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穷人续写范文

六年级穷人续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穷人续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穷人续写

第1篇:六年级穷人续写范文

一、 在课文留白处做文章

小语教材大多是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课文,有的语言精炼隽永,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作者在叙述描写时特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使之更丰满。例如,五上《迟到》一文的结尾是:“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著名台湾作家林海英的文字,清新质朴。前文对父亲严厉的形象刻画已经相当细腻而传神,但唯独在描写父亲冒雨送夹袄和铜板的段落描写却很简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我,接到父亲送来的花夹袄和铜板,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按照前文中刻画父亲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写下来。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的手颤抖了,眼泪不由地夺眶而出”;还有的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这样写道:“接过父亲送来的夹袄和铜板,我再也忍不住了,扑进了被雨水浸湿的爸爸怀抱,失声痛哭起来……”从学生自己的视野看这件事,从他们自身的想法去体会这件事,给出这样的空白补充,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又实现对阅读空白的召唤;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人物描写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二、 在课文结尾处做文章

细心的语文教师会发现,教材在很多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进行续写。这种小练笔,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六年级教材《穷人》一文,教完课文,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结尾情节续写故事,学生写道:

“桑娜拉开了帐子,床上的两个孩子正在睡梦中甜甜地笑着。渔夫走近一看:呵,两个小家伙睡得正香啊,唉,她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已经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了。哦,可怜的孩子。渔夫伸出自己长满硬茧的双手,正准备抚摸孩子的笑脸,忽然又迟疑了一下,把手缩了回来,他一定是怕自己粗糙的手把孩子弄醒了。”

这个片段描写,是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想象,然后写下来的故事后续,不仅从情感上是一种延伸,更为精彩的是对渔夫心理活动以及动作的准确描写,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善良的渔夫形象,这与课文所塑造的形象如出一辙。说明学生是能够从不断的朗读中体会到渔夫的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读写结合得非常好。

三、 在关键语句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文中,刻画了孙晋芳“朝夕苦练”球技的动人情景,只是写了孙晋芳在三伏天练球的场面。那么,孙晋芳在其他时候又是怎样刻苦训练的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将“朝夕”二字放大。学生想象情境后写道:

“寒冷的冬天,冷风嗖嗖地吹在人们的脸上。球场上,一个穿着红色球服的运动员正在握着手掌垫球,冰冷的排球落在她的手腕上、手臂上,生疼生疼的。热气从她的嘴里不断地呼出,可她没有停止,一直垫到几百个。”

通过补写,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孙晋芳高超的球技是与她辛勤的苦练分不开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孙晋芳的了解和敬佩之情。

四、 在课文语句重复处做文章

有些课文,从表面看比较浅显,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英雄雨来》是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十分感人。仔细研读这一课,会发现课文中描写雨来勇斗鬼子的部分,有两个相似的句子。①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② “没看见。”两个句子都有一个“没看见”,那么,此时他在想什么呢?我在此处设计的练笔,可以让学生走进雨来的内心,感受他不说出李大叔的坚定决心,从而对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2篇:六年级穷人续写范文

由于小练笔不受篇幅、体裁限制,只要做到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就行,所以操练起来就容易多了。一年来,我坚持让出每节课的5-10分钟,作为专门的练笔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踏踏实实地练笔,从从容容地表达。学生在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动笔写写小文章,使阅读感悟与表达运用自然妥帖地结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人教版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实践与体会。

1.练笔的点选在情感喷发处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完《怀念母亲》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剧。正如冰心所说:“世界上有什么能和母亲相比吗?珍惜你所拥有的吧!下面就请你动笔来歌颂一下你的母亲。学生就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这是发自学生最心底的声音,这个声音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才能发出,而此时的随文练笔却给了学生一个宣泄的窗口,让他的情感得以升华。

2.练笔的点选在空白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内容:神舟“六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飞上了天空。同学们请你来为文本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3.练笔的点选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了《穷人》后续写故事情节《桑娜抱了孩子以后》。

4.练笔的点选在技能迁移处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学生仿照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辞以情发”,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有心灵的折射。像这样,文中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从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形象,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创生了文本的再生资源。这正是语段体悟上绽放的活力,显示了无穷魅力。

5.练笔的点选在意象还原处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几句祝福。通过检查学生的习作,发现收到了预料中的效果。

6.练笔的点选在文章的经典、精彩处

新教材文质兼美,语感鲜明。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如此说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领会文章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让学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

是呀,就算是片段也可以妙笔生花,就算是片段也可以文思泉涌!就在片段练习中,学生掌握了经典写法,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懂得了发挥想象,这不正是作文教学所要求的吗?片段写得精彩了,连片成篇还会远吗?我深信:只要教师巧妙设计,坚持不懈进行随文练笔,一定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第3篇:六年级穷人续写范文

【P键词】习作素材 积累 观察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50-02

写作能力是语言素质的综合表现。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进行的是“为了考试而写作”“为了任务而写作”等训练,学生越来越感到“没东西写”“不会写”。学生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感受单调,题材雷同;内容贫乏、空洞,毫无特点,缺乏创新;照搬照抄,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结构混乱等,而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限,见识面狭窄,是习作素材匮乏的主要原因。再者,教师重写法的指导,而忽略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这也是导致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成因。针对小学生的习作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对于积累写作素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抓住特点,按顺序观察

罗素说:“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处小景,一件小事,只要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就是好的习作素材。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在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人物从外表特征、表情变化,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观察四季,从季节变化感受景物的特征。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有的学生喜欢观察某种小动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它整体的模样、大小,给人的印象,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其外型特征,比如样貌、身体毛色、尾巴等有什么特点,最后是它的生活习性等。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观察有顺序,思维才有条理,文章的语言表达才会层次分明。

(二)精于思考,用心体验

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用脑去想,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思考边观察,这样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加真实的感知,笔者准备了植物爬上虎,首先让学生观察爬山虎长什么样。学生大都能抓住爬山虎的颜色、形状进行描述:“爬山虎的叶子绿绿的”“爬山虎的脚弯弯的。”笔者让学生用手去感觉,他们对爬山虎又有了新的认识:“爬山虎的叶子向上那一面滑滑的,向下那面却不滑”“爬山虎的脚软软的。”笔者抓住时机,总结出观察的方法:要想对事物有更具体的了解,除了用眼睛去看,还可以用手去触摸,有时还可以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最后还要用心想一想,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爬上虎的特点,并记住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在迁移写作时能学以致用。

二、挖掘教材资源,积累语言文字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为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提供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现实资源,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中悟情,以写促读”的形式开展随文练笔,活用习作素材,积累语言文字。如扩写文本的空白处,针对课文某些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展开来写。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七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租界里看到的这揪心的一幕,让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课文在写这令人揪心的一幕时,省略了许多语言描写,如果让我们帮作者填句子,添加哪些词句更能表达人物的心情呢?如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对她训斥道:“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洋人的嚣张、妇人的悲愤、巡警的可恶、围观者的无奈。教材中有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结尾往往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文本结尾,让故事在学生们笔下延伸。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由于感受到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大多数学生都给故事续写了美好的结局,有的写勤劳的渔夫有一天捞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们一家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有的写渔夫的孩子长大以后个个又孝顺又有出息,夫妇二人过上幸福的晚年;有的编写虽然不太符合情理,但美好的结局折射出学生美好的心愿,他们希望善有善报,希望善良的渔夫夫妇有美好的生活,等等。可见,学生从理解迁移到自己运用课文句式写作,体现了句式、段落仿写的层次性,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三、广泛阅读,丰富素材积累

仅仅注重知识积累,获得写作素材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可以说,“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办法,阅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视为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首先,要推荐好的读物,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如给学生推荐相关课本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健康、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化,如结合历史题材课文《将相和》《火烧赤壁》等,阅读有关历史故事书;结合常识类课文,阅读相关科普读物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制定相应的阅读加分制,定期评选“阅读明星”。其次,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专门用来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老师每个月检查一次,期中、期末开展阶段性评比,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第二种形式是制作“阅读卡”。“阅读卡”主要是记录阅读篇目的主要内容,阅读收获和感受,还有向同学推荐的理由。学生在完成文字的编排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精美的插图,并定期进行展示活动,以此激励学生爱读、多思、勤写。

四、坚持写“漂流日记”

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件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作文的形式和技能,忽视素材积累的指导,和学生写作中真情实感表述的指导,学生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对作文产生了惧怕心理。对于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为了使学生对写日记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笔者选择以日记作为记载写作的形式,通过“漂流日记”的方式促进集体写作机制,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本日记,组员轮流写日记,期末进行评比。学生在写日记的同时,可以一览其他组员的日记,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学到了同学作文的表达方法,打开习作思路,增强习作的兴趣。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不仅有东西可写,也有了表达的愿望,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也加强了班级凝聚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现状一定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