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范文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院可行性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养老院可行性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1986年提出“海上辽宁”以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开发海洋资源、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沿海经济带三个阶段。本文指出,辽宁实现海洋强省战略,向“海洋辽宁”迈进,应海陆统筹全面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组建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大做强辽宁海洋优势产业,做精做高海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加快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产业 辽宁沿海经济带 北黄海区域开发

近20年来,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启动了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沿海许多省市把海洋经济列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了第一轮沿海开发战略;那么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全面布局,我国第二轮沿海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形成中国沿海区域“3+N”的“C”状完整链条。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辽宁虽然位居国家沿海最北端,但几十年来受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重化工业发展特性、海域特点、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工业体系布局,以及特定的国际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经济重心始终放在中部地区,沿海城市则主要依托铁路干线服务于国内市场,辽宁形成依托腹地资源发展重工业的内陆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由南向北推进,处于中国最北端的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程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辽宁将大连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重点发展,但大连所临黄海,与省内各市空间距离较远,辐射带动作用较低。20世纪90年代,辽宁将重点转向渤海,发展营口鲅鱼圈港口,以期形成以大连为龙头,营口、丹东为两翼的开放局面。但两翼不强、互动无力,营口与大连形成竞争多于合作的态势,而锦州经济实力较弱,对辽西沿海地区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由于两个地区运作成效不高,致使辽宁沿海开发进程缓慢。

2003年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辽宁作出由重在内陆到面对沿海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如今,辽宁应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由内陆经济、沿海经济提高到海洋经济上,有效整合内陆、岸线和海洋三重资源,现实产业、城市、区域的三重层面整合,真正把“沿海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带”,形成陆岸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辽宁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步伐。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辽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海岸,使辽宁沿海经济地区成为东北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中国海洋战略在东北亚区域的实施,以及形成中国“第三极”的环渤海经济圈和完善全国沿海区域开发新格局,辽宁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支撑、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辽宁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止山海关老龙头。辽宁的海岸线总长度2738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度2110公里,占全国11.7%,居全国第5位;岛屿岸线长度628公里,占全国4.5%。海域(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070平方公里。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辽宁占渤海大陆岸线的40%左右。辽宁省2/3的面积在离海100公里内,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构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宜港海岸线。

几十年来,辽宁从“身在海边不见海”到华丽转身“面向大海”。1986年率先提出“海上辽宁”,2004年提出建设“三点一线”并形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2006年提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2010年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从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到开发岸线、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构思、战略目标提出到战略实施,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和历史性跨越。

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如果说,提出“海上辽宁”是以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渔业为主的海洋经济,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经济,21世纪初则是以开发岸线为主的海洋经济。

1986-1996年为初始发展阶段,从概念提出到具体思路形成和规划制定。“海上辽宁”是相对于陆上辽宁而言的一个区域性概念,当时的重点是发展海洋水产业。“海上辽宁”的基本思路是:由陆及海,由浅海到深海,由近海到远海,梯次开发建设三个海洋经济带。“第一海洋经济带”是以陆域为依托的“滨海经济带”,即潮间带和近岸水域;“第二海洋经济带”是以岛屿或人工构筑物为依托的“近海经济带”,即权属海域,作为重点区域将采取“点、区、带” 三个层次开发;“第三海洋经济带”是以公海、远海资源开发为内容的“公海及远海经济带”,向深海和更高层次上的海洋开发。

1997-2003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从重点发展海洋渔业逐步扩展到直接利用海洋资源的多种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这一阶段将“海上辽宁”逐步提升到发展战略角度,从海洋资源利用转向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从传统海洋产业拓展到新兴海洋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发展海洋相关服务产业,努力构建与陆域经济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04年以来为发展阶段,从建设沿海经济带提高到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国家的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辽宁抓住机遇由重点开发渤海沿线,逐步扩大到环黄海和渤海,由“三点一线”、“五点一线”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旨在建设产业带、城市带和旅游带,成为辽宁乃至东北新的经济增长极。虽然当初沿海经济带在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方面,以临港产业和岸线经济为重点,但也包括了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发展海洋经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向纵深发展。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

2010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2619.6亿元,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88.7亿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51.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979亿元。自国家公布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总值数据以来,辽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2006年1478.9亿元提高到2011年3260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85%提高到7.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却由16%降到14.8%(见表1)。这表明,辽宁海洋经济与全国总体态势保持了同步发展,但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略有下降。

与全国大陆11个沿海省市进行横向对比,辽宁海洋生产总值由第6位降到第8位(见图1),2011年排在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天津之后,与广东相差6550亿元,比天津少280亿元,这与辽宁丰富的海洋资源禀赋形成强烈反差。

辽宁海洋经济总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较低,虽然自1986以来,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但相对于全国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辽宁的发展显得比较滞后。1996年至2006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由207.5亿元增加到1468.6亿元,占全国比重由7.3%提高到8%,在全国排位由第6降到第7。1996年至2011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由80.3亿元增加到1873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提高到10%,在全国排位由第5降到第8。

(二)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伴随海洋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海洋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构成看(见表1),2010年辽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1∶43.4∶44.5,而全国结构比重为5.1∶47.9∶47.0。辽宁“一产”(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比重高出全国2倍多,而“三产”(海洋交通、滨海旅游和涉海服务业等)比重却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与同处于环渤海的山东省(6.3∶50.2∶43.5)相比,辽宁海洋第一产业比重高出近一倍。这表明,辽宁海洋经济主要停留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总体实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从主要海洋产业产值构成看(不含涉海服务业),辽宁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7.2∶20.3∶22.5, 2005年的47.2∶22.3∶30.5,到2011年的19.8∶34.6∶45.6(见图2)。从变化趋势可见,辽宁海洋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是在2003年以后,伴随第一产业降低、第二产业上升的幅度比较平缓,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

目前,辽宁已形成以海滨旅游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化工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体系,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也成为新亮点(见图3)。

在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依然保持在全国较高的比重,船舶、交通运输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比较优势出现下降趋势(见表2),而建筑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有些产业规模偏小、附加值不高,辽宁的海洋矿业还是空白。

(三)海陆经济互动格局清晰,但区域整合度较低

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的产业园区建设,周边海域港口运输业、海水养殖及深加工和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迅速,初步形成海陆经济互动格局。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法规制度,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了省海洋与渔业厅。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分析,基本原因有三:一是体制原因,海洋经济涵盖较宽,而每个海洋产业隶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对接,导致组织协调难度较大;二是自然原因,空间距离较远和相似的区位优势,导致形成各自为战、松散联合的发展模式;三是主观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重点一直放在内陆,对海洋重视不够。如今,辽宁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因此,解决其他两个问题的关键则是组织领导问题。

省海洋与渔业厅实际主要负责渔业管理和海洋相关数据统计,无力承担全面协调所有海洋产业的职能,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领导小组则设在省发改委,因此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海洋经济协调组织机构和统筹管理机制,导致辽宁沿海区域整合度较低,海洋产业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和教育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辽宁海洋产业整体上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海洋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匮乏。辽宁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需求。在辽宁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技术人员较大,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相对较少,宏观海洋经济战略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则更少。

(五)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但两翼发展不协调

沿海区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辽宁渤海大陆岸线长度为1235公里,黄海为873公里沿海。200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三点一线”战略构思,即以渤海为重点开发沿海地区,建设沿岸滨海公路。随着“三点一线”提升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并得到国家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形成岸线与海洋、沿海与内陆经济互动统筹发展建设新局面。辽宁沿海6个城市的区域面积占全省39%,而2012年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6%,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但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北黄海区域(大连-丹东),相对于环渤海地区发展滞后,导致黄海与渤海两翼发展出现失衡局面。辽宁北黄海区域包括大连、丹东所辖的庄河、东港、普兰店、金州、长海5个县市区,陆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大陆岸线876公里,占全省41%。虽然近年来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与渤海区域发展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支撑力不足、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相对滞后。

(六)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但填海造地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辽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为地区性重要港口,近60个港区构成的明确层次分工、协调沿海港口布局。现代化港区建设成绩显著,仅大连就有4座国家中心渔港和5座国家一级渔港投入建设,“十二五”以来新开发建设的4个港区全面推进,如丹东海洋红港区通过了有关工程可行性报告评估,盘锦荣兴港区开始形成生产能力,锦州龙栖湾港区起步工程开始实施,葫芦岛绥区正式开工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在国内最先提出“海洋牧场”建设,如今大连獐子岛已开发的海域面积突破2000平方公里,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场”。

伴随沿海开发的同时,为解决土地紧缺问题,大规模填海造地,导致项目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占用重要的生态岸线,产业发展占用了大面积的海域空间资源,导致物种原生境破坏,重要生态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根据2008年国家海岸线修测公布的结果,辽宁省大陆岸线长度2110公里,比1997年以来岸线长度2920公里减少了182公里。辽宁2008年沿海经济带项目用海13.6平方公里,后又追加50平方公里(长兴岛30、盘锦和营口各10平方公里),2009年40.39平方公里,2010年30.07 平方公里。2011年辽宁填海造地面积13.33平方公里,填海面积10.9平方公里。2012年填海面积控制在18平方公里。

业内专家认为,辽宁海岸线缩短的主要原因在于泥质海岸与港湾型岩岸段人类工程建设对岸线的改造。大连是我国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城市,为突破地域空间限制,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使大陆岸线不断缩短,2008年1371公里的大陆岸线中自然岸线为394公里,人工化程度达71.3%。自然岸线的人工化程度不断提高,岸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一)海陆统筹全面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规划重点是岸线经济,尽管没有鲜明的海洋经济特征,但一些海洋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已纳入其中。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将岸线经济向海洋经济推进,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向纵深、高层次、全方位发展。

辽宁省“十二五”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双擎一轴联动”,相对于一体化发展态势十分强劲的沈阳经济区,松散型发展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明显缺乏区域整合力。虽然沿海经济带已经由概念阶段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但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海整体快速提升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向海洋进军,拓展了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空间,可以实现内陆、岸线和海洋三重资源整合。以海洋产业为切入点和纽带,围绕辽宁优势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现实产业、城市、区域的三重层面整合,不仅有助于做强做大海洋产业,提升沿海产业带的整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沿海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真正把“沿海带”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带”。

(二)组建跨部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重视,更要有一个具有权威性、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当年山东从辽宁“取经”后成立了“海上山东”领导小组,建立起多层次海洋经济管理框架体系,使山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第一。广东赶超山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海洋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虽起步晚,但高起点、大思路、大手笔,连续十几年在全国独占鳌头。江苏的“海上”比辽宁晚了近十年,而如今规模总量超过辽宁。辽宁之所以“起大早,赶晚集”,海洋经济发展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组织协调不力。

辽宁应尽快组建全省性的海洋经济领导机构,以省海洋与渔业厅为主体,建立与省发改委的沿海经济带领导小组联席办公的运行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和跨区域、跨部门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海洋经济组织协调体系。《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和明确责任机构,制定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三)做大做强辽宁海洋优势产业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基于区位资源和产业实力,应大力推进海洋船舶、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内整合,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全面提升海洋优势产业竞争力。

中国造船业发展态势迅猛,对于全国三大船舶基地的环渤海地区来说,造船业依然是产业发展的重点。辽宁是环渤海船舶工业老大,2007年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29.5%位居第一,但如今已被江苏、上海、浙江超过。相对全国船舶业迅猛的发展态势,辽宁船舶业面临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辽宁应提高船舶装备制造水平和核心技术,重点建设大连、葫芦岛、丹东、盘营四大基地,大力发展船舶配套能力和船舶配套产业园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产业带、城市带、旅游带。滨海旅游是辽宁海洋产值的第一大产业,应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完善滨海旅游产业链,连接滨海与内陆旅游线路。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与城市带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在海滨或旅游区域附近,建立各种养老院和度假村,把滨海旅游与休闲、养老、探亲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沿海地区第三产业和城市带发展。

海洋渔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海洋渔业产值结构中海洋水产品占40%左右,水产品加工占24%左右,这表明辽宁是以传统渔业为主。应加快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提高水产品加工度及深加工度,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即由传统的海洋捕捞业转向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海洋交通也是辽宁的主要产业。在港口建设方面,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可借鉴“河北模式”进行港口战略整合,解决港口定位问题。以大连港为引擎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已具备发展邮轮母港的条件,应加快港口功能提升,向集约化、国际化、环保型港口发展。

(四)做精做高海洋新兴产业

实施海洋产业竞合战略,做高做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强跨区域协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工程装备是资金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见效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辽宁海洋工程装备具有一定实力,主要集中在钻井船舶和钻井平台装备制造,但目前产业规模较小,高端配套能力较弱。辽宁在全面打造四大沿海装备制造基地的同时,应重点培育盘锦海洋工程产业集群装,将海洋装备工程与辽宁装备产业有机结合,使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在高起点上打造世界级海工基地。

辽宁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高达到70%,但在省内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到1个百分点。海洋生物医药比重则更低,并且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从辽宁的产业优势和环渤海协作发展考虑,可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生物制造业。基于新兴产业高技术、高投入等特点,应采取跨区域“竞合战略”,与山东等环渤海省市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共赢。

(五)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

创新驱动,高起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技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努力增加海洋二、三产业比重,加强对海洋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投入。现在,许多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科教,如江苏建立了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上海市与国家海洋局协议共建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省和青岛市与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四方协议共建中国海洋大学等。

面对上海、山东、浙江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辽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建设临港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直接为海洋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可借鉴上海市做法,在临港海洋高新基地设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应加强海洋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海洋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各类海洋人才,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六)加快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总体布局是“一核、一轴、两翼”,大连至丹东是重要的一翼。辽宁北黄海区域开发建设,不仅有利于使丹东由沿江城市发展为沿江沿海港口城市,拓展大连发展空间和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可以形成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区域,将进一步提高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大连应以庄河、花园口的五个城区构成的黄海新区建设为重点,通过组团式模式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区功能,形成人口和产业聚集,构建大连沿黄渤海“V”型的空间格局;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高新科技产业、农产品和海产品加工业;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内港口资源,重点推进大东港、庄河港、皮口港和登沙河港等港口建设。

丹东应重点推进丹东—东港同城化,通过连接带的建设,促进城市与港口发展;加快推进东北东线铁路建设,以及丹东至大连、沈阳等城市快速铁路建设,打通丹东至东北东部出海通道,增强其在辽东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建设丹东新城区、临港产业东区和创新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精密仪器、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滨海旅游业。

(七)统筹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辽宁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经济带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向海洋挺进。但大规模、无限制地进行海洋开发和填海工程,必然破坏生态岸线,引发海洋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风险失控问题,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导致区域发展不可持续。因此,辽宁必须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统筹海洋开发和管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控和保护,建立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和适度进行填海造地,兼顾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系统,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辽宁应坚持统筹海陆资源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围填海造地的用途、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对各用海项目进行认真筛选、排序,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防止过度利用。在实施围填海工程中,应采取科学的有利于增加岸线的设计方案,尽可能以突堤式和人工岛式为主,避免简单的拦弯圈直、沿岸推进等粗放方式,在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的同时,既能扩大海岸线长度或增加海域面积,也可以提高海岸的景观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保华.美国重视海洋科技发展[J].海洋信息,1998(5)

2.陈应珍.韩国建设世界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措施[J].海洋信息,2002(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