程。理论上,商业模式与战略有效匹配的途径有: 通过设计商业模式的包容性, 提高主动性和增强灵活性和通过超越战略的路径依赖, 培育战略柔性和打破战略惯性来促进战略变革与创新。

现实中,在匹配的过程中, 最佳的战略与商业模式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由此,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研究中应考虑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 亟需更系统精确的分析框架和更具普适性的评价措施体系。特别是在实证研究中应将时间变量加入到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函数中。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模型,试图将通过生态位将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匹配起来并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以期指导企业的策略选择和发展方向。模型主要内容如下:当企业的内外外部因素( 资源、技术、需求、文化环境) 发生变化(正、负两种影响)会驱动企业开始寻求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创新。首先,企业应对自身现状及能力进行客观地、科学、全面分析, 寻求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基于生态位视角,将生态位与战略结合,把握生态位竞争战略;将生态位与商业模式结合,寻求基于生态位的商业模式创新。利用生态位评价对企业进行可有效的,动态的客观评价,若企业获得良好的生态位则可确定企业已创新成功,企业获得持续的生态位竞争优势,经济租金增加。当内外部环境再次发生关键性变化时, 企业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创新。通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形成了企业的不断演进。

商业模式评估的关键在于评估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与匹配性。Morris 等(2003)认为匹配包括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内部匹配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内部和之间的相互匹配;外部主要指商业模式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匹配就需要对对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评估,以往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Tucker, 2001;Shelton 等, 2005),对企业来说更多是思路启发, 但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 要么需要复杂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复杂模型为工具,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 操作困难或难以为缺乏相关知识的管理者理解和接收(Gordijn,2001;徐迪, 2005)。生态位评价可有效的克服这些问题,首先,生态位评价给出了如何评价商业模式的落脚点和分析点,其次,从生态位评价可将企业战略具体化为生态位战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生态位评价将企业的评价方式从盲目注重创新方法或技术的先进性转移到实用性上来。翁钢民(2009)等学者对具体的生态位评价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设计, 在严格逻辑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科学的简洁、高效商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把创新要素归纳位较少的限度,并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使不同商业模式,战略之间的评价和比较成为可能。同时,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创新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

五、研究展望

在动态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持续变革才能获得它独特的持久生命力与竞争优势,正如权变理论所指出的,最佳的选择会随各种匹配因素变化而变化。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战略, 而且也必然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予以支撑, 企业追求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并不断接近最优的过程。商业模式的弱包容性、惰性、固化效应,战略的路径依赖性、客观刚性,组织阻力等都需要客观准确的评价方式来克服,本文引出生态位评价是对定量研究的探索,后续研究可继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Betz F. Strategic Business Models [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02.vol 14, 21- 27 . [2] Santos J, Spector B, Van Der Heyden L. Toward a theor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thin incumbent firms[R].INSEAD Working Paper,2009.

[3] Morris M . T 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6) : 726- 735.

[4] Magretta J .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J]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80(5) : 86- 92.

第3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建构主义主要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1]。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它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建构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3]。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得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授,但传授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元论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二元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只是主体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认识并了解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建构主义观念认为: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融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培育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增进其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4]本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题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团队学习、项目引导、实践运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是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是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的东西[5]。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自由论》中说到: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看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每位同学都肩负任务的主体,有任务驱动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要组建学习团队,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业者访谈、项目调研等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出问题,给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宏观背景,然后开始基于项目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团队的负责人总结讨论结果,汇报讨论成果。在此,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阐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商业模式是什么”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2)如何构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在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而是列举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如“蒙牛的抓两头放中间的杠铃模式”、“深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等;然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认真分析构建商业模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已经分好的团队(团队保持在6~10人左右)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当所有小组观点阐述完毕,教师总结点评,同时提出商业模式构建的4个视角和9个关键要素,为同学们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团队结合本团队的创业项目,讨论分析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身项目的讨论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式调研等形式认真制定项目的商业模式。该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新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控课堂让讨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因此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寓于过程之中的。对于创业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构建成果和意义,同时获得相应评价。

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效果检验就是有效性。要判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应确定评判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关联的技能和片段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发展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效果,创业基础教学根本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种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不断有机叠加,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自主或者协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再到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台风通过上台答辩展示给大家,同时能力相应提高。创业基础教育要纠正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是优秀学生行为,而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意识到培养,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从课程的出发点来看,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就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而不能通过知识二元论采取“刺激—反映”原理机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构建,形不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创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视角下创业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已得到了证明,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还需要具备其它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所要求的条件更苛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和高级伙伴,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对于创业基础教育来说,是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很好的尝试,创业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知识不具有专业性、但是要求知识的广泛性;教学过程没有教材,但要准备参考书;资料的查阅主要通过互联网,这些特点已经让创业教育具备了教学基础;任课教师只有广泛了解当前的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创业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成为真正义以上的创业导师。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需要开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创业者访谈等形式开展教学,只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创业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强化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深刻挖掘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从建构主义学习论出发,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采取情景再现、项目贯穿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在体验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刘灿德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映珊.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观的分析比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2]张玉平.关于建构主义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3]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7).

第4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作为最早被定义为社交软件的微信,因为高达7亿用户量的存在被商家看中,并利用该软件的不同功能使其成为产品的最佳流通渠道。微信朋友圈商家的从一开始企业方为了销量进行的各种尝试,到后期以个人创业为基调的商业模式运作,这一改变使得身边一些跟创业、销售完全不搭边的人,开始了在朋友圈的各种产品销售,从食物到电器,从内裤到钻石,从国内到海外代购。我们看到微信朋友圈微商的出现所形成了一股强大影响力,虽然其根由是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微信电商和其消费者一开始的信任机制。如果把微信的朋友圈看成一个零成本的店面,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这些微信微商们就可以利用朋友圈的交情进行近乎零成本的广告和基于朋友信任的交易模式。

对于微信朋友圈营销模式的发展,及对成为顾客的朋友的影响和反映机制研究,可以沿着“营销策略(外部刺激)---信任(个人特征)---购买倾向(反应)”的思路进行探讨,在刺激-反应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聚焦不同的营销策略(功能导向、信任导向、关系导向)对于朋友圈中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影响差异,以及信任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作为主要研究目的。

一、基于信任机制的微信电商

1.朋友圈信任度高于其他微商模式

虽然微信作为广泛的社交平台,但目前大多数人微信朋友圈的范围都为认识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抑或是通过朋友介绍的朋友,缺并不是一种完全以陌生交友方式为目的的社交平台,也不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营销网络平台。通过问卷调研和专业访谈的数据研究也表明,对微信朋友圈经销商的信任度高于其他微商的信任度,也间接证明了消费者对微信朋友圈产品的信任度显著高于陌生人销售产品的信任度。朋友圈商业模式信任机制形成源于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是以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不断扩展个体的社交网络。社交过程中的真实性可以消除用户的不信任感,使微信朋友圈的营销模式首先是基于真实社交种的信任纬度。

2.信任导向和关系导向营销策略均对购买倾向有正向作用

基于较高信任度的朋友圈微商营销消除了传统网络营销的弊端,比如不信任现象;在微信社会化媒体下的经销商和客户群体具有一致性、信任性,这为微信朋友圈营销的火爆流行创造了先决条件。朋友圈群体的一致性和信任性,更加有利于微商拥有良好的用户群体,及时而迅速的将自身发展、营销及企业核心理念传播给用户,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迫于现实交往中的社交压力,消费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从众心理”将使微信经销商与客户群体建立将更快更持久良好关系,这对消费者个体的影响更加深刻,可以最大程度的形成用户群和用户归属感。因此,信任导向和关系导向的营销策略,均会对微信朋友圈里用户的购买倾向有着正向推动作用。

3.基于信任机制的营销策略功能导向更强

建立在微信朋友圈基础上的渠道关系总体上是以相互信任为前提的,但信任的程度有差异,针对不同信任度的渠道关系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方式是渠道分类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朋友圈微信经销商可以根据现实社交中交往关系对用户群体进行信任度划分,依据低度信任、中度信任和高度信任等不同程度的信任关系,通过提供信用支持、信息共享、管理控制等方面不同的营销策略,使得朋友圈微商可以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受消费者信任、欢迎的营销活动,并以此建立针对不同信用度客户群体的功能导向营销。

4.基于信任机制下的低运营成本运营

在目前网上信任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微商通过网络营销平台培养和传递信任感是其核心内容。由于微信朋友圈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创业者本人或各企业通过微商在微信朋友圈营销中更快、更迅速的建立信任机制,这一渠道本身就使微信朋友圈比其他形式的微商有更便捷营销途径,使得其运营成本更低。

二、微信电商发展中的局限性

从上述观点看来,建立在信任机制下的微信电商具有信任度高的先决条件,但在日益增多的微信电商中也出现了一些缺陷:

1.缺乏流量引导机制

传统的PC互联网是一张密密麻麻相连的丝网,那么建立在朋友社交平台上的微信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孤岛”,虽然信任度会比其他电商平台高,但微信朋友圈的客户端与经销商之间并无明显的方式连接。也就是说,每一个微信号的产品和信息,都是和外界孤立的,只能够被少数关注者(或者是好友)看到。在PC互联网上大背景下诞生的淘宝等电商平台,由内到外都能看到很多有利于用户以最便捷的形式获取产品信息的技术。微信电商是基于完全不同的规则和玩法诞生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靠朋友间的信任机制来维护客户关系。到目前为止,微信并没有一个聚合所有商户的页面,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产品、店铺挖掘系统。对于新开的一家店铺来说,吸引客户和流量的手段非常缺乏,主要仍然依赖于外部的引流。

2.缺乏店铺信誉和比较机制

目前,微信小店并无类似淘宝的这种店铺评级机制,也无商品、店铺的评论功能。和PC互联网相比,孤立的情况让微信店铺的信息变得愈发不透明、不对等。一方面买家很难在不同的微信店铺之间进行比对,另一方面买家也很难对店铺本身的信誉、品质情况进行鉴定。微信电商在利益的促使下海量添加好友、暴力刷屏等极端手段,这些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买家会选择犹豫退缩,最终作出购物决定的人,要么基于对品牌的信赖,要么基于对朋友的信赖。这种购物行为,消费的是人级关系和品牌信誉,一旦产品有问题,店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

三、总结

第5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当前,这一存续已久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正在发生嬗变。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客户及利益相关方全流程参与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及价值实现诸环节,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和分享模式。

工业化时代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理论由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因较好地诠释了工业化生产模式中产业分工问题而备受业界认可,已经成为诸多企业的发展哲学。

“微笑曲线”将一条产业链分为三个区间,即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其中生产制造环节总是处在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于是,但凡可能,生产制造环节的厂商总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走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的两端。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占据着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的产业链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则被挤压在低利润区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走向产业链高端位置,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厂商们不息的梦想。

今天,伴随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消费意识更加个性化。无论是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还是营销与服务都必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者体验式的参与彻底颠覆了传统生产的垂直分工体系,“微笑曲线”的理论基础将不复存在。

“微笑曲线”走向全程协同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何为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等环节。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商业价值的创造和分享模式将重新解构。

“微笑曲线”分工模式下,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提供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然而,在全程协同模式下,企业、客户及各利益方互助式参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等环节,客户得到个性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企业获取了超额利润,构建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来看一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等环节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价值创造。当前互联网加速向“智能制造”领域渗透,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加快。通过生产设备网络化和生产系统智能化水平提升,构建基于真实客户需求(没有中间渠道)的生产组织体系,将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的个性化有机融合,推动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组织模式的重新解构。

价值传递。互联网正在突破价值传递环节的时间和空间束缚,减少甚至将消灭所有中间环节,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无缝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完美融合。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无一不是这一趋势下的创新例证。

第6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社会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困境;道路探索

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组织,但同纯粹的公益组织相比,经济性的经营行为是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同经济企业相比,经营目标的公益性又成为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社会企业这一种公益组织的新形态具有着突出功能与非凡价值。本文希望通过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探求其可持续发展需要跨越的障碍,此外结合理论与访谈资料对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经验性的建议。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的描述社会企业: “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如果说商业企业纯粹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企业则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为目标,投入市场竞争的大潮,通过经营活动产生利润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社会企业泛指依据企业战略组织,除采取私营部门的企业技巧外,也具有非营利组织的强烈社会使命的特质,其主要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②

而学者蔡宁(2012)认为社会企业“兼具企业经济性和非营利组织社会性的特征,是一种融合经济与社会两项指标的组织。”③

综合上述说法,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组织,但同纯粹的公益组织相比,经济性的经营行为是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同经济企业相比,经营目标的公益性又成为社会企业的突出特征。

二、发展困境

社会企业作为社会性与商业性的综合体,其以肩负意义深重的社会使命与创新式的商业模式解决思维而为人称道。然而,前行之路却不平坦,人才匮乏、组织发展、社会资源逐渐成为制约社会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1.身份困境

机构注册困境,社会企业合法化路径缺失。对于中国的社会企业,目前还没有明细的相应法规,他们只能遵循现有的法律框架。这给社会企业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同时也为他们在选择法定形态上提供了自由,供选的广泛形式包括商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和社会福利企业(SWE)等等。根据调查中66%的社会企业均注册为公司,20%为NGO,而其余14%则根本没有进行注册。

盈利资质质疑。社会企业除了传统慈善本源,还要将商业模式的架构纳入考虑,社会目标的解决和盈利模式的建立需要同时契合。因而在盈利分红上,社会企业一度被人污名化。行内人纷纷表示,为了一刀切永绝后患,社会企业最好在注册就是企业。④

2.商业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社会企业的产品依旧在慈善圈内打转,产品竞争力不强成为软肋。如何生产出可以经受市场检验、受到广大消费者真正认可的产品变得十分棘手,停留在原始的残疾人手工串珠、编织物制作等显然不行。而在产品营销阶段,暂时也没有可以媲美商业项目的传播推广显现,义卖模式也是目前社会企业的主要销售手段。总的来说,社会企业在市场中仍然处在边缘地位。

自我造血模式尚未建立。社会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依靠政府公益创投资金拨付为主,结合基金会资助、企业社会责任捐助为辅。没有大量资金的流动,不论是项目还是机构都很难迎来大的发展。资源短板导致项目创新不足。和公益领域类似,社会企业中项目的同质化现象仍然严重。资源的开拓与整合也是当下社会企业前行的十足路口,如何实现、什么样的资源可以满足都是需要深思的课题。

3.社会认同

民众对于公益慈善的态度仍旧没有革新。当下的社会公众,仍然处在红会信任危机的后遗症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企业作为带有商业特色的可持续公益模式为大众接受的难度,李亚鹏书院中国项目遭受质疑凸显社会企业的社会认同缺失。

劳动力市场的非主流。社会企业仍在发展期,员工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但好于公益组织平均水平。女性占了社会企业家的42%,社会企业中超过70%的劳动力均为女性,这一数据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匹配。

三、社会企业可持续道路探索

鉴于上述社会企业发展困境,本文收集整理相关组织发展理论、企业管理与访谈记录的经验性总结来探索社会企业的可持续道路。因为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公益组织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商业性企业的商业特点,企业管理理论也同样可以为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组织决策、社会资本这三点社会企业可持续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着稀缺性和不可转移性。技术是可能被取代的,而人力资源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⑤

如果社会企业要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发展。

某种人力资源的要能创造持久性竞争优势,必须是因为该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价值,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是异质的,而且必须有异质的劳动供给。

例如全球青年实践网络――CAPE利用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或华裔居民建立起了海内外的交流实践网络。组织中的骨干具有多国别、多专业、多年龄层次的特点。异质化的成员构成为组织业务的开拓提供了多样的思路与资源。组织发展后劲十足。

2.组织决策

环境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群生态学派,制度学派,权变理论, 演进理论, 生命周期或间断均衡理论都认可在环境与战略关系上, 环境起着主导作用⑥。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就要求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学学者西蒙提出决策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一个决策系统。在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决策。而战略选择理论认为组织不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组织同时有机会和能力去重新塑造环境以满足其自身的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对组织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社会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战略, 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来为组织谋求最有力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社会企业要实现自生的独立与可持续,就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公益性目标下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3.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迪厄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另外,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

只有积累起社会资本,才能使社会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条件与资源、更为稳健地应对市场风险。将社会企业市场运作与公益结合得更具持续性,就好像小苗成长为大树,生长出复杂庞大的根系,吸收范围更广的营养与水分,才能支撑强健的枝干。

四、建议

1.政策倡导力度加大

目前,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给予了很多鼓励与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而地方政府也积极建立起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我国社会组织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大多数的社会组织。现阶段的社会组织大多是私人性的,组织规模较小,为了节省成本,组织的财务“人事”日常工作一般由一人专管,实行家庭式管理,而组织内的普通工作人员通常没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组织管理⑦。而社会组织中属于社会企业类型的数量极少。社会企业这个社会组织中的后起之秀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制度学派强调组织受到环境影响。新制度主义特别强调了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迈耶认为组织行为以及组织形式都是由制度环境决定的。

而我国法律制度作为制度环境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还有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法律中一些重要内容的缺失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保证非营利组织能够在一个稳固和有灵活性的组织框架下开展活动,政府有必要在重新审视现行法规政策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其修正和完善,确保政府在法制环境下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宏观层面的有效监管。

另外,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概念并未普及。难以使民众参与到这项事业的建议或与之发生联系。政府进行文化建设时加强社会各界对文化的认识,能有力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升级改造

商业经营人才引进比例加大。社会企业除了传统慈善的本源,还要将商业模式的架构纳入考虑。因而,除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外,主流商界人才在社会企业中的人才结构中需要加大。只有对商业项目足够熟悉,才能对社会企业有一个好的操作。

与成熟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社会企业不再同于以往的公益组织,因而与企业的对接也不再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社会企业与成熟企业的共赢,实现社会企业项目更好的转型。

3.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培训项目的延伸。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为代表的人才建设项目为中国社会企业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英,也为中国的社会企业埋下一颗颗种子。社会企业家的诞生绝非几场培训可以一蹴而就,后续的平台搭建、深度孵化、资源对接都应及时跟进。

提高社会企业领域从业者的待遇。社会企业从业者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但好于公益组织平均水平。对于一个新的领域,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相同水平的工资待遇下,社会企业作为雇主单位的优势将得到大大体现。

引文注释

①赵萌.英国政府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企业战略.

②侯玲.发展的社会契机与机制[J].社会企业.

③蔡宁.社会企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

④胡小武.社会企业家的崛起[J].2013.

⑤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

⑥何铮,谭劲松,陆园园,组织环境与组织战略关系的文献综述及最新研究动态[J].

第7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在我看来,小哥的理想是:挣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花钱一样,它不是工作的全部目的。看似有些怪诞,看看世界上许多资本大鳄最后都把钱捐出去,似乎可以影影绰绰看到这种理想的影子。

在小哥眼里,善于挣钱和喜欢过清贫的生活是两回事,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不冲突。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但凡能生存下来,一定有其理由,也注定了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金钱。劳动创造价值,这就是金钱的魅力,也是人与人区别的一个项目。有些人善于挣钱,他是商人;有些人善于协调,他是政治家;有些人善于想象或有好嗓子善表演,他是艺术家;有些人善于辩证思维,他是哲学家;有些人天生好斗,他是战士……

士农工商学,胖瘦高低瞎,各个阶层各有其优劣,大家都在大自然里,陆地与海洋,按照一定的运营模式和规范,抓取着属于自己的物质,这就构成了社会。只要是劳动者,靠自己的实力挣钱,我们就要尊重他。生活与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直纠缠着人类,也造就了许多为之不停思辨的社会存在体。

无论何种人群,何种职业,哪个行业,都有其一定的生存之术,经济学上叫商业模式。它是一个企业(行业与组织)区别于另一个企业(行业与组织)的分水岭,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你所选择的竞争模式如果是大路货,就属于红海战略,你死我活;如果选择的是技术层面竞争,就可以走出血淋淋的残酷竞争,走向自己的蓝海。一个企业要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切企业存在的价值。不了解这一点,就不是企业从业人员;不掌握核心竞争力,人云亦云,照猫画虎,按图索骥,只能沦为乞丐,仰人鼻息,吃人家的残羹冷炙、苟延残喘。

第8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广告设计;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60-01

一、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由高职院校特点决定

高职院校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力量,当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课程改革由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决定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广告的解释是:“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影响舆论,博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希望的其他反应”。广告与媒体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伙伴。一个个性鲜明、一下子抓住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的广告,对受众而言是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对广告主而言是推介产品的最佳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更为广阔,包括微博、博客、SNS、BBS,等等,每个人接受信息的时间仅有几秒钟。广告设计是为市场服务的,新媒体的发展,企业已经开始微博营销,行政单位开始网络问政,对广告设计人才提出来更高更多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由广告设计人才需求决定

市场对广告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数量增多,需求岗位多样化。平面设计的需求依然占据绝大部分;二维动画师、影视广告制作人才岗位需求正旺;网络课件设计师等一些新型岗位也出现在人才招聘会上,充分了体现新媒体特色。

高职院校承担着社会就业的重任,新媒体的冲击,广告设计人才的非正常缺乏,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不仅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也要根据这些变化提高课程预见性,更要主抓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二、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设置要以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准,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的,体现时代感。

(一)重视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基础理论和广告设计技术课程。

没有艺术理论基础的广告设计,再美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旦新的传播渠道出现,依附着现有媒体而生的广告设计大楼便面临着坍塌危险。无论何时,无论何种专业,都要把基础理论匝实。除国家指定的公共基础课之外,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理论课程要设置与广告密切相关的艺术类基础、传播类基础、经济类基础。艺术类基础包括文学、设计史论、美学基础、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传播类基础方面,涵盖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基础、符号学、心理学、新闻学等;经济学基础,包括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经济法、广告法等。

广告设计专业技术主要课程由艺术类、技术类和专业能力训练组成。艺术类包括各类设计表现技法、审美艺术鉴赏能力等。技术类包括印刷工艺、广告设计、广告摄影、广告摄像、特效合成、多媒体制作、三维动画等。专业能力训练包括:广告设计人员必备的策划、创意、制作的表达能力训练。

(二)商业模拟实践教学

将商业模式引入教学当中来,是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压力环境,适应市场需求的第一步。具体做法如下:以班级或系为单位成立若干设计小团队,每次的团队由老师随机分配,每个团队细分为创意、策划、美术指导、设计师等职位。由老师给出设计主题,限时设计制作。设计完成后交流讨论,团队撰写实践报告,分析此次创作的优势和不足,以这种模拟设计部门的强迫式培养方式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创作能力。

(三)课程考评机制

高职院校成立课程考评小组,一方面对新课程在各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估,验证课程的内在品质和适应性,监督课程改革状况,不断改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辅导实验班教学工作,不断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关注市场动态,倾听时代强音,分析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完善课程考评机制,提高课程设置的预见性。

三、结论

以基础理论课程夯实广告设计之本,以商业模拟训练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以课程考评机制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设置预见性。总之,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适应社会,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第9篇: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引论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个应用领域,而且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服务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电子商务涉及现代商务运营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利用商务网站和互联网进行交易前准备、贸易的磋商、合同的签订以及资金的支付,利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记录商务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支持商务管理[1]。在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之际,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双创”战略如火如荼之际,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即是对本教学团队多年《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提炼总结。

1、课程建设背景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从EDI发展到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从PC端快速发展到移动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法律、社会和技术因素创造了一个高度竞争、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对新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工业的变革和融合,促进了其在农业、工业、军事、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高等院校里,电子商务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其建设与发展却落后于市场实践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理论性和技能性区分度不高;二是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教材内容严重跟不上电子商务实践的发展,例如直到现在还有教材在教如何网上购物等;三是课堂设计实践性差,未能抓住新一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造成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探索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2、课程定位

电子商务课程定位,一方面要与专业培养目标赋予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要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一致。

经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方法,具有“能说、会写、善算、实干”的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经管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

电子商务课程以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技术等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商业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为专业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应用实践平台和领域。

作为经管专业的平台课程,电子商务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主要应用为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交易、营销、支付、物流等商务应用,塑造学生的商业模式分析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模式创新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现代商务管理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业意识。

3、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二是有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属于比较年轻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课程,同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2]。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较多,范围广泛:交易、营销、物流、供应链、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社会法律等等,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区域特点、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要体系完整,重点突出。

经过多轮次教学实践,根据培养面向珠三角地区人才特点,选择以下四个部分作为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

1)电子商務信息流:涵盖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平台建站技术、EDI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交易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防火墙技术)等;

2)电子商务资金流:涵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电子金融等;

3)电子商务物流:涵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设计、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

4)电子商务商流:涵盖交易模式(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其他模式等)、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

4、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划分课程内容模块,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课时数,既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又要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在埃佛雷姆?特班等人著的《电子商务——管理与社交网络视角》中,将主要内容编排为电子商务与网络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战略与实施等五个部分。肯尼斯?劳登等人著的《电子商务——商务、技术、社会》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电子商务导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商务概念和社会问题、电子商务应用实务等四部分。戴夫?查菲等人著的《电子商务——战略、执行与实践》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概述篇、战略与应用篇、执行实践篇等三大部分,但本书概念和视角与《管理信息系统》更为接近。在清华大学覃征教授编著的《电子商务概论》中,分为基础篇、技术篇、管理篇、实践篇、案例篇、战略篇等六大部分,涉及内容更为全面。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结合以上著名《电子商务》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结合本校实际,按照电子商务体系框架(即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外部支撑环境)进行安排,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旨,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突出不同商业模式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在不同商务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应用设计。《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组织及课时安排(共32学时,30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教学,2课时进行总结)见下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数字原住民”的教学模式[3],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商业模式分析设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对电子商务概念、技术基础的掌握,讲授时结合周边生产生活实例,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模式。电子商务基础模块、信息流模块主要采用讲授法。

案例驱动教学法:对于商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和物流模块采用本方法,由教学团队精心挑选并编制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课前文献学习——引导问答思考——开放小组讨论——重点要点总结”为主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辨地分析和讨论,运用自身所学做出综合的判断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把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案例选择强调综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每一模块精选2-3个案例,其中1个案例作为课堂部分一以贯之,另1-2个案例作为课下学习扩充之用。

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在商流模块、信息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分别给出若干主题,创设情境,课堂上学生分组充分讨论、辩论,由老师组织进行适当的开放式探究,总结梳理,理清方向;课堂外由学生小组充分调查和讨论,形成结论,并制作PPT分享,提倡发散、变通、多维思考和认知。

翻转教学法:该方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网络讨论等形式提前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以问题辅导为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问题,这样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时间学习效率更高[4]。外部支撑环境模块采用翻转教学法,组织学生小组课外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得到深刻认识,课堂上的引导使得学生思考讨论形成共识,再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解决路径。

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设适宜“数字原住民”交流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PPT、实践指导、案例资源、音视频资源,供课外学习之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为学生提供共同的讨论社区,解决学生常见问题,开展热门话题讨论,重点案例自制征集,让学生和老师共建网络学习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经过若干年的课程建设,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深入,形成体系,并编写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改进,基本契合“数字原住民”学习特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明显提升,参加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取得了不俗成绩。

参开文献: 

[1] 田艳.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 郑丽. 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10):31-35. 

[3] 吴清列.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 中国大学教育,2015,2:37-41. 

[4] 李绩才.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17,6:107-108. 

作者简介: 

王二威,讲师,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主要从事决策方法、信息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