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班分类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我们通过小班化的教学实践,证实了这一观点,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困难学生也可以抬起头来,运用小班化教学不断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93-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数学经过近2年来的课堂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此,就如何搞好小班化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谈点肤浅的感受。
一、加强理论修养,提升认知水平
我们学校坚持以理论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着力点,以十精神和巫山县关于教育强县的相关要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为目标,认真践行“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小班化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加充分地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扎实推进小班化教学在数学领域中的运用。
二、关心热爱学生,实施特殊奖励
1、强化目标。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不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包括:一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科地掌握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三是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
我们实施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又促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人正常交往,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从生活中来,而又服务于生活,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2、落实多元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我们在实施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中,倡导“尊重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师生在数学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我们搞小班化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实现了分类教学,充分了体现小班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和本质特征。
3、实施以学定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我们数学课程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实行了“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以学的特点、规律(如概念学习规律、记忆与遗忘规律、学习迁移规律等)以及学的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渗透了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
4、优化教学方法。教虽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上课不照搬教案,课堂上数学组的教师能走下舞台,走进学生,贴近学生。
5、力求手段多样。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它在教学上的应用与开发已被广泛重视,它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所显示的巨大作用已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因此,恰当地、充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不断开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课题,并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与手段的深刻变革,推进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三、搞好引领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学校的数学组从2012年3月以来,一是认真学习研读小班化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模式,掌握其操作要领,领悟其变通方法;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学习基本模式要和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及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并做到灵活运用;三是加强对小班化基本操作模式的研讨,组织优秀教师根据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实施备课,设计教案,上研讨课,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基本模式。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裘薇(1976-),女,浙江临安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朱群志(1972-),男,浙江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105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62-02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一门学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和热能工程有关的课程。工程热力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学生日后从事热能利用、热设计、热管理和热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上海电力学院先后开设了“热动卓越工程师班”、“电厂自动控制”、“电厂测控”、“电厂核电”新专业和获得了“热能工程”硕士点的授予权。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及“085工程”的需要,教师除了继续承担“热动专业”的“工程热力学”教学任务外,还将面向“电专业”和研究生开设不同层次内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能正确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和计算。教学方向定位于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将工程热力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教学,并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结合实验与专业课程,进行完整、系统的教学。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服务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工程热力学”课程的逻辑性很强,各部分内容又交叉渗透,一环扣一环,而且概念抽象,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较好又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理解教学思路。通过开展多次教师试讲活动,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要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基础课不只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专业的学习服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眼光远、层次高、后劲足。教学上需要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注意将教学内容及习题的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难度太大的习题,会过度加大学生的负担,不提倡作为作业而布置。教学中需要清楚讲述知识点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争取用一条主线将各章节的内容穿起来,避免对知识点的孤立讲授,避免学生孤立地理解知识。教学中需要介绍本学科在工业、民用及高新技术领域的一些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以往学生反映“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和作功能力损失”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举一个工程实例:大气环境温度为-10℃,为保持计算机房内20℃,需每小时向机房供热7500kJ。若采用三种方式供热:(1)电热器;(2)电动机带动热泵;(3)温度为80℃的热水供暖,让学生分析三种情况的熵增和作功能力损失。使用这种工程例子好处是:学生接触的概念和原理不再枯燥空洞,而是富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同时从实例的比较中,学生自己也可领悟出一个道理:对能量应从量和质两方面综合评价,才能真正找到节能途径。
讲述教材内容和工程实践有机联系。例如:制冷循环的原理与制冷装置、冷藏库、家用空调、电冰箱的联系,湿空气的相关知识在空气调节、电厂冷却塔中的应用,郎肯循环与火力发电厂实际循环等。通过介绍这种内在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在实际中运用。
改变以往全部由教师做习题点评的方式,请学生上讲台讲演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评判和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对比分析,最后达到“明辩是非”。教学实验表明:采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解题方法明显增多,有些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当活跃。
鼓励同学撰写生活中应用工程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指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热力学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构思的创新性。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热力学的方法,引起对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学素质,并且学生与老师互动、老师通过课外指导来因材施教。在2009年的试验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撰写了相关论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 小班化 分层教学 如何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8-02
一、前言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且综合分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应用模糊教学的策略,将班级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在短期内是稳定的,但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下,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设计不同的家教学目标和分层的教案,进行分层施教、安排分层练习、实施分层指导、采取分层评价,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学龄儿童数量也在不断萎缩,很多农村小学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只能实施小班化教学。
二、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力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分层教学是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方面教师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小学教师的人文情怀。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获得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空间资源等多方面的教育实惠。教师可以随时调节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及时跟进他们的学生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展示、发言和练习的机会,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全方面的提升。
三、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以往的大班集中教学中,教室前排的学生往往只能在老师面前吸粉笔末,而教师后排的学生则是后背贴墙。到了夏天,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大蒸笼,而到了冬天教师内的空气则变得浑浊不堪,这些问题都大大影响的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实施了小班化分层教学后,教师可以有效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教室空间来进行学习环境设计,为学生创建活泼、愉悦、亲切、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都会大大增强。
四、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1.怎样对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之间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如何对学生合理分层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弄清他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积极性、意志力、爱好和兴趣、学习态度、道德水准、心里状况、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自我检验、书写速度、阅读能力、拟定计划、抓重点)等。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家庭居住条件、课外活动条件、工作和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等。对此,我国有些实验学校也曾做过有价值的探索。比如,上海的一些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就对学生展开了调查,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日常爱好、学习兴趣、家长对于参与子女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家里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所花费的时间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校采用了两者方法:首先是进行全面的家访,进而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习在家里的状态。其次是开展摸底调查,进而了解学生各种学习状况。在进行农村小班化分层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以上标准来进行实际调查。
对于农村小学,具体可以调查学生的这几个方面情况:第一点,家庭情况,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父母是否进城打工;第二点,年龄,年龄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学校中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些着显著的思维差异,教师不能够揠苗助长,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第三点,学生的特长都有区别,有的作文写得好、有的英语讲得好;有的特别擅长数学;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除了以上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快乐的学习,从“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自己想学”。总而言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才可以确保分层教学的效果。
2.设计个性化的学案
这里所说的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等特点,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制定的学生学生学习方案。“学案”的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材内容,使其构建知识体系并且进行自主探究的重要媒介,是连接教与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农村小班化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设计“个性化的学案”,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并且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反馈,及时修改“个性化学案”。普通的学案和“个性化学案”存在以下几点区别:第一点,前者面向的全体学生,对学生有着统一的要求;而后者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上的要求都不同。第二点,教师应用普通的学案只能收到共性的反馈;而应用了“个性化学案”则可以收到不同层次的反馈。
3.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可以分为:教学方式分层、课后作业分层以及课后辅导分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困生想学习,还要让优等生学得好、学的满足,可以将每节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可以进行共性问题的讲解,即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统一授课,而后利用第二部分实践开展分层教学,对于普通学生和优等生,教师指导他们根据“个性化学案”进行学习。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在辅导中,教师需要适当的降低问题难度,并且将问题充分具体化,让他们逐渐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需要进行分层提问,对于普通学生要提出直观性和灵活性一般的问题,对于优等生,要提出具有较强应用型、综合性、灵活性和难度都比较强的问题。对于学困生,则需要提升简单、直接的基础教材问题。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把作业分成以下两类:基础作业、必做作业、选做作业。基础作业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做的,普通学生还需要做必做作业,优等生则需要做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在分层考试中,教师需要将试卷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都是基础题,占六成。第二部分是分层的进阶题目,占四成。普通学生和优等生可以选择综合应用的题目,而学困生可以选择其中简单应用的题目。教师在学习评价中也需要分层,对于优等生要具有严格和高标准的要求,让他们更好的发展。对于普通学生则需要多多鼓励,并且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对于学困生,教师更需要鼓励和表扬,认可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学生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和关注,进而提升了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爱学、乐学并且知道如何学。
结语:综上所诉,小班化分层教育的实施不能只有学生数量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改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为班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自我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力求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最合适的教育,这不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 陈月霞.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16-17.
[2] 石阿敏.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02):65-6.
[3] 倪习龙.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及其理论思考[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2):101-102.
[4] 杨勇,宗树兴.农村小学推广小班化教育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36-37.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阶梯课。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上好病理实验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要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丰富病理实验教学资源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不断丰富病理教学资源。我们学校病理学实验室配置了显微摄像闭路电视系统,实验开始,可以播放教学录像片,复习与实验相关病理学理论,并且可以把教学切片经显微摄像输入电视,教师辅导学生边看边听。形态学教学,如果只靠口头讲,学生还是不认识病变。随着教学现代化手段
的应用,边讲边看,大大提高了实验质量,受到学生的欢迎。
2 上好病理实验课,必须不断丰富病理学教学资源
多年来我们坚持从日常病理外检、尸检的标本中,并且自己动手,制作有机玻璃标本缸,标本制成教学标本,目前总计已达1100余件大体标本,造出典型病变蜡块,制病理教学切片,达到病理教学切片学生人手一盒,教师辅导后,学生自己观察,找出典型病变,并完成课堂作业。为辅导学生对病变特点辨认,我们已从教学切片中选择典型图像,经拍摄制成《彩色病理图册》,对每种病变或疾病拍有低或中、高图像,并注有文字说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为上好病理实验课提供了根本保证。
3 严格实验程序,加强实验课指导
3.1 教师要思想上重视实验课,课前学好实验授课教案,确定实验内容、目标及实验步骤,并且提前将教学标本、切片等教学资源挑选准备好,检查实验设备,做到万无一失。
3.2 多年来,我们坚持分小班,有2名教师辅导实验,每小班20余名同学,便于教师指导,随时解答实验中碰到的问题。
3.3 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序:(1)组织教学,指出实验主要内容及目标。(2)观看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教学示相片(可灵活掌握、复习与实验有关理论或组织病例讨论)。(3)分小班辅导病理大体标本,辅导教师指出病变标本的特征,启发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病变,联系临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切片辅导,利用显微摄像系统或多媒体投影设备,边观察教学切片边讲解组织学特点,指出观察重点,布置课堂作业。(5)学生自己观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6)课堂小结,总结实验基本情况,表扬好的同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或意见。(7)完成课堂实验资源的使用检查及登记,整理好实验室卫生及善后工作。
4 加强合作探索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将来进行医学研究打好基础。例如,在炎症实验过程中,可以分发给学生不同的组织切片,让学生分别从显微镜下找到不同种类的炎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再让他们彼此进行互相比对,最终熟悉各种炎细胞的形态。
5 掌握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引领开展问题研究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面对保教工作的千头万绪,往往束手无策:家长接送环节,不知道怎么和家长沟通,导致家长怀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宝宝;集中教育活动时很难组织好幼儿,往往摁下葫芦起来瓢,难以达到活动目标;碰到特殊的幼儿、难缠的家长更是不知所措……为此,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困惑、委屈。
这时候,年轻教师最需要扶一把。既然帮助就要切中要害、雪中送炭。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开展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有两个:你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本学期你最想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是什么?通过对问题进行梳理,第一年我们归纳了6个问题:特殊幼儿如何教育,幼儿家长怎么沟通,怎样做好家长工作,怎样组织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活动,科学活动怎样设计与开展。从梳理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教师困惑最多的是幼儿的组织与管理。我们把这6个问题变成了6个研究课题,指定骨干教师来牵头负责这些课题。比如特殊幼儿的教育,我们指定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来负责,她首先围绕特殊幼儿的分类及其心理、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特殊幼儿的家园沟通等开展了系列讲座,然后通过召开案例分析会把自己班级的案例放到分析会上让大家来讨论、支着儿,最后通过写教育笔记的形式形成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家长工作重要而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使工作变得被动。我们园里的一名教师却能和每一届幼儿家长都处得像朋友一样,良好的家园关系一直是我们园里的标杆。确立课题后,这位老师对自己十几年来的家长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跟年轻教师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做好家长工作。这种直接经验的传授和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和年轻教师的工作达到了无缝对接,很受年轻教师欢迎,较快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二、主动开展问题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教研活动,有的年轻教师已经不满足于在引领下开展研究,自主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把学期初梳理出来的问题,也转化成6个研究课题: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问题儿童的教育与家园沟通,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语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们从梳理出来的问题欣慰地看到,老师们的视角开始从幼儿的组织与管理转向了课程,说明他们对事无具细的幼儿管理已经能驾驭了。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公示,让年轻教师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这其实对他们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查阅资料,撰写讲座稿。为了配合讲座,幼儿园一方面分批次安排他们外出接受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听课活动。陆陆续续地,我园已经有7位年轻老师主持了讲座。实践证明,这个教研模式是老师们最喜欢的,也是促进他们成长最快的方法之一。老师们之所以对此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是因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我探索的就是我需要的”。
三、聚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历练后,应该让年轻教师们更多地关注课程。于是,我们开始把教研的重点转向课程的研究。
我们首先开展了同题赛课活动,让年轻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议课,深入理解幼儿发展与课程的和谐统一。今年3月份,两个分园联动,围绕绘本阅读开展同题赛课活动。赛课之前,幼儿园邀请南京的张歌老师来园做绘本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以儿童的视角研读绘本,挖掘绘本的内涵,帮助教师理解绘本环衬对主题的升华作用等。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绘本的魅力正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引领幼儿从图画走进立体的故事世界才是有效的指导。我们还注重引领年轻教师开发课程。在围绕主题活动开发课程方面,我们在今年春天开展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大主题下分设了若干个小主题:“寻找春天”“我眼里的春天”“放风筝”“春天里的种植”等。活动前期,我们召开了沟通交流会,让年轻教师们领会活动的目标、要领,达成共识。会后年级组编写活动方案,上交给业务主任审阅、修改,然后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其中“风筝节”是小班的得意之作。他们设计了四个板块:亲子参观风筝知识展板、风筝主题教育活动、亲子装扮风筝、亲子放风筝。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了解了风筝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亲子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此次活动,年轻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课程就在孩子们的生活里。
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把视角转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秀美山川等更广阔的领域来开发课程。我们林州每年都要举办滑翔伞比赛,其中还有一些是国际性比赛,孩子们对滑翔伞运动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让年轻教师围绕这一题材设计教育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为:体育活动“滑翔伞运动”,科学活动“滑翔伞”,美术活动“五彩滑翔伞”,延伸活动“参观滑翔伞俱乐部”。然后,小、中、大年级组设计各自的活动教案。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就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设计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这是提升年轻教师驾驭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案编写好后选定教师执教,再评议、修改。这些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向教育教学的深水区发展,实现成为优秀教师的第一次蜕变。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几年多啦!在去年的一年里,我学习到了很多。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细小的,但却是很有好处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110月19日上午,多功能厅热闹非凡,原来小博士幼儿园举行了一次“拷贝式教学”活动,分别由陈超老师执教的大班科学活动《撒花片》与谢晓燕老师执教的中班数学活动《生日活动》,课堂有趣生动,不仅吸引了幼儿,连听课的老师都认真听着。
1、在幼儿操作环节中,让幼儿撒花片时,可具体介绍下如何撒花片,这样,方便幼儿更快的撒好花片并做记录。
2、教师在记录幼儿的操作时,可以采用有规则的方法,如每个题目中,第一个格子中可用红色笔,第二个格子用蓝色笔,幼儿能清楚的看清。
3、量词不够规范,如花片应该用“片”来统一。
4、在第四环节,没有直接提问:“5片花片可用几种方法表示”,而是用“一共可分几次?”前面的提问更合理。
课堂有趣生动,不仅吸引了幼儿,更吸引了听课的老师们。
陈老师执教的大班科学《撒花片》活动,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教案与设计很详细,教具准备得很充分、齐全。教态亲切和蔼,深深吸引幼儿,与幼儿走得很亲近。在教案的设计意图上写得很完整。时间的把握上还可以。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在幼儿操作环节中,让幼儿撒花片时,可具体介绍下如何撒花片,这样,方便幼儿更快的撒好花片并做记录。
2、教师在记录幼儿的操作时,可以采用有规则的方法,如每个题目中,第一个格子中可用红色笔,第二个格子用蓝色笔,幼儿能清楚的看清。
3、量词不够规范,如花片应该用“片”来统一。
4、在第四环节,没有直接提问:“5片花片可用几种方法表示”,而是用“一共可分几次?”前面的提问更合理。
谢老师执教的中班数学《生日礼物》活动,教学时教案思路清晰,特别是刚开始部分,幼儿很感兴趣,步步设下悬疑,来引出下文。在教具的准备上准备充分,特别是幼儿操作时的小贺卡做得很精致。印章准备了幼儿喜欢的喜洋洋,更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不足之处:
1、在第二环节,教师总结时,采用“我送___你”的句式,其实这个在之前环节可引导幼儿说一说,来巩固新授。
2、在操作盖印章与送贴纸时,操作要求不够清楚,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及时完成任务。
盖印章的方法也可跟幼儿说一说。方便印章看起来更清楚。
3、在展示幼儿成果时,可展示在黑板上。
4、在给派派贴星星时,为了方便幼儿数星星数量,教师示范时可贴两行星星。
本次的两堂拷贝式教学,两位老师都认真备课,提前做好课前准备,都非常认真。因此,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一面。陈老师在让幼儿撒花片的同时,积极引导幼儿,使幼儿的操作顺利进行,从而懂得5的分成。谢老师的教学,整个过程思路清晰,问题步步悬疑,激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在操作中非常积极。这次的活动,使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同样也为自己的听课、评课能力,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2此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其认知规律,活动目标简洁明了,活动准备充分,活动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选材的生活性;材料的形象性;方法的游戏性;内容的整合性;过程的自主性。整个活动环环紧扣,层次清晰,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一,选材贴近生活,声音在我们周围到处都能听到,小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又比较敏感,活动中的瓶又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以收集的塑料药瓶,教师在选择让瓶宝宝唱歌的材料时,又考虑到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玻璃球、黄豆、沙、小纸屑,发出的声音也非常生活化,如“沙沙沙”、“哗啦啦”、“唆唆唆”、“库罗罗”生动形象,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
二,材料考虑了形象性,教师从小班幼儿思维形象性特点出发,把瓶装饰成一个个可爱的娃娃形象,瓶盖就是宝宝的帽子,放材料时教师特意准备了小勺,引导幼儿给瓶宝宝喂一勺,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方法注重了游戏性,整个活动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猜一猜、学一学、摇一摇,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贯穿,让幼儿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育理念;
四,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虽然是一个科学活动,但在活动中,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渗透,互相整合,如拧开和拧紧瓶盖是生活内容,而模仿各种材料摇晃后发出的声音,巧妙地引导幼儿学习了响声词。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发现、自主实践、自主探索、自主表达、自主表演,如活动最后表演《大雨小雨》前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大雨声音响,小雨声音轻,而是通过提问:“大雨唱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小雨呢?”,来启发孩子思考,整个活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进行启发引导,使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充满好奇,大胆表述,大方表演,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3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三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所以我们各班级在每个活动前后的环节衔接很乱,幼儿常常在班内追跑打闹,教师要一刻也不能闲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体的喝水,集体的上厕,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没有自主的空间。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这样一来,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看、可以说、可以玩,多了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两节活动课间的环节就显得顺畅多了。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如上阅读活动,就放一张书的图片和一张小椅子的图片,幼儿一看就知道老师需要他们搬椅子到上阅读的地方上课。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做到让幼儿预知下面的活动,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幼儿从小学会有计划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时间,形成有序做事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很有帮助。
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4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实践证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在大人眼里认为讲也讲了,做也做了,还算教的仔细,但由于小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好象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让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就便于幼儿的掌握。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只能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二、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第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式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考还严重束缚着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以形成这样的共识:数学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学生计算、解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会做人;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不仅仅是看学生读了多少书,而凭一张试卷决定,而是取决学生知识吸收、内化的程度及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合理的小学数学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为多种考查形式(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相对评价为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水平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反应、作业状况等方面入手,强化日常评价,评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效果,再结合考试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实现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幼儿园教学心得范文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必将带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一系列革新,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幼儿园组织的学习,领会了《纲要》的基本思想,掌握《纳要》的基本内容,以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一、突破传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教育部基础局副局长朱慕菊所说:“变化是全方位的,但观念的变化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深刻的。”我觉得《纲要》在以下传统观念中有所突破。
1、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在传统幼儿教育中,我们往往把幼儿视作是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这些要求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2、传统教师观的突破
在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方案的设计者、执行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是幼儿生活的看护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的教师观引发出新的师幼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教师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促进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
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2-02
一、引言
上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开始谋求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著名的博伊报告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本科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使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成为标准”是博伊委员会提出的首条对策。其主旨是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文化转化为把学生作为知识探索者的文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和985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在本世纪初也提出了基于上述21世纪新教学理念的“三元结合”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构建学生自主、教师主导下的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我校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面向交通运输大平台,包括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工程、港航工程等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交通土木工程界输送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但很多仍然缺乏探究性和创新精神,已无法适应新世纪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挑战。《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组的教师们也越来越感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工作。针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形式改革等三个方面开展“启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是研究型教案和多彩课型的设计。教师们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重新设计了课程授课方式,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充分体现一种从因到果的探究理念,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型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圬工结构和钢结构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其中大量的设计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都是来源于工程的半经验半理论的成果,即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而出的。在教案的改革中,我们针对每个重要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各具特色的教案,展示各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和场景,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当前所采用的结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材料和施工方法等的来历和进步,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原创者的尊重和崇敬,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学们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应以创新论英雄,而不能只满足于规模、尺度和速度的超越。多彩的课型设计包括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如问答、讨论、演练、案例和演讲等。对于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授课采用大班形式,并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各种题目开展专题演讲;对于习题的讲解分析则采用问答和讨论式的小班授课形式;对于课程设计的辅导也采用案例分析式的小班授课形式。上述的专题演讲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咨询与选题、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和做大会演讲。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给出研究报告主题供学生选择,召开2~3次咨询会,向学生介绍这些研究主题的基本情况,回答学生的提问,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按兴趣选择题目,自由组合4~5人为一个研究小组开展后续工作。通过这一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在合作性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了如何提出好的问题,掌握了基本的文献研究技能和如何进行逻辑思考与清楚地写作和严谨的表达。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是以发展新知识为特征和骄傲,应使学生充分地利用其资源,而不仅限于科研。因此,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采取了开放式多类型的试验形式,让学生不受实验室、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所有实验项目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等四类,且后三类实验项目占总实验项目的50%以上,且实验项目的主题随学科的科研发展而不断更新。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验具有实验内容和对实验环境要求方面的“开放内禀性”;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和对实验环境要求方面的“开放内禀性”;探究性实验在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指导、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等方面均具有“开放内禀性”。所有实验教学实施中始终贯彻的三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除课程实验环节外,还注重将探究学习贯穿课程前期的专业认识实习和课程后期的桥梁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处处给学生提供在合作性环境中探究的学习机会,除了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考习惯,掌握通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问题的工具。
四、考核形式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笔试是重要的形式,这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标准,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包括学生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课内外活动都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各种实践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最终的考核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
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经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紧紧抓住“要在发展知识和传播知识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这个支点,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符合东南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殊使命和师生特点,已初步形成能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2]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4]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
[5]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
[6]叶志明,宋少沪,汪德江,等.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J].中国大学教育,2006,(8).
关键词:大班额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师资建设;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15-03
在全市积极开展“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教改活动中,2012年邯郸市教科所在磁县实验小学召开了教科研基地校总结会,会上提出了年度的研讨重点是“大班额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这个选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它确实是各基地校最关注的问题和最不好解决的难题。高效课堂首先是有效课堂,所谓有效课堂必须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达到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而各基地校都是各地的热点学校,都存在人数超多的现象,所以,如何解决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如何正确把握有效教学时间,做到不拖堂,不吃夹生饭,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创建新课堂活动开展两年来,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将我校“大班额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做法与大家交流,敬请指导。
一、学习小组建设是基础――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
小组合作是“新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主要手段,抓好小组建设是“大班额”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在小组建设方面,要求做到三点: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学科基础、个性特征等因素,合理划分的6~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兼顾各个学科,统筹各类学生,便于相互交流,相互辅导,共同提高,组与组要均衡,有利于公平竞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定期选拔培训小组长
选拔任用合格的小组长,是小组建设的关键,他们既是小组学习的带头人,更是老师的小助手,他们既能管理小组学习、纪律,又能辅导各学科功课,用好小组长就等于将几十人的大班教学变成了面向几个人的小班指导。小组长通过竞选的形式,每月轮换一次,每月培训一次。竞选轮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培训是为了让小组长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开展工作。通过小组长的选拔和使用,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做好小组的科学管理
科学合理组建好学习小组,就等于实现了小班化教学,但其管理运转十分重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强化管理:一是定期反思,每天上午班主任要提前10分钟进课堂,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前一天班内的学习情况,安排部署调整当天的学习任务,作到适时指导、跟踪改进;二是定期评议,每个月根据平时课堂学习评价、学科发展导向,学习状态等,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价,选出优秀小组、星级小组上墙表彰,促进各小组的竞争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科学指导,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如何交流、如何展示、如何倾听,让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更大程度上做到还学生以最多的课堂学习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课堂学习空间。
二、师资建设是根本――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新课堂需要教师少讲、精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准的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近年来一直坚持在做。
第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促进教师全面学习。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听课、讲座,现场指导教师授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②实行家长开放日,每周四上午让家长走进教室听课、评价,监督促进教师授课,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③组织教师到外县、外市名校学习取经,到县内学校进行交流研讨,了解教改信息,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第二,组织大型论坛,促进教师能力升华。从2011年开始我校连续组织专项论坛,如:小组建设论坛;综合性、总结性论坛;“再看新课堂”;以教师当学生、领导当教师的“角色转换式”等专题性论坛七届,联盟校互助式论坛两届。一方面使教师把日常教学所得进行总结,以相互借鉴,另一方面使教师教学理念得以转变,有力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三,实施名师工程,打造优秀教师团队。①实施“258”建设工程(每年评选2个名师,5个学科带头人,8个教学能手),培养一批有先进教学思想,较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②实施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促进中年教师的思想更新,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的同步发展。③实施“三考一赛”工程,每学期举行“三考一赛”活动。“三考”即:教师“三笔字”考试,新课标考试,教师所教学科教材知识内容考试;“一赛”即教师基本功素养大赛。此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综合素质。④落实“有奖读书”工程,建立学习机制,设立奖励基金,让教师每学期必须自由选择购买教辅用书、教研用书、进修用书等100多元,并且每学年结合学生评选读书小博士的机会,评选教师读书状元加以奖励,进一步促进教师更好地学习,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内涵。
三、教育科研是动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校本着“立足校‘本’,做‘大’教研”的教研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构建了“延伸教研层面,拓展教研内涵”的“大”教研网络,打破原来教研仅限于教学研究的局限,不仅将教研活动扩展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更将教研活动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建立了“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更多更好地培养优秀教师。形成了“理论学习――问题学习――实践研究――运用反思――总结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使校本研究落到实处,真正为教学服务。
(一)深度研究,做“大”教研文章
教研是促进教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以创办“名校”为目标,从“教研”上大做文章,除了深挖其内涵外,对教研的外延进行扩展,除了要求教师研究教学问题外,德育、后勤、安全、卫生、生活服务等相关科室、相关人员都成立自己的研究组织,设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立足教学,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在时间和形式上做到:既有每月定期组织的专题研究,又有每日随机开展的课前研究;既有理论指导性的主题研究,又有一课一例的实践性“小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扎实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所以,我校目前不仅有国家、省、市、校级的教学研究课题,也有探索办学、后勤、服务、养成教育、安全管理等教育保障性课题。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着眼发展,做“强”联盟校交流
通过名师带动,培养各校学科骨干,与联盟校共同组成了“骨干教师指导团”、“相关学科共同体”,形成了一种“同研究、共进步、齐提高、大发展”的研究格局,使整个教师团队得以整体提高。通过区域学科连片教研,互相交流,深入研讨,以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2011年我校就与县内外多所学校组织教研共同体,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研究。在2012年,我们又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与新北关、更乐、神头、西戌、偏店等10余所学校缔结联盟,并举办了大型联盟校启动仪式,制定了一系列联盟校交流机制,并按步骤进行活动,仅一个学期就开展了“问题研讨”、“课例研讨”、“示范交流”、“联盟校论坛”等活动10余次,参与人员达400余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发挥了我校教科研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我校各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更大幅度地提升了联盟校共同体的办学水平,促进了均衡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精心备课,提高课堂实效
班级人数众多使教师辅导跟不上,就会影响教学成绩。所以大班额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证在有效时间内的整体授课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坚持的原则是:通案引领,个案创新。所以,我校第一是抓通案编写,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确定通案――二次备课、补充个案。具体做法是:①在每学期开学前,拿出一周时间,将新学期的教学通案全部编写出来发至教师手中;②科任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对通案进行微调和补充,形成个案,做为教学方案使用。一节合格的教案形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读教材,按年级学科每个教师负责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认真熟读每一课,了解教材内容,熟读新课标和教学参考书,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大致编写一个教案初稿;第二步是小组研讨,以年级学科召开研讨会,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解,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第三步是完善定稿,主备教师将经过交流研讨的方案再反复推敲,形成定稿,编印分发。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营养专业;临床营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274-02
医学营养专业培养能对人体营养状况及膳食营养进行评价、管理和指导;开展预防与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饮食营养指导工作;具备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能力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临床营养学是研究营养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与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C.CLang-dell教授于1920年提出,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 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
我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相对于传统医学类专业,营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工作内容方面的多种可能抱有很大程度的新奇与迷惘,基于这种形势,如何结合现代健康产业工作形式灵活而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师生的共同愿望。临床营养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社会应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积累经验。
一、对象
授课对象为我校医学营养专业专科生共38名,其中2012级22名学生,2013级16名学生。采用5~6人一小组。
二、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按下列步骤完成。
1.选择案例及编写教案。营养专业《临床营养学》的教学理论课有64学时。为了保证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案例教学的重点放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章节。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主要侧重于临床实践,通过营养治疗改善疾病状况或延缓病情进展的代表性疾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章节随堂列出一些小而经典的案例,如基础营养部分,和学生一起用5~10分钟初步探讨,如在脂肪的吸收与代谢一节给出一个小案例,“某中年妇女拿着某品牌左旋肉碱向你询问该产品减肥的机制,你怎么解释?”[3]
2.学生的分组和准备。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各组分别自定组长和记录员。教师每次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在授课前提供给学生,讲明本次课的要求与任务,要求学生不仅提前了解案例,还应到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3.案例分析与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步骤。课堂讨论是否成功决定能否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的展开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骨质软化症为例,因本校处于郊区,位置较偏僻,周围很多45~50岁的女性村民走路时呈现明显的“鸭步”,学生出入校园时很容易发现此类案例,且因本专业属于小班授课,容易互动,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余时间与附近村民交流沟通,请两名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村民到课堂现身说法,结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指标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对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有切实意义。
问题:(1)根据患者症状及指标列出营养诊断。(2)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存在的营养问题。(3)分析患者患病原因。(4)分析患者的膳食模式与日常活动规律。(5)询问患者同家族相仿年纪其他女性是否有类似症状,如没有则询问并分析其他人群膳食模式及活动规律。(6)询问家庭对此类疾病的知识了解程度。(7)促进与抑制钙吸收利用的因素有哪些?理解并掌握促进与妨碍钙吸收的因素,制定骨质软化病的防治策略。
要求:每组推荐两名同学从不同方面现场做预防骨质软化症的宣教,时长共20分钟左右。
4.教学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的协调合作程度、资料准备情况、思维的连贯性等项目。
分析结果如下。
三、成绩分配
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期末成绩,二是平时讨论分,各占期末总成绩的45%。评分时主要考虑该学生参加讨论态度是否积极,逻辑思维是否严谨合理,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名学生课程结业前需要设计一个常见营养缺乏病的案例,并附有宣教等内容,此项内容占总成绩的10%。这为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合格的营养师打好坚实基础。
四、讨论
尽管文献中曾提到不少案例教学法在不同课程的应用,但大多是护理专业的临床营养学课程或预防医学专业的食品卫生学课程,专业不同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接触到的一般是出现临床症状而入院的患者,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已发病的患者进行营养护理及愈后营养教育;预防医学毕业生面对的主要是未入院的亚健康人群如何进行预防;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则需同时面对社会亚健康人群及临床有症状患者,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预防宣教能力,同时必须对临床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充分掌握,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及时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还要与时俱进,适时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从社会实际中找到适宜教学的教案[4]。
在本次教改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缺乏归纳综合能力,因此课程结束后教师的分析点评不能忽视。(2)教学实施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前准备,这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学期确实会遇到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通过两轮案例教学法的尝试,我们认为大部分内容可行。经典的案例、合理的课程设计、紧凑的课堂组织、良好的教师导向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因素。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实案例资料库、精心编写案例,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并逐步完善配套的教学和评价制度,全面推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Angelopoulos P,Kourlaba G,Kondaki K,et al.Assessing children’s diet quality in crete based on healthy eating index:the children study[J].Eur J Clin Nutr,2009,63(8):964-969.
[2]范宏英,龙北国,万成松,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749-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