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音乐差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戌林海.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刘道伍. 汉英文化对比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池州师专学报,2001
音乐性 文化差异 童真 直译 意译
目前,我国翻译界对儿童诗的翻译研究工作还主要集中在英语儿童诗的翻译。对中国儿童诗的翻译和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从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中、英儿童诗翻译研究的论文的数量对比就可一目了然。中国有着大量优秀的儿童诗,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将他们传播给外国孩子们的使命,让中国儿童诗走向世界。
一、中国儿童诗翻译研究的困难
提到儿童诗的翻译,很多人会轻易地认为翻译儿童诗很简单,因为儿童诗用词简单,浅显易懂,译者只需用简单明了的词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可事实却非如此,儿童诗的翻译难度与一般诗歌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音乐性的传达
诗歌讲究韵律,儿童诗也不例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 “诗歌的语言不但要求精炼、富有表现力,还要求它有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及语言的音乐美。音乐美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产生的,它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音乐美,对儿童有更强的吸引力。”①儿童最早对诗歌的接触也往往源于母亲口中的吟诵。因此,儿童诗要想和儿童心灵相通,使之感受到诗歌的意美,就必须注重诗歌音乐性的传达,必须首先在听觉上吸引“读者”。一首儿童诗译文能否琅琅上口也成为衡量儿童诗译文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遗憾的是,我们必须承认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汉语诗歌节奏以顿歇为节奏点, 节奏单元就是意义单元, 节奏整齐均匀。英语诗歌的节奏点则不是顿歇, 而是重音。由于英语音节的结构不那么整齐, 常常以辅音结尾, 又有连读现象, 所以语音流中的顿歇就不那么整齐、鲜明,而且英语的单个音节并无一定的意义, 因而构成词的音节数目很不规则,因此在构成诗歌节奏时很难划分出数量足够的、有规律的顿歇来。这也就是说, 英语诗歌很难以顿歇作为节奏点来构成音顿节奏。②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春妈妈
樊发稼
牵着柔和的轻风,
来啦,来啦;
带着温暖的阳光,
来了,来了春妈妈。
滴答,滴答,
落小雨啦-----
那是春妈妈用奶汁,
喂她心爱的娃娃。
小柳树,小麦苗,
小青草,小红花,
在春妈妈的怀里,
一天天长高、长大……
笔者拙译:
Spring Mom
With soft breeze,
She is coming,
With warm sunshine,
Mother Spring is coming.
Trickling, trickling,
Drizzling, drizzling,
That is Mother Spring’s milk,
Feeding her babies.
Little willow, little wheat shoot,
Little grass and little red flower,
In Mother Spring’s arms,
Growing up day after day.
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每小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结尾都押a韵。前两小节每句的结尾都是平仄平仄,最后一节每句的结尾是平平仄平,每节最后一句都使用了叠词,“妈妈”、“娃娃”、“长高长大”。而译文却无法保留原诗的韵律,译者只能尽量使译文更加对称、工整。
2.文化理解上的差异
>>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浅谈中西方体育广告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高校阅读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中西方广告的创意差异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西方广告翻译传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浅析汽车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从中西方情人节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对口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丰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西方广告文化在外在表征上存在多种差异,中国广告注重精确表达、动之以情、喜用传统文化元素;西方广告则表现为自主推理、寓教于乐、善于艺术化的表达。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公众文化层次、广告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广告文化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广告的差异,并科学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广告;广告文化;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36-03
任何广告的目标消费者和交流对象都是社会人,受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对广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也不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品牌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广告所面对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背景下,对中西方广告的对比研究越显重要,认识中西方广告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不仅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需要,更是市场拓展、跨国传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外在表现
(一)致敬传统与面向未来
中国广告创作者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如广告中经常出现书法、水墨、剪纸、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代中国广告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其它大多数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广告创作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带给中国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推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获得受众认可大有帮助。
崇尚科学、勇于冒险、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个性决定西方广告更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表现,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会成为西方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这在以青年人为受众的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样的广告表现可以给受众留下时尚、前卫、炫酷的形象。
(二)精准表达与自主推理
中国广告大都会将广告信息说白点透,不管是为了产品促销还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说明证明形态还是选择故事情节形态,总是会相对直白精准地向受众表达信息。因此,即使发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国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它有直接说明和准确传情达意的作用。而西方则讲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广告都不会直接点破内容,给受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味想象。广告中直接说明性的文字较少,甚至整支广告没有一句关于产品的文案,主要通过情节的设计、画面铺陈或意境的塑造,让受众自己去发现关联,推导和感悟广告信息,进行准确解码。
西方某语言学校的广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一条金鱼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突然,一只大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去。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乱起来。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了“汪汪”的狗叫声,猫闻声而逃。电视屏幕上呈现画龙点睛的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另一个则更加简洁,一对情侣羞涩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终按耐不住转身与男孩接吻,男孩却在激吻中瘫软倒地,这一幕不仅吓到了身边的女孩,也惊到了电视前的观众,当最后的标板出现治疗鼻塞的某产品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动之以情与寓教于乐
中国广告凸显了中国的内敛文化,重情、重义、关爱他人是广告表现的重要元素。动之以情是中国广告创作的重要切入点,从亲情、爱情、友情到乡情、同情等,针对特定的受众,附加到匹配的产品中,总会产生屡试不爽的感召效果。
近年台湾大众银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电影广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母亲的勇气篇》讲述的是63岁的母亲蔡英妹,第一次出国,不会英文,没人陪伴,一个人独自飞行3天,3个国家,3万2千公里,历经波折去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让人们为她的坚韧、勇敢和爱而折服。当类似的广告陆续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受众的情感和心灵时,人们开始坚信这是一家有情有义的银行,而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没有比获得用户信赖更重要的事了。
相比于动之以情,西方广告创作者更热衷于寓教于乐,一贯崇尚自由开拓、喜欢标新立异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牵绊,却非常享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幽默风趣、诙谐逗笑,往往是西方广告创意惯用的手法。在国际广告大赛中,获奖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诙谐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调侃总统和上帝来传播广告信息。曾在戛纳广告节获金奖的一则平面广告借克林顿的绯闻推销某种治头痛的药品:画面为克林顿头痛的表情,他的太阳穴镶着莱温斯基的照片,广告语为“TYLENOL,特强效力,医治特别头痛的问题”。这种结合现实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与针锋相对
对比可以直接形象的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一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广告创意中,即使是主张和谐相处的中国,对比广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国市场,广告中的对比更多是相对柔和的、间接的进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盖中盖“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实惠”的广告播放不久,竞争对手盖天力通过各大媒体郑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补钙也是一样,少量多次,才是科学补钙”,广告虽然没有点名点姓,但是关注补钙产品的消费者也会心知肚明。
西方市场中的竞争性广告更加常见,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们更喜欢针锋相对的直接攻击。比如温迪汉堡的广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麦当劳里购买了牛肉汉堡,连咬几口都没见牛肉,开始惊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乐的广告中,小男孩为了能拿到在双层售货机上部的百事可乐,不惜先购买两瓶在下层的可口可乐来垫脚;奥迪的广告简单却有震撼力,宝马、奔驰、沃尔沃和阿尔法・罗密欧四个世界名车的圆形钥匙扣组合成奥迪车标,传达出它集阿尔法・罗密欧的时尚、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和沃尔沃的安全于一体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与艺术的性暗示
性以其独有的神秘感和诱惑力,能轻松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广告大师奥格威在多年的广告实践中,把“性”称之为对视觉和思维最具冲击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广告表现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为了让广告信息脱颖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国广告已屡见不鲜,大量与性有关、无关的产品都试图以此途径进入消费者眼帘,就像被约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释放,很多表现大胆又直接,诸如 “**肾宝,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同时,中国大量的性表现手法广告喜欢借力女色,广告界甚至出现了“广告无创意,美女来顶替”的现象[1],各种广告中身体局部、动作诱惑等表现随处可见,车展、楼展、商场“秀”等总把穿着性感、风姿百态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绑在一起。
西方社会在性的问题上相对于中国更加开放,但现在西方广告人运用性元素进行广告创作已经超越了直接的表现方式,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广告中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谨慎而富有技巧,讲究艺术、巧妙的性暗示运用。英国某安全套广告,画面是一只宽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凉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没有文字说明,只有该安全套的品牌名点缀在一侧,十分简洁,新颖,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而目标受众看后则心明意会。
二、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内在成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广告创作人员,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和成熟,思想和行为无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经验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区域内广告创意人员所创作的广告在整体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别,而他们的广告也往往会更适合本文化区域内公众的接受习惯。
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仁、义、礼、智、信和集体主义,“重群体、轻个体”的意识非常突出,多数广告作品带有明显的“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等价值倾向。喜欢营造合家团聚、喜庆温馨的场面,常常将个体的喜好与家人、朋友或集体的价值标准密切相连。非常可乐自豪的宣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荣威W5激情的主张“你不必拥有一辆中国车,但必须拥有一颗中国心”;“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理由是“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麦斯威尔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也入乡随俗的变成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这些都无一不是群体意识的鲜明表现。
而西方社会更追求个人主义,注重人的个性,渴望表现自我,主张独立而非依赖性[2]。深谙此道的西方广告创作者很好地将这一特点反映在广告文化中,强调自由的氛围,更多的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显个人价值,从而有效地迎合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 do it”、锐步的“Fit you well”等品牌广告都在诠释着西方的个性价值观。
再比如,“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论语・尧日》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这就是我们长期沉淀下来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以,与之对应的中国广告作品也特别重视和谐美、强调统一感。我们也才会看到有为竞争对手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主,长沙的华银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门口挂出横幅――“热烈欢迎沃尔玛入驻雨花亭商圈”,这种大气、宽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自然也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铸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广告中常常会表现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丹麦Borsen日报的广告以“新经济,新竞争规则”为诉求点,直接点出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阅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事实,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3]。这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可能过于直接和血腥,但却能赢得西方受众的共鸣和认同。
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对广告创作非常重要。首先,广告创作只有迎合社会文化环境和公众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其次,公众文化背景影响他们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读,迎合公众文化背景才能实现广告信息的顺利传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把握公众文化特征才能将文化有效延伸到产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趋强的背景下,文化内涵成为差异化营销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划分也是以经济条件作为主要参照因素。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和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以及广告的认识与需要有较大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人均角度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2013~2014年全球72个国家(地区)月薪排行榜,中国大陆为656美元,仅为美国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现实中,很多产品的绝对价格,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汽油、肉类、服装等在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各阶层工作者所获得的报酬与商品价格的比率要比中国高出数倍。比如,一个中等收入美国人的月薪可以买5台iPhone 6,而在中国只能勉强买到一台。
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拥有不同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地位是不同的,对购买这种商品的动机和心态也有很大差异的。同样是iPhone,在多数美国人眼中它只是个通讯工具,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却还包含着财富、气质和个性魅力这些概念在里面,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况下也会购买,所以才会出现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件。
广告是商业行为,以是否有较好的营销效果为评价标准,而效果的形成取决于能否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公众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意味着中西方广告在策略、创意、媒体投放等方面必然会形成差异。
(三)公众文化层次的差异
广告要产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费者看懂广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断下决定自己的购买趋向。如果消费者对广告本身都无法理解,所谓广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谭。普通的广告受众不是企业主、不是广告人,大部分情况下广告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对广告的接受大多是无意识状态,几乎没有普通大众专门去钻研广告。所以,广告信息要顺畅的传播,发送者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编码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考虑接受者的解码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码出现障碍,信息的传播就无法顺畅进行[4]。
影响受众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进行了统计分析。当中,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教育均超过12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而我国仅为7.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我国的相关数据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不到10%,文盲(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却超过4000人。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层次就意味着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也意味着中西方的广告创作必须考虑本国受众的文化水平,以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为创作基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各自国家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四)广告发展阶段不同
西方广告在累积了2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后,已进入成熟期。而中国广告业相对起步较晚,特别是二战之后的三十多年,在这个全球工业与科技突飞猛进、西方广告业大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国广告业却几乎是空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业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中国广告很多理论都在借鉴西方的成果,中国广告实践活动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广告差异的一个原因。
三、结 语
中西方广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样化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广告受众和广告创作者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国广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因素是客观的,复杂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这决定了中西方广告必然会存在差异,而且会长期存在,同时差异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会走出本土走向国际市场,跨文化广告传播将成为中外品牌的常态。当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考虑当地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以及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从而使广告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文艳霞,文艳琼.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论文探讨[J].今传媒,2012(1).
[2] 黄婷婷,王琬.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广告音乐差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1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的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认为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胃气,致胃虚失和,胃气上逆而发生。病因病机当为久病正气不足,毒邪乘虚侵犯中州之土,本虚标实,致使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应降不降,中焦运化失权、失司,遂见呕吐。乳腺癌患者脾胃本虚,生化之源受损,化疗后脾气更受伐,治宜补益脾胃,和胃降逆。孙长岗[2]等提出化疗过程中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多因药毒为害,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脾,蕴久化热,致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而致。唐汉钧[3]认为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 是由于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运化失职, 治疗应以和胃降逆 止呕为法, 林毅[4]认为脾虚及湿阻是化疗后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主要病因病机, 治疗应以健脾利湿 理气和胃为法,杨教授认为乳腺癌患者素体正气亏虚,又因化疗药为峻猛之品,易损伤脾胃,导致中焦运化 升降失调,脾气亏虚 胃气上逆,发为呕吐,临证可多用健脾和胃止呕之法。
2 现代医家对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辨证施治研究
林毅教授[5]认为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围化疗期有着独特增效减毒的作用,探索效高价廉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她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围化疗期多为脾胃不和证、气血 (阴 )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宜用健脾和胃,化痰燥湿、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之法。林毅教授认为治疗脾虚宜补,痰温宜化, 气逆宜降,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醒胃,理气燥湿。
罗雪冰[6]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之药,与余毒相合,可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伤,故乳腺癌化疗引起之呕吐多表现为脾胃虚弱兼胃阴不足或兼杂湿浊内蕴之征。呕吐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治当和胃降逆。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化湿;代赭石降逆止呕;麦门冬、天门冬养阴清热;砂仁、 制半夏、竹茹降逆化浊和胃。
周氏[7]将乳腺癌化疗期间的患者分为两型给予治疗:脾胃湿热型,治以清胃降逆止呕,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减;脾胃虚寒型,治以温脾健胃散寒,方用二陈汤加味,从而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的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同时增强食欲,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疗程。
3 中医对乳腺癌化疗引起胃肠道损伤临床研究
3.1中药方剂运用研究
3.1.1中药临床运用研究 胡永春等[8]应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旋覆花、灵芝)治疗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有确切的作用,治疗组有效率达9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1.2特殊单方研究
3.1.2.1黑逍遥散 有研究证实黑逍遥散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研究组患者血液白细胞含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1.2.2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具有提高免疫力 增强造血功能的作用, 化疗后长期服用人参养荣汤可一定程度缓解消化道症状, 这可能与人参养荣汤中人参等中药成分能有效止呕有关[10]。
3.1.2.3旋覆代赭汤 王亚非[11]进行了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研究。结论是该方能有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恶心呕吐反应。邱氏[12]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汤对硫酸铜致家鸽的呕吐潜伏期及频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冷水组比较P
3.1.3中成药研究 柏氏[13]治疗化疗呕吐选用半夏茯苓胶囊 及小半夏加茯苓汤, 患者恶心呕吐程度降低 ,呕吐次数减少,呕吐潜伏期延长 ,疗效优于对照组。纪氏[13]治疗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选用胃宁散(制半夏、生姜等份捣末)联合内关、 足三里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 疗效优于单纯恩丹西酮与加胃复安对照组[14]。养正消积胶囊(黄芪、女贞子、人参、莪术、灵芝、绞股蓝)联合盐酸昂丹司琼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患者恶心呕吐控制率即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3.2针灸的运用
3.2.1针刺 李氏[15]治疗使用顺铂后急性恶心呕吐的患者,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内关。结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王氏[16]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针刺主穴: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上巨虚、双公孙、双艾灸穴位足三里,实验表明:实施针灸的患者其恶心、呕吐反应总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薄氏[17]腹针治疗可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改善患者食欲情况。
3.2.2耳针 张氏[18]认为耳穴埋针联合止吐药防止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一定优势,而且耳针治疗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刺激小并有持续刺激作用,又方便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3皮内针 皮内针[19]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是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有报道表明内关穴皮内针埋针配合止吐药物能较好地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
3.3穴位运用 王氏[20]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4艾灸钟氏[21]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取穴神阙、中脘、内关、双足三里、采用温和悬灸法。结果表明艾条可提高乳癌化疗的恶心的完全控制率,缩短恶心发生的天数,可减少迟发性呕吐的发生率。有研究报道随身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具有调和脾胃、止吐降逆、宽胸理气功能,可有效减轻化疗后呕吐。结果:两组急性呕吐发生程度及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6.66%对化疗后急性呕吐的缓解程度高于对照组。
3.5相关动物试验 廖氏[22]等以家兔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化疗药顺铂致消化道反应的防治作用,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结果针刺可使顺铂所致的家兔紊乱的胃电图趋于恢复,使血浆胃动素MLT水平降低。从而起到降低胃肠敏感性,减轻化疗药损伤。
3.6中药敷脐 黄氏[23]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呕吐,自化疗第1 d开始前30 min给予中药敷脐,2g/次,持续24 h用药,1次/d~1 w化疗结束,结果:对恶心、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的控制率明显优于较对照组。
3.7手法按摩 以中医经络学说、神经反射学说、生物全息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手部按摩疗法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24]。结果:试验组在化疗第13 d的胃肠道反应均轻于对照组。结论:手部按摩疗法可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3.8其它
3.8.1音乐疗法王惠英[25]认为有效止吐药的同时配合音乐疗法,并分别观察、记录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呕吐发生频次、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联合用药,可明显降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增强治疗信心,提高化疗效果。
3.8.2心理疗法王芳[26]报道有关观察心理治疗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抑郁及化疗时胃肠道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后,抑郁评分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降低,表明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常规化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和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
4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化疗后引起恶心呕吐不但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价格低廉,而且还能对乳腺癌患者的全身心进行调节,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的之处。比如还未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接受、因为个体差异、辩证施治的药物不同,难以存在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加之近年来媒体关于中药中有毒性药物用于治疗的负面报道,更让一些人对中医药敬而远之。动物实验中,只能记录动物的呕吐次数,缺失症状描述。这对于疗效评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对于中药止呕研究特别是对全方的实验研究尚局限在其对机体某系统生理,病理的影响,缺乏对细胞分子水平和机体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更多重视中医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在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争取早日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乳腺癌患者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李瑞明.肝脾肾同治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浅析[J].陕西中医,2006,27(2):191-193.
[2]孙长岗.蓝藤益髓汤恢复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秦海洗.唐汉钧教授治疗乳腺癌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4):297-298.
[4]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
[5]钟少文,林毅辨治乳腺癌围化疗期并发症的经验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60-861.
[6]罗雪冰.补气降逆法治疗乳腺癌化疗恶心呕吐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074-1075.
[7]池慧珍,林胜友.中医中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70-72.
[8]胡永春,雷秋模,潘志欣.中药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60.
[9]成云水.加味理中汤对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医,2013,31(05):90-91.
[10]徐达稳,夏建华.参术和胃汤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8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0):911-912.
[11]王亚非.旋覆代赭汤加味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呕吐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8(5):273.
[12]邱明义.旋覆代赭汤止呕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药研究.1996,7(1):21.
[13]施俊.化疗呕吐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97-100.
[14]张莹,等.养正消积胶囊联合昂丹司琼预防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2(32):5524-5525.
[15]李宝珍.电针治疗顺铂所致机型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6]王瑜蒙姗莫小勤.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4):241-242.
[17]赖米林,刘丹.薄氏腹针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28(9):1295-1296.
[18]张咏梅.耳穴埋针预防乳腺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143.
[19]郑蔚.内关穴皮内针埋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恶心p呕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0):2641-2642.
[20]王轶.耳穴埋籽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11):2268-2269.
[21]许素文.艾灸防止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廖威裴景春.针针刺不同穴位对顺铂致家兔消化道反应的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6):35-36.
[23]毛燕.脐疗联合托烷司琼防治含顺铂方案所致呕吐p食欲减退的临床研究[D].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4]张一敏,孙秋华.手部按摩减轻乳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作用[J].护理杂志,2013,30(23):22-23.
一
钱德明,字若瑟,1718年出生于法国土伦,1737年加入耶稣会,1750年到达澳门,翌年奉乾隆皇帝谕令进京供职于朝廷,此后居留北京42年直至去世,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团最后一任会长。他曾在法国受过良好教育,来华后又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多艺的传教士汉学家。钱德明颇具音乐天分,擅长吹奏横笛、弹羽管键琴,1751年进京后秉承利玛窦(Matteo Ricci)等前辈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路线,将音乐作为他与中国士人联系的纽带。在与宫廷权贵和上层文人的交往中,他意识到中西音乐之间的巨大差异――“你们的音乐不适于我们的耳朵,我们的音乐也不适于你们的耳朵,你们不能像你们感觉你们最美丽的作品一样感觉我们认为最美丽的作品”,于是萌发了研究、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及其乐理的强烈愿望。
1754年,钱德明将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撰《古乐经传》一书译为法文,并将译稿连同中文原本一起寄往法国。《古乐经传》西传后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法文译稿不仅始终没有出版,还遭到当时法国音乐界的几位著名人士如拉莫(dean-Phijippe Rameau)、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鲁西埃(Pierre Joseph Roussier)修道院长的严重曲解和篡改,最后竟然不翼而飞;中文原本则深藏皇家文库,一直无人问津,不失为中西音乐交流史上的一大缺憾。1774年,即《古乐经传》西传20年后,法国皇家文库图书管理员比尼翁(Bignon)先生将鲁西埃修道院长的著作《论古人的音乐》寄给钱德明。钱德明从该书中得知《古乐经传》译稿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于是,他在一名中国文人的帮助下撰写了《中国古今音乐考》(Mdmoire sur la musiquedes Chinois tant anciens que modernes)。钱德明在前言中表达了他的写作宗旨:“我希望通过我这部对中国音乐介绍的著作,使这些人能够得出对中国音乐的正确评价。”该书于1776年完成,1779年在巴黎出版,1780年又被收入Mg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les sciences,les arts,les moeus,les usages,etc.des Chi-nois,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的论文集》)第6卷。
二
《中国古今音乐考》主要参考李光地的《古乐经传》和明宗室郑恭王厚烷之子朱载值摹堵陕谰义》写成,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中国传统分类法介绍八类中国乐器,即“八音”――革、石、金、土、丝、木、竹、匏,代表乐器分别为鼓、磬、钟、埙、琴、、管子和笙。书中对每种乐器的历史、制作和用法都有详细说明,并附大量图例,是西方最早具有音乐图像学意义的中国乐器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中国律学理论,涉及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律及生律方法、中国管律的长度和口径的数据、朱载执戳⒌氖二平均律理论等,并特别指出欧洲当时流行的十二律是朱载值难芯砍晒。第三部分论述中国音乐的“调”,即调式理论,还收录了三节《先祖颂》,即中国祭祀仪式中赞颂祖先荣耀的歌曲,并附五线谱曲谱。
钱德明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著作中也有一些对中国音乐的零星记载,但多半持否定态度,如利玛窦就在其名著《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音乐的全部艺术似乎只在于产生一些单调的节拍,因为他们一点不懂把不同的音符组合起来以产生变奏与和声。然而他们自己非常夸耀他们的音乐,但对外国人来说,它却只是嘈杂刺耳而已。”钱德明的《中国古今音乐考》却对中国音乐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样是和声问题,钱德明表达了与利玛窦截然不同的观点:“假如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中国人是否早就具有了关于和声的概念,我敢十分肯定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通晓和声学的民族,他们最广泛地吸取了这门科学的精华。那么有人又要问他们是如何吸取这门科学的精华的,我这样回答,他们的和声学是包括在一个总括万物的“和弦”中的,它存在于物质力量之间、精神力量之间、政治力量之间,存在于构成其与政府机构的一切无形的事物之间。所谓声音的科学只不过是对于这一总括万物的和弦的展现形式。
他还反复强调中国音乐体系的独创性及其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在毕达哥拉斯之前,早在埃及的祭司制度确立之前,更不用说早在墨科利神出现之前,在东方中国,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将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的问题,中国人称之为‘十二律’。”“在古老的中国,伶伦已经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精彩无比的音乐,并不见得逊色于――其实是完全可以与赫尔墨斯神、恩弗伊神相媲美的。中国哲学音乐家用他们的琴和瑟再加上磬,用他们乐律千古不衰的方法能够使最为凶悍的野兽为之驯服,使那些常常比猛禽还要凶残的人变得温良恭俭让。”“中国人是这些大才子们所探索研究的音乐体系的真正创始人……这一体系问世之日便是他们部落制成立之时――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637年。”
三
《中国古今音乐考》是向西方人系统介绍中国音乐的开山之作,可以跻身子第一批采用西方治学方法研究非西方音乐的著作创列。由于钱德明并非职业音乐家,书中还存在诸如音乐术语使用不当、对汉文典籍解释不够确切等缺陷,但它却向欧洲人展示了中国特有的音乐体系,自刊印以来一直是西方中国音乐研究者的必读文献,被誉为中西音乐交流史上的一页“重大资源”。正如法籍华裔汉学家陈艳霞所说的那样,“钱德明神父有关中国人音乐的著作在18世纪下半叶就如同满月一般闪烁光芒。与它相比,这一时代的其它著作仅仅如同一闪即逝的小流星一般,没有产生过多大影响。”直到18世纪末,法国研究中国音乐的一些主要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引自《中国古今音乐考》。
1780年,即《中国古今音乐考》出版次年,拉莫的学生、法国作曲家德拉博尔德(Jean-Benjamin de La Borde)就在其著作《论古代和现代的音乐》第1卷“论中国现代乐器”部分转载了《中国古今音乐考》中的相关内容。1785年,格鲁贤(jean-Bap-tiste Grosier)修道院长在所著《志》中也引用了《中国古 今音乐考》前言和第一部分的大量文字。1791年,法国诗人、评论家甘格纳(Pierre-Louis Ginguene)在其《入门百科全书》第1卷中写了一条很长的有关中国音乐的辞条,标题为《中国人的音乐》。在该条目的第一部分,甘格纳对《中国古今音乐考》作了长篇综述,并在其后转引了收录于《中国古今音乐考》中的《先祖颂》。
上述作者在引征钱德明作品的同时,也对他提出的中国音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的观点表示赞同:“这位满腹经纶的传教士由此而在其珍贵的《中国古今音乐考》中得出结论认为,希腊人和埃及人从比他们更古老的中国人中汲取了科学和艺术的内容。他断言这一真理是由一系列的证据向他证明的……习惯于远足世界的埃及人很可能,甚至是肯定利用了中国人的知识,而不会是几乎从不离其国土一步的中国人从埃及人那里学习其科学和艺术。”“钱德明神父所断言的真理,只在那些不用心倾听他的说教,或从不试图深入了解其论断的人眼中看来,才是奇谈怪论。我们对他获得如此富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以及为我们所作的非常清楚而又极富判断力的介绍所花费的心血,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人的音乐体系是他们自己独创的,与其他东方民族的音乐体系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与埃及人和古希腊人的音乐体系具有同样的优越性。甚至据某些学者认为,埃及和希腊也借鉴了中国的音乐体系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许多其他内容。”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肝硬化 腹水 心理护理 饮食宣教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部分患者经传统的限水限钠和利尿治疗效果欠佳,形成顽固性腹水。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易合并腹腔感染、肝肾综合征而危及生命。反复放腹水疗效差,副作用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同时与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32例比较,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39~68岁,病程5~16年。82例肝硬化腹水的病例中,肝炎后肝硬化46例,酒精性肝硬化2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8例,隐匿性肝硬化6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保肝用谷胱甘肽,利尿用速尿和安体舒通,根据腹水量调整剂量;调整肠道菌群用培菲康、乳果糖等;补充消化酶用胰酶肠溶胶囊;支持治疗用白蛋白,同时补钾,注意电解质平衡。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方剂中满分消饮,取健脾行气、泻热利水之法。组方:党参12g,白术12g,猪茯苓各15g,姜黄4.5g,干姜4.5g,砂仁3g,泽泻12g,炒黄芩12g,陈皮9g,知母12g,黄连3g,半夏12g,炒枳实12g,川朴12g,炙甘草6g。加减:有黄疸甚者加茵陈、栀子;热甚者加黄柏。水煎取汁,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疗效观察与评价标准根据腹胀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记分。
1.3.1 评分标准轻度:患者需经提醒方能记起有症状,记1分;中度:有症状主诉,但不影响生活,记2分;重度:有症状主诉且影响日常生活,记3分。
1.3.2疗效标准2周后根据症状总积分变化评定疗效。显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75%;有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高于50%,但低于75%;无效:症状总积分下降百分率25%。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观察项目同时观察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胆红素(TBiL)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腹部立卧位摄片。
1.4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症状变化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2周腹水积分下降值差异有显著性(P
3护理措施
3.1病情观察(1)观察大便颜色是否柏油样,如有异常疑有出血立即送验。(2)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3)定期测量体重和腹围。治疗过程中,每日测1次,以观察腹水消退情况。(4)观察尿量尤为重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使用排钾利尿剂时,适当补充钾盐。在治疗过程中,尿量不应少于每小时40~50ml,如小于此量,应及时查找原因或处理,如尿量过多,应注意补K+,防止电解质紊乱,并注意血容量锐减所致血压下降。(5)便秘者多食水果、蔬菜或口服缓泻剂,也可用开塞露通便,但忌用肥皂水灌肠。(6)注射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以防高血压、心率、神志变化等严重并发症。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2一般护理(1)一般取平卧位或适当舒适,大量腹水者采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2)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干燥,注意水肿皮肤的清洁及护理,臀部、阴囊、足部及水肿部位可用棉垫托起,减少受压时间,必要时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3)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无尘,调节室内温度在24℃左右,避免患者受凉。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工作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4)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2心理护理(1)因肝病患者病史长,性情暴躁、爱发脾气,治疗过程中须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并向其讲解治疗方法和预期效果,增强治疗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予以关心、理解,采取个性化宣教和举办讲座,通过指导、帮助、支持、交流及鼓励,消除患者的孤独无助感。(2)指导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可培养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如:下棋、听音乐、书法等,有助于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消除不良的情绪干扰,增强生活的信心,有利于康复。
3.3饮食指导按病情给予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当脂肪、柔软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对于难治性腹水,应限钠限水,氯化钠每日摄量0.6~1.2g,每日摄水500~700ml;合并腹水、水肿者应低盐饮食,摄盐量3~6g/d;应用利尿剂的患者血钾低时可适当补充钠、钾高的食品;合并肝昏迷者,应低蛋白饮食;合并消化道出血应暂禁食,出血停止24h后进冷流质饮食,以少量多餐为宜。严格禁酒,避免进食粗糙、坚硬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转型;合唱指挥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49-01
一、我国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归纳
现阶段,从各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来看,合唱与指挥课程还在音乐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中,没有独立成为专业课程,因此就其实践性而言,也多流于音准的练习、声部的配合、合唱与指挥的配合等简单流程的操作。
作为技能型课程,合唱与指挥也需要像其他专业实践课程一样,设立实训基地,与一些常年有演出的文艺团体或文化单位,建立起长期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合唱与指挥是音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舞台演出是检验合唱的效果以及合唱与指挥的配合程度的实践方法。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教材选定和利用,是转型提高课程实践与创新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内容要囊括基础声乐训练内容,又要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对应用型的限定和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对理论和实践的分配比率做到适中,可执行。
二、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合唱指挥课程实践需求
(一)学校基本功训练中应用能力培养,成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目标。本科院校在合唱指挥课程的时间分配,大致安排为第一学年上学期,以理论知识、作品欣赏、音准与声音训练为主,指挥技法的基本图式也安排在内,合唱演唱排练的曲目以二声部合唱作品为主。而音准练习和指挥技法练习主要安排在下学期。第二年,课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合唱作品进行指挥的实践练习,指挥实践以小组和集体结合的形式进行。直至课程学习和训练的第三年,作为选修课程,提高与兴趣结合,让合唱与指挥教学深入,侧重于对作品的理解和选择。
(二)实践课程中舞台演出的功能发挥。合唱团的排练与演出是日常教学管理的内容组成,排练和演出曲目安排就要在教学课程上体现出来,主要体现的就是声部的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排练的作品也要根据演出的曲目,对日常教学进行安排,兼顾到中西方作品的各自特点和表演方式的差异,特别是欧洲各个时期的合唱作品,尽量用原文演唱。
高校转型对于合唱与指挥实践课程的转型也是有具体条件的,到现在为止,高校学生合唱团的发展已进入半专业化的道路,许多高校合唱团已经是具有专业水准,如天津大学合唱团、南开大学合唱团、新疆师范大学合唱团等,这些成熟的高校合唱指挥团体,给转型中的高校及合唱指挥实践课程,提供良好的范例。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经验,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应用价值的体现和开发,打下基础,找到出路,是每一所转型期高校应当为自己着重考虑,并为合唱指挥量身定做实践课程的内容。
三、合唱指挥实践课程转型发展
合唱指挥实践课程转型发展,对于专业音乐院校可以从师资优化配置、实践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演习和中外合唱文化及经验比较几个方面进行。
合唱指挥实践课程转型的实现,还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作为依托。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教学评价的存在和实施就是培养过程的调节和控制,即调节教学状态中不符合应用的理论框架,以实际训练和操作作为应用学习的重点,平衡乐理知识考核、基础技能考察、学生艺术特点发挥程度等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合唱能力训练与个体艺术品质的融合与发挥。
关于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采用常规教学中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办法,按照三七比例、四六比例分配成绩。这样操作的缺陷是,学生仍然会把期末成绩当做最终考核成绩,对平时训练和出勤有所懈怠。所以,可以根据转型院校的培养方案,对合唱指挥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力加分项考核,例如,对合唱多个声部的熟悉和表现,指挥对某一曲作家作品的理解与发挥,可以为有加分空间的学生设定学分增加,与所修音乐专业年限挂钩,达到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如同其他学术专业的弹性学制。
应用型对合唱指挥实践课程的要求仍然是学有所用,既是指在学业上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也是指实践课程本身在改革后,有潜力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类型课程,让合唱指挥课程成为有教学科研空间、社会服务空间和自身艺术发展空间三位一体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相根.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4(2):24-28.
关键词:音乐艺术;演奏;民乐合奏;声融度;色融度;表演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民族器乐合奏是一种民族音乐表演形式,有人简称其为“民乐合奏”也有人称其为“民族管弦乐合奏”。它和西方的管弦乐以及交响乐都属同一性质,亦即都是以多种乐器协同演奏同一乐曲的音乐演奏形式。其不同处只不过是民乐用民族乐器,而管弦乐和交响乐用的是西洋乐器而已。
既然“合奏”是一种多人多种乐器协同演奏的形式,那么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乃是“合奏”最低也是最高的技术要求。众所周知,从物理学角度说,谐和的声音不仅使人感到悦耳动听,而且在空气振动中声音会更显得通亮透明,传输得更远、更清晰。相反,不谐和的声音,只能产生噪音,让人感到烦躁不安。而且不同的振动频率互相干扰,既无法产生美的声音也不可能传输得更远。从艺术学角度说,各种乐器的协调融合可以改变单一乐器的特质,而产生一种全新而又整一的音质,并可在需要的章节中,突出表现任一种乐器自身的特色,使整个乐曲变得完整统一、宏阔饱满而又丰富多彩、愉人身心。
一般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即同是技术水平相当的三十人建制的西方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乐队,在不用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会觉得管弦乐队比民族乐队的音量更大、更响、也传输得更远。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摒除掉乐器材质不同的原因外,它还同时提醒我们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协调性和融合度两方面作出必要的检测。那么,民族乐器的性能以及演奏技术上有哪些值得我们斟酌的地方呢?本文即打算从乐队以及乐器的“声融度”和“色融度”两个方面,通过和西洋乐器的对比,来检视一下“民乐合奏”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希望能为今后的民乐改革和技术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一、关于“声融度”
所谓“声融度”,简言之,就是指器乐合奏中乐器所发乐音之间的融合度。
器乐合奏中的“声融度”大体包括两方面的指标:一曰乐音振动频率的一致性;二曰乐音振动频率的稳定性。
所谓“振动频率的一致性”,就是我们所常说的“音准”。大家知道,音乐就是不同乐音有秩序、有规律的组合,不同乐音都有自己固定的振动频率,不同乐器同奏一段乐曲,就要保证每件乐器所奏的每一个乐音的振动频率达到充分一致,这样才能使声音融合、纯净。达到“声融度”的第一个指标。当然,关于“音准”,乃是一般演奏员最基本的常识,这里就不再多说。
“声融度”的第二个指标是“乐音振动频率的稳定性”,该指标是指在保证乐音振动频率一致性的前提下,在乐曲规定的时值中,达到每个乐音振动频率的充分稳定与完整。
我们不妨选取中西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声部”来加以比较说明。小提琴是西乐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它四根弦,有箱式共鸣腔,有指板。我们在剔除了技术和材质因素、单纯从“声融度”和乐器科学构造上来看,指板的设置无疑为小提琴乐音频率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提供了保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国的弦乐器二胡,则是两根弦,无指板,乐音主要靠手指按压来控制,由于没有指板支撑,演奏者力度不同,在触弦和离弦的微小间隙中,频率就会产生些许改变,致使乐音频率震动达不到完全稳定,因而影响了声音的充分共鸣。尤其是二胡因没有指板,而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揉弦方式(常见的有抠揉、摇揉、压揉、滑揉等等),没有一个基本标准,因而在共同演奏中,各人自行其是,声音频率极不稳定,互相打架、互相干扰,影响了乐音之间的充分融合与共鸣,也影响了声音的传输,甚至出现了四把二胡齐奏还不如一把二胡响的情况。其原因就是破坏、降低了“声融度”。
尤其在乐队的和声结构中,乐音的不稳定使和弦无法做到充分谐和,大大削弱了和声效果。
再如,民乐的“打击乐组”用的都是无固定音高的鼓、锣、钹、磬等等,其音量虽大,但声音振动频率无规则可循,只能制造热闹气氛,而对音乐无补,甚而在“声融度”方面产生相反效果。而西乐中的打击乐如定音鼓等,都有固定音高,可根据音乐需要融入总体,为塑造总体音乐形象作出应有贡献。(现不少民乐队已作了改进,开始使用定音鼓。)
再一个影响“声融度”的因素,是使用乐律的问题。西洋管弦乐和交响乐的演奏,多使用纯律和十二平均律,而这两种音律差别不大,易于调整。而中国民族乐队,因受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影响,更多地使用五度相生律。例如中国的吹管乐器所开的音孔,大多遵循五度相生律,因而它在同一乐器转调的时候,就会在音阶排列上发生改变,给人听觉上造成一丝怪异和不舒服的感觉(当然,如果是高明的演奏者,他可以从口风上作些调整)。而民乐队中的有“品”、“相”的乐器(如琵琶、阮、扬琴等),为了转调的方便,其“品”“相”的排列又大多选择平均律。其中,只有弦乐器较为自由灵活,对不同音律可以随时调整适应,但由于受到长期、大量演奏中国民族曲调的影响,不少人潜在自然地具有使用五度相生律的倾向。而更糟的是,一个完整的“弦乐声部”,一部分人追随管乐使用五度相生律,一部分人追随弹拨乐使用平均律,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音律之间的差异是非常细微的,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察觉,但因音律差异造成的调式调性以及风格上的差异,便会扩大到让所有听众都能感觉出来,影响到作品演奏的质量。可见,不同音律的混用,不仅破坏了乐曲的风格表现,也同样会造成声音振动频率的混乱,使声音之间互相干扰、互相抵消,大大降低了乐音的“声融度”。
当然,乐队的音量大小以及传输的远近,并不完全取决于“声融度”的高低,也同时受到乐器的材质及构造的制约,例如提琴的木质箱式共鸣腔就远大于二胡蟒皮筒式共鸣腔;西乐的铜管乐也比民乐的木竹管乐音量更大。但这些都是传统既定的客观存在,不可能咄嗟之间做出改变,而我们所讨论的“声融度”,则是演奏者主观可控的以及可以认知的乐理及技术问题。掌握了“声融度”,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更可以使音乐达到美声、美听的效果!
二、关于“色融度”
在器乐合奏中,除有上述“声融度”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个“色融度”的问题。所谓“色融度”,乃指合奏中各种乐器之间在音色上的融合程度。不同乐器有不同音色,甚至同一种乐器也有不同音色,在多人多乐器协同合作的合奏艺术中,要求各种乐器协同共造一曲声音协调音色融合的音乐,乃是不易的真理。而“色融度”则是达成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民族乐器大多都是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这在展现乐器自身特点的独奏中,无疑具有很大优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恰恰是这一点在合奏中却变成了很难克服的劣势。因为合奏是一个团体项目,更看重的是整齐划一、和谐共融,它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个性,要求所有个性特色必须服从于总体特色。而单从音色融合即“色融度”上来说,民族乐器便因其各自独特的音色,而难于达到高度的“色融”,故而也难于在合奏上创造出精品。
我们不妨将中西乐队在“色融度”方面的表现,作一些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洋乐队的“弦乐声部”,它的基本排列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司(低音提琴),其器型统一,音色接近,从高音到低音犹如一件乐器在演奏,“色融度”极高。再看民乐的“弦乐声部”。一般配置是二胡、中胡、(革)胡(或用大提琴)、倍司(低音提琴)。且不说其声部不全,低音乐器不得不借用西洋乐器,而且主奏乐器二胡由于自身的局限,只有在第一、第二把位可以较好发挥,到第三把位以下,音色便愈细愈弱,失掉高音响亮明快的特点,无法充任“弦乐”的高音声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有的乐队便增加了高胡来充任高音乐器,但高胡刚硬激越、明亮刺激的音色,和二胡沉郁阴柔的音色完全无法融合、无法接续,在“色融度”上大打了折扣。更不要说二胡、中胡和大提琴、倍司的非族属融合接续,那更是南辕北辙了。
再来看“管乐声部”。民乐队无铜管乐器只有木竹管乐,我们可拿它和西乐中的“木管声部”作出对比:西乐木管组从高到低的乐器配置是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大管)。从音序到音色,都能做到统一融合,音序衔接完整流畅,乐器音色接近和融,给人一种协调一致的美感。而民乐的管乐声部,则相对杂乱,虽然也有箫、梆笛、曲笛、笙、唢呐、低音唢呐和管子等多种乐器,但其规制各异,音色各别,音序衔接也无章法。例如从音色上看,箫的音色婉约幽咽,低沉细弱,而梆笛的音色却高亢明亮,声如裂帛,它们之间既难相融,更难衔接。梆笛在管乐中被作为高音乐器使用,但作为中音的 曲笛,却很难和它接续,甚至由于它们音色上的差异,根本无法同时使用。而唢呐的特殊音色,更使它“一声既出,满座皆惊”,无任何乐器可与之匹敌。在民族管乐中唯一具有相融性的乐器,只有笙,这是因为第一它和其他管乐材质相同,第二它是多管和鸣乐器,有较大的包容度,第三它本身的音序较为统一,高音明亮,低音饱满,勉强可以和梆笛相融相接。不难想象,如果民族管乐中没有笙这件乐器,“管乐声部”将会是怎样一种“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另一方面,民族乐队在声部与声部之间,也缺少较好的“色融度”。例如“弦乐声部”以二胡为主,缺少高音乐器;而“管乐声部”,以梆笛为主,缺少中音的接续。按理说这两个声部正好互相弥补,达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序列,可是,由于这两个声部巨大的音色差异,而无法做到相容相接,它们的合作往往让人觉得“泾渭分明”,很难融成一个整体,更难达到一种美听的效果。这其中,只有曲笛沉稳厚重的音色较能和二胡相融,但由于它们都是中音乐器,音域狭窄,只适合演奏类似“江南丝竹”这样音区适中的作品,而缺少更大的适应性。
在民乐合奏中,“色融度”最好的声部,应该说是“弹拨乐声部”。(西乐无弹拨乐声部,如需表现弹拨效果,一般均由弦乐组拨弦代替。)它们的基本配置是:柳叶琴、琵琶、杨琴、古筝、小阮、中阮、大阮、倍司。它们都是木质材料,都是使用弹拨技术,从高到低有较一致的音序,因而它们之间较易达到互融互补以及相互衔接,音色的接近和融通,使它们较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对不同声部来说,弹拨乐和弦乐的音色较为接近,这两个声部在“色融度”上可以达成较高默契,因而,在民乐中,常会出现弦乐与弹拨乐的组合。
在中国的民乐合奏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例子恐怕只有《春江花月夜》,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选择了“声融度”和“色融度”相对较好的组合:管乐只用了箫和曲笛(有时也加入和融度最好的排笙),弦乐用了二胡、中胡,弹拨乐用了琵琶、扬琴、古筝。它们的合作,营造了一种幽闲宽松、和谐清丽的场景,让人听了如沐春风、如入禅境,充分展示了民乐合奏的魅力。
三、结语
【论文摘 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教学大纲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求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时,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当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必要。
二、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中地探讨
2.1我校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原则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国家统编教材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教育的统一性。因而,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就给我校校本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校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相互补充就能较好地满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服务社会。
从2009年起我校积极推动特色教学,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形成特长, 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知识。选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知识,并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之中。基于这个原则,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我们选编了一套英语校本教材。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由王荣春、何秀娟、郭建主编的《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周勤红、蒋红梅、马馨馨主编的《写作教程概况》,靳爱新主编的《高中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内容范围为:A.关于英语国家风情习俗;B.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C.关于中西方国家节日的差异;D.关于英语国家的音乐文化;E.关于世界主要问题;F.关于英语国家的科技发展; G.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H.关于中英宗教信仰的差异。总体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水平。
2.2我校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形式
2.2.1讲座和讨论
主要介绍英语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获得学习资源;采取先让学生讨论再讲解。在讨论中或讨论后及时做总结
2.2.2开设英语口语班、英语听力班,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接受多元文化教育,我校利用外教,着重培养他们的口语和 听力。
2.2.3观察和访谈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对学生做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中、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等,并且做必要的记录。
2.2.4问卷及测试
对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前培训后对研究对象都进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2.3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的实用性
我们以人教社2008年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范本,依照教材的内容,力图在教材外给学生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校情英语课程。在编写中,我们考虑到学生英语能力的分层实际,以三个层次开展校本英语教学编写,尽量在内容的选择,编写体例的设计符合我校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景。 英语校本课程确定后,学校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都作了精心安排。国家课程英语每周安排4课时,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校本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记入学生学分认定中。
三、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启发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充分认识到我校的优势和风格,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实施后有如下启示:
3.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们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与技能,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过去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别人编好的参考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教师的惰性,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使教师全面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发挥自己教育智慧的广阔空间。
3.2更全面地利用和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的设置基于社区和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我校开办特色化教育,与李阳《疯狂英语》有着经常性的往来合作,因此在师资和对外信息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学校许多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利用。所以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很理想,因此,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是课程的开发的途径。校本教研将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3给学校创造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我们创设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协调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学习氛围中。
3.4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大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渴望学好英语,这就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有了学英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潜能也充分发掘。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5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英语校园网使信息技术和其它文化课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经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知识视野,加大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这对语文,政治等学科是有帮助的。
四、提升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的思考
4.1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渴望诸如异域政治、历史、经济、教育、时事等更高层次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因此,在编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多开些介绍英语国家知识,和时事阅读的课程。
4.2协调国家英语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应属于第一课堂,英语校本课程为第二课堂,二者相互弥补,又有主次之分,不能投入同等精力。国家课程教学活动,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使教师没有额外的时间从事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会带给他们压力,造成过度疲劳,因此视其为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4.3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人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而一些要求相对过高的科目,如英文写作、英语听力则不尽人意。
我们深切感受到,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的综合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